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在21世纪传统住宅建筑设计的生态因素
建筑设计生态化问题
关于建筑设计生态化问题探讨摘要:能源资源一直是现代社会一个世界性话题,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当前社会各领域和行业中能耗问题日益严峻,从而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生态建筑的关键点出发,进而对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趋势引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的发展态势,然而工业的发展却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进而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的设计关键点对于生态建筑中的“生态”一词而言,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简单绿化,而是一种不但会对周围的环境无害,而且还有有利于人们生活工作的一种理念。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态建筑将涉及到的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
光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废弃物管理处置系统、绿化系统以及色建材系统等各个方面。
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术策略的运行,尤其是对住宅区的物理环境和能源系统的设计上,建筑规划、单体设计以及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等;虽然生态建筑设计与绿化、建材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但它也是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2生态建筑设计技术2.1太阳能技术通过窗户上的集热板,可建立一个小型的太阳能系统,它主要是以玻璃盒子为单元集热板,并结合风扇空气导管及蓄热装置等共同组合而成。
玻璃盒子中的集热板可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同时用风扇作为驱动系统来加热空气,再通过空气导气管将集热板收集到的热量传输至建筑结构的内部以存储热量。
空气集热板也可以构建一个太阳能系统,其原理是将空气集热板所产生的热能传给空气供热系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补充供热系统,而且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积聚大量热能,从而提高了效率。
2.2新材料利用利用新型的材料可以有效的满足生态建筑设计上的要求,比如玻璃材料不像以前仅局限于玻璃这一概念,而是先后出现了热反射玻璃、电敏感玻璃、吸热玻璃以及低辐射玻璃等新的类型和试题,这些都是现代生态建筑设计要求的必然产物。
住宅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住宅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摘要: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建筑在人类与自然界生态环境之间的中介地位,建筑设计要注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筑生态设计必须考虑居民使用的方便、简捷;营造人类与自然环境沟通的合理条件。
本文探讨了住宅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关键词:住宅;生态;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建筑与生态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生态策略也成为21 世纪建筑设计中的主旋律,其必然性的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物是人为的创造产物,其存在于生态环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自然的秩序,而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其需要遵循生态环境的存在规律,因而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策略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而将生态策略融入建筑设计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住宅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性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而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住宅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生态城市应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 从而使居民的生活得更美好、更舒适、更和谐。
2、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需要住宅建设每年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能耗大的建筑材料, 节约不可再生原料和短期资源, 多使用自然建材和当地材料。
3、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信息、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 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住宅能够减轻居住区环境的污染,能使废弃物减少到零排放或零污染,做到再生、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生态住宅可为人们提供最大的自然度和自由度, 充分有机地利用自然的原材料,大大减少了有害建筑材料对人体的污染,使人们居住更加舒适。
生态建筑如何因地制宜设计
生态建筑如何因地制宜设计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建筑作为一种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建筑的设计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因地制宜设计生态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
这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特性、水资源状况以及植被分布等方面。
气候条件对建筑的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炎热的地区,建筑需要注重遮阳和通风,以减少室内的热量积聚。
例如,可以采用大挑檐、遮阳板等设计元素来阻挡阳光直射,同时通过合理的窗户布局和通风廊道来促进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的地区,则需要加强建筑的保温性能,减少热量散失。
加厚墙体、使用高效的保温材料以及设置封闭的阳台或阳光房等都是常见的设计策略。
地形地貌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如果建筑位于山地或丘陵地区,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设计出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减少土方开挖和填方,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还可以借助地形优势,设置自然排水系统,避免雨水积聚。
在平原地区,则可以更加注重建筑与周边景观的融合,创造开阔、通透的视觉效果。
土壤特性对于建筑的基础设计和植物种植有着重要意义。
不同类型的土壤承载力不同,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确保建筑的稳定性。
此外,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酸碱度等特性,有助于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打造生态友好的景观环境。
水资源状况同样不容忽视。
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考虑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
而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则要注重节水设计,采用高效的用水设备和灌溉方式。
除了自然环境,当地的文化背景也是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考量的因素。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传统建筑风格。
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不仅能够增强建筑的地域特色,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遗产。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影响因素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影响因素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其中环境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考虑环境因素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可持续性和美观性。
