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届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2021届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丰富的安静周国平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未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
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
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
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
我和妻子儿女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
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
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的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拥有了外界虚名的诱惑。
2021年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
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
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
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
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
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
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
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
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
上海市高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高中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2)但愿人长久,。
(苏轼《》)(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当代人做事讲求“有法可依”“有根有据”,以下表述对应的一项是()(2分)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D.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科学可以产生文明,文明可以产生缺陷,缺陷可以产生科学。
如果缩短些说:缺陷是科学的种子,科学是缺陷的化身。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因此,我们更可以知道。
A.缺陷的价值,科学的来源B.缺陷的作用,科学的价值C.科学的来源,缺陷的价值D.科学的价值,缺陷的作用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
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
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
“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
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
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上海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______》)(3)左思《咏史》诗中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2分)A. “风物长宜放眼量”,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去各地走一走,亲近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B.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C.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
D.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感动着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
(2)划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3分)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
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
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A.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B.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C.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别具匠心D.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
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
(上海)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卷、答案、答题纸(2)

高 三 年 级 期 中 考 试 语 文 试 题(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9分)草堂·诗魂 佚名 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③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厅、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④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⑤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混合默写1.按要求填空。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
(《大学之道》)(3)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
(《老子》四章)(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反而会失败,因而老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四章)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准备了半年,你弟弟的演出如期举行,祝贺他此次演出成功,众人给予他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让不才这么一说,就解决了,真是高见,希望今后能够多闻指教。
C.刚才李教授抛砖引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发言,献丑了。
D.我亲爱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电话号码作废,这是我的新号,敬请惠存,以后多多联系。
(2)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中国》)①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②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④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⑤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A.②③⑤④①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③①④ D.③④⑤②①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精]上海-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精]上海-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a453a20066f5335b81210c.png)
上海-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______________》)(2)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_______。
(姜夔《扬州慢》)(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通的。
2.按要求选择。
(5分)(1)有些同学总想在学习上走捷径,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们,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D.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指纹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的手掌和脚掌提供粗糙表面,让人更容易抓取物品,_______________。
同卵双胞胎即便基因相同,还生长在同一个子宫里,但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差异也能使他们的指纹产生差别。
A.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B.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C.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D.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贾平凹各位女士,各位先生: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
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
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2020届上海市建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上海市建设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陈忠实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
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
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
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
”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
”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
”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
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
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
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
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2021届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织王开岭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
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
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
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
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
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
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
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
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
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
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⑤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
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
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
2020-2021学年上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上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母的三巴掌从6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
”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有。
”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
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
“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
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
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2012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15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标题: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屁股放在脚后跟上,这叫跽坐。
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下,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②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
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
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
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
③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④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
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
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内部风格。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提高,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以使坐着的人们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
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的中间尽量要空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
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⑤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我国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
唐人因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
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
⑥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
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直到八仙桌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的变成了合餐制。
⑦椅子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国人的心理。
在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少有坚持这种坐姿半小时以上的。
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
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
跽坐的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不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从而使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跽坐,因此,经过跽坐训练的人们都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忍的性格。
⑧在椅子出现之前,跽坐是社交场合的正坐,不论你是天子还是草民必须跽坐。
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那时候,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在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着没有现在那种低下的特殊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漆起来,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奴化了国人的心理。
⑨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坐椅子,也没有跽坐,为什么没有出现那种奴化的现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跪,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而已。
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是君臣关系,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草民与官员之间。
前面也说过,在椅子出现后,跪的不平等性显现出来,从而逐渐起了奴化的作用。
⑩我国自北宋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恰恰和椅子的普及时间差不多,难道是巧合吗就像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甚至像椅子这样简单的小家具,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选自上海市七校2012届高三2月联考试卷语文试题华东师大一附中、曹杨二中、市西中学、市三女子、控江、格致、市北)1根据第①段中的信息,给“跽坐”一词下定义。
(3分)2.第②段画线句“古代中国人的大腿终于获得了解放”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于是 B.因而 C.以致 D.以至4.综观全文,椅子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4分)5.给这篇文章拟写一道标题。
(2分)6.本文结尾处说:“人类历史上很多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发明,其实都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请另举一例对此说法加以阐述。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
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
八月,我回到那里。
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
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
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
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
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
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
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
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
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
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
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
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
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
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
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
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
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
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
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
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
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
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
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
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
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
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
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试题来源嘉定区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7.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是(2分)8.第④段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是(3分)(1)(2)9.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11.本文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
(4分)12.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5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清辉玉臂寒。
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5)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
7)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8)师者,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
(8分)(试题来源普陀区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霜天晓角(南宋)高观国春云粉色。
春水和云湿。
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处、几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