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合集下载

理财中的投资者行为分析

理财中的投资者行为分析

理财中的投资者行为分析投资者行为是指在理财过程中,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理解和分析投资者行为对于投资者本身以及投资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投资者群体的心理因素、行为偏好以及决策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投资者群体的心理因素1.风险偏好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会受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态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更加愿意承担高风险带来的回报,并能接受短期的投资损失;而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则更加谨慎,更加注重资产保值和稳定增长。

2.心理账户效应投资者倾向于将他们的投资组合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风险与回报归属。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部分资金划分为“娱乐账户”,用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同时将另一部分资金划分为“退休账户”,用于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

这种心理账户效应导致了投资者的决策与实际情况的脱节。

3.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模仿他人的投资行为。

当某一股票或资产表现良好时,其他投资者会跟风买入,形成市场的投资方向。

这种行为会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的情况,从而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

二、投资者行为偏好1.过度自信许多投资者对自己的决策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过度自信,这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进行高风险投资,并且依赖自己的判断。

然而,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对市场的错误判断和决策,从而带来投资损失。

2.厌恶损失投资者更加关注损失而不是获得同等金额的收益,这被称为厌恶损失。

这种行为偏好导致投资者更加倾向于避免风险,愿意承受较大的损失,以换取较小的可能利润。

3.保守偏差保守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中更加倾向于接受已有信息,而忽视新信息的情况。

这种行为偏好导致投资者较少改变原有的投资组合,从而错过了新的投资机会。

三、投资者的决策模式1.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可用信息,并且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和研究获得超额收益。

根据这一假说,投资者应该采取被动管理策略,即购买整个市场的指数基金。

心理学在投资管理岗位的应用

心理学在投资管理岗位的应用

心理学在投资管理岗位的应用投资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强、竞争激烈的职业领域。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的各种需求,投资经理需要拥有高度的决策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投资管理岗位的应用,主要从情绪管理、决策偏差和投资者行为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情绪管理情绪对于投资管理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心理学中的情绪智力可以帮助投资经理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波动和压力,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首先,投资经理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市场的波动和风险可能会引发投资经理的情绪波动,例如焦虑、恐惧和贪婪等。

这些情绪波动可能导致冲动的交易行为,从而影响投资绩效。

因此,投资经理需要通过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性。

其次,投资经理需要善于对投资者情绪进行分析。

情绪传染现象在投资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投资经理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中的情绪传染理论,判断市场上的情绪是否具有传染性,进而调整自己的决策策略。

例如,在市场情绪低迷时,投资经理可以适当提高对低估股票的配置比例,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机会。

二、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在投资决策中由于非理性思维而引起的判断错误或行动失误。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投资经理识别和纠正决策偏差,提高决策质量。

首先,投资经理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由于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处理和记忆方式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合理决策。

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可以帮助投资经理更客观地理解市场信息,并避免过分依赖主观判断。

此外,决策树模型和系统性思维可以帮助投资经理在复杂的决策问题中分析和权衡各种因素,减少决策偏差。

其次,投资经理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偏好。

行为偏好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偏好。

例如,投资经理可能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收益,或者受到“羊群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从众行为。

心理学中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投资经理理解和纠正这些行为偏好,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

投资学中的个人投资者行为

投资学中的个人投资者行为

投资学中的个人投资者行为投资学是研究投资决策的科学,其中个人投资者行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个人投资者行为研究着眼于分析和理解个人投资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投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行为模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个人投资者行为的特征、原因以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个人投资者行为特征个人投资者行为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1. 信息不对称:个人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现象。

由于信息获取的限制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个人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2. 个体差异:每个个人投资者都有自己的经验、知识和风险偏好,这导致了个体差异的存在。

不同的个体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不同的选择。

3. 情绪影响:个人投资者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在市场波动时更容易产生恐慌或贪婪的情绪,从而影响其投资行为。

情绪因素往往使得个人投资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二、个人投资者行为原因个人投资者行为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1. 个人偏好: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受到其个人偏好的影响。

每个人在投资时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目标,这些个人偏好会在投资决策中起到指导作用。

