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婆”为何要放蛊
解蛊方法——精选推荐

解蛊⽅法说起放蛊,相信很多的朋友都在⼩说或者电视上⾯看过,我想说,其实蛊和⼩说还有电视上⾯演的还是有所出⼊的。
苗族的蛊毒都是不⼀样的,也许湘西的苗族就和云南或者贵州的苗族不⼀样。
我们湘西这⾥有不少会放蛊的⼈,男⼈⼥⼈都有,据我所知,蛊还分为了好⼏种,⾍蛊,药蛊和念蛊,其中念蛊的境界最⾼。
其实蛊最开始是苗⼥⽤来对付⾃⼰的丈夫的,如果⾃⼰的⽼公对⾃⼰不忠,那么她就有可能对他下⼿。
从很久以前的传⼥不传男到现在的男⼥都传,我不知道这其中究竟经历了多少的岁⽉。
我们这边学蛊的⼈是没有⽣育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学蛊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它本⾝存在的动机就不好,⽽且后果还这么的严重,所以学蛊会蛊的⼈⼀般都是⼼术不正的⼈。
我妈妈就被⼈放过⼀次蛊。
那时候是夏天,我妈妈到⼀个偶然认识的⼈家⾥去玩,回来后就开始喊着⾝上痛,我们把她⾐服撩开也看不到什么,可她就⼀直说⾝上好像有上万只蚂蚁在爬着,啃咬着,痛得⼤汗淋漓的。
当时我妈妈⾃⼰可能也意识到了,她赶紧使⽤我们当地的⽼办法来试⼀下。
说到我们这⾥的⽼办法有好⼏种,我妈妈⽤的就是鸡蛋。
取⼀枚新鲜的鸡蛋,找⼀根缝⾐针还有线【必须是⿊⾊的!】把线穿好,然后把针对着鸡蛋较尖的那⼀头插进去,然后再把⿊线缠在鸡蛋上⾯,那种缠法很复杂,我只看过⼏次,记忆⾥不是很好,没有记下来。
把缠好⿊线的鸡蛋放在⾝上不适的地⽅上下左右各滚三圈,然后再在炒菜的锅⾥倒进⼀点⽔。
⽔不要多了,把鸡蛋稳当的放到⾥⾯去,然后在上⾯扣上⼀个碗,开⼩⽕⼀只煮,直到锅⾥⾯发出剧烈的碰撞声为⽌。
关掉⽕之后暂时不要去碰碗和鸡蛋,⼀直等到它放凉【其实我怀疑这是因为怕烫到⼿⽽这么做的】取出鸡蛋之后要先把缠在上⾯的⿊线以及针给拔掉,然后才能慢慢的剥鸡蛋。
之后的现象就像是变魔术⼀样,很神奇!那个鸡蛋⾥⾯显出了⼀种奇怪的图形,就像是⼈为雕刻出来的⼀样。
我记得我妈妈那时中的就是腰带蛊,属于药蛊的⼀种,下蛊⼈通常都是把药粉藏在指甲或者是给客⼈准备的⽔以及⾷物上⾯。
苗族蛊文化探源及现代反思

苗族蛊文化探源及现代反思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蛊文化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感悟与表达。
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历史。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祖先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发现,一些动植物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困难和疾病。
于是,苗族人民开始将这些动植物捕捉并利用,形成了蛊的概念。
蛊就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可以驱邪护身、治病祛病,并且可以与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魅进行交流。
蛊文化还与苗族的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
苗族信仰祖灵和自然神灵,认为它们具有保护他们家族和部落的能力。
在苗族社会中,祖灵和自然神灵的威望是非常高的,人们要尊敬和祭祀它们,以获得祝福和保佑。
蛊被看作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人们通过蛊的力量来传递祭祀的意愿和祈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苗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人们不再需要依靠蛊文化来解决问题和保护自己。
一些传统的蛊文化逐渐被淡忘和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医疗和保健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苗族人民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挑战。
对于苗族人民来说,蛊文化依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
蛊文化是苗族人民与自然界和神灵交流的纽带,是他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和尊重。
蛊文化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发展自己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苗族人民需要对蛊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
苗族人民需要理性对待蛊文化。
虽然蛊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万能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苗族人民可以通过更加现代的医疗和保健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完全抛弃蛊文化,而是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苗族人民需要加强对蛊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蛊文化是苗族人民独有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
苗族人民应该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传承,深入挖掘和发展蛊文化。
苗族陋俗“蛊”与“祖传鬼”初探

