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
(2)人类工程活动又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 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规模愈来愈大,对地壳表层岩体的改造作用已达 到不可忽视的程度,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早已超出局部场地的范围而波及到广 大区域。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已涉及到地球表面80%的地区。 例如,大量抽汲地下水或其它地下流体,降低了土体中的空隙液压,引 起了大范围的地面沉降,使得沉降区内已有建筑物的正常工作条件受到严重 影响。又如修建高坝大水库,大区域的水文动态和水文地质条件因之而改变, 往往引起区域性的坍岸或浸没。有时库尾淤泥还会引起支流泄水不畅,造成 更大区域的地下水回水,如在黄土地区还会进一步引起大区域的湿陷。在某 些地区还会产生水库诱发地震,导致较大区域内的建筑物受到危害。
矿山工程常遇到的是露天矿边帮及地下巷道的稳定 及涌水、采矿引起地面塌陷问题;
在特种土地区如红土、黄土、淤泥、膨胀土等同样 会遇到特殊的工程地质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更为复杂多样,除与 其他工程相类似的区域地壳稳定、坝基、边坡和地 下洞室岩土体的稳定问题外,还有库坝区渗漏、水 库库岸稳定、水库淤积、滨库地区浸没、水库诱发 地震等问题;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石油及天然气而造成大范围 地面沉降,放射性能源的应用而存在核废料的储存, 采矿而产生的废矿渣的处理等则属于环境工程地质 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的定义
在工程地质学中,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常用工 程地质条件来描述。 工程地质条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可理解为与 工程 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一般认为,它包括工程建设地区的:岩土工程地质 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 现象; 地质物理环境(地应力及地热等);天然建筑材 料等七个方面的因素。
地质环境的定义
地质环境广泛的含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与活动进程 中地壳表层的地形、地貌、岩土、水、地层构造、矿产 资源、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地质环境对工程 建设场地的选择和建筑物结构类型及施工方法的确定, 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地质环境不良,一方面可能因需要采取地基处理措 施而提高工程的造价;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工程建筑的稳 定、安全和正常使用。 世界上大坝破坏和失事的事例中,至少有一半是由 地质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地质学中的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学
地质学中的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们研究的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质信息进行工程设计与施工。
在工程建设中,对地质条件的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是保证工程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一、地质工程的概念地质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地质现象和地质信息,解决工程建设和开发利用中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和技术体系。
它不仅关注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等自然地质因素,还关注地下水文地质、地层岩土工程性质、岩土介质力学性质等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地质因素。
二、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学科,它研究的是地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等阶段,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评价和分析,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预测和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三、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 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工程地质调查是工程建设前必要的步骤,它通过对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土等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获取地质信息,评价地质条件的适宜性和不适宜性。
在工程地质评价阶段,对地质灾害、地下水及地下水动力学等进行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评估。
2.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地质工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它对工程建设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可以通过预测、防控和治理等手段,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
例如,在山区公路建设中,需要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治理,确保公路的安全运行。
3. 岩土工程性质与地基处理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学着重研究岩土工程性质和地基处理技术。
通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岩土材料的性质研究,确定工程地基处理的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在地基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建设高层建筑时,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以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自然条件和人工负荷。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1.地质调查和勘探: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对地质条件进行准确和详细的调查和勘探。
地质调查包括地貌调查、地层调查、构造调查等,用于确定地质结构、岩性和地层等地质情况。
2.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是为了解地下地质情况、获得工程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工作。
包括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和报告等。
3.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土材料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对于工程地质学至关重要。
岩土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和破坏准则等。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研究土地和岩石的工程性质、问题和处理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岩土工程材料的性质、施工技术、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等。
5.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地下水是地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运动、分布、水位、水质等地下水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地下水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6.坡体工程:坡体是指地表坡地上层土层的局部或整体塌陷或滑动变形。
坡体工程是为了防治坡体滑坡和塌陷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包括防护、加固、治理等。
7.地震工程:地震工程是研究地震对工程建设和结构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和防护措施的学科。
地震工程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震源机制研究、地震动力学分析等。
