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行记》为例
试析艾芜《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
作者: 倪思然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艾芜;《南行记》;东南亚世界
摘要:艾芜在小说集《南行记》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东南亚画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南行记》中,作者不仅将东南亚风光民情的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还生动地展现了西方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地区的众生相。
并且,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还成为异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场域。
对《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和阐释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文学编一、文学史篇1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7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论“革命传奇”小说9论“样板戏”10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论“文革”叙述模式17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文学思潮论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论“朦胧诗”7论“后朦胧诗"8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论新历史小说10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论“寻根文学”思潮12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作家论1鲁迅小说创作论2鲁迅散文创作论3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郭沫若创作论5茅盾创作思想论6茅盾评论特色论7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巴金小说创作论9老舍的平民观探10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18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19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20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论区青的艺术追求22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四、作品篇(小说)1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8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13钱钟书《围城》失探14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论方方的小说18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20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1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论杨绛的《洗澡》24论贾平凹的《废都》25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6论陈忠实的《白鹿原》27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28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论刘震云《手机》40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52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53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论戴望舒的诗4论徐志摩的诗5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论小叶诗人7论穆旦的诗8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论顾城的诗歌11论多多的诗歌12论海子的诗歌13论郭小川的诗14论冯至《十四行集》15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17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3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论刘白羽的散文9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论素素的散文12论石娃的散文13论史铁生的随笔14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5论巴金的《随想录》16瞿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曹禺《雷雨》周萍论2蘩漪悲剧探3论郭沫若的《屈原》4《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白毛女》艺术魅力探7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六古代文学篇1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2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3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4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5论《孟子》的论辩艺术6论《庄子》的想象艺术7论“汉赋"的铺叙艺术8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9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1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12论骈文的艺术美13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14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15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16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17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18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19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20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21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22《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23“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24“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5《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26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27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