苗族陋俗“蛊”与“祖传鬼”初探苗族陋俗“蛊”与“祖传鬼”初探迷信有“蛊”(苗语称为“jab”)‘和“祖传鬼”(苗语称为“dlangb ghab jongd)之陋俗,在苗族社会中古已有之,但起于何时,无法可考。
记得小时吃食硬物,不小心嘴里起了个血泡,母亲便一边慌忙地去找针帮刺破,一边愤愤地骂道:“着蛊了,着蛊了,挨刀砍脑壳的,谁放的蛊我已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要是吃鱼不慎,喉咙卡了鱼骨,母亲就叫我不加咀嚼地馄吞几大口饭,将鱼骨一股脑儿地推下肚子里,随后又令我到大门口默念某某人的名字高声喊寨:“某某家妈有蛊啊,她放蛊着我,我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依她的:哪天我要抬粪淋她家的门口,拣石头砸她家的屋顶,让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蛊,有儿娶不来,有女嫁不去哟!”那喊声,充满着愤怒的情绪。
据说,这样一喊,“放蛊”的人听见了心里害怕,就会自动将“蛊”收回去。
事实上,鱼骨早已吞下肚,你就不喊它也各会好的。
当然,母亲叫去喊,也不得不去喊。
从此,在世代传承、祖辈父辈都虔诚相信有“蛊”和有“祖传鬼”的环境里,我那幼小的心灵也盲目地迷信了。
这是少年时代以前的事了。
后来读书,长大,到汉族地区工作,一去就是二十多年,接触到“蛊”和“祖传鬼”的议论很少,脑子里对于“蛊”和“祖传鬼”的观念也就渐渐地淡薄了。
近些年来,我调回苗族地区工作,由于和几位热心于民族文化古籍的朋友搜集整理翻译了苗族的一些文化古籍,好些朋友认为我对于苗族的原始文化和习俗有一定研究,每当见面闲谈时,常常问我:“你对我们苗族的原始文化有一定研究,我问你一个问题:我们苗族社会中现在盛行迷信有‘蛊’和‘祖传鬼’,你说到底有没有?要是没有,为什么从古以来一直迷信至今?这种俗信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且向来又是一个禁区,许多知识渊博的人尚不敢正面去讨论,何况于区区之我呢?于是只好笑笑地说:“我也说不清。
”最近我教的两位学生回乡之后,他们见到寨上有几家的青年男女就因为出生于有“蛊”和有“祖传鬼”之家,三十好几了都还没法婚配,十分苦恼。
苗族蛊文化探源及现代反思

苗族蛊文化探源及现代反思苗族蛊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
蛊文化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对生命力的追求的体现,是苗族人民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关系的一种方式。
蛊文化的探源可以追溯到苗族人民的远古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苗族人民的祖先从远古时期起就在贵州地区繁衍生息,他们居住在山区,与自然界密切联系。
在远古时期,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始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将这些发现总结成蛊文化。
蛊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蛊为虫精”,认为万物皆有灵性。
苗族人民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包括花草树木、动物和人类自身。
他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在苗族人民的心中,蛊是一种能够调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力量,是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和维系自然界和人与动植物关系的信仰。
苗族蛊文化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苗族人民相信蛊的力量可以保护身体健康、驱邪辟邪、祈求丰收和预测未来。
他们通过制作和使用蛊器、进行蛊术和蛊咒的方式,来驱邪防病,祈求吉祥。
蛊文化还被融入到苗族人民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的社会仪式中,成为苗族文化的瑰宝。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苗族蛊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信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蛊文化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境。
面对蛊文化逐渐消失的现状,苗族人民开始对蛊文化进行反思和保护。
许多苗族青年人开始深入研究蛊文化,学习和传承蛊术、蛊咒等传统技艺。
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如举办蛊文化展览、组织蛊文化交流活动等,向外界展示苗族蛊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和支持苗族蛊文化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加强对苗族蛊文化的法律保护,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为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对蛊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蛊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巫蛊信仰与社会控制

巫蛊信仰与社会控制洪涵(云南省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650111)摘要:神秘的。
