2015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版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宗庙 礼仪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宫殿
宫门 马政 司法
警卫
警卫
审判
典客
外交 和民 族事 务
宗正 治粟内 皇族、 史
宗室 租税钱 事务 谷财政
收支
少府
皇室需 用的山 海池泽 之税及 官府手 工业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省六部 隋朝建立
皇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5.庙号是君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名号,如高 祖、明宗、太宗.
6.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 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大家
授官常见词 1察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类型
考场
考官
考中学生
第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童生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县 府
府、州
明:提学 官 清:各省 学政
童生 生员秀才
案首
乡试 秋闱
桂榜
省会三年次, 皇帝派遣 举人
农历八月
主考官
解元
会试春 闱
殿试
杏榜 金榜
京城乡试次 年三月
皇宫会试同 年四月
礼部主持 贡士
皇帝
进士及第甲,3 人
会元
状元鼎 榜眼 元
进士出身二甲, 若干 同进士出身三 甲,若干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高考链接
2015新课标2卷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 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高考最常考的50个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最常考的50个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第1组 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 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

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必背第2组 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 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知识清单」高考语文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

「知识清单」高考语文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

「知识清单」高考语文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知识清单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官职名【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a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也称相国,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

2015 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 岁B、70 岁C、100 岁D、141 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 60,花甲重逢就是 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 70,古稀双庆就是 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 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答案:D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

《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

《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015——2019年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

2015——2019年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
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 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 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2017年全国2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 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 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 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 师”,现代泛指首都。
“尹”,2017年全国Ⅰ卷考查“私禄”,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下车”和“ 官职科举
收考”,2017年全国Ⅲ卷考查“状元”“近侍”和“告老”,2016年全国Ⅱ
卷考查“吏部”,2016年全国Ⅰ卷考查“有司”,2016年全国Ⅲ卷考查“礼
部”“教坊司”,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兵部”“登进士第”。
2019年全国Ⅰ卷考查“诏令”“礼乐”“就国”,2019年全国Ⅱ卷考查“黥” 2018年全国Ⅰ卷考查“赴阙”“践祚”“逊位”,2018全国Ⅱ卷考查“顿首”, 礼制常识 2018年全国卷Ⅲ考查“陵寝”“株连”,2017年全国Ⅰ卷考查“姻亲”和“母忧 ”,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移疾”,2016年全国Ⅰ卷考查“建储”,2016年 全国Ⅲ卷考查“致仕”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嗣位”“诣阙”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 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 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 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 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2015年高考历史分类讲解—中国古代文化

2015年高考历史分类讲解—中国古代文化

30天决战高考——2015年高考历史原创资料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编:贾海琴老师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说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

(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2、实质:是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3、出现的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的政治愿望。

(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土,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4、诸子百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流派代表人物主张影响道家老子哲学:“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辩证法(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上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提出“齐物”(齐一万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

他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建树。

他的寓言、散文蕴涵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2015高考语文知识点

2015高考语文知识点

2015高考语文知识点一、古代文学常识在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文学常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这个考点主要涉及到古代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家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古代文学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

二、现代文学常识除了古代文学常识外,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还涉及到现代文学常识。

这个考点主要涉及到现代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家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现代文学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这个考点主要涉及到修辞手法的定义、分类和运用。

考生需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含义,能够辨析并运用于实际文本分析中。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注意观察和分析作者的修辞手法运用,同时还要进行积极的记忆和总结。

四、古代诗词鉴赏古代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这个考点主要涉及到古代诗词的鉴赏和理解。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能够理解和鉴赏其中的意境和意义。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古代诗词作品,积累相应的鉴赏经验,同时还要注意运用相关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五、现代散文鉴赏除了古代诗词鉴赏外,现代散文鉴赏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这个考点主要涉及到现代散文的鉴赏和理解。

考生需要了解现代散文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能够理解和鉴赏其中的意境和意义。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现代散文作品,积累相应的鉴赏经验,同时还要注意运用相关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这个考点主要涉及到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考生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组织,能够正确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2015——2018年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

