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2018教学设计4.26

合集下载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养成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矛与盾》这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2、我们今天要学的这则寓言是文言文。

你打算怎样学习呢?3、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能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能够背诵,就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矛与盾》。

4、板书并理解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师范读。

2、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语气。

3、学生自由练习读,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深入文本,对照注释自悟句意。

1、自己边读边看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

3、全班交流。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

先同桌讲,再在全班汇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指导学生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盾的坚固。

②指导学生楚人夸耀盾的语气。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①指导学生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矛的锋利。

②指导学生楚人夸耀矛的语气③比较1和2句,看看有什么不同。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①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读出旁人质问的语气。

——其人弗能应也。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②学生读出楚人的哑口无言。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举例说一说。

2、交流讨论结果。

1、生汇报。

2、师小结: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矛”和“盾”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武器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矛与盾”的辩证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矛与盾”的奥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矛与盾”在战争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矛与盾”的图片、定义、特点等。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战争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3.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矛与盾”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矛与盾”的定义和特点:讲解“矛”和“盾”的概念,介绍它们在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3. 分析战争案例:分析相关战争案例,让学生了解“矛与盾”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矛与盾”的辩证关系,并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矛与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矛与盾”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拓展: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实地了解古代武器,特别是“矛与盾”的真实面貌。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矛与盾教学设计【导言】矛与盾是中国古代兵器中常见的两种,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

在历史中,矛与盾的交锋往往演绎出激烈的战斗场面。

通过对矛与盾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兵器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应用。

【核心内容】矛与盾的特点及应用【学习目标】1. 了解矛与盾的基本特点;2. 了解矛与盾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3. 掌握比较矛与盾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材料】1. 插图或实物展示矛与盾的外形和构造;2. 资料或图片介绍矛与盾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矛与盾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矛与盾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约15分钟)分发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矛与盾的外形和构造特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矛的形状如何?盾的作用是什么?矛与盾的结构有何不同?等等。

【Step 3】介绍矛与盾的历史背景和应用(约15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教师简要介绍矛与盾的历史背景和应用。

包括矛与盾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在古代战争中的角色和战术运用。

【Step 4】小组合作比较矛与盾(约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讨论并比较矛与盾的特点和应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小组的观点和总结。

【Step 5】学生发言和讨论(约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如矛与盾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等等。

【Step 6】思考拓展(约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矛与盾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和对战术的影响。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Step 7】总结归纳(约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矛与盾的特点和应用。

矛与盾教案设计

矛与盾教案设计

矛与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矛与盾”的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道理。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接受教训的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成语“矛与盾”的故事情节和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道理。

(2)运用成语进行实际情景对话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成语故事PPT。

(2)思维导图模板。

(3)角色扮演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成语“矛与盾”的故事。

(2)准备成语运用的实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成语“矛与盾”的故事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

(2)引导学生回顾成语的含义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成语“矛与盾”进行口语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成语“矛与盾”解决实际问题。

(2)各组汇报表演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1. 运用成语“矛与盾”写一篇小短文。

2. 寻找生活中的“矛与盾”现象,与同学交流分享。

3. 家庭作业:向家长讲述成语“矛与盾”的故事,并解释成语的含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成语运用的小短文、生活实例分享以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口语表达评价: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口语表达中运用成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字典、提问等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字典、词典等查阅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矛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含义。

(2)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示范。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辅导。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5. 课堂小结:(2)强调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以及辩证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运用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书写、用词和句式的正确性。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和用法。

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推断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和用法。

让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和背景。

2.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让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推断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故事背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语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3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并提高阅读理解和推断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成语故事书籍、多媒体教学设备。

4.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块白板。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讲解成语“矛与盾”的来历,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

5.2 新课教授:讲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和掌握成语。

5.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成语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成语“矛与盾”进行口头表达,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5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相关文章,通过推断和分析,找出成语“矛与盾”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5.6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强调成语“矛与盾”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成语“矛与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表达,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达技巧。

