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精选文档
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
③旅游度假区中服务社区的位置一般考虑两大因素: 核心旅游吸引物和对外交
通。核心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者度假旅游活动集中的地方,就近安排住宿设施便于旅
游者的活动,更能吸引度假旅游者;对外交通的便利性有利于旅游度假区初期的开
发建设以及旅游度假区后期疏散人口。
④针对不同规模类型的旅游度假区, 其功能分区的情况应有所差异: 大型旅游
务设施违背了这条原则,遭到业批评。
5.4.3 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区布局
一般而言,滨水旅游度假区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貌形态与活动设施的地域配置
决定了空间布局的形态,归纳起来有带状、核式、双核式、多组团式等等。这些模
式的共同特点是以自然为核心,游憩活动安排在辅以适量人工设施的自然背景中。
带状布局的旅游度假区一般位于海滨和湖滨, 较为一般的原则是平行于海岸或 湖滨岸线,这种布局的规律是由其资源条件和地貌背景决定的。
向明( 2001)提出了度假区功能区布局的原则。 A、突出度假区旅游主体形象。这是滨水度假区旅游空间规划的中心原则。在 开发规划中,各功能区必须通过各种产品与服务来突出岛屿旅游主体形象,并与之 相协调。 B、集中功能单元。 由于滨水度假区地域空间限制, 对不同类型的设施如住宿、 娱乐、商业设施等功能分区采取相对集中布局,力求使各类服务综合体在空间上形 成聚集效应。首先,在开发方面,集中功能单元的布局能使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 益,而且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与市场规模的扩大, 新的旅游后勤服务部门更易生存; 其次,在经济方面, 集中布局带来的景观类型多样性还可以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 从而增加地方经济中旅游服务部门的收入,从而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第三,在环 境方面,集中布局有利于环境保护与控制,对污染物的处理亦更为有效,敏感区能 得到有效保护。 C、协调功能分区。协调表现在处理好岛屿与周围水体环境的关系、功能区与 管理中心的关系、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主要景观结构(核心建筑,主体景观)与功 能区的关系。 D、发展性原则。旅游规划及总体布局,不仅要立足现状,解决实际问题,更 要着眼发展,预见未来,为中、远期的布局变化创造有利条件。 向明( 2001)认为,依据岛屿自身的旅游资源特点、地形地貌特征、旅游开发 的方向不同,功能区可以有不同的布局模式,他就野营式布局模式进行了阐述。这 种布局模式适用于景点分散、当地条件又不宜建大型旅馆的岛屿,这种模式以对整 个岛屿恰当的亚区划分为基础,兼顾亚区之间的功能互补性,重点对亚区的旅游服 务设施进行布局。图 5-4 为功能区空间布局层次图。本人认为,这种功能区布局失 于简单,对于现实的岛屿规划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1)早期区位理论
C.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 (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 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所谓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 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 商品的职能。 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 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 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 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 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5.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5.1.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及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而旅游活动也是在空间上的活动,必 定有其自身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的问题, 因此,区位理论也就受到旅游规划者的重视。
(1)早期区位理论
A.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J. H.Thünen)于1826年在 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 济之关系》一书中首先提出, 其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 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 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 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 收入的地区差异响,现代农业区位论者除 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考虑自然、 技术、社会、行为、政策因素。 同时,研究农业区位更多注意 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以便为 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2.1.3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网络要素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中国城市与乡村旅游是一个繁荣的行业,许多城市的周边都有值得游客前来游玩的乡村旅游地。
这些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演变,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因而,本文便着重探讨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
一、地理位置的多样性中国的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多样性很丰富,大体可分为三类:(1)近郊型乡村旅游地:靠近城区,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方便,适合短途旅行和周末游。
比如北京周边的九华山、戒台寺、青龙峡等。
(2)远离城市型乡村旅游地: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属于长途旅行,适合长假期间游玩。
比如西藏林芝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青海湖等。
(3)沿海型乡村旅游地:位置靠近海岸线,以其独特的海洋景观和海产品吸引旅游者。
比如福建的厦门鼓浪屿、泰山等。
二、旅游产品品种的丰富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品种也十分多样:(1)自然景观型:如江西庐山、四川九寨沟、深圳的大鹏半岛、桂林等。
(2)人文景观型:如安徽的黄山、云南的大理、宜昌三峡等。
(3)农业观光型:如广西龙胜竹海、云南的石林、福建土楼等。
三、旅游活动类型的多样性(1)户外运动:如登山、攀岩、滑翔、热气球、漂流等。
(2)传统文化体验:如景德镇陶瓷制作、包粽子、围棋、茶道等。
(3)休闲度假:如抚仙湖温泉、千岛湖、洱海等。
四、交通网络的完备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与交通网络的完备性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交通网络逐步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工具大量建设,为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游客的到达和出发提供了便利。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方式的多样化,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相应的交通建设也需要跟进。
五、绿色生态环境的维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需要在维护绿色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
作为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保护乡村环境,创建绿色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ppt课件
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配套发展关联产业,尽可能延长产业
链,以提高产业素质。(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强化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
PPT课件
14
三、理论基础
3.3 发展理论
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PPT课件
15
三、理论基础
旅游地生命周期
游客量
接待容量 饱合域
发 展
PPT课件
43
六、布局模式
成都市都市旅游开发“三圈组合”空间功能分布
PPT课件
44
六、布局模式
大连市环城游憩带圈层地域空间结构
PPT课件
45
六、布局模式
6.4 网络布局模式
在布局框架己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 域,进一步开发就可以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 造现代产业布局结构。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布局结构必须同时具备 三大要素:
空间布局是指产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 具体来说,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在 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情况。
产业空间布局是一种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 济布局,是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空 间体现。
