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 4.14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精炼 川教版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主要发生在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分裂为三个主要的政权,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
下面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汉灵帝时期:鸿门宴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触发点之一、在汉灵帝时期,曹操在许昌建立了实际上的统治地位,他发动了对董卓的讨伐战役,成功平定了内乱,使朝政重新稳定了一段时间。
然而,曹操的野心和权力扩张使得他与其他势力发生了冲突,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埋下了伏笔。
2.曹操与吕布的战争:吕布是当时著名的武将,他与曹操之间的战争导致了曹操与孙权的联盟。
曹操为了对抗吕布,与孙权结盟,吕布最终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曹操与孙权的联盟使得曹操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与刘备登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转折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联合,共同对抗曹操的军队。
最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受重大失败,这场失败使得他失去了对南方的控制,为刘备登基打下了基础。
4.刘备登基: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得到了孙权的支持,成功登上了汉王位,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的登基使得中国分裂为三个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统一了关中地区,并与孙权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5.曹魏与东吴的对立:刘备登基后,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
曹操试图消灭东吴,但多次战役都失败了。
这一系列的战争使得曹魏和东吴的对立愈发激烈,使得三国鼎立局面更加稳定。
6.刘备与曹魏的对抗:刘备一直试图攻取中原地区,与曹魏进行对抗,但多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刘备的势力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巩固,但是他始终无法攻占中原地区,这使得三国鼎立局面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汉灵帝时期的政治动荡开始,经过曹操与吕布的战争、赤壁之战与刘备的登基等一系列事件逐渐形成的。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不仅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课时)
【学习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诸中葛亮的外交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推动社会进步、物质进步、制度进步和文化进步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H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音影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让学生选择,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肯定不一致。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并没有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本课以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推荐2019最新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同步习题
第 14 课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一、学习导引1.官渡之战年,袁绍与在官渡对垒。
曹军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
2.赤壁之战年,曹操带领大军南下,妄图一举占据南方,一致全国。
一带的长江两岸与曹军睁开激战,结果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3.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年,在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
、。
构成联军,在。
二、夯实基础1. 东汉末年盘据一方的军阀中有名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A. 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 官渡之战的开战两方是()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以下官渡之战的正确表达是A.发生在三国期间B.袁绍三军淹没C. 发生在公元前200 年D.曹操火烧袁绍所有粮草4.208年左右,盘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公司是()A.袁、曹、刘公司B.曹、刘、孙公司C. 刘、孙、袁公司D.孙、袁、曹公司5.三国鼎峙形成的重点性战斗是()A.官渡之战B. 巨鹿之战C. 淝水之战D. 赤壁之战6.三国鼎峙后,占据湖南、湖北大多数地域的统治者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袁绍7.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短处,指挥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
该战斗是()A. 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8.三国期间,魏国的成立者是()A. 曹操B.曹丕C.司马懿D.刘备9. 以下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期间的是()A. 曹操B.孙权C.刘备D.诸葛亮10.“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这首诗所归纳的历史与以下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有关?()A. 曹操B.司马懿C.诸葛亮D.孙权11. 东汉结束的标记是()A.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C. 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12. 三国鼎峙场面正式形成于()A.公元200 年B.公元208 年C.公元220 年 D .公元229 年13.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word教案 (3)
第1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2.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关系【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指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历史上的故事人物是有区别的,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1 川教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在军阀中, 著名的有袁绍、曹操等。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
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 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 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 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 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 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 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 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 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 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 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 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 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 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 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 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hú