2. 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市场的波动、投资机会的变化等都会影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3. 社会因素:个人投资者的行为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的经验和观点等都可能对个体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三、个人投资者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个人投资者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买低卖:个人投资者在面对市场的涨跌时,往往会出现追涨杀跌的心态。

当市场上涨时,一些个人投资者会迅速进场,而当市场下跌时,他们则会匆忙离场,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错失机会或因恐慌而产生损失。

2. 妖股效应:个人投资者在面临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时,往往更容易做出冒险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妖股效应。

个人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高风险的股票,以期望获取高回报。

个人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个人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个人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个人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是指广大个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以及在投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这些特点受到投资者个体差异、经济环境、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个人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对于投资者自身和市场参与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贪婪与恐惧心理贪婪和恐惧是个人投资者最基本的心理特点。

贪婪使得投资者追求高回报和快速发财的愿望,往往过于乐观,盲目追逐热门投资品种,甚至过于冒险。

而恐惧则使得投资者过度谨慎,担心市场波动,害怕亏损,常常错失投资机会。

贪婪与恐惧心理往往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表现出互相矛盾的行为。

二、跟风心理跟风心理是指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受到大众观点和市场舆论的影响,盲目追随他人的投资行为。

投资者常常会因为害怕错过机会或被人“智商税”而选择跟风买入热门股票,这种行为在市场出现风险或泡沫时往往导致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三、过度自信和自我迷惑过度自信和自我迷惑是个人投资者心理的另外两个极端。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自以为是地进行投资决策,忽视市场和个人的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导致冒险行为和损失;而自我迷惑的投资者则缺乏自信,自我怀疑,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缺乏信心。

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会对个人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四、短期主义和过度交易个人投资者往往倾向于短期主义和频繁交易。

他们更关注短期内的利润和快速回报,短期内的价格变动容易引发他们的决策,而忽视了长期投资的价值和风险控制。

频繁的交易也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投资回报率。

五、心理账户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是指个人投资者会将自己的资金进行区分,设立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对应着不同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由于心理账户存在,投资者在决策时会受到账户的价值变动、账户的亏损和盈利决策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账户之间的决策互相影响,不理性地进行投资。

个人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投资市场上的行为和结果。

投资者行为心理研究

投资者行为心理研究

投资者行为心理研究第一章:概述投资是一项风险较高的行为。

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会在某些时刻因情绪波动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导致损失或错过好机会。

而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正是投资者行为心理学所涉及的范畴。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投资者行为心理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金融界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对投资者行为心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从认知偏差、情绪、心理账户、压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第二章: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偏见或误解。

在投资市场中,它通常表现为投资者遇到信息或意外事件时,产生一种过度自信或过度谨慎的态度,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

(一)超买超卖超买超卖是指一种对股票市场的认知偏差现象。

投资者往往会因股票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而形成认知偏差,即认为股票市场已经“追高”或“抄底”,而往往做出与市场趋势相反的投资决策,这导致投资者的损失。

(二)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获得一定的投资成功后,骄傲自满,过度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判断很准确,从而导致盲目投资。

这种偏差导致投资者过度关注已知信息,忽视未知风险,使得对市场的看法偏差较大,在市场发生异动时无法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第三章:情绪情绪是投资者行为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资者的情绪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他们做出不同的投资决策。

情绪对股票交易的影响是内在的、动态的和运动学的。

(一)恐惧恐惧情绪是股票交易中最具破坏性的情绪之一。

当市场开始波动时,投资者往往会感到恐惧,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这种情况在股市大跌时尤为明显。

(二)贪婪贪婪和恐惧是对立的。

贪婪指投资者希望获得更高的回报,从而不断寻找短期的高收益,这种心态导致他们盲目跟风、高杠杆投资、博傻钱等错误决策。

不幸的是,由于贪婪情绪的干扰,投资者通常会在最高点买入,真正高峰过后卖出,因此损失惨重。

第四章: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每个账户。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能将相关股票、投资组合、交易记录等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账户中,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

