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1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11 《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11 《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写景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图景,下面就让我们在一组美丽的富春江图片的欣赏中一起走进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好学有俊才,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

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

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

2.文体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学生试着齐读课文,并注意红色的字注意。

2.让学生给如下词语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鸢飞戾天窥谷横柯经纶千转横柯3.欣赏名家朗读,学生自找差距。

4.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师生互相质疑,解释加点词语,疏通课文文句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1)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词作动词(2)水皆缥碧青白色(3)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4)窥谷忘反看到; 通“返”,返回(5)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6)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意,形容词作动词2.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仿写练习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示出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仿写练习中,对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决定在今后的课堂中增加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和运用所学知识。
(2)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适时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举例:解释课文中涉及的古代地名、官职、礼仪等,如“侍中”、“太子洗马”等官职的含义。
(3)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对友情的表达,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通过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对话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4)文言文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如何将这些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是一个挑战。教师应通过写作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举例: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简短的文言文作文,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与朱元思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课堂上,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时存在困难,例如“吴会”、“驰骋”等词汇以及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句式。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真挚的友谊观。
本节课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课文《与朱元思书》,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的一篇文言文,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朱元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文章以描绘山水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进行适当的翻译和赏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可能会感到困难。

学生对于山水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把握可能有不同的程度,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3.能够进行适当的文学赏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生僻词语、特殊句式等。

2.对文章中描绘的山水景色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3.进行文学赏析,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自己发现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赏析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2.参考译文:为学生提供参考的译文,帮助理解课文。

3.相关山水诗文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山水景色,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山水诗文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山水景色进行欣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朱元思的背景和与本文的关系,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老师正确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课文翻译,互相讨论和帮助,老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3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3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对于难点部分,如“青青子衿”等句子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用语和举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书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文言文中如何表达友情、尊重等情感。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增强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推理、论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古代文人的人际交往和品德修养,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5.提高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美,学会运用美的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其次,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喻、对偶等修辞技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生动形象,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修辞手法的美感和作用。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尝试设置更多有趣的讨论主题,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人际交往原则,如尊重、礼貌等。
-举例:
-难点1:学生可能对“篡”字的用法感到困惑,需要解释其在文言文中的含义,以及与现代社会用语的差异。
-难点2: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对偶,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修辞效果。
-难点3: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和观点应用到实际写作中,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如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1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1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1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理解《11与朱元思书》的故事情节,并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让学生具备分析文本、理解隐含意义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11与朱元思书》故事,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找到故事背后的隐含意义,理解其中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习题2. 小黑板3. 朱元思《理學本心》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介绍朱元思这位历史人物,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故事(15分钟)请学生阅读《11与朱元思书》故事,理解其中的情节。

3. 分析故事(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几个问题:朱元思为什么要写信给11?11为什么要为朱元思写文章?4. 阐释人文关怀(10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参考朱元思的《理學本心》来讨论,了解朱元思对人文关怀的态度和理念。

5. 课文赏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一些经典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6. 思考和讨论(10分钟)教师适时给学生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你对11的人品有什么评价?朱元思为什么被称为“惜墨如金”的人?7. 感悟与总结(10分钟)学生就这个故事进行感悟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五、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朱元思和11的故事的感悟或作文,体现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六、板书设计《11与朱元思书》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11与朱元思书》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能够分析其中的故事含义,并从中感悟到历史人物的价值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集体讨论和思考,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意识。

总体而言,本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美文——《与朱元思书》。

请大家先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师:课文第一段描绘了什么景象?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生: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

师:作者在描绘山水之美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生:对比、拟人、排比等。

(2)分析课文第二段师:课文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生:写了富春江的水清澈、山险峻。

师:作者在描绘富春江的水和山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生:对比、拟人、排比等。

(3)分析课文第三段师:课文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生:写了作者与朱元思的书信往来。

师:作者在书信往来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等。

4.课文写作技巧分析师:同学们,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了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对比、拟人、排比等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作用。

(1)对比手法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生:课文第一段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与“富春江上,山水奇丽”形成对比,突出了富春江山水之美。

(2)拟人手法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生:课文第二段中,“江水碧透,山色空蒙”运用拟人手法,使江水和山色具有了生命力和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与朱元思书》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然美和友情”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作者介绍: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擅长散文和辞赋。
2.文言现象: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文章结构:总分总结构,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4.思想感情:作者以描绘自然美景为背景,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艺术特色: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展现了富春江的壮美景色。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表达自然美和友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另外,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本次教学中,由于对难点内容的讲解较为细致,导致新课导入和总结回顾环节的时间相对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具体难点内容举例:
(1)词汇难点:如“风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学生可能不理解其意义。教师需要通过例句、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内容。

2、掌握主要字词的解释并会疏通文意。

3、会划分段落并能概括段落大意。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主要字词的解释并会疏通文意。

2、会划分段落并能概括段落大意。

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过程:先引起学生兴趣,走入课文,掌握课文,体会思想。

2、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富春江图画)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山川之美,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学习的《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学习新课1、了解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通史学,善诗文。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2. 解释题目(“书”就是“信”,“与朱元思书”就是“写给朱元思的信”)3、给生字正音,能熟练朗读课文(1)名师范读,同学仔细听,圈出易读错的字。

(2)指名学生读,指出应注意的地方:要读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位文中意境;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4、设疑自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学习目标,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举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快速写到黑板上)(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梳理和补充,形成本课自学探究提纲)自探提示:(学而不疑则怠,疑而不探则空。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课本上标记出问题的答案。

(2)实在有困惑之处,可在书上做好标注,留待合探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自读自探,教师巡回并随时指导个别同学)5、解疑合探: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组长做好分工和记录。