8.岩土动力学:岩土动力学是研究由于地震、爆炸、地下水流等自然或人工因素引起的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的学科。
岩土动力学主要包括岩土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波在岩土体中的传播和衰减等。
9.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是基于地质调查和勘察的工程地质资料,制定合理的岩土工程方案和设计参数的过程。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条件、岩土性质、荷载特征、施工工艺等因素。
10.工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或已建工程产生的破坏、危害和影响等。
主要包括地质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
工程地质知识点
1、名词:工程地质学:就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活动进程中地壳表层的地形、地貌、岩土、水、地层构造、矿产资源、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工程地质条件:就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工程地质问题:就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与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2、工程地质条件的六大要素就是: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天然建筑材料。
3、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稳定性问题与区域稳定性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与地下建筑工程兴建与运行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选定建筑场地与适宜的建筑形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顺利进行。
(2)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与预测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与发展趋势。
(3)提出及建议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与防治地下水的方案。
(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与分区及区域性特点。
(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地球概况1、概念:地壳运动:主要就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2、地壳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运动的特征:方向性、普遍性与长期性、运动速度不均一性。
二、矿物与岩石1、概念:矿物:就是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成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
造岩矿物: 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矿物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岩石:就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与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所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就是在地表与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经过压固、脱水与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生活与活动的客观物理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成分的系统。
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从事活动的地质环境。
包括工程建设的的适宜性和敏感性两方面。
同时表现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系统的协调稳定性。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1、我国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大陆自西向东的地势可分为四大阶梯下降。
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第四级阶梯从鸭缘江口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是一条婉蜒曲折的海岸带。
这四个阶梯具有不同的地质环境特征,它们对工程活动的制约也各有不同的持点。
第一阶梯,主要有两种地貌单元制约着人类的工程活动,即青藏高原的高原环境和其周边地区的深切峡谷地貌。
第二阶梯由多个大型盆地和高原组成。
由于自北而南,白西而东气候带由寒变暖,由干变湿,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营力、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地质作用都随之而改变,所以这一广阔地带又可分为多个各具特点的地质环境。
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由于东北、华北、华南现代构造活动性及地表沉积层厚又各有不同,故可将之划分为华南,华北,东北三个不同的地质环境区。
2、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其中构造运动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工程活动的影响最大。
工程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地基稳定性问题的一门学问。
工程地质学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勘察和研究建筑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特性、水文地质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和论证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必要防治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行。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可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一般认为,它包括工程建设地区的:地形地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不良地质现象或作用-崩滑流); 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方面的因素。
工程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地质作用会改变地质环境,影响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
当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安全的要求时,亦即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存在矛盾时,称为存在工程地质问题。
地基:一切建筑物都是支撑在地层上,直接支撑建筑物重量的底层部门称为地基地基承载力:指地基所能承受由建筑物基础传来的何在的能力。
岩石:是只在一定条件下,有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由于地壳中存在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上部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形成构造变动的形迹,如岩层褶曲和断层等。
(组成地壳的岩层所具有的一定特征或形态的组构称地质构造。
)岩层产状:以其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来确定的。
除水平岩层成水平状态产出外,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数据表示,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
褶皱构造: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它是岩层产生的塑形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工程地质知识点
1、名词: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活动进程中地壳表层的地形、地貌、岩土、水、地层构造、矿产资源、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和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2、工程地质条件的六大要素是: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天然建筑材料。
