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背景介绍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苏联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经济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决策。

经济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全都按照预先规定的计划进行。

这种体制强调国家掌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益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进行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军工生产。

这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农村地区因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落后。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领导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苏维埃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 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65年。

1965年11月,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23届全会上,贝利亚被捕,勃列日涅夫和顿涅茨克尔克雷姆林宫的力量对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苏联各层级的领导人感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开放经济市场,鼓励农民和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出售给市场。

这些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改变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3. 科技革新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也认识到科技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高科技、能源、电子和材料等方面投入巨资,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的过度集中和计划化,导致了产品效率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

同时,苏联对于追求高质量、卓越标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认识是滞后的。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说课课件(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对象 三、说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总结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 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二课, 介绍了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2、过程 与方法目标
3、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
说教材
重点 难点
戈尔巴 乔夫的改 革及其影 响。
3、教材的 重点和难点
苏联改革 失败的原因 和苏联解体 的原因。
二、说教学对象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 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 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 待提高。 对策:运用史料加强学 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 以失败告终。
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 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 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 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 特色。他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 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 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 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 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 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 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 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
三、说教学设计
教法:
1、说设计思路
(1)说教法学法 (2)说设计思想 (3)说课前准备
通过启发式教学,以 问题探究为切入点,激 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的兴趣,提升综合能力。
学法:
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 运用史料组织学生讨论、 探究。
教学设计
1、说设计思路
说设计思想
(1)说教法学法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2、主要措施:(1)农业方面:【合作探究】赫鲁晓夫的盲目垦荒和玉米运动,留给人们什么教训?答案提示: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

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工业方面: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4、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4、改革的结果: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改革的内容:A、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两者都是首先改革经济体制。

不同点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深入下去。

B、政治改革: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宪法删去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C)苏共“二十八大”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日益暴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____________的提高。

(2)____________领导地位巩固后,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

2.内容(1)农业①对农产品取消_____________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____________。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____________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_。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_________下放给____________。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思考1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____________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____。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___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____________。

(4)注重发展苏联的__________,特别是与________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____________与美国匹敌。

(2)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_______时期。

思考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____________下降的局面。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2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授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活动2【讲授】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2.小组讨论:学生从改革措施、成效、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总结各自认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选择、简答、分析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成效与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关注。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并提供解题思路和答案。
给予反馈。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经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2.让学生明白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教学重难点】1.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2.战后苏联的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然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归纳为“三、二、一”三、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四、全面认识赫鲁晓夫改革1.失败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六、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1953.9~1964.10 1964.10~1982.11 1985.3~1991.12.25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精品获奖完美优秀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精品获奖完美优秀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完成一道精美菜肴的话,那么教材就是原材料,因此我们需要对教材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本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主要讲述了在二战后苏联面对斯大林模式日益显现出的弊端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具体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重要措施、结果和影响。

本课与上一节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展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帮助学生了解苏联的成就与挫折,也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因此,本课具有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生,经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对于历史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仍需提高。

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据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说出三次改革的重要措施,分析改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提高自主学习、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领悟到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坚定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说课讲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说课讲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我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隶属于第八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

本课再现了斯大林之后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情况,以及在改革中逐渐走向解体的过程,展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本课既承接着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又和它一起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完整过程;同时它也开启了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而经济格局的全球化也日益地明显。

而且本课还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也考虑到高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②能力:通过对三次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②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向。

3、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以下重难点: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教学难点:探讨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处理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后总结的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措施及影响。
2.强调苏联经济改革的历史地位,指出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苏联经济改革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苏联经济改革的历史地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一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文写作,加深对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2.设计一份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对比分析表,要求列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成效及影响,并进行简要评价。
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认识,以及对我国改革的启示,字数不少于500字。
这一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4.指定阅读一篇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专业论文或书籍章节,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分享阅读心得。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人教版必修2)第 21 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

(4)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1 / 11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

---------------------------------------------------------------最新资料推荐------------------------------------------------------ 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

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 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一、赫鲁晓夫(1953~1964 年执政)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表现: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②粮食短缺;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3 / 11式:如苏共20 大所作的秘密报告。

(参见教材历史纵横) 2、内容:(1)农业改革:(重点)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 年 8 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 52%;②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评价: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1954~ 1958 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 2%。

到 60 年代初, 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局限性: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最新资料推荐------------------------------------------------------ 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 1964~ 1982 年执政)改革:1、内容:(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浓缩为: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3)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浓缩为: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合作探究】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失败原因共性特征: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在5 / 11内容上都重视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革没有明显成效;在结果上,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失败的根本原因:仍然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只是在保留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因此,无法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

三、戈尔巴乔夫( 1985~ 1991 年执政)改革: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

1985 年,苏联人均 GNP 为 3. 396 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面对困境,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2、内容:(1)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管代行管)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指导代指令)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最新资料推荐------------------------------------------------------ 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企业承包或合资)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集体或国营变家庭)(2)然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

对外调整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关于当今时代的判断,新思维强调当今时代是各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依赖日益增长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国际社会各国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人类在进入把核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时代之后,便不再是永生的。

一旦爆发核战争,一切生灵都将从地球上消失。

因此,必须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和平地生活,制定新的政治思维,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

要把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②关于阶级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问题,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戈尔巴乔夫认为,在对外政策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把阶级7 / 11利益放在首位,但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利益的尖锐冲突,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曾导致了武装冲突和战争。

现在随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出现,国际舞台上的阶级对抗有了客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全部毁灭的威胁。

所以,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应由过去以阶级利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全世界人类利益为主,新的政治思维需要承认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的利益,承认它们在国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

③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强调两者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赛是必然的。

且这种竞赛能够并且应当控制在必须以合作为前提的和平竞赛范围内。

哪一种制度好,应当由历史作出判断。

这就是我们对新的世界哲学观念,对当代全人类原则和阶级原则的新辩证法的基本认识。

④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在强调了苏联在国际社会政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的同时,也阐述了相互合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强调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

⑤强调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戈尔巴乔夫指出在对外政策中要采取多种办法选择不同的策略路线达到既定目标。

在外交谈判中不要为自己制造死胡同,也不要给对方制造死胡---------------------------------------------------------------最新资料推荐------------------------------------------------------ 同,要善于迎合伙伴,寻求接触点。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共采取的对外战略是以军控为中心的缓和战略,具体政策是继续与美国就裁军、消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谈判,缓解苏美关系;对西欧争取建立全欧大厦;对东欧实行纠偏、不干涉政策;对中国改善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调整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解决阿富汗、柬埔寨等问题。

3、影响:①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②经济体制改革受挫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备课资料】苏联的解体1990 年 3 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