28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29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30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31《红楼梦》的艺术结构32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33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34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35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36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7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38杜甫韩愈比较论39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40温(庭筠)韦(庄)比较论41《诗经》雅颂诗试论42《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43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45《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46汉代郊庙歌辞试论47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48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49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50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51论阮籍的《咏怀》诗52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53“文笔之辩”之我见54《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55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56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57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58王维“诗中有画"试议59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60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61李白与民歌62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63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64“以文为诗”刍议65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66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67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68“词别是一家”之我见69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70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71论苏辛词的不同72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3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74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75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76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77董西厢论78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79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80关汉卿杂剧的结构81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82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83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84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85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86杜十娘形象浅析87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88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89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90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91论宋词繁荣的原因92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93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94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95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96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97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98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99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100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1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102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10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104李商隐诗中的意象105《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106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107《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108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109《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110《桃花扇》的双重主题11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现当代文学方向的论文选题:1、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语言学方面:“对方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说同音词说同义词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汉语的优点和缺点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性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学应用的问题及对策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语法中的语义因素“是”字用法研究语用与语法的关系新兴词缀研究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新兴辞格研究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XX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XX方言现象专题报告代词的语用研究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助动词的语用研究时下新词描写句型的语用研究语气词的语用研究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古代汉语方面: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学习音韵的心得综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分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读《说文解字》X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率余秋雨的散文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的《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一一读《子夜》《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我读海子的诗重读寻根小说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呐喊》与《彷徨》之比较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论鲁迅的抒情散文一一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读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新诗歌运动的丰碑一一《女神》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史、剧、诗的完美结合一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繁星》、《春水》简论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论《子夜》的人物刻划论《子夜》的艺术结构市民生活的画卷一一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论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与京味小说老舍《茶馆》浅析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论曹禹的悲剧艺术曹禹创作的前后期比较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从莎菲到黑妮一一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论艾青诗歌的意象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论陈奂生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析李瑛诗作艺术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读舒婷的诗冰心小诗研究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故事新编》研究“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吴荪甫的悲剧特征《腐蚀》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五.四”乡土小说研究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散文艺术新感觉派小说艺术“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胡风的诗和诗论路翎小说艺术研究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瞿秋白杂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试论高觉新形象《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苏青小说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论徐志摩的诗论闻一多的诗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论穆旦的诗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论沈从文的《边城》萧军小说研究论田汉的戏剧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丁玲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谈《诗经》中的弃妇诗谈《诗经》中的婚嫁诗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西厢记》《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沈自徵之剧作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论《水流》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论《诗经》的“思无邪”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一一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论屈原的人格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李白与民歌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杜甫绝句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李贺诗的格调杜牧七绝风格试议苏、辛词风异同辨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苏东坡诗中的四川王维诗歌的情、景、理论唐代的边塞诗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红楼梦》中的众丫鬟《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聊斋志异》中的鬼狐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自”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一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中国古代文论方面:“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先秦儒家文论研究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发愤著书”说综论“文学自觉”说新探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西方文论方面: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论泰纳的文艺思想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从叔本华到尼采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评卢卡契与布希特的论战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比较文学方面: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钱钟书论“通感”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美学方面: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美感特征简析论审美想象论悲剧与崇高论艺术的美学意义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当代文学部分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茶馆》简论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金庸小说主题论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余华小说艺术探讨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试论王安忆《长恨歌》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张平《抉择》的意义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写作部分论小说的叙述视角论小说的误乐性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论小说的新典型观论小说语言的创新论小说的写作技巧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意识流写法的魅力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文学创作情感论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艾芜三部“南行记”的人文情怀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艾芜三部“南行记”的人文情怀孔流源 贵州师范大学摘 要:艾芜的三部“南行记”虽成就不一,但只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才能深解其人。
