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5《自相矛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5《自相矛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a73c4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c.png)
15《自相矛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鬻、弗、吾"三个生字,会写“矛、盾、誉、吾”四个生字,理解词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寓意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1.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
2.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范读法、表演法、自主合作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画面猜成语引入同学们,寓言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史中一颗璀璨明珠,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读了很多寓言故事,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画面猜寓言故事能力,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的猜测能力真强!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相隔千年的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至今让人受益无穷。
思维的火花能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明天。
我们即将学习的第六单元,主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导读中提出的两个学习目标,谁读出来有了学习目标,学习才会更有效。
那么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假借一个有趣短小的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简单地说,小故事,大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谁知道矛和盾是干什么用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预设,生会说查工具书知道的,老师小结,借助工具书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生说后,出示:学习方法:1.反复诵读。
2.结合注释。
3.联系上下文、猜测。
4.借助工具书……)方法引路,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谁来读一下作者资料。
(出示作者资料)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
《韩非子》现有五十五篇,十余万字,秦始皇嬴政特别欣赏他的文章,这本书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94fc3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同时,学生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
3.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寓意。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下册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f45aa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e.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材解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师需要通过架桥铺路等推动学生最佳发展区的进步。
【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学习单。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开启思维之旅1.出示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语文要素——“思维的火花”,引入“思维辩天下”栏目视频,将本单元课文以新闻热点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2.直击第一则新闻,导入课题《自相矛盾》,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矛” “盾”。
3.了解“矛” “盾”的样子与功能,引出下文。
【设计意图:思维及文言文的学习较为枯燥,以新闻专栏的方式引入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完成任务一读准节奏知事件1.检查预习成果:课文朗读及故事内容理解,师出示课文翻译,与生检查对照。
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通用9篇)
![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e351e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6.png)
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相矛盾课堂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张口结舌”的教学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夸口”的教学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
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76dcf9c281e53a5902ff09.png)
I can make it through the rain. I can stand up once again on my own.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2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doc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2d22c98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6.png)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认识“吾、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读懂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道理。
2.教学难点:明白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寓言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做《自相矛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感知全文1.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难一》,师简介作者。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代表作《韩非子》。
2.结合图片,介绍“矛”与“盾”。
3.出示文言文,学生自读。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曰:“吾(wú)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初读课文。
(2)生字学习。
(3)读含有生字的句子。
4.听朗读(课件随即出示文言文与音乐),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5.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
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
(1)学生自己练读。
(2)集体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复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的第1句话,理解其句意。
3.逐句理解课文的第2至第5句话的意思。
4.说说故事大意。
词句的意思,我们读懂了,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大意吗?四、推测思维,领悟道理1.推测楚人“弗能应也”的思维过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f8132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5.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并解释《15自相矛盾》的寓意。
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教师用“自相矛盾”这个词组引出话题,让学生尝试猜测这个词组的含义。
2. 教学重点(10分钟)教师解释“自相矛盾”是指自己和自己的说法、意见或做法互相矛盾。
然后提出阅读文章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文章(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并尝试解释背后的含义。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5. 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巩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文学内容,可与其他班级的同学分享,互相交流不同的见解。
也可在下节课或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发表对于自相矛盾的感想与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让他们自主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师生们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a62ce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e.png)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bcff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6.png)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自相矛盾》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
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不量力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演示)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有关于《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有关于《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68a16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2.png)
有关于《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有关于《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于《自相矛盾》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于《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一:导入平时你们看到我叫我什么啊?(老师、丁老师对不对)哎,我长得那么漂亮,(美丽、漂亮的丁老师)小嘴巴真甜,这样今天你们一个机会来给我当当老师好不好?(好)我来说两句话,你们听听看。
听完之后评一评。
1.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是的)2.哦,再听一句,值日生记了文俊豪的名字,文俊豪说:丁老师,我没有讲话,我是轻轻地讲话。
你来说。
3.谁来读?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先来看个视频,矛和盾是什么呢?二、初读课文1.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
你听得很仔细。
这就是矛,各种各样的矛,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长的,上面是——尖尖的,打仗的时候可以用来刺伤敌人。
所以这个矛的尖尖头十分--尖锐、锐利。
但是你不要以为敌人都是傻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当矛刺过来的时候,敌人就用——盾来保护自己。
那么这个盾的质量要不要好的啊?——要,为什么?所以说盾得坚固、坚硬、结实。
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小古文《自相矛盾》的世界。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小古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看好书,听老师读.3.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现在请小朋友把小古文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遍和离你最近的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4.小朋友,快去数一数有几句话?老师请五位小朋友来读!5.轻轻地把书本放下!三、理解课文1.老师知道你们的小脑袋里啊装了很多好玩、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小古文,比如:查字典、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看下面的注释、翻译等等,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2.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15.自相矛盾》教案和教学设计(两套)
