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3.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能够通过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懂得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课文录音和PPT。
2.板书、彩色笔、教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和含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跟读。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展示学生分析能力。
3.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行为,并探讨其中的道理。
•讨论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4. 拓展•跟学生一起总结并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灵活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5. 归纳•总结课文中的教义和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思考并写一篇小结,谈谈对“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自相矛盾》这一课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道德准则,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塑造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成语和道理的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生对本课课题感兴趣,但可能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所畏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道理,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与教师、同学互动,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
3.工具书:准备学生字典、成语词典等,方便学生查阅。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自相矛盾;2.掌握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3.能够通过阅读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相矛盾的概念和表现形式;2.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教学难点1.辨别文章中隐含的自相矛盾;2.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自相矛盾所呈现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15分钟)1.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2.分析课文《自相矛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3. 梳理重难点(10分钟)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化自相矛盾的概念和识别能力。
4. 拓展延伸(15分钟)设计一些与自相矛盾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小组讨论、写自相矛盾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5. 练习与检测(15分钟)设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实践,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
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6.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同时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文学作品或生活中的例子,拓展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15自相矛盾》。
2.精心准备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素材。
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教学内容1.引入: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并引入《15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
2.阅读:让学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问题。
活动安排1.朗读:请学生自愿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课堂展示: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1.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重点是自相矛盾现象。
2.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疑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安排1.小组活动:让学生按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逻辑矛盾点,并提出解决方法。
2.全班讨论: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促进思维碰撞。
3.总结回顾:老师总结当天讨论内容,强调自相矛盾的智慧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并掌握其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言辞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理性思辨,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商人陈涉用矛和盾的比喻来反驳国王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以及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来表达矛盾的情况。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成语故事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但在运用成语表达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准确地表达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回答。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6)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6)一、教学内容课文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十五课,题为《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掌握本课的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对课文细节的理解,抓住对话背后的含义。
3.熟练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和表演。
教学难点1.对话背后的暗示,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2.进一步探究形象的描写和人物性格。
教学目标1.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故事、生动形象的图片或演示工具。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好课堂讨论的内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有趣的教学引言或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段内容的含义。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 情景模拟1.分角色演绎课文中的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4. 深入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问题。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含义,拓展学生的思维。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撰写感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结束时,时间有点仓促,可能影响了对课文含义的深入探讨。
下次教学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含义。
2.能够准确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散文的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难点1.掌握自相矛盾的定义及其应用。
2.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抓住关键信息。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散文。
2.学生课本、练习册。
3.教学多媒体设备。
4.课堂互动环节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自相矛盾1.通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简要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
2.分段教学《自相矛盾》散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并进行解读。
4.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特点。
第二课时:理解背后的含义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2.分组讨论:自相矛盾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及应用场景。
3.分析散文的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自相矛盾背后的深层含义。
4.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并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五、课堂作业1.思考散文《自相矛盾》中自相矛盾的作用,写出个人理解。
2.课外阅读其他内容,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上展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相矛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5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喜欢自相矛盾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种种滑稽和荒谬行为。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幽默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准确描述故事中人物的自相矛盾行为。
2.能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情节,认识到自相矛盾的荒谬之处。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相矛盾现象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2.描述故事中人物的自相矛盾行为。
2. 教学难点1.分析自相矛盾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
2.运用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自相矛盾行为的荒谬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概念,让学生猜测这个词的意思。
2. 学习文本(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自相矛盾》,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
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 情境演练(20分钟)设计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模拟他们的自相矛盾对话,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 思考探究(15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相矛盾行为的背后逻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相矛盾现象的更深层次思考,拓展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估1. 日常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表达观点的清晰度等。
2.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自相矛盾的场景,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表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之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自相矛盾》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幽默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3)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四、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寓言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道理方面,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学会诚实做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课文相关图片3.学生作业本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楚国人和矛、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和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楚国人的言行有哪些矛盾之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楚国人的矛盾之处。
提问:楚国人为什么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处理的?5.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自相矛盾”为主题,编写一个小故事。
提问:你们的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的?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解课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发现逻辑矛盾。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备好教材《自相矛盾》、课件。
•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引言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矛盾的概念。
2.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进行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语。
2.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与言语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探讨小说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出逻辑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逻辑矛盾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有困难,未能深入探讨矛盾的含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我会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并解释《15自相矛盾》的寓意。
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教师用“自相矛盾”这个词组引出话题,让学生尝试猜测这个词组的含义。
2. 教学重点(10分钟)教师解释“自相矛盾”是指自己和自己的说法、意见或做法互相矛盾。
然后提出阅读文章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文章(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并尝试解释背后的含义。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5. 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巩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文学内容,可与其他班级的同学分享,互相交流不同的见解。
