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导学案设计
高三历史第三章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一.教学内容:第三章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重点、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开展情况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本课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同学们在学习时大致掌握本节内容大概即可。
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各地军阀割据一方,互相攻杀,这种混战场面使社会消费遭到严重破坏。
官渡之战后,分裂局势逐渐明朗。
〔一〕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
曹操此后不断出击,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刘备投奔刘表后,不断招募丁壮扩大军队,同时延揽英才。
三顾茅庐成为后世求贤礼士的典范。
此后,刘备的力量虽有开展,但要单独抗击曹操的南征大军,无异以卵击石,刘备、诸葛亮决定与孙权结合抗曹。
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
面对曹军大举南下,孙权也深恐曹操吞并江东,于是愿与刘备结合。
这样,孙刘结合一一共抗曹操的场面形成。
之战曹操失败原因有:其一,曹军“不习水战〞。
曹操面对大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其二,疾疫困扰。
曹军南征长途跋涉,“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降兵又都心怀狐疑,决难取胜。
其三,骄傲轻敌,战术失当。
其四,北方根本统一刚刚完成,统治的稳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部队连年苦战也须休整。
三国鼎立场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长江上下游区域经济开展给刘、孙割据提供了物质根底,北方经济的有待恢复,使曹魏一时难以统一全国,但各方都力图打破均势,完成统一;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统一始终是历史开展的趋势。
之战以后,曹操致力于稳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开展经济,进军西北;孙权的政权更加稳固,实力也不断加强;刘备那么跨有荆、益。
天下三分大势已定。
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 旧人教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与赤壁之战。
2.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了解两晋的建立和灭亡。
4.掌握各朝的名称以及先后更迭顺序。
5.了解十六国的概况。
6.正确掌握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等史实。
德育目标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能力目标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述三国鼎立时期,我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期会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找出答案。
本案例以“三国鼎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接着,以“民族交融”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此外,结合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述三国鼎立时,我可以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战争形势。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对你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
同时,本章节还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从而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在讲述南北朝民族交融时,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差异的价值观。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点突破: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江南开发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价值时期定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2.西晋时期(266316年)(1)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五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4)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二、南:东晋与南朝1.东晋与南朝的政权更迭2.政治:东晋的建立与士族的形成(1)含义: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原因:①历史根源/经济原因: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3)表现: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士族力量被削弱;到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重点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维导图】【自主学习】一、三国与西晋[图示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1建立都城势力曹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中略占上风,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
蜀汉221年,刘备建立,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简称蜀。
成都蜀、吴两国注重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孙吴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
建业2266年,司马昭之子________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五族内迁(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________不断向内地迁徙。
(2)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一带的________。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和士族的形成(1)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___________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________的主要支柱。
2.南朝的政权更替(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____篡夺皇位,国号宋。
(2)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3.江南的开发(1)江南开发的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________,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江南开发的表现①________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完整word版,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学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具有时间跨度大(近400年),空间范围广(南北跨度大),头绪多(涉及到几十个政权)等特点,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1.以线带面:以分裂一一统一(局部统一)一一分裂一一统一(局部统一)为主线,来串讲政权更替的过程。
2.以史带论:要认识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问题,并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一观点渗透于历史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东晋、刘宋、北周时期经济发展局面的了解,总结出分裂时期,南北方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这一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与赤壁之战。
2.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了解两晋的建立和灭亡。
4.掌握各朝的名称以及先后更迭顺序。
5.了解十六国的概况。
6.正确掌握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黄河流域等史实。
【能力目标】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
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_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_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导学案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导入导入目的:引发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2. 引入问题: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大地上相互融合和交流的?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第二部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过程,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1. 知识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重要事件,掌握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融合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第三部分: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东吴、蜀汉、曹魏三国鼎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
2. 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晋朝的建立和南北朝的分裂,标志着政权的分立和变迁。
3.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匈奴族、鲜卑族等不同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
第四部分: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文献阅读、历史考察。
1. 课堂讲授:教师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文献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4. 历史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察活动,实地感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第五部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考核、历史考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年级: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王加媛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从三国到隋朝统一(政权更迭)【学习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前测】知识补充:1、东汉豪强地主势力:产生于西汉末年,西汉末年,王莽乱政,汉室皇族的势力不足已平定天下,光武帝刘秀借助地主豪强势力,得以重整天下,因此优待他们,地主豪强势力开始增长。
(1)特点:①规模大,多种经营。
田庄中,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手工业或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自给自足。
②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色彩浓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③拥有私人武装。
