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先生作品集

合集下载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艾芜说他“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

”同时,也为了“逃婚”,毅然放下将完成的学业,在1925年夏天从成都出走,以流浪汉身份用双脚踏上昆明、保山、八莫、曼德勒、仰光等滇缅许多地区。

1930年4月经马来亚到新加坡出席共产党会议。

回仰光后,与友人创办《新芽小报》,因报道缅甸达拉瓦底县的农民起义,遭殖民地主英国驱逐出境。

1931年1月遭押上英国人的船经马来西亚、香港、厦门,后到上海(1931年4月)。

西南边睡前后六年的流浪生活,让艾芜饱尝了流浪的苦楚。

饥饿、死亡、忧郁、前路茫然等人生苦汁他都尝尽,但这也让他真切地了解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生活苦况,见识了奇异的环境、奇异的社会、奇异的人、奇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

在流浪过程中,艾芜不是滇缅不幸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旁观者,他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他以人民为本位,从正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主体意识鲜明的方式突出人物坚强的生命力,并着力描绘南国人民的艰辛苦楚。

艾芜初到上海因工作与生活没有着落而仿徨,再一次陷入困境。

幸好,遇上老同学沙汀,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后来也得到鲁迅的指导,才让他铁下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2年,在丁玲的介绍下,艾芜加入了左联,从此和文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的自我学习、锻练、积极创作、投稿,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从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

1933年3月艾芜遭国民党军阀逮捕入狱,6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看清楚许多事情。

出狱后,他铁下心,努力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并在1933年冬,将他的作品集成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共收入八篇小说一《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和《我的爱人》。

艾芜一生著述丰富,写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艾芜先生作品集

艾芜先生作品集
《百炼成钢》
长篇小说
1958
《夜归》
短篇小说集
1958
《初春时节》
散文特写集
1959
《艾芜选集》
1959
《欧行记》
散文集
1959
《浪花集》
评论集
1964
《南行记续篇》
短篇小说集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1981
《艾芜近作》
评论、散文集
1981
年份
作品
备注
1934
《山中牧歌》
短篇小说集
1935
《南国之夜》
短篇小说集
1935
《漂泊杂记》
散文集
1935
《南行记》
短篇小说集
1936
《夜景》
短篇小说集
1937
《春天》
《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
1937
《芭蕉谷》
短篇小说集
1939
《海岛上》
短篇小说集
1939
《逃荒》
短篇小说集
1939
《萌芽》
短篇小说集
1941
《文学手册》
文艺理论
1941
《杂草集》
散文集
1942
《荒地》
短篇小说集
1942
《黄昏》
短篇小说集
1943
《冬夜》
短篇小说集
1943
《爱》
短篇小说集
1943
《缅甸小景》
散文集
1943
《江上行》
《我的幼年时代》

艾芜生平简介与主要作品

艾芜生平简介与主要作品

艾芜生平简介与主要作品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桂林分会理事。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 计60期。

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更加丰富,多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着重描写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揭露黑暗统治。

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深沉的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山野》是这个阶段创作成就的主要标志。

抗战期间,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写成通浴理论读物《文学手册》,至今仍受到初学写作者欢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创作了以解放初期我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沸腾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不少工业题材的短篇。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短篇》。

这些小说和《南行记》一样,以手记的形式展现了南疆人民崭新的生活和巨大的变化。

近几年,仍在不卷地创作。

1981年作第三次南行,创作出版了《南行记新篇》。

1985年和1987年各有一部新的长篇小说问世。

现任四川省文联名誊主席。

[著作书目]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4,天马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良友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生活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曾订版,1963,作家;再增订版,1980,人文夜景(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良友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937,商务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萌芽(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增订版,1981,湖南人民杂草集(散文集)1941,改进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桂林文化供应社黄昏(短篇小说集)1942文献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三户图书社爱(短篇小说集)1943,大地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文学书店江上行(中篇小说)1943,新群出版社秋收(短篇小说集)1944,读书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华美书店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5,建国书店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华夏书店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6,自强出版社;1979,四川人民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自强出版社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7,新新出版社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开明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上海环星书店乡愁(中篇小说)1948,中兴出版社山野(长篇小说)1948,文生;重排本,1954,作家一个女人悲剧(中篇小说)1949,新中国;1950,三联艾芜短篇小说集1953,人文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5,辽宁人民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天津人民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作家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作家;1978,四川人民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8,百花艾芜选集1959,人文欧行记(散文集)1959,百花浪花集(评论集)1959,北京南行记续编(短篇小说集)1964,作家艾芜短篇小说选1978,人文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新蕾艾芜小说选1981,湖南人民艾芜文集(1-3卷)1981-1984,四川人民(未出齐)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1983,四川少儿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3,云南人民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4,湖南人民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5,人文风波(长篇小说) 1987,上海文艺[翻译书目]翻译小说选1942,文化供应社[研究资料书目]《百炼成钢》评价(作家出版社编部整理) 1958,作家艾芜小传(江少川)1981,长江艾芜(胡德培)1984,香港三联;人文艾芜研究专集(毛文、黄莉如编)1986,四川文艺沙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徐建华)《艾芜集》1.《人生哲学的一课》2、《在茅草地》3、《蝎子寨山道中》4、《山峡中》5、《我的爱人》6、《我们的友人》7、《松岭上》8、《左手行礼的兵士》9、《山中送客记》10、《南国之夜》11、《瞎子客店》12、《我诅咒你那么一笑》13、《瘴气的谷》14、《山中牧歌》15、《快活的人》16、《疯婆子》17、《偷马贼》18、《芭蕉谷》19、《七指人》20、《乌鸦之歌》21、《森林中》22、《冬夜》23、《我的旅伴》24、《卡拉巴士第》25、《寸大哥》26、《安全师》27、《流浪人》28、《月夜》29、《洋官与鸡》30、《山官》天地漂泊(散文)1.《想到漂泊》2、《川行回忆》3.《大佛岩》4.《滇东旅迹》5.《滇东小景》6.《在昭通的时候》7.《江底之夜》8.《边地夜记》9.《进了天国》10、《病中记忆》11.《舍资之夜》12、《旅途断片》13.《滇曲掇拾》14.《旅途杂话》15.《潞江坝》16.《走夷方》17.《乡亲》18.《路边小店》19.《克钦山道中》20.《古尔卡》21.《八募那城市》22.《从八募到曼德里》23.《上缅甸车中》24、《缅甸人给我的印象》25.《缅京杂记》26、《旅仰散记》27.《仰光小景》28.《怀大金塔》29.《南国的小屿》30.《过槟榔屿》31.《马来亚旅感》32.《香港之一夜》33.《归来》34.《鼓浪屿》35.《孝陵游感》36.《旧地重游》37.《村居回忆》38.《夏天的旅行》师友忆旧1、《悼鲁迅先生》2、《记我的一段文艺生活——兼记茅盾先生》3、《你放下的笔,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来》4.《悼邵荃麟同志》5、《回忆周立波同志》6、《夜深我走在北京的街头》7、《回忆茅盾同志》8、《回忆老舍》9、《沈从文的“不敢”》写作回顾1.《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2.《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的》。