下,得谷百万斛(石)。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 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公元200年,袁绍 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 中牟东北)对垒。曹操 抓住战机,亲率精兵偷 袭乌巢(今河南延津东 南),把袁绍的粮草烧 得一干二净。袁军人心 动摇,全线崩溃,被迫 撤退。曹军乘机追击, 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后 几年,曹操基本统一北 方。
诸葛亮墓
诸葛亮祠
位于陕西勉县城四公里的古战场定军山下
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遗命 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 须嚣扬”,可见他葬事从俭的可贵精神。
课堂小结
从官渡之战 到赤壁之战
1.东汉末年的形势 2.官渡之战 3.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的实际形式
魏、蜀、吴 的建立
生白铠淮势军初关 民骨甲南利合期东 百露生弟使力会有
蒿 遗 于 虮 称 人 不 盟 义
三国鼎立七年级归纳和总结
三国鼎立七年级归纳和总结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三国鼎立时期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政治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展开了争夺中原的斗争。
曹魏以曹操为首,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实行了一系列稳定和强化政权的改革措施。
蜀汉以刘备为主,采取了宽容待人、尊重士人的政策,提倡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
东吴以孙权为首,注重治理水利,加强军事力量,实行严密的防线政策。
在政治上,三国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政权体制和管理制度。
曹魏实行了丞相制,采取了严格的官僚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权结构巩固了其统治地位。
蜀汉采用丞相制和丞相辅政制相结合,推行了有利于社稷的政策,政府高度重视士人的人才培养和选拔。
东吴则实行了丞相制和丞相辅国制相结合,强化了地方政权的影响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军事在军事方面,三国都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和军事行动。
曹魏注重建立强大的中央军队,并将军事力量集中于中原,实行内外军事联合。
蜀汉主要依靠地形优势和张鲁、刘备的谋略,采取了防御为主的军事策略,尽量减少战争的消耗。
东吴则依靠水运优势和陆路交通的控制,实施了快速反击和外交手段相结合的军事策略。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较为频繁,虽然各国之间存在割据和争夺,但同时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战略态势。
各国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的作战风格和战术理念。
这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战略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文化在文化方面,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和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开放,文人士大夫地位得到了普遍重视。
曹操和曹丕都是优秀的文化皇帝,注重文化的发展和士人的培养。
著名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写成的,它成为了后世的经典名著,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鼎立时期的文化也展现了地域特色和风貌。
曹魏重视中原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繁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
屯垦壁画
有犁地的耕者
亦有列队而行的士兵
反映了当时军屯的情况
208年
赤壁之战
赤 壁 之 战 示 意 图
曹
刘 刘 刘
军结 胜果 : 孙 刘 联
特 点 : 以 少 胜 多
定立 作 了局 用 面: 的为 形三 成国 奠鼎
刘
赤壁 208年 之战
刘
鼎赤 立壁 形之 成战 的是 关三 键国
三 国 实 力 比 较
户数 魏 103万 人口 443万 兵力 60万
蜀
吴
28万
52.3万
94万
230万
10.2万
23万
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都丧未成熟,这是三 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系统总结:
①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 官渡之战
③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 吴
魏
蜀
④四个人物: 袁绍、曹操、孙权、刘备 ⑤五个时间: 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
第 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示意图
作用:为 曹操统一 北方奠定 了基础
10万人
特点:以少 胜多
结果:曹操胜利
官渡 200年 之战
夜袭乌巢, 烧毁袁军 粮草
曹
操
3 、4 万人
曹操 胜
分析官渡之战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谋略得当。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④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
诸 葛 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刘璋
曹操
刘表
袁术
袁
10万人
绍
官渡 之战
3 、4 万人
曹操
曹操
(xié)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唯才是举” 经济上: 实行屯田
袁绍
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重要战役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
208
作战双方 曹操--袁绍
吴
联合抗曹
蜀
刘备
练习
基础题
拓展题
选择、填空题: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B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 A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A的建立者是
曹丕
B的都城在
成都
C的国号是
吴
识 图 题:
A BC
曹操--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
结果 曹胜,奠定统一北方 曹败,奠定三国鼎
的基础
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今名)
(pī)
220 曹丕
洛阳
蜀221 刘备成都建业吴229
孙权 (南京)
魏
蜀
吴
图示小结
混年东 战军汉
阀末
曹操、袁绍 官渡之战 (曹 魏 操统一北方)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繁荣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 动也日趋繁荣。各地之间的商品流 通扩大,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商 业网络。
货币经济的发展
金属货币在三国时期广泛使用,促 进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同时,纸币 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
城市规模的扩大
三国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都市, 如洛阳、长安、建业等。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 经济和文化中心。
水利设施的兴建
各国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 水利工程,如曹魏的芍陂、蜀汉 的都江堰等,这些工程对于农业 生产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
用。
耕种制度的变革
北方地区实行屯田制,南方则推 广占田制,这些制度变革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粮食产
量。
手工业技术进步和商品流通扩大
手工业门类的增多
三国时期手工业门类繁多,包括 纺织、冶铁、制陶、造船等,技 术进步使得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孙吴衰落
02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孙吴在晋朝的压力下逐渐
衰落。
三分归晋
03
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兵攻打孙吴,孙吴灭亡,三国鼎立的局
面结束,中国历史进入西晋时期。
统一趋势加强和民族融合推进
政治统一
