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作品简介

合集下载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艾芜说他“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

”同时,也为了“逃婚”,毅然放下将完成的学业,在1925年夏天从成都出走,以流浪汉身份用双脚踏上昆明、保山、八莫、曼德勒、仰光等滇缅许多地区。

1930年4月经马来亚到新加坡出席共产党会议。

回仰光后,与友人创办《新芽小报》,因报道缅甸达拉瓦底县的农民起义,遭殖民地主英国驱逐出境。

1931年1月遭押上英国人的船经马来西亚、香港、厦门,后到上海(1931年4月)。

西南边睡前后六年的流浪生活,让艾芜饱尝了流浪的苦楚。

饥饿、死亡、忧郁、前路茫然等人生苦汁他都尝尽,但这也让他真切地了解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生活苦况,见识了奇异的环境、奇异的社会、奇异的人、奇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

在流浪过程中,艾芜不是滇缅不幸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旁观者,他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他以人民为本位,从正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主体意识鲜明的方式突出人物坚强的生命力,并着力描绘南国人民的艰辛苦楚。

艾芜初到上海因工作与生活没有着落而仿徨,再一次陷入困境。

幸好,遇上老同学沙汀,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后来也得到鲁迅的指导,才让他铁下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2年,在丁玲的介绍下,艾芜加入了左联,从此和文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的自我学习、锻练、积极创作、投稿,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从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

1933年3月艾芜遭国民党军阀逮捕入狱,6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看清楚许多事情。

出狱后,他铁下心,努力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并在1933年冬,将他的作品集成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共收入八篇小说一《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和《我的爱人》。

艾芜一生著述丰富,写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艾芜先生作品集

艾芜先生作品集
《百炼成钢》
长篇小说
1958
《夜归》
短篇小说集
1958
《初春时节》
散文特写集
1959
《艾芜选集》
1959
《欧行记》
散文集
1959
《浪花集》
评论集
1964
《南行记续篇》
短篇小说集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1981
《艾芜近作》
评论、散文集
1981
年份
作品
备注
1934
《山中牧歌》
短篇小说集
1935
《南国之夜》
短篇小说集
1935
《漂泊杂记》
散文集
1935
《南行记》
短篇小说集
1936
《夜景》
短篇小说集
1937
《春天》
《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
1937
《芭蕉谷》
短篇小说集
1939
《海岛上》
短篇小说集
1939
《逃荒》
短篇小说集
1939
《萌芽》
短篇小说集
1941
《文学手册》
文艺理论
1941
《杂草集》
散文集
1942
《荒地》
短篇小说集
1942
《黄昏》
短篇小说集
1943
《冬夜》
短篇小说集
1943
《爱》
短篇小说集
1943
《缅甸小景》
散文集
1943
《江上行》
《我的幼年时代》

艾芜

艾芜

艾芜艾芜是一个流浪汉小说家,在其年轻时就徒步旅行我国南疆缅甸等多个地方,这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他所创造的的流浪题材小说,开扩了当时文坛的写作题材,也因此获得了诸多殊荣。

他参加共产党、左联,在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就看清楚了自己的写作方向“打算把我身经的。

看见的,听见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地给写出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为下层百姓写作的作家,他创造的《南行记》是他的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

从多个认识他的人写的人物评传中可以得知艾芜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亲切和蔼,待人诚恳,令人敬佩。

他怀着一颗博爱的心,关心贫民老百姓的生活,为底层百姓说话,他同情他们,对于强盗、山贼等也都怀着一份宽容理解的心。

他热爱生活,从不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到,在南行的过程中,没有盘缠,甚至饥寒交迫,可他都都坚强的挺过来了,靠自己的双手,他做过苦工,当过店小二,更可贵的是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中他都坚持着自己的写作,正如他作品《人生哲学的一课》所写“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他用他的笔杆,他的生活经历述说了所谓的那些社会淘汰者想要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诠释了生命力的顽强。

我羡慕艾芜的旅游经历,更敬佩他的难能可贵的品质人格。

《南行记》是他的巅峰之作,被许多年轻人喜爱。

在他的这本小说集中,把大自然作为了他的感情基调,运用大篇幅的散文化语言来描写景物,从而使得作品呈现情景交融的特色。

他的流浪小说也大都呈现这样的特点,把主人公们灰色阴郁的人生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做一个鲜明的对照,起一个反衬,从而使作品产生独一无二的效果,造就自己的个性创作,赢得读者们的同情与青睐。