艾芜先生作品介绍

艾芜先生作品介绍

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等。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续篇》
1981年以后,艾芜以耄耋之年,壮心不已,仍深入大小凉山,重返云南边疆,笔耕不辍。

发表《春天的雾》、《南行记新编》等百余万字,。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以下是艾芜所著的散文作品3篇,欢迎阅读!怀大金塔【1】在向仰光奔驰的火车上,首先看见高矗于绿荫丛中,远远就对旅人露出一脸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离仰光驰往印度洋的轮船上,回头来大都市的轮廓已经消失了,却突然望见耸立蓝空,仿佛依依惜别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这些我都记得,但尤令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是当黄昏之际,落日挂在你的腰畔,群鸦都从菩提荫中噪起,散在晚红的西空,旋成点点的黑星,飞舞在你的身边,这时呵,遥见你那慵倦的样子,唉,怎样地使人起着兴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那满透出舞女要赴夜会似的神情,又怎样地令人感到高兴!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铺就的道上,那些献花献香的盛况,还是一如当年的么?那些着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义者的,还是当着晴美的节日,在你下边且歌且舞,兴趣不减于往昔的么?主张暴力革命绝食死在狱中的憎人巫威塞牙。

在你身边举行火葬的悲壮日子,你还记得么?喊着Slmongoback的行列,通过了繁华的都市,绕到你的足下,散成头颅的海波,作着祈祷和演讲的示威日子,你还记得么?五千印度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弄到整个都市都成了死灭的凄愁景况。

而你那里的香化,’也显出了从来未有的暗淡样子,你还记得么?大金塔啊,这些我都记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怀念的。

请你抬头替我望望,那些点缀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还在冒出血红的火冠,乌黑的烟柱?那些闪现于绿色森林中的棕黄面影,是否还在把画有神和蛇的白旗,继续地竖了起来?一别三年的大金塔呵,请你提起足尖,为我望一望吧。

伙铺【2】一到有墟的地方,就看见人家壁上,贴有“中伙安宿”一类的纸招。

这类人家,便叫做伙铺。

正午时候,你可以进去单煮午饭,即是路上一般人喊的“打中伙”。

天挨晚边了,你可以进去住宿。

艾芜三部“南行记”述评

艾芜三部“南行记”述评

.
,
以后 他 又 陆续写 作 了 不 少南行 生 活 的作 品 一 九六 三年 六月 作者 将他描 写 解放 前 的 南行 生
,
.
活并 以 第一 人称形 式写 作的 三 十个 短篇 集结起 来 仍 以过 去用 过 的 《南行 记 》为名 出版 这
.
便是 艾芜 的 第一 部南行 记
,
一 九六 一 年 冬天 艾芜 怀 着对 青年 时 代羁 泊 之 地 的 依 念心 情 和 对 当年人 民 今天 如 何生 活
,
便填 成一篇
以创 作丰


富自乐
( 鲁迅 《二 心 集 》 《关 于小说 题 材 的 通信 》 ) 艾芜得 到 鲁迅 先 生 的 热 情 鼓 励 以 后
,
便努力 写 作起 来 一 九 三 二 年 十二 月 他 回 国 以后 写 作的 第一 个 短 篇 小 说《人 生 哲学 的 一 课》
,
.
,

在《文 学月 报》发 表 了 这 是 他 漂 泊到 昆 明 时 的 真实 遭 遇 从 此 他 以 南行 中的 亲 身经 历 以
,
,
第一 篇动 笔到 末一篇完稿 历时半 个世 纪
第 二类是 对黑暗现 实进行 消极反抗 以 求
.
生 存的 人 他们 的行 动 对现存 的社会秩 序有
,
.
所破 坏 客观上有 损于统 治者 但 同时 也损
,害 了Βιβλιοθήκη 众 利益 这 类人物 在艾 芜第一部 南行
反映 了 我 国 不 同 历 史阶 段西 南边疆 地 区各 族