西晋建立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 上的统一。
经济交流
随着政治的统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经济 的繁荣和发展。
曹操势力削弱
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其势力范 围被限制在北方地区。
北方稳定
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得以巩固,通过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措施,恢 复了北方的社会经济秩序。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期间。
这一时期,中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和吴。
下面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具体过程。
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曹操煮酒论英雄:东汉末年,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战乱不断。
曹操是当时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一统天下为目标,积极推行“煮酒论英雄”的策略,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他的势力。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与蜀、吴两国抗衡的局面。
2.赤壁之战:208年,东吴和蜀汉联合起来,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打破了曹魏扩张的势头,稳定了三国格局。
3.蜀汉建立:221年,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成为三国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蜀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巩固了自身势力,与魏、吴两国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1.攻伐与对峙:刘备和曹操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曹操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建立魏国。
此时,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形成鼎立局面。
2.各国互相攻伐:魏国孙权与蜀汉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但在刘备去世后,孙权背叛了蜀汉,攻打蜀汉,形成了魏、吴两国对抗蜀汉的格局。
3.各国割据自立:三国时期,各国势力割据自立,加强了自身国家建设,积极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例如,魏国实行了辽东疆场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蜀汉开展了庄稼交换制度,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吴国重视水利建设,繁荣了经济。
4.持久对抗:三国时期持续了几十年,各国之间进行多次小规模的对峙和战争。
三国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杰出的将领,使得三国分立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综上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其过程则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攻伐和割据自立中逐渐形成的。
与此同时,三国在各自国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 4.14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一练 川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一时期著名军阀的是( )①袁绍②曹操③孙权④刘备⑤曹丕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互相兼并,连年混战,著名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建魏,开启三国时期,故曹丕并非东汉末年的著名军阀。
因此,本题选A。
2.(2014·莆田中考)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刘备B.诸葛亮C.曹操D.孙权【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辨析能力。
东汉末年,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3.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战役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辨析能力。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思维拓展】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客观方面: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2)主观方面:①曹操顺应民心,采取了适应统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
②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
③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4.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从时间“207年”可知道是赤壁之战前夕,当时曹操统一了北方,要继续统一全国。
5.(2014·牡丹江中考)这是一次以“苦肉计”“草船借箭”而脍炙人口的战役,它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一、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刻,交战两边和战争结果。
分析明白得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进展的重要阻碍。
二、明白魏、蜀、吴三国的成立者,成立时刻,国号和都城;明白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进程、阻碍。
3、熟悉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固的进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要紧缘故、阻碍及三国关系。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列表经历能使头绪复杂的知识层次分明,是帮忙经历的一个好方式。
【预习自测】1.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相互兼并,连年混战。
在军阀中,闻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2._______年,袁绍和曹操在_______对垒,曹操以少胜多,获告捷利,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大体____________。
3.________年,曹操以东汉王朝丞相的身份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占据南方,统一全国,_____、______组成联军,在_______一带的长江两岸与曹军展开苦战,结果以少胜多,取胜曹军。
这确实是历史上闻名的_________ 。
4.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定都______。
221年,刘备在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____或____。
______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
随着魏、蜀、吴的成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官渡之战中曹军什么缘故能大获全胜?二、赤壁之战中曹军什么缘故却惨遭失败?【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依照讲义上的《三国鼎立形势图》,请你来设计《三国鼎立简图》,并试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故。
探讨问题二:统一是历史进展的主流。
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时期是割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七年级历史上册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
曹操
1。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水战,水土不服,
2。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 满,轻敌,战术失误。
h
1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9 建业 孙权
h
13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 皇,国号汉,史称蜀。
2。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和孙权 的统治区域?