而他描写的风景都是南疆的独特风景,这给当时的作者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让作品渲染上了一种异国情调,充满浪漫的气息。

有人说,艾芜的作品是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艾芜的作品还有很大的励志作用,这成为它的另一大特色,也是受青年读者喜爱的另一重要原因。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艾芜: 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艾芜,中国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创作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作品《流浪汉》系列小说以流浪汉这一特殊的身份为线索,描写了漂泊者们的人生追求,呈现了一幅生活的真实画卷。

本文将从艾芜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文学价值。

首先,艾芜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性。

小说主要围绕着流浪汉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流离失所的辛酸和无奈。

故事情节紧凑有力,情节转折的处理恰到好处,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小幸运事故、《列车员传》中的父子重逢,以及《老知青》中的命运交错等等。

这些情节的设计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其次,艾芜的人物塑造独具一格,真实而立体。

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着各自的背景、梦想和追求。

例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流浪汉小傻子,以其天真无邪和单纯善良的形象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列车员传》中的杜宽,他以不屈的精神和对家庭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流浪汉内心深处的自尊和坚持。

艾芜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塑造,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与这些流浪汉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悲喜。

最后,艾芜的小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深度。

他灵活运用了叙事、夹叙、议论和寓言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

其中最明显的是他对细节的关注和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作品更加具象、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艾芜的语言优美、简洁,并注重对声音、气氛和节奏的处理,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栩栩如生地感受到小说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艾芜小说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其所带来的文学价值。

艾芜以流浪汉这个小众人群为切入点,揭示了社会、艰难、命运和人性等诸多问题。

他所展示的漂泊者们的人生追求,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艾芜先生作品介绍

艾芜先生作品介绍

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等。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续篇》
1981年以后,艾芜以耄耋之年,壮心不已,仍深入大小凉山,重返云南边疆,笔耕不辍。

发表《春天的雾》、《南行记新编》等百余万字,。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以下是艾芜所著的散文作品3篇,欢迎阅读!怀大金塔【1】在向仰光奔驰的火车上,首先看见高矗于绿荫丛中,远远就对旅人露出一脸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离仰光驰往印度洋的轮船上,回头来大都市的轮廓已经消失了,却突然望见耸立蓝空,仿佛依依惜别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这些我都记得,但尤令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是当黄昏之际,落日挂在你的腰畔,群鸦都从菩提荫中噪起,散在晚红的西空,旋成点点的黑星,飞舞在你的身边,这时呵,遥见你那慵倦的样子,唉,怎样地使人起着兴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那满透出舞女要赴夜会似的神情,又怎样地令人感到高兴!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铺就的道上,那些献花献香的盛况,还是一如当年的么?那些着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义者的,还是当着晴美的节日,在你下边且歌且舞,兴趣不减于往昔的么?主张暴力革命绝食死在狱中的憎人巫威塞牙。

在你身边举行火葬的悲壮日子,你还记得么?喊着Slmongoback的行列,通过了繁华的都市,绕到你的足下,散成头颅的海波,作着祈祷和演讲的示威日子,你还记得么?五千印度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弄到整个都市都成了死灭的凄愁景况。

而你那里的香化,’也显出了从来未有的暗淡样子,你还记得么?大金塔啊,这些我都记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怀念的。

请你抬头替我望望,那些点缀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还在冒出血红的火冠,乌黑的烟柱?那些闪现于绿色森林中的棕黄面影,是否还在把画有神和蛇的白旗,继续地竖了起来?一别三年的大金塔呵,请你提起足尖,为我望一望吧。