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 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 态效益。
PPT课件
50
本章难点
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重要模式
PPT课件
3
第六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内容框架
一、旅游地域结构 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 三、理论基础 四、现实依据 五、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 六、布局模式
PPT课件
4
一、旅游地域结构
(完整版)第六章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四、 一般性资源载体的空间布局方 法: “三定”法
1、定位(明确位置)
(1)含义 定位就是确定旅游功能区和旅游建设项目的位置
(2)理论依据 地理空间理论和经济区位论:空间分异规律。
(3)定位方法 根据旅游景区内地形、水体、地质、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演化
牟平旅游空间布局
一、空间布局优化
1234空间格局
• 市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一心
• 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
两带 • 南部山地生态和文化旅游带
马形空间结构
空间发展理念
以山为骨
以水为魂
• 鱼鸟河、沁水河和汉河(包括山海大道)景观廊道
三廊
以绿为脉
• 养马岛商务休闲度假旅游区、金山湾运动休闲度假旅游
四区 区、昆嵛山生态宗教旅游区和胶东延安红色民俗旅游区
牟平旅游空间布局
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 范围——60公里的黄金岸线及周围海域 功能——海滨观光、沙滩运动休闲、海上 娱乐、海滨度假 发展方向
以滨海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环境改造、项目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面向环 渤海地区的国内和日韩海外市场为主导的国际性休闲度假基地,打造中国北 方国家海岸,成为北方最佳的国际滨海度假目的地
功能分区的目的和意义 (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 区界线 (2)确定各个旅游区的不同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3)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二、旅游空间布局原则及动力机制
(一)空间布局原则
1、突出主体,以点带面 即对增长极理论和点-轴模式的应用。资源特点、游
第六章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
【学习目标】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旅游发展迅速,其中,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尤为关键。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其旅游空间结构形成具有代表性。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背景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网络发达,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一)经济驱动机制经济因素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格局。
这种经济格局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二)政策引导机制政府政策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各城市之间的旅游交流和合作。
(三)文化驱动机制文化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各城市在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交通网络机制交通网络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这种交通网络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也促进了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特点(一)多中心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这种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一、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类型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多种多样,既有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古村落,也有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农家乐,还有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田园风光等。
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地都吸引了不同类型的游客。
古村落以其古老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许多历史文化爱好者;农家乐则因其清新的环境和农家生活的体验成为了家庭度假的首选;而田园风光则吸引了许多追求生态和农业体验的游客。
这些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
二、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分散式布局和集聚式布局。
分散式布局是指乡村旅游地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各个乡村之中,每个乡村都有不同的特色和特色景点,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乡村进行游览。
集聚式布局则是指多个乡村旅游地聚集在城市周边的某一地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乡村旅游区,游客可以在该地区内连续游览多个乡村旅游地。
这两种空间布局方式各有优劣,分散式布局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地间的互补和协作,集聚式布局则能更好地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空间关联。
乡村旅游地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古村落可以通过当地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一个农家乐也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田园风光合作,为游客提供农业观光和采摘体验。
乡村旅游地之间的相互推动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强了,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从而也会推动周边乡村旅游地的发展。
乡村旅游地之间的空间联系也表现在游客的行为上。
一些游客会选择在城市周边游览多个乡村旅游地,形成一条游览线路,从而促进了各个乡村旅游地间的游客流动。
要更好地发展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
要根据各个乡村旅游地的特色和优势,进行整体规划。
对于古村落,可以适当修缮古建筑,恢复传统风貌,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农家乐,可以加强农业观光和生态体验,增设农业科普教育等。
分析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规划管理
分析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规划管理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规划管理旅游业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
而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规划管理则是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和规划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优化旅游地的发展。
一、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旅游目的地内部,各个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和交通路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合理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和便利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首先,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应当注重景点的分布和布局。
景点的分布应当均匀,避免出现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情况。
过于集中的景点容易造成游客拥挤和资源浪费,而过于分散则会使游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交通上。
因此,旅游地的规划者应当根据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合理安排景点的位置,使游客能够便利地游览各个景点。
其次,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应当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
配套设施包括酒店、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它们的布局应当与景点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景点周边应当有足够的酒店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同时还应当有餐饮和购物设施来提供便利。
这样一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就能够得到充分的服务保障,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最后,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应当注重交通路径的规划。
