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课标要求(必修)
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一》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标必修一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
因此了解这些重大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要基于政治制度的理解、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培养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九个学习专题来承载的。
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
以下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历史Ⅰ》课程目标里的九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史论共享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2020年修订课程标准必修高中地理湘教课标版必修一
地理课程标准内容(2020年)地理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
高中政治必修一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
高中政治必修一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一、概述1. 介绍高中政治必修一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的主要内容2. 分析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主要内容,包括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3. 探讨这些要求与高中政治课程的整体目标是否一致。
三、具体教学方法4. 探索采用何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达到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目标。
5. 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四、教材选择和设计6. 探讨教材选择和设计对于达到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重要性。
7. 分析目前常用的教材对于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覆盖程度和实用性。
五、课堂实践8. 分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对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进行具体的实践。
9. 探讨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对于实践的影响。
六、评价和改进10. 总结现行教学模式对于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实际效果,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11. 探讨政治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掌握程度。
七、结语12. 总结全文,强调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对于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结语在本文中,我们对高中政治必修一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课标要求的主要内容、具体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设计、课堂实践以及评价和改进等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引入,使得高中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对不同政治议题的深入探究和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与当前高中政治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综合探究二课标要求的目标。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外调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必修一课标要求与重难点
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课标内容要求】1.1.1 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1.1.2 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
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
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2 通过质点模型、太阳系行星模型等实例,体会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1.1.3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例3 结合瞬时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
例4 结合加速度概念的建构,体会物理学中的抽象思维。
例5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工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1.4 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例6 查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7 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
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例1 调查生产生活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
例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原理。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课政治程标准
高中课政治程标准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包括必修一和必修二两门课程。
必修一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哲学与思辨、法律与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必修二则涉及公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与义务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的方式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同时,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权威解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权威解读日前,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新课标,新得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主要有哪些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权威解读!“新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就是推倒重来,而就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订后得课程方案力求反映先进得教育思想与理念,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得发展。
”1月16日,在教育部举行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谈及为什么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这样表示。
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03年印发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得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得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与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修订后得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又有哪些新得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就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得问题。
1、高中不就是“高考加工厂”,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权“与2003年颁布实施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得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得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得制度建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说。
为什么会涉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王湛回忆起2012年媒体上关于普通高中定位得大讨论。
“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就就是大学升学得预备教育,这种瞧法对不对?这次修订方案之前,我们组织专家广泛听取各方面得意见,综合比较研究确定普通高中教育得定位就是什么。
”王湛说。
普通高中就是否就就是“高考加工厂”?新修订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就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得基础教育,不只就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得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指国家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的规范,是教育部门制定的一项重要指导性文件。
它涵盖了普通高中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中,课程标准规定了每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明确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这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确保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其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指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明确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在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规定了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评价标准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标准。
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的明确有利于教师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最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认真贯彻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制定的一项重要指导性文件,对于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能认真贯彻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篇目列表(红色字为课标要求)
《先秦诸子选读》默写 《论语》
来者犹可追。 1. ,来者犹可追。 2.穷则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2.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3.当仁 当仁, 3.当仁, 。 钻之弥坚。 4. ,钻之弥坚。 5.诲女知之乎 诲女知之乎! 5.诲女知之乎! ,是 知也。 知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 6.士不可以不弘毅, 。 7. ,非道弘人 。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 ,勿施于人 。 岁寒, 10. 岁寒, 。 11.子在川上 11.子在川上 曰: , !” 12.夫仁者 夫仁者, 己欲达而达人。 12.夫仁者, ,己欲达而达人。 13.人而无信, 13.人而无信, 。 人而无信
Hale Waihona Puke 《老子》自知者明。 ,自知者明。 生于毫末; ,生于毫末; ,九层 之台, 始于足下。 之台, ; 始于足下。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 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 :原为古代 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宵衣旰食 :xiāo yī gàn shí 宵:夜间;衣: 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 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 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辐辏:fúcòu 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 车毂一样。也作辐凑