《矛与盾》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

《矛与盾》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

矛与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矛与盾,出示图片。

询问:有谁知道矛、盾分别是什么吗?来介绍介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与这两种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试读,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3、组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句子教师指导读通读顺。

三、精当讲解,读懂课文,xx 寓意1、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了解大意。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讨论,当学生汇报到哪句,说出意思后就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列举生活中类似现象。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积累语言。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教师总结。

2、课外延展。

《矛与盾》说课《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

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

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晴之笔蕴含寓意。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重点是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难点是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借用插图,将学生带到两千多年的集市上,教师设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接着组织学生采取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读顺。

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等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寓意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最后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积累,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及其来源。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矛与盾”成语,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表达其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成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矛与盾》成语故事文本。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及其来源。

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矛与盾”成语,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表达其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成语‘矛与盾’吗?它是什么意思?”3.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矛与盾》成语故事,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成语的理解和感受。

3.3 写作与口语表达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矛与盾”成语运用的小短文。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让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对于“矛与盾”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于成语“矛与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在阅读理解、小组讨论、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表现。

4.2 评价方式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进行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矛与盾》成语故事文本。

5.2 教学辅助材料与“矛与盾”成语相关的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矛与盾”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6.2 步骤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矛与盾》成语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成语的含义。

6.3 步骤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成语“矛与盾”的理解,讨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矛与盾》语文教案

《矛与盾》语文教案

《矛与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矛与盾的故事背景,理解故事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3)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故事情节梳理: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结构。

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高表达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4. 故事情节梳理: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结构。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提高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矛与盾》。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 掌握课文情节,理解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矛与盾的了解和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矛与盾》,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与同桌互相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寓意。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矛与盾的象征意义。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诚实、谦虚的品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故事,体会诚实、谦虚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矛与盾的象征意义以及诚实、谦虚的品质。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将课文《矛与盾》读给家长听,并与家长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回家后,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诚实、谦虚的人。

六、教学拓展1. 故事延伸(1)教师讲述与矛与盾相关的其他故事,如《狐假虎威》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故事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类似的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矛与盾》。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矛”、“盾”、“自相矛盾”等。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演和创作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字典、讨论等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自相矛盾”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加强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训练。

2. 生词和短语学习:(1)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

(2)进行词汇练习,巩固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说出“矛”和“盾”的意思。

(2)简介课文《矛与盾》的背景和内容。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加强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训练。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

(2)进行词汇练习,巩固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四、作业布置:1. 朗读课文并背诵。

2. 做生词和短语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课后检查学生的生词和短语练习结果。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3. 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环节一:课堂导入(5分钟)1.1 教师出示实物“矛”和“盾”,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认识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2)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诚实守信、自省自律的美德,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2. 成语故事背后的道理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教育法:以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成语故事《矛与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

(2)简要介绍成语“矛与盾”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成语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评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课文故事中汲取教训,懂得诚实守信、自省自律的重要性。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道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及背后的人生哲理。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运用成语“矛与盾”造句,体现其含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成语“矛与盾”含义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成语“矛与盾”的故事动画或图片。

2. 教学卡片:成语“矛与盾”的字词。

3. 教学记录表: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成语“矛与盾”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成语,并简要介绍成语的含义。

2. 讲故事:播放成语“矛与盾”的故事动画,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体会成语的含义。

3. 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矛与盾”的现象,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成语“矛与盾”的用法和实际意义。

5. 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归纳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和用法,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成语“矛与盾”写一个句子,并解释成语的含义。

2.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避免陷入“矛与盾”的困境,形成一篇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足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进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合作程度以及分享意愿。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成语运用和短文的逻辑性、表达清晰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七、教学拓展:1. 故事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类似的成语故事,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成语文化内涵的理解。

《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矛与盾”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成语故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学会接受和处理矛盾。

学生能够培养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内容1. 成语故事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成语“矛与盾”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矛盾问题的思考。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探讨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矛盾场景,通过对话和互动解决问题。

三、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资料:教师准备与“矛与盾”成语相关的故事资料,用于导入课堂。

