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相 关文 献 较 多 ,且 基 本 没 有 完全 一致 的看 法 ,纵 观 比较 ,分 为两 种 模 式 :第一 种 是
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推动城市
走上 跨 越 式 的可 持 续 发 展 轨 道 。 狭 义 创 新 型城 市 是 指 一 个 城 市 在 政 府 的 引 导 和 组 织
路径 ,应充分发挥科技与文化两个驱动力
以 构 筑推 动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的产 业 创 新 集
快产业 结构调 整的强 大动 力,是提升城市
竞争 能 力 的 关键 举 措 。所 以 , 建设 创 新 型 城 市 已成 为承 接 国 家 自主 创 新 战 略 、推 动 创 新 型 省 份 建 设 的 必 然选 择 。白2 0 年 以 00
维 ,从借助经济优势发展转 向借助创新优 势发展 , 自主创新 的原动力 、 把 集聚力、 带
动 力注 入 到优 势经 济 之 中去 ;从 投 资 拉 动 转 向 创新 拉 动 ,从 生产 要 素 驱 动 型 转 向 创
也加强了司法、行政 、文化等各个领域的
创 新 ,尤其 是 思 维 、观 念 、制 度等 方面 。
群, 要完善政府治理机制 , 从而加强地方政
府 的 领导 。 陈依 元 提 出 , 以 “ 新 思 路 ” 建 设 要 创 去 创 新 型 城 市 , 即要 从 模 仿 思 维 转 为 创 新 思
来 ,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 的研究文章 为数较 多, 仅核心期刊就发表论文 1 6 , 1篇
关键诩 :创新型城市 实现路径
综述
纵 历 很创国 的 争 认上 家 程以 个 观、 公 新 综 , 的国 发 本大 依 美日 看 型 合 可 一 展 等出 家 国力 程 赖 竞 度 在
广东建设创新型城镇的实践分析与理论探索
( und n stt o ceti adTc ncl nom t n G agh u5 0 3 , h a G ag ogI tue f i ic n eh i fr a o , unzo 10 3 C i ) n i S nf aI i n
( 东科 学技术情报研 究所 ,广 东广州 5 0 3 ) 广 10 3
摘 要 :, t -  ̄r f 东部分城镇探 索建设 创新型城镇 实践基础上 ,对创 新型城镇 建设的理论体 系进行 了探讨 ,并提 出 了推进创新型城镇建设相 应的政 策建议。 关 键 词 :广 东 ;创 新 型 城 镇 ;理 论 中图分类号 :G 2 3 文献标 识码 :A
1 前 言
进 入新 世 纪 ,国 际竞争 格 局发 生 了深 刻 的变化 。 创 新 ,特别 是 原始 性 创 新 已 经成 为 区 域 间 科 技 与 经 济竞争成败 的分水岭 ,成为决定 国际产业分工 的一
城镇 的研 究 ,旨在 通过 对鲜 活 的实 践 范例 进 行分 析 , 积累 成功 的经 验 和做 法 ,探 索形 成 比较 系 统 的创 新 的基本 理论 框 架 ,为全 国各 地 的城 镇 贯 彻 实 施 自主 创新战略 ,建设创新 型区域提供有益 的借鉴 和指导 性 的实践 经验 。 2 广 东建 设创 新型 城镇 的实践分 析 创新 型城 镇 建 设 在 广 东 还 是 一 个 新 生 事 物 , 目 前 还 没有 形成 一 个 统 一 的概 念 ,但 在 近年 广东 大 力 实施 “ 双提升” 战略的政策推动下,不少经济强镇 纷纷通过推进 “ 提高 自主创新 能力 、加快产业转型 升级 ” 的 工 作 ,正 在 积 极 践 行 创 新 型 城 镇 的 建 设 , 并在实践 中形成如下的发展模式和主要做法 : 2 1 发 展模 式 . 在实践 中 , 由于各 城镇 自身 条件 的 差 异 ,其 创 新 型 城镇 的建 设 往 往 具 有 不 同 的创 新 元 素 ,体 现 了 不 同的创新 模 式 和 道 路 。根 据 产 业 类 型 和 发 展 思 路 的不 同 ,在强 调 科 技 创 新 的基 础 上 ,有 的偏 重 以技 术 创新 提 升改 造 特 色 产 业 为 主 的现 代 制 造 型 、有 的
中国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中国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与实践研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城市是我们发展的核心,那么如何利用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特色,打造出具有创新性的城市,是当前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目标。
本文将会从多个角度,来探究中国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一、创新型城市的成因创新型城市是指,依托于现有城市的社会、文化、科技等基础设施,通过人才、科技、企业三大要素,以及相关产业的支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协同机制,在城市发展上实现创新。
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创新性城市的发展成因:1、人才人才是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没有优秀的人才支持和促进,城市的创新就无从谈起。
而具有高度自由度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城市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在当前,全球的外来人才逐渐增多,这也为中国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2、科技科技作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城市创新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打造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科技开发、技术转移和创新产业的研发等方面的支持。
3、企业企业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动力源,因此,一旦拥有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城市的创新就有了较强的保障。
同时,城市的经济环境同样重要,而这种经济环境的建设应该是现代化的、开放的和便利的。
二、创新型城市的实践1、深圳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也是中国的创新型城市之一。
据此,该市数以亿计的研发支出,源于其雄厚的科技实力。
同时,研究所、高校和众多企业汇聚于此,为深圳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上海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都市。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城市的创新工作,以提高竞争力。
例如,上海强制性企业公开行动计划,使得更多商家和企业能够参与到城市创新工作中。
