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案设计doc资料

合集下载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和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思考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1.2 教学内容介绍《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现象。

1.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举例说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1.4 教学步骤引入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现象。

举例分析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第二章:矛盾的定义和分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和实例掌握矛盾的基本概念。

2.2 教学内容介绍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分析故事中的矛盾类型。

2.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和分类矛盾。

举例说明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2.4 教学步骤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的类型。

介绍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分类练习。

第三章:矛盾的解决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和实例学会解决矛盾。

3.2 教学内容介绍解决矛盾的方法。

分析故事中的矛盾解决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矛盾解决方法。

举例说明解决矛盾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矛盾解决方法。

介绍解决矛盾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例解决练习。

第四章:矛盾的价值和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思考矛盾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故事中矛盾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说明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4.4 教学步骤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介绍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对矛盾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5.2 教学内容回顾《自相矛盾》的学习内容。

思考如何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教案:《自相矛盾》教案标题:《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

教学内容:1. 自相矛盾的定义和特点;2. 自相矛盾在生活中的例子;3. 自相矛盾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或板书;2. 学生准备笔记及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情景引入话题,例如:“在生活中,我们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呢?请大家回想一下。

”2. 学生回答,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二、概念解释(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自相矛盾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

2. 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自相矛盾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案例中的矛盾之处。

2. 学生展示各自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四、解决方法(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自相矛盾问题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自相矛盾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3. 学生展示各自的解决方法,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自相矛盾的概念、特点和解决方法。

2. 学生记录归纳的内容,并与课前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深度思考,总结自相矛盾的相关问题和应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找出自身或身边人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并分析原因和解决方法。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相矛盾的概念,掌握自相矛盾的特点,并在生活中能够分析和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2 技能目标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情节进行思考和分析。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4 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理解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4.2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3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子、人物和情节。

4.4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自相矛盾》教材,为学生提供课文文本和相关知识。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6.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学生水平差异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个别学生必要的帮助。

7.2 教学环境7.3 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及其含义。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通过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自信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难点:1. 学会通过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诚实、自信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归纳总结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故事道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培养诚实、自信的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心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成语“自相矛盾”的理解。

2. 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其含义。

3. 写一篇关于诚实、自信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正确运用,并在生活中体现出诚实、自信的品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相矛盾》经典教案

《自相矛盾》经典教案

《自相矛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4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4.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意。

2.难点: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分析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矛和盾的图片,引出课题。

2.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正音、释义。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精读课文
1.分析楚人的言行,体会自相矛盾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4.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的寓意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2.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寓言故事。

5.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的理解。

《自相矛盾》课堂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自相矛盾》课堂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自相矛盾》课堂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自相矛盾》课堂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是一种逻辑谬误,指的是陈述中包含了逻辑上相互冲突的两个或多个观点。

教授学生如何辨别和避免自相矛盾的错误是一项重要的逻辑教育任务。

通过对《自相矛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辨别论证的有效性,进一步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相矛盾的定义和特点,学会辨别自相矛盾的论证错误;2.掌握自相矛盾的常见形式和示例,培养学生对自相矛盾的敏感度;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提高论证的有效性和逻辑性;4.练习自相矛盾的辨别和修正,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自相矛盾2.自相矛盾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自相矛盾的常见示例及分析4.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错误5.练习案例分析和讨论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对自相矛盾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第二节:理论讲解1.介绍自相矛盾的定义和特点;2.分析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常见形式;3.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相矛盾的概念。

第三节:案例讨论1.给出几个关于自相矛盾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其中存在的自相矛盾错误;2.学生逐一呈现分析结果,讨论探究;第四节:案例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自相矛盾案例的练习;2.老师点评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修正错误。

第五节:总结归纳1.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自相矛盾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2.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提出未来自相矛盾的防范和修正建议。

四、教学手段:1.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交流;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4.展示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鼓励表达和思考。

五、教学评估:1.教师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案例分析和思维能力;2.学生评估:填写学习反馈表,评价学习收获和教学效果;3.互评评估:学生相互评价小组成员的表现,促进学习氛围和合作精神。

《自相矛盾》教案(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的准确性:在理解成语和多义词时,学生可能会对某些词语的准确含义感到困惑,如“矛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举例。
举例解释:
-对于“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士兵手持矛盾作战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有许多矛盾之处”,让学生练习成语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自相矛盾》这一课后,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首先,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含义丰富、用法灵活的成语。在讲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时,我发现孩子们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未能真正领会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这让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基本概念。它原指古代兵器矛与盾的互相矛盾,后来比喻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这个成语是逻辑思考和表达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避免在论述中出现错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自相矛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文章的逻辑美,培养审美情趣。
5.社会参与与责任: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培养诚信、负责任的品格,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与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课文中出现的其他生字词。例如,“矛盾”一词在文中的具体指代,如何在不同语境中正确运用。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以及如何通过对比、设问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案模板