(“部曲”“家兵”)④与自耕农经济相比,地主田庄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实力雄厚,可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具有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更新耕作技术等能力。
(2)历史地位: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也有了发展。
但东汉政权是建立在豪强宗法势力基础上的,他们控制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造成割据,是军阀混战、三国分立的重要原因。
2、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与土地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曾经任用酷吏对豪强大族进行严厉打击。
又设置刺史监督地方,以“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等六条问事削弱打击豪强势力。
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法从根本限制土地兼并,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就成为必然。
西汉后期,中央集权削弱,豪强地主势力增长,他们通过合法或者非法、隐蔽的方式,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依附农民,东汉时田庄经济基本形成。
【参与式学习】学习任务2:小组讨论——根据课本知识,结合PPT材料,思考东汉灭亡的原因?学习任务3:小组讨论——根据课本知识,结合PPT材料,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后测】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自主学)课标解读学习目标核心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1.从时空观念角度出发,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及演变脉络。
2.从家国情怀角度出发,认识少数民族内迁及北方人民南迁对促进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学习难点】十六国与北朝【知识清单】一、三国与西晋1. 三国(1)220年,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2)221年,刘备称帝,定都_________,国号汉。
(3)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_________。
2. 西晋时期(1)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_________。
(2)_________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中国又进入政权分立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1. 东晋(1)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_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自三国、西晋以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_________,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 南朝(1)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
(2)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王朝,合称“_________”。
3. 江南开发(1)条件: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南下,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
②手工业:纺织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意义: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 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_________附近。
三、十六国与北朝1. 十六国(1)东晋统治时,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_________”。
《三国两晋南北朝_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_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导学案一、导入本节课我们将进修《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这一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交融的时期,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分立和统一战争;2. 掌握两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三、教学内容1.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统一战争;2. 两晋时期:晋朝政治、经济、文化;3.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四、教学重点1. 三国时期的政权分立和统一战争;2. 两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历史事件;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开思考;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教学过程1. 三国时期:介绍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特点,以及三国之间的统一战争。
2. 两晋时期:讲解晋朝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发展,重点介绍晋文化的兴盛。
3. 南北朝时期:分析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探讨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七、教学评判1. 学生教室表现: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互动讨论情况、小组合作情况;2. 学生作业表现:安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判学生的进修水平。
八、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这一历史时期;2.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钻研,开展相关主题钻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钻研能力。
九、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这一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同砚们能够在今后的进修中继续关注中国历史的发展,不息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_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_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权分立情况;2. 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分析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意义。
导学内容:1.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的分立和对抗;2. 两晋时期:晋朝的建立和南北朝的割裂;3.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的影响和意义。
导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观点诠释: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权分立情况,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重要事件和人物:讲解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五虎上将等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两晋时期的司马氏、王导等人物。
四、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意义,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五、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室作业:安置相关阅读或钻研任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探索更多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2.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阅读相关书籍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3.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钻研,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理解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其历史认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不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大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2.难点:多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基础认知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东汉末年,____、____、____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____,国号__。
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____,史称蜀汉,简称__。
孙权定国号__,定都____。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263年,曹魏权臣______发兵灭蜀。
2、西晋统一与灭亡266年,司马昭之子_____代魏称帝,国号___,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_____。
280年,西晋灭___,完成统一。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____。
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
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316年,西晋被_________所灭。
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_________的割据,后来演变为_____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___重建晋朝,史称____。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_____________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____”。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______。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篡夺皇位,国号___。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4个王朝,合称“____”。
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2.难点:多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基础认知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东汉末年,____、____、____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____,国号__。
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
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____,史称蜀汉,简称__。
孙权定国号__,定都____。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263年,曹魏权臣______发兵灭蜀。
2、西晋统一与灭亡266年,司马昭之子_____代魏称帝,国号___,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_____。
280年,西晋灭___,完成统一。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____。
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