及 所 见 所 闻 的一 些 人 和 事 ( ( 南行 记 》后 记 ) 为 内容 的 作 品 接 二 连三 地在 各文 艺 刊物 发

艾芜先生

艾芜先生

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艾芜
艾芜
,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
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
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
主要著作
1934

现代文学史的作家们及其作品

现代文学史的作家们及其作品

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

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

想到漂泊读后感

想到漂泊读后感

论文学的价值——读《想到漂泊》(艾芜著)有感《想到漂泊》是艾芜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集,主要讲述一个苦闷的知识分子形象,流浪在西南边地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在书中写到,“穷困的漂泊,比富裕的旅行,就更令人感到兴味而且特别神往些。

单着需要有着长期苦闷心情的人,才能领略这种意味的——倘若他并没有实际漂泊过的话。

”看到序言中的这句话的时候,正好从凤凰古城旅游回来,产生共鸣的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因为对文学类书籍的偏好,读过的书中大部分都是此类书籍,在读《想到漂泊》的过程中,突然产生了以此书为例来思考文学类书籍价值的想法。

结合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我认为文学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点:首先,以当时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为后代人研究前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生活的辛酸赋予了艾芜一颗赤子之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

他所描述的时期在上世纪30年代,读《想到漂泊》的过程中,还对那个时期西南边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政治状况进行了一些了解。

现代学者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历史时期的情况。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学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想到漂泊》中描绘的异域的风光,未曾经历过的时代,不曾了解过的民俗风情使人兴趣盎然。

作者通过写作将自己的经历传播给更多的人,读者通过阅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风景和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或遇到的。

但是,通过阅读,通过对文字在读者大脑中的印象,更多的人接收到了某种文化的传播。

为《想到漂泊》作序的余秋雨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其实更具有这方面的影响。

文化功能令文学产生独特魅力,而文学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读者,从而将文化的内容更广泛的传播。

最后,文学作品的主流思想是在向读者传递真、善、美。

流浪的艾芜虽然是一个苦闷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肯定的。

他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他看得到西南边地普通人民的淳朴,他对漂泊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艾芜先生

艾芜先生

艾芜(1904.6.20-)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桂林分会理事。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 计60期。

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更加丰富,多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着重描写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揭露黑暗统治。

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深沉的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山野》是这个阶段创作成就的主要标志。

抗战期间,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写成通浴理论读物《文学手册》,至今仍受到初学写作者欢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创作了以解放初期我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沸腾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不少工业题材的短篇。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短篇》。

这些小说和《南行记》一样,以手记的形式展现了南疆人民崭新的生活和巨大的变化。

近几年,仍在不卷地创作。

1981年作第三次南行,创作出版了《南行记新篇》。

1985年和1987年各有一部新的长篇小说问世。

现任四川省文联名誊主席。

[著作书目]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4,天马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良友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生活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曾订版,1963,作家;再增订版,1980,人文夜景(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良友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937,商务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萌芽(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增订版,1981,湖南人民杂草集(散文集)1941,改进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桂林文化供应社黄昏(短篇小说集)1942文献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三户图书社爱(短篇小说集)1943,大地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文学书店江上行(中篇小说)1943,新群出版社秋收(短篇小说集)1944,读书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华美书店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5,建国书店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华夏书店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6,自强出版社;1979,四川人民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自强出版社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7,新新出版社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开明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上海环星书店乡愁(中篇小说)1948,中兴出版社山野(长篇小说)1948,文生;重排本,1954,作家一个女人悲剧(中篇小说)1949,新中国;1950,三联艾芜短篇小说集1953,人文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5,辽宁人民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天津人民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作家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作家;1978,四川人民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8,百花艾芜选集1959,人文欧行记(散文集)1959,百花浪花集(评论集)1959,北京南行记续编(短篇小说集)1964,作家艾芜短篇小说选1978,人文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新蕾艾芜小说选1981,湖南人民艾芜文集(1-3卷)1981-1984,四川人民(未出齐)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1983,四川少儿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3,云南人民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4,湖南人民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5,人文风波(长篇小说) 1987,上海文艺[翻译书目]翻译小说选1942,文化供应社[研究资料书目]《百炼成钢》评价(作家出版社编部整理) 1958,作家艾芜小传(江少川)1981,长江艾芜(胡德培)1984,香港三联;人文艾芜研究专集(毛文、黄莉如编)1986,四川文艺沙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

