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ppt课件
《抗生素合理使用》课件
浪费医疗资源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如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治疗时间的延长等。
医疗资源的浪费不仅会影响其他患者的治疗,还会给医疗系统带来负担,影响整个社会的医疗健康水 平。
04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建议
加强抗生素知识的宣传教育
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等方 式获得耐药性,这使得耐药菌株在人群中传 播的风险增加。
个体化用药的发展
个体化用药的必要性
由于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病情差异以及对药物的反 应差异,个体化用药成为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
基因检测与个体化用药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检测个体的基因型,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对特定药 物的反应,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种类,确定适当的用药疗程,避 免因用药时间不足而导致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具有相互作用机制的抗生素,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 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避免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特别是抗凝药、心血管药物等, 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03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失去治疗效 果,甚至使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超级病菌,给人类健康带 来严重威胁。
耐药性的产生不仅会使抗生素失去作用,而且会使治疗变 得更加困难,增加医疗成本和病死率。
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增加,如过敏反应、肝肾损伤、肠胃 不适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抗生素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
抑制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 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 抑制剂、万古霉素、杆菌肽、磷霉素、异烟肼
干扰胞浆膜的功能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 咪唑类:如酮康唑、氟康唑等
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 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类、氟胞嘧啶、甲硝唑、 替硝唑类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β—内酰胺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3、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主动外排作用 5、形成细菌生物被膜
.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 β- lactamase)
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编码,革兰阳性菌为胞外 酶,革兰阴性菌则位于浆内,可破坏青霉素和头 孢菌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失去抗菌活 性。目前发现的已有190多种,依其作用的特异性 及敏感性分为四类,A、B型多见,C、D型少见
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利福平、阿糖胞苷、新生霉素、 抗病毒药
影响叶酸代谢
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
.
细菌的耐药性
.
概念
•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 对抵抗性。
•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表示。临床常以药物的治疗浓度小于最小抑菌浓度为 敏感,反之为耐药。
.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2、氨基糖甙类钝化酶(aminoglycosidemodified enzymes) 可通过羧基磷酸化或羧基腺苷酰化而使药物结 构改变,失去抗菌作用。依机理不同分为22种。 一种抗生素可被多种钝化酶所作用,同一种酶 又可作用于几种结构相似的药物。由于氨基糖 甙类抗生素结构相似,常有交叉耐药现象。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课件
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根据细菌的耐药性和感染的类型,选
遵守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
2Leabharlann 择对其有效的抗生素,并遵循临床指 南和建议。
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的
剂量和时长,避免过量或过短使用。
3
敏感性测试结果
临床中,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帮助 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选 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抗生素是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和细菌耐药性来选择的,不应将自己的抗生素分享给他人 使用。
3 遵循医嘱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和处方进行用药,并完成全部用药疗程。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依从性
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 药指导,确保正确的用药 剂量和用药时长。
教育宣传
加强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 使用和防控耐药性的宣传, 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
2 抗生素的作用
通过针对细菌的特定部位或生理过程,抗生素可以破坏细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治 疗感染的目的。
抗生素的分类与常见品种
分类
抗生素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 分为多个类别,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等。
常见品种
在临床中,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可以根据细菌的类 型和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综合防控
结合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包括个人卫生、环境清洁 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结和要点
1
抗生素的定义和作用
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其治
正确使用抗生素
2
疗感染的机制和原理。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