影响投资的19种心理倾向

影响投资的19种心理倾向

1、心理账户。

从心理角度来看,同样是1000块钱可能存在巨大的区别。

一个最容易理解的情形是:赌场盈利效应。

如果某个人在赌场运气很好,赢了一笔钱。

假设本金是1000块,赢到的钱也是1000块。

那他在继续赌博的时候,对这两部分1000块的风险承受和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本金部分和赢利部分出现相同损失引发的心理变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风险厌恶。

虽然每个人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同,但一般来说,亏损1000块和赢利1000块相比,前者对心理和情绪的影响也更大。

3、风险厌恶型短视。

由于风险厌恶的存在,人们在行为上倾向于规避短期的风险和损失,甚至会因此丧失长期收益。

4、沉没成本谬误。

在投资应用上,沉没成本主要指前期已经投入到错误投资中的损失,如果投资者在新的投资决定上过多的考虑前期的沉没成本,往往导致更大的负效应,即沉没成本谬误。

这经常导致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一个本该中止的投资项目。

5、维持现状倾向。

这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行为倾向,在缺乏足够驱动力来改变、或者处于犹豫的情况下,维持现状是最容易被采用的行为模式。

6、禀赋效应。

当某个人拥有某种物品的时候,他对该项物品的价值评估一般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主要表现在价值品及资产品种。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多数人持有某只股票后总是倾向于寻找正面的信息,下意识忽视负面信息。

7、后悔厌恶。

多数人在做出错误决策后,都会为此前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这种倾向导致人们出于对未来预期的担忧去避免采取某种行动,或者等待信息足够明确再采取行动。

在投资上,可以解释为何在某只股票出现上涨后,市场会有大量资金愿意追捧。

首先,他们认为信息更明确;其次,因为大众的参与,承受者多,可以为个人提供心理安慰。

8、货币幻觉。

人们更注重的名义数字上的变化,对实质的价值考虑较少。

9、数字倾向。

人们更容易留意大的数字,容易忽视小的数字。

10、小数法则。

小数法则是指在抽样调查中,人们通常认为小数的简单随机样本有极高的代表性,随机过程中的误差可以相互抵消,但实际上抽样过程是存在变异,误差是存在的。

金融市场的投资心理学与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的投资心理学与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的投资心理学与行为分析一、投资者的心理偏差1.过度自信:投资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能够击败市场,并高估了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力。

2.心理账户:投资者往往将资金分割为不同的账户,对不同账户的利润与损失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3.损失厌恶:投资者在面对损失时,往往会采取更加保守的投资决策,以避免进一步亏损。

4.获利偏差:投资者往往在面对盈利时,更容易接受风险,做出冒险的投资决策。

5.羊群效应:投资者往往会受到他人决策的影响,采取跟随的行为。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1.有效市场理论: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获取超额收益。

2.非理性投资者行为理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受情感、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并产生了套利机会。

3.套利限制理论:市场存在各种费用、限制和不完全信息,导致套利机会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上。

4.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将投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对不同账户的利润与损失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5.羊群效应理论:投资者往往会追随市场中的大多数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投资决策。

三、投资心理学应用1.风险管理: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风险,避免盲目决策和过度自信。

2.投资决策: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客观地分析和评估投资机会,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3.情绪管理:投资者应当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化的交易行为,保持冷静和理性。

4.教育培训:在投资者教育培训中,应当加强对投资心理学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认知和理性投资能力。

总结起来,金融市场的投资心理学与行为分析是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心理偏差和投资心理等方面的学科。

通过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风险、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长期回报。

同时,投资者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化的交易行为,并加强对投资心理学的教育培训,提高投资者的认知和理性投资能力。