首先,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建筑物的保温、通风和采光等方面的设计需要有所不同。
例如,在寒冷地区,建筑物的保温设计应该更加重视,采用保温材料和隔热结构,以减少能量损失。
而在炎热地区,建筑物的通风和遮阳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合理的窗户布局和遮阳设施来降低室内温度。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建筑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周边设施等。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容积率和用途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对周边建筑和景观的影响,以及对城市交通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压力。
此外,周边设施的配套也是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例如,在住宅区附近设计商业设施,可以提高居民的便利性和生活质量。
最后,人类活动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包括噪音、污染和社会行为等。
在城市中心区域,噪音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建筑物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噪音的传播和隔离,采用隔音材料和隔音结构,以提高室内的安静度。
此外,建筑物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人类活动的需求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公共建筑中,应该考虑到人流量、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等因素,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因素在建筑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可持续性和美观性。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合理的权衡和取舍,以实现最佳的设计效果。
只有在环境影响因素得到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建筑物才能真正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等方面论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必然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支持。
首先,建筑需要依赖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材、沙土等,这些材料都是源自于自然界的资源。
其次,建筑需要依赖自然气候,如气温、湿度、日照等因素对建筑的设计和使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者,建筑也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如土地、水源、交通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可行性。
二、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建设、使用和拆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
这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言,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和破坏。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建筑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建筑应该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
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景观设计和绿化来改善环境,在建筑外立面和屋顶设置植被,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整合。
总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利用要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展开,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
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合中,注重生态设计原则的应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通过正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才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生态优先原则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生态优先原则在当代社会中,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建筑和城市设计来说,生态优先原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要的选择。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生态优先原则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生态优先原则。
一、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它重视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建筑本身的生态环境意义。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生态优先原则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建筑材料、能源、水资源、排放等方面。
首先,在材料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可持续、环保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使用竹木、稻草等可再生的天然材料,或者采用有机玻璃、再生木材等环保材料。
其次,在能源方面,建筑设计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能源的节约和合理的运用。
比如利用角度和空间来最大化利用自然光线,同时增加保温效果。
第三,在水资源的使用方面,建筑设计应该采用循环利用和节约节水的原则。
例如,采用灰水回收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
最后,在排放方面,建筑设计师应该注重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选择尽可能低碳、低排放的技术和材料,同时注重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和管理。
这些举措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还可以对环境和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二、城市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城市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注重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大化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具体而言,城市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包括:首先,要注重绿化建设。
城市中应该增加绿色空间,植被覆盖率越高越好。
同时,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采用生态廊道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
其次,在道路和交通设计中,应该注重减少车辆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采用低碳交通和公共交通来减少汽车出行对城市的影响。
第三,在城市设计中,需要考虑水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利用。
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环境
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环境在当今社会,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更应该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因素。
社会与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需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在社会中的作用。
本文将会探讨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环境因素。
