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职官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职官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历代都有所不同。
秦汉以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官制,将官吏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
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以后历代虽然有种种变化,但两千年来大致是以秦汉官制作为基础发展演变的。
一三公、三省、二府夫。
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但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台,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
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è)。
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将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中书省,以中书监、令为首长,参掌中枢机密。
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门下省,以侍中为首长,对中书省加以限制。
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首长(宰相)。
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委派其他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唐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官员成了实际的宰相,三省的首长没有什么权力了,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
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从此正式确定了“宰相”的官号。
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并入中书省。
课外知识之古代官职介绍
课外知识之古代官职介绍古代职官的情况,异常复杂,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拓展我们的语文课外知识,从平时的累积开始。
课外知识之古代官职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领率百官,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入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简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政府大权。
翰林:明清时代进入翰林院供职的进士通称“翰林”,担任编修国史、起草文件等工作。
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由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中政务和粮饷。
郎中令:统管皇帝侍从警卫的长官。
右贤王:匈奴官名,是单于下面最高贵族长官之一,通常由单于继承者担任。
相:汉时由中央调到地方管理地方军政的官员。
当时分封到各地的王侯不过问军政,只享受封地上的赋税。
公府:三公的官署。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太尉执掌军事,司徒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司空掌管全国水利、建筑、皇家祭祀等。
三公,为当时中央最高的官。
六部:最稳定的名称为: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类似后世的司局长),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的相关介绍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的相关介绍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相当于县××局长。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拜:授予官职。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消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放逐。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左迁:贬官,降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020年高中文言文阅读最常考的40个官职名
高中文言文阅读最常考的40个官职名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古代官职的体制在中国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它真正得到成型和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六部是古代官职体制中的重要部分,起源于隋朝,成为了唐朝和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的核心组织。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是指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它们是管理国家各个方面事务的部门,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职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刑部:刑部是古代的法律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维护刑法。
刑部的主要职能是处理刑事案件以及制定和修改刑法、刑律。
它还负责监督全国的刑狱管理,提供法律顾问和解决纠纷。
刑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通常掌管全国各个地区的监狱和刑事司法。
2.吏部:吏部是古代的人事部门,负责选拔、任命和管理各级官员。
吏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其主要职责包括招聘、考核、升迁和处分官员,同时还负责编制和管理官员的名册档案,控制官员的财务和薪酬,以及处理官员的申诉和罢免。
3.户部:户部是古代的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户部的主要职能是收取各种税收和征收费用,编制财政预算,管理国库和银行,给予地方官员财政支持,并监督地方财政收支。
户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
4.礼部:礼部是古代的文化和外交部门,负责研究和制定国家的礼仪规范,管理外交事务,以及承办各种重要场合的仪式和庆典活动。
礼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它们通常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员交涉,并翻译外文文件。
5.兵部:兵部是古代的军事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指挥国家军队。
兵部的主要职责是招募、训练和指挥士兵,发放军饷和物资,配置武器和装备,同时负责边防和军事防务。
兵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
6.工部:工部是古代的工程和建筑部门,负责策划、设计、管理和监督国家的建筑工程,包括宫殿、城市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工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他们负责规划城市布局,修缮皇家建筑和道路,以及改造水利系统。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文化常识(古代官职)爵号:即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为相国,常与宰相通称。
太师、太傅、少保:各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少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为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开始设立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期为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有“内相”之称。
上卿:周代官职,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逐渐成为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只有战争时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要: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的属官,又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立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为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政要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员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者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期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减小,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为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以侍郎为三省的各部长官的副职。
侍中:原位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管各司事务。
高考语文古代官职知识点
高考语文古代官职知识点【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用】古代文常——古代官职汇总(含虚衔、官爵)【带题目】
★宰相与丞相 (1)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 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完结于明代。 (2)丞相: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
1.三公九卿