巫蛊信仰”在中国已延续了数千年,它们既是社会控制的对象,又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承担着社会控制的功能.当前,既要依据法治建设的要求,对巫蛊迷信行为进行严格规制,也要考虑到其特殊的历史渊探及现实影响,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解决相关纠纷.关键词:蛊社会控制功能主义社会要有序,就离不了社会控制。
最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它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的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指社会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批评。
”①在此种宽泛的界定下,国家“法治”只是社会控制方式之一。
神秘的“巫蛊信仰”在中国已形成、延续了数千年。
一方面,人们相信巫蛊咒诅可以致人生病、死亡,给生产、生活带来危害,将之视为社会控制的对象;另一方面。
围绕着蛊言蛊事所形成的神秘文化又历史地承担着社会控制的功能。
一、作为社会控制对象的_巫蛊信仰一何谓“蛊”?<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谷之飞亦为蛊”。
杜预注:“谷久积则变飞虫,名日蛊。
”o从中可知最初的“蛊”有着平实的含义。
但后来其含义逐渐演变,尤其是西汉频发的巫蛊之祸,更使得“蓄蛊、放蛊可以害人”这一观念基本成形并代代沿传。
于是,蓄蛊、放蛊行为成为了社会控制的对象:(一)国家正式法律对蓄蛊、放蛊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历史上诸多朝代都在国家正式法律中规定了禁止蓄蛊、放蛊,这些规定有如下特点: 1.罪名复杂历史上关于巫蛊的法律规定一般被列入“不道”之中。
“不道”罪的起源可上溯至殷代的“不吉不迪”罪,考古资料表明,战国中期,楚国就已有“逆大道”的罪名,至汉代“不道”罪含义更广,包括了巫蛊、妖言等犯罪行为。
@代表了封建社会立法较高水平的唐律虽然对蛊难以明状,如《唐律疏议》中就无奈地称“蛊有多种,罕能究悉,事关左道,不可备知。
或集合诸蛊,置于一器之内,久而相食,诸虫皆尽,若蛇在,即为‘蛇蛊’之类。
苗族蛊文化探源及现代反思

苗族蛊文化探源及现代反思苗族蛊文化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神秘文化,也称为“苗疆蛊俗”。
它源于苗族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是苗族古老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苗族蛊文化常常被指责为迷信、荒唐、愚昧。
本文将探讨苗族蛊文化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并进行一些现代反思。
苗族蛊文化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苗族人居住在中原地区,被周朝阶级制度压迫而迁徙至南方山区。
苗族人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不断适应和发展,将中原文化与本土传统结合,逐渐形成了苗族特有的文化风格。
其中,蛊文化特别突出,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蛊文化的内容包括民间医学、卜筮、祭祀、驱魔等多个领域。
在这个文化系统中,苗族人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有的事物都有灵魂,都有自己的力量。
苗族蛊师认为自己能通过特定的手段来操作这种力量,改变现实中的一切。
这些手段包括语言、符咒、乐器、舞蹈、祷告等,而“蛊”则是其中最为神秘的一种力量。
苗族蛊师相信他们能够利用蛊的力量来驱魔、治病、卜筮、预测天气,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这些传统的习俗和信仰仍然在今天的苗族社会中得以延续下去。
然而,如今,在现代社会中,苗族的蛊文化常常被视为迷信、荒唐、愚昧。
这种评价不仅来源于西方传入的启蒙思潮,也来自于中国大陆的现代化进程。
人们渴求现代化的理性和科学,认为这种传统信仰与现代的价值观相悖。
对此,我们可以有一些反思。
首先,苗族蛊文化是苗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该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这种文化拥有着长远而深厚的历史渊源,与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为了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苗族人应该充分尊重和珍视自己的传统信仰,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现代化的价值观。
其次,苗族蛊文化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例如,在医学领域,苗族蛊师在没有现代医学技术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封建知识对身体疾病进行治疗。
同时,在驱魔、占卜、祭祀等方面,苗族蛊文化也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养蛊可以干嘛

养蛊可以干嘛
一说起蛊,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我国云南地区传说中的各种蛊术。
传说在我国以苗族为首的一些少数民族会养蛊,他们会将虫子、毒蛇等毒物养在容器中,加以各种秘术,让这些毒物拥有不同的作用。
不过蛊并不是少数民族的专利,汉族历史上也多次出现养蛊、炼蛊的记载。
但我国历朝律法对养蛊的处罚都非常严厉,这些养蛊,炼蛊的事情最终都会受到官方的打击。
那么蛊究竟是什么?为啥历朝历代都对其非常排斥?