第四章心理账户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心理账户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奚恺元
“幸福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奚恺元
奚恺元谈幸福与成功投资
“忘记沉没成本对幸福和成功投资都至关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是 做不到的。”
➢ 比如,之前花10块钱买进的股票现在一路下跌到5块钱,而 且好转前景渺茫,你舍不舍得把它抛掉?
➢ 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追到手的女朋友,相处后发现非常的 不合适,你舍不舍得放弃呢?
➢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 不同的帐户。人们会对辛苦赚来的钱有严谨的储蓄和投 资计划,但是对意外获得的钱却有相对随意的态度。
➢对于理性的人而言,其名下的钱应该不依据它的来源有 性质上的区别。
§1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因此,心理帐户的存在使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 单的经济运算法则,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或投资行为。
(一)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 (二)投资者的行为资产组合
§4 心理账户对投资者投资组合的影响
(一)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要进行合理化的分 散投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开音乐会的当天突然遭遇暴风雨,所有交通工具都暂停运营,你 只能冒着寒风暴雨步行30分钟去听音乐会。请问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 乐?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不会去听音乐会,而在第 二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仍会坚持去听音乐会。
公司发下来的票是“意外收获”,自己掏钱买票付出了“沉没成 本”。当遇见暴风雨而交通不便的时候,不愿意忍受来回1个小时的 寒风暴雨去享受这个意外的收获。相反,如果票是自己花钱买的,自 己付出了成本,应该有所收益,人们就宁愿忍受来回1个小时的寒风 暴雨去听音乐会,只有这样才能挽回沉没成本,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做成本收益分析时是不应该把沉没 成本计算在内的。买进时的那笔钱是已经付出的成本,股票的 走势不会受到你多少钱买进的影响。该抛不该抛取决于股票的 走势、其他备选投资方案以及你当时的资金情况。”

投资学中的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

投资学中的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

投资学中的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是投资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研究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对投资者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的关系以及其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

一、投资心理学投资心理学是研究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并分析投资者在面对风险、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时的反应。

1.1 干扰性情绪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常常会受到干扰性情绪的影响,如恐惧、贪婪和焦虑等。

这些情绪会干扰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在市场上出现连续下跌时,投资者可能因恐惧而选择抛售股票而不是持有或买入。

1.2 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形成的关于资产的认知框架,它们被用来评估投资的价值和风险。

投资者往往会为不同的投资目标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些账户可能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期望。

1.3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受到他人行为和市场情绪的影响。

投资者倾向于模仿其他投资者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成功的投资者。

这种群体行为会导致市场出现泡沫和崩盘等非理性行为。

二、行为金融行为金融是投资学领域中研究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应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行为和心理偏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通过揭示投资者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提供给投资者更好的策略和方法。

2.1 基于心理偏差的决策模型行为金融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等,提供了基于这些偏差的决策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市场上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并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进行决策。

2.2 奇异值奇异值是指市场上的异常交易行为,通常是由于投资者情绪引起的,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

行为金融研究奇异值现象的出现和原因,并探讨其对市场的影响。

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和理解奇异值来制定更合理的投资策略。

2.3 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行为金融的重要基础,它分析投资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效用偏好。

投资心理学框定偏差与投资者行为

投资心理学框定偏差与投资者行为
投资心理学框定偏差与投资者行为
目 录
• 框定偏差概述 • 投资者行为分析 • 框定偏差与投资者行为关系 • 案例分析:典型投资心理现象解读 • 应对框定偏差策略与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框定偏差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框定偏差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由 于思维框架或认知局限,导致对问题 的理解、分析和判断出现偏差。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拓展研究领域
目前投资心理学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的研究,未来可以拓 展到期货、外汇、债券等更多金融领域,以及探讨不同市 场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应对市场变革的挑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如数字货币、区块链等 新技术的应用,投资心理学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新的市场 环境和挑战。
加强跨学科合作
影响
心理账户可能导致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出现偏差。他们可能会过于关注某一账户的表现,而忽视了整体投资组 合的风险和收益。同时,心理账户也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时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05
应对框定偏差策略与建议
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01
多元化信息来源
02
批判性思维
积极寻找和整合多个信息渠道,包括 新闻报道、专业研究报告、社交媒体 等,以获得更全面的市场动态和数据 。
04
案例分析:典型投资心理现象解 读
羊群效应
定义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市场交易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 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01
表现
在股市中,羊群效应表现为大量投资者 同时买入或卖出同一支股票,推动股价 快速上涨或下跌。
02
03
影响
羊群效应可能导致市场过度反应,使 得股价偏离其内在价值。同时,这种 行为也容易导致市场的极端波动。