3、杭州作为一座城市创新的代表,杭州不但拥有数以千计的企业,还有多个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形成了杭州市不断推进城市创新的良性发展环境。
三、思考与结语上述的例子表明,中国的城市创新,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骤。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解读创新型城市建设内涵和要素:一、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是什么?创新型城市孕育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要求城市创新,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城市是集聚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和良好声望的结合体。
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进行解析:第一,从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上看,创新型城市是以知识、人力资本为核心创新驱动要素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包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综合创新要素;第二,从城市的发展演变上看,创新型城市一般由科技和文化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而来,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融合的产物,科技创新能力或知识竞争力是城市的核心能力;第三,从系统角度上看,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创新系统,创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是其构成主体,城市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知识型产业特征,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成为其主要的基础产业;第四,从城市发展目标上看,创新型城市在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竞争体系中,积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调整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使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与城市发展目标趋向一致,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之上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型城市应当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什么?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力、信息、知识、经费;创新机构——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规则,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创新文化等软环境,还包括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型城市有哪几种类型和发展模式?国内外已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先后导入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许多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但是不同城市的创新活动所侧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据此衍生出了创新型城市的四种不同类型:1.文化创新型城市:城市的创新活动偏重于文化艺术,通过文化艺术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及借鉴
深 圳市在 建设创新 型城市进程 中提 出 “ 产 业 第 一 , 企 业 为 大 ”的 理念 ,逐 步 完 善 以 市场 为 导 向, 企业 为 主 体 ,产 业化 为 目 的 ,大 学和 科 研 院所 为 依 托 ,官 产 学 研 相 结合 的创 新 系 统 ,把 通 ( 一 ) 德 国 过 自主 创新 调 整 经 济 结 构 、 改善 经 济 质 量作 为 建 设 “效 益深 圳 ” 德 国 国 民具 有 较 高 的科 学 文 化 素 质 和 崇 肖科 学 的传 统 ,创 新 的 核 心 ,走 在 了 全 国前 列 。 文 化 和 创 新 意 识 很 强 ;高 校 、科 研 机 构 和 企 业 的 研 究 实力 雄 厚 , 深 圳经 济 发 展 经 历 了 从 “ 深 圳 加 工 ”、 “ 深 圳 制 造 ”到 “ 深 圳 创 造 ” 的转 变 ,通 过提 高企 业 自主 创 新 能力 逐 渐 形 成 了一 大 批 协作 程 度和 资源 利用 率 高 ,德 国 已成 为世 界 著名 的创 新 型 国家 。 总 结德 国建 设 创新 型 国家 的途 径如 下 :首 先 ,德 国政 府通 过提 高 新 技 术产 业 群 。政 府 十 分重 视 推 动 以企 业为 主 体 的创 新体 系建 0 世纪9 0 年 代 后 期 ,市 出 “ 全 球化 ”和 “ 知识社 会 ”的题 目引导社会观 念 的转 变 ;然 后倡 导 设 ,积 极培 育企 业 作 为技 术创 新 的 主 体 。2 经 济界 、科技 界建立 创新伙 伴关 系,加 强跨机构 合作 ,保证官 产学研 政 府 与 大 学研 究 机 构 联合 组建 了一 批 新 型科 研 机 构 ,这批 研 究机 联合运 作 ;同时 ,加 大科研 投资 ,保障 科研机构 经 费的稳定增 长 。最 构 孵化 着一 批 又一 批 的科 技企 业从 小 到大 、从 大 到强 。 另外 ,深 圳 政府 积 极 培 育全 社 会 的 创新 文 化 氛 围 。使全 社会 重 要 的 是 ,积 极培 养人 才 、 吸 引并 留住 顶尖 人才 ,建立 年 轻教 授 制 度 ,创 立顶尖 大学 。这一系 列的措施 最终促 成 了德 国的成 功 。 形 成 “鼓励 创 新 、宽 容 失败 ” 的社 会 价 值 ,积 极 的 创 新 文化 氛 围 ( 二 )以色 列 促 成 了全社 会 的创 新 意识 。 ( 二 )上 海 以 色列 自建 国 以来 ,始 终 处 于 自然 资源 匮 乏 、政 治 环 境 恶 劣 提升城市 “ 知 识 竞 争力 ” ,坚 持 以应 用为 导 向的 自主创 新 。 的 条件 之 下 , 因此 很 早 就 树 立 了科 技 立 国 的 战 略 , 目前 科 技 创 新 上 海 是 通过 确 立 并 实 施 “ 科 教 兴 市 ”战 略 来推 动 城 市 创 新 ,其 经 实力 极 强 ,并 拥有 独 具特 色 的 国家 技术 创 新体 系 。 