其中,《南行记》赞颂边地人于困境中野性崛生;《南行记续篇》表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提高;《南行记新篇》描写新时代人民新奇惘然的情感。
三部“南行记”表现了时代变激下人民复杂的生存状态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艾芜不同时期相随渐进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三部“南行记”;艾芜;人文性作者简介:孔流源(1996-),女,汉,云南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53-01艾芜于1936年作《南行记》享誉文坛,后于1961年、1981年写下《南行记续篇》和《南行记新篇》。
三部作品相互连接,然而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南行记》上,虽然《南行记》的艺术成就较高,但如不把三部作品作为整体研究,就难以剖解艾芜其情。
一、《南行记》之人文初心1925年,艾芜怀着“对国家,对民族有所建树”的理想初探化外之地。
6年来他跑腿扫粪、织席贩履……同底层人一样面对凶险无常的自然,在人与人的倾轧中挣扎着、欢笑着。
可以说,第一次南行消磨了他昔日的凌云壮志,体会了底层人求生的原始生命力,从此种下了一颗人文初心,暗合他未来与人民心心相交的足印。
在《南行记》中,艾芜见证了底层人的狭隘粗陋,也同情和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以细腻的笔调“在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在渣滓堆里发现闪光的金子”[1]。
《山峡中》中盗贼“野猫子”活葬同伴,挥舞尖刀威胁路人……但爬山行路之余却哼唱:“那儿呀,没有忧! 那儿呀,没有愁!”[2]艾芜于言语之间捕捉了失足少年对自由的追求。
《流浪人》中走私鸦片的“矮汉子”行为粗野但不乏正义,当听见“青年人”辱骂花鼓手是“婊子”时便大打出手。
《偷马贼》中“矮个子”冒险偷马被打得半死不活却神采飞扬的解说生存逻辑……艾芜刻画了一群被社会抛离正常轨道的“野猫子”,他们走私吸毒、偷盗抢劫……但艾芜并没有以知识分子的态度加以审视和批判,他明白一切道德说教于生存前是虚伪无力的。
浅析艾芜《南行记》中缅甸的多民族人物形象
语言文学研究浅析艾芜《南行记》中缅甸的多民族人物形象MOH El THEIN(柳忆甜)(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部,北京100083)摘要:艾芜的《南行记》系列短篇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缅甸人物的形象。
本文审视《南行记》中出现的缅甸多民族文化和人物的描写,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作品中的缅甸克钦族、傣族和缅族的不同生活环境及人物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多民族克钦族傣族缅族人是民族的主体,是文明的创造者,人物形象是整个异国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o相比自然风景、都市景观,异国人形象更能引起他国人的注意,它是异国形象中较核心的一部分。
异国的民族形象一直是形象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从一个国家多民族的历史情况下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异国形象的变迁和发展。
多民族形象和他们之间不同的文化习俗可以让国人对异国的看法发生误解或变化。
《南行记》屡的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南行记》关于缅甸的族人、族人族人&族)的。
族是人最多的主体民族,分居在缅甸全国许多地方。
克钦族人主要居住在缅甸北部克钦中,他们、,一的民族意。
族人主要居在和,族民族,他们的文化和在。
《南行记》不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关和多民族的文化景下,在的的多民族形象,让者解多民族文化下,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方。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对的“文学形象”,只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造或,形象体一民族、文化的。
《南行记》对民族、文化的让者到的异国形象和多民族文化。
在《关于比较文学的、意的研究》一文中,不同国家和人民的相看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要,并强调“民族和民族是相观、或,或,或,解或不理解,或”叫《南行记》中造了缅甸民族在殖民的、历史文化、民族意识和征。
《南行记》中的民族不但使者解了国家被外国侵略者占领候的的多民族文化下的人物形象,解了他们在乱中如何他国人相处的历史实和本身文化生成的多元化和人化的特征。
一、坚强而和善的“克钦族人”形象《南行记》中常常曾居过的克钦山。
漂泊与归处--艾芜“南行”的另一面
漂泊与归处——艾芜“南行”的另一面◊范玲** 范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① 吴福辉、王晓明:《关于艾芜〈山峡中〉的通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3期。
② 参见赵小琪《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张建锋《从 他乡到故乡:艾芜的精神之旅》〔《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李怡 《文学的区域特色如何成为可能一以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 5期)、鹿义霞《蛮野中的诗性——艾芜边地传奇的书写与建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5年第2期〕、张叹凤《论艾芜〈南行记〉交织反射的鸦片烟与青春气息》(《中华 文化论坛》2018年第6期)等。
摘 要:过去人们对艾芜“南行”的关注点主要在漂泊的意义上,若把研究重 点转向对归处的问寻,将能发现,艾芜对江湖并不只有赞叹,也有离开和拒绝。
尽管 在读书人、漂泊者和左翼革命作家三个身份中,艾芜最终选择了后者,并因漂泊中的 切身体会而成了魏小儿式的革命者。
将“革命”视为艾芜最期待的归处并不恰当, 他更像一个追光者,任何明确的所指都不足以涵盖其所有的心之所向。
艾芜在不甘与 反抗中不停追问和寻找。
关键词:艾芜 南行记 左翼革命作家关于艾芜,人们通常提到最多的是他的南行和漂泊。
没有这样的奇 遇,艾芜无法写岀如此多神秘绮丽而又浪漫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亦 将因此显得多一分黯淡和深重。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对于艾芜的漂泊和 他笔下的南国江湖,人们多是溢美之词:“从异域风光、浪漫漂泊情调、 对底层人民品性的挖掘与赞美,进而深入到人的生命本质的某些层面。
”① 那些南国江湖中人多被视为拥有超常勇气努力追求人之生命本真的代表, 而艾芜的漂泊也因被视作一种反抗束缚的自由精神而收获了许多赞美。
②264漂泊与归处2019.No.2应该说,这些描述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漂泊的过度关注却容易忽视艾芜南行过程中一个同样重要的部分,即归处。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简答题
1.老舍《骆驼祥子》有何北京地域文化特点?(2013.4)①地理人文环境、民族风俗等方面②采用了经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③人物和叙事的语言多采用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
