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日本人的自律
在日本的苦与乐

在日本的苦与乐
日本民间有谚语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富有感性的国家!” 其中的情感丰富就包含着日本人所面临的苦与乐。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日本人面对的苦。
日本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以致于许多城市忙碌拥挤,交通繁忙,工作压力大。
日本人工作文化“朝7晚11”的双赢主义,在快节奏社会下的压力常令人不适应。
经济压力和竞争之下,许多人面临着睡眠不足、饮食不当、身体疲劳等健康问题。
此外,日本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家庭问题、个人问题和社会难题。
例如离婚率的增加、老年人口受虐待、年轻人意外死亡等。
然而,日本人对于生活也有特殊的习惯与态度。
所以,日本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欢乐的情感。
对于艺术与文化,日本人拥有杰出的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例如漫画、动画、流行歌曲等)。
另外,饮食文化也是日本的特色之一,日本料理在健康、美味、营养都有特殊的优势。
日本人也表现出了特别的自我约束和自律的精神,尤其对于礼仪和公共秩序,日本人格外重视。
这种忠诚与奉献的精神让日本个人和社会保持高度的自尊和尊重,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社会在知识、文化、技术和科学等方面都有着高度的成就,而日本人也拥有独特而美好的文化和伦理。
不论在苦也好在乐也好,日本人都用感性的方式体验并表现出来,因此日本人的情感是特别丰富和真挚的。
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说说【没有原则的日本人】

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说说【没有原则的日本人】日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日本人行为准则的核心是相对性,即从来不是从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对与错。
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日本人很少去想,也很感到头疼。
他们把这样的问题通常交给上级去想,交给天皇去考虑。
只要上级说了什么是对的,那就是标准。
只要强者说了什么是善的,那么什么就是善的。
日本人不习惯去考虑这些抽象的问题,他们主要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力量与力量之间的对比去判断对错,然后附和权威就可以了。
日本没有类似于基督教“十戒”这样的信条,也不像中国人那样相信正义的力量,日本人没有彼岸世界,不相信因果报应这样的概念,他们认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死后通通成佛升天,所以,生前作孽,与死后的成佛没有什么关系。
良心这个概念,在中国人伦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良心就是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使灵魂得到安宁。
而日本人不理会这一套,什么心安理得,什么良心谴责,通通的没有。
在他们看来,良心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只要不影响人际关系的秩序,良心是否安宁,并不重要。
作家余杰到日本采访一位侵华老兵。
这位老兵是一位栽培盆景的行家,把所有的盆栽照顾得无微不至,家里也被拾掇得一尘不染。
谈及他当年侵华的战争经历,他极其平静地说:我记不清在中国强奸过多少妇女,反正一有机会就强奸中国女人。
他还坦率地介绍了在南京强奸一个13岁的中国女孩的经过,如何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抓到那个受害的女孩,强奸完了又如何将其杀害等等。
这位老兵在讲述这些暴行时非常平静,毫无羞愧和忏悔之意,也没有一点情感的波动。
他的老伴在旁边听着,也没有丝毫的惊讶和不安,她和气地向客人打着招呼。
这就是日本人的良心观。
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也属于相对主义,它是针对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抽象的原则。
在日本社会里,并没有一套普遍的伦理标准,却有全世界最复杂的繁琐的具体行为规则。
日本人做事不半途而废

日本人做事不半途而废日本人做事不半途而废:1. 日本人有着一贯的求实态度,对任何事情都会投入全部的热情、有力量。
他们相信每一项工作都应该尽心尽力,不留未完成的任务,所以他们不会半途而废。
2. 日本人重视讨论,他们喜欢仔细的讨论工作方面的问题,仔细考虑每一个细节,全面评估各种选择,确保他们工作计划成功实施。
3. 日本人注重学习,追求完美,从不放弃任务,以致于他们可以在任务面前不断调整、改进,信奉把零碎的时间片段拼接起来,应付准备时间与实施时间的差距。
