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_教案

合集下载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和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思考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1.2 教学内容介绍《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现象。

1.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举例说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1.4 教学步骤引入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现象。

举例分析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第二章:矛盾的定义和分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和实例掌握矛盾的基本概念。

2.2 教学内容介绍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分析故事中的矛盾类型。

2.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和分类矛盾。

举例说明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2.4 教学步骤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的类型。

介绍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分类练习。

第三章:矛盾的解决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和实例学会解决矛盾。

3.2 教学内容介绍解决矛盾的方法。

分析故事中的矛盾解决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矛盾解决方法。

举例说明解决矛盾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矛盾解决方法。

介绍解决矛盾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例解决练习。

第四章:矛盾的价值和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思考矛盾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故事中矛盾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说明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4.4 教学步骤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介绍矛盾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对矛盾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5.2 教学内容回顾《自相矛盾》的学习内容。

思考如何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 3 篇)第一篇:《自相矛盾》教案《自相矛盾》教案一、导入:教师说两句前后矛盾的话,让学生评一评。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大雪纷飞。

2.我们班有 85 名同学,今天上课来了 45 名同学,四五班的同学总算都到齐啦。

(评:王老师今天说话前后矛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犯过这种毛病,我们如果去追溯说话前后矛盾的鼻祖,我们可以从战国时期一个卖兵器的楚国人说起。

自相矛盾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二、初读课文1.认识矛和盾。

(板书矛盾)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先试着自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做个标记。

指名读(3)3..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坐好拿好书,听老师读.(范读)(出示画出节奏的图片)4.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指名读,纠正读音。

(3 个)5 小老师领读。

(2 个)6.齐读。

读文言文和读平时的文章感有什么不同?(不好读,拗口,有的句子不懂。

)那我们怎么办呢?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读准了字音与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我们完成了诵读的第一阶段.学习古文的一个法宝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们通过读把故事读懂,把道理读明白,三、悟读感知明大意。

过渡:怎么样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结合大意去理解文言文,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大意和文言文相对应着诵读,文言文的意思就明白了。

1、自由读大意。

2、师生对读。

教师读古文,一个学生读大意3、同桌互相练习读,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

4、指名读。

(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5、男女生对读大意与古文。

6、读懂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考你读懂了哪些词?(鬻)(誉(陷)(弗能)四、细读品味,明道理。

1什么是夸耀?(夸大,炫耀)2还原一下现场:他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呢?3指导学生活灵活现地读。

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及其含义。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通过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自信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难点:1. 学会通过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诚实、自信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归纳总结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故事道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培养诚实、自信的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心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成语“自相矛盾”的理解。

2. 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其含义。

3. 写一篇关于诚实、自信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正确运用,并在生活中体现出诚实、自信的品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相矛盾》课堂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自相矛盾》课堂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自相矛盾》课堂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自相矛盾》课堂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7篇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7篇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7篇《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有此事件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对课文的意思有更全面的了解。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重点: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1.师:今日,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文言文,齐读课题。

师:回顾课文内容。

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预设: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矛又夸盾,结果在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说不出话来了。

(2分钟)【评价:你介绍的有条有理,甚是详细。

】预设:本文讲的是一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样,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的故事。

【你总结得很简练】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在朗读古文时,需要注意什么呢?生1: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此言不错。

不如请你来读一读罢。

【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当以掌声表扬。

】生2: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师:不错,你来读一读好吗?【不疾不徐,停顿恰好,真是个朗读高手。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则文言文吧!二、交流展示(课件出示)(1)方法指导过渡语: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言文了,你还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呢?生1:借助注释生2:借助插图生3:使用工具书。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矛盾重重的话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实际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

4.2 故事讲解: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4.3 案例分析:分析故事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判断。

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寓意。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成语“自相矛盾”及其解释。

5.2 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个句子。

5.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自相矛盾》故事的理解和对成语“自相矛盾”的掌握程度。

6.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运用能力和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6.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我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

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及建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自相矛盾》故事中矛很好,盾也很好,关键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而出现了问题,使这个卖矛和盾的人陷入了言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一教学要求:1.理解故事内容;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理解寓意教学板书: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戳穿盾:①对②错用矛戳盾戳不穿盾:①错②对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

(略)二、新授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9.揭示道理:①组织讨论: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1.读课文和板书;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教案二一、教学内容寓言二则自相矛盾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1学问与技能1.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方的意思。

3. 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三:教学难点把握结合解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老师修改一、导入:老师引导同学:低、中班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解并描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扫瞄,你发觉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精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同学尝试自己读故事,留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精确,同时留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矛、盾、锋利、牢固、祠、遂、弗”请同学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老师强调“冲突”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老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化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同学读第一句。

老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同学是通过书下的解释了解的。

在此提示同学学习文言文要擅长运用书下解释关心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同学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同学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同学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同学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赐予确定和鼓舞。