狭义上讲,蛊就是我们认知中的各种毒虫、毒蛇、毒草等毒物。
不同的蛊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蛊能用来毒害他人,但也有蛊能用来入药。
在我国晋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河南省有一个廖姓人家世代养蛊,这个蛊能保佑他们家致富。
后来廖家娶了一个媳妇,有一天这家人集体外出,留媳妇在家看家。
结果媳妇发现家里有一个大缸,打开大缸发现里面竟然有一条白色的大蛇。
媳妇大惊,弄来开水把这条大蛇烫死了。
后来这家人回来,知道大蛇被杀死的事,又惊讶又哀怨,不久全家人就得病死完了。
从这个故事上看,蛊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不仅仅能作为毒害人的手段,还能做到保佑一家人致富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
至于蛊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一些甲骨文上。
在我国小屯地区发现的7千多片甲骨中,就曾多次发现有蛊这一概念的记载。
其中一片发现了“有疾齿,唯蛊虐”的字样,说明蛊能致病这个概念在商朝时期就已相当完善。
韩少功《马桥词典》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韩少功《马桥词典》中的人物形象研究《马桥词典》初刊发于《小说界》1996年第2期,该小说曾被海内外著名学者推选为“20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
小说以作者曾下乡工作生活过的湖南汨罗为取材地,以其风土人情为素材,展示了一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富有历史感的湖南乡村生活长卷。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下乡青年,小说以“我”的视角对马桥世界进行了全面透彻的描写,并以“词典”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
学界曾对该小说倍加关注,对小说的文体创新、语言观念、艺术手法、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进行过一系列研究,但对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较少。
在小说中,出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大约有三十多个,其中描写最充分的有马鸣、万玉、盐早、兆青、本义、铁香、水水等。
这些人物体现了“马桥”,传达了“马桥”的生存形态。
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就在于此。
”因此,笔者借助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小说中的几个典型形象加以探究,以揭示作者熔铸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的深层意蕴。
一、特立独行、远离世俗的马鸣马鸣是《马桥词典》中一个别具特色的人物,在小说中,和他相关的词条有“神仙府(以及烂杆子)”“科学”“枫鬼”“隔锅兄弟”等。
马鸣是马桥有名的“烂杆子”,他常年居住在一幢破败不堪的老宅里,这幢老宅被当地人戏谑地称为“神仙府”。
马鸣从不工作,食无定时,在马桥人眼中,他是个异类。
比如在吃上,他认为大鱼大肉都不是好东西。