4. 日本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著名的,他们会认真讨论,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观点,关注大家的情感,倾听每一方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结论,以实现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5. 日本人也重视守时完成计划,在实施计划,完成任务时,他们都会努力控制时间,不至于过于拖延,使得任务从未进入半成品状态,也从不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从而通过他们的努力,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6. 日本人也具有很强的使命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甚至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完善,从而保证任务最终能够顺利的完成。
7. 日本人也把尊重、耐心、勤奋放在很高的位置,他们把工作在分工上,会非常重视每一位涉及任务的成员,尊重他们的知识能力,也对每一位成员都给予耐心,一点一滴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好,确保完成任务质量也达到预期。
8. 日本人另外还很重视责任感,他们坚信“有责任,要担责任”,从自觉从重,用严格的标准去训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确保责任的落实,不会把事情半途而废。
9. 除此之外,日本人也拥有"和"心态,也就是"只有共存才有共赢"的团队精神。
他们重视团队之间的沟通、相互尊重,彼此协作,只有大家同舟共济,任务才能以正确的方向最终完成。
10. 日本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有共同的价值观,坚守着细节道德的严格标准。
同时他们也很重视对任务成功的可持续性,他们重视结果而不是过程,旨在使任务能够长期行之有效,而不容许中途放弃而裹足不前。
日本人为何这么节约

日本人为何这么节约上世纪70年月的两次石油危机中,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日本通货膨胀,沉重打击了严峻依靠进口能源的日本经济。
1974年,日本经济消失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持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因此画上句号。
曾任日本经济企划厅长官的堺屋太一当时出版了一本名为《油断》畅销书。
书中称,日本石油进口中断一个月内,就会有50%的企业倒闭,两个月内将发生社会动乱,半年内国家将崩溃。
虽然这些说法有些耸人听闻,但说明日本人对自己缺乏资源这个残酷现实有着糊涂的熟悉。
不久前,记者在聚会上还听到一名日本专家这样说:“我们的衣服、鞋子和包,是中国造的;吃的鱼虾是澳洲的;蔬菜也大部分进口自外国;只有大米是我们自己的。
”对自身国情的糊涂熟悉使日本重新制定了进展战略。
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轻量化”,设立了与能源相关的政策审议会,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并以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节能活动。
日本民间也大力开展节约能源、提高能效运动,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
1973年,日本进口石油约29013万升,1987年降为18391万升,以后间续回升,但2023年仍只有24190万升,低于石油危机时期的水平。
但这段时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成倍增长。
1973年度日本的GDP为116.71万亿日元,2023年度为500.81万亿日元,差不多翻了两番。
据统计,上世纪90年月末,美国平均1万亿美元GDP的产出,消耗相当于2.64亿吨石油,而日本仅消耗0.96亿吨石油。
如今,能源价格暴涨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已经大为减弱,尽管近来油价不断突破历史高位,但日本经济界特别冷静。
家长老师言传身教培育孩子节省习惯除了对国情的糊涂熟悉外,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的节省习惯来自教育。
来自横滨的公务员山内先生和在东京读讨论生的宫本大辅先生都出身于富有家庭。
他们说,从不剩饭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小时候,每当他们吃不完自己盘子里的饭时,父母会呵斥说,剩饭会遭报应的。
自律与坚持是一种境界

自律这个事情,听起来很严肃很高级,确实,能做到极度自律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自律有三种境界,能够极度自律的人,人生仿佛开了挂,走路都自带BGM,整个人都闪闪发光。
实际上自律这个事情,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几乎没有门槛,你不够自律,那是因为你对自己不够狠。