交通路径的规划直接影响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旅游体验。
旅游地的规划者应当考虑到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公共交通和停车场等设施,使游客能够方便地到达旅游地,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顺利移动。
二、旅游地的规划管理旅游地的规划管理是指对旅游地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好的规划管理能够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能够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首先,旅游地的规划管理应当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支撑,因此保护这些资源是旅游地规划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规划者应当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限制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强度,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及其特点
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及其特点一、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的概念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在地理区域空间格局上的相互竞争、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空间经济关系。
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包括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及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的旅游。
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1、旅游形态的一体化旅游形态一体化就是统筹规划,要形成组织严密、运转协调的等级体系。
按照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步的要求实现宏观形态一体化,不仅城市与腹地的高度统一,合为一体,还要求城市之间在空间上联系紧密,不存在边缘化地区,形成多核心、多要素的高度密集星云状结构的分别地带。
2、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假如没有区域空间市场一体化,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消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构建实现旅游区域市场与经济的一体化基础,充分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的自由流动,对阻碍生产要素、原材料、跨区域的产品予以坚决消除,通过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产权、旅游、文化等全方面的专业化市场、一体化市场。
3、旅游产业的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就是要构建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区域产业结构分工合作体系。
要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从吃、住、行、游、娱、健等方面立足长远做好产业规划与发展,打造一个高效率的产业系统,实现产业更具优势化,区域更加合理化,从而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和谐、持续发展。
旅游空间产业一体化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提高其含量,注重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业素质,最终融合形成文化与产业的一体化,形成产业与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
4、旅游交通的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犹如人体脉络四通八达,要将区域内的各个交通脉络充分组合贯为一体。
假如没有便捷、完善的交通设施网络,区域内的各旅游要素、生产要素、商品要素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也必然无法实现区域经济的良好一体化发展。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在中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本文将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地域特色和游客流向,探讨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点。
一、空间布局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多样化的结构。
一方面,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大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地区,分布广泛、面积较大,包括山区、湖泊、村庄、农田等不同类型的景区。
乡村旅游地也呈现出集聚性和集约性的特点,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地聚集在某一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区域,比如杭州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等。
二、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地域特色丰富多样。
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有的是风景如画的山水田园,有的是古树参天的梯田风光,有的是蓝天白云下的湖泊风景;乡村旅游地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有的是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有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庙宇文化,有的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
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因其地域特色各具特色,也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三、游客流向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游客流向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地的距离影响着游客的选择,一般而言,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地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前来游览;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声誉也影响着游客的选择,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比如丽江古城、阳朔山水等;乡村旅游地的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优质的景区设施和热情的服务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乡村旅游地的宣传和推广也对游客流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和推广,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地域特色丰富多样,游客流向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提升乡村旅游地的品质和形象,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理 机 制 , 调好 与旅 行 社 、 游 及 旅 游 部 门之 间 的 关 系 , 绝 不 协 导 杜
参 考 文献 :
‘
良经 营 现 象 的 发 生 , 休 闲茶 业 朝 着 健 康 持 久 的方 向 发 展 。 同 使 时 , 视 广 告 宣 传 工 作 , 用 各 种 媒 体 、 子 商 务 平 台 向 全 世 界 重 运 电 发 布 和 展 示 品 牌 服 务 信 息 , 高 知 名 度 。 政 府 也 要 安 排 相 关 资 提 金 扶持 休 闲茶 业 的发 展 , 土 地 、 收 、 贷 等 方 面 给 予优 惠 。 在 税 信 良好 的 服 务 是 拉 近 游 客 和 休 闲 农 业 经 营 者 的 前 提 , 关 人 相 员 提 供 服 务 质 量 的好 坏 ,直 接 影 响 人 们 对 于 体 验 过 程 的评 价 。
2 1 ,91) 5 3 8 0. 0 13 (4: 0 — 55 8
快 相 关 法 规 建 设 。 休 闲 茶 业 发 展 有 法 可 依 , 经 营 者 依 法 合 使 使
乡 村 旅 游
壅 堕 科 0 年 3 第0朗 总 8期 塑 技21 第2卷 3 (第2 2 9
区I旅游窒问结构模式研究 或
张 敏
( 海市 长宁 区业 余大 学 , 海 上 上
203) 036
、
[ 摘 要] 在参 考众 多学者研 究成 果的基础上 , 为 区域旅 游空间结构 包括文化 空间、 认 旅游 区 旅 游 节 点 、 游 路 旅
、 合理 。ຫໍສະໝຸດ 【 关键 词 ] 区域 旅 游 ; 游 空 间结 构 : 式 旅 模
1 区域旅游 空 间结构理 论基 础
系 统 理 论 。 系统 ”ss m) 一 个 被 人 们 广 泛 使 用 的概 念 。 “ (yt 是 e 系 统 论 认 为 , 统 是 一 组 结 构 有 序 的 要 素 、 性 及 对 象 或 过 程 系 属
第五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
第五章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第一节旅游空间结构的要素分析及其优化整合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产生发展以空间系统为物质载体的。
旅游空间结构不是简单的几何分布,而是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也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对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把握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的建立,能够解答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许多关键性命题,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旅游科学的核心任务。