使用,以避免耐药性的增加。
3
《抗生素培训》课件
04
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与成因
现状
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许多常见病原菌已经对常用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
成因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是主要原因,此 外还包括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等因素 。
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
详细描述
不同年龄段和生理状态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存在差异,因此应选择适合患者生理、病理状况 的抗生素。例如,老年人和儿童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孕妇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
根据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选用抗生素
总结词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和药 动学特点,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抗生素培训》ppt课件
• 抗生素简介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 抗生素的耐药性 • 抗生素的合理选用 •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与注意事项
01
抗生素简介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
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 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厌 氧菌无效。
四环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及某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军团菌、弯曲菌及支原 体、衣原体等具有抗菌作用。
抗生素的二重感染
抗生素的二重感染是指在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后,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 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病毒等。
抗生素耐药ppt课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Biblioteka 为什么叫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三代头孢菌素因为拥有氨基噻唑-甲氧 氨基侧链来对抗导致早期-内酰胺类抗菌素 耐药的-内酰胺酶,人们认为这些抗菌素不 可能与-内酰胺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将它们 称为“超广谱-内酰胺类抗菌素” ,所以把 能水解这些“超广谱-内酰胺类抗菌素”的 -内酰胺酶叫作“超广谱-内酰胺酶” 。
ESBLs的起源
• ESBLs的出现源于甲氧亚氨基头孢菌素的选择 压力,野生酶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改变就能产 生一种新酶,理化特性、底物或抑制物轮廓可 能与野生酶完全不同。目前已知的ESBLs 绝大 多数是由TEM-1,TEM-2,及SHV-1突变而来。所 以从起源上可大体将ESBLs分为TEM型:由 TEM-1,TEM-2经过数个点突变形成,SHV型: 由SHV-1突变而来但SHV-1和TEM-1的基因有65 %的相似性。 ③非TEM及 SHV型:是与原有A 类-内酰胺酶不同的新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多、最重 要的一类抗生素,占抗生素使用总量的 50% 以上。抗菌谱广、 毒副作用较少见是这一类药 物的突出优点, 但因此类药在临床应用已有很 长的历史, 某些品种的耐药情况也比较严重。 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拥有一个典型或者 不典型的β-内酰胺环,该环为抗生素的主要活 性部位,此环一旦被水解破坏, 抗生素就将失 去抗菌活性。
ESBLs在301医院流行情况
• 301医院临床分离细菌产ESBLs情况调查
1999年3月至1999年11月,从301医院住院病人 的血液、尿液、痰、胆汁、咽拭子、各种穿刺 液、分泌液、脓汁及伤口引流液中共分离出肺 炎克雷伯杆菌72株,大肠杆菌217株, 其中产 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有12株(16.7%)、产 ESBLs的大肠杆菌27株(12.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
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拉定
药理: 1.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
包括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对MRSA不敏感 金葡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优于二、三代
表皮~;
链球菌:草绿色~(甲型)、
G-球菌
脑膜炎球菌;
溶血性~(乙型)、 肺炎~等
淋球菌等
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白喉~、
炭疽~ 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产气荚膜~、
破伤风~等 革兰阴性杆菌:百日咳~、
流感~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如:病原性钩端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 如:回归热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 如:梅毒螺旋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最早应用于临床,杀菌力强、毒性 低、价格低廉。
处理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 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噻唑烷环 A+β-内酰胺环B)
β-内酰胺环B对 抗菌活性起关键作 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 1929年,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
2.对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杆菌及异型变型杆菌 敏感
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弱于第二、三代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3.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耐酶青霉素 又称异噁唑类青霉素,侧链为 苯基异噁唑。(保护β-内酰氨环)
药物:苯唑西林、
特点:耐酸,
氯唑西林、
耐酶,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药物耐药性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药物耐药性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治疗细菌感染。
那么,抗生素如何发挥作用呢?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有些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使其变得脆弱或无法形成正常结构。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腔体酶的活性阻碍其合成。
