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课件(共137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 八股文 , 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 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 破题 、承题 、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 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7)“孟襄阳”是用 籍贯 来称呼 孟浩然 的。张九龄是曲 江人,故而人称“ 张曲江 ”。
(8)“王右丞”是用 官职名 来称呼诗人 王维 的。韩愈,晚 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 “ 韩吏部 ”。
(9)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但因昌黎 韩氏为唐代望族,故其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则 因此称他为“ 韩昌黎 ”。
表示谦称的有 ①⑤⑦⑧⑪⑫⑭⑯⑰⑱ 表示敬称的有 ②③④⑥⑨⑩⑬⑮
3.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常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 谓来代替。
(1)孩提表示 两三 岁,垂髫表示 三四岁至七八 岁,总角表示 八九岁至十三四 岁。
(2)豆蔻指女孩 十三四 岁。
(3)束发是男子 十五 岁。及笄是女子 十五 岁。
(1)征 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察举 是中央官 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举荐。
(2)察举制又称 举荐制 ,主要是察举孝廉。孝廉是 孝顺亲长, 廉洁正直 的意思。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中的 察 和 举 指的就是察举制。
(3)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 科源自文库 制 ,是中国历 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起源于 汉朝 ,创始于 隋朝, 确立于唐朝 ,完备于宋朝,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3)用于对师长的敬称有君、子、公、夫子 ;用于朋辈之间的称 呼有 足下 、先生、执事等。
(4)谦称自己不聪明,用 愚 ;谦称自己学识浅薄,用 鄙 ;谦称 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用 敝 ;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用 卑 ;老人 自谦时用 老朽 、老夫等。
(5)下列均是古人习用的称谓,按要求归类。(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①寡人 ②陛下 ③夫子 ④足下 ⑤臣 ⑥公 ⑦不才 ⑧妾 ⑨子 ⑩上 ⑪愚 ⑫下 ⑬君 ⑭孤 ⑮卿 ⑯拙 ⑰老妇 ⑱不谷
(3)“范文正”“欧阳文忠公”是后人用 谥号 来称呼 范仲淹 和 欧阳修 的。
(4)古人常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为其另起“名 字”,即绰号。李白号称“ 诗仙 ”,项羽号称“ 西楚霸王 ”。
(5)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这是按 庙号 来称呼的。
(6)“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 年号 。
古代文化常识
(1)
真题14篇课前普查练14
韦凑转
(2)
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普查
1.基本称谓 古代常以字、号、籍贯、官职名、郡望、官地、书斋名及特殊 称谓等来称呼一些人。
(1)《师说》的作者韩愈,“退之”是他的“ 字 ”。
(2)陶渊明号“ 五柳先生 ”,李白号“ 青莲居士 ”,白居易 号“ 香山居士 ”,杜牧号“ 樊川居士 ”。
2.谦敬称谓 古人讲究谦敬尊卑,在称谓上有谦称、敬称,也有平称、贱 称等。
(1)用于称呼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词有令、尊 、贤 等。称呼对 方父亲为“令尊”,称呼对方母亲为“ 令堂 ”。
(2)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常在称谓前加 先 字,表示已经去 世。称已逝的皇帝为先帝 ,称已逝的父亲为 先父 或 先考 ,称已 逝的母亲为 先妣 或 先慈 ,称已逝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 。
(12)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 布衣 、 庶民 、 黎庶、黎首、黎元、黔首、白丁 等。
(13)不同类型的朋友,称谓也有所不同。贫困而地 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称为 贫贱之交 ,同生死、共患 难的朋友称为 刎颈之交 ,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称 为 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称为 忘年之交 。
(10)刘备曾任豫州刺史,世称“ 刘豫州 ”;贾谊曾 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 贾长沙 ”;陶渊明曾任彭泽 县令,世称“ 陶彭泽 ”。
(11)古代对一些人有特殊称谓,对以技艺为职业的人, 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我 们学过的课文中的 庖丁 和 师襄 。还有封地加名, 如 商鞅 。
(4)弱冠是男子 二十 岁。
(5)三十岁谓之 而立之年 ,四十岁谓之不惑之年,五 十岁谓之 知非之年 ,六十岁谓之 花甲之年 ,七十岁谓 之 古稀之年 ,期颐之年则指 一百岁 。
官制官职
1.选官制度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 察举 、征辟 两种形式,后者是汉武帝时 推行的一种 自上而下 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8)明清两代每三年春季时,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称为 会试 , 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 春闱 。考试由 礼部 主持,故又称 礼闱 。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者为 贡士 ,第一名叫 会元 。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称为 杏榜 。
(9)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 殿试 , 只考 策问 。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 名,赐 进士及第 的称号,一甲第一名称为 状元 ,第二、三名 分别称为 榜眼 和 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 的称号;三 甲若干名,赐 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 传胪 , 一、二、三甲统称 进士 。考试以后,金榜 会发布。假如考不中, 则称为 落第 。
(10)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 纸书写,故称 黄甲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 皇榜 ,唐宋考进士都 在春季,因此后世称进士考试为 春榜 。考中进士就称 金榜题名 。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 同年 。
(5)古代为了取得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必须要通过 童试 ,又 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 。
(6)童试通过之后取得 生员 资格,称为 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 刘秀讳,改称茂才)。考试第一名叫 案首 。
(7)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 三 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一次,因多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 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 派。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 桂榜 。乡试选中的 叫 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参 加的是 乡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