他觉得,鱼食粪,浊;猪蠢,伤才思;牛笨,折灵机;羊怯懦,损胆魄。
你要问他吃什么,他又觉得天地之大,什么都可以吃,“蝴蝶有美色,蝉蛾有清声,螳螂有飞墙之功,蚂蟥有分身之法,凡此百虫,采天地精华,集古今灵气,是最为难得的佳肴”。
在住上,他也与常人相异,他时常睡在屋外,有时盘在檐下,在时盘在井边。
他认为,“睡在屋外上可以通天气,下可以接地气,子时纳阴中之阳,午时采阳中之阴,是最补身子的”。
中国九大恐怖蛊术

中国九大恐怖蛊术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40期蛊,有的认为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也有认为是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如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
传说放蛊是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过去,在中国的南方乡村中,曾经闹得非常厉害,谈蛊色变。
金蚕蛊民间的说法,是将多种毒虫,如毒蛇、蜈蚣、蜥蜴、蚯蚓、蛤蟆等等,一起放在一个瓮缸中密封起来,让它们自相残杀,吃来吃去,过那么一年,最后只剩下一只,形态颜色都变了,形状象蚕,皮肤金黄,便是金蚕。
也有的说,把十二种毒虫放在缸中,秘密埋在十字路口,经过七七四十九日,再秘密取出放在香炉中,早晚用清茶、馨香供奉;这样获得的金蚕是无形的,存在于香灰之中。
放蛊时,取金蚕的粪便或者香灰下在食物中让过往客人食用。
泥鳅蛊蛊疾有两个特点:蛊疾患者如同被鬼迷惑,神智错乱;毒蛊主要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从体内发作,与蝎螫蛇咬有异。
这种巫术不仅危害严重,而且流传甚广,历代文献屡见记载。
《周礼·秋官》记载周朝有“庶士”之职,掌除毒蛊。
汉代毒蛊盛行,《周礼·秋官·庶士》郑玄注引东汉《贼律》:“敢蛊人者及教令者弃市。
”《晋书·郭璞传》:若以蛊为妖蛊诈委者,则当投界裔土。
梁·顾野王《舆地志》载:“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
行饮食中,人不觉也。
”将泥鳅浸在放有竹叶和蛊药的水中,即成有毒的泥鳅。
让客人食煮过的毒泥鳅,食后,腹部内会觉得有三、五条泥鳅窜动,有时下达肛门、有时上冲喉头。
如果不医治,只有死路一条。
蔑片蛊篾片蛊的害人,是将竹篾一片,长约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过之,篾跳上行人脚腿,使人痛得很厉害。
久而久之,篾又跳入膝盖去,由是脚小如鹤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会一命呜呼。
石头蛊用随便的石头,施以蛊药而练成,将石头蛊放在路上,此块石头能够行动、呜啼,使人便秘消瘦,而且又能飞入人的双手双脚,此人不出三、五年,便会丧命。
老祖宗留下来的八大巫蛊之术

⽼祖宗留下来的⼋⼤巫蛊之术在在中国蛮荒⼀带,⾃古笼罩⼀层神秘的⾯纱,魑魅魍魉四处游⾛,瘴⽓蕴绕⼭林,且存在各盘点中国⼋⼤恐怖式奇风异俗,其中养蛊这种神秘巫术⼀直为⼈称奇,谈蛊⾊变。
今天给⼤家盘点中国⼋⼤恐怖蛊术。
蛊术蛊术是中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
⽂⼈学⼠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也俨然以为煞有其事;⼀部分医药家,也信以为真,于是,就想出许多治蛊的名堂。
⽂字学上的蛊有多种涵义,主要的⼀种涵义作「腹中⾍」解,从⾍,从⽫。