【三公】 • 丞相:_____最__高__行___政__长__官______ • 太尉:_____最__高___军__事__长__官______ • 御史大夫:__管__理__图___籍__、__奏__章___,__监__察__文__武___百_,官相当于副丞相,下
设御史中丞;侍御史。
★宰相与丞相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1)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 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完结于明代。 (2)丞相: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
1.三公九卿 【九卿】 • 奉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世改为“太常”; • 郎中令:____________,后改为_______,并逐渐总管宫殿内一切事
设御史中丞;侍御史。
1.三公九卿
【三公】 • 丞相:_____最__高__行___政__长__官______ • 太尉:_____最__高___军__事__长__官______ • 御史大夫:__管__理__图___籍__、__奏__章___,__监__察__文__武___百_,官相当于副丞相,下
古代常见官职汇总
(含爵位、虚衔等)
一、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 ★★★重要概念:五官、三司、三公、六部、有司等 二、古代常见学官 ★重要概念:国子监、祭酒、博士、学政等 三、古代爵位制度 四、文言传记常见虚衔 重要概念: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 五、跟武官相关的将军等级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官职的设立、官员的选拔、官员的待遇等都是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首先,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有固定的制度和等级。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他制定和掌握了官职的设立和分配权限。
官职分等级,一般可以分为九品官员和三公九卿。
九品官员依据官员的地位和职权等级师徒,高品随着等级的提升,官员的职权逐渐增大,从九品为最低级,到一品为最高级。
三公九卿是皇帝掌握的权力最大的官员,分别是宰相、司徒、司空、太尉、大理寺、太僕、光禄勋、卫尉、太子洗马,他们是朝廷的最高权力机构。
此外,官职还有具体的名称,如御史、大将军、司马、监察御史等等。
其次,古代官员的选拔是基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来担任官职,这是古代中国官职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的主要有科举的科目,分为殿试和乡试两个部分,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乡试是由地方官员组织的考试。
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文官,如官员、御史等。
古代官员的待遇也是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官员的待遇与官职的地位密切相关,高级官员享受的待遇自然更好。
薪酬方面,官员可以领取俸禄,俸禄的多少取决于官员的职级,高级官员的俸禄自然更高。
此外,高级官员还可以享受诸如住房、衣食、车辇等特殊待遇。
这些待遇使得官员的地位更加尊贵,也让人们对官职趋之若鹜。
最后,官职在古代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官员需要遵守各种规定和法律,为国家和百姓服务。
他们需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和正义,推行政策和法令,处理纠纷和案件,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官员还需要处理财政和军事等方面的事务,为国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涉及到官职的设立、官员的选拔、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的责任等多个方面。
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角色,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020年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2--古代官职课件(共32张PPT)
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
讲,是贬职。)
9.以下各句说法正确的有几句( B )
返回 课堂训练
√①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①对
×②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②错(是工部)
×③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
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
D.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
劾皇帝的过失。
【答案】D,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
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清时期长
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答案】B(军机处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 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
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
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曾任此职、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
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答案】B,廷尉是掌管刑法狱讼,掌管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官 员。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古代中国是一个官僚制度非常严密的国家。
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官职制度在古代中国,官职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官职被划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的官职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1.中央官职:最高官职是皇帝的官职,主要有内阁成员、内外宰相、尚书令等高级官员。
他们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直接侍奉皇帝。
2.地方官职:地方官职包括巡抚、督抚、知府等。
他们负责管理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
3.军事官职:军事官职主要负责统领军队。
军事官职等级较高的有统帅、将军,等级较低的有校尉、队正等。
4.文职官职:文职官职主要负责行政事务。
文职官职等级较高的有大学士、卿大夫,等级较低的有主事、员外郎等。
5.监察官职:监察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僚系统的运行。
监察官职等级不高,但拥有极大的权力。
二、科举制度1.科举的起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士人选拔制度的一种形式。
早在汉代,科举就已经存在,唐代开始形成科举制度。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封建社会中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途径。
2.科举的目的: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
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3.科举的选拔过程: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县、州、郡逐级选拔士人,取得乡试的人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级政府举行的考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参与,成为官员的最后一道考核。
4.科举考试的科目: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策论等。
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才智和思维能力。
5.科举的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地位较低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高官厚禄,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总之,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官职制度体现了权力的分工和等级,科举制度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易考的40个官职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需要你平时的积累,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易考的40个官职,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易考的40个官职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拜:授予官职。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消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放:放逐。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左迁:贬官,降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官职调动。
如: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7.表辞职退休的词语乞骸骨:年老人请求辞职退休。
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张衡传》)8.古代官职称谓【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
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参见“令尹”条。
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