2. 案例资料:教师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学生分析和讨论。

3. 角色扮演道具: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用于学生角色扮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讲述成语“矛与盾”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普遍性和处理矛盾的方法。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探讨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矛盾场景,通过对话和互动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学生思考深度: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矛与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故事的内容,理解矛与盾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谦虚好学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矛与盾的寓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矛与盾的寓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矛与盾》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

(2)讲解矛与盾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诚实、谦虚、勇于承认错误。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矛与盾寓意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矛与盾的寓意。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有关诚实、谦虚、勇于承认错误的成语或故事。

(2)与家长交流,了解家长对矛与盾寓意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矛和盾的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矛和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矛和盾的起源和作用,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能够正确使用矛和盾进行基本的攻防动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矛和盾的制作,加深对其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物品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矛和盾的起源和作用,矛和盾的攻防动作的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学生对矛和盾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兴趣(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矛和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传授(30分钟)(1)简单介绍矛和盾的起源和作用,解释其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2)介绍矛和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如矛的尖状、把手、矛头等;盾的形状、材质等。

(3)介绍矛和盾的攻防动作,如刺、刺击、格挡等。

3.制作矛和盾(40分钟)(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名队长负责指导和协调。

(2)向学生展示矛和盾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如竹子、木棍、报纸、胶水等。

(3)由队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制作矛和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实践操作(30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攻防动作练习,如刺击、格挡等。

(2)组织小组之间进行矛和盾的对抗,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5.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集中回顾矛和盾的起源和作用。

(2)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6.课堂延伸(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与矛和盾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如制作矛和盾的故事、设计矛和盾的形状等。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教师讲述、讨论、小组合作制作、实践操作。

2.教学资源:PPT课件、图片、视频、矛和盾制作材料和工具。

五、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矛和盾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并写一篇短文或设计一份海报进行总结。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领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些古代兵器的图片,如矛、盾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对这些兵器的了解。

2、引出课题《矛与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停顿。

(三)理解字词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主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鬻”“誉”“陷”“弗”等。

2、教师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四)翻译课文1、学生分组合作,尝试翻译课文。

2、每组派代表进行翻译,其他组进行补充和纠正。

3、教师对翻译进行总结和完善,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五)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楚人是如何夸赞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回答:“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提问:那他的话存在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得出:他既说盾无比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又说矛非常锋利,能刺穿任何东西。

这两种说法相互矛盾。

3、进一步启发: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么说?学生自由发言,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揭示道理1、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教师总结: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情。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发生。

(八)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字词、翻译、道理等。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培养学生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成语“矛与盾”的来源和含义。

(2)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成语“矛与盾”的含义及用法。

(2)培养学生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矛与盾”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

(2)如何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矛与盾”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成语讲解成语“矛与盾”的含义,让学生明白矛盾和问题无处不在,需要勇于面对和解决。