2. 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部分抗生素可干扰细菌中DNA或R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阻碍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够结合到细菌核糖体上的16S rRNA亚单位,阻碍其正常功能。
3. 阻止代谢途径:其他一些抗生素则通过干扰细菌代谢途径来发挥作用。
举例而言,青霉素类药物能够与特定酶结合,阻止细菌对抗生素所需的底物进行正常的代谢。
4. 干扰细菌膜功能:某些抗生素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离子和分子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死亡。
例如,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膜上的脂多糖结合来引发这种效应。
简言之,抗生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在不同层面的基本生理过程来杀灭或阻止其繁殖,从而实现治疗感染的目标。
二、药物耐药性问题及其产生机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当今严重担忧的公共卫生问题。
药物耐药性指的是细菌对抗生素失去敏感性,并能够存活和繁殖下去。
那么,何以产生并加剧了这一问题?1. 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是导致耐药基因传播和累积的重要原因。
这种转移可以发生在不同细菌个体间(水平转移)或细菌同一群落的不同血统中(纵向传播)。
水平基因转移通常通过质粒、转座子或嵌合子等可移动基因元素进行。
2. 基因突变:细菌存在繁殖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现象。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对抗生素产生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使其失去敏感性。
由于细菌繁殖速度快,这种突变在大量细胞中迅速扩散,并最终形成抗药性。
3. 多重药物耐药:多数临床感染源来自不同类型细菌的混合群体。
当一种细菌株表达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基因时,称之为多重药物耐药(MDR)。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合理应用PPT课件
针对耐药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研 发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新型抗生
素、抗菌肽、噬菌体等。
药物作用机制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发现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型抗菌药 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试验与评估
针对新型抗菌药物开展严格的临床 试验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 性。
替代治疗策略探索
免疫治疗
01
02
03
滥用抗生素
无指征、超剂量、超疗程 等滥用行为,加速细菌耐 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不规范使用
未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 如用药时机、给药途径等, 影响治疗效果并增加耐药 风险。
缺乏有效监管
医疗机构、药店等缺乏有 效的抗生素使用监管机制, 导致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和方法
明确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 理选择抗生素。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 的药物变得无效或效果降低。
分类
根据耐药机制的不同,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 大类。天然耐药是细菌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获得性耐药则是细菌 在接触抗生素等药物后逐渐产生的。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现状
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 严重,许多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 难度增加,患者死亡率上升。
按照抗生素的用药原则,规范使用剂 量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病情严 重程度及患者生理状况,选择针对性 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抗生素。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考虑患者因素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生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课件
03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CHAPTER
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病菌产生耐药 性,使抗生素失去治疗效果。
耐药性的产生会使抗生素的有效 性降低,甚至失效,给治疗带来
困难。
耐药性的产生也会使抗生素的用 药量增加,甚至需要更换更高级
别的抗生素。发生率,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身 体负担。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 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 肺炎球菌等也有良好作用。
氯霉素类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 菌均有抑制作用,通常为抑菌 剂。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壁自 溶或细胞壁水解。
破坏细胞膜结构及功能
选择性地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靶位结合 ,影响膜通透性,使细菌死亡。
总结词
预防感染需靠良好的卫生习惯,而非抗生素 。
误区四:随意停药不会影响疗效
澄清
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的指导,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总结词
随意停药会影响疗效,甚至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医生应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抗生素的适应症,合理开具处 方。
VS
详细描述
医生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抗生素的种类 、适应症、不良反应和合理使用方法。在 开具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抗生素的 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 使用。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总结词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管力度。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抗生素简介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建议 • 抗生素使用误区与澄清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多药耐药机制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多药耐药机制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化合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一些抗生素可以同时作用于多种细菌,而另一些则只有特定的靶点。