伙铺【2】一到有墟的地方,就看见人家壁上,贴有“中伙安宿”一类的纸招。

这类人家,便叫做伙铺。

正午时候,你可以进去单煮午饭,即是路上一般人喊的“打中伙”。

天挨晚边了,你可以进去住宿。

四川小说三杰李劼人、沙汀、艾芜

四川小说三杰李劼人、沙汀、艾芜
3. 小说的语言特色:书面语,四川方言, 行话。语言张力。
4. 小说的意蕴:社会风俗文化;中西文化冲 突;社会政治结构腐败;生命的本真状 态。
二 沙汀
(一)沙汀(1904-1992)四川安县 人。生平简介。短篇小说代表作有 《在其香居茶馆里》《兽道》等。 长篇小说有《淘金记》《困兽记》 《还乡记》。小说特色。
(二)《在其香居茶馆里》 解析
1、小说的内容 2、小说的人物:邢幺吵吵、方治国 3、小说特色:川北乡镇风俗;川北语言特点;
客观的表现手法 4、小说意蕴:中国基层社会缩影:烂县里的烂
政权;基层社会的生存逻辑
三 艾芜
(一)艾芜(1904-1992)四川新都县人。 生平简介。1933年《南行记》。抗战后 三部连续性的长篇《丰饶的原野》《故 乡》《山野》。小说特色:题材的开拓; 各种类型的流浪者形象的塑造。
四川小说三杰李劼人、沙汀、艾 芜
一 李劼人
(一)李劼人(1891-1962) 四川成都人。生平简介。 1936-1937年,连续发表长 篇小说《死水微澜》《暴 风雨前》《大波》(一、 二、三部)。长河小说。 郭沫若的评价。
(二)《死水:罗德生(罗歪嘴)、 顾天成(顾三爷)、邓幺姑(蔡大嫂)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是艾芜的早期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山峡中生活的流浪者,他们被世界遗弃,不得不走私行窃甚至抢劫杀人以维持生计。

这群人以一个破败荒凉的神祠为家,白天出去偷盗,晚上则回到神祠休息。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一个读书人(“我”),以及几个土匪,如鬼冬哥、老头子、小黑牛、野老鸦、野猫子、小骡子等。

小黑牛是这群人中最为悲惨的一个,他小时候遭遇不幸,被迫加入了这个队伍。

在一次偷盗中被发现,被打伤后回到山中,队伍中的人因不想让小黑牛成为他们的累赘,残忍地将其扔入了江中。

除了描述这群人的生活和遭遇,小说还通过对山峡中的自然环境和景物的描写,如铁索桥、江水等,为故事营造了阴郁、寒冷、怕人的氛围。

此外,作者还将女孩与土匪的形象结合在野猫子的身上,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扭曲与复杂。

同时,也写出了野猫子的另一面性格,她天真、幼稚,对美好生活有所向往,并表现出母性的苏醒。

总的来说,《山峡中》通过讲述一群被世界遗弃的流浪者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艾芜简介_艾芜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艾芜简介_艾芜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艾芜简介 ⼭峡中(艾芜)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都县⼈。

主要⼩说诗歌⽂学作品有短篇⼩说集《南⾏记》、长篇⼩说《⼭野》、《百炼成钢》等。

《⼭峡中》写于1933年,后收⼊短篇⼩说集《南⾏记》中,是艾芜早期的代表作。

⼩说开拓了⼀个新的题材领城,富有神秘的传奇⾊彩,描写了为所迫以盗窃为⽣的⼭贼的⽣活。

以魏⽼头为道的这伙⼭减,他们有着奇特的名字,有着不同常⼈的⼈⽣。

他们不信菩萨不信书本,“不怕”和“扯谎”成为他们的⼈⽣信条,宁愿铤⽽⾛险,在“⼑上过⽇⼦”,也不愿听任于命运的摆布。

他们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些性格被扭曲的畸型⼈物。

作者正是通过这个⼈⽣社会的特殊⾓落控诉了旧社会的⿊暗和丑恶,同时流露出对他们悲掺命运的同情和叹息。

⼩说中的⼈物充满着浪漫、传奇的化⾊彩,他们来⽆影、去⽆踪,⼿段残酷,⽽内⼼深处却仍保留着正常⼈的善良和侠义,作者对这伙⼭贼采取了既批判⼜同情的态度。

⼭贼中野猫⼦的形象最为感⼈,她既有被罪恶社会所扭曲的“野性”的⼀⾯,⼜有不曾完全泯灭的“⼈性”的⼀⾯,是⼀个“⼈情”与“野性”和谐统⼀的艺术形象。

悲剧故事的展开和多姿多彩的⼭光⽔⾊的描写构成鲜明对⽐,显⽰了浪漫主义⾊彩。

借⾃然景物的美反衬出⿊暗的⼈⽣社会的丑,借⾃然景物的丑来烘托故事的悲剧⽓氛。

语⾔简洁、明快,动作性强,是反映我国西南边疆风⼟⼈情的优秀⼩说诗歌⽂学作品。

(冯敏) 原⽂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终于渐渐吞蚀在夜⾊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在⿊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激起吓⼈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峰,好象也在伯着脚下的奔流,⽆法避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中之夜,阴郁、寒冷、怕⼈。