3、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稳定性问题和区域稳定性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和地下建筑工程兴建和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定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形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顺利进行。
(2)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和预测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3)提出及建议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
(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和分区及区域性特点。
(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地球概况1、概念: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2、地壳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运动的特征:方向性、普遍性和长期性、运动速度不均一性。
二、矿物与岩石1、概念:矿物:是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成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造岩矿物: 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矿物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岩石: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所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经过压固、脱水和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1。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
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5。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6、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
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
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7.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研究土体和岩体。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及其任务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各种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任务:(1)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
(2)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环境。
水文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学科。
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1)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运动以及循环转化的规律。
(2)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成分以及水质的变化规律。
(3)解决合理的开发、利用、管理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消除地下水的危害等实际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自然环境地质因素对工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岩石、岩体、土、矿物、粘土矿物的概念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天然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叫矿物。
矿物的自然集合体则是岩石。
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及各自的概念1.形态:绝大多数矿物为固态,只有极少数呈液态(自然汞)和气态。
2.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映。
3.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4.透明度:指矿物透过可见光波的能力。
5.光泽:矿物表面的反光能力。
6.解理和断口: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敲打或挤压)下,严格沿一定方向破裂或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无固定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
7.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的刻划、压入或研磨等机械作用的能力。
8.其他性质:如相对密度、磁性、弹性、挠性、脆性等。
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凝固结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产物、有机物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浆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当其处在高温、高压及其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岩浆岩的分类以及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各有哪些?岩浆岩的分类:首先,根据岩浆岩的化学成分(SiO2含量)及由化学成分所决定的岩石中矿物的种类与含量关系,将岩浆岩分成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及超基性岩。
地质学与工程地质
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都是研究地球物质的科学,它们之间并不完全隔离。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演化、地球物质构成与性质、矿物和岩石、地理体制和地球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地球的长时间演化过程,可以解释地形、地貌、岩石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而工程地质学则是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工程活动所涉及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着重于采取措施来保障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
一、地质学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结构、组成、演化和变化规律,以及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年代、古地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地貌学等。
地质学的研究还涉及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天然气、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资源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1、岩石学岩石学是地质学的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它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包括岩石的种类、形态、成分以及物理和化学特性等方面。
在地震、火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岩石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和规律非常重要。
2、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构造活动、地壳运动与变形、构造地貌和构造体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地震、地裂缝、岩石变形和山脉的形成等。
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学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地质工程师实现地貌、构造与岩石的分类和描述,以便于研究工程地质情况。