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案模板

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练习:(1)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练习题。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1学问与技能1.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方的意思。

3. 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三:教学难点把握结合解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老师修改一、导入:老师引导同学:低、中班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解并描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扫瞄,你发觉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精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同学尝试自己读故事,留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精确,同时留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矛、盾、锋利、牢固、祠、遂、弗”请同学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老师强调“冲突”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老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化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同学读第一句。

老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同学是通过书下的解释了解的。

在此提示同学学习文言文要擅长运用书下解释关心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同学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同学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同学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同学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赐予确定和鼓舞。

②同学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四周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索,集体沟通,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同学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doc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doc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认识“吾、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读懂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道理。

2.教学难点:明白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寓言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做《自相矛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感知全文1.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难一》,师简介作者。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代表作《韩非子》。

2.结合图片,介绍“矛”与“盾”。

3.出示文言文,学生自读。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曰:“吾(wú)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初读课文。

(2)生字学习。

(3)读含有生字的句子。

4.听朗读(课件随即出示文言文与音乐),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5.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

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

(1)学生自己练读。

(2)集体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复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的第1句话,理解其句意。

3.逐句理解课文的第2至第5句话的意思。

4.说说故事大意。

词句的意思,我们读懂了,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大意吗?四、推测思维,领悟道理1.推测楚人“弗能应也”的思维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自相矛盾》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自相矛盾》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自相矛盾》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等重点字。

-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等,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相矛盾”的含义。

- 依据教材,文言文的字词理解是重点之一。

例如文中“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字,是“卖”的意思。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鬻卖”这个词的使用,或者讲述古代集市上商人售卖物品的场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2.2 教学难点- 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这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楚人前后话语之间的矛盾关系,从逻辑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当楚人先说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又说自己的矛锋利无比,能刺穿任何东西时,这就形成了逻辑上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体现,如一个人说自己从来不说谎,却又被发现经常说谎,这就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3. 教学方法3.1 朗读法- 文言文的语感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中的“夫”字,读音为“fú”。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断句和语调,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最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同桌之间互相朗读纠正。

3.2 情境教学法- 创设古代集市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楚人售卖矛和盾的场景中。

教师可以描述:“在热闹的古代集市上,人来人往,有一个楚人正在大声叫卖他的矛和盾呢。

《自相矛盾》优秀教案

《自相矛盾》优秀教案

《自相矛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自相矛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修辞手法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做事要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掌握“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词学习:学习课后的生词,讲解词语的含义,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典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几个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8.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自相矛盾》2. 主要内容:课文生词、寓言故事、修辞手法、主题探讨等。

3. 重点:自相矛盾的含义及表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相矛盾”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课文《自相矛盾》的内容和主题。

2.能够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主题,掌握课文的逻辑结构。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哲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习题册等。

3.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步骤、课堂活动设计等。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矛盾的图片或故事引入,让学生猜测矛盾的定义,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学习课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教师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和矛盾之处,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1. 复习通过设计小测验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2. 拓展讲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探讨。

3. 课堂互动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矛盾,展示解决方案。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自相矛盾》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

2.撰写感想或思考题。

七、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评分。

2.课后作业评分。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自相矛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自相矛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相矛盾》。

- 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鬻、誉、陷”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 能够准确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故事导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文中人物的思维矛盾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文中如“鬻”(yù,卖的意思)、“誉”(称赞)、“陷”(刺破)等字词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例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如果学生不理解“鬻”字,就无法明白句子所表达的楚人卖盾和矛的这个行为,进而影响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文言文的朗读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通过朗读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2.2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逻辑矛盾,体会说话做事应遵循的实事求是原则。

文中楚人既说自己的盾无比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又说自己的矛非常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破,这两种说法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种逻辑矛盾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联系起来有一定难度。

-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形式和表达习惯上有很大差异,如何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去学习文言文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3. 教学方法3.1 故事导入法- 在课程开始时,先给学生讲一个现代版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比如:小明在介绍自己的新笔时说,这支笔永远不会坏,不管怎么摔都不会坏;可是又说,这支笔特别容易写出痕迹,只要轻轻一按,笔尖就会断。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明白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类似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掌握成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矛盾,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避免在生活中出现自相矛盾的言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提问学生是否听过“矛盾”这个词,引导他们说说自己对“矛盾”的理解。

2、初读故事(1)教师生动地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故事的情节。

(2)要求学生自己默读故事,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字词讲解(1)解释故事中较难理解的字词,如“鬻”“誉”“弗”等。

(2)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故事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楚人是怎么夸赞自己的盾和矛的?当有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时,楚人为什么答不上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角色扮演(1)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楚人、问者以及围观的群众,将故事表演出来。

(2)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表演,并评价扮演者是否表现出了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6、联系生活(1)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并一起分析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7、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成语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如“言行不一”“出尔反尔”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这个成语。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指出语言表达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3、引导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避免自相矛盾,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能够通过故事和实例来深入体会。

