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答案]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二)(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
【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2020年全国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Word版含答案.doc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测试 21.以下对文中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迁”在古代称调换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处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 是年号。
习惯上,唐代从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代此后,因为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号,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一样。
“进”在文中指“荣膺” “提携任用” 。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有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依据他们的平生事迹与道德涵养,进行一种表扬的评论,也有表贬抑的评论。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日中,表时间,正午 12 点,别名日正、正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据,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侧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侧的马。
3.以下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能够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先人常将之与五行联合展望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朝已有此词,详细说法不一,一般以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先人对帝后之死的描绘,后代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往常指封建帝王抵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一)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检测30题模拟试题含答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考研数学拿高分的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在进行考研数学的复习时,想要拿高分就必须要掌握好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考研数学拿高分的复习的指导,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数学拿高分的复习的攻略▶理性分析三个组成部分,各个击破我们知道数学整个试卷的组成部分是:高数82分+线代34分+概率论34分;很明显微积分占了绝大部分;另外概率论里面很多题目要用到微积分的工具,实际上微积分的分数比82分要高,应该是能到100分左右。
所以同学们在前期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微积分的基础打扎实;线性代数再难,毕竟内容不多。
而且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特征根与特征值、二次型本质思想都是一致的。
用来用去的基本工具就是对矩阵做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线代难是难在每个部分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但却是不同的概念。
就导致章节之间的联系特别紧密,逻辑关系严密:比如线性相关无关的问题跟齐次方程组有没有非零解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向量线性相关和无关的一些证明都可以用线性方程组的解去简单完成;也就是因为知识点这种内在的极大相关性提高了线性代数的考试难度。
但由于线性代数知识点本身不多,只要把每一部分都熟练到一定程度,深刻理解掌握,自然而然也就能掌握其中的联系和逻辑了。
第三部分的概率论很多基本概念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其实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简单的事件概率的运算、基本概型我们也都早就学过。
总体来说概率论是三个部分中最简单的。
不但内容少,而且每年考的题型也都特别固定。
这部分内容我真的认为完全可以用突击来完成的。
综上所述:微积分是整个考研的难点、重点。
必须脚踏实地把基础打扎实;线性代数是难点,这个用熟练程度和思考可以破;概率论,只要你前面的知识学的够扎实,就完全没问题。
另外在复习过程中,不少同学问我,要不要同时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这里我的建议是:合力于一点,各个击破!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2)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2)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C 年号制度从汉武帝开始1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项“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授任湖州司士曹事,不久授任太学博士”可以分析出“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最新教育文档
2019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复习2+Word版含答案 - 副本.doc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
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
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B.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判,是代理(某官职)的意思。
文中说陈秀公被罢免了宰相之职之后降为镇江军节度使,且代理扬州知府之职。
D.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天(一说为前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者。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
唐代分化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
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
文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
D.节度使,官名。
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国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一说。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9.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①古代“国” 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后常用来指都城。
②“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不见经传”,经,指儒家经典。
传是指传记体文章。
后老则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与典籍。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
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13.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王守仁是明代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罕见的全能大儒。
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 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1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
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
C.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
1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20. 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3分)A.中国: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九州:传说中国上古行政区划为九个区域,泛指中国。
B.斋戒:古人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
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C.结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成年,可以结婚了。
D.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叫“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