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答案版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120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20及答案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 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参考答案1.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2.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3.C(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

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

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4.C(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5.B(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

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6.B(“军令”由兵部掌管)7.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8.D(《论语》不是六经)9.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0.(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11.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12.A(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13.C(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14.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15.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16.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7.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18.C(“除”,任命官职)19.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20.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21.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24.C(“左迁”为贬官。

)25.D(授职之后,只要上报台阁正式行文任命即可)26.A(博士,在文中是官职)27.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讲座答案中国古代文化专题作业一一、用所学的天文学知识为加点的字作注。

(每题4分,共20分)1、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

以历推之,从岁星也。

P7五星聚,也叫五星联珠,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并见于一方。

东井,即井宿。

岁星,即木星。

2、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

P6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

3、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P11翼轸指翼宿和轸宿。

据《越绝书》,翼轸是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汇、庐江、豫章、长沙的分野。

4、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P12东壁,即壁宿。

《晋书·天文志》:“东壁二宿,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

”5、今宵南极外,甘做老人星。

P13南极,泛指南天,也专指老人星;老人,星名,即龙骨座,在弧矢南。

古人以为是寿星,指寿。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

每题4分,共20分)1、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从东到西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由西向东排列。

P19错误。

十二次的排列方向为由西向东,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应该由东向西排列。

2、“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双数、单数相组合。

P27错误。

“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单数、双数相结合,不能用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双数、单数相组合。

3、唐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的扬州就是今天的扬州。

P59对。

六朝的扬州治所就是今天的南京市,隋以后就移到今天的扬州。

4、南宋授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头衔。

清远军是广西苗区融州的军额。

这说明岳飞曾在苗区做过地方官。

P59 错误。

宋朝的节度使是武官的虚衔、荣誉职称,与当地不发生任何关系。

5、《水浒传》中讲梁中书当北京留守,《说岳全传》中讲赵构南京登位。

文化常识 (答案)

文化常识 (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题汇编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如姬昌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曹操是魏太祖,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就是如此,《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就是车驾幸临许都。

答案:1.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

地位要高于县令。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2.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补充:D项:秦汉时以函谷关、大散关为区分东中西的界标,函谷关以东谓关东,两者中间谓关中,大散关以西谓关西。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两者合用是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gǔ(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

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1.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 A 考查古文化常识,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此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月十五日。

7.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8.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A “左迁”必是降职。

“左迁”必是降职。

10.D 皇帝的庙号。

皇帝的庙号。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 A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 14. 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16.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8."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9.B (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 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答案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 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识记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及解析】