艾芜

艾芜
艾芜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特色。这样的创作思想,和他早年 的流浪生活有密切关系。他曾经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一道受剥削,遭侮辱,因此对于他们,他不是平平静静着手 描写,而是尽量抒发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悲愤;对抬滑竿的、赶马的、偷马贼、私烟贩子、城市苦力、穷苦农 民、普通兵士和小知识分子等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和愤慨。
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山野》《故乡》《百炼成 钢》《夜景》《海岛上》《南行记续篇》《夜归》《春天的雾》《艾芜中篇小说选》《艾芜短篇小说选》,短篇 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艾芜文集》(十卷)等。
人物生平
艾芜(3张)1904年6月20日,艾芜出生在四川新繁县清流镇(现属成都市新都区)一座竹林流水环抱的农舍里, 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
后世纪念
艾芜故居(6张)新都区大力推进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持续推进艾芜文化研究工作。2013年10月,艾 芜故居恢复重建;2014年11月,艾芜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并被成都市政府公布为首批成都市名人故居保护名录, 成都市首批文化地标;2016年6月,艾芜研究学会成立,先后出版了《艾芜故里明珠清流》《艾芜研究》《艾芜 资讯》等读物;2018年2月,新都区委编办核定艾芜纪念馆编制,为艾芜文化研究工作增添了有效保障。2019年5 月,艾芜纪念馆主体建设和布展工作基本完成,并成功举办“文化名家看四川——走进新都清流”文化交流活动。 截至2019年6月,已累计接待参访游客超过40万人次。2019年,艾芜纪念馆被授予“区级社会科学普及基 地”。
谢谢观看
1921年,17岁的艾芜步行80余里,来到成都求学。考入免费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

历史转捩点上的青春“拾遗”——以艾芜小说《我的青年时代》为中心

历史转捩点上的青春“拾遗”——以艾芜小说《我的青年时代》为中心

收稿日期:2020-08-20作者简介:李扬(1993-),女,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历史转捩点上的青春“拾遗”———以艾芜小说《我的青年时代》为中心李 扬(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在艾芜的“南行”系列小说中,《我的青年时代》对于理解艾芜在1940年代末整理自己的“南行”记忆以及1949年后的文学活动,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这部小说看似是艾芜对青春的“拾遗”,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补遗”。

小说表面揭 了“革命青年”的诞生过程,其内部的叙事逻辑却悄然转变为一个知识青年“反抗压迫—寻找自我”的“五四”式主题,而艾芜通过这一书写,摆脱了正统左翼谱系的“负累”,获得了想象性的解脱。

小说以“青年”为书写对象,背后隐含着对新生“革命力量”的强调,在1940年代末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与对话对象。

关键词:艾芜;南行;我的青年时代;地方书写;1940年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20)11-0013-10 纵观艾芜“南行”系列小说的研究史,学界长期将重心放在作家笔下浪漫狂野的异域/乡土风情及其左翼视野下的底层关怀两个维度,就后者而言,有学者甚至将其代表作《南行记》概括为“社会批评的杂文”[1]83。

实际上,这种研究模式之所以形成,得因于研究者的共识———艾芜1930年代加入“左联”后,塑造了一个区隔于同时期左翼阶级书写的南国世界,为冲破30年代“现实主义的限制”打开了新的维度。

其目的不啻为在左翼文学谱系和现实主义小说的脉络中,为艾芜寻找一席之地。

但是,若沿着这些先入为主的判断进行梳理,不仅容易忽视艾芜“南行”系列小说的层次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也会遮蔽了那些不能被熨帖地融入文学史叙事框架中的微妙情感,及其与社会历史的交锋。

在艾芜的“南行”系列小说中,1947年完成、1948年出版单行本的《我的青年时代》,对于理解艾芜在时代转折点上,整理自己的“南行”记忆以及1949年后的文学活动,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却较少为研究者所关注。