3.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运用成语“矛与盾”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2.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矛盾或问题,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矛与盾”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中运用成语“矛与盾”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样本,评估他们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成语“矛与盾”在古代文化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其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其他矛盾和问题,并尝试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完成习作、金钥匙及单元小结。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矛与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 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大意。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还提出,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 ‘系统’ 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 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语文知识,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融入到语 文课堂中。 2.内容分析 《矛与盾》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的一篇文言文。课文 写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 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 《矛与盾》选自《韩非子》 ,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全文共 4 句话,53 个字,主 要通过语言描写出楚人卖矛与盾的心情与心理表现,由开始楚人极度的夸耀自己的 矛与盾的神气十足到后来被人揭穿后的张口结舌的表现,对比鲜明的揭示出本则寓 言的道理。寓言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韩非子是一 个极具务实精神的人。他不会连篇累牍地空谈大道理,他的文章大部分都可以直接 作为策书呈给国君,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这种 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其寓言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他的寓言的来源主要为两类:一 是经过加工改编的历史故事,二是能够描摹社会典型的民间故事。四年级教材出现 的《欲速则不达》属于历史故事类,五年级教材出现的《郑人买履》和本文《自相 矛盾》属于民间故事类。 《韩非子》的寓言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对比鲜明,二是讽刺性强。 《郑人买履 履》中郑人付出的劳动与买不到鞋的结果、 《自相矛盾》中鬻盾与矛者开始的炫耀和 后来的“弗能应” ,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人物前后的对比,以简明的故事,直
论、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要最大限度地放开手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创造的空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着重加强预测环节,多预测一下学生在课堂上 会怎么想,会提出什么问题,会出现什么错误,多思考一下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 何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单元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说话办事的时候要事实就是,不要言过其 实,自相矛盾;体会应该如何在做事的时候相互谦让、化解矛盾以及如何恰当处理 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用于承担家庭责任;同时,明白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2、学习通过染污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等写作方法,联系画情节曲线。 3、理解“夸耀、锋利、张口结舌、鹬蚌相争、累赘、补贴、蹑手蹑脚、幸而、动怒、 振作、恳求、自作自受、啜泣、懊悔、维持、慈爱,率先、颓丧、震惊、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气喘吁吁、伫立、悲叹、自作聪明”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 16 个,写字 10 个。 5、以“看电视”为例开展综合活动,探究活结冲突的办法。在活动中培养表达能力 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结合活动选择材料,完成习作。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说话办事的时候要事实就是,不要言过其 实,自相矛盾 单元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存在矛盾冲突,也就是说在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矛 盾,遇到矛盾要想办法解决矛盾。 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附教学结构图) 1、教学《寓言二则》 。布置综合活动。 2、学习《小抄写员》 。学习“日积月累”第三句。 3、教学《大自然的秘密》 。学习“日积月累”第一句。 4、教学《我看到了大海》完成日积月累第三句。 5、教学《甘罗十二为使臣》 ,学习“日积月累”第二句 6、开展综合性活动。
接达到说理的效果。 《韩非子》寓言的另一特点是讽刺性强,在他的寓言中,都会塑 造一个夸张的人物形象,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竟敢进齐威王的乐 队; 《欲速则不达》齐景公嫌马慢,竟要自己走; 《郑人买履》中郑人居然宁可相信 从脚上来的度,而不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中的鬻盾与矛者居然说出两不可能的 话。他喜欢用这种极为夸张的反常逻辑来说明道理,使重点更加突出,道理不言自 明。 3.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他们以前学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 (三下) , 《欲速则不 达》 、 《郑人买履》 、以及《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 、 《南辕北辙》 。通过 以前的学习,学生清楚文言文的特点,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本班学生对学习寓言兴趣浓厚,学生中 80%可以独立完成寓言的学习,64%的学 生只关注寓言所带来的道理,20%的学生关注寓言是如何说理的。因此,根据本班 学生的特点及已有的学习方法,本文的教学应重点在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自 主学习,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在教学中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多读多 背。从而进一步感受《寓言故事》是借助一个小故事寄予深刻的道理,或总结生活 经验。通过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寓言的写作技巧,通过表达方式的不同,引导孩子 关注寓言的说理方法是通过人物前后鲜明对比来揭露的。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课文。 2.复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实际情况中的矛盾冲突,体会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的道理。 3.通过《韩非子》寓言故事的比较阅读,尝试总结《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达到熟读成诵。 2.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誉” “陷”的意思。 教学难点: 1. 通过学习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楚人卖盾和矛夸耀的表情与心理,理解寓言的 深刻含义,以及本则寓言是怎样一步步说理的。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矛与盾》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 学 年 名 科 级 语文 六年级 学 校