桥头的神祠,破败有荒凉的。

显然已给⼈类忘记了,遗弃了,孤零零地躺着,只有⼭风、江流送着它的余年。

我们这⼏个被世界忘却的⼈,到晚上的时候,趁着⽉⾊星光,就从远⼭那边的市集⾥,悄悄地爬了下来,进去和残废的神们。

冬夜

冬夜

•反映了山里人的热 情、好客、真挚、 淳朴。
城里人生活怎样?他们是怎样对 待异乡人的?这说明了什么?
• “别墅”、 城里人的生活:住的 是 “别墅”、屋子里“灯窗明 灿”、“火堆一定烧得多的” • 对待异乡人:“向暗蓝的天空 静静地微笑着”“不准一个异乡 人进去烤烤手” • 说明了城市人的冷漠无情和势 利。
谢谢观赏
最后一段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通过想象再次展现了南国 冬夜充满人性温暖的感人 场面,表现了作者对人性 美的赞美和向往。
通过从以上的分析看出,本文运用的 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 • 对比。以农村之偏远与城市之繁华 对比、以农村人情之纯朴热情与城市 人情的冷淡漠然对比。 • 作用是以贫穷山里人的高尚精神与 富裕城里人的精神冷漠作对比,造成 了强烈的反差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 心灵震撼,同时也促使读者对这种反 常现象进行思考。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以环境描 写引出“乡下人”。 • 第二部分为第二段至倒数第二 段,写作者和乡下人的对话,主 要写乡里人对在山里受到招待的 情景的回忆。 •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写我离 去之后对乡下人话语的思考。
课文详析:
• 文章第一段的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和作用?
• 景物:“冰寒的晚上”、“寂寞的马 路边”、“疏枝交横的树下”、“灯 窗明灿的别墅”、“暗蓝的天空”、 “马路上是冷冰冰的,还刮着一阵阵 猛厉的风”、“留在枝头的一两片枯 叶,也不时发出破碎的哭声。” • 特点:萧瑟、凄清、悲凉 • 作用:极力烘托出一个萧瑟、凄清、 悲凉的环境。暗示出乡下人内心的孤 独无助,同时也为下文写城市“文明 人”的冷漠埋下了伏笔。
异乡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 从“蹲”、“并不是 一个讨厌的老头子”、 “捶几下胸口”、 “咳嗽”、“正派人” 可以看出异乡人是一 个: • 年老多病而有诚实正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摘要:1.星火燎原书籍简介2.书籍的作者和背景3.书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4.书籍的价值和影响5.总结正文:【星火燎原书籍简介】《星火燎原》是一本由我国著名作家艾芜所著的长篇小说,该书于1956 年首次出版。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星火燎原》通过讲述一段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不拔和勇敢顽强。

【书籍的作者和背景】《星火燎原》的作者艾芜,原名汪佩蓉,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爱国家庭,自幼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在抗日战争时期,艾芜曾亲身经历过战争的磨难,这为她创作《星火燎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体验。

【书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星火燎原》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支中国特工小分队执行任务的故事。

故事中,特工队员们在敌占区执行任务,他们不仅要面对日军的围追堵截,还要与汉奸、土匪等势力斗智斗勇。

尽管身处险境,特工队员们始终坚定信仰,勇往直前,用智慧和勇气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书的主题是表现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不屈精神,强调了信仰和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特工队员们的故事,艾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战争画面,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我们民族的伟大。

【书籍的价值和影响】《星火燎原》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同时,《星火燎原》还传递了一种信仰和团结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总结】《星火燎原》是一部描绘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特工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讲述特工队员们的故事,艾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战争画面,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我们民族的伟大。

艾芜先生

艾芜先生

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艾芜
艾芜
,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
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
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
主要著作
1934

山峡中艾芜主要内容

山峡中艾芜主要内容

山峡中艾芜主要内容《艾芜》是一部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发生在汉江大峡谷的雾灵山地区。