心理账户如何影响投资

心理账户如何影响投资

财学院COLLEGE90投资与理财01 August 2017普知KNOWLEDGE要减少心理账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投资者尽可能地分散投资,如果只投单一的股票、基金等,会加深负面影响。

心理账户如何影响投资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简单点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将钱进行区分,比如收入方面就是薪资、工作奖金、投资收入、偶然所得等,而在支出方面,也会有房租/房贷、基本生活支出、娱乐支出等的区分。

有了区分后,我们自然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显然,心理账户会对每个人平时的消费支出产生影响,同时,它也会对个人投资产生影响。

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往往会区别对待账面损失和实际损失。

资深理财师指出,当我们买入一只股票后,连续下跌,账面上就会出现亏损,但实际账户仅在抛售后才会有亏损出现,所以我们往往会更愿意继续持有而非“割肉”;而所买的股票出现盈利时,我们也易将盈利资金和原有资金类别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盈利再投资时,对于前者的谨慎度也往往低于后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投资者不愿止盈的原因。

事实上,无论出现损失还是盈利,是否要继续投资,主要取决于该股票的价值。

但因为投资者预先设立了心理账户,因此很有可能将他们带入上述的负面影响中。

要减少心理账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投资者尽可能地分散投资,如果只投单一的股票、基金等,会加深负面影响。

同时,投资者还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和习惯有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一看到亏损,就焦虑甚至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只希望账户中的资金越来越多,那就需要投资更为稳健的产品,如稳利精选组合投资计划、诺亚方舟NPA投资计划等,才能尽可能避免心理账户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需要提醒各位投资者,投资最主要看的还是长期的收益,以整体和长远的眼光来对待投资,才能持续获得收益。

心理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摘要】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知识的运用,其中心理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研究证券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学习证券心理学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投资心理、投资行为,也可以正确认识他人及整个投资群体的投资心理和投资行为。

通过实证研究统计,心理学学生与教师在股票投资方面远比从事经济类学科的学生有较高的投资收益,说明研究股票心理远比研究股票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更重要。

【关键字】心理学表现影响因素一、投资中常见的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而投资心理学是研究与投资行为有关的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它是运用经济学、心理学、生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研究投资过程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它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由于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至今还没有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因而在此只能给出几种由行为金融学领域一些颇有影响的学者所提出的定义。

虽然无法避免其局限性,但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可以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性概念。

心理学在金融岗位的应用分析投资者行为与决策心理

心理学在金融岗位的应用分析投资者行为与决策心理

心理学在金融岗位的应用分析投资者行为与决策心理心理学在金融岗位的应用:分析投资者行为与决策心理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的领域,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心理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于分析投资者行为和决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金融岗位的应用,以及其对投资者行为和决策心理的分析。

一、认知偏差与投资决策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倾向,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投资者在决策时的判断和选择。

其中最常见的认知偏差有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羊群效应等。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高估,倾向于过于乐观地对待市场前景。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分冒险和高风险投资,增加了投资风险。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远大于对同等规模的收益的感受。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往往会因为害怕损失而回避风险,导致错失投资机会。

了解此偏差可以帮助金融从业者更好地引导投资者的决策。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因为群体行为而做出的投资决策。

当大多数投资者都倾向于买入某个资产时,其他投资者可能无意识地跟风,导致市场产生过度波动。

此时,金融从业者应该警惕羊群效应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并积极引导投资者做出理性决策。

二、情绪与市场波动的关系投资者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市场波动。

人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从而产生冲动的交易行为。

其中,恐惧和贪婪是最常见的情绪。

当市场走低时,投资者往往会感到恐惧,导致抛售资产以避免进一步亏损。

相反,当市场走高时,投资者可能因贪婪而追逐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进而造成市场出现过度波动。

了解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对金融从业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情绪指标和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金融从业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走势,提供决策支持。