限 于 恶 劣 的 自然 环 境 与 政 治 环 境 , 以色 列 属 于 典 型 的 需 求 验 主要 体 现视野 ,借助 区 导 向 型创 新 模 式 ,政 府 在 创 新 的开 展 过 程 中 起 到 了至 关 重 要 的作 域 优 势 ,放 眼全 球 经 济 ,持 续 跟 踪 全 球 主要 都 市 ( 地 区) 竞 争 力 的 用 ,颁 布 了 针对 以色 列迫 切 需 要 解 决 问题 的 一 系 列政 策 ,如 :在 变 化 及 差 异 。第 二 ,推 动 自主 创 新 具 有 强 烈 的应 用 导 向 : 突 出企 A 类 开发 区 ( 荒 漠 化 或 半 荒漠 化 地 区)的 项 目等 的 《 工业R & D鼓 励 业 作 为 技术 创 新 主 体 的地 位 ,战 略 产 品 由企业 提 出并 作 为执 行 单 法 》 ; 建 立 希伯 莱 大 学 、 以色 列 工 学 院 和 农 业研 究组 织 等 高 等 科 位 , 由企业 来 组 织 高 校 、 科研 院所 开 展 联 合攻 关 ,实 现 企业 主导 研 机 构 ; 实施 包 括 磁 石 计 划 、工 业 和 技 术 孵 化器 计划 、 中 间阶 段 下 的产 学研 互动 。第 三 , 推动 自主 创 新 具 有 突 出 的 国家 目标 : 围 支 持计 划 、新 老 公 司 合 资 计 划 四部 分在 内的创 新 计 划 ;建 立 工 业 绕 国家 战 略 目标 、积 极承 接 国家 战 略 任 务 , 突 出强 调 对 接 国家 的 战 略 任 务 ;在 研 究力 量 组 织上 ,强 调 利 用 中 央在 沪 的研 究 力量 和 R & D 中 心 、技术 应 用 中心 、 创新 支 持 中心等 专 业 化支 持 中心 。 政 府 支 持 下 的一 系 列 创 新 措 施 促 成 了 以色列 艰苦 环 境 下的 特 科 研优 势 ,促 进 中央 与地 方 、本地 与 国 内外创 新力 量 的 结合 。 色 创 新 之路 。 三 、经验 总结 及 借鉴 ( 三 ) 日本 东 京 通 过总 结 国 内外 典 型 创新 型城 市 的 建 设模 式 ,不 难 发 现 , 国 多 年 以来 , 日本 东 京 的企 业 一 直 以 “引进 、模 仿 、再 改 造 ” 内P b g O 新型 城 市建 设 的经验 体 现 了 以下5 个方 面 的共 性: 为 发 展 模 式 ,鲜 有 自 己的 原 创 性 和 基础 性研 究 ,致 使 以信 息 技 术 ( 一 )创 新 型城 市 的构 建应 结合 本城 市 的特 点和 发 展历 程 为 核 心 的新 经 济浪 潮 令 日本 措手 不 及 。 城 市 创 新 体 系 的构 建 并 不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 对 于 具 备 不 同特 面对 新 形 势 , 日本 国会 迅 速 改变政 策 , 1 9 9 5 年 日本 国会 明确 提 点 的城 市创 新 体 系 而 言 ,创 新 型 城 市 的构 建 也 应 该 量 身 定制 ,有 出 日本将 以 “ 科 技创新 立 国”作为基 本 国策 ,并 自2 0 0 0 年 开始 ,制定 所侧 重 。在 建 设 创 新 型城 市 的进 程 中 ,确 定正 确 的 方 向 是首 要 任 了一系列 具体政 策 :对 高新 技术企业 、信 息产业采 取多种 减免税 收政 务 。要 确 立 科 学 的 创 新 型城 市 建 设 目标 ,关 键 是 要 符合 各 自城 市 策 ,设立 软件研 发免税储 备金 、意外损 失储 备金制 度,如 免征计算 机 的 资源 特 征 。要 根据 城 市 的资 源 条件 ,确 定 不 同城 市 的创 新 型 城 物产 税 、固定 资产税 ;建立振 兴地方 技术 的特 别贷 款制度 ,高新技 术 市类 型 的定位 ,选择 各 自所 依托 的 关键 产业 和 技术 。 企业 可 使 用低 息 长期 贷 款 ;增 设专 项科 研税 务 贷款 、设立 研 发储 备 ( 二 )加 强创 新基 础 设施 的共 享 ,培 育集 群环 境 金 ;积 极培 育官产 学研一 体化 的科技创 新体系 。 创 新基 础 设 施 是 创 新 能 力 的载 体 ,是保 障创 新 ( 下转 第9 页)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一、现状分析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模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实践中,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一方面,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大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的投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也在探索新的治理模式,积极推动、市场、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协作。
然而,目前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认识不足,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一些城市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主导过强、市场参与不足、社会力量缺失等问题。
再者,一些城市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时,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二、存在问题1.认识不足:一些城市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深入理解。
这导致一些城市在实践中容易陷入“只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只注重经济发展不注重人文关怀”等误区。
2.主导过强:一些城市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时,主导过于强调,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发挥受到一定制约。
这不利于各方面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协同推动。
3.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有些城市过分注重某个领域的发展,而忽视其他领域的发展,导致资源浪费和发展不平衡。
4.措施不够完善:一些城市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措施不够完善,缺乏长期规划和配套支持。
这限制了城市创新发展的长期动力和持续性。
三、对策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城市应加强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会、经济制度当中,时时、处处检视人们如何在城市中以创意的方式进行思考、计划与行动,而新技术对文 化创意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改善文化产品物理形态、提高文化产品的个性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 降低交易成本 、改变消费式等 , 形成吸引创意人才的生活风格或是鼓励前卫艺术的文化氛围、功能区域、 产业系统 , 从而建立起 “ 创意城市”的发展模式。
社 会化 的创新 型城市 。
2 创新要素相互耦合成一个 网络体系 .