自律的第一种境界:断舍离日本是一个很严谨的国家,对于收纳和整理这一领域,日本人真正称得上是专家,对事物的细致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这一点从他们国家对环境卫生的治理,对垃圾的分类就能看出来了。
现代工厂里面流行的5S管理体系,一直过渡到8S,也是起源于日本。
断舍离,就是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来的,不得不说他们对管理和分类这种事,真的是很有研究。
断舍离的管理,对于个人来说也是适用的,从物品到生活琐碎的各种事项。
把需要的和不需要的分开,不需要的统统处理掉,不要再占位置,占时间,占精力。
只留下最关键、最有用、最最需要的部分。
比如生活中那些游戏、小说、电视剧,这种可有可无打发时间的活动,就可以舍弃了,除非你是以打游戏和写小说为生。
对于这件事情,多少人从第一关就败下阵来了,都不忍心对自己下手。
觉得生活里如果没有了这些,生活将毫无意义,虽然心里知道这些东西对自己来说没什么用,就算是没有也不会死,但是就是舍不得……自律的第二种境界:和自己的行为习惯作斗争这是一个自己为难自己的过程,人天生就是生性懒惰,可是自律要求人们要勤奋,在规定的时间做着该做的事情,不能偷懒,不能拖延。
所以每天都在跟自己较劲,到点了就起床,穿衣叠被,刷牙洗漱,不能再赖床。
看着让人头大的英语单词,一遍一遍枯燥乏味的记忆着,虽然不是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可是自己给自己要求着。
对于胖子们来说,本身自己就是一身的肉,走个路都直喘气,现在还要求自己锻炼,成心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一切都是那么变扭,可是在跟自己作斗争的过程中,也是小有收获的,每天完成任务的获得感和满满的成就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减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虽然每天都做,可是效果要日积月累很久才能看到,减肥对执着这个品质,要求甚高。
日本人的活法读后感

日本人的活法读后感一开始,我觉得日本人有点像那种超级守规矩的机器人。
你看啊,书里说他们在公共场合那叫一个安静有序,坐个地铁都安安静静的,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者抢座位。
这要是放在咱这儿,有些热闹的地方就像个大集市,大家都热热闹闹的。
我就想啊,日本人咋这么能憋着呢?但后来仔细一琢磨,这其实也是人家的一种生活智慧。
大家都守规矩,整个社会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没有那么多摩擦和矛盾。
比如说,在公司里,他们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很明确,等级森严。
这就像是在一个游戏里,大家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规则,所以玩起来就比较顺畅。
虽然有时候这种等级制度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压抑,不过在日本的社会环境里,好像大家也都习惯了,并且能在这种框架里把工作干得很出色。
再说说他们的工作态度。
那可真是敬业到有点“吓人”的程度。
书里提到很多日本的上班族,加班就跟吃饭一样平常。
我就纳闷了,他们咋就这么拼呢?咱们有时候加班都累得要死要活的,怨声载道。
但日本人好像把工作当成了一种信仰。
我想这可能和他们的民族性格有关吧。
他们追求一种极致的完美,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做到最好。
就像日本的那些传统手工艺人,做个小物件能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那精雕细琢的劲儿,真是让人佩服。
不过呢,这也有不好的地方,过度工作导致很多人身体和精神都出了问题,感觉就像是为了工作把自己都给搭进去了。
还有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把那些古老的节日、习俗啥的都保存得好好的。
像什么茶道、花道,虽然在咱们外人看来有点繁琐,但他们却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这些传统文化就像是他们民族的灵魂一样,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里,还能有这么一块宁静的角落,真的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咱们自己有时候可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不够,好多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都在慢慢消失。
这就好比人家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家的传家宝,而我们有时候却把传家宝丢在角落里蒙尘。
日本的家庭观念也很特别。
书里说他们家庭里那种互相尊重、各司其职的氛围很浓。
说说日本人的自律

从"小事"看日本:说说日本人的自律在日本做记者前前后后有13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事情。
