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生们在备考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常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先秦——军功爵制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从爵位到军功)二、汉朝——察举制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考察举荐孝、廉各一人,将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经过考核任命,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采取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四、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1.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2.考试程序: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会试和殿试属于一级,都是中央考试。
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录取:童生通过岁试,即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
录取: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2019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官制度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 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 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 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诸生指在国子 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同年】科举时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教习射御、传授书数以及举行祭祀礼仪的 场所。 【庠】殷商时期学校的名称。如《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如《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 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 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 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 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聚集于此,他们兴学 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2019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选官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 意思,又叫荐举,即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 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 名人士到朝廷中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 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 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 廉正。 【科举】指隋后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 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 基本是儒家经义。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1.古代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依据血缘和世袭。
在大多数古代朝代中,首先由皇帝或君主指定贵族子弟为官员,他们被视为合适的治理者,拥有统治者家族的有利地位。
这种制度促使了大部分权力得以保持在少数家族之中,而普通民众很难获得官职。
然而,一些朝代对贵族子弟的选任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秦朝,以嬴姓的家族成员获得官职的机会更多,这是因为秦始皇更倾向于信任嬴姓家族。
在西周王朝,周天子采用严格的考试制度,以保证按照贵族特权和养成皇家血统来选拔官员。
2.科举制度的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选官制度逐渐由世袭血统转变为科举制度。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以公平客观地选拔官员,并提供普通民众获得升迁机会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考试来评估个人的才能,选拔合适的人才出任官职。
科举制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府试和殿试。
学有所成的人通过这些考试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明清两朝尤其盛行,它使社会上的普通人有机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使一些寒门出身的人有机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
因此,科举制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推荐制度:除了科举制度,推荐制度也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
推荐制度主要通过官员相互推荐来选拔合适的人选。
这种制度常常用于选择地方官员,并在宋代被普遍采用。
宋代的推荐制度被称为“荐用之法”。
它允许资深的官员和学者荐举值得提拔的人才。
在宋代,这种制度有助于选拔那些学术才能出众的人,并且一些官员通过推荐而获得了重要的官职。
在一些朝代,推荐制度也与科举制度相结合。
这种情况下,官员们首先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员,然后在官场中通过相互推荐来获得更高的职位。
4.其他选官制度的变化:除了上述主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存在着举荐制度,即允许民众向政府提供官员的候选人选。
这使政府能够更广泛地了解和选拔社会各界的人才。
都元帅制度是元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本地的都指挥使选举得出元帅。
古代选官制度考点
古代选官制度考点1.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四个阶段: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世袭制,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
3.夏、商、周时代采用世卿世禄制。
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贵族子女可以世袭爵位,成为政府官员。
4.军功爵制,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这个制度是战国末期所有变法中最彻底的,最大限程度废除了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重点不在选官,而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5.世卿世禄制的基础是分封制和井田制。
6.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世卿世禄制。
7. 魏国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国商鞅正式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秦国的军功爵制。
8.军功爵制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9.察举制,汉初官吏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汉是一个在乱世建立的新王朝,吏多军功很合理。
二是选自郎官,郎官是宫廷守卫或皇帝侍从。
10.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是察举制度的正式开端。
11.“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描述的就是察举制的内容。
12.察举的科目和方式:一类是常科,如孝廉为岁举,秀才(茂材)在西汉为特举,东汉定为岁举;二类是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等。
孝廉科是汉代察举中最重要的科目,以孝行廉举为基本条件,主要是察举孝子廉吏。
1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因为魏晋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录用。
但是由于士族势力强大,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所凭准则仅限于出身门第,而造成这种现象。
14.立嫡以长不以贤”指的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
15.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派中正官去各地察访士人,中正官依据品德,才能,门第来品评士人,共分九品,被评为上等者可以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
起初九品中正制以唯才是举为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门第逐渐成为品评的首要甚至唯一条件,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为后来的门阀铺平道路。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本网小编整理了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希望大家今早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更多高考复习资讯本网站会不断更新,敬请随时关注。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
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
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
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复杂的。
根据不同的朝代和政权,选官的方式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1. 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通常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最著名的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它从隋唐开始正式实行,直到清朝废止。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素养、才智和治理能力。
2. 举荐推选:除了考试选拔外,古代还存在举荐推选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有资格的人可以向上级官员推荐合适的候选人。
这些人通常是有声望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的推荐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参考。
3. 资历和经验:在一些特定职位中,官员的资历和经验也是选取的重要标准。
比如,高级官员通常需要在地方任职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晋升到更高的职位。
4. 人才选拔:古代的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而不拘泥于出身和家族背景。
一些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会有一定比例的名额留给民间人士,以保证人才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5. 品德和廉洁:在选官过程中,候选人的品德和廉洁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廉洁的人更容易被选中,并且在任职期间需要保持高尚的操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并且在选
取过程中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考试成绩、举荐推选、资历经验、品德廉洁等。
这样的选官制度旨在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道德符合治理国家的要求。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页 共8页 第2页 共8页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座号:………………○…………装…………○…………订…………○…………线…………○…………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清单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一)选官制度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和军功授爵制。