、
创新主体、创新渠道 、创新资源 ( 技术 、知识、服务) 、创新制度是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企业、大学 、 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创新主体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联盟等形式存 在的创新族群 ,通过各种创新论坛、展销会、专业峰会、新闻互动会等交往活动在接受 、吸收创新 的同时,
利用支撑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储备、知识体系等各种创新资源,以激励、竞争、评价和监
督等创新机制以及法规政策条例等创新制度为保障,开展 自主创新 、集成创新和吸收再查创新。这些创新要 素共同作用、协调互动、有机配合 , 构建了可以相互沟通、协调、合作的城市创新网络体系。
3 以人为本 ” 的城市发 展模式 .“
意、设计 、开发 、样品、测试、生产、销售以及再开发等创新 活动形成多环节产业链 ,从而开创一个新 的市场。这里的社会化是相对于产业化 、市场化等经济系统而言的,是指创新融人社会成员 、社会结构 和社会文化当中,共同支持和维护社会生存与运行,创新改变 了社会成员、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 的一致 行为,在社会领域持续发挥影响。
大量的创新活动除了促进城市生产模式的升级 ,与之伴随的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城市能够将创新思想付诸实施 , 并将创新实践和成果不断宣传、传播 ,维持城市不断进行新的创新过程 ,形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物质支撑。从不 同角度可 以对创新资源进
基 本
行不同的划分 , 从 内容上 , 创新资源可被分 为创新人力 、 创新物力 、 创新财力、 创新信 息以及创新制度五类 ;从特点上 ,可 以把 创新资源分 为基础性核心 资源和整体功能
念 ,在创新型城 市建设模 式的视角下探讨 文化的问题 ,主要强调的是构成创 新主体 的人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从而形成在 城市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 ,鼓励人 们积极创新 、 勇于创新 , 形成创新型城市建
设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创新制度主 规 、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激励制度主要 指政府为激发创新主体潜能 , 从主体发展需 求出发 制定 的奖惩制度 ;融合制度主要指
▲ 基金 项 目:本文 系唐 山市科技局软 科 学计 划项 目 “ 高校推动 唐 山创新 要包括激励 、 融合 、 监督三个层面 的法律法 型城 市发展 的机制研 究”( 课题 编号 :1 2 1 4 0 2 0 1 B 一 1 0)阶段性 成果之 一
创新资源的共享 , 是实现不同主体 间协同创
新的保障条件 ; 监督制度主要指对创新主体
之间权利、责任、利益之间的划分保障。如
果没有创新制度作为保障, 创新主体的权益 、 创新资源的融合就无法得到持久性的维护 , 终将影响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后劲。 ( 五) 创新文化是 内在要素 , 是 创新型
为其他 主体提供理论指导 、智力支持和科 学依 据 ;政府是创 新型城市 建设的导 向 , 引导其他 主体 的行 为方向,并在诸 多方面 为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 保障。 ( 二 ) 创新 资源是基 础要 素 , 是创新型 城 市建设的物质 支撑
创 新 资 源 是 指 创 新 型 城 市 建 设 所 需 且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
文章编号:1674-9146(2012)04-0038-05国外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现状创新型城市在英文翻译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innovative city”,另一种是“creative city”。
前者包含了创新型城市更主流的含义,强调技术、知识、人才和制度等的变革,更容易被新兴的现代化国家所接受,而后者的说法多来自于欧洲地区的学者,他们侧重在理念、创意和文化上建立创新型城市。
为了使检索的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分别根据这两种翻译的接受程度在欧洲和美洲选取应用广泛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发现以下检索结果:在由美国ProQuest 公司建立的收录了3168种期刊(2229种全文期刊),涉及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业与经济、教育、法律、科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图书馆(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简称ARL)数据库里,以“Document title=innovative city”进行全部年限的高级检索,共检索到11篇期刊论文(检索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截至2011年底,共有10篇有效的期刊论文,具体时间分布及趋势见图1。
同样,笔者在更广泛接受“creative city”这种翻译的欧洲期刊中,选择荷兰Elsevier 出版集团出版的涵盖了1800多种涉及了食品、数学、商业及经济管理等众多学科的Science Direct 里进行高级检索。
在Science Direct 的Journals 里按“title,abstract,keywords=creative city”以“subject=Business,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limit by document type=article”检索,共检索到28篇期刊论文(检索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陈媞,喻金田(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GL044)收稿日期:2012-01-17;修回日期:2012-02-18作者简介:陈媞(1983-),女,湖北松滋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技术经济管理研究,E-mail :************************.cn 。
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以创新型洛阳建设为例
将 扮 演 重 要 角 色 为 创 新 型 国 家和 创 新 型 河 南 建设 目 标 的 实现 形 成 重 要 支撑
河 南省 科 学 院 地 理 所 的 科研 人 员依 据 创 新 型 国 家和 创 新 型 河 南建设 目 标 通 过 对 创 新
,
、
、
科 技 创 新 创 新 型 国 家 的 概 念 内 涵 和 发 展 特 征 的研 究 提 出 了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基 本 概 念 内
,
、
区 的 科技 协 调 发 展 加 强 洛 阳 与偃 师 城 市 融
,
,
以
一
区 多 园形 式 构 建 在技 术 上 优
,
势互 补 相 互
、
为 河 南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发 展 的 大 十 字 布 局 和 融 合 郑 州 与
洛 阳 工 业 走廊 建设 提 供 基 础
.
该 项 目通 过 了 2 0 0 7 年度 省 科 技 厅 组 织 的 成 果 鉴 定
●科技信息 ●
创 新型 城 市 建设 研 究
所谓 创 新 型 城 市 是指 创 新在
, ,
一
—
—
以 创 新 型 洛 阳 建 设 为例
一
定 城 市 单元 上 的 具 体 落 实 是
,
.
种 全 新 的城 市发 展理
念 和 模 式 是 城 市发 展 知 识 化 的 产 物
,