识记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及解析】

识记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

少孤贫,事继母孝。

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

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移师安徽,克太湖。

历迁协领。

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

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

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

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

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

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

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

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

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

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

”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

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

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

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

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

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

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

”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已而玉林亦尔。

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

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

二年,军阜康。

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

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

调伊犁将军。

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

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

道肃州,病卒。

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

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古代文化常识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及答案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A、庖丁B、师襄C、孙膑D、弈秋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A、五十岁B、七十岁C、八九十岁D、百岁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A、布衣B、朱门C、氓D、黔首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C、息弟、息妹D、高弟、高妹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A、20B、30C、40D、50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A起B擢C补D夺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A兼B摄C署D辟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拜”什么意思?()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B、“解元”C、“进士”D、“榜眼”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A隋炀帝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A乡试 B会试 C殿试 D朝试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何时?:()A隋朝 B宋朝 C唐朝 D汉代17、以下两位谁曾经中过状元?( )A、范仲淹 B)B、文天祥18、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A、除夕B、正月初一C、立春D、春分19、下列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 “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答案:C“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错误..“尚书”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C.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大夫死称“卒”D.奉辞;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科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答案:C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合;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合;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合”指朝臣俯伏合下向天子奏事..B.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C.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为私庙;宋改为家庙..D.篆;即篆书;汉后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此处指篆体写法..答案:D小篆才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指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拜而出之”的“拜”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C.“用事”指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答案:A“拜”的意思有:表示敬意的礼节恭敬地行礼祝贺④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等;“拜而出之”的“拜”是“叩拜”的意思;即表示敬意的礼节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有时考核、督促也叫课..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阙;终了..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答案:A科举、学校是礼部掌管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又称“丁内忧”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览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答案:B元年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答案:D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眷遇;即礼遇、厚待之意;一般指古时皇帝优待大臣;给予大臣特殊的待遇..B.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C.京师;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唐时的洛阳;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D.转运使;指古代帝王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答案:C唐时的洛阳不是京师;是长安;今西安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秘书省”;古代官署名;“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其余二省分别为“尚书省”和“门下省”..B.“京畿”中的“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注: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出处:京畿一词出现于中国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C“兼旬”中“兼”为“二”之意;“旬”指“十天”;“兼旬”意为“二十天”..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答案:A秘书省不是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在文中是“京官调任地方官”之意;“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B.“给事中”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唐宋以来;居门下省要职;随从规谏皇上..C.“左授”译为“降官、贬职”;因为古代交际场合的座次讲究尊卑有别;崇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D.“陈乞”在文中可译为“请求退休”;常见的类似称谓还有“乞身”“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请老”等..答案:C古代交际场合;座次以左为尊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注: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C.“城郭”指城墙或城邑;“城”指内城的墙或内城;“郭”指外城的墙或外城..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前文的“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答案:A“大德”是帝王的年号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意为选拔、提拔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迁”意思相同..B.“巡抚”;古代官职名;明代时始设立;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C.“按察使”;明代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D.“乘传归”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上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答案:A“迁”不专指晋升;还有贬谪、调动官职等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一、填空题:1、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2、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3、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皇,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官员到职工作叫视事;授予官职叫拜或除;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5、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弱冠或加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叫不惑,六十岁叫花甲。

6、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姑苏,扬州叫淮扬、广陵,杭州叫临安、武林,开封叫东京、汴京。

7、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和榜眼、探花。

10、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乙亥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1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篡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1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4、阅读下列文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②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上面的句子中运用了纪年、纪日、纪时的词语。

其中确指某一年份的有:①②。

指某一日子的有:①②③。

指某一时辰的有:③。

1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①“汗青”代史书②“须眉”代男子③“巾帼”代女子④“桑梓”代故乡⑤“轩辕”代祖国⑥“三尺”代法律16、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民间传统节令的名称。

①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②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④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答:①乞巧(七夕)②寒食③清明④重阳17、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谥号、号来称呼人。

18、“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令尊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家慈等。

19、古代男子年20行冠礼,女子年15行笄礼,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字。

20、“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141 岁老人的寿联。

21、古代兄弟之间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伯表示最大,季表示最小。

22、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堂房亲属关系,“先”表示已经去世。

23、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干支纪年、皇帝年号纪年、王公年次纪年。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皇帝年号。

24、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

25、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五时到七时。

26、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27、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庚辰年,是属龙人的本命年。

28、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子时,也就是现在的23时到1时。

29、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30、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十面埋伏》、《平沙落雁》、《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夕阳箫鼓》、《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阳春白雪》、《渔樵问答》、《汉宫秋月》。

31、古代授官叫拜、除,降官贬官叫谪、左迁。

32、“入则孝,出则悌”。

“孝”指善事父母,“悌”指善事兄弟。

33、“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南京。

34、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北,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北,陕西省的华阴位于华山之北。

35、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儒、道、释。

36、传说中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盘古、女娲、精卫。

37、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观灯,清明节扫墓踏青,重阳节登高赏菊。

38、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琴、棋、书、画。

39、“太牢”指祭祀时三牲全备,“三牲”指猪、牛、羊;“少牢”只有猪、羊。

40、宋代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二、判断题:1、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如“元和十年”;皇帝年号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干支纪年法,如“甲申三百年”。

(×)2、“德佑二年”“永乐四年”“咸丰庚申”“辛亥革命”中的“德佑”“永乐”“咸丰”“辛亥”都是年号纪年的说法。

(×)3、“天启壬戌秋日”一句中“天启”是皇帝死后的谥号;“壬戌”是天干地支年号。

(×)4、古代纪日月的词: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每月月底叫“晦”,每季度的第二个月叫“仲”。

(√)5、我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它们的顺序排列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6、十二生肖的顺序是:鼠、牛、虎、龙、兔、蛇、马、羊、猴、鸡、狗、猪。