联系电话及邮箱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北师大版 第五章
相关领域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冲突”为主题,安排了五篇课文,有中国的戏剧、寓言,有外国的 小说、散文,涉及古今中外,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 与自然、 人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 《寓言二则》 通过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小抄写员》赞扬了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努力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勇于承担 家庭责任的美德; 《大自然的秘密》则告诉人们万物都有其生存规律,要遵循自然之 道。拓展阅读《我看见了大海》谢了一个在难以忍受的矛盾和困境中成长起来的残 疾孩子, 告诉人们, 信念和爱是解决人世间冲突的最基本的动力; 《甘罗十二为使臣》 刻画了一个勇于为国家承担重任、化解国家之间冲突的小英雄形象。 “日积月累”中 老子、孔子及蒙森的话从几个侧面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 “综合活动”围绕单元主题以家里看电视为例,引导学生探讨解决矛盾冲突的 态度和策略。 本单元还通过“金钥匙”总结了修改一篇文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写 完文章后多修改,养成主动修改习作的习惯。 2.学习者分析 本单元围绕“ 冲突”这一主题,设计编排的文章多是写学生同龄的孩子的事, 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围绕“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化解生活中的各种 矛盾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获得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矛盾 冲突,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处理矛盾、化解冲突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提高对 单元主题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理解过程中还要 培养学生的在创造能力,根据课文特点,采取表演,分角色朗读、做做、画画、讨 冲突
七、比较阅读,归纳特点。 1.《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还有哪些?(板书:《韩非子》) 预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讳疾忌医》《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 2.阅读《滥竽充数》和《守株待兔》。(出示两则寓言故事,提示重点部分) 思考:1.《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从内容上看都是什么类型的?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从前后结果看,有什么特点? 《守株待兔》:农夫之前的辛勤耕种到后来的想不劳而获的表现。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的请求和逃走。 特点:《韩非子》寓言故事多是历史事实和民间故事;多运用人物前后的鲜明对比 来揭示道理。(板书:“历史、民间;对比鲜明”) 【设计意图:将多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放在一起阅读,并引导学生关注故 事内容和人物,从而概括出《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八、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通过学习课文《矛与盾》 ,我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启发了 大家在今后读寓言故事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寓言故事所包含的道理,更要学会归 纳总结,我们以前还学过《井底之蛙》 ,它出自《庄子·秋水》 ,庄子和韩非子被人 称为战国时期最会写寓言的两个人,学习了今天一课,大家是否有兴趣去找一找出 自《庄子》的其它寓言故事呢? (二)作业 小组合作完成:查找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并对比《庄子》和《韩非子》寓 言故事的不同,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作业。 板书设计: 矛与盾 《韩非子》 盾 矛 物莫能陷也 自相矛盾 于物无不陷也 读 通 读 懂 读 好
1. 互相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 2. 根据重点词语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设计意图:为读通、读懂文章扫清障碍。】 3.汇报交流 读通: (1) 字音: 先自由读一读课文。检查三个字:鬻、誉、弗 (2)两个同学互相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借助工具,读懂文章 读懂: (1) 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这篇文章一共几句话?(5),我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也是(5)句。 (2) 一人读古文,一人说意思。 (3)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2.通过《韩非子》寓言故事的比较阅读,尝试总结《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5.教学过程与 分钟) (3 分钟)
交流预习,读通句子(5 分钟)
借助工具,读懂文章(10 分钟)
入情入境,自愿表演(3 分钟)
总结提高,明白道理(4 分钟)
有没有不明白的? (4)谁愿意再读一读这篇文章?(2 人) 断句:读好 古文在读的时候还要根据它的意思进行断句,我先来读一读第一句,你能照样子 试着把后面的句子断一断吗? (1)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2) 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 楚人如此炫耀自己的矛和盾,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预设:(得意洋洋、自豪、骄傲) 入情入境朗读 (3)试着背诵课文。 四、入情入境,自愿表演。 现在我们就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这个集市里,现在我们大家都是围观者,谁来 吆喝吆喝你的矛盾。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楚人的夸大其 词,感受古文的韵味,在学生自己表演的过程中,自悟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提高,明白道理。 在读的过程中你想到了那个成语?自相矛盾 明理: 读了寓言故事还得明白道理,那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 生活中也有自相矛盾的,请你自己读一读。 (课件出示) 生活中还有,我们可以自己去观察,但是,希望我们不要做自相矛盾的人。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