创 新 型 城 市 建设 对 于 建设 国 家 和 区 域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
,
通 过 四 项 任 务 的 实施 推 动 洛 阳
, ,
未 来发 展 形 成 以 现 代 农 业 为 基 础 高新 技 术 及 产 业 化 为 先 导 先 进 制 造 业 为 主 体 社 会 发 展
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研究
城建规划 Urban Planning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研究文/董淑玲 济南市城市照明服务中心 山东济南 250000魏云海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00【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建设模式和主要技术,介绍了国内外新型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市的内涵要求,阐述了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建设标准,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市;模式;特征;对策【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5.038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带来了交通拥诸、房价高企、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等问题,降低了城市宜居性,削弱了城市吸引力。
2015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实施新型城市建设工程,打造和谐宜居城市。
从城市建设规律与趋势来看,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有发展高效便捷的通勤式交通,增强城市产业就业支撑,引导城市紧凑发展和精明增长,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和低碳社区,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建设人文城市,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打造韧性城市等。
1、理论与实践1.1新型城市建设理论基础和模式技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既包括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有关理论研究,也包括城市建设的不同模式实践,还包括了城市建设施工的先进实用技术,理论的指导、理念的引导和技术的倡导,共同构筑起了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石。
新型城市建设理论主要包括芬兰建筑师沙里宁(1918)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美国规划协会(2000)提出的精明增长理论以及起源于18世纪40年代英国的新城理论等。
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新型城市规划建设模式主要有TOD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SOD模式(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JD模式(节地畅通模式)、海绵城市、生态城市、“互联网+”城市建设、公交都市、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购物公园等。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随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究也随之增多,本文就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展开研究。
创新型城市类型主要包括文化创新型城市、工业创新型城市、服务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理念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
标签:创新性城市;建设模式;理念;城市类型创新型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城市作为创新资源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动频发区和创新成果的主产区,尤其以大中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作为评判整个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标准。
自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后,国内多个城市均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本文就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展开探究。
1、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1.1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偏重文化产业的突破,利用经济繁荣发达为依托,大力推动文化创新,通过文化领域的创新打造全新的城市形态。
文化性创新型城市通常为一国首都或重要城市,如芬兰赫尔辛基、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等。
创新是打破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固有模式,主动寻求、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建设文化创新型城市需要政府及城市创新主体的人员具有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政府应发挥主导地位,带动、鼓励人们勇于创新、积极创新: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为文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开放、有利的环境,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1.2工业创新型城市工业创新型城市顾名思义主要以工业创新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以创新型工业为突破口,利用工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等优势作为支撑,大力推进工业创新形成以工业创新为主体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3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体,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达到城市创新发展的目的[2]。
通过创新城市服务,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的同时与世界接轨,不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跨国服务。
关于推进济南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报告
有 较 强 的创 新 能 力 与 明 显 的产 业 优 势 。如 韩 国 的 科 技 城 市
大 田 、加 拿大 的渥 太 华 等 。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基本 特 征 是 : ( ) 自主 创 新 。 这 是 评 价 创 新 型 城 市 的核 心 因素 和 最 1
1 创 新 型城 市 的基 本 特 征 .