然而,一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同样与那些重大的新闻事件、重要的报道活动深深驻留在记忆中。
正是这些不起眼儿的“小事”更多地帮助我了解和认识了日本这个国家和它的国民性。
今天,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两位已并不是遥远的事。
可是,建设一个民主的、平等的、有秩序的和谐社会,我们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永远保持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为之付出努力。
本文所提及的“小事”,实则不“小”,它折射出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一个值得我们从细微处学习的日本。
十六、说说日本人的自律新华社前东京分社社长冮冶乘客排队在等候乘坐新干线列车冮冶摄同学从公司里打来电话……这是在手机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的年代所发生的一件小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那年,一位多年没有联系的大学同学打来电话,我们当时谈得很热乎,相互倾吐着毕业后的情况。
可是,过了不大一会儿,这位在一家日企上班的同学却说,电话卡要打完了,你把电话打到办公室来吧。
我当时很纳闷,你现在不就在公司吗?怎么公司里也使用电话卡?这位同学告诉我,刚才他是用公司楼下的公用电话给我打的电话,在公司里是不兴在工作时间占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的,但你从外面打电话进来另当别论,更何况你是讲的中国话呀,人家也听不懂啊。
"公司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吗?"我问。
"没有,但是大家都不这样做,"他说。
我想,也是,在大家都一心做着业务,你嘴里突然冒出与业务不相干的话题确实不雅,周围的人不会管他人的事,但你自己却会感到很不自在。
在很多公司,或在楼道或在院内都设有公共电话,方便公司内部人打个人电话或外来客人使用。
如今手机广泛使用,有的公司职员有两部手机,一部是公司配的,用于业务;另一部是个人手机。
"公司"与"个人"分得很清楚。
这需要怎样的毅力?了解下自律的极致:日本僧人把自己制成木乃伊

这需要怎样的毅力?了解下自律的极致:日本僧人把自己制成木乃伊文/秋晃春扬导语:“Sokushinbutsu”是一种把自己变成木乃伊的仪式,它可能是自律的极致。
仪式的最终结果是“即身佛”——一具自然风干而成的木乃伊。
在1081年至1903年间,大约有20名真言宗(日本佛教之一)僧人成功地将自己制成木乃伊,他们最终成为了“即身佛”。
僧人们会按照严格的饮食习惯来除去体内的脂肪、肌肉和水分,然后把自己埋在一个松木盒子里,通过修禅来度过最后的日子。
世界各地的木乃伊化虽然这一仪式对日本僧人来说似乎是特殊的,但许多文化中都有木乃伊化的习俗。
这是因为,世界各地的许多宗教都将一具不朽的尸体视为一种非凡能力的标志,这种能力能够与一种超越物质领域的力量联系起来。
虽然不是唯一一个实行木乃伊化的宗教派别,但日本山形县真言宗的僧人是最著名的实行这种仪式的僧人之一,这里有很多僧人成功地将自己制成了木乃伊。
举行“Sokushinbutsu”仪式的僧人们相信,这一仪式将让他们进入“兜率天”(佛教弟子心目中仰望的地方,在成佛前居住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可以生活160万年,并有能力保护地球上的人类。
为了去“兜率天”,僧人们需要将肉体和精神融为一体。
为此,他们开始了一段既痛苦又投入的旅程:从内而外地将自己制成木乃伊,以防止死后腐烂。
这个过程至少花了三年的时间,经过几个世纪的完善,“Sokushinbutsu”仪式已经可以适应潮湿的气候,而潮湿的气候通常不适合制作木乃伊。
如何把自己变成木乃伊为了开始自我木乃伊化的过程,僧人们会节食,他们仅依靠在附近森林里的树根、坚果、浆果、树皮和松针生存。
此外,另一个消息来源报告称,在“即身佛”的腹部还发现了河流中的岩石。
这种极端的饮食方式主要有两个目的。
首先,它开始为身体的木乃伊化做生物准备,因为它杜绝了任何脂肪和肌肉的摄入来源。
它还通过剥夺人体自然产生的细菌的重要营养和水分来防止身体在未来时间的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事"看日本:说说日本人的自律在日本做记者前前后后有13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事情。
然而,一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同样与那些重大的新闻事件、重要的报道活动深深驻留在记忆中。
正是这些不起眼儿的“小事”更多地帮助我了解和认识了日本这个国家和它的国民性。
今天,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两位已并不是遥远的事。
可是,建设一个民主的、平等的、有秩序的和谐社会,我们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永远保持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为之付出努力。
本文所提及的“小事”,实则不“小”,它折射出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一个值得我们从细微处学习的日本。