现在请同学们在各自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探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交流自探新得.6、展示分工表评价分工表题号评价分工1第1组2第3组3第7组4第8组展示要求:排版整齐,书写快速工整,思路清晰,内容准确详细。

与朱元思书的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的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的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

该文既以人的感受来反衬出山水之美,又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并含蓄地流露出对美好大自然的爱慕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在文中,作者通过与友人朱元思的书信往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规劝,也展示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感悟。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以及作者内心感受的表达方式。

2、体会作者通过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并能够理解其对世俗的态度。

3、熟练背诵课文,体会其韵律和意境。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2、熟练地背诵课文,感受其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深刻。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认识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其大意和情感表达。

3、阅读《三峡》,准备对比阅读,探讨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人描写山川景某的文章,以及之前学过的《三峡》,并对两篇文章进行简要比较,引发学生对《与朱元思书》的兴趣和好奇心。

1、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教学导向。

2、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对生字进行逐一解释,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和书写。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朗读课文: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语气、重音和节奏,以帮助理解文意。

2、理解文意: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教师可以提问或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由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风烟俱净":指大自然的清净。

"任意东西":任凭江水随意流淌东西。

"一百许里":约有一百里左右。

"天下独绝":形容景某的绝美。

"急湍甚箭":形容江水湍急如箭。

"泉水激石":泉水冲击着岩石。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互相鸣叫。

"在昼犹昏":即使是白天也显得昏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与朱元思书教案
-词汇和句式学习:如“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讲解“授命”一词的含义,以及句式的特点。
-文章主题理解:分析作者对朱元思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如“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写作特色分析: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分析其排比修辞,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义理解: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词义的理解,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朗读技巧、词汇句式学习、文章主题理解和写作特色分析这四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把握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技巧。
5.写作特色分析:学习课文中的对仗、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与朱元思书》,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句式结构分析: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的“仰之弥高”和“钻之弥坚”两个部分,分别是对“德”和“学”的修饰,需要学生理解定语后置的结构。
-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仗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需要学生理解对仗的平衡美和节奏感,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作者通过赞美朱元思的品行,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于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的价值观,这是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
-古代文化背景知识:文章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地名等,学生可能不太熟悉。
-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作者对友情的深切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审美情趣。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上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课上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举例:文章中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一句,学生可能对“许”字的用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详细解释其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文言文句式理解,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和特殊用法。
-对于古代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或进行简短介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与朱元思书》这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友情。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掌握程度不够理想,这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的地方。
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例来说明重点难点,但显然,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点仍然难以消化。我想,或许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人教版(2017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程度都有所提升,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意识到在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时,还需进一步简化语言,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比如,在解释“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个句子时,我可以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江水的湍急,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我们将尝试仿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言文,体验文言文的写作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言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课文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的汹涌澎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句式的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部分词汇和句式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其奇”。
-课文写作手法的运用:分析课文中的骈文、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重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如“与朱元思书”、“自康乐以来”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准确理解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学习课文的骈文、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方面表现得较为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分析、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c.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朱元思的友情,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d.选取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e.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总结、推理等,提高阅读效果。
2.教学难点
a.在讲解词汇活用时,可以列举多个例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友情的价值和如何维护友情。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与朱元思书》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表达了他们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与朱元思的交流,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以及修辞法的识别。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c.课文主旨的理解:深入理解作者与朱元思的友情,以及对名利淡泊的人生态度。
d.修辞手法的分析: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e.阅读策略的运用:指导学生运用朗读、默读、总结、推理等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果。
2.教学难点
a.文言文词汇的活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如“傲慢”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与课文中的用法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与朱元思书》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阅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对偶修辞练习。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修辞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举例: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存在词不达意、表达不清等问题。
举例: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讨论,适时给予指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与朱元思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深厚友谊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表达友谊的。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3.学习作者陶弘景的生平事迹,了解文章背景;
4.深入剖析文章主题思想,探讨作者与朱元思的友谊;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注释、翻译等方式,理解课文《与朱元思书》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举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中的“俱”、“共”字的理解,需通过注释和翻译,使学生掌握词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

该文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

文章中的志趣美是原因之一,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1、了解“骈文”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2、注意本文中的对偶句,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作者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3、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4、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5、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2、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汇;2、掌握对富春江水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3、背诵课文;4、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涵义。

【教学难点】1、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谈话导入。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

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

情景创设:“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激发兴趣,快速进入课文。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

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5、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音,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夹岸”“泠泠”等词语的解释)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翻译。

字词:风烟俱(都)净(消散),天山共色。

从(顺)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表约数)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水皆缥碧(青绿色),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急流的水)甚(胜过)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耐寒长绿的树),负(凭借)势竞上(向上),互相轩邈(比高远);争高直指(向上),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美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谐声音)。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停)。

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筹划,治理)世务者,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横柯上蔽,在昼犹(如同)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文言知识。

通假字:(1)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2)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一词多义:(1)穷蝉则千转不穷(尽,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2)绝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天下独绝。

(绝妙)(3)上负势竞上。

(向上)横柯上蔽。

(上面)(4)无直视无碍。

(动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

(否定副词,不)(5)百一百许里。

(数词,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

(约数,及言其多)词类活用:(1)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5)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停止)(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7)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8)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

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2)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3)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治理。

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文言句式:(1)省略句。

(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主语省略,“从流”前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急湍甚(于)箭。

(甚于箭,比箭还快。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介词“于”字省略了。

相当于“比”)(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2)对偶句。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对偶句、比喻句。

急流甚箭,猛浪若奔。

(4)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显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船儿向东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多里地中,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为总写,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学生讨论,总结: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戏石,直视无碍。

”;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

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山“奇”来描写的呢?(学生讨论,总结: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

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山以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

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

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呢?(学生讨论,总结: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