三、行为金融学与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学是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金融市场中所展现的各种行为,并解释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非理性行为、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波动等。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2024/5/1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24
第24页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实践
2024/5/1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25
第25页
§3.3 案例分析与实践
一、心理账户与税收政策
依据财政学基础知识,当一个国家内需不足时候, 为了拉动经济增加,各国政府普通都会采取一些 主动财政政策来刺激国内消费——“减税”,主要 方式有:
§3.2 投资决议中心理账户
四、心理账户在证券投资中表达
某个项目标行为决议与对该项目标原始成本预期亲密相关, 相对储蓄比绝正确储蓄更为主要。当绝对储蓄水平开始增 加时,这种效应也就逐步消失了。
另首先,从消费角度看,绝大多数消费者不论是不是有意 识,都会采取某种特殊预算程序,不但能够确保不一样消 费类别有对应货币分配,而且能够作为检验这些消费一个 伎俩。
2024/5/1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10
第10页
§3.1 心理账户行为分析
➢ 第二种情况,即公交卡丢失时,相当于现金账户受到 了意外损失,与门票以及观赏音乐会本身没相关系, 既然不影响音乐会,自然也就会没有理由不参加音乐 会。
因为人们行为决议往往会受到“心理账户”影响,从 而显示出异于传统经济理论解释和结果。为此,塞勒 提出了“得失框架”理论。
2024/5/1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12
第12页
第二节 投资决议中心理账户
2024/5/1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13
第13页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解析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解析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解析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投资者对于投资决策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常常受到各种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这就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市场的学科。

它所关注的是投资者在进行金融决策时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投资者被假设为完全理性的人,但事实上,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干扰。

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动因。

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投资者在处理风险和收益时会将其区分为不同的账户,这些账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行为模式。

根据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更倾向于对于每个账户的收益和损失进行分开评估,而不是整体考虑。

这就导致了一些非理性行为,例如投资者在某个账户亏损时会更倾向于冒险以追回亏损。

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投资者在面对亏损时会做出风险投资。

除了心理账户理论,行为金融学还研究了其他一些投资者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过度自信、对过去表现的过度依赖、众媒体效应等。

这些认知偏差都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在投资决策中冒更大的风险;对过去表现的过度依赖则可能导致过度买入高涨股票或卖出低跌股票;而众媒体效应会使得投资者在面对大规模推荐的投资品时更容易受到情绪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对于投资决策来说至关重要。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解析,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准确的决策参考。

例如,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采取一些措施来纠正自己的决策行为。

他们可以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式来评估投资品的价值,以降低情绪和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干扰。

另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也启发了一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例如,一些智能投顾平台利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符合其心理账户需求的投资建议。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分析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分析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分析投资者行为是投资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了解投资者行为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作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认知偏差在投资者行为分析中,认知偏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由于主观认知和心理偏见的影响,做出了与理性决策相悖的选择。

例如,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导致过度交易和过度承担风险。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市场中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跟随大众的投资决策。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和投资者的集体错误。

羊群效应在股票市场中尤为明显。

当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上涨时,投资者往往会跟随买入,希望能够获得高额回报。

然而,当市场出现下跌时,这些投资者又会纷纷抛售,导致市场的进一步下滑。

这种行为使得市场波动更加剧烈,投资者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于同等额度的收益的敏感程度。

这种心理现象使得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加保守,更加倾向于避免风险。

损失厌恶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中错失一些机会。

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往往会过度担心进一步的损失,而不愿意继续持有股票。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市场底部卖出,并错过了后续的上涨机会。

四、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将不同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对不同账户的收益和损失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例如,投资者可能会将股票账户和债券账户视为两个独立的账户,对于两个账户的收益和损失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当股票账户亏损时,投资者往往会更加保守,而当债券账户盈利时,投资者可能会更加冒险。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三章 心理账户与投资行为 《现代投资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心理账户与投资行为   《现代投资行为学》PPT课件