旅游空间结构可以抽象为: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
本节在综述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后,对这六个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再是简述三种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最后以苏州为例阐述旅游空间结构整合。
一、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一)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
区位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Christaller,1964;Lundgren,1973;Miossec,1976;Gormsen, 1981)。
Miossec(1976)和Gormsen (1981)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
Lundgren(1973)、Hills and Lundrgen (1977)和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Pearce(1995)在讨论旅游规划时,将空间系统按尺度区分为全国水平、区域水平和地方水平三个层次。
60 年代,Christaller(1964)就提到了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日本经济学博士除野信道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223一书中也曾专辟一章“观光的空间构造”(1985)讨论旅游空间结构。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一、旅游地空间结构概述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 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等,以及诸要素如 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 旅游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目前 旅游要素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表现形式,它是在长期旅游发展过程 的累积结果,旅游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健康、 持续发展。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五、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是地理学中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用于不 同研究对象区域分布差异的对比,进而找出地域分布变化规律。
式中,Pi为第i个区域内景区数占全国总数的比重,N为区域数量,C为分 布均匀度。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当R为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 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五、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2.景区集中度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
G为的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省区的景区数量,T为景区 总数,n为省区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景区分布越 集中;G值越小,则景区分布越分散。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三、旅游地空间结构模式 3.扩展模式 主要特点: 各级旅游中心地对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 挥;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开发重点: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四、四种常见的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1.核心-边缘理论 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 策》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他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 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 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 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 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 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上过渡区域、下 过渡区域。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ppt课件
中心地理论及旅游中心论
旅游中心地体系
精选课件
3
区位论
区位论
1.区位理论
区位论不仅仅从空间上、资源市场关系方面定量地 研究经济想象,其所建立的区位模型还有助于农业 区、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城区开发格局的科学分析
2.区位论的旅游应用
包括: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层次与规划层次、制定发展 战略、寻求区位优势、聚集效应、旅游线路设计、场 所选择。
设施、科学与技术基础设施)
需求状况(老练挑剔的地方客户的存在、 地方对专业化部门的细分要求、客户的
潜在需求)
支持性产业和相关性产业(·基 于地方的供应商的存在 ·相互竞争的相
互产业的存在)
精选课件
6
产业集群理论
结构:各层次的酒店、餐饮、旅行社 俱乐部、洗浴中心、会展中心等
集群类型:内生型 生产特点:柔性 生产 主要竞争优势:创新、区域营 销、生产成本、差别化优势 动因: 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制度相对稳定性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
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精选课件
1
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问
指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优化配置和组 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
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特定领域内, 大量产业关系密切的企业集聚的现象
指代那些由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 部分构成的一类形体
精选课件
2
区位论
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旅游应用
7
分形理论
美国曼德尔布罗特提出
分形理论
本质特征 自相似性
本质特征 无标度性
组成要素 形态
组成要素 机遇
组成要素 维数
精选课件
8
分形理论
随机聚集维数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以陕西为例
环境科学 !"#!$%&$'(') *+&,-./&$01$21(3$&)%$4$$%'(
科技风 "#$% 年 & 月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以陕西为例
范5坤5梁5晶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摘5要对于一个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来说构建科学完善系统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取得更 好的成效 本文对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构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首先首要分析了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重要 性在此基础上就陕西省如何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陕西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构建模式
55对于发展旅游经济来说#一个地区如何进行发展是一个战 略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旅游产业发展 必须构建科学"全面"系统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使旅游产业的 发展向旅游经济转型$ 陕西省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 自然旅游资源#而且也有很多人文旅游资源#对于陕西省旅游 经济发展来说#在当前旅游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 陕西省应当在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旅 游经济的发展步入可持续化发展轨道#同时也要打造自身的旅 游特色#最大限度提升陕西省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并且使 其成为陕西省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整体打造形成创新 与发展合力$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布局、旅游资源的配置、旅游交通的组织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的配置等问题。