⽫是⼀种⽤器——盛饭的饭盒、饭碗或盛其他⾷物和饮料的⽤器都是;⾍字象徵好⼏只⾍「腹中⾍」就是⼈的肚⼦⾥侵⼊了很多⾍,也就是中了「⾍⾷的毒」——⼀种⾃外⼊内的毒。
众多的⾍侵⼊⼈的肠胃发⽣了蠹蚀的作⽤就叫做蛊,⼜叫中蛊。
1、⾦蚕蛊民间的说法,是将多种毒⾍,如毒蛇、蜈蚣、蜥蜴、蚯蚓、蛤蟆等等,⼀起放在⼀个瓮缸中密封起来,让它们⾃相残杀,吃来吃去,过那么⼀年,最后只剩下⼀只,形态颜⾊都变了,形状象蚕,⽪肤⾦黄,便是⾦蚕。
也有的说,把⼗⼆种毒⾍放在缸中,秘密埋在⼗字路⼝,经过七七四⼗九⽇,再秘密取出放在⾹炉中,早晚⽤清茶、馨⾹供奉;这样获得的⾦蚕是⽆形的,存在于⾹灰之中。
放蛊时,取⾦蚕的粪便或者⾹灰下在⾷物中让过往客⼈⾷⽤。
2、泥鳅蛊蛊疾有两个特点:蛊疾患者如同被⿁迷惑,神智错乱;毒蛊主要通过⾷物进⼊⼈体⽽从体内发作,与蝎螫蛇咬有异。
这种巫术不仅危害严重,⽽且流传甚⼴,历代⽂献屡见记载。
《周礼·秋官》记载周朝有“庶⼠”之职,掌除毒蛊。
汉代毒蛊盛⾏,《周礼·秋官·庶⼠》郑⽞注引东汉《贼律》:“敢蛊⼈者及教令者弃市。
”《晋书·郭璞传》:若以蛊为妖蛊诈委者,则当投界裔⼟。
梁·顾野王《舆地志》载:“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之以杀⼈。
⾏饮⾷中,⼈不觉也。
”将泥鳅浸在放有⽵叶和蛊药的⽔中,即成有毒的泥鳅。
让客⼈⾷煮过的毒泥鳅,⾷后,腹部内会觉得有三、五条泥鳅窜动,有时下达肛门、有时上冲喉头。
泰国蛊术到底有多神秘

泰国蛊术到底有多神秘?泰国有迷人清爽的海滩,有憨态可掬的大象,有神秘美丽的泰国佳丽。
但最不能忽视的确是那里的恐怖妖邪的泰国蛊术。
笔者在石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逐渐揭开了泰国蛊术之谜,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享受美丽景色之时,又防止了被骗,使大家难得的假期不留遗憾。
泰国蛊术又叫“下降头”,与湘西蛊术并称为东南亚两大邪术。
“蛊”原来是指在盛粮食的器皿中生出的小虫,后来也包括了食物腐烂时生成的飞虫。
下降头的方式有很多,降头术按照施法手段主要分成灵性相关或者非灵性相关。
非灵性相关主要就是指蛊降,又分虫降和药降。
虫降至运用特殊的或者特制的蠹虫实降;药降则如其名,用特制药物下降头。
灵性相关就是咒降和飞降。
这两种方式不需要与被下降的人有物理接触,完全可以通过空间和距离来完成。
因此灵性相关的蛊术最为可怕。
通常情况下,骗子会冒充巫师,寻找外地游客为目标,以灵性相关蛊术为骗术进行坑骗。
这样做的成功率高有两点原因,其一是被偏着惧怕灵性相关蛊术的厉害,不得不破财消灾,其二是灵性相关蛊术不需要物理接触,很容易中蛊,因此被骗者容易上当。
第一次认识泰国蛊术是因为一部名为《鬼蛊》的电影。
而后又从很多去泰国旅游的朋友那里听说了骇人听闻的鬼故事。
也有很多导游会故意讲这些神奇的故事给游客听,有意无意的渲染了泰国蛊术的神秘色彩,同时给游客产生心理阴影,而这些顾客在遇到骗子的时候就更加深信不疑。
笔者通过圈内引见,见到上海的石老师,他透露说,骗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眼睛来古惑你。
眼白上稍微带有血丝或是发红就会被大肆渲染,直到目标害怕上当。
石老师说,上眼白,色微带血丝是一般健康的情况;满布血丝可能是你前一晚熬夜、喝酒过度,刚哭过或得了结膜炎,可以不用担心。
如果血丝深红,而且血丝的末端有血球预示着身体的某个部位有问题,需要去医院诊治。
除非是上眼白有黑线或很多黑色斑点,那可能需要小心。
事实上,下蛊需要巫师具备一定的功力,因此如果不是深仇大恨,一般不会有人轻易给人下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