3、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和勘探方法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磁、声波等物理现象。
在工程地质学中,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开展地质勘探,掌握地下情况,建立工程地质模型和预测地下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和可能性。
二、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与工程设计、开采、施工、调查、监测、管理等各种工程活动中的计划和实施所涉及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和实践,往往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开发、城市规划、公路和桥梁的建设、机场和码头的建设等。
工程地质学
1.简述“V”字形法则内容。
倾斜岩层是指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的一套岩层,是变形岩层和构造中最基本的一种。
倾斜岩层可以展布很广,但倾向和倾角却不断变化。
倾斜岩层露头界线或地质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成交截关系,但却有一定规律。
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及坡度不同,“V”字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V”字形法则有三种:相反相同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在沟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的上游;而穿越山脊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但岩层界线的“V”字形较弯曲等高线开阔;相同相反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的方向弯曲。
在沟谷中,界线“V”字形的尖端指向下游;在山脊上,则指向山脊上坡。
相同相同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中,岩层露头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这与第一种情况所表现的形态不同之处在于露头界线的“V”字形弯曲较等高线紧闭。
16. 试述沉积物是如何转变为沉积岩的。
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主要是通过以下主要成岩作用:一、压实作用:压实作用是指疏松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二.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三.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是指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影响下,其颗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体变成粗粒晶体,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17.简述重力水的主要特征。
几种重力水的特征包括: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存在的局部水体。
2.潜水是地下第一层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工程地质笔记
工程地质学包括: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条件:
①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
②地质构造
③地形地貌
④水文地质条件
⑤不良的地质现象
⑥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地质法
2、试验方法
3、计算方法
造岩矿物: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也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和化合物
解理是指矿物受打击后常沿一定方向裂开,并形成光华平面的性质。
断口是指矿物在外力打击下,沿任意方向发生的不规则裂口称为断口。
岩浆岩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岩浆岩的产状可以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
岩浆岩产状大致有: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整套的研究核心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工程地质条件: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区域稳定性:是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区域稳定性评价:全面研究分析一定地区地壳结构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评估不同地方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差异与潜在危险性。
结构面:岩体中的地质界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位和厚度、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
结构体:由结构面所切割成的岩石块体,即岩块。
岩体结构:岩体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共同组成的结构形态,不同类型的基本单元在岩体内组合、排列的形式。
活断层: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深大断裂:指的是切穿岩石圈、地壳或基底的断裂,其延伸长度达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切割深度为数公里至百余公里。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震源物理过程。
震源参数: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一些特征量或震源物理过程的一些物理量。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斜坡: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是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
人工边坡:是指由于某种工程活动而开挖或改造形状的斜坡,如路堑、露天矿坑边帮、渠道边坡、基坑边坡、山区建筑边坡等。
浅表生改造:以斜坡岩体为代表的处在地壳浅表圈层部位的岩体,在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其表生改造过程与地貌形成演化过程是密切联系的,实质上是一个卸荷过程。
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
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3、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
4、工程地质学的任务: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⑤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5、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地质研究。
1、活断层的含义: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活断层鉴别标志: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松散未胶结的断层破碎带。
地貌特征: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
水文地质:沿断裂带泉水,常呈线状分布,且植被发育,有温泉出露。
3、活断层区建筑原则:建筑为的场址选择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尤其是永久性建筑。
线性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应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避开主断层。
尽量将建筑物布置于和断层下盘。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物型式和结构措施1、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2、地震烈度:一次地震于某地地面震动强烈程度。
3、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4、简述地震发生的基本地质条件①.介质条件:坚硬岩石,聚集能量②.结构条件:活断层的端点、拐点、交汇点等。
③.构造应力条件:现代构造运动强烈的部位,应力集中5、简述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
工程地质学的概念
工程地质学的概念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预测和评价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和正常运行。
工程地质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