2.简析《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2013.4)①带有封建精神特征的资本家形象②表现出专横、自私、阴险、虚伪的性格特点③也表现了在一定程度上的温情,写出他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3.简述艾青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2013.4)①写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难②注重发掘在苦难中顽强挣扎的民族精神③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④表达了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4.简析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2013.4)①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具有自私、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②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的品质③性格具有二重性,内心充满矛盾。
1.简述“十七年文学”中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收获。
(2013.7)①小说以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斗的历史进程。
反映了军事战争、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各种斗争形式。
②歌颂了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光辉业绩,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和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2.简述新时期“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2013.7)①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
②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
③表现了对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
3.简述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2013.7)①将浓厚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智慧和深刻的现代生存体验结合起来。
②华美、富丽、苍凉、雅致而通俗的传统笔法又常常反馈出现代小说技巧的高超③小说语言既纤细、精致,又潇洒、空灵,传达出作品的情调与氛围。
1.巴金小说《憩园》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有何特点?(2014.4)①以一座被称为“憩园”的公馆为背景,写杨、姚两富贵人家共同的悲剧命运②旧主人杨老三败尽家产,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使他不屑自食其力,最终酿成人生悲剧;新主人姚家父子依靠封建家族制度的遗产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走向破落。
浅析艾芜《南行记》中缅甸的异域环境形象
品位•经典文学坪论浅析艾芜《南行记》中缅甸的异域环境形象OMOH El THEIN(柳忆甜)(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摘要]艾芜《南行记》中的三十几篇短篇小说中涉及东南亚国家缅甸的作話居多。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该作品中出现的缅甸社会集体想象物中的异域环境形象为主要对象,探讨艾芜在《南行记》中描写的异国缅甸的自然景物、英国殖民时期的都市形象以及缅甸的异国风俗形象。
[关键词]缅甸;形象学;自然景物;都市;风俗艾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与缅甸渊源极深的著名作家,从21岁开始艾芜流浪生涯,漂泊在滇缅边境,缅甸、新加坡等国家。
《南行记》系列小说中艾芜将自己在滇缅边境和缅甸的生活经验,融入小说里面,以叙事者“我”的视角来描述他在缅甸流浪时的所见所闻。
缅甸是跟中国云南省接壤的一个东南亚的热带国度,艾芜在漂泊过程中不但见识了这个国家的异域环境和风俗文化,而且他用心灵之笔将自己流浪路上的所遇所感记录下来,回到中国之后写了《南行记》,该作品中大量融入他在缅甸遇到的苦难、经验和感想,包括这个神秘国家的热带风情形象和他当时曾经居住过的殖民时期的缅甸都市形象,让读者见识异国的热带风光、民俗风情与都市形象。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中对于异国形象的描述,但是异国形象研究不仅仅关注作品中的异国的人物形象。
形象学学者认为,“异国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器物、景物、还可以是观念和言辞。
总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相关的主观感情、思想意识和客观形象的总和。
”m《南行记》中的缅甸形象基本属于社会集体想象,而这种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想象,包括异域风景、风俗文化、异域人物等等。
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异国形象的集体想象了解作家与异国形象之间的关系。
笔者将《南行记》中的缅甸形象切入点放在缅甸社会集体想象物中的自然景物、风俗和都市形象之上,解读不同于中国环境的缅甸环境与风俗文化。
1.中国现代文学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思考题1、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历史条件。
2、简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3、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4、分析评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是什么?文学革命是否造成了文学传统的断裂?7、怎样评价“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与守旧派的论争?8、《狂人日记》的思想效果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获得的?9、分析《呐喊》中的阿Q、闺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0、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
11、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
12、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13、历来解读阿Q形象的认识有哪几种?你的看法如何?“精神胜利法”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什么?14、举例分析《阿Q正传》的讽刺手法和悲喜剧相结合的艺术基调。
15、从祥林嫂、闺土、爱姑等形象看中国的封建文化。
16、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和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当时的同类题材小说?17、涓生、子君形象分析;其爱情悲剧的深刻思想性表现在哪里?18、举例论述《故事新编》创造的“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表现主义色彩。
19、分析、评价《故事新编》中的古代英雄人物形象系列。
20、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贡献是什么?21、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2、举例说明《野草》怎样体现了鲁迅的哲学和内心矛盾。
23、分析《野草》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与意义。
