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马原第一章2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一章2

马原第一章2

公孙龙:白马非马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 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 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 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 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 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麻雀在五十年代曾被列为“四害”之一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前定和谐”理论
“单子论”的基本观点
• “单子”不具有广延性,因此不是物质性的东西 ,只能是精神性的实体。 • “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 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 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
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
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 本的观点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 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 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新版马原第一章第二节

新版马原第一章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 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克思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偶然性体现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 的纯粹的偶然性。
弗莱明
伦琴发现X射线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X射线,都与偶然 因素紧密相关。
形而上学的错误: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 性割裂开来。要么不能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要 么不能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马克思批评形而上学:
“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 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 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 别。”
恩格斯在批评形而上学时指出: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要始终不 渝地坚持对外开放 的基本方针。
(2) 联系具有普遍性
如:蝴蝶效应 太平洋对岸的一只蝴 蝶轻轻舞动翅膀的和这边 的一场风暴会不会有联系?
联系普遍性的理论分析
事物内部 事物间 各要素间 的联系 的联系 共时性的结构联系
事物自身 的过程 转化为 他事物
空间意义上 的横向联系
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地震
闪电
火山爆发
壶口瀑布
地质断裂
现象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 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 表现本质的现象。 在海湾战争和伊 拉克战争中,伊拉克 制造了大量的假象, 用以迷惑和耗费美国 等国的军事力量。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相互对立: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 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 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 象思维才能把握。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马原课件第一章

马原课件第一章

——是绝对的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是相对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一个极端: 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另一个极端: 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人类社会的突出特点
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纯粹自发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
高级
低级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2、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
(1)含义: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其基本内容: 第一,相对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第二,相对于事物自身的“质”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认识不同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下例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1)镜中花水中月 (2)阶级斗争 (3)引力场 (4)未实施的城市规划 (5)梦中树
(1、2、3)
下列诗句中体现了哪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1)正确的原则 (2)人们的主观愿望 (3)领导者的意图 (4)客观存在的事实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

28
有序的变化会引起事物上升性的 质变;无序的变化会引起事物下降性 质变。
29
以用数量方式描
述的规定性的总
称。
概念/量
5
(2) 质量统一性
◆ 质是量的基础 ◆ 量制约着质
6
▲由于量与质的相互规定
关系,在复杂情况下,因 条件限制或者认识能力的 局限,人们难以区别和确 定事物的质时,从定量考 察入手,能使混沌不清的 关系清晰起来,从而解决 实践或认识的难题。
7

3.

8
(1) 定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 的形式与状态,即事物发展的过 程,程序性和秩序性。
1
1. 质
2
1 定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 物的内在规定性。这一决定 性决定了某事物是其自身而 非“他物”。
概念/质 3
2.

4
(1) 定义:
量是事物存 在状况的一切可
如:数量、体 积、质量、规模、 形状、范围、排 列次序、结构层 次、构成比例、 持续时间等等。
事物保持特定质的稳 定的数量界限或区间。 在这个界限内,事物量 的变化不影响其质的存 在,超出这个范围,事 物特定的质丧失。
9
0度
100度


度是一种特殊的量,关键的量,通 常人们称之为“关键”、“关节点”、 “临界点”。
10
在度的问题上,如果有积极意义, 就应该力求跨越临界点。但更多时候 在“度”的问题上应该严格、谨慎和 小心对待。
17
质变是指事物特定的质的丧失
和转化,是一事物变成“他物”, 一种质态过渡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渐进性的中断,是事物的显著变 化。
18
(2) 质变、量变相互联系

马原_第1章(2)__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

马原_第1章(2)__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

领会“八性”,把握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同一性和斗争性 •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 普遍性和特殊性 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渐进性和飞跃性 •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 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 前进性和曲折性 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 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 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 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 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用