自 20 0 6年 5月做 出建 设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决 定 ,把 自主 创 新 作 为 区域 发 展 的 主 导 战 略 以 来 ,济 南 在 组 织 领 导 体 系 建 设 、指标 评 价 体 系 建 设 、配 套 政 策 出 台数 量 、 政 策 措 施 执 行 力度 、专 项 配 套 资金 投 入 等 方 面 ,均 处 于 全 国 前 列 ,创 新 能力 和创 新 发 展 水 平 加 速 提 升 。2 1 0 0年 ,济 南 市 晋 升 为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2 1 1/ 0 1
关 于推进 济南 创新 型 城 市 建设 的 研 究 报告
张 吉 清 史 书铄 刘 晓冉
摘 要 :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提 出,极 大地推进 了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 ,各城 市都在努力打造
城 市 品牌 ,探 索独 具 特 色 的城 市 发 展模 式 。济 南 在 创 新 型城 市建 设 上 取 得 了 巨大成 就 ,晋 升 为 国 家 首 批 创 新 型 试 点 城 市 。
国家首 批 创 新 型 试 点 城 市 ,标 志 着 向创 新 型 城 市 转 变 迈 出 了 关键 一 步 。如 何 进 一 步 推 进 创 新 型 城 市 建 设 ,是 我 们 面 临 的一 个 重 大 理 论 与 实 践 课 题 。
近 性 和 社会 根 植 性 为 特 征 的具 有 自组 功 能 的 创 新 系 统 为 创
要素短缺条件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思路与模式选择——常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和启示
略 规 划 。 如 纽 约 提 出 通 过 强 大 的 要 素 及 产 业 优
业 ① 以 及 文 化 产 业 等 是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产 业 主
1 38
睾 海 20 0. 15
体② 。 教 联 动 、 学 研 结 合 、 所 企 共 赢 ” 产 校 。 首 先 , 科 教联 动 , 化 多层次 的科研 资 源体 经 强 系 , 成要 素集 聚 的规 模 化 。对 于 创 新启 动 的条 形 件 , 在 2 O1年 , 州 就 已 将 创 新 型 经 济 的 形 成 早 O 常
5
第 三 , 人才 和 新 兴 产业 的培 育 是 建 设 创 新 对
型城 市 的 核 心 - 段 。产 业 结 构 向 附 加 值 的 高 端 移 y - 动 需 要 相 应 的 人 才 , 高 素 质 劳 动 力 的 培 养 、 引 对 吸
和有 效利 用成 为左 右创 新型城 市 建设进 程 的前 提
示 , 个 城市 在 构建 创 新 型城 市 的过程 中主 要存 各
在 如 下 的共 同特 点 :
推 动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为 核 心 , 借 自身 的 政 策 、 位 凭 区
及 产 业 、 技 禀 赋 优 势 , 图 在 知 识 和 技 术 的 创 新 科 力
第 一 , 设 创 新 型 城 市 的 基 础 是 构 建 创 新 型 建 产 业 。 作 为 现 代 人 类 主要 经 济 、 会 活 动 的 中 心 , 社 城 市 的 产 业 发 展 和 总 体 经 济 实 力 是 实 现 城 市 功 能 的 基 础 。 国 内外 的 建 设 创 新 型城 市 构 想 都 以 产 业 创 新 为 推 动 创 新 型 城 市 形 成 的基 本 目标 和 动 力 。 第 二 , 业 创 新 指 向具 有 创 意 性 、 究 性 和 发 产 研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的视角
6 年代起管理学者们开始将创新 引入 了管 0
理领域 ……由于 创新理论 的成功实施 ,人 们意识到创 新的有效 性和实用性 ,研究者 从 自己所从事 的不同领域对创新赋予 了不 同的含义 , 而使 得创 新的内涵更加丰富。 从 随着创新理论 的成熟和完善 以及实践
数据 ,对创新型城市模式进行 了分类 ,并 针对不 同创新型模 式进 行 了具体 的分析 。 杨冬梅、赵黎 明等认为从政府与市场 的不 同组合上看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可 以分 为 三种模式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市场主
导 型 发 展 模 式 和 混 合 型 发 展 模 式 。长 远 意 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 向 混 合 型 发 展 模 式 ,采 取 自上 而 下 和 白下 而
创 型 市 设 论 究 新 城 建 理 研
综述与 展望
基于 产 群 级互 视角 与 业集 升 动的
■ 马 有才 陈爱萍 曲玲玲 ( 东科技 大 学经济 管理 学 院 山东青岛 山
269 6 5 0)
上的有机结合。也有的学者结合典型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 ,总结出创新型城 市 建设 的经 验模 式: 深圳模式 、上海模式 、 大连模 式、南京模式等 。
▲ 基金 项 目:教 育部社科研 究基金 项 目,编 号 :1 Y A 9 1 3 J 7 0 3 0
◆ 中 图分 类 号 :F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20
并运用层次分析等方法 , 对北京、上海 、深
圳 的 综合 创 新能 力进 行 比较 分 析 , 示 其 主 揭
内 窖 摘 要 : 本 文 结 合 当 前 创 新 型 城 市 建 设 的 热 点 ,对 创 新 型城 市建 设 的 国
展, 并且不断纵横深化。索洛 ( oo) S CS l 、 伊思诺 ( .n s) JI o 、林恩 ( L n 等经 E G.y n)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0.04.06•【文号】国科发体[2010]155号•【施行日期】2010.04.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体〔2010〕1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推动和指导,我们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创造的新经验,请及时报告。
附件:1. 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 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〇一〇年四月六日附件1: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落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城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在前期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现就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或城区)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国家经济产出最重要的基地,是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地,城市的发展对区域和国家发展全局影响重大。
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文章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依据。
文章总结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开始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历史上,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起步、加速到质量提升的不同阶段。
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加速阶段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例大幅提升。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研究报告范文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研究报告范文引言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因此,对于城市建设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基础。
过去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公益。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品质,并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环境。
二、科技创新与智能化智能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科技创新,城市可以实现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三、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环保、低碳、绿色的城市,发展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重要内容。
四、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提倡产业结构升级,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通过推动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吸引优秀人才和技术,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多元化居住与社区建设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通常注重住宅开发,但往往存在高密度、单一性问题。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强调多元化居住,通过合理规划社区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居住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六、文化与艺术融合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注重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通过建设文化中心、艺术街区等,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社会参与与公众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重视社会参与和公众参与。
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和专业团队,与居民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过程,营造开放、透明的城市治理环境。
八、城市风貌与公共空间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注重城市风貌和公共空间的塑造。