![《15.自相矛盾》教案和教学设计(两套)](https://img.taocdn.com/s3/m/4b6141bdb8f67c1cfad6b8e5.png)
《15.自相矛盾》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3.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4.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c7bc3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d.png)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教师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提醒学生关注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课堂讲解:
a.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如“矛”、“盾”等,并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生字词的出处,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b.对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寓言故事,讨论寓言故事的共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课文学习:
a.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教学活动: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如“矛”、“盾”等,掌握其在文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背景,理解故事寓意,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3.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f5eb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f.png)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寓言故事呢?(守株待兔、望梅止渴、画龙点睛······)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可真丰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篇新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来看一看说的又是什么故吧。
2.板书课题,你知道“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吗?你有哪些理解的方法呢?(查字典)教师补充: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组词法、结合注释。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1)放声朗读古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读通顺,会断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弗”的读音,“誉”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文,理解文意。
1、大屏出示自读要求:1)默读古文,用上所学方法理解“坚”“利”“誉”等词的意思。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句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前两句:1)引导学生理解“鬻”“陷”等词的意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0ae79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6.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分析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举一反三。
2.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学课件。
3.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2. 导入•引出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习过程•第一遍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遍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
•讲解重难点:解释生词和句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4.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
5. 拓展延伸•写作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是否只存在于故事中?生活中会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写作活动,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3.思考问题:生活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2c12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5.png)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身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协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身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身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协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固什么盾什么矛戳得穿戳不穿(五)通过扮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5.自相矛盾(部编版五语下册)教案
![15.自相矛盾(部编版五语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de7693227916888486d794.png)
15.自相矛盾课题自相矛盾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5 )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a2f32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b.png)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篇一」画一画1.读课题2.围绕“矛盾”展开教学(1)见过矛吗?干什么用的?请同学上来画一画。
再请同学画一画盾,说说用处。
读一读(2)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是怎么向围观的人推销自己的矛和盾的?“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轻声读读这两句话,比较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们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可那个楚国人认识到了吗?他还在那儿——(夸口)指名读出“夸口”的语气。
(3)就这么洋洋自得地夸口着,可后来怎么张口结舌了呢?相机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言外之意是什么?(4)楚国人张口结舌的一刹那,心里在想什么?(5)现在你知道什么叫“自相矛盾”了吗?(6)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一说你周围的人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呢?你打算怎样劝导他?编一编这是一个靠卖矛和盾为生的楚国人,因为这件事情,他的生意变得非常冷清,他在家中好好想了一想,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言行,他后来会怎样做生意呢?他的生意怎么样呢?聪明的孩子们,你能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编吗?演一演编完故事演一演。
课后练习:1.用“自相矛盾”说一句话。
2.修改前后矛盾的语句:3.读读自己平时的练笔,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尝试修改。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篇二」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时间:第一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自相矛盾》导入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导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ebf09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f.png)
15.《自相矛盾》教案
一、寓言导入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他们中很多出自寓言故事。
大家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叶公好龙、对牛弹琴、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通过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
)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PPT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指导书写:矛字,最后有一撇。
盾是半包围结构,第一笔撇短,不能包住下面的十,右下角是个目字)
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知道什么是矛和盾吗?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插图理解。
矛:长柄尖刀,是古代一种进攻刺杀的武器。
主要用于防守。
盾:盾牌,古代一种防护身体,挡住顶刀剑的兵器。
主要用于进攻。
二、介绍作者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又称“韩非子”。
代表作品《韩非子》。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三、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四个字。
2.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4.我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能推测出围观者的思维过程。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e49c4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5.png)
(3)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拓展了学习视野,提高了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自相矛盾》故事,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2)学生在思考寓言故事与生活的联系中,培养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2)讨论法:在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故事相关的图片、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自相矛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自相矛盾》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如寓言的寓意、矛盾律等,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2.技能提升方面:
(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深层含义。
(2)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在讨论中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3)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方面:
(1)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阅读和学习寓言文学作品。
(2)学生在思考故事寓意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
(“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
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
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难读、难懂)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
)“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
)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
)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
)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
“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