春秋战国背景:封建经济发展;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旧制遭到破坏;士人阶层崛起;3.秦朝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4.西汉汉武帝时期形成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先考察而后推举,再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有常科、特科;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积功劳为官和征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5.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资品,由吏部授官;(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二)考核制度秦汉时期上计制,地方将治理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都流于形式。
(三)监察制度秦汉中央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西汉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在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监察豪强和郡国。
后世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
二 、隋唐至两宋: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隋唐设立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简述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简述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了数百年,并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规定。
最早的选官制度起源于秦朝的中央官员选拔制度。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官员的选拔制度,通过征召和选拔人才来担任政府要职。
这一制度在汉朝得以发扬光大,被称为“举贤良方正之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善。
在汉朝,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举荐和考试。
人才可以通过各级官员的举荐来参加选拔考试,考试成绩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被任命为官员。
这一制度被称为“举孝廉”,成为后来的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政权的更迭,选官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唐朝,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明经科和明法科,通过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
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巅峰。
在明清两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选拔官员的考试,会试是省级选拔官员的考试,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
只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才能获得官员的任命。
选官制度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并确保了政府的稳定和廉洁。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科举制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实际能力和才干,使得政府官员普遍缺乏实际经验和能力。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在其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中国的政府管理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已经与古代有了较大的区别,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考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0XX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度.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小编精心整理了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希望大家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更多高考复习资讯本网站会不断更新,敬请随时关注。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
(标准从才能到门第)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标准为门第)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为主)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
(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消极作用为主)(二)新课标版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实行科举制。
高考语文中的官职制度
文化常识题不会的点进来高考语文中的官职制度1.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科举制知识点:(1)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察举、征辟两种形式,后者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2)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察举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举荐。
(3)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主要是察举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洁正直的意思。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和举指的就是察举制。
(4)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起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5)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6)古代为了取得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必须要通过童试,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童试通过之后取得生员资格,称为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7)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多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桂榜。
乡试选中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参加的是乡试。
(8)明清两代每三年春季时,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称为会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闱。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者为贡土,第一名叫会元。
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称为杏榜。
(9)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殿试,只考策问。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度
(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 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 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 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 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 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 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 1905年。
一、荐举制度
2.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 定荐举的科目 (孝廉、茂才、 察廉、光禄四行、 贤良方正、贤良 文学、明经、明 法、至孝、有道、 敦厚、尤异、治 剧、勇猛知兵法、
明阴阳灾异)
丞相、 诸侯王、 公卿和 郡国守 相按科 目的要 求进行 考察和
荐举
(一)制度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 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 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 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 公车司马署)
一、荐举制度
(二)私人荐举
1. 私人荐举的定义与起源
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 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 选拔方法。
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 需要而产生。
鲍
管
叔
仲
牙
一、荐举制度
2. 私人荐举的原则
(二)私人荐举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 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 祁午为军中尉。
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 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 造
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 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 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
一、荐举制度
2.察举制
(一)制度荐举
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 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 仪》卷上)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
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
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
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举荐制度: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过程中,举荐是重要的环节。
一般由士人推举有政治才华和道德品质的人才,推荐给皇帝或上级官员任用。
举荐者多为知名学者、文人、士人等。
2. 科举制度:科举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乡试中,选拔出一部分优秀士人;在会试中,进一步筛选;殿试是最后一道关卡,最终由皇帝亲自审定。
科举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为民主和公平,并且重视文化素养和才能。
3. 推衍制度:推衍制度是对于一些特定职位的选官制度。
例如,医学官、法学官等,都需要通过相关领域的考试和选拔程序来选拔合适的候选人。
4. 评议制度:评议制度是通过对官员执政能力和品德进行评议,来决定是否提升或降职的制度。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由同僚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
5. 任用制度:任用制度是指确定官员职位的方式。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皇帝亲自任命,任职后需要宣誓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确保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同时也注重官员的德才兼备。
2019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重要的选官制度①原始社会:禅让制——按才能举荐;奴隶社会:分封制——按血缘世袭。
②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局面,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秦朝由皇帝任免——按政绩;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包括察举、征辟两种主要途径)——按“孝廉”(注重选拔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隋到清科举制——按成绩;(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后经唐朝完善,沿用于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衰落,直至1905年清末新政被废除,科举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历时1300余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的作用,它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③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二.古代重视人才选拔的突出事例①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如齐恒公重用管仲,确立了中原的霸主地位;秦孝公重用商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等,重用谏臣魏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实行自荐官制度,任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等,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