通过规划街区和建筑外立面,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同时,合理规划和开发公共空间,提供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增强城市的人文氛围。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研究报告】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202x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各地竞相开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202x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十家创新型试点县(市)之一。
按照省创新型县市试点方案要求,自202x年起,**将通过五年的实践与努力,率先跻身全省创新型城市之列。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县级市范围内无先例可循,诸多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研究。
本文拟从**一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对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建设路径等作粗浅探究。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及发展规律创新型城市是指基于新的城市发展观,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并以此支撑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实现高绩效创新的复杂创新系统。
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实践看,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主创新成为城市总体战略,贯穿到全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整合城市创新文化、创新体系、管理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要素,通过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最终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城市。
2、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
由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知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管理与制度创新。
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前提要素。
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实施与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管理与制度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二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动力要素。
科技创新不仅包括知识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福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证研究
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 推动城市发展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创新型城市主要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创新主体、 创新 资源、 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 1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能 动要素, 主要包括城市人才创新主体, 企业、 大学、 科研院 所、 政府和科技创新服务组织等机构创新主体, 以及以科技
园区、 产业集 群 、 产业 技术创新 联 盟等形式 存在 的创 新群主 体 。() 2 创新 资源是创新 活动 得到 开展 的 前提 和基础 , 主要
为: 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城市模式、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 新中心城市模式、 现代生态农业创新中心模式等。
() 3 依据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力量不同, 创新型城市 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市场主导 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发 展需求 。“ 十一五”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 增长 1. G P , 3 %, D  ̄量从2 0年 的 8 05
6 6 亿 元 增 加 到2 1年的 14 02 亿 59 O1 7 1 .1
科 技进步水平指数
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
8
6
9
内化为创新型城市发展演进的主要驱
动力 , 持 续化 和 全 球化 转化 为创 新 可
型城市发展演进的外在推力。 可见, 在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 设过程 中, 城市发展 思路必须经历三
个根 本 转 变 : 统 发 展 观 向科学 发 从传
展观转变, 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 变, 从不平衡发展向和谐、 协调发展转
变。
二 . 建省 推进 创新 型城 市 建设 福 的基础 条件 分析
1经 济社 会 发 展 基 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型城市是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单元。
创新型城市是在特定的城市行政区划空间范围内,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为创新主体,以创新主体通过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共享所形成的以邻近性和社会根植性为特征的具有自组功能的创新系统为创新载体,以创新行为的普遍化、规模化和常态化为特征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城市的新分类、新性质,是以自主创新的角度考察的城市类别。
创新型城市是通过将新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人城市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城市内经济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城市竞争优势,促进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1]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个别重要城市的优先发展来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推动整个国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创新型城市探索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1、创新型城市建设背景创新型城市理念和目标的提出,是在新世纪全球竞争加剧,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背景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现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特别要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撑引领功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模式的转变,加速形成国家、区域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在中国,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国家税收出自城市,90%以上的大学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
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
创新型城市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兴起的城市战略发展思路。
具体来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定了未来十五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其核心是自主创新,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
在此前提下,国内许多城市响应国家政策,纷纷提出各自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
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在内的国内至少有2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因此,创新型城市在国内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2、国内实践回顾从国内看,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寻求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和谐社会等是激活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直接原因。
2003年,上海市提出到2010年形成城市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机制,使上海成为国家和国际知名的创新中心。
2004年11月,合肥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05年,北京市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
2008年6月12日,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此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在内的国内众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