质量互变规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 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 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 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
• 太原的伙伴们注意了: • 以后坐1、813、809、855、611、863、865、859、822、848、308、38、
路等等,谁要是敢不在站点强行下车与司机吵架的,全车人揍它…… • 因为这几条公交线路都路过汾河,特别注意,不要影响公交驾驶员心情。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 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 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
一 /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二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地看问题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辩证法逻辑结构图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
两大特征 五对范畴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企业的社会生存系统
一、两大总特征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蚕沙
蚕 沙
鱼 沼气渣
桑基鱼塘
一、两大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两大总特征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万物互联时代悄然而至 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世界图景将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3.联系具有多样性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原》第一章(2)

《马原》第一章(2)

规律的客观性案例
• 现象与事实:人们发现高温高压可以杀死葡 萄球菌、沙门氏菌、杆菌、霉菌、嗜盐菌等 细菌; • 研究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高温高压后,细菌 中的蛋白质结构会发生热凝变,从而使细菌 内部蛋白质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 规律的应用: 高温高压可以杀死细菌,人们 用此法消毒。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脑则不 能?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脑与动物脑的比较
人脑的功能
人的意识是通过一系列的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在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无条件反射: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
人和动物共有
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 来就有“龙有九似”的 说法:“角似鹿,头似 驼、眼似兔、项似蛇、 腹似蜃、鳞似鱼、爪似 鹰、掌似虎、耳似牛”。
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 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科学研究
从意识的心理过程分为 知、情、意三种形式。
“世界从何而来”,用哲学的术语就是“ 世界本源学说”。回答“世界是什么? ”是 哲学的主要任务,当然这里面有许多答案, 这些不同的答案构成了每个个人或每一类人 对世界的看法,而这些不同的观点和回答又 串起了哲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但是如果我们 从哲学的角度把他们加以分类的话,那就是 伴随着哲学几千年发展历程而产生的两大基 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这里,引 出今天要讲的一个问题:唯物主义对世界是 什么的理解。
阿那克西米尼
“空气”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万物的始基

马原理第一章

马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身同一物”问题
• 这个世界之所以显现为这样而不是别样,是也只 能是因为我们理性本身,或者说,是也只能是我 们的理性使这个世界显现为这样而不是别样。因 为这个世界只能是在我们的理性意识中向我们显 现,并因而是“这个世界”。 • 因此,对这个世界的根据的追问,在根本上就是 对理性本身的追问,因而也就是对理性本身的反 思。通过追问这个世界的根据,理性以反思的方 式返回自身。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 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身同一物”问题
• 把事物在意识中的显现规定为这一事物自 身,或者说,这一事物被直接等同于它在 意识中的显现: A是A。 • 当我们把被命名为“树”的相遇者在我们 意识中的显现就当做“树”本身的时候, 我们就在给出一个树的自身同一物:树的 如此这般的显现就是树本身(全部);或 者说,树本身仅仅就是它的如此这般的显 现。
唯心主义Idealism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并不主张心灵在一种实质性的意义上创 造了物质或物质世界。这种观点并没有混淆思想 与思想的对象。它的中心论点是,外在世界只有 通过观念的工作才能得到把握;我们对于外在世 界所能够说的一切都是以心灵活动为中介的。世 界自身当然不依赖心灵,但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一定是由心灵构造的。唯心主义是关于我们所认 识的世界如何能够是这样的一种哲学观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身同一物”问题
• 哲学虽则从自身同一物出发,但是它并不是以自 身同一物为对象,而恰恰是要摆脱、离开自身同 一物,去追寻自身同一物从中显现出来的本源。 • 哲学对“这个世界”的根据的发问:如果这个世 界就是它显现的这样,那么,它为什么是这样而 不是别样?如果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是它显现的这 样,那么它为什么会显现为这样,而不显现为别 样?这也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据问题。

2014考研政治马原部分变动情况

2014考研政治马原部分变动情况

第一时间直击2014年考研政治大纲马原变化2014年考研政治大纲延续2013年的知识点结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下面我们针对新大纲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提纲挈领地给出考研政治复习的指导。

一、2014新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的变化综述2014年考研政治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5个考点,调整了9个考点。

具体表现在:第一章是马原理的绪论部分,此章第二节增加了一个知识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其余没有变动。

此章内容是马原理部分的系统介绍,所涉及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复习过程中注意用复习选择题方法进行复习,认真总结,提纲挈领,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特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部分进行识记性复习。