1938:艾芜在宁远

1938:艾芜在宁远

1938:艾芜在宁远第29卷第3期2008年3月湖南科技学院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VO1.29NO.3Man20081938:艾芜在宁远杜方智(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O0)摘要:文章描述了现代着名文学家艾芜1938年在湖南永州I宁远的生活和交往. 关键词:艾芜;王蕾嘉;宁远中图分类号:l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08)03—0005—04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县(现新都县)人,1932年加入"左联",是现当代文学中的着名小说家.王蕾嘉(1906一一1994)原名王显葵,湖南宁远县人,1932年加入"左联",后加入中国诗歌会,积极从事诗歌大众化活动,是"左联"诗人.经过"左联"盟员任自戈和杜谈的介绍,艾芜与王蕾嘉由相识到相知,并于1934年8月在上海结婚.1936年,艾芜和王蕾嘉生了长女珍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眼看要落入敌手,艾芜和王蕾嘉无法可想,只好由妻子带着一岁多的女儿,与朋友一道,先回到湖南老家宁远,自己则留守上海,"看看时局的变化,再定去留"…(.过了一段时间,时局越来越乱,战事越来越紧.1937年11月3日,艾芜终于乘火车离开上海,到达镇江.在镇江改乘轮船,溯江抵达武汉.在武汉逗留了一段时间,又到了长沙.过了半月,正赶上长沙大中学校提前放寒假,艾芜与王蕾嘉几位正在长沙读书的亲戚,准备结伴回到宁远.艾芜回宁远时正在1937年底,离开宁远的时候,艾芜回忆说:"大约在1O38年尾,我和王蕾嘉带着小女孩,算是一家三13人,离开广小桃源,离开了宁远."121(P205)从1937 年底到1938年尾,艾芜在宁远整整生活了一年.艾芜对这一年的宁远生活,特别珍惜,特别留恋.他在往事随想?艾芜这本书中,不仅专门写了到宁远去》这一章,还在多篇文章中提到了宁远生活.尤其在党领导下的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一文中指出:"写作是要有生活基地的.我头一个基地就是我的家乡新繁县.我在十七岁才离开家乡,到成都读书,二十一岁离开四川.我对四川农村那个时期的生活比较熟悉.我写作第二个阶段的基地是缅甸,云南.我得到好多的生活素材用来进行写作.第三个阶段是抗战期间,我写作的基地在哪儿匠?素材从哪儿来呢?首先是湖南的一收稿日期:2007—11—26作者简介:杜方智(1938一),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个小县城宁远县.我的爱人是那个县城的人,1938年就到了那个地方.它在潇水的上游,是瑶山地带,九嶷山就在那个县里."艾芜没有忘记1938年在宁远的生活.宁远的风光,宁远的见闻,宁远人民纯朴,善良的感情和坚强,反抗的性格, 以及宁远人民对他的关爱,体贴,乡情,亲情……这些都深深地铭刻在他记忆里,并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小说,散文创作中.宁远人民也应该不会忘记1938年在宁远生活的艾芜.不会忘记他的生活,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思索,以及他的那些反映宁远人民生活的优美,迷人的作品.艾芜来宁远前,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经历,性格,事业有哪些重要特点?我们先做些简约介绍,这也许会成为理解他在宁远的活动的一把钥匙.首先,他是一位漂泊者.艾芜曾经说过:"如今一提到漂泊,却仍旧心神向往,觉得那是人生最销魂的事呵."lI1925年艾芜21岁,在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完四年级,再读一年便可毕业.因为不满守旧学校教育和包办婚姻制度,他弃学远行,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他从四川成都漂泊到了云南昆明,受到了"人生哲学第一课"的教育.后来,又漂流在滇缅群I【J的漫漫长路中.清晨的阵阵乌呜呼唤着他起床,赶路;傍晚的袅袅炊烟提醒他投宿,安歇.他又辗转来到了缅甸的仰光,还短暂地去过新加坡.他深深地沉浸在异国生活情调之中,这里有他的挣扎,屈辱,也有他的反抗,奋斗.1931年元月,他被英国殖民政府以共产党嫌疑为由驱逐出境.他经过香港,厦门,终于飘泊到了上海.其问他还去过济南和青岛,住上海生活了六年,现在又将开始新的飘}f1了.这是一个永远的漂泊者,他有漂泊者浮动不安的灵魂.其次,他是一位革命者.艾芜在成都一师读书时,便受到了郭洙若革命思想的影响,他说:"郭沫若I叫志还指引我们从文艺的道路走革命的道路.他在洪水半月刊上,5发表的共产与共管马克思进文庙等等文章,又翻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人突破了文艺这个圈子,引起更新更美好的憧憬."【41'601928年艾芜在仰光时认识了一批青年工人和青年知识分子,加入了在华侨中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仰光共产党的前身,后改为缅甸地委.艾芜曾代表缅甸地委赴新加坡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中央召开的党代会,可惜没有赶上会期.1932年被英国殖民地政府逮捕,关押了四十多天,这是艾芜第一次坐牢.回上海后, 1932年经丁玲介绍加入"左联",参加过一些散传单,贴标语,飞行集会之类的活动,后来还到杨树浦工人区域办夜校, 在工人中发展文艺通讯员,培养他们成为无产阶级作家. 1932年冬天,经丁玲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 艾芜被捕入狱,关在上海,苏州,这是艾芜第二次坐牢.在"左联"领导大力营救下,同年9月才获得自由.再次,他是一位文学工作者.艾芜的写作生涯是1925年开始的.1990年,四川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了艾芜创作66周年座谈会.1925年他正漂泊在云南昆明, 他写作诗歌,并向云波社举办的云波杂志投稿.他开始使用"艾芜"这一笔名.后来,他开始了"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的"生活,随时抒写生活的见闻和生活的感想.到了缅甸,为了兴趣,更为了谋生,他写作诗歌,散文和小说,发表在仰光的华文报刊上.到了上海,他与沙汀联名给鲁迅先生写信,请教创作问题.不久,鲁迅就"写什么"和"怎么写"两大问题,详细地回答了艾芜,沙汀的提问,给他们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艾芜以云南,缅甸漂泊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陆续创作了出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极大好评. 