故事以二百多年前的少女艾芜为主角,讲述了一段神奇的爱情故事。

当时,艾芜的父母不在家,艾芜独自一人待在家里,每天守在汉江边,发呆地望着江水中的梦幻景象,洗洗睡,洗洗睡。

不料,有一天,艾芜望着蓝色的江水时,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位美丽的水仙仙子出现在自己眼前,和艾芜相视一笑,然后掉头就走了。

艾芜惊讶地望着水仙仙子消失的踪影,心里想着究竟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事情发生。

一连几天,艾芜又多次见到了那位仙子,但仙子总没有回应她的询问,令艾芜很失望。

直到有一天,仙子终于答应了艾芜想让她们一起聊天的要求,并且说了“你不用怕,我会帮助你实现你心中的爱情梦想”。

艾芜 doesn't 怎么 know possible , delighted 的答应了仙子的要求,之后,每天都和仙子一起聊天,聊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婚姻,分手和爱情方面。

艾芜也因此得知,水精们会前来引诱自己,想让艾芜实现她的心中爱情愿望。

但是,由于艾芜经历过爱情的折磨,她心中不敢冒进,只好拒绝水精们的要求,并以友谊的名义和水仙仙子一起相处。

最后,仙子带艾芜入山,艾芜被神奇的仙府景象所吸引,仙子还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了艾芜,讲述的是关于她先生因医治故友而去世的故事,以及这个世界上只有真爱才能给一个人带来幸福的真理。

从此,艾芜在汉江大峡谷里安葬了自己的心灵,与艾芜相恋的水仙也如约而至,并以水神的力量守护艾芜百年不变。

从此,汉江大峡谷里传唱着艾芜的故事,有的时候你可以听到水仙在歌唱,传说着那段神奇的恋爱故事,给心灵寻找一丝清风拂过的宁静。

艾芜的代表作

艾芜的代表作

艾芜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共有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18部,散文、杂文、评论等7部,再加上没有收入集子的文章和作品,共计有500多万字。

从创作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描写流浪生活和边地风光;二是反映旧中国的农民问题;三是描绘解放后工人阶级的新生活和新的精神风貌。

《南行记》使艾芜一举成名,“之后的六十年中除文革时期外,艾芜一直创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如《一个女人的悲剧》、《乡愁》、《芭蕉谷》、《江上行》等。

他又以五篇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百炼成钢》和《春天的雾》显示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力。

”1现将其主要作品罗列如下作品备注1934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5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 《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6 《夜景》短篇小说集《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1937 《春天》篇小说1937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艾芜小说研究》史莉莉20091939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 《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 《萌芽》短篇小说集1941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 《杂草集》散文集1942 《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 《黄昏》短篇小说集1943 《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 《爱》短篇小说集1943 《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 《江上行》中篇小说1944 《秋收》短篇小说集1945 《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6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7 《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8 《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 《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 《乡愁》中篇小说1948 《山野》长篇小说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中篇小说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1958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5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 《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9 《艾芜选集》1959 《欧行记》散文集1959 《浪花集》评论集1964 《南行记续篇》短篇小说集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1981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 《艾芜小说选》1981一1《艾芜文集》1-2卷984《艾芜儿童文学作1983品选》1983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4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5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7 《风波》长篇小说。

《山峡中》故事梗概

《山峡中》故事梗概

《山峡中》是一部艾芜的早期作品,讲述了一个读书人参与盗贼团伙并在山峡中生存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阴沉的环境中,以铁索桥、江水和山峡为特色,为后续的故事做好了背景铺垫。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读书人,他因为生活的压力而被迫加入了这个盗贼团伙。

然而,他一直想要离开他们。

在这个团伙中,有一个被称为“小黑牛”的人物,他是一个悲惨的人物,因为他的遭遇而被迫加入这个团伙。

小黑牛因为偷盗时被发现而被毒打,最后被抛弃在江中。

除了小黑牛之外,故事中还有另一个女性角色——野猫子。

她从小就生活在土匪团伙中,因此性格泼辣、野蛮。

然而,她内心深处依然有着温柔和人性。

野猫子和小黑牛不同,她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期待。

故事中还有其他的盗贼角色,如夜白飞、野老鸦和小骡子等。

他们白天出去偷盗,晚上回到山峡中休息。

在这个团伙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

故事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小黑牛想要逃跑,但被团伙中的其他成员发现并阻止。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野猫子的角色逐渐变得更加重要。