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316年,西晋被_________所灭。
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_________的割据,后来演变为_____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___重建晋朝,史称____。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_____________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____”。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______。
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篡夺皇位,国号___。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4个王朝,合称“____”。
4个王朝均定都___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_________,又统称为“六朝”。
第三章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教案2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融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学习目标]1、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阶段的特征与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
3、了解哪些因素促进了统一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晋的短暂统一难点:三国局面形成原因、西晋速忘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文献法、对比法、列表法板书:列表正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 -589 年) :本阶段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
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
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
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
★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
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
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
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一、三国与西晋活动一:阅读教材,填写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基本信息。
材料二: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活动三:请上网查找资料简要说明三则历史故事内容,并分析西晋统治只有50年,为何如此短暂?1.何不食肉糜2.石王斗富3.八王之乱4.分析西晋统治为何如此短暂?二、东晋十六国与南朝活动一:结合p28“历史纵横”和史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活动二: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材料一:(江南)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三、北朝活动一:阅读下列材料,总结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材料一:……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时期服饰变化材料三: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四:材料五: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学习目标】1.通过利用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3.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一、政权更迭【三国鼎立】1、三国的概况:23、三国鼎立的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灭亡原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东晋】——衣冠南渡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政治特点:士族专权(门阀政治)【十六国】政治特点:大多由內迁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民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在。
【北朝】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
4、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5、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6、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7、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
590年,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
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按照政权更迭的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各阶段的历史事件、民族交融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巩固:通过课堂提问、习题演练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内容。
(1)政权更迭:三国鼎立、两晋统一、南北朝分立。
(2)民族交融:五胡乱华、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3)历史人物评价:诸葛亮、曹操、刘备等。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历史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有:对政权更迭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不深,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容易受到影视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2)简答题: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论述题:结合所学,论述诸葛亮、曹操、刘备等历史人物的评价。
2.教学方法: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脉络。
3.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主题,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论述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主题线索】
220年280年316年439
年581年
魏蜀吴三国对峙西晋统一十六国北朝
208年赤壁之战东
晋南朝
317年420
年589年隋统一全国
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学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三国、西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及其短期统一,晋惠帝与西晋统治秩序的紊乱,“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及其统治政策,东晋后期的统治及其灭亡;南朝政权更替,刘裕,陈后主;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北魏的强大,北周武帝的改革,外戚杨坚入总朝政。
2.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课文中的地图、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方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内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对曹操兵败赤壁、西晋统一短暂、南北朝后期北强南弱等历史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方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陈述观点的能力,初步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及其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
难点: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但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原因;西晋的历史地位。
【预习学案】
1、三国鼎立(220——280年)
官渡之战(200)——曹操统一北方(政治策略、重视人才、屯田)
⑴形成过程:刘备占领益州(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208)——
孙权占据江东岭南(卫温访问夷洲)
曹丕称帝(220)——曹魏
⑵形成标志:刘备称帝(221)——蜀汉
孙权称王(222)——东吴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根本原因)
原因:政治——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⑶评价认识:外交——吴蜀联合抗魏,力量均衡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地位:促进江南和西南地区的开发,
促进民族融合
2、西晋的统治(266——316)
⑴建立:司马炎废魏称帝(266)
⑵统一:武帝灭吴,南北统一(280)
⑶灭亡:刘渊反晋,愍帝被俘(316)
速亡原因: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八王之乱(晋惠帝)
民族矛盾:刘渊反晋永嘉之乱(晋怀帝)
阶级矛盾:流民起义
3、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317——439)
⑴东晋的统治:司马睿建晋;刘裕灭晋
⑵十六国的更替:五胡乱华
刘渊建汉——起兵反晋(304)
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383)
4、南朝与北朝的对峙(420——589)
⑴南朝的更替:宋(最强大)、齐、梁、陈
⑵南朝特点:定都建康、偏安江南、武将夺权、开发江南、佛教兴盛、士族强大
⑶北朝的更替: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⑷北朝的政治:北魏统一北方(439)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封建化进程;加速民族融合
北周武帝改革——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朝代更
替:
东魏→北齐
曹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
东汉三国蜀汉西
晋↘隋朝
南朝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元230年,孙权曾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夷洲的最早记录。
其中,“夷洲”即今天的()
A.新疆B.西藏C.云南D.台湾
2.曾有六个政权在此定都,史称“六朝古都”的是南朝时的()
A.建康B.洛阳C.长安D.许昌
3.下列战役,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是()
A.垓下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①曹魏②北魏③北周④前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周武帝改革内容的是()
A.整顿吏治B.释放奴婢C.僧尼还俗D.减免赋税
6.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
A.刘宋B.齐朝C.萧梁D.陈朝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毛玠语太祖曰:“……它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材料2: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
请回答:材料1中的“太祖”是谁?根据以上材料,“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参考答案
DABCD A
7.曹操。
原因:曹操采纳贤士的建议,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粮的供应。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谋士的正确意见。
官渡一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