:
14.言必信,( 14.言必信,( 言必信 )。 15.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饭疏食饮水, 1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於我如浮云 於我如浮云。 ( ),於我如浮云。 16.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君子食无求饱, 1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7.不愤不启 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7.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 不复也。 18.巧言乱德。( 18.巧言乱德。( ),则乱大谋。 ),则乱大谋。 巧言乱德 则乱大谋 19.道不同 道不同,( 19.道不同,( )。 20.( ),必先利其器 必先利其器。 20.( ),必先利其器。 21.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 21.学而不思则罔,( )。 22.与朋友交 与朋友交,( 22.与朋友交,( )。 23.人无远虑,( 23.人无远虑,( )。 人无远虑 24.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2018年各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电子版]
2017各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电子版)、刚刚,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为(2017年版)各科课程标准最全版(扫码直接进入)↓↓↓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政治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物理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小编也已为各位整理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1.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答: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2.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答: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
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语文高年级课标要求
语文高年级课标要求
语文高年级课标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识字与写字: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和词语,能够正确书写汉字,注意汉字的笔画、笔顺和书写姿势等。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提高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阅读与鉴赏:学生需要具备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和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和语言特点;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能够品味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等。
3. 表达与交流:学生需要具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演讲和辩论技巧,能够参与讨论、交流和分享等语言活动。
4. 文化与传承:学生需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
5. 思维与创新:学生需要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能够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创作等。
以上是语文高年级课标要求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要求的落实,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规范高中语文教学的文件,旨在规范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本文将从语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备运用语文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信息意识和多元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二、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阅读、写作与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
其中,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学习;文学欣赏和阅读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赏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写作与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口语交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等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发展。
四、评价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评价方式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教师在评价学生语文能力时,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采用考试、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全面评估。
五、师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总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能够规范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2017年新修订)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 (3)一、必修(10篇) (3)1、《论语》 (3)2、《劝学》(《荀子》) (4)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4)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7)9、《赤壁赋》(苏轼) (8)10、《项脊轩志》(归有光) (9)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1)3、过秦论(上)(贾谊) (11)4、《礼运》(《礼记》) (12)5、《陈情表》(李密) (13)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3)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4)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5)9、《石钟山记》(苏轼) (15)10、《登泰山记》(姚鼐) (16)三、选修(12篇) (17)1、《老子》 (17)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8)3、《大学》(《礼记》) (19)4、《孟子》 (19)5、《逍遥游》(《庄子》) (19)6、《谏逐客书》(李斯) (20)7、《兰亭集序》(王羲之) (21)8、《滕王阁序》(王勃) (21)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23)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3)古代文论选段 (24)诗词曲(40 首) (25)1、《静女》(《诗经》) (25)2、《无衣》(《诗经》) (25)3、《离骚》(屈原) (26)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6)5、《短歌行》(曹操) (26)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27)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27)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8)9、《山居秋暝》(王维) (28)10、《蜀道难》(李白) (29)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9)12、《将进酒》(李白) (30)13、《燕歌行》(高适) (30)14、《蜀相》(杜甫) (31)15、《客至》(杜甫) (31)16、《登高》(杜甫) (31)17、《登岳阳楼》(杜甫) (32)18、《琵琶行》(白居易) (32)19、《李凭箜篌引》(李贺) (33)20、《菩萨蛮》(温庭筠) (33)21、《锦瑟》(李商隐) (33)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4)23、《望海潮》(柳永) (34)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34)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34)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5)27、《登快阁》(黄庭坚) (35)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5)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5)30、《声声慢》(李清照) (36)31、《书愤》(陆游) (36)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6)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6)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7)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7)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3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3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课程标准脚注
高中课程标准脚注
脚注:
1. 教育部文件: 本高中课程标准依据教育部[具体文件名]文件制定,旨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2. 核心素养定义: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包括基础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3. 学科框架: 学科框架指构成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设置,涵盖知识体系、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及学科思想方法等。
4. 选修与必修: 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能力,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选择。
5. 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6. 教材与资源: 教材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7. 更新记录: 本课程标准的最近一次修订时间是[具体日期],主要调整了部分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指标,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8. 实施建议: 各高中在实施课程标准时,应结合本校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并积极推广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9. 联系与反馈: 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进一步指导,请联系[具体联系方式]进行咨询和反馈。
高中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高中课程标准一、前言高中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期间,也是人格形成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旨在通过科学体系和合理设置的课程标准,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全面素养的高中毕业生。
二、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实验)》主要包含三个部分:通用部分、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应用文化课程标准。