她不仅帮助小黑牛逃跑,还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原来,她是团伙头目的女儿,因为不满父亲的行为而离家出走。

最后,故事以悲剧收场。

小黑牛最终被团伙头目扔进了江中,而野猫子也因为暴露身份而被追杀。

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处,作者留下了希望和期待。

当主人公想要离开这个团伙时,他发现只剩下他一个人留在山峡中。

这时,他看到了灰堆旁边的木人儿和放在书上的三块银元。

这些物品暗示着小黑牛和野猫子的命运,也展示了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矛盾。

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的情节,同时揭示了盗贼团伙中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艾芜的写作风格独特而细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

山峡中故事梗概

山峡中故事梗概

山峡中故事梗概《山峡中》,是现当代作家艾芜所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1934年《青年界》5卷3号。

《山峡中》讲述了读书人"我"流浪于一群土匪中间,协助他们偷盗,一直想离开他们,最后终于离开的故事。

小说以阴沉的景物作为背景,描写了"我"、鬼冬哥、老头子、小黑牛、野猫子等一系列人物。

这是一伙被世界遗忘的人,把在山峡中的小角落当作"家",白天便出去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小黑牛在一次偷盗时被别人发现,打伤后回到山中,队伍中的人因不想让小黑牛成为他们的累赘,残忍地将小黑牛扔入了江中。

最后,"我"终于离开了这个团伙。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天夜里,小黑牛在偷盗时被发现并被打伤,最终被队伍中的人残忍地扔入江中。

这个事件让“我”对这群人的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

野猫子是土匪头子的女儿,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在刀尖上过日子。

她既美丽又可怕,既有流浪汉的共同性格:泼辣凶狠,富有野性,机敏狡猾;也有少女天性:怀抱小木人时善良温柔,唱歌时的天真娇媚,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憧憬表现出流浪汉的共性和乡村姑娘的个性相统一的特征。

在“我”想要离开这个团伙时,野猫子原本决心独自干掉“我”,但最终没有下手,而是在所有人悄悄离去,只剩“我”一人时,把她的小木头人儿以及夹在书里的三块银元留给了“我”。

这个行为体现了她对“我”的感激之情。

小说通过描写小黑牛悲惨的命运,批判了逼迫他走上这条不归路的虎狼世界。

而热情泼辣、天真而善良的野猫子,这个被扭曲的性格外表之下蕴藏着美好而淳朴的本质,体现了作者对这群特殊人物的同情、理解与赞颂。

同时,小说也提出了穷苦人的生活出路的问题,引人深思。

浅析艾芜的流浪汉小说

浅析艾芜的流浪汉小说

引言流浪汉小说出现于16世纪的西班牙,是多以流浪汉为主人公,以他们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把“流浪汉”接入中国现代文学圣殿的,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人称“流浪文豪”的艾芜。

艾芜的流浪汉小说挖掘了流浪汉的一种感情:一颗不宁静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到处流浪,不断探索,从这种生活中培养的感情使他们更理解生活,更热爱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感情,回过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内省。

这样,作者的感情与广大社会和人民的接触就更丰厚更深刻,同时在感受方面也锻炼得更敏锐,更坚实。

读者从这样的感情历炼过程中获得审美价值。

从艾芜创作的自觉意识来解读流浪汉形象,是我们挖掘作品深邃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开启作家心扉的一把金钥匙。

此外,与国外的流浪汉文学相比较,我们能更好的发现艾芜小说创作的时代烙印与情感特色。

一、艾芜对流浪汉形象的塑造打开艾芜的作品,迎面走来的多是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贫苦的农民、瘦弱的轿夫、被迫辍学的穷学生、忍饥挨打的店伙计等等。

这些形象在作家笔下都被刻画得生动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比这些形象更鲜明完整、更光彩夺目、因而也更能体现艾芜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却是另一种更为独特的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流浪汉形象。

艾芜的南行题材的作品,依据叙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作品,以《南行记》为代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有《山中牧歌》等。

(一)流浪中的探索者“我”是艾芜作品中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说他重要,是因为,这是个带有十分突出的自传色彩的人物。

他常常就是作家自己,或者是作家的代言人。

作家常常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借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理解‘我’,就不能真正理解南行作品,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的那些人物。