一、社会因素1. 公共利益: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社会的公共利益,即建筑物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例如,一座建筑物应当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也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如节能减排、环保等。
2. 文化表达: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建筑形式、材料选择等方式来表达当地的文化特点,为社会提供独特的视觉体验。
在设计中融入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可以增加建筑与社会的亲和力,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3. 社交空间:建筑设计可以创造出适合社交活动的空间,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例如,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和社会交往的促进。
二、环境因素1. 生态融合:建筑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生态相融合。
通过合理选址、绿化设计、节能减排等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当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先选择环保材料。
2. 能源效益:建筑设计应当追求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
通过科学的建筑外墙设计、采光设计、保温隔热等手段,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自然灾害防护: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灾害情况,在设计中加强建筑物的抗震、防风、防水等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语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环境因素不可忽视,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相协调的建筑物。
社会和环境的变化需要建筑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建筑设计师需要具备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与环境的因素,为社会创造更美好的空间。
仅有精美的外观和功能丰富的建筑远远不够,只有真正与社会和环境相融合的建筑才能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保理念第一章:介绍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保理念是当今世界建筑设计领域非常热门的话题。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保理念的出现源于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垃圾问题、水资源短缺等。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环保理念旨在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使建筑更加健康、舒适和节能。
第二章: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保理念(一)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指在设计和施工中采用低耗能、低排放的建筑方式,以达到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其特点是依靠被动设计策略,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同时增强生态环保。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应选用可持续性材料,例如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使用高品质木材代替混凝土、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在设计中还应该在上下水方面采用节能减排设计,例如废水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再利用水资源。
(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符合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强调高效节能、环保节能、水资源节约、内环境舒适、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特点。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需考虑建筑的材料、建筑设计的方案、建筑的能耗等方面。
(三)BIM技术BIM技术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建筑设计和管理系统,可以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实现更加精准的设计和管理。
BIM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提高建筑效率、减少施工浪费、提高管理水平等。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能耗分析,预测建筑能源使用效率,以便优化建筑设计。
第三章:案例分析(一)香港九龙城区时代中心香港的时代中心是一座绿色建筑,并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LEED金牌奖。
该建筑采用高效节能、节水、红外线遥控等节能技术。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了无甲醛、无铅材料等环保节能材料,实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
(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一座低碳建筑,被列入世界最高的建筑之一。
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是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创造,而自然则是恒久不变的存在。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既需要考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需要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的资源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加深人们对于建筑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一、建筑的自然特征融入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通过考虑周围的自然特征,例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建筑师可以将建筑融入自然中,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这种融入使得建筑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妙。
例如,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楚格豪斯(Churwalden)教堂就充分融入了自然环境。
教堂采用了与周围山脉一致的坡屋顶设计,使得教堂建筑与周围的山峦融为一体,凸显了其在山脉中的存在感。
二、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建筑中,绿色建筑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的设施以及循环利用资源等措施,绿色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8 House项目是一个典型的绿色建筑。
该项目通过在屋顶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和收集雨水的设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了供能的可持续性。
此外,建筑内部的绿色植物和自然通风系统也提供了良好的室内环境。
三、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生态建筑是一种注重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建筑方式。
生态建筑通过模仿自然系统,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目标。
通过利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设施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生态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位于美国纽约的杰出大厦(One Bryant Park)。