一颗文学新星在冉冉升起,现代》将艾芜,沙汀,威克家等誉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到1937年为止,艾芜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南行记南园之夜山中牧歌夜景,中篇小说集巴蕉谷》,散文游记集漂泊杂记》,写完了中篇小说春天》,并即将由良友公司出版.这些作品的出版和写成,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地位.了解了艾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后,我们将以艾芜的到宁远去》和其他回忆文章为依据,按照艾芜的漂泊者,革命者,文学工作者三个角色定位,较为详尽地介绍1938 年他在宁远的生活.1937年l2月的一天早晨,艾芜的宁远漂泊之行开始了!同行的有王蕾嘉的三个堂兄弟,一个侄女和侄女的女同学. 他们正在长沙的大,中学校读书,学校提前放寒假,准备回宁远老家去过年.他们从长沙乘火车到郴州,在郴州请了一个挑行李的挑夫,一行七人,在郴州吃了早点,便热热闹闹地出发了!这时,天空飘起小雨,凉风扑面,地湿路滑.艾芜谈起滇缅群山赤足行走的经历,大家正嫌鞋袜碍事,便脱掉它效法起来.赤脚踩在乡村泥水小道上,凉凉的,滑滑的,倒也别有一番风味.当晚投宿华圹铺一伙铺店内.店内不卖饭菜, 6只提供炊具供客人使用.行走一天,大家都感疲倦,好在年轻人多,买米买菜,烧火作饭,分工负责,倒也饭菜可VI,吃得很香.第二天住在桂阳县城的一家小店里,店主人和小桃园王家挂得上一点亲戚关系,他主动煮饭炒菜,还杀了鸡, 剖了鱼,菜价便宜.菜里放了不少辣椒,店主人解释说:"是要多吃点辣椒,这里水性寒,要多发发汗才好."这符合四川人艾芜的VI味.艾芜在到宁远中去记叙道:"第三天到达火烧墟."恐怕年代久远,记忆有误.按他们前两天的行走速度,到火烧墟,最快也要到第四天的傍晚了.到火烧墟他们直接住到一个姓王的本家家里,受到了热情的招待. 宁远有个火烧墟,还有一个水打铺,都因火灾,火灾而命名. 新中国成立后,自然灾害减少,火烧墟改为太平镇,水打铺改为水市镇.从太平镇到小桃园,半天便到家了.小桃园现属禾亭镇,虽只有几十户人家,不算大村,但由于名字吉利,现为行政村.村子建在山坡下,屋舍整齐,环境幽雅,后龙山上,郁郁葱葱,树木茂盛.山中多油茶树, 每当油茶树开花时,青枝绿叶问,点缀着朵朵素雅的白花, 漫山遍野,美丽极了.全村大多姓王,这是王蕾嘉的诞生地, 她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据说,他们王姓祖先,不知多少年前,从江西赶一群鸭子,到了人烟稀少的宁远,安家落户,从事农业,子孙繁衍,形成家族.这与艾芜家族的传说颇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祖先是湖南武冈人,后迁移到四川新繁县.迁移途中,带了一个成鸭蛋,吃了一个多月才吃完.看来,两个家族的传说都与"鸭"有关,也算是门当户对,祖辈有缘了.到了清朝末年,王蕾嘉的父亲王荫青到长沙两湖师范读书,接受变法维新思想,重视发展教育,主张婚姻自由,提倡妇女读书放脚.衡阳三女师,就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他的三个女儿,后来都在三女师读过书.他还送独生子王昌德赴日留学.王荫青老人的思想比较开明进步,可惜英年早逝.艾芜到宁远小桃源时,只有老岳母孤身一人,留守老家.好在她会处世做人,亲戚,邻居都很尊敬她.艾芜与王蕾嘉结婚时,并未征求老人家意见.当艾芜到来时,她热情款待,亲切有加,使艾芜有如同归家的感觉.王蕾嘉在衡阳女三师毕业后,1927年春天在长沙党校学习,受到了李达,郭亮,谢觉哉,夏曦等着名共产党人的教育熏陶.l929年来上海考取劳动大学,劳动大学被取缔后,转学并毕业于上海商学院.她1932年加入"左联",从事诗歌创作.她是宁远县的着名才女.1937年夏秋之季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后,便被县城女子学校聘去教书,后来又担任育群中学的语文教师.她每月有固定的收入,老母亲每月叫人挑米来接济,不怕米价的高涨.一家三VI的生活,过得颇为平稳,安定.艾芜从上海到达宁远,已经囊空如洗,身无分文了.他发出感叹:"没有蕾嘉,我又会重演南行记中的艰难困窘的场面了."【2J(P2O3)1938年上半年,艾芜一家借住在教育局内一问空房子里.王蕾嘉的姐夫李靖任教育局长,才有这些便利.1938年下半年,王昌德在宁远县城买了几问房子和一块空地,准备长沙失守,退居县城.艾芜全家搬进了这一空屋,并把空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蔬菜.艾芜从自己的吃住无愁,联想到其它文人的不幸.他说:"同时代的作家叶紫,湖南益阳人,因战事发生,书刊停止出版,生活来源断绝,回到家乡,无以为生,桂林文化人为他募捐,也为数甚少,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终以盆病交加,凄凉而逝.据说病中想吃一个鸡蛋而不可得."121(咖在这种安定,平静的生活中,艾芜忙于读书,忙于创作,忙于搜集新的创作素材.他还帮助王蕾嘉代代课,改改作文卷子.县城里有图书室,有时也去借书阅读.宁远是座美丽而又宁静的山城,潇水穿城而过.傍晚的时候,他喜欢沿着潇水,徐步而行,观看两岸景色.春夏季节,潇水猛涨,奔腾咆哮,宛如野马;而到秋冬时候,河水清澄,水平如镜,游鱼可数,则是另一番景象…….悠悠自云,金色晚霞,常常令他目不暇接,留恋忘返.艾芜在宁远生活了一年,平静温暖的生活,留不住革命者对日益严重的国难的焦虑,留不住文化人对文化环境,文化信息的渴望.1938:年年尾,艾芜和王蕾嘉带着女儿珍妮, 一家三VI,又开始了新的漂泊.他们从宁远县城回到小桃园与老岳母告别,此次分手,竞成永诀.他们早上从小桃源出发,夜宿双井墟,再过柏家坪,清水桥,在宁远境内,一路都能看见村子人家.到第二天下午,进入山区,人烟稀少,才感到凄清冷落了,尤其过一大岭时,艾芜在到宁远去中把它写作"鸭家岭",这是同音误记,它有一个富于诗意的名称,叫丫髻岭.它上坡七里,下坡八里,简称上七下八,不见行人,更显荒凉.不过,一弯清亮的流水一片苍绿的树林,一群惊飞的雀鸟,也令人眼睛一亮,欣喜异常.在路边小镇的客铺里住宿一晚, 第三天下午才到永州(现名零陵区)古城.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谪的地方,柳宗元在此写下了着名的"永州八记".艾芜说:"只因世变时移,没有一游的概念了."'嘶要不,跨过潇水上的浮桥,到达河西,至少可以见到柳子街, 柳子庙,钴缉潭,小石潭的风光.在古城永州住了一宿,第四天搭船去了冷水滩.当年只是个几百户人家的小镇,今天却成了永州市的市府所在地.艾芜下午搭上火车,去了桂林, 从而开启了作家个人生活史上新的一页.