24、举例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25、分析“新潮小说”、“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的创作特点,评述2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轨迹与30年代的衍化流变。
26、冰心前、后期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分析。
27、结合《海滨故人》、《象牙戒指》,分析庐隐小说的创作风格。
28、为什么说王统照的小说充满了“爱”与“美”的玄想,许地山的小说含有宗教思辩色彩?其社会根源是什么?29、分析、比较“潘先生”和“倪焕之”的形象塑造,评价叶绍钧小说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南行记》中的比喻和象征
《南行记》中的比喻和象征1.引言1.1 概述《南行记》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添了其艺术魅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南行记》中比喻和象征在文本中的运用,并通过分析比喻的作用和象征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南行记》中,比喻贯穿始终,丰富了作品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我们将对这些比喻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展示的思想内涵。
除了比喻,象征也是《南行记》中的重要修辞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符号、形象或情节来代表一种抽象的意义或概念。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表面的故事情节,还能够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哲思。
通过对比喻和象征的描绘的分析,我们将进一步揭示《南行记》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比喻和象征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一文学作品。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具体分析《南行记》中比喻的运用和象征的描绘,并通过对比喻作用的总结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进行更深入的阐述。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将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南行记》中比喻和象征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情感表达。
1.2 文章结构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介绍《南行记》中的比喻和象征的运用方式以及它们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详细讨论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南行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比喻不仅仅是描述,更是通过对特定现象或情景的形象化描绘,来传递深层次的感情和思想。
我们将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使用比喻的方式、频率和效果,并探讨其在展示主题和情感上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南行记》中的象征的描绘。
象征是通过具体物象来代表抽象概念或思想的表达方式。
艾芜《南行记》
4.参加左联战斗与创作
他曾在“左联”的夜校教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3年,艾芜曾经被捕而关押了4个多月,后被营救出狱。 30年代出版了短篇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夜景》等, 中篇《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散记》。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有短篇《秋收》《荒地》《萌芽》《黄 昏》等;中篇《江上行》;长篇《丰饶的原野》《故乡》 《山野》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名片赏析”专题讲
座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艾芜的《南行记》 和影片《漂泊奇遇》
讲座到此结束, 下面请观看 影片《漂泊奇遇》!
2.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
18 岁时入成都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与沙汀同班)。他不满旧的 课程,又由于反对旧式婚姻,加之受“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 1925年毕业前夕,他自动退学,独自南行。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名片赏析”专题讲座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独特新奇的漂泊经历
他漂泊达6年之久,历经云南边境、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在缅甸的仰光时曾经因病饿而倒在街头,受到慧万法师(文学史家谢 无量的三弟)的救助,后在当地当过校对、代课教师。 1931年因为同情达拉瓦底县的农民暴动,艾芜被缅甸当局驱逐出 境,经香港辗转到上海,遇见沙汀,一起学习写作,向鲁迅求教,得 到鲁迅的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名片赏析”专题讲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座
艾芜的《南行记》 和影片《漂泊奇遇》
主讲: 魏洪丘 文学与新闻学院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艾芜的《南行记》和影片《漂泊奇遇》
一、浪漫抒情的左翼作家——艾芜简介 1.热情幻想性格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精)1,文学革命兴起之前的文学改良运动包括:_________.2,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_________.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_________.9,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社团是_________.10,特别重视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介绍的社团是_________.11,以爱情诗创作闻名的社团是_________.12,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文研会2,创造社3,新月社4,语丝社三,简答题:1,简答文学革命发生的大致过程2,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情况3,简答《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内容4,简答《文学革命论》的思想内容5,简答文学革命时期的创作特色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第二章鲁迅(一一、填空题: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__________.2,鲁迅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3,鲁迅的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4,鲁迅的散文集是__________.5,鲁迅的杂文集有(举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鲁迅提出“首在立人”观点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____.7,鲁迅的学术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