这栋大厦被设计成了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绿色屋顶、可再生能源和节约能源设施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结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设计在当前世界各地都面临环境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的住宅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生态住宅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将探讨生态住宅设计的概念、原则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住宅设计的概念和特点生态住宅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以达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与传统住宅相比,生态住宅设计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更加符合人类对于健康、宜居生活的追求。
生态住宅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能源效益:生态住宅设计以节能为基本原则,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2. 水资源管理: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灌溉系统等,生态住宅设计能够降低对城市自来水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建筑材料选择:生态住宅设计倾向于选择可再生材料,如竹木、石材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对于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也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
4. 垃圾管理:生态住宅设计将垃圾分类和处理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垃圾回收、再利用等措施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二、实现生态住宅设计的原则要实现生态住宅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1. 绿色建筑:选择绿色建筑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2. 节能设计:在设计中采用节能技术,如太阳能系统、地热能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自然通风与采光: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提高室内舒适度。
4.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和循环,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5.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设计过程中,保护并提升周边的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
通过遵循以上原则,生态住宅设计可以使居住者享受到更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又能保护环境和减少能源消耗。
三、生态住宅设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生态住宅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资源节约:生态住宅设计通过优化建筑结构、采用节能技术等,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自然环境与建筑关系
自然环境与建筑关系建筑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干预,而自然环境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造独特的建筑。
自然环境确定建筑设计在建筑领域中,自然环境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建筑设计师必须考虑周围自然环境的大小、形状、地理位置和气候,以确保设计的建筑物能够融入周围环境,不影响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并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使用体验。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设计师喜欢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周围放置植物,以促进城市园林化和生态环保的发展。
同时,高大的建筑也不能阻挡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建筑的风格和高度必须考虑周围建筑和景观,以确保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建筑应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自然环境和建筑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建筑物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建筑设计,而自然环境则提供主要的材料和设计灵感。
例如,位于哈瓦那的圣伊西多罗公墓,采用自然珍珠和贝壳作为内外部装饰材料。
此外,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公墓内部的装饰也会发生改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气感。
可以说,建筑带给自然环境独特魅力的同时,自然环境也为建筑带来了不同的灵感,使它们在设计和构造中更具创意。
自然建筑的发展自然建筑是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环保建筑形式。
在这种建筑形式中,建筑师使用天然材料,比如木材、竹子和石头等,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建筑。
现今,自然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其独特的外观设计、高效的节能环保等特点,受到了建筑师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考虑自然建筑的环保、可行性和保证周围环境的原汁原味。
通过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自然建筑为现代建筑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建筑师们在当今环保意识渐盛的社会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且建筑设计和建造中融入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
首先,在选址上,中国传统建筑往往选择地势高而且通风良好的地方,以利于避免洪涝和湿气的侵入,同时也能够抵御风沙和恶劣的天气条件。
而且,传统建筑的选址还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如山水相依、背靠青山、面朝水流等。
其次,在建筑布局和结构上,传统建筑充分考虑了自然条件,如夏季盛行的南风、冬季寒冷的北风等。
因此,传统建筑往往采用南北向长条形的格局,以利于通风和采光。
同时,建筑结构采用木材、砖石等材料,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和适应性。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如建筑外部常常采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色彩、纹饰和材料。
同时,传统建筑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互动,如庭院、花园等绿化设施的设置,以及建筑内部与外部景观的联系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同时也通过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
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摘要】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将主要侧重于智能化设计、生态环保设计、多功能空间设计、创新材料应用和绿色能源利用。
通过智能技术,居民可以轻松控制住宅的各项功能,提升生活品质。
生态环保设计将注重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低碳生活。
多功能空间设计则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创新材料的应用将为住宅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耐久性。
而绿色能源的利用将推动住宅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科技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将不仅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还将在科技与生态的共同推动下,为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关键词】智能化设计, 生态环保设计, 多功能空间设计, 创新材料应用, 绿色能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改善, 科技与生态的结合, 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1. 引言1.1 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是建筑行业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未来住宅的设计将呈现出更智能化、更环保、更多功能化、更创新材料应用和更绿色能源利用的特点。