这种强调情感的决策倾向所形成的心理运 算规则被塞勒称之为“享乐主义编辑假说” (hedonic editing hypothesis)。 在此基础上,卡尼曼教授则在他的前景理论中 提出了经典的S型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以此来更深入地探讨心理账户的 价值运算规则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行为决策过 程。该理论强调每个心理账户都有各自的用S 型价值函数所描述的决策参考点(reference point),而该参考点才是人们根据自身所处 的位置和衡量标准来判断效用大小的依据。
心理账户效应又是如何影响广大股民的投 资决策呢?笔者用以下这个具有实际代表意义 的虚构案例来加以解释与说明。
【本章关键词】:
心理账户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得失框架 享乐主 义编辑假说 S型价值函数 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思考与探索】:
1、简述心理账户效应的定义与内涵。 2、试回忆和解释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LCH理论)的相关内容。 3、理解“得失框架”与“享乐主义编辑假说”的相关内容。 4、试述S型价值函数的特点与涵义。 5、分析并讨论心理账户效应中的“分账与合账”的内容。 6、心理账户相关理论是如何对消费与投资倾向进行分析的? 7、简述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理论)。 8、思考自己是否在消费、投资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在心中设立了不同的心理
在“塔”中,人们普遍将各层的资产都与特 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往往会忽略各层 之间的相关性。我们通过与相关传统理论的比较 来解释一下BPT理论。
四、心理账户在消费领域与证券 市场中的体现
到目前为止,投资行为学家 们关于享乐编辑假说以及S型收益 曲线理论的一些检验结果,基本 都验证并支持了基本的心理账户 效应的内在规律,也同时在当今 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中不断地得 到证实和体现。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和非理性行为。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行为偏差,包括过度自信、处置效应、投资经历、记忆与行为偏差、心理账户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代表性思维与熟识性思维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以及羊群行为和投资者情绪,并举例说明。

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的一种倾向。

这种偏差通常源于投资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或经验过于自信,导致他们忽视风险或低估市场波动性。

例如,一个股票分析师可能认为某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将继续上涨,即使有迹象表明该股票的价格已经过高。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者买入高估的股票,最终导致亏损。

2. 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出售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

这种行为偏差通常发生在投资者面临损失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或焦虑,因此决定尽快减少损失。

相反,当投资者获得盈利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满足或乐观,因此决定继续持有股票。

这种处置效应可能导致投资者错失卖出盈利股票的机会,从而错失利润最大化的机会。

3. 投资经历、记忆与行为偏差投资者的投资经历、记忆和行为偏差也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例如,投资者可能会受到过去成功的投资经历的启发,从而在未来的投资中采取相似的策略。

然而,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也会成功。

此外,投资者也可能会受到过去失败的经验的影响,从而避免类似的投资决策。

这种记忆和行为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重复同样的错误。

4. 心理账户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心理账户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每个账户代表不同的投资目标或风险偏好。

这种划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出现偏见。

例如,一个投资者可能将所有的资金都放在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中,而忽略了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机会。

这种心理账户偏见可能导致投资者承担过大的风险,从而增加投资损失的可能性。

关于心理账户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心理账户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心理账户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心理账户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介绍了心理账户的概念、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重点讨论了心理账户理论的发展、研究方法、心理账户与消费行为的关系、心理账户在投资行为中的应用以及心理账户理论的争议。

结论部分包括了心理账户研究的展望、总结与反思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了解心理账户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账户、研究、文献综述、心理账户理论、消费行为、投资行为、争议、展望、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是由心理学家理查德·塞勒在1999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根据账户的不同对待这些资金。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不会将所有的资金看作是同一个整体,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比如日常消费账户、储蓄账户、投资账户等。

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用途和限制,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账户特点来做出相应的决策。

心理账户的划分可以基于不同的标准,比如资金的来源、用途、时间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工资存放在日常消费账户中用于日常开销,将储蓄账户中的资金用于未来的计划或紧急情况。

这种账户的划分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消费行为,也对投资决策产生了影响。

心理账户的概念为人们理解金融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也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心理账户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为个人和机构提供更加科学的财务建议和管理策略。

1.2 研究背景心理账户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塞勒在1999年提出,他认为个体在处理财务时会将资金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每个账户都有独立的目标和规则。

这种分账户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资金,减少冲动消费和理性投资的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心理账户理论逐渐引起了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心理账户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心理账户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心理账户对投资者行 为的影响
目录
• 心理账户概述 • 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 心理账户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 心理账户对投资者行为的改善策略 • 结论
01
心理账户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的 正负进行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 是决策心理学中用于解释个体决策行 为的重要概念。
制定明确的投资目