3。三国的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
h
3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①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唯才是举”
②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③军事才能出众
h
4
官渡之战
❖ 时间:200年 ❖ 作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 性质:以少胜多 ❖ 结果:曹操胜 ❖ 作用: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一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h
1
有人认为“曹操是一 代奸雄,是我国历史 上的大阴谋家”,那 么曹操到底是什么样 的人呢?学了本课就 明白了。
粉白脸细眉长目。
在脸谱中,白色象
曹操
征h 阴险疑诈
2
学习目标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作 战双方,结果,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h
229年,孙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建业。
14
曹操不但实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 出的文学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h
15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h
16
历史大事记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三国形成的背景和起因1.长期的战乱和政治不稳定: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黄巾起义:184年,中国中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统治者的黄巾起义,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官僚制度的弊端。
3.群雄割据的斗争:东汉末年和曹魏建立以后,各地出现了许多军阀和豪强,他们以地方为根据地,相互争夺势力范围,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二、曹魏的形成和发展1.起源于东汉末年的董卓篡权: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掌握了朝政,逼迫汉献帝离开洛阳,将都城迁到长安。
董卓因为霸权太过明显,引起了各地豪强和地方势力的反对。
2.董卓之后的权臣时期:董卓死后,曹操掌握了实权,将汉献帝软禁在长安,成为朝廷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秉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逐渐形成了曹魏政权。
3.曹魏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曹魏在政治上实行明君臣之制,文化上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以冯唐、王粲为代表的曹魏文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蜀汉的形成和发展1.刘备的崛起和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崭露头角,但在时局混乱之际,力量较小。
刘备曾三次上山拜访草庐中的诸葛亮,最终邀请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最终成功取得益州。
2.蜀汉政权的建立:刘备先后夺取汉中、益州等地,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以复兴汉朝为目标。
3.蜀汉政权的兴衰: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任,但由于刘备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导致内部纷争不断,政权逐渐衰落。
四、东吴的形成和发展1.孙权的崛起:孙权是孙坚之子,早年辅佐兄长孙策,后继任江东地区的统治者。
孙权巧妙利用时机,击败敌人,建立了东吴政权。
2.战略联盟与对外扩张:孙权通过联盟关系,与刘备合作抵抗曹魏的进攻,并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
3.吴国政权的安定与发展:孙权建立了稳定的政权,实行让民、利民的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4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中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
D.西汉
【解析】选B。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
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一时期著名军阀的是
( ) ①袁绍②曹操
③孙权④刘备
⑤曹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互相兼并,连年混战,著名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建魏,开启三国时期,故曹丕并非东汉末年的著名军阀。
因此,本题选A项。
3.电视剧新《三国》再创收视率新高。
在新《三国》中,你能看到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解析】选D。
选项中与曹操有关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故本题选D项。
4.200年,官渡战役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次著名战役中,被曹操打败的军阀是( )
A.袁绍
B.孙权
C.刘备
D.周瑜
【解析】选A。
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垒,曹操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5.下图所反映的战役,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该战役发生于
( )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9年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史图结合能力。
由图中“赤壁”“孙刘联军”“曹操军”等信息,可判断题中图片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
6.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很受中学生的喜爱,其中有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选D。
赤壁之战后,曹操再无力南下,孙权进一步巩固了在江南的地位,而刘备先据荆州大部分地方,后进入益州,从而实际形成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由此可排除①,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由
此可排除③,含有①③的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解析】选D。
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时曹操已病逝。
故本题选D项。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魏定都洛阳,蜀定都成都,吴定都建业,通过地理位置可判断选D。
【思维拓展】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客观方面: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2)主观方面:
①曹操顺应民心,采取了适应统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
②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
③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10.“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国经历秦汉大一统时期后,进入分裂割据的三国时期。
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魏—吴—蜀
C.吴—魏—蜀
D.吴—蜀—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魏建立于220年,蜀建立于221年,孙权于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1.(2013·德州学业考)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