这些设计理念将为人们提供更舒适、更健康、更便捷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能够推动建筑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在21世纪未来住宅设计中,科技与生态将会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更宜居的生活空间,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科技与生态的完美融合。
2. 正文2.1 智能化设计智能化设计是21世纪未来住宅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的住宅设计中,智能化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化设计可以让住宅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舒适化。
通过智能化系统,居民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家电、灯光、空调等设备,让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智能化设计还可以提高住宅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定时开关等功能,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课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这种风格与方式深受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民居文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民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山川、水域、林木等元素都在中国民居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居的位置、建筑形式、布局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在民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美的追求和生态意识的体现。
中国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居住需求,创造出了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的民居形式。
比如,南方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建造,利用大量的开窗和通风设计,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炎热的夏季;北方的民居则倾向于朝南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室内温暖度。
中国民居的生态意识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环保的设计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既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而现代的绿色建材,如节能玻璃、太阳能板等,更是使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背景、融合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住宅设计中的可持续生态设计
住宅设计中的可持续生态设计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正影响着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可持续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住宅设计中,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详细讨论住宅设计中可持续生态设计的各个方面。
1. 生态规划与布局生态规划与布局是可持续生态设计的基础,其主要目标是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使其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适应。
在住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风向等因素,以达到节能、环保、舒适的目的。
生态规划与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形利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依山而建,降低建筑成本,同时保持景观的连续性。
•绿地系统:规划合理的绿地系统,提高住宅区的绿化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水资源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如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等,减少对地下水和外部水源的依赖。
2. 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是可持续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环保、节能、健康、可循环等特点。
在住宅设计中,应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竹材等,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环保等特点。
•节能材料:如保温材料、隔热材料等,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居住舒适度。
•健康材料:如无毒、无害、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建筑材料,保障居民的健康。
3. 节能与环保技术节能与环保技术在住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节能设计:合理规划建筑体型、窗户大小等,降低建筑能耗。
•节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热水器等设备,降低能源消耗。
4. 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
在住宅设计中,应注重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质量:采用有效的通风、过滤等措施,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哪些关系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哪些关系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人民深刻理解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自然元素和自然环境的考量。
本文将就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地的气候、土地特性、地势等因素都影响了古代中国建筑的形式。
比如,在北方,由于严寒的冬季气候,建筑往往采用厚重的墙体和小窗户,以隔绝寒冷。
而南方则因气候温暖,建筑多采用轻巧的结构和大量的窗户,以增加通风和透光性。
二、山水之美与建筑景观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山水的协调与融合。
在传统建筑中,常常选址于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如山间、水边、湖畔等。
这种选择取决于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进一步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三、阴阳五行与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也受到了阴阳五行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五行构成,即金、木、水、火、土。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根据所处位置和所要表达的意义选择合适的布局。
比如,在传统庭院建筑中,往往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追求阴阳平衡。
四、材料的选择与环境由于中国地域广泛,各地资源条件不同,古代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常使用的材料包括石、木、瓦、砖等。
这些材料都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来选择的。
例如,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气温低,木材稀缺,建筑多采用石头和土坯;而在江南水乡,由于水资源丰富,常使用木材和砖瓦来建造房屋。
五、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的建筑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古代中国建筑中常常会设置庭院和花园,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另外,古代中国还注重雨水的收集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保障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周边环境的保护。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中国人民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追求建筑与自然的统一。