多药耐药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比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进入细菌细胞,并与细菌细胞壁的构成成分反应,导致细胞壁合成的干扰和破坏,从而加速细菌的死亡。
(2)抑制细菌细胞膜的合成:比如多粘菌素等。
多粘菌素以一种类似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方式进入细胞,并与膜的主要成分棕榈酸脂肪酸反应,导致膜合成的失控和破坏,造成了细菌的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比如青霉素和四环素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进入细菌的细胞内,作用于翻译过程中的核酸分子上,从而妨碍tRNA与mRNA的准确配对,阻碍蛋白质的合成,加速细菌死亡。
(4)影响细菌DNA合成: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针对DNA合成中的细胞分裂期,通过影响DNA合成过程,以及DNA复制过程中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进一步繁殖和生长,加速其死亡。
(5)影响微生物代谢:比如磺胺类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与细胞内的代谢途径反应,抑制微生物体内特定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代谢和养分供给,造成细菌的死亡。
2. 多药耐药机制多药耐药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它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极具挑战性。
细菌发展出多种耐药机制,包括:(1)突变:细菌突变产生一些抑制抗生素作用的变异基因,这些突变基因可以影响抗生素进入细胞、离开细胞、或通过某些机体抵抗机制拦截抗生素。
(2)合成代谢物:有些细菌可以合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抗生素结合并影响其作用。
比如,侵略性耶尔森菌在遭受青霉素攻击时可以合成Penicillinase,从而破坏青霉素。
(3)抗性基因:抗性基因可以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从而使不同的细菌株获得相同的耐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1、基因突变 如链霉素的靶位是30S亚基上的p12蛋白, 当染色体上str基因突变后, p12蛋白构型改变,药物不 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几乎所有致病菌均有耐药性质粒, 可通过接合、转导、转化的方式传 递,环境中的抗生素 可促进质粒的扩散及耐 药菌的存活。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IS不带有性状基因,只编码转座酶 Tn带有耐药基因和转座基因,可转移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β—内酰胺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3、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主动外排作用 5、形成细菌生物被膜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 β- lactamase)
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编码,革兰阳性菌为胞外 酶,革兰阴性菌则位于浆内,可破坏青霉素和头 孢菌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失去抗菌活 性。目前发现的已有190多种,依其作用的特异性 及敏感性分为四类,A、B型多见,C、D型少见 (p131 表9-2)。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2、氨基糖甙类钝化酶(aminoglycosidemodified enzymes) 可通过羧基磷酸化或羧基腺苷酰化而使药物结 构改变,失去抗菌作用。依机理不同分为22种。 一种抗生素可被多种钝化酶所作用,同一种酶 又可作用于几种结构相似的药物。由于氨基糖 甙类抗生素结构相似,常有交叉耐药现象。
抗生素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抗菌药物的发展简史
1877年 Pasteur 和Joubert 1928年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39年 Florey和Chain制备青霉素 1941年青霉素治疗成功—抗生素化疗的新纪元 1935年Domagk —第一个磺胺药进入临Leabharlann 试验, 开始现代微生物的药物治疗时代
4、甲基化酶 耐药。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如红霉素的靶位是核糖体上50S亚基的L4和L12蛋 白,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时,可使该蛋白改变, 红霉素失去靶位而耐药等。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 孔蛋白(porin) 所决定的。大肠杆菌有两个主要的孔蛋白,OmpF和OmpC, 孔径分别是1.16nm和1.08nm,每个菌细胞外膜约含105个孔 蛋白通道。突变可使孔蛋白丢失或降低表达,均会影响药物 从胞外向胞内的运输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 transferase)
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
以 已酰辅酶A为辅酶,可使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卡 那霉素等已酰化而完全失活。 金葡菌质粒可编码一种甲基化酶,使 50S亚基中的23SrRNA上的嘌呤甲基化,从而对红霉素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作用部位 抗菌药物
抑制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 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 抑制剂、万古霉素、杆菌肽、磷霉素、异烟肼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 咪唑类:如酮康唑、氟康唑等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 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类、氟胞嘧啶、甲硝唑、 替硝唑类 喹诺酮类、利福平、阿糖胞苷、新生霉素、 抗病毒药 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
干扰胞浆膜的功能
抑制蛋白质合成
抑制核酸合成
影响叶酸代谢
细菌的耐药性
概念
•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 对抵抗性。
•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表示。临床常以药物的治疗浓度小于最小抑菌浓度为 敏感,反之为耐药。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种类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A类酶(Bush 2类的大多数) 青霉素酶(2a)、经典广谱酶(2b) ESBLs(2be)、 2br 耐酶抑制剂广谱酶(IRTs) 碳青霉烯酶(2f) B类酶(Bush 3类) 金属酶 C类酶(Bush 1类) AmpC酶 • D类酶(Bush 2d)
邻氯西林酶、青霉素酶
(一)固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与种属有关, 主要是缺乏药物作用的靶位,如 二性霉素B可与真菌 细胞膜的固醇类结合,改变其通透性,发挥抗真菌作 用。细菌 细胞膜则无固醇类,故对二性霉素B具有固 有耐药性。 革兰阴性菌因有外膜,对作用于肽聚糖类的多种药物 均不敏感。
(二)获得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