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③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的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就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汉朝:察举制——即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
征辟制——包括皇帝征召与和公府与州郡辟除,是由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2、魏晋: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兼任。
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该制度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
3、隋—清:科举制——(1)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完善: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评价:科举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他冲破家族限制,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把考试与做官相联,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2)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发展: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③科举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制,防止考官舞弊。
⑤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3)明朝的八股取士。
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为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
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4)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
2019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常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常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1.夏商周三代:世卿世禄制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秦国:军功爵、文法吏军功爵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
商鞅变法变法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
而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就为新的军功爵制出台准备了社会条件。
文法吏:是战国以来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官僚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尊奉主上晓习法律并善于合乎法律规范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公文和具体事务。
3.两汉:察举制、征召制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征召制:“征”即征召,是由皇帝直接下诏,指名直接聘请某人来做官,有时也叫特诏或特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但是士族的垄断,导致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5.隋朝到清朝: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考试内容:仅为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宋朝之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该制度曾广泛应用于宋代官吏的头衔任命等,在传统汉文化区占据重要的地位。
根据这一制度,在进入官职的过程中,必须先经过考试,然后经过综合考察、选拔,最后经过推荐才能获得政府职位。
在考核方面,可以分为选拔考试和装备考试。
选拔考试涉及文学知识,必须通过官方定义的文学知识评 choices。
装备考试主要是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必须通过官方定义的政治知识测试,这是国家典型的政治任命制度。
在选拔方面,主要有社会、勤劳、敬业、思谋和有学识五种质量进行考核。
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勤劳敬业,并做有益的事情,思谋有度,具有高超的学识,才能被推荐,最终成为官职。
在推荐方面,用人参政的原则下,提名人会向当政的统治者详细介绍自己的贡献、经历和社会地位,以示自己的能力。
统治者会在此基础上,作出是否录用的决定,并根据需要进行升迁降职。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我国选官制度设立的宗旨,就是才智为尊、能力为先,旨在提供准确公平的考试命题,用优秀的人才来维护国家的发展,确保能才共进,政绩兴国。
20XX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度.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小编精心整理了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希望大家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更多高考复习资讯本网站会不断更新,敬请随时关注。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
(标准从才能到门第)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标准为门第)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为主)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
(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消极作用为主)(二)新课标版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实行科举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 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 龄大小都称童生。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 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发布正、副榜,正 榜上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 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 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 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 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二甲、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甲、二甲、三甲统称进 士。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 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 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 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设国子监,从此国 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参 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 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 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 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廉 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祭酒、博士、 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 荀子曾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 韩愈也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时是掌管书籍文典、 通晓史事的官职,汉代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官 员。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 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 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 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 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取,或地方保送,或皇 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 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 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诸生指在国子 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 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披宫锦”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 的别称。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 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 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 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共有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 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 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 挥。八股文虽然反映了文士锤炼文句、熔铸典故的写作能力, 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其实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弊端。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 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 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教习射御、传授书数以及举行祭祀礼仪的 场所。 【庠】殷商时期学校的名称。如《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如《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 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 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 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 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聚集于此,他们兴学 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2019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选官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 意思,又叫荐举,即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 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 名人士到朝廷中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 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 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 廉正。 【科举】指隋后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 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 基本是儒家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