住宅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住宅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一、绿色生态住宅的定义绿色生态住宅是立足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力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间的和谐统一,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生活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舒适、人们身心健康的小区,并能控制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索取和回报的平衡。
太阳能利用、分质供水、箱式变压器应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中水回用等技术,还包括通过改善维护结构、增加自然通风、使用遮阳设施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节能的目的。
生态住宅既要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要减少废弃物污染和材料的可降解与循环使用。
生态住宅要体现出三个主题: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
绝不能为了住宅小区环境的优美,而花费巨资把一些百年老树从别处移来,破坏自然生态,这是与国家所提倡的生态概念相违背的。
二、生态住宅示范楼介绍上海生态住宅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由一幢代表联排小住宅的一个单位(一户)的“零”能耗独立住宅,和一幢代表多层公寓的低能耗生态多层公寓组成。
独立住宅建筑面积238平方米,为二层框架结构,在这一幢建筑中,全面集成了当今国内的生态住宅先进技术,力求达到“零”建筑能耗的目标,许多技术将能在5-10年内得到推广应用。
生态多层公寓将多层建筑一梯两户型、单体两套和木结构轻质屋顶加层合为一体,总建筑面积402平方米,以适宜技术推广为目标,在该建筑中集成了1-3年在住宅建设中推广应用的生态住宅实用技术。
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通风隔声窗:隔声系统、消声系统、通风系统。
生态绿化:可选用耐寒、慢生的常绿草坪做屋顶绿化,建筑边采用成本低、易于维护的窗台开槽绿化,外墙面则布置爬藤类垂百绿化。
上海生态住宅示范楼的建成,为全面展示生态建筑理念和集成技术体系、引导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示范平台,与其相关的运营研究工作也己经全面铺开。
在经生态性能自评和专家论证后,其中部分节能技术已初步应用于现代民用建筑中。
建筑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体现
建筑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体现【摘要】: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样,在很多的建筑设计中也要尽可能的贯彻生态建筑的理念,减少有限资源的浪费.笔者通过结合某项目规划的设计方案.具体谈一下生态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关键词】生态理念:建筑设计中途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引言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一些高科技、造价比较昂贵的技术还没有条件充分利用,但是,也可以在很多低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上做适当投入.生态理念在逐步进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以自然为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享受自然带来的美的感受,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潮流.1.项目简介项目地处两城区中心部位,靠近中心一环线,紧靠东出口高速公路。
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市中心喷水池商圈、大十字商圈2.5km左右.距离市区7.7km左右,是商业为主的重要发展板块.项目用地具有极佳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资源,同时具有商业为主的重要发展板块.本项目有地面积约95299m2,为149.77亩.发展规模总建筑面积约427108m2.高层住宅约占180172m2,底层住宅约占33990m2.公寓约占31000m2,商业及会所约28084m2.回迁住宅及其它60800m2.2.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2.1健康舒适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将健康舒适作为最重要的设计理念.项目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让住户住上健康舒适的房子.健康舒适也是现代生态建筑的主题.本项目的住宅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统一。
在住宅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营造了一种森林住宅的氛围,在住宅的四周大量种植绿色植物,效果是大树能遮阳.围绕住宅有清澈见底的流水.塑造小区处处有景,户户有景,窗窗有景的效果.在住宅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控制化学污染物的含量,在设计过程中,保证每一栋建筑都有极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在声舒适、光舒适、热舒适方面达到最佳的效果.2.2高效清洁生态建筑的另一个目标就是高效清洁.目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度.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居民对城市住房的需求会增大,这样必然造成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一般的住户,在购买住宅后,往往要长期使用.这就要求在设计住宅的过程中,要注意水电、供热、制冷及生活垃圾的设计。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理念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因此,建筑设计行业也开始注重生态化理念的应用。
生态化设计旨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理念,并进一步阐述其重要性和具体实践方法。
一、生态化理念的重要性生态化理念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生态化设计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通过运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等策略,建筑可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浪费,并促进更加环保的材料循环利用。
其次,生态化设计能够改善建筑内部的环境质量。
采用自然通风、日光利用和绿植装饰等手段,可以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自然光线和舒适的室内温度,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最后,生态化设计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干扰。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景观、生态池塘和绿色屋顶等元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降低城市化进程对生物圈的破坏,并形成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二、生态化设计的实践方法1. 节能与能源效率:通过使用高效节能的建筑外墙、隔热材料以及使用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消耗传统能源的需求,并增加建筑的能源效率。
2. 水资源管理:采用雨水收集系统、低流量水龙头和无水冲洗设备等方式,降低用水量,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
3. 自然通风与采光:通过设计通风良好的建筑外观、排气系统和自然通风窗户,为建筑内部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并减少对人工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需求。
同时,应合理规划建筑的布局,确保每个房间都能得到充足的自然光线。
4. 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利用屋顶空间种植绿植,或者在建筑外墙垂直面积使用绿植覆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改善当地的气候状况,同时提供休闲场所,并增加建筑的美观性。
5. 可持续材料:使用可再生材料、回收材料和环保建材,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同时降低建筑产生的废弃物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在21世纪传统住宅建筑设计的生态因素【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21 世纪以来,人们都以旅游看着,在建筑行业,人们特别对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传统建筑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中国传统民居在技术水平上能因地制宜,充分注意利用地方资源、地方材料,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状况、地域风俗等决定,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