十六、说说日本人的自律新华社前东京分社社长冮冶乘客排队在等候乘坐新干线列车冮冶摄同学从公司里打来电话……这是在手机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的年代所发生的一件小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那年,一位多年没有联系的大学同学打来电话,我们当时谈得很热乎,相互倾吐着毕业后的情况。
可是,过了不大一会儿,这位在一家日企上班的同学却说,电话卡要打完了,你把电话打到办公室来吧。
我当时很纳闷,你现在不就在公司吗?怎么公司里也使用电话卡?这位同学告诉我,刚才他是用公司楼下的公用电话给我打的电话,在公司里是不兴在工作时间占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的,但你从外面打电话进来另当别论,更何况你是讲的中国话呀,人家也听不懂啊。
"公司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吗?"我问。
"没有,但是大家都不这样做,"他说。
我想,也是,在大家都一心做着业务,你嘴里突然冒出与业务不相干的话题确实不雅,周围的人不会管他人的事,但你自己却会感到很不自在。
在很多公司,或在楼道或在院内都设有公共电话,方便公司内部人打个人电话或外来客人使用。
如今手机广泛使用,有的公司职员有两部手机,一部是公司配的,用于业务;另一部是个人手机。
"公司"与"个人"分得很清楚。
一眼就能辨认出哪些是日本人分社的一位年轻记者一次对我说,他在新干线列车上一眼就能辨认出哪些是日本人。
我当时问:这话怎么讲?他说:"日本人一般都规规矩矩,手中的包物从不乱放,要不放在自己的脚下,要不抱在双膝上,要不放在头上方的行李架上。
很少有人将自己的包物放在临近的座椅上。
"另一位年轻女记者一次对我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她说,在一次过斑马线时,大家都在等红灯,尽管当时街上没有过往的车辆,但大家还是在等绿灯亮。
可是就有这么两个女孩大概想反正没有人认识我不必那么循规蹈矩,就大摇大摆地闯红灯过马路。
这个故事如仅说到这里是不成为故事的,有意的是:这两个女孩闯红灯过马路还一路高歌,唱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可是,没有想到在斑马线的另一端等红灯的人群中竟有人给合了一声"往前走!"弄得这两个女孩红了脸。
这还用看吗,听也听出来了不是日本人。
日本人很少做那种跨越栏杆或护栏那样不太得体的事,排队加个塞儿什么的也很少见,从小大概他(她)的父母或老师就教育他(她)不给他人填麻烦。
在公共场合能听到日本人大声喧哗的情况也不多。
不自律带来的后果有一则消息报道了这样一件小事:有两名日本中学生有一次在给朋友回短信时发现手机没有电了,于是就近在一家便利店的外墙上的插座给手机充电。
结果被商家举报遭到当地警方以盗窃嫌疑指控。
据说当时这两名中学生给手机充了约15分钟的电,窃电约1.5瓦,电费约1日元(约合7分钱人民币)。
当地警方称犯罪金额不是问题的关键。
按日本刑法电也属于财物。
现在,随着人们携带的电脑、手机等电器越来越多,日本一些公共场所如机场候机厅、新干线列车上等都备有供乘客使用的电源插座,但是除了特定的场所外,在使用他人的设备(包括电源)时一定跟人家打声招呼,求得同意,该付费时就付费,免得不经意间带来大麻烦。
十五、晒晒日本的"铁饭碗"新华社前东京分社社长冮冶东京都市容冮冶摄"铁饭碗"与"老板是'日之丸'"每每提起公务员,笔者就想起很多年以前采访的一位叫中田的老公务员说过的一句话:"在日本,公务员是个铁饭碗。
""铁饭碗"在日语中表述也非常形象,即:老板是"日之丸"。
"日之丸"是日本国旗,在这里当然是指国家。
公务员中职位最高的要数首相。
那年,作为公务员的老前辈福田康夫首相出席了新任公务员集训的开幕式。
他在致辞中说,大家做公务员可不是为了当伟人呀政治家什么的,而是要始终要保持一颗为国民而工作之心。
福田首相还诙谐地说,公务员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不必担心破产,你和民企职员不同,你的工资、工作甚至生活都是靠国民税金支撑的,因此要安安心心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国民服务"的工作之中。
不用说,公务员是为国为民服务的,是由国民的税金支付"俸给"的。
单纯从谋生的手段来看,公务员这种职业,稳定而无失业之忧,因为国家是不会像企业那样倒闭的。
只要进了公务员的门,就一直能够工作到退休。
所以,公务员称得上这个社会的佼佼者,受到社会的尊敬。
在购房贷款、办理信用卡等方面的审查都比较宽松,因为这个职业没有被解雇之忧。
在平日采访中,笔者接触到不少各省厅的负责人和职员,他们大都是照章办事,采访结束后很少再有更深入的交往。
总的感觉是,日本公务员办事认真,一是一,二是二,不善于拉关系,也不借助人际关系。
所以,只要严于律己,秉公办事,不谋私立,就能守住"铁饭碗"。
公务员林林总总考试好比"登龙门"日本公务员种类很多,从内阁总理、国会议员、都道府县知事,到各官厅职员、国立和公立学校的教员、警察、司法人员以及公共事业单位的工程设计和管理人员,等等。
总之粘上"公"字边儿的都统称公务员。
日本公务员又分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两大类,前者供职于国家机关,后者供职于地方自治体(政府)。
要做公务员首先要经过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分一、二、三级;地方公务员一般分大学毕业和高中毕业两个档次的考试。
而国家公务员的一、二级考试的应试资格必须是大学毕业学历。