8,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9,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发表白话小说的刊物是__________.10,鲁迅小说的主要题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11,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是__________.12,鲁迅唯一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____.13,《药》《孔乙己》《故乡》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4,《祥林嫂》《伤逝》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5,阿Q精神的核心是__________.16,鲁迅著作中最“个人化”的集子是__________.17,鲁迅作品中具有“闲话风”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18,鲁迅作品中具有“独语体”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狂人日记》2,“祥林嫂”3,《故事新编》4,《伤逝》5,《药》三、简答题1,简答阿Q的形象特征2,简答《阿Q正传》的意义3,简答《野草》的写作特点4,简答《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5,简答《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四、论述题: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标志2、论述《呐喊》和《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论《南行记》的创作特色
— 下 强 烈 求 生 的 欲 望 和 朦胧 反 抗 的 冲动
特儿 题材 一篇 色彩
,
是 专就其 熟悉 的 下 层 人 物
在 现 时 代 的大 潮 流 冲 击 圈 外 的 下 层 人 物
,
也 称 自己 把 丽些在生 活 重 压
“
刻 划 在 创 作里 面
,
”
艾 芜喜欢 的是
:
捉 几 个 熟 悉 的模
浓 郁 的色 彩
,
,
集 中 概括 地 描 绘 出 浙
也 有着 和 鲁迅 相类 似
东农 民 苦难 的物质 生 活 史 和 精 神 生 活 史 的 创作 孕育 期 的 心 灵 被祈 伤
, , ,
。
沿 着鲁 迅 的创 作 道 路
艾芜
,
他 抒 唱 的是 西 南 边 疆 的被侮 辱 与被损 害者 的歌 偏 重 于 心 灵 的被祈 伤 和 性格 的被 扭 曲
,
。 。
。
艾 芜 笔 下的人 物
他 们 都 是 由 于 某 次 突 然 或偶 然
,
经 受 一 次 前所 未有 的生 理 或 心 理 折磨
《 松 岭 上 》写
最后 精 神 和 性 格产生 变 异
, , ,
在 心 灵上
,
留 下 了 不 可 弥补 的 伤 痕
的 白发 老 爹
,
年轻 时 是个 牛 一 样 的 汉 子
,
真实 地 刻 划 出 来
,
”
。
(见 鲁 迅 《 二 心
集 》 关 于 小 说题材 的通 信艾 芜沙汀 致鲁 迅 ) 先 生 谆 谆教 导 他 们
,
艾芜
沙 汀 的文 学见 解
, ,
草原与边地①: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艾芜《南行记》的叙事结构比较
草原与边地①: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艾芜《南行记》的叙事结构比较摘要:前人研究艾芜时多从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方面下手,或采用传统的阶级分析法对两位作者的阶级属性大做文章。
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借助叙事学和接受美学理论,探究艾芜在叙述结构方面对《猎人笔记》的借鉴。
关键词:自传式小说文体学叙述结构《猎人笔记》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屠格涅夫用浓浓的抒情笔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俄罗斯中部广袤的草原和幽秘的树林风光。
他的创作在中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沈从文曾经谈到他散文创作的主导思想,他要尝试运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的方式,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②郁达夫在《小说论》里提出,“风景描写对人物的作用有‘调和和反衬’两种,俄国的杜葛纳夫(屠格涅夫),最善用这两种方法……”③现代作家艾芜16岁便踏上了文学之路,尽管如此,如艾芜自己所言,“这时,我对文学还是注重内容,不留意文体和描写的”。
④1931年,艾芜在上海偶遇沙汀,之后在两人同住的期间,两人“不断地讨论、阅读契诃夫的小说(赵景深译本)、莫泊桑的小说(李青崖译本)、屠格涅夫《猎人日记》(即《猎人笔记》,耿济之译本)等等”。
④截至1935年底8单篇的《南行记》刊印之时,艾芜的文学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建国后周良沛为艾芜《南行记》的《书前》所作的序文中,对单篇《山峡中》则认为“是篇‘技艺圆熟的作品’,对于还没有多少创作经验、属于试笔阶段的艾芜,短篇人物、故事的完整、结构的匀称,是熟读了不少名著,是可以大段大段背诵《猎人笔记》的回报”。
⑤它一共8个单篇,均为游记式的短篇传奇小说,以作者个人亲身流浪生活为蓝本,建构了一个独特的滇缅边地生活图景。
卡顿认为:“文体是散文或诗歌中特殊的表达方式。
文体分析包括考察作家的词语选择,他的话语形式,它的手法(修辞手法和其他方面的)以及他的段落形式——实际上即他的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所有可能的方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对照教材来复习第十七章左翼作家小说第一节左翼作家小说概貌一、前期‚左联‛的‚革命的浪漫谛克‛1.‚革命的浪漫谛克‛,是在此之后左翼批评家提出的一个批评术语。
/2452.由此标志着左翼文学前、后期的一个分界。
二、前期‚左联‛小说(一)蒋光慈(1901—1931)1.‚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
创作作品有《少年漂泊者》(1926)、《野祭》(1927)、《丽莎的哀怨》(1929)、《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1930)。
作品多描写20世纪30年代革命青年的革命经历,其中穿插着人物的恋爱生活,但内容狭窄,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最后一部长篇《咆哮了的土地》是其代表作。
人物:地主家庭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矿工张进德。
(二)华汉、洪灵菲、胡也频1.华汉(即阳翰笙)作品有:中篇《女囚》、《两个女性》,短篇集《十姑的悲愁》、《活力》,长篇《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
被认为是‚革命的浪漫谛克‛典型,再版时收到瞿秋白、茅盾的批评。
2.洪灵菲代表作:《流亡》三部曲,包括《流亡》、《前线》、《转变》三个长篇。
3.胡也频‚左联五烈士‛之一。
作品有:中篇《到莫斯科去》(1929)、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1930)。
《到莫斯科去》:新女性素裳、共产党员施洵白、丈夫徐大齐(国民党官僚)。
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通过对主人公刘希坚和白华的政治分歧和恋爱过程的描写,表现了白华在‚五卅‛运动的教育下,终于由无政府主义倒向她爱人刘希坚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是很有历史认识价值的。
(三)柔石代表作:中篇《二月》萧涧秋、陶岚(陶慕侃妹妹)、老同学陶慕侃、文嫂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母亲、春宝、秋宝三、‚革命的浪漫谛克‛之清算/2471932年,对华汉的《地泉》三部曲进行批判四、后期‚左联‛新人在鲁迅周围,出现了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中国现代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考试时间及适用对象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本试卷用于以同等学历报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文学史部分约70分作品评析部分约30分4)题型结构两种题型。