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同意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城市申报的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方案,支持这16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发改委要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要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健全创新体系、聚集创新资源、突出效益效率、着眼引领示范,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若干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6个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城市颇具代表性,综合考虑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影响、基础创新能力、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和城市区位优势等因素,选择的城市都各有特色,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一是东部沿海开放的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杭州、青岛、大连、烟台和厦门,二是长江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南京,三是长沙、合肥、郑州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四是成都、西安等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五是沈阳、济南等老工业基地。
在国内较早确立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的是深圳。
随后合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五个国家主要科技中心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很快进入准备和实施阶段。
从基础条件上看,这六个中心城市各具特色,但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智力资源,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完善。
从发展目标来看,六个城市都提出了以创新型城市为中长期发展目标,但其定位各有不同。
深圳更加强调这一战略的主导性和“国家级”、“率先”两个概念,并十分突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及人才、产业、知识产权与支持系统的作用。
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探索为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可以概括为:坚持制度创新和集群式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和培育自主创新的城市文化[3];北京则更加强调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注重自身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天津立足本地实际,更加强调基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上海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提出在知识竞争力方面进入世界级大都市的行列;南京将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个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色;合肥则主要围绕国家级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建设国际著名科学城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从任务上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六个城市均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培育创新能力的核心任务。
从主要政策走向上看,六个城市都提出了吸引人才、营造环境、扶持企业、集聚资源、开展合作等。
除了上述六个城市,后来又有武汉、西安、沈阳、温州、宁波、青岛、杭州、无锡等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与措施。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尚在探索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1、深圳模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城市的集成创新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经过多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努力,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好的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培育了一支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2010年7月,深圳公布《深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七项具体目标,即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②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③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④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或超过20件;⑤有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人才成为重要的城市资源,城市成为各类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的高地;⑦创新机制灵活,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文化多元交融。
2、上海模式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
上海是通过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来推动城市创新,其经验主要体现在:推动自主创新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推动自主创新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推动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国家目标。
3、大连模式整合创新资源,以增强城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突破口。
通过整合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等创新资源,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5]4、合肥模式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蒋晓岚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 230051【摘 要】创新型城市探索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到目前为止国内至少有2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尚在探索之中,回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程,总结创新型城市建设几种模式和基本经验。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主体模式(下转第38页)对高技术、低成本、高利润、有发展潜力、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工业生产企业要大力扶持、引进。
三是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区域布局,培育和发展新型工业。
要以现有的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凯里经济开发区和规划中的洛(香)贯(洞)产业承接区为州级工业生产基地促进州级工业发展,同时鼓励支持有发展条件的县市工业区建设,拉动县市级工业发展。
(三)加大种养殖产品优势产业发展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规模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以享誉国内外的丹寨硒米、剑河红米、思州贡米、从江香禾、榕江锡利油钻等大米命名地为核心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实施品种改良,提高名牌大米的州外市场供应能力。
二是建立以施秉牛大场、黄平旧州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强化企业(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中药材产业生产模式,确保州内中成药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以及外销份额。
三是建立以从江、榕江、台江、岑巩等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引进、开发州内的水果生产、实现水果种类的多元化结构,加大水果储藏、深加工手段引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四是建好施秉、黄平、天柱、麻江等为主的烤烟生产基地,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建好雷山、丹寨、岑巩、黄平、镇远、台江、黎平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切实通过“退耕还茶”、“退林还茶”的形式扩大茶叶产业规模,提高地区茶叶品质,将现有的多个茶叶商标品名进行整合,集中打造几个知名品牌,逐步形成有地区、民族特色的茶叶经济。
六是扩大养殖业规模。
要在确保养殖的品种品质不变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扩大生产规模,在为老百姓开辟增收致富路子的同时,逐步改变禽蓄产品靠外调入的现状,将黔东南打造为禽畜产品供应大州。
(四)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加大旅游产业建设,提升旅游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黔东南以生态环境优良享誉全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世界上少有的,这是旅游业难得的巨大资本。
要打造旅游大产业,现有的旅游业模式就必须实现必要的改变:即在现有的观光旅游、民族风情游的基础上,融入历史文化考察、休闲度假、探险等旅游元素,发展旅游多样化,不断打造乡村、生态、民族文化等旅游产品,实现人、自然山水、木房、风雨桥、空气、阳光雨露等的处处和谐;要采取大范围、全方位的宣传手段,采用方式新、力度强、效果好的营销模式全力打造自治州旅游品牌,努力凸显黔东南旅游品牌的国际国内形象;要按照国际水准高起点扎实做好旅游服务业的规划建设工作,从基础建设、人才培训等软硬件同时着手,切实全面优化全州的旅游发展环境,实现把自治州打造成旅游文化大州和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