”[1]P56“我”是个流浪汉。

在神州的广阔土地上不断地漂泊,并且时刻受到生存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我”还是个流浪中的探索者。

因为,他不是个浑浑噩噩的,随遇而安的漂泊者。

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创作的作家(艾芜网络资料整合)

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创作的作家(艾芜网络资料整合)

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创作的作家——艾芜一、生平及其创作(一)、笔名由来:艾芜受胡适“人要爱大我,也要爱小我”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又改名为“艾芜”,而这个笔名就伴随了他一生,他的真名汤道耕却鲜为人知了。

(二)、生平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并与沙汀成为同窗好友。

(艾芜和沙汀被称为“文坛上的双子星座”,他们的友情一直被文坛传为佳话。

他们同生于1904年,同是四川人,一同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又一起给鲁迅写信请教写作问题,共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晚年他们都落叶归根,同住在成都,彼此交往更加密切了。

1992年11月,已经双目失明的沙汀刚出医院回到家中,还在住院的艾芜便来到沙汀家看望老友。

听说艾芜来了,沙汀站起身摸着走向门口,抓住艾芜的手整整两个多小时没有松开。

没想到,这次竟是他们最后的见面。

没过多久,1992年12月5日,艾芜去世了,家人瞒着沙汀不敢告诉他。

但几天后,沙汀还是知道了,他悲痛欲绝,连呼:“道耕太苦了!”不过10天,1992年12月14日,沙汀也跟着艾芜去了。

他们同样一生执著于文学,著作等身,为祖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这也为他的《南行记》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1930年冬,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活动被捕。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1932年回到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南行记》(1935)和中篇小说集《芭蕉谷》(1937)(这些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及其自发斗争)同年11月29日,爱无语沙汀联名,由艾芜执笔写信向鲁迅请教关于小说创作题材的问题。

艾芜《山峡中》课件

艾芜《山峡中》课件

• 总述 • 《山峡中》以其新颖的题材,特异的边陲生 活,传奇般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抒情色彩和 浪漫主义情调,显示了艾芜早期创作独特的 艺术风格。 • 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野猫子、小黑牛、魏老 头子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丰富了现 代文学人物画廊,而且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 现实的新的题材领域。把我国西南边境的绮 丽风光和下层人民的苦难、斗争生活首先写 入文学作品,这是艾芜对新文学的一个重要 贡献。
• 三、朴素洗练的语言。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的对话 还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都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 还有,作者把叙事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洋溢 出乐观的浪漫主义气息。 • 四、它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惊险取胜,而以刻划 人物性格见长。作者善于运用自描手法勾勒人物 的神态,也显露出一定性格。 • 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要是心肠软一点,还活得到今天吗?”显然,正是 由于社会的残酷,使这伙人性格发生变异,失去 了人的善良,心肠变得异常冷酷。作品通过对这 伙人残忍、野蛮性格的展示,抨击了社会的黑暗、 冷酷。但是,作者在表现生活时,并没有将生活 简单化,在展示这伙人性格冷酷一面的同时,还 努力挖掘出了他们性格中残留着的善良的一面。 小黑牛虽然人已经加入了贼伙,但心却依恋着家 乡。夜白飞虽然无力救助小黑牛,但他内心深处 却对小黑牛有着深切的同情。当小黑牛挨了打, 疼痛万分时,是他给他揉腰,擦背;当魏老头子 等要杀害小黑牛时,又是他为小黑牛求情:“这 太残酷了,太,太残酷了……魏大爷,可怜他 是……”
简介
艾芜(1904~1992) ,现、当代作家,1904年出生 于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祖 籍湖北麻城。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 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 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 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 “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 反而鲜为人知了。

山峡中

山峡中

山峡中艾芜的《山峡中》,是他早期作品中最为出色的短篇之一。

小说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表现了作者对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故事简介《山峡中》以滇西荒野山峡为背景,以一个失业流浪的小知识分子“我”在一个“山贼”集团里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写了一伙“山贼”的生活。