2015——2018年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

【D】【解析】“师”单用并不能指代国都。 京师,指国都。类似的称呼有:都门、毂下、京都、京城、国都、 都城、首都。
2018年全国3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 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 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 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 御玺指皇帝印信。
C 践祚,指即位、登基,并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 上国君宝座”的意思。
2018年全国2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 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 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 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 旧时均可指国都。
2018年全国1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 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 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 登上国君宝座。 D. 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 鲁芝的谦让行为。
“私禄”,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下车”和“收考”,2017年全国Ⅲ卷考查
“状元”“近侍”和“告老”,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吏部”,2016年全国 Ⅰ卷考查“有司”,2016年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2015年全国 Ⅰ卷考查“兵部”“登进士第”。 2018年全国Ⅰ卷考查“赴阙”“践祚”“逊位”,2018全国Ⅱ卷考查“顿首”,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 少图腾演变为姓氏。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 蒙学教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 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 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 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 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 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 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 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 模。
;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2) 用于介绍或作传。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 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 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研读思考 1.六合是指: 2.八荒是指: 3.你知道古九州指哪九州? 4.你天下之中是哪一州? 5.你知道并州的由来吗?
六合八荒定九州
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 八荒指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 南”。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 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 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 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 今多得多。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 “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
周公推行封邦建国制,诸侯所居住的区域——国; 诸侯下边的一级是卿大夫,他们的区域叫——家。注 意,国和家,是两个概念,并不连用。国,一般指的 是诸侯们的地盘,有时候会特指他们的都城。诸侯这 样的国,其实最初是一座城及其周边组成的“城邦”, 这些地盘不管大小如何变化,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 “天子”。这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 然家也和今天的家不一样,古代是卿大夫的封地。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 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在春秋战国时 期,天子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成为正统的 称呼,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依然沿用着大王,汉代以后 天子之称谓始流行。
土社谷稷有江山, 左昭右穆建宗庙。
研读思考 1.社指的是:土神 2.稷是的指: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九州,中国的 代称。一般指冀州、 徐州、兖州、青州、 扬州、荆州、梁州、 雍州和豫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 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
研读思考 1.你知道炎黄子孙的由来吗? 2.你指导百姓的含义吗? 3.你知道黎民与百姓的区别吗? 4.你华夏的起源在哪里? 5.请解释肇的意思?

2015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2015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2015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免费)2015高考文化常识总结

(免费)2015高考文化常识总结
文化常识总结
新课标一: 1、进士: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2、员外郎:.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 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 隋开皇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 次官。唐以后,直至明清,各部都有员外郎,位在郎中 之次。 3、尚书;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汉武帝时地位 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 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 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 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 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4、中书;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三军:①春秋时期大国对军队的合称。有上、 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中军为统 帅。 ②《商君书· 兵守》所称三军,即壮男 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 军。 ③《六韬· 犬韬· 战车》所称三军,即 车、步、骑三个兵种。 ④陆、海、空三军 的合称。 ⑤军队的通称。 太庙:帝王的祖庙。 公输:姓。 云梯:古代战具。用来攻城时攀登城墙的 长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 攻宋。今也称消防用的长梯。
5、阙: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皇帝居处,
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京 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 阙。 6、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尉: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 公:敬辞,尊称男子。 总兵:官名。明代遣将出征,别设总兵官﹑副总 兵官以统领军务。其后总兵官镇守一方,渐成常 驻武官,简称总兵。清因之,于各省置提督,提 督下分设总兵官及副总兵官。总兵所辖者为镇, 故亦称总镇。 尚方宝剑比喻极大的权力。 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
11、少傅:古代官名。“三孤”之一。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 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孤"。后一般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

2015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2015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2015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2015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拜。

(2)升官:迁、擢。

(3)降官:谪、左迁。

(4)免官:罢、黜。

(5)招聘:征、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营造工程水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