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 投资需求,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
制定合理的投资计

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 力和投资目标,制定合理的投资 计划,包括资产配置、投资期限、 预期收益等。
定期评估与调整
投资者应定期评估自身的投资计 划和目标,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 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投资 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
04
心理账户对投资者行为的 改善策略
提高投资者的认知能力
01
02
03
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投资者应提高对投资信息 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准确 识别市场趋势和风险,避 免盲目跟风。
培养财务知识
投资者应学习基本的财务 知识,了解投资产品的特 点和风险,以便做出明智 的决策。
拓宽投资视野
投资者应关注各类投资品 种和市场动态,提高对整 体市场的认知,避免局限 于单一领域。
02
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风险与收益
风险偏好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投资者对不同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有不同的 评估,这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一些投资者可能更愿意承 担高风险以追求高收益,而另一些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 低风险的投资。
预期收益
投资者通常会根据预期收益来决定是否投资某个资产。如果 预期收益较高,投资者可能会更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第二节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 户
•一、心理账户中的合账 塞勒提出与了分合账账与分账的内容:
1. 两件盈利的事件应该分账
2. 两份损失最好能进行全账处理
3. 大赢小输最能合账处理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 “得失框架”理论:
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是对每一种 选择的收益与损失做出证券和估价,而在这种心理运 算的过程中,普遍特点是人们并没有追求理性认知范 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 大化”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二、心理账户的理论分 析 谢夫林与斯塔德曼提出了BLCH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人们一般会根据生命周期中不同财富的来尖与形式,将其收入 来源分为三类——现有可支配收入、现有资产、未来收入。 三种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个体花费每一边际单位货币的消费倾 向是不同的。其中,尤以现有的收入最容易被消费,即现在收 入的特征是它具有最高的消费倾向;其次是现有资产;最后才 是未来收入。
4. 小赢大输则需要个体地加以分析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 户
•二、心理账户对收入来源与消 无论是在费消倾费领向域的还分是投析资领域,财富的获取方
式决定了人们对财富增加值的消费倾向。
“心理账户”是投资者行为学中最普遍存在的效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之一。要想投资致富,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本金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引言
•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 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 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 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 • 人们在脑海中,把公交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帐 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帐户的预算 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 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帐户,所以看 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 不划算了。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 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 理账户)”概念,表明消费者在决策时根据不同的决策任 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卡尼曼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 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 价和预算等过程。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 第二种情况,即公交卡丢失时,相当于现金账户受到 了意外损失,与门票以及欣赏音乐会本身没有关系, 既然不影响音乐会,自然也就会没有理由不参加音乐 会。
由于人们的行为决策往往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从而显示出异于传统经济理论的解释和结果。为此, 塞勒提出了“得失框架”理论。
,而本金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工资收入与日常
储蓄。
•2020/5/30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第一节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一、心理账户的基本内 1980年,萨勒涵认为: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之所以受到“沉没
成本”的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卡尼曼教授等提出的“前 景理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推测个体潜意识中存在 的“心理账户系统”(Psychic Accounting system)。人们在 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 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这种对金钱分门别类的分账管理 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2020年5月30日星期六
•引言
•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 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 公交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 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 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 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 ,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 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20世纪90年代,德布朗特与华纳根据心理账户的相关定义 提出,投资者通常会按照资金的用途而将其分别归类,一 些属于流通资产;一些资金归类于流通财富;还有一些则 属于家庭产权以及未来收益。
总之,心理账户影响了人们的决策选择,是人们在心理上 对结果的编码、分类和评估的过程。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三、心理账户的行为表 现 引言中,被测试者心里不自觉会产生两个心理账户:“音乐会”
账户和“公交卡”账户。 ➢ 第一种情况,即门票丢失时,相当于本来的“音乐会”账户忽然
遭受损失,好像成本加了一倍,人的感觉更可能是“我如果继续 坚持要听音乐会,就相当于花了多一倍的钱买了一张票”。由于 “超支”,最终导致大多数人选择放弃欣赏演出。
•2020/5/30
•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
•§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
1985年,萨勒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 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在作经济决策时,这种 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 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 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 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