②同学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四周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索,集体沟通,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同学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相⽭盾》出⾃于《韩⾮⼦》,讲的是⼀个楚国⼈卖⽭⼜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什么⽭都戳不穿,说他的⽭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问道:“⽤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事或⾔语前后不统⼀。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情。

后因以喻⼈的语⾔⾏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课⽂原⽂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注释 _________ ①本⽂选⾃《韩⾮⼦•难⼀》。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知识点 注释: 本⽂选⾃《韩⾮⼦·难⼀》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教案 ⼀、看图猜谜导⼊,激发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解课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发现逻辑矛盾。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备好教材《自相矛盾》、课件。

•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引言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矛盾的概念。

2.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进行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语。

2.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与言语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探讨小说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出逻辑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逻辑矛盾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有困难,未能深入探讨矛盾的含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我会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及其含义;(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2)引导学生认识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含义;(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1)成语“自相矛盾”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起源和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2)讲解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含义;(3)分析文章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造句;(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巩固生字词;2. 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篇小短文,阐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事求是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运用和理解;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含义;2. 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自相矛盾”,提高运用能力;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2)能够分析并解释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会通过举例、分析等方式,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及用法。

2. 分析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成语“自相矛盾”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等。

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其含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呢?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成语“自相矛盾”在故事中的具体运用。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句子练习。

(2)让学生尝试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等,并分析它们的含义及用法。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判断真伪的能力。

2.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讲解课文(1)介绍作者:韩非,战国时期韩国的公子,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2)讲解课文内容: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3)分析课文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楚人鬻盾与矛;第二部分介绍楚人誉盾与矛;第三部分写他人质疑,楚人无言以对。

3.分析课文寓意(1)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本文通过楚人鬻盾与矛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讲究事实,不能自相矛盾。

(2)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避免自相矛盾?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

(2)汇报成果: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评价。

(2)学生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做到说话、做事不自相矛盾。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相矛盾》的感悟。

3.收集其他关于说话、做事要注意事实的成语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课后拓展1.深入了解韩非及其作品。

2.学习其他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学会辨别是非、判断真伪。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识别文中的矛盾点,例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与“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之间的逻辑矛盾。

(2)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练习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中的意思,并解释成语“自相矛盾”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自相矛盾》优秀教案

《自相矛盾》优秀教案

《自相矛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自相矛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修辞手法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做事要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掌握“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词学习:学习课后的生词,讲解词语的含义,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典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几个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8.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自相矛盾》2. 主要内容:课文生词、寓言故事、修辞手法、主题探讨等。

3. 重点:自相矛盾的含义及表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相矛盾”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小学语文《自相矛盾》优质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自相矛盾》优质教案通用

小学语文《自相矛盾》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自相矛盾》。

详细内容包括:词语理解(矛盾、自相矛盾)、成语故事阅读与解析、寓意阐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矛盾”和“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寓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故事明白道理,提高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语“矛盾”、“自相矛盾”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成语故事寓意的理解和阐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成语故事资料、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

2. 词语解释(10分钟)(1)教师解释“矛盾”一词,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并让学生举例。

3. 成语故事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道关于“自相矛盾”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与“自相矛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出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故事《自相矛盾》。

2. 画出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标注重点词语和成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自相矛盾”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矛盾现象。

2. 答案示例:妈妈告诉我节约用钱,但她自己却经常买很多不必要的东西,这真是自相矛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矛盾”和“自相矛盾”的含义,能正确运用成语。

但在阐述故事寓意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成语故事,了解其寓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3)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矛盾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矛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矛盾的态度,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面对和处理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矛盾。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矛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矛盾?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教案自相矛盾

教案自相矛盾
一个小姑娘探出脑袋说:
(引导读相关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读出讽刺味)
这一问,便将楚人问倒了,只见他——(齐读:“其人弗能应也”)
五、思维碰撞,激荡火花
1.楚人这样卖力吆喝,却遭人质疑,使其弗能应也,你能说说理由吗?
(预设: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眼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拿起武器比划、询问价格,楚人很得意,他拿起矛,(示意接读)更加大声地吆喝道——“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的吆喝声一声赛过一声,指名小组读。
2.读出“疑惑感”,配上动作和声音模仿
楚人满心欢喜想着今天一定要大赚一笔时(指名读):
一个长者语重心长地说:
一个小伙子走上前来说:
三.理解意思,渗透方法
(一)小组合作,快速梳理每句话的意思,难懂的字词在旁边及时做好批注。
(二)汇报、梳理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小组代表汇报。(师引导课文翻译)
2.你是用了什么方法快速读懂文章的?
(预设:结合注释、借助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3.难点突破
第一、二句赏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快乐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看图读词语,说特点(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2.引导说说文体:讲出来,是一个故事;懂得了,是一个道理;写下来,是一个成语。(出示寓言、文言文的特点)
3.出示图片,认识“矛”和“盾”。(古代的两种兵器)
二、读准字音,把握停顿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自相矛盾)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1)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结果怎样?“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固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矛锐利都能戳穿说话前后抵触
矛戳盾会怎么样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