艾芜是漂泊者,也是游览者.1934年在山东济南时,他带上王蕾嘉,从趵突泉,千佛山,到大明佛,洛VI等,城内城外,四处游览,写下了一组北国游记.艾芜这次路过古城永州,没有游览"Jk~l'I八记"描写的旧址,是一遗憾.而在宁远生活了一年,没有去游览九嶷山,更是一大遗憾.九嶷山距宁远县城五十里左右,是舜帝的安葬地.史记?五帝本记载:虞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这里有秀丽的风光和优美的传说.艾芜和王蕾嘉要是"来此一游",定会写出不少美丽的散文和诗歌来,可惜他们失之交臂了.艾芜是一位革命者.王蕾嘉早年在长沙党校学习时受到过革命教育,在"左联"时参加过革命实践,她也是一位革命者.他们在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上保持一致.王蕾嘉曾告诉艾芜,1927年湖南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宁远也成立了农民协会,后来遭到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革命群众流了不少的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宁远人民是纯朴的, 宁远人民也是坚强的.艾芜觉得应该好好理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作为一位革命者,艾芜首先访问了天堂墟镇.天堂墟镇离宁远县城十多里,是宁远通道县,零陵区207国道的必经之地.红军长征时,驻扎过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艾芜亲眼看到天堂墟镇小学校舍的粉墙上,写着斗大的黑字:"北上抗日!""打倒汉奸卖国贼蒋介石!"右边的店铺墙壁上,写着汤圆那么大的楷书字"十大政纲".这显然是红军政工人员写上去的.令人惊奇的,每个字都完好如新,没有污损.作为一位革命者,艾芜还采访了红军路过宁远时的情况.王家的一个亲戚告诉艾芜,他住的神下(到宁远去中作"丁下",同音误记)村里,有个生病掉队的红军,留在村子里,病好了,大家留他做工,就称他为老红军.这引起了艾芜的惊异和兴奋.作为一位革命者,艾芜与宁远县长李毓九的交锋,则是面对面的斗争了.李毓九,宁远人,早年留学国外,在蒋介石待从室作过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回乡做县长.他想办一份油印小报,每周出一张.他知道艾芜写过文章,当过编辑,便约他去谈话,想让他当编辑.李毓九五十多岁了,长得胖胖的,红光满面,一幅官僚模样.他让艾芜在客厅坐下来,便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政见".他反对民主,提倡独裁.他说:抗战期间,只要提倡民主,就会产生乱子.在他嘴里,连三民主义也不要了.艾芜冷静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沉默,清楚地表明了艾芜的态度.李毓九倒还识相,从此不再提起办油印小报的事情.后来,油印小报还是出版了,由一位退伍的王姓老军人主持.他是王蕾嘉的远房本家. 他所在的部队属于杂牌军,待遇不如中央部队.他经常到艾芜住处来讲讲自话,发发牢骚.他编辑油印小报,要艾芜为他写一篇发刊词,用他的名义发表.艾芜代写的发刊词不长, 中心内容是说:抗日斗争中,今天失一城,明天失一市,并不可怕,因为广大农村和农民还在我们一边.只要团结一致, 努力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前途大有希望.这是当时进步报刊都在提倡的主张,说明艾芜寄希望于农民,对前途充满信心.四艾芜作为一个羽翼渐丰的左翼作家,他在宁远把主要精力,主要时间花在了写作和为写作搜集素材上.从写作来说, 一年中他写作了以中篇小说江上行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江上行初稿写于1938年,1943年5月在重庆文哨》一卷一期发表,9月由重庆出版社作为文哨丛刊之一出版.江上行的时代背景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作品事件发生在一艘起于镇江,止于汉口的江轮上,通过在船上的几个青年知识分子不同追求和不同心态的描绘,表现了波7浪壮阔的时代风云,刻画了多姿多态的青年形象,阐述了团结抗日的主题思想.在艾芜的中篇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搜集创作素材来说,艾芜在党领导下的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中说:"第三阶段是抗战期问,我写作的基地在哪儿呢?素材从那来呢?首先是湖南的一个小县城宁远县. 我的爱人是那个县城的人,1938年就到了那个地方.……因为我的爱人是那里的人,所以有好多亲戚关系,和城乡各阶层的人都有来往,都很熟悉."这为艾芜搜集创作素材提供了有利条件.艾芜是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搜集创作素材的. 第一,观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为作品社会分析提供社会根据.茅盾在三十年代初写出了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社会分析派小说,茅盾被称为社会分析派小说的创始人.社会分析派小说成为了左翼文学的主流.艾芜在1936年写作了中篇小说春天,对"最劳苦的农民,拿来一刀一刀的解剖,分析".l(中篇得到了茅盾的好评.艾芜决心继续走这一写作路子.他在宁远搜集创作素材时,特别注意了解农村,农民的情况,他说:"村子的人一在村子里会见,都把我当成他们的亲戚,无话不谈, 有时也倾诉他们地少人多的困难.我觉得这是认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好机会.……抗日战争爆发了,寄希望于农村农民, 不认识农民怎么行呢?进入宁远,正是补课学习的好机会. 随后进宁远县城居住,又认识一些高层人士,看见旧中国的一些面目."[21(P202)这为他今后的社会分析小说创作提供了社会根据.他从1940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故乡》,1947年4月由上海自强出版社出版.长篇的主要内容是:上海某大学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徐峻廷,抗日初期回到南方某省一个山区的小县城,这是他的故乡,在近二十天的时间里,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品刚一面世,评论家劳辛就指出: "艾芜的故乡是一本忠实地反映现实的长篇小说.它触及到中国底社会本质的核心,并把它展露开来,似一篇社会科学家的论文所给予我们的知识,缕析条分地说明'半封建性'的中国社会性质."16](P154)长篇中的创作素材,正是在宁远搜集到的.