其中,通用部分包括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教育目标的描述,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和体育等学科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应用文化课程标准则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目标和学生素养的培养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学科教育、综合实践和生涯规划,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高中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四个方面。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具备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等情感;价值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学科教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以下是各学科的教育内容要求:1. 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凝聚全体学生基本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和公民意识的主阵地,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担当精神和国家意识。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民主公民,关注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国际形势,增强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篇目全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总目录: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1、《诗经•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高中部分(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课标要求(必修)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目的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能力重点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更高要求)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文学知识和鉴赏能力)二、教材编排体例(必修)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两个现当代散文单元。
必修1:写人记事散文单元(品文--品人)必修2:写景状物散文单元。
(赏景--体情--品言)。
重点是在精美景物中体会浓厚情味和深邃意蕴,从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景及作者的独特情感。
两个散文单元,内容各有侧重,目标各有不同。
不同的鉴赏方法,为选修课学习作准备三、单元编写意图本单元散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
《荷塘月色》以精彩的写景状物闻名,作者用精美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
《囚绿记》因为篇幅较短,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而第一次进入高中新课本。
此单元属阅读鉴赏的审美感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情与景的关系。
三篇文章共同的特点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对故都的眷恋、对荷塘美景的感受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美而雅的审美追求的体现。
这种体现或含蓄、或直率,但都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这些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
四、单元教学要点1.赏析美景。
理清写景状物的线索,赏析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写景状物多种艺术手法。
2.品评深情。
理清作者起伏、隐现的情感线索。
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和独特感悟。
3.品味语言。
熟读背诵、圈点批注、揣摩语言,是赏析的切入口。
重视品味语言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正道。
4.提升审美。
写景状物散文始终贯穿着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等,接受美的熏陶,激发美的追求。
五、关于审美能力《课程标准》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种能力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一环。
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描写审美物象、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趣味的。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味美景、美情,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并对这种美进行富有创见的评价。
审美能力就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故都的秋》➢郁达夫《故都的秋》为写秋的上乘精品。
因为他不只重在描述秋景秋物,而且刻意传染秋色秋味,摹写秋的深邃意境,笔墨里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逐层下移分析视角:➢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秋景—秋情)➢这是一篇郁达夫的抒情散文。
(独特感受)➢这是一篇郁达夫以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独特情感的抒情散文。
(表达方式与表现风格)学情分析➢有人对中学生调查对《故都的秋》的阅读感受,结果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这篇文章。
虽然有一些学生凭直觉感觉不错,但说不清好在哪里。
一些学生认为写得很一般,甚至不好。
更多的学生感觉很茫然。
➢主要原因,一是时代的隔膜,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审美情趣、表现形式与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多的差距。
基于上面的文体及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挚爱。
进而了解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强烈的主观色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品味语言,消除时代隔阂,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
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
展示咏秋、叹秋、赞秋诗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伤感)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悲苦)轻寒可人天(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畅快)问题设计:➢有人说,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
古今中外的墨客文人无不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情寄托在秋色中。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的?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同学带着问题细读文章。
➢设计意图:引导回忆所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相关诗文,让学生初步体味,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作家,不同人生体验所激发出的个性化的感受。
认识经典散文,以情驭景,景随情移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二)品读课文,概括要点。
1.请用文中语言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思考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Ø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Ø第2、12段写南国之秋,从写法上是对比,从结构上看,是首尾呼应。
这个环节可以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的设计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交流。
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2.为了体现故都秋的特点,作者主要抓住了哪些意象,构成了几幅画面?请用简练的文字加以概括。
➢秋晨小院---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歌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意象—诗化)➢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诗句形式点化画面。
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画面的意境美。
3.在这些画面中。
作者通过哪些修饰性的词语来突出景物的特点?从遣词造句中品出了作者怎样的姿态和情趣?➢可通过师生共同品读五幅画面来解决。
➢比如,欣赏第一幅画面,可以先请学生来朗读。
然后让学生抓住写景状物中修饰性的词语体会这里的景与物的特点。
还要通过推敲字句进一步让学生领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情味。
(三)课外探究➢为什么郁达夫会有这样的审美感受?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借助郁达夫的经历和相关文章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关作品:《一个人在途上》《北平的四季》)《荷塘月色》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学生在写景状物方面最需要了解什么?➢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最需要学习什么?➢《荷塘月色》最令人赞赏,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方面,课文哪几个段落处理得最好?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有一定了解。
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
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认识问题较肤浅,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粗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和培养之中。
尤其是对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流露出的思想情绪还不太容易理解。
➢所以教师在引导阅读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审美意境,培养他们纯正的文学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教学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是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学习通感的修辞手法。
➢探究作者情感,培养多元解读的审美价值观。
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 配乐朗诵,渲染气氛;2.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读。
不要齐读。
因为朗读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
此文的话语方式很像是自言自语,让学生把自己放进去读,意在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理解不同,情感、节奏就不同。
(二)仔细品读,把握情感。
挑自己喜欢的文段朗读,交流。
如以第三段做切入口,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
设置问题:➢为什么喜欢这段独白?----写出作者自由的心境。
➢Ø你从哪里看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言。
这一段独白中,作者心中有几个荷塘?几个自己?作者喜欢哪一个荷塘?哪一个自己?联系开头,简要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三)赏析语段,品味语言画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语言,批注赏析,写出理由。
《囚绿记》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借绿表达的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争精神的歌颂。
➢品读语言,提高鉴赏现代散文的能力。
梳理文脉➢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看看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哪些内容?画出关键词句。
(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哪一段内容最打动你,标注,说说理由。
研读思考➢囚之由---释之理---文之旨➢ 1. 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有怎样的心理背景?➢ 2. 被囚的一支绿具有怎样的特点?➢ 3. 作者对绿的深爱表现在哪里?(牵--囚---释)你如何看待作者囚绿的行为?➢作者写这段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有怎样的深层含义。
象征手法➢大部分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往往不是单纯的褒贬某物,而是借这些事物来褒贬人的品格或者具备这种品格的人,这就是象征手法。
➢这篇文章借助描绘“绿友”蓬勃、向阳、固执的特点,赋予其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以及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的象征意义。
评价➢陆蠡用他的笔,借助一支常春藤,写出了对生活的感受,写出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
也写出了一段心绪。
他用他自己的固执回应了常春藤的固执,用自己的坚强,印证了常春藤的坚强。
这支常春藤和陆蠡一样在我们心中永生。
➢苏格拉底有句话: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会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巴金评价:这篇散文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有着不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