作品通过透露社会这样一个角落,控拆了旧中国的黑暗与丑恶。

作品所描写的这伙“山贼”约有十来人,他们的头领是魏老头子,另外还有魏老头的女儿野猫子,同伙小黑牛、夜白飞、野老鸦、鬼冬哥、小骡子等。

这伙人原本是一群受社会压迫、失去了正当谋生手段的下层人物,由于他们深信“懦弱的人一辈子只有给人踏着过日子”,因此不堪受人欺压,选择了反抗之路。

但是,又由于他们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有铤而走险,过起了流浪和盗窃的生活。

畸型的生活,使这伙人的心态扭曲,性格变得复杂。

由于社会的重压,为了生存,他们身上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凶狠、残酷。

如小黑牛,他原来是朴实的农民,被地主逼得家破人亡,流落到了山贼队伍中。

由于他在作案时“太笨”、“不会扯谎”,被人打得遍体鳞伤,痛苦得不堪忍受,不想再干下去了,山贼头领魏老头子就让夜白飞、小骡子、鬼冬哥等人亲手将他杀害了。

这伙人有着他们的人生哲学,正如魏老头子所说:“对待我们更要残酷的人,天底下还多哩”,“天底下的人,谁可怜过我们?……要是心肠软一点,还活得到今天吗?”显然,正是由于社会的残酷,使这伙人性格发生变异,失去了人的善良,心肠变得异常冷酷。

作品通过对这伙人残忍、野蛮性格的展示,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冷酷。

但是,作者在表现生活时,并没有将生活简单化,在展示这伙人性格冷酷一面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出了他们性格中残留着的善良的一面。

小黑牛虽然人已经加入了贼伙,但心却依恋着家乡。

夜白飞虽然无力救助小黑牛,但他内心深处却对小黑牛有着深切的同情。

当小黑牛挨了打,疼痛万分时,是他给他揉腰,擦背;当魏老头子等要杀害小黑牛时,又是他为小黑牛求情:“这太残酷了,太,太残酷了……魏大爷,可怜他是……”魏老头子是这伙人的头领,他是一个相当冷酷、严厉的人;但是,就是在他身上,善良的同情之心也不曾完全泯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1904.6.20-)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桂林分会理事。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 计60期。

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更加丰富,多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着重描写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揭露黑暗统治。

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深沉的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山野》是这个阶段创作成就的主要标志。

抗战期间,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写成通浴理论读物《文学手册》,至今仍受到初学写作者欢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创作了以解放初期我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沸腾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不少工业题材的短篇。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
成了《南行记短篇》。

这些小说和《南行记》一样,以手记的形式展现了南疆人民崭新的生活和巨大的变化。

近几年,仍在不卷地创作。

1981年作第三次南行,创作出版了《南行记新篇》。

1985年和1987年各有一部新的长篇小说问世。

现任四川省文联名誊主席。

[著作书目]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4,天马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良友
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生活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曾订版,1963,作家;再增订版,1980,人文
夜景(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良友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937,商务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萌芽(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增订版,1981,湖南人民
杂草集(散文集)1941,改进
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桂林文化供应社
黄昏(短篇小说集)1942文献
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三户图书社
爱(短篇小说集)1943,大地
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文学书店
江上行(中篇小说)1943,新群出版社
秋收(短篇小说集)1944,读书
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华美书店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5,建国书店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华夏书店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6,自强出版社;1979,四川人民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自强出版社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7,新新出版社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开明
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上海环星书店
乡愁(中篇小说)1948,中兴出版社
山野(长篇小说)1948,文生;重排本,1954,作家
一个女人悲剧(中篇小说)1949,新中国;1950,三联
艾芜短篇小说集1953,人文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5,辽宁人民
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天津人民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作家
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作家;1978,四川人民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8,百花
艾芜选集1959,人文
欧行记(散文集)1959,百花
浪花集(评论集)1959,北京
南行记续编(短篇小说集)1964,作家
艾芜短篇小说选1978,人文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新蕾
艾芜小说选1981,湖南人民
艾芜文集(1-3卷)1981-1984,四川人民(未出齐)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1983,四川少儿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3,云南人民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4,湖南人民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5,人文
风波(长篇小说) 1987,上海文艺
[翻译书目]
翻译小说选1942,文化供应社
[研究资料书目]
《百炼成钢》评价(作家出版社编部整理) 1958,作家艾芜小传(江少川)1981,长江
艾芜(胡德培)1984,香港三联;人文
艾芜研究专集(毛文、黄莉如编)1986,四川文艺
沙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