【关键词】环境;建筑设计;环保;经济
前言
人类最初的建筑只能算一个藏身之处。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远古人类常常就地取材,利用原始而实用的建造技术搭建栖身之所,这样的建筑针对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技术特点中实用合理的因素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传承下来,加上各不相同的建筑形式,形成带有浓厚原生态色彩的地域建筑、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在材料,空间组织及其形式上都与地方气候环境、地理状况和资源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
具体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地取材
民居素以就地取材为主,在其诞生初期,人少地多,森林稠密。
木材与石材相比,易于加工,搬运便利,具有轻盈灵活之气,滕然
升空之势,有很强的造型潜力。
另外,木材作为可再生资源,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之小,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之微也充分体现其生态性。
当然,除木材外,丰富的石材、黏土、竹子等也是古人采用较多的就近且环保的建筑材料。
乡土建筑在材料运用上注重就地取材。
材料来自大自然,废弃时再回归自然循环,不污染环境,建设过程中也节约了运输成本。
自然材料在使用中常表现出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即使经过加工,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
丽江古城的传统天井铺地材料是以瓦片、卵石、碎砖,以其石嵌成各种图案的面层。
这种面层缝隙多,透水性强,可以使阳光和雨水迅速渗入,使大地保持很好的生态特性,利于草本植物生长。
夏季地下的湿气也能快速蒸发,使地面温度降低,调节周围的微气候和温、湿度环境。
二、因地制宜
因山就水,顺势随形,村落的大小分合,房屋的前后高低等都与环境条件相关联。
民居集落体现了一种自然延展的生长体制。
平地上的民居,多构图集中,秩序井然;山地民居则高下起伏,重叠错落;高差较大的地方还产生了一半悬于山外的“吊脚楼”。
可见,民居对“礼”的遵从是有选择的,条件苛刻时则随遇而安,并不遵守矫揉造作的一定之规。
分析历史上村落的衍变过程,会发现北方平原的村落多成团成簇,扩展趋势有一定的任意性;而江南民居则沿海呈带状发展,这就在无形中最优利用了地形,节约了建筑材料,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
三、重视选址与环境
我国有许多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先民建村时对“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花木繁茂”、“鱼跃鸟鸣”等自然条件的挚爱,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水”。
水是生命之源,是村落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桃花源的出现,线索也正是浙江人所缘之“湖”,“渔舟容易如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江、河、池、湖、井,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河理水,也就成了聚落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选择时就会选一些山清水秀、花木繁茂之所,为人居环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气候调节地。
四、设计结合气候策略气候因素是所有生态建筑设计都必须重视,在设计和取材上还是采取因地制宜、设计结合气候条件的设计原则。
(一)炎热地区
各地区多利用空间组织和特殊的建筑构造增加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结合建筑的造型防止太阳光线直射室内以降低室温;选择当地储热性能较高的构造材料和结构以隔热。
例如,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大多为竹、木结构,屋顶挑檐深远,形成大片阴影使下部房间阴凉,底层架空和带缝的木楼板,使底部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量,使室内较为凉爽。
又如,重庆地区的吊脚楼民居多采用地方建筑材料和相应的施工建造技术,使其依山就势、顺坡附岩、挑悬奇险。
独特的建筑形式造就了大量的吊脚楼下
及吊脚楼之间的中介空间、狭窄空间、阴影空间,夏季有效地避免了阳光直射,同时利用不同空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良好的通风,为人们提供了宜人的环境。
(二)严寒地区
广泛利用地方材料的导热性以充分吸收太阳热能,并采用某些遮蔽手段以抵御寒风的侵袭。
例如,黄土高原上利用条条冲沟、块块坡地挖掘而成的黄土窑洞,既不占耕地,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泥土良好的储热性使洞内冬暖夏凉,适于人的居住要求。
(三)温带地区
即使设计策略基本相同,建筑形式也会随地域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院落和檐廊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形式,但在寒冷干燥、日照较少的北方,表现为建筑南北向较长,院落空间开阔,以得到充分的日照。
而在湿热多雨、日照较长的南方,建筑南北向相对较短,院落空问较小,建筑的阴影正好投射于院落中,形成阴凉舒适的小天井。
五、经济性
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技术特征体现在经济性方面:首先,建造成本低。
除了建造技术简单,还注重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回收利用。
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民居中,对砖的利用,除了普通的用作砌墙外,还作为铺地材料,与鹅卵石等组拼成丰富多变的图案,其透水特性较好,既便于雨水渗透,又利于植物生长;而室内的青砖铺地,其平整和洁净以及拼砌的纹理,令人备感舒适清爽。
其次,
边角料还可以用于拼砌花漏窗,即使是破损的砖也能敲碎了作为三合土用于地基材料中。
其经济性还体现在低能耗上,传统民居建筑几乎完全利用建筑构造形式、空间组织、材料使用来维系室内外的气候平衡,较少采用额外的空调系统,同时除了必要的水、电、气外,几乎不需要更多的能源来维护运营。
六、环保性
一般建筑物的兴建往往对该地的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山体开采等造成负面影响,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在建造过程中注意与地方的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因而很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地方性材料由于其有机的特性对自然环境污染较小;即使在建筑生命周期完结之后,建筑材料也可以作到“来自自然,还于自然”。
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很好的环保特性。
传统民居除以上建筑过程中,有对生态的具体要求外,其构造形式的生态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构造常常呈现出有机而自然的特征。
以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为例,在三方面含有朴素的生态观念。
(一)整体结构的仿生特性中国乡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连接,如同动物的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
这种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建筑哲理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思想。
(二)构造标准化、模数化在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中,均详细地规定了各种部件模数的关系和做法。
在施工中,穿斗式木构件被暴露出来,梁、枋、柱、檩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没有可有可无的构件,表现了极强的结构逻辑和技术美学,十分类似于现代的高技派建筑。
(三)开放式结构木构建筑由立柱、横梁、檩条、椽子等结构构件组成,某个部件损坏了,可以替换而不影响整个结构。
围护结构的门窗、屋面上的瓦等构件可以随时更换,使传统乡土建筑易于维修,可以持续使用。
现代的轻质高强材料和预制装配技术也是致力于建立这样一种开放式结构,组成的部件可维修、替换、搬迁而不影响结构体系,围护构件也可以维护、更换,而且是与外界交换能源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开放构件,使建筑功能可持续发展,建筑成为开放式建筑。
七结束语
面对现在国际化、地球村的提法,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有更多的有着传统文化积淀,又有现代科技、节能高效的生态建筑产生。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无论从它所富含的美好寓意还是它因广袤地域所彰显的多样风格,以及它所蕴涵的纯朴的生态因素都值得我们静心研究,以便更好地为人类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