第二,调查生活事件,生活细节,为作品内容增添生括实感.社会分析小说往往缺乏生活实感,艾芜特别注重调查生活事件和生活细节,以弥补这一缺点.在宁远,他调查了红军长征在天堂墟镇留下的宣传品,他调查了神下村红军伤员留下后在村子中生活的情况.这些生活事件,生活细节都被写进了长篇小说故乡中,只不过在国民党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作家只能用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罢了.在故乡中他写道:"余峻廷朝庙门口的墙壁望去……只有箩筐那么大的黑字,现出风雨剥蚀的痕迹,略微有些模糊了,光'上抗日'三个字,还看得清楚,另一个就残缺的笔划,可以推测出来,是个'北'字,其余就是走拢去看,也认不出来."关于"老红军"的故事,故乡里写道:"他们开走的时候,有一个生病的,就留在我们村子里,白天大家给他8点饭吃,晚上就让他睡在庙里,病好了,他也没有走,常常给大家做零工,挑水,下田,剃头,缝补衣裳,他样样都会.人本生来的老实,做起事来,又勤勤快快.大家都欢喜叫他做活路.平素不叫他姓,就顺口叫他老表.……可惜他上个月走了.他听见队伍在打日子鬼子,他就背起包袱赶去.……他又说他们长官对弟兄满好,跟弟兄手足一样,从来没有打骂事情."这些生活事件,生活细节,也都是1938年在宁远搜集到的.第三,了解风俗人情,方言俗语,为作品加强地方色彩.艾芜在<故乡>里面的话言中说:"湖南南部的县份,如郴州,桂阳,嘉禾,新田,蓝山,宁远,永州……我都在那些地方步行过的."他利用步行的机会,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搜集各地的方言俗语,民歌民谣,为今后的创作提供素材.掌握了这些,就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就能增强作品的地方色彩.他自己说过:"以后到了桂林,便开始写长篇故乡,便是以宁远一年生活为基础展开的.就是另一本长篇小说山野,有些地方的景色,风俗人物是参考了湖南的山川原野的."山野完成于1947年,1948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根据广西农村游击队战斗的故事写成的长篇小说,直接正面表现了民团武装阻击13军进攻的内容.山野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广西,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湖南的生活剪影.除了《故乡》山野这两部长篇小说,他离开宁远后创作的作品如乡愁《萌芽纺车复活的时候意外等,都离不开在宁远时期的生活积累,都是从宁远获取生活素材的.无怪乎艾芜多次在文章和讲话中,称宁远是他生活的第三个基地.岁月无情,往事如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逝去的岁月仍留给我们亲切,有情的记忆;如烟的往事仍给予我们切实,有益的启迪.让我们记住这些岁月和往事吧!参考文献:【1]唐文一,刘屏.出狱以后【A】.唐文一,刘屏.往事随想?艾芜【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唐文一,刘屏.到宁远去【A].唐文一,刘屏.往事随想?艾芜【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唐文一,刘屏.想到漂泊【A].唐文一,刘屏.往事随想?艾芜【c]戚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唐文一,刘屏.你放下的笔,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来【AJ-唐文一,刘屏.往事随想?艾芜【c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5]艾芜.春天改版后记【A】.艾芜.春天【c】.今日文艺出版社,I992.【61毛文,黄莉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艾芜专辑【c】戚部: 四川大学中文系,1979.(责任编校:张京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先生作品集年份
作品
备注
1934
《山中牧歌》
短篇小说集 1935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 1935
《漂泊杂记》散文集
1935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 1936
《夜景》短篇小说集 1937
《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 1939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 1939
《逃荒》短篇小说集 1939
《萌芽》短篇小说集 1941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 1941
《杂草集》散文集
1942
《荒地》短篇小说集
1942
《黄昏》
短篇小说集 1943
《冬夜》
短篇小说集 1943
《爱》
短篇小说集
1943
《缅甸小景》散文集
1943
《江上行》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8
《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
1958
《夜归》
短篇小说集 1958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 1959 《艾芜选集》
1959
《欧行记》散文集
1959
《浪花集》评论集
1964
《南行记续篇》
短篇小说集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1981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 1981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
1981
《艾芜小说选》
1981一1984 《艾芜文集》 1-2卷1983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
1983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
1984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5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7
《风波》
长篇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