论述题1--3道,赏析题1--2道,总共2--4道题;每题25分--75分不等,总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中国现代文学考试目标: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简史、演变态势。
3、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展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评价和赏析。
考试内容:(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
6、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7、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三、鲁迅1、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的思想主旨。
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年当代文学论述题-新祥旭考研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南行记》为例
作者:李紫诚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6期
“流浪汉”这个词属于一个组合型的词,由“流浪”来限定“汉”的一种特殊的词组。
“流浪”一方面指人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具有不受约束、自由洒脱的特点。
如果缺少上述的任何一点,都不能构成“流浪”一词。
在《南行记》中,“流浪汉”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盗贼,像《山峡中》中的野猫子、魏大爷、夜白飞等、《森林中》中的小麻子、《海岛上》中的小伙子、《月夜》中的吴大林等等;强盗,像《荒山上》中的顺贞子,顺贞子是真的“强盗”,与盗贼只是区别于是否有真正的强盗行为;私烟贩子,像《私烟贩子》中的陈老头、《流浪人》中的矮汉子、《山官》中的赵老板等;赶马人,像《寸大哥》里的赶马人、《森林中》的马头哥等;抬滑竿的人,像《我的旅伴》中的老何及他的伙伴等;此外,还有算命先生、游方僧人以及花鼓女等等。
这些“流浪汉”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生活状态是非常困苦的。
《南行记》是艾芜最富魅力的、也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流浪汉”形象的塑造。
对此,本部分将分从三个方面对《南行记》的流浪汉形象进行讨论:自由的追求、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浪漫的滇缅情怀。
1 自由的追求
“流浪汉”一词带有自由这一属性。
但是,是主动追求自由,还是被动的接受自由,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此,本节从“流浪汉”对自由的追求这一角度进行讨论。
在《我的旅伴》中,有一段是对抬滑竿的老何的描写,老何说他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到处的跑跑跳跳”,是非常“欢喜”的;在《寸大哥》中,寸大哥说他喜欢赶马人的生活,是“快乐”的,快乐到有些人“连家都不想要的”;在《山峡中》中,对于野猫子的描写则没有通过语言来传达那种对于自由的追求,而是通过她的性格来展现出自由那种无拘无束、洒脱及桀骜不驯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让我“我”愕然,“我”才发现,这就是“我”流浪所要追求的自由,我所渴望的精神家园。
当然,上述是艾芜通过“流浪汉”形象的刻画来展现出他们对于自由的追求态度,这是艾芜真正经历过的真实态度,也是艾芜主观意识的一种反映。
虽然这种反映与艾芜本身对于自由的追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二者又有很多契合之处。
艾芜追求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解放、思想的解脱,一种超越时代限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而“流浪者”的自由是一种突破困苦、突破压迫的无拘无束,随性而安。
即便如此他们之间的交点也比比皆是,譬如在《南行记》中的“我”一直不能抹去的身份就是读书人,即便生活已经饱受饥饿的折磨,依旧不会放弃这样的一个身份,甚至会通过几本书来去证明自己的身份。
这是《南行记》中“我”这样一个“流浪汉”对于自由的追求,也包含着艾芜对新思想、新文化理论下的有目的性的自由的追求。
2 强烈的求生欲望
如果说艾芜的漂泊经历是“极度体验”,那么“流浪汉”也在困苦中体验“极度体验”
“极度体验”中“极度”是形容“体验”的程度。
伽达默尔指出:“体验就是某一样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还具有继续影响下去的意义及特征,那么这样东西就可以被称作为体验。
” “极度体验”也就是指“达到极致的有意义的经历”。
何为“极致”?在“流浪汉”的刻画中,这种“极度的体验”不仅一次的出现,它甚至成为了《南行记》中的一个重要的主旋律,就是“强烈的求生欲望”。
在《南行记》中,有很多次可以看出艾芜在“生存”与“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徘徊。
在《人生哲学的一课》中,主人公“我”的生活已经很困苦了,基本等同于一个乞丐。
但是“我”的鞋子仍然被盗贼偷去了。
“我”本应该生气、咒骂或是怨恨的。
但是“我”没有,因为我能够理解盗贼,“我”和他有着同一层面上的处境。
道德上的“批判”与“固守”在生存、在活下去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了谈资和维护的能力;在《月夜》中,吴大林为了生存,为了解决吃住的问题,不得不选择欺骗的形式。
所以,艾芜在《南行记》中并没有有意的回避这些“流浪汉”身上的缺点,将其进行美化,而是将“流浪汉”身上的优缺点很客观的描写出来。
而这种创作上的选择,正代表了艾芜对于这个畸形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对于“流浪汉”不公的生存状态的申诉以及社会底层人们心声的传达。
3 浪漫的滇缅情怀
丹麦著名的文学史学家勃兰兑斯曾说过:“人类最初的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对于地方色彩的执着捍卫。
”[ ]而《南行记》中的浪漫的滇缅情怀也成为了小说创作所特有的艺术发现与艺术特色,为“流浪汉”的形象设置了特殊的意境。
这种浪漫的滇缅情怀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的:浪漫的滇缅风光、特色的滇缅方言和奇特的滇缅民俗。
滇缅边境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复杂性,所以其呈现出的风光也是丰富多彩的。
首先,它毗邻四国,受缅甸、老挝以及越南等国的文化影响,因而具有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其次,滇缅边境属于亚热带地区,原始森林的自然景观既充满奇崛凶险,又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而这些都为《南行记》创造出了独有的意境。
在《山峡中》中,这种独有的滇缅风光被描写的阴冷恐怖,铁链索桥“像巨蟒似的”、江水“凶恶”“咆哮”、“夏天的山中之夜,阴郁、寒冷、怕人”……而这些意境都是为了烘托出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浪汉”那凄苦悲凉的生存状态。
在《森林中》中,这种独有的风光被描写的神秘稀奇,山林到处“苍苍郁郁”、太阳“浮照在树顶上面”、整体嗅着“树枝树叶”、“野花香”的气味儿。
而对于“南行”的流浪汉对于滇缅原始森林中的瘴气并不甚了解,原以为是“白茫茫的烟子”、树叶的显现像“牛奶浸过似的”是行人生火造成的。
这些滇缅风光的描写,都为读者呈现出了自然自在的一种原始的生存状态,既充满生机又神秘灵动。
综上所述,《南行记》中,艾芜对于“流浪汉”的人物刻画主要是通过:自由的追求、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浪漫的滇缅情怀三个方面来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
使得每一个“流浪汉”形象都是那么的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
他们既是生存在社会底层的人,是悲伤凄凉和承受不公待遇
的;同时也是自由的、快乐的、堕落的灵魂漂泊者。
有时黑暗阴冷、有时阳光明媚,有时个性张扬,有时又是胆小懦弱。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