通过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优化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布局,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模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 研究背景:介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迅猛的增长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并对文化交流和地方特色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旅游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环境破坏、社区冲突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合理的空间结构模式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社区冲突,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
A.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最初是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 利士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 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 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点-轴渐进式 扩散的结果,将形成点-轴-集聚 区的空间结构。 B.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 理论的延伸。所谓网络开发,就 是强化网络和点轴系统的延伸。 提高区域内各节点与腹地、腹地 与腹地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促进 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因此,该理论应用的时机应选在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区域之 间发展差距已经不大,区域经济 实力已允许较全面地开发新区的 时候。
(1)早期区位理论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 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 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 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 主义的理论》,其理论的中心思 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 约费用最大的地点。其相关法则 是运输区位法则 、劳动区位法则 和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 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但在 实甘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
(1)早期区位理论
D.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市场区位理论是廖什1940 年在用德文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 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 问题,从而建立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 观论。 他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 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 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他反对运输成本 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对于区位优势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利润才是起到决定 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工业区位主要是由其销售范围的大小确定,也就是需 求量决定了市场区位。在一个具有均一运输成本与资源分布的均质平原上,这
些区域应呈六边形,并且填满整个空间。但在真实的景观中,这些区域将很少会 趋向六边形,其形状的变化,反映了道路网、资源赋存、劳动力、以及市场等的 变化。
(2)区位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作用
A.旅游中心地理论 1940年,A.马里奥蒂就曾提出“旅游吸引中心地理论”, 认为“旅游吸引力之所在即成为旅游中心地”。 所谓旅游吸 引中心地 是指某地区或旅游区内拥有一定数量的旅游人口、 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并能承担该区旅游需求及供给功能的 核心。这一核心作用范围可大可小,大者可作为一个国家的 旅游枢纽和周转中心,旅游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地理 位置优越,拥有相应规模的旅游吸引和作用范围;②交通便 利,便于把景点构成旅游网络;③资源集中,便于满足游客 的各种需求;④地域开阔,可承载众多的游客和服务人员; ⑤可给游客提供方便的游览和生活条件。总之,旅游中心是 经济发达、交通方便、资源丰富、设施健全的地方。 B.距离衰减理论见3.2.1.2距离衰减规律 社会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 定关联。
5.1.2空间结构理论
源于区位论的空间结构理 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主 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 的理论,是促进区域合理发展 的理论依据。一般而言,空间 结构会依次经历原始均衡结构、 增长极结构、核心—边缘—外 围结构、网络一体化结构等阶 段。 (1)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 1950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 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 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 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 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 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 以带动经济发展。
(1)早期区位理论
A.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J. H.Thü nen)于1826年在 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 济之关系》一书中首先提出, 其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 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 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 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 收入的地区差异。由于杜能学 说只考虑市场距离对农业布局 的影响,现代农业区位论者除 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考虑自然、 技术、社会、行为、组合,以便为 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早期区位理论
C.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 (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 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所谓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 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 商品的职能。 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 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 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 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 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3)圈层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
A.圈层理论 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 杜能提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影响力从 核心区到远郊区服从距离衰减律,也就是中心区的影响力较大、功能层级 较高,并认为城市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城市核心圈 层总是居于龙头和首要的地位,效应发挥越大,越能推动城市各圈层向核 心圈层靠拢,最终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B.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与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 作《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y)一书中,正式提出 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 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其 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 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其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 区域。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互赢的空间 关系。 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中地区 要注意培育旅游核心区 ,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 ,带动边缘区域发展 , 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