(×)7、古诗文中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春社、秋社,在春分、秋分前后),寒食(清明前二日),端午(五月初五),七夕(七月七日),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初九),除夕(岁末)等。

(√)8、成语“寅吃卯粮”中“寅”、“卯”,分别是地支顺序的第三、第四位。

寅年吃卯年的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借支。

(√)9、文言中度量衡的知识:度是长度单位,如“仞”“匹”;“量”是表示体积(容量)单位,如“钟”“舍”;“衡”表示重量单位,如“钧”“石”。

(×)10、我国古时主要刑罚有:在脸上刺字并涂上墨的刑罚叫“黥刑”,断其两足的刑罚叫“刖刑”,削去“膑骨”(膝盖骨)的刑罚叫“膑刑”,用滚汤煮人的刑罚叫“汤镬”,用打板子追查责任的刑罚叫“追比”。

(√)11、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

(√)15、《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应为“民风”。

柳宗元这样写,是因为唐太宗名“世民”,要避讳“民”字。

(√)16、“三皇五帝”是传说中我国古代帝王。

“三皇”是指伏羲、燧人、神农或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7、《项脊轩志》有“象笏”,是指象牙做的笏,是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在上面备忘。

(√)18、古代作品中所提到的“传”如“六艺经传”中的“传”;“传曰”的“传”,都是对经书典籍作解释的书,如《左传》。

(√)19、我国古代书籍的名称很多,如:策、编、牒、汗青、简、管、帛书等。

(×)20、“鼓”“金”是古代指挥作战的工具,所谓“鸣金而进,击鼓则退”。

《赤壁之战》中“雷鼓大震,北军大坏”句,讲的是曹军击鼓退兵,大败而逃。

(×)2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吴、越”,是指孙权统治的江东地区,“中国”则是指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

(√)22、“去国怀乡”的“国”是“国都”的意思;“烽火扬州路”的“路”是指扬州的街道的意思。

(×)23、“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三句中的“江东”“江表”“江左”都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24、“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句中的“大江”即“长江”;“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句中的“大河”专指黄河。

(√)25、“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即南京,“江都围急”中的“江都”即扬州,“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江州”就是九江。

(×)26、“南京”的别称有金陵、建康、江宁、三江口、石头城。

(×)27、“三山五岳”。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8、苏洵《六国论》的“六国”,是指韩、魏、楚、晋、齐、赵。

(×)29、战国四公子是指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晋国的孟尝君。

(×)30、“五代”是指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3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分为“九流”,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缙绅家、杂家。

(×)32、《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句中的“万乘”是指兵车万乘,“一乘”指四匹马拉的车,“万乘”就有四万匹马拉的车,这里形容势力很大。

(√)3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七庙”指天子的宗庙;“七庙隳”则指代国家的灭亡。

(√)34、我国古代往往“车马并举”,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成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5、《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和《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中的含意相同,都是指年月日的天干地支配合。

(×)36、鲁迅有在《自题小像》诗中,以“我以我血荐轩辕”明志,“轩辕”原指黄帝,这里指中华民族。

(√)37、古人的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苏轼,字子瞻。

这里用了《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的典故。

“轼”是车子,“瞻”是“望”的意思。

(×)3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中的“舆”是指车。

(√)39、《崤之战》中“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里“中寿”指八十岁。

(×)40、古代凡重要器物(如钟鼓)制成,要杀牲以祭,把血涂在上面叫“衅”。

如《崤之战》里有“不以累臣衅鼓”句,这“衅鼓”,即杀人后把血涂在鼓上。

(√)41、古代住宅最外面的门叫院门,门内有屏,屏又叫萧墙(今之照壁)。

成语“祸起萧墙”就是比喻祸乱从内部产生。

(√)42、古代的学校,先秦学校叫“庠”和“序”,汉代称太学,明清最高学府叫国子监。

入监读书的称监生。

国子监的长官叫祭酒(类似校长),下有司业(副校长)和教授、博士、直讲、助教等教学人员。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对国子监的情况有所反映。

(√)43、古代乘车尚左,尊者在左。

如“公子从车骑,虚左”中的“虚左”是说信陵君空出了左边的上位。

(√)三、选择题1、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