也可在下节课或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发表对于自相矛盾的感想与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让他们自主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师生们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自相矛盾 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的一篇课文。
本文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富有启发性,寓教于乐,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故事中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但在文本解读、词汇积累以及语言表达方面仍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故事中领悟道理。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楚国人和卖矛又卖盾的人之间发生了什么?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道理,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享。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如果我是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为题,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己的思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自相矛盾》,使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概念,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自相矛盾”,并能够准确解释和举例说明。
2.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3.学具:学生课本、笔、笔记本4.其他:准备有关“自相矛盾”的情景故事或图片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见到过的矛盾现象,如“明天去看电影”与“明天要去上课”之间的矛盾。
2.准备情景故事,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确保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步:讨论与分析(20分钟)1.以“自相矛盾”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展示准备的矛盾现象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逻辑错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四步:拓展延伸(20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相矛盾》写一个小故事,展示自相矛盾的矛盾场景。
2.学生戏剧表演,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习题,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勇于提出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自相矛盾》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以上是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理解矛盾之美的含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自相矛盾》背后的哲学意义。
2.难点:让学生探究矛盾之美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学生进
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
1.讲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矛盾之美。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知矛盾之美的存在。
3. 拓展训练
1.请学生自行查找有关矛盾之美的例子,并在班级分享。
2.小组讨论《自相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4. 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理解矛盾之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面
对矛盾。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写一篇关于矛盾之美的作文,字数在300字以上。
五、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矛盾之美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情况。
根
据学生的表现评定综合素质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矛盾之美这一哲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矛盾之美的实际意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书课题:14寓言二则——自相矛盾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二、初步感知课文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谁愿意读课文。
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像他一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三、翻译古文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1、第一句:(1)理解“鬻”和“誉”含义。
(2)请翻译第一句(3)读的语气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第二句:(1)解释“利”(2)请翻译第二句(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3、第三句:(1)翻译第三句(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3)读时注意什么(4)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4、第四句:师:第四句内容很少,我们改变下形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理解这一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分析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举一反三。
2.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学课件。
3.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2. 导入•引出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习过程•第一遍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遍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
•讲解重难点:解释生词和句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4.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
5. 拓展延伸•写作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是否只存在于故事中?生活中会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写作活动,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3.思考问题:生活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1】篇〗自相矛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5课,题目为《自相矛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章和故事。
本节课主要通过《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探讨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掌握故事中的一些道理和寓意。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引入《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提问:你们知道“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吗?在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情况?2. 学习故事(15分钟)•教师朗读《自相矛盾》故事,学生跟读。
•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感情冲突是怎样的?故事中有哪些重要事件?3. 深入探讨(2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们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学生就自己的体会和观点展开讨论。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
4. 运用拓展(15分钟)•学生就《自相矛盾》这则故事进行创作,可以写成文章、漫画或表演。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班级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学生自评自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以《自相矛盾》这则故事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自相矛盾21.会认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2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文言文《自相矛盾》,理解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默读课文,分析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4.默读《跳水》,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分析船长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田忌赛马 2 跳水 2习作 2 选两个人物和学生一起组成一个探险小队开始探险之旅,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不仅要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总结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15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成语,引入课文题目1.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井底之蛙买椟还珠(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2)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寓言故事成语)(3)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自相矛盾)3.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
(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
(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5.猜一猜: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猜测课题意思,帮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解感悟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鬻盾吾盾弗能夫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课文全文)(1)指名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篇文言文)(2)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全文节奏划分)先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3)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4.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学生自由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自由交流)6.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7.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矛”和“誉”。
(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板块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教师:这句你读懂了什么?2.出示课件。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3.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再全班齐读)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课件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1)从中你读懂了什么?(2)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3)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5)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5.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课件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6.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课件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谈谈自己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
7.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8.全班齐读课文。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而设计。
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板块一讲述故事,感悟寓意1.谈话导入。
师:今天你们来给我当当小老师好不好?我来说一句话,你们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这句话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这是自相矛盾)2.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齐读课文)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4.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每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故事)5.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而设计。
板块二对比阅读,活学活用1.老师在一本寓言故事书上,看到了一篇这样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学生畅所欲言)3.师小结: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4.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5.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6.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不能)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版本和现代文版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韩非子,明白一个人的思维的重要性。
板块三联系实际,感悟寓意1.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戳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戳破!”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那个人哑口无言)课文是怎么说的?(其人弗能应也)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指名学生说)4.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5.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6.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自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