它不仅研究地质灾害、地基稳定性、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质量等问题,还研究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室内试验、现场监测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建设场地的地质资料,分析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预测和评价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学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合适的建设场地,优化工程设计,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障工程安全。
同时,工程地质学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对于保障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工程地质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岩石和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密度与重度
表示岩石和土体的质量分布特 征,影响工程荷载计算。
2024/3/26
孔隙率与孔隙比
反映岩石和土体的密实程度, 影响工程稳定性和渗透性。
含水量与饱和度
表示岩石和土体中水的含量及 状态,影响工程强度和稳定性 。
压缩性与抗剪强度
反映岩石和土体在受力作用下 的变形和破坏特性,是工程设
工程地质学定义
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 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 ,如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 洞室稳定性等。
4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起源于19世纪末,随着 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地质环境问题 的日益突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现状
目前,工程地质学已经成为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程建设领 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为保障工程建设 的安全和经济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勘探
包括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坑探工程等内容
2024/3/26
实验室或现场试验
获得工程地质设计和施工参数,定量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 题的手段
长期观测
用专门的观测仪器对建筑区不良的地质因素进行长时期的重复测量的 工作
25
工程地质评价原则和方法探讨
区域稳定性评价
场地内岩土体的稳定性,区域环境稳 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
生物措施
对于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可以采取 搬迁避让的措施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让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来保持水土,改善生 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
2024/3/26
工程地质概述
03 工程地质问题
岩土工程问题
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岩土体的性质、工程地质勘查、岩土 工程设计与施工等。
岩土工程问题主要包括岩土体的稳定性、变形与破坏、渗流与渗透稳定性等,这些 问题在各类工程中普遍存在,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交通工程等。
解决岩土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采用多种 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对于保障工程安全、降低工程风险、优化设计方案 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能 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进行的评估,包括滑 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和
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
评估内容包括灾害体的规模、分布、形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制定防灾减灾措
研究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力学 性质等,以及这些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影响 因素。
研究岩土体在工程建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破坏、失稳等问题,以及岩土体对工程 建筑的腐蚀、磨损等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设计与治理
通过现场勘察、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方 法,获取岩土体的各种参数和数据,为工 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
水库选址与稳定性评估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需对水库进行选 址和稳定性评估,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稳
定。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需对地下水进 行合理利用和保护,防止地下水污染
和地面沉降。
坝基稳定性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需对坝基进行 稳定性分析,评估坝基岩体的承载力 和抗滑能力。
库区滑坡、泥石流防治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需关注库区滑 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采取有 效措施保障水库安全。
矿山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01工程地质概论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早期的工程地质实践、学科建立与发展、现代工程地质学 的形成三个阶段。
详细描述
在早期阶段,人们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工程地质经验,形成了初步的工程地质理论。学 科建立与发展阶段,工程地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方法论。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01工程地 质概论
目
CONTENCT
录
• 工程地质学概述 • 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 • 岩石的工程性质 • 工程地质勘察 • 地基基础工程
01
工程地质学概述
工程地质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总结词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主要 研究对象是岩土体和地质环境。
详细描述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 、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 的形成与地形地貌、降雨、沟 谷形态等因素有关。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 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 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 现象。地面塌陷的形成与地下 水开采、矿产资源开采等因素 有关。
03
岩石的工程性质
稳定性控制
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固、 排水、支护等,确保地基 基础的稳定性。
监测与检测
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和 建筑物使用过程中进行监 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 理问题。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影响
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分布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等都 有重要影响。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 生命财产、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土在我国不同区域分布的岩土工程特性