第二章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的一个章节,也是我们要着重复习的重要章节。

此章新增加了二个知识点:(1)第一节中添加“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2)第二节中添加“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此外还有表述变动一处:第一节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表述变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除了唯物论部分,本章辩证法部分更是十分重要。

把握辩证法部分的逻辑结构,要注意三点:第一,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辩证法的范畴和基本规律都是对联系和发展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注意五对基本范畴的应用性。

第三章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本章变化只有一处,在第二节中,将“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价值评价的功能”两个知识点合为一个知识点“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这部分的难点是认识的本质,考生需要区分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的两种反映论,因为涉及到西方哲学部分,所以考生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要多多注意系统总结。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第一章第二节进行设计,主要内容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和理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影响,并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马原的基本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明白两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熟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掌握马原中有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以上概念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学内容和步骤Step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教学内容,复习马原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Step 2:导入•提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引出下一步内容。

Step 3: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呈现相关内容或示例,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介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Step 4: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提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后,引出下一步内容。

Step 5:学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呈现相关内容或示例,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介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基本特点,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Step 6:实例分析与讨论•提供一个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互相讨论,并指导学生从马原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Step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如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既是世 界观也 是方法 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
实践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对 立统一规律是世界 联系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 石,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二)两个根本属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相对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分离、相互对立
相 互 联 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 有 同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绝对性
(三)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01-02-马原第一章-第二节

01-02-马原第一章-第二节

• 意义:
1.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不能忽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善于把握有利于 事物发展的机遇。
(5)可能性和现实性
• 概念: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 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 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 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 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
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诸多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
质、地位和作用。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发展。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 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 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理解辩证 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矛盾 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 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1.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 创新; 2.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 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4)必然性和偶然性
• 概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 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 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 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 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在世界(自在自然)
人 的 实 践
人类社会
人 人类社会 类 世 界
人化自然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 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是 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 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 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 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恩格斯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 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 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 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基础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 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 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 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河外星系
黑 洞
旋涡星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 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因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 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 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 对静止的一面.
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不变论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 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 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 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 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恩格斯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 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地球公转
月球表面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光年是光在一年 时间里所行驶的距 离,约为1013公里。
银河系的直径大约 是10万光年,中心厚度 约为1.2万光年
地球
地球到银河系中心 的距离约为3万光年。
银河系正面图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 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基 本 粒 子
狭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不同 而不同,表明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关系
t
t V2 1 2 C
太阳系全图
太阳正带领着8大行星、 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 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 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 的速度旋转。
物质离不开运动
我们的地球 正在以每秒30公 里的速度绕太阳 旋转。
整个生物 界和人类社会 都经历着由低 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 发展过程。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存在方式
共性特点 超 密 态
无 机 物
有 机 物
固 态
液 态
气 态
等 离 子 态
实 体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第一,运动的涵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 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 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 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 到思维。” ——恩格斯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 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基本特点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 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 改变的趋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价值规 律,四季更替
第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 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 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 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 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 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恩格斯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 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 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银河系
• Altitude(海拔) • Latitude(纬度) • Longitude(经度)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Y P(X1,Y1,Z1) 高 Y1

Z1
Z
O
X1
X
第二,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 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 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 或短的过程。
1秒钟之内: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人们 在实践中能动地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 现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21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 河流。 ----克拉底鲁
一条河流呀
方生方死,方死
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庄子
庄子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一,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 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一,世界是统一性的,即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三,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物质世界
生命特性
李 白
泰山也在运动变 化之中。100万年以 来,它已经长高了几 百米。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泰山日出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在 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动者恒动,静者恒 静。外力,只有外力才 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 唯一原因。 牛顿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基石。 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 • • • • • • • • • • • • • •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 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 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哥白尼在这一时期 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 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 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 了这个时期,使科学还 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恩格斯
第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 • • • • • •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 活动。总之,除了纯粹 的生理本能活动和意识 活动以外,人的一切活 动都属于实践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 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自觉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有 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人的同一性。 • • 2、世界统一于存在。 •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 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 就等同于运动。 •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 • • • •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 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 的观点。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 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 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 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 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 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 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 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 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