特别是国家一级公务员考试,可谓是选拔公务员的"精英",考试合格率也就是5%左右。
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
国家一级考试合格,就等于拿到了走上公务员仕途道路的通行证,终极目标是各政府部门的干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级官僚。
比方说,一个大学毕业生一级考试合格被录取为公务员进入省厅后,其晋升路线将是刚入厅时任办事员,25岁时任业务负责人,之后经过部门调动,29岁时任课长(相当于处长)助理,34、5岁时任课长代理,40岁左右时任课长,46、7岁时任审议官(相当于副局级),50岁左右时任局长,55岁左右时任事务次官(副部级)。
而通过二级考试被录用为公务员者晋升到头也不过是一个调查官,也就是说顶多享受局级的待遇,其培养和发展途径大不相同。
通过公务员考试,不等于已成为公务员,而是获得了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一个资格。
日本政府内有一个人事院,地方政府中也有相应的机构,将公务员考试合格者的名单按成绩排列,供用人单位前去面试挑选。
日本各类公务员大约有450万人,按人口平均每36人中就有一名是公务员。
皇居附近冮冶摄职位高低决定奖金多少每年的12月中、上旬,是日本政府机关和民间企业发放冬季奖金的季节(日本一般全年发两次奖金,夏季奖金是指上半年的奖金,冬季奖金是指下半年的奖金)。
2007年那一年的冬季奖金,作为日本最高行政长官的福田首相拿到了407万日元,较全额领取少了约30%。
这倒不是因为首相的政绩不佳,而是因为福田9月份上任后在职时间较短。
当年公务员系列的"特别职务最高冬季奖金"为最高法院院长岛田仁郎的约586万日元,众参两院议长的奖金约为554万日元,国会议员约为330万日元。
而普通职务最高奖金为中央政府部门事务次官(副部级)的约343万日元,局长级奖金约为261万日元。
当年普通行政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平均年龄34.9岁)冬季奖金平均约为69.63万日元,地方公务员(平均年龄36.5岁)约为66.2万日元。
公务员的奖金是与业绩挂钩的。
那年因养老金记录不全而遭到舆论谴责的社会保险厅就曾要求其下属工作人员主动返还5%至50%的夏季奖金。
而企业奖金的多少就完全受经济景气好坏的影响。
那年日本大企业(193家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企业)发放的冬季奖金不菲,人均达到89万日元,连续3年创下新高,是1995年有同类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公司职员的平均奖金超过了公务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企业业绩随经济景气恢复而好转。
做公务员?还是公司职员?就日本的情况而言,社会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的认识随着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不同以及经济景气的好坏而变化。
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还不象今天这样富裕,找到一个公务员的职业是非常荣幸的事。
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起来,特别是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就业机会增多,公务员的工作不再象从前那样紧俏。
如果从收入来看,公务员不像民间企业那样很具有伸缩性,企业业绩好时收入增加,不好时下降。
但总体上公务员的收入比一般大企业低些,比中小企业高些。
因此,越是经济状况不好有志成为公务员的人就越多。
从9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到了上个世纪末跌入了景气的谷底,日本的失业率也曾高达创记录的百分之五左右,报考公务员趋之若鹜,公务员成了非常热门的职业。
据说,当时公务员的竞争率高达十几倍。
就是在现在日本经济走上复苏的轨道、连续几年保持低速稳定增长的今天,报考公务员也是一些大学毕业生在考虑就业时的优先选择。
日本新的年度是从每年的4月1日开始,各类公务员资格考试一般都安排在4、5月份,6月份发表合格者名单。
元月一过,有志成为公务员的年轻人将开始为收集各类有关公务员采用的信息、应考复习、报名投考而奔波。
一个年轻人拥有了做公务员的资格,无疑为他的职业生涯开辟了另一片蓝天。
十四、在日本感受秩序新华社前东京分社社长冮冶上班时分冮冶摄于东京品川车站有一则消息说,印度青年到中国访问,对中国大都市的秩序大加赞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面貌焕然一新,变得越来越有秩序了。
但是,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的中国人,又无不对这里的秩序津津称道。
20年前我作为记者第一次去日本时是这样,今天众多的来自中国的游客、政府官员、商务人员仍然对这里井然的秩序有着强烈的感受。
几年前,偶然读到这样一则消息: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亨利科县5500多人蜂拥抢购千台50美元二手电脑,秩序混乱,现场失控,造成踩踏事件,17人受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