掌握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避免自相矛盾的表达。

2、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语言中的逻辑矛盾。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人拿着一把矛说:“我的矛无坚不摧,任何盾都能刺穿!”同时又拿着一面盾说:“我的盾坚不可摧,任何矛都刺不穿!”然后提问学生:“这个人说的话有什么问题?”从而引出“自相矛盾”的话题。

2、故事讲解(7 分钟)讲述《自相矛盾》的完整故事:从前,有一个楚国人在街上卖兵器。

他先拿起一支矛,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能刺穿!”接着,他又拿起一面盾,大声吹嘘:“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刺不穿!”这时,有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讲解完故事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楚国人回答不出来?”引导学生理解楚国人的话前后矛盾。

3、成语含义解释(5 分钟)结合故事,向学生解释“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指一个人的言行或行为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4、实例分析(10 分钟)给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的例子,比如:(1)小明说他昨天一整天都在学习,可是他的朋友却看到他在下午的时候在外面玩耍。

(2)商家宣传自己的产品是“最便宜的高档货”。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例子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并派代表发言。

5、小组活动(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自相矛盾的句子,然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指出矛盾之处并进行修改。

6、写作练习(10 分钟)让学生写一段话,描述一个场景或事件,注意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表达。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自相矛盾21.会认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2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文言文《自相矛盾》,理解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默读课文,分析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4.默读《跳水》,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分析船长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田忌赛马 2 跳水 2习作 2 选两个人物和学生一起组成一个探险小队开始探险之旅,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不仅要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总结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小学语文教案:《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习得“琢磨语言,揣摩思维”的本单元阅读方法。

[重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深刻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琢磨语言,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第六单元,通读第六单元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

[教学过程]一、初读:读通读顺,初步理解1.出示第六本单元的主题词: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卡尔∙马克思说: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琢磨——语言。

2.出示课题:我们首先走进第15课《自相矛盾》。

3.一讲故事:有谁听过这个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吗?预设:学生根据自己以前读到或听到的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理解到的故事的寓意。

引导:这是咱们以前读到的或者听到的,本节课,咱们再来读读,想必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4.课文预习检测:(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指导吾、弗、夫的读音。

)(2)请个别学生示范读,读好节奏。

5.二讲故事:将自己知道的这个故事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讲一讲。

相机指导理解一些关键的词语并渗透理解方法: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组词等。

讲故事预设: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能刺破它。

”又夸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是它刺不破的。

”旁观的人问:“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所以说,什么都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一、琢磨“誉”,揣摩“楚人为什么这么说”引导:读懂了意思,也明白了寓意,这个算是“初步理解”。

如果要“加深理解”,还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课件出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找到楚人的“语言”。

2.引导读好“鬻”与“誉”:“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别与集体合作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级三学科语文学校金墩小学姓名徐俐
【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里面的一则成语故事。

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调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

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

我重新说一句,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师:又出问题了?
生指出错误
师:“矛”是什么东西?“盾”是什么呢?
生:古代的兵器,防身用的盾牌。

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设计意图】对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做过“前后矛盾”的改病句练习,生活中也常能听到、看到“自相矛盾”的情况。

教学中,把交流“自相矛盾”的事例放在课伊始,把课文的学习当作“寻根”来处理,符合“教学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教师以“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引出教学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学因此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①读词:矛、盾、卖、夸、怎、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
②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③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并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张口结舌”的含义。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月亮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三、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拆分“夸”字,引出楚国人说的“大话”。

师:“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奖自己。

师:“夸”字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

师:“夸口”就是说大话。

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还说来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太坚固了,对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师:模仿第一句,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意义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句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的重点因此放在对句义的强化上面。

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读”句子,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熟句子,读出“夸大”的语气,初步感知句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变”句子,通过“三变”句子,进一步强化对两个句子的理解。

这个过程采用了“拆字法”,从“夸”中拆出“大”字,帮助学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并按照“大”的要求,读出“夸大”的语气,由此切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再次拆字,思考楚国人吃的“亏”。

师:说大话好不好?
生:不好。

师:“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吃亏亏损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

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
生: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

师: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得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

我们把周围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

生:因为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可能矛还是好好的,盾却坏了。

生:可能盾好好的,可矛戳坏了。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部分的教学,这里再次利用“夸”字,从“夸”字中拆分出“亏”字,利用“亏”字引出“吃亏”的意思,进而提出“楚国人吃了什么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的学习重点------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基本弄懂了“自相矛盾”的意思。

五、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代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

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

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一样东西都没有卖掉。

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

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

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
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妈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前后抵制,要前后一致。

【设计意图】学习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这是本堂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借用“写反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点拨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思想的深处。

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是前后两句话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不可能同时成立。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

2.认真完成《习字册》。

3.完成课后作业——见作业与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