摘要:由于形成条件、形成年代、组成成分、应力历史不同,土的工程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广阔的中国大陆上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土,北部的黄土、南部的红土、中部的老粘土以及东南近海的海洋软土(包括沿海的软土)。
本文将以区域性不同土为依据,阐明我国不同区域土的工程性质的特性以及分析其差异性形成的原因。
前言
我国大地上分布着各种具有地区特点的区域性土,其中最主有特色的是黄河以北的黄土、长江以南的红土、黄河长江之间的老粘土(胀缩性粘土和非胀缩胀性的下蜀粘土)以及东南沿海的海洋土。
这些“区域性土”有着不同于一般粘性土的比较特殊的工程特性,如黄土的湿陷性、红土的高强度、粘土的胀缩性和海洋土的高压缩性,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但这些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明显的区域性,则它们与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其形成年代、组成成分、应力历史都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各类“区域性土”的分布和工程特性形成以及影响因素加以简单介绍。
1 粘土及其工程特性的介绍
土是由固体(矿物、岩石碎屑)、水和气体组成的质地较松散的三相地质集合体。
固体颗粒、水和气体之间的比例关系随着周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土固体颗粒的大小、成分及三项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出土的不同性质,如干湿、松密、轻重、软硬等等。
土的工程特性主要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土的水理性质以及土的力学性质。
其中,土的物理性质是指土体的成分、结构、可塑性和击实性等方面的特征。
而表征这些物理性质的指标多种多样,如:天然重度、干重度、含水量、孔隙度、含水比、相对密度、最大干密度等等。
土的水理性质是指土的渗透性、吸水或失水的胀缩性、浸水时的软化性和在水中的可溶性等方面的特征。
土的力学性质是指土在力的作用下变形和破坏特性,通常用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变形模量、泊松比、固结系数、粘聚力等指标来表示土的力学特性。
2 不同区域土为何具有不同的工程性质
无论是什么土,它们颗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胶结联系”,所不同的只是“胶结联系”的材料性质和胶结强度有差异而已。
有些土的“胶结联系”很弱,弱到在工程上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土最常见,通常称之为一般粘性土。
可是,某些区域的土颗粒之间却存在着较多性质不同的“胶结联系”,这种胶结联系的性质可以分成水稳性、非水稳性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性质。
水稳性的胶结材料主要是微晶氧化铁(赤铁矿、针铁矿),非水稳性的胶结材料主要是微晶氯化钠和微晶碳酸钙等,介于两者之间的主要是含水氧化铁(水铁矿)和粘粒间的溶剂化水膜等。
胶结材料性质的不同,影响土颗粒“胶结联系”强度,从而直接影响土的工程行为。
如黄土的湿陷性,就是在浸水条件下那些非水稳性微晶碳酸钙被慢慢地溶解而减弱“胶结联系”强度,导致土体发生沉陷。
又例如贵州的粘红土和云南的砂红土的工程性质也很不相同。
贵州粘红土的承载力基本上随着湿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而云南砂红土的强度基本上不受湿度变化的影响。
这主要是前者颗粒间胶结联系是含水氧化铁(水铁矿),而后者为微晶赤铁矿和赤铁矿。
3 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不同的区域的土,它的具体形成条件和过程也是不同的。
其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①物质来源;②物质搬运的动力;③堆积环境;④堆积过程的气候条件;⑤上覆土压力的变化情况;⑥堆积持续时间。
土的物质起源于岩石的风化,物理风化影响土颗粒的大小,化学风化影响土颗粒的矿物成分。
构成土结构的是骨架颗粒,一般为固体物质,这些物质无论它们是由于气候的强烈变化造成的还是冰川移动时生成的或其他地质营力(风力、水力)的搬运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都是物理风化的结果。
构成土结构的“结构连结”的主要成分是粘土矿物、微晶氧化物和溶剂化水膜,它们都是固体物质在化学风化过程的产物。
当然大自然不会分工得如此明确,常常是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同时或者前后交叉地进行。
不过随着区域气候条件的不同,在发生风化的先后和程度上是不同的。
干旱而寒冷的地区物理风化占优势,土中固体物质颗粒的含量高一些,粘土矿物、游离的微晶氧化物和溶剂化介质的含量就低一些;潮湿而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占优势,土中粘土矿物、游离氧化物和溶剂化介质的含量就高,而固体物质颗粒尤其是容易分解的碎屑矿物颗粒较少。
这就说明“气候条件”这一因素对于形成“土的组分”是非常重要的。
堆积后的“上覆土的压力”和“堆积持续时间”对于形成“土结构”是有意义的。
土的组分在堆积起来之后,并不是立即就形成工程意义上的“土”,而是“松散堆积物”。
在岩土工作者看来,颗粒之间没有任何胶结联系,排列得十分疏松,孔洞大而多,这时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土结构”。
在堆积物逐渐增厚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堆积物在当地的水热环境的作用下,颗粒之间逐渐产生一些“胶结联系”,这时“松散堆积物”才算是初步形成“土”。
堆积相对稳定以后的“土”,继续受到土层增厚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承受着干湿和冷热的交替作用,粒间胶结物的集聚、沉淀和结晶,导致“本地化”结构连结的生成,在这沉积周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土结构。
4 不同区域土的工程特性举例
4.1 黄土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第四纪陆相松散堆积物,主要呈黄色和褐黄色,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天然黄土密度小、空隙率大、含水较小、塑性透水性较强、抗水性较弱,其最大的特性就是湿陷性,其在分布上: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粒度粗,东南部的粒度细,这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发现的,也是“风成论”的有力佐证。
根据其颗粒的粗细可以把黄土划分为砂黄土、粉黄土和粘黄土三带。
砂黄土和粉黄土地区的气候虽然比较干燥,但还是有一定的化学风化作用,除了钠离子被淋溶随雨水流走外,钾离子一淋出就被分解的硅铝晶体吸收形成少量的次生粘土矿物;这时大量的钙离子淋出后就地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微晶碳酸钙,附着在骨架颗粒表面和粒间接触处成为“接触胶结连接”结构,这就是“湿陷性黄土”发生过程的特征。
可是在粘黄土地区,这种微晶碳酸钙随着气候由西北而东南变湿热,钙离子再度从微晶碳酸钙淋出,淀积在黄土层的底层,这时“湿陷性黄土”程度逐渐减弱,黄土的湿陷性也由强变弱。
4.2 红土红土是指碳酸盐类岩石经强烈化学风化后形成的高塑性粘土。
其主要工程特性为:高塑性和分散性、高含水率、低密实率、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膨胀性轻微。
它广泛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四川东部、两湖和两广北部一些地区,是一种区域性特殊土。
但其不同区域性质也有所差异,如贵州贵阳的粘红土的无侧限强度远比云南昆明的砂红土低得多。
可是决定它们强度的游离氧化铁含量却相差不多,贵州贵阳红土的颜色是棕黄的,而昆明红土的颜色却是深红的,结合物化、和现代仪器分析表明,虽然两者的游离氧化铁含量差不了多少,但其赋存状态却大不相同。
前者大量以含水氧化铁赋存,只含少量针铁矿;而后者则几乎都是以赤铁矿赋存,连针铁矿也很少有。
显然,这与贵阳的潮湿气候和昆明的干燥气候有关。
4.3 海洋土海洋土是唯一与气候条件不直接相关的区域性土,它们自南而北沿海分布。
如果说黄土、红土和膨胀土是在陆地上堆积的,一般来说它们是不饱和的三相土,岩土
力学学者称之为非饱和土;海洋土则是在海水或湖水中沉积的,它们是饱和的二相土。
太沙基的饱和固结理论,就是根据这类土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工程性质也比较特殊,主要表现为强度特低和压缩变形特大。
4.4 膨胀土膨胀土又称胀缩土,系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膨胀,随含水量的减少而收缩,具有明显的膨胀和收缩特性的细粒土。
其一般工程性质为具有较大的天然密度和干密度,含水量和孔隙率较小,其液限和塑性指数都较大,一般为超压的细粒土,压缩性小,抗剪强度一般都比较高,遇水后则显著降低。
其分布广泛,如我国云南、广西、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分布较多。
5 结语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部背靠亚洲大陆腹地,东南濒临大海。
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秦岭—太行山、南岭—武夷山由西南到东北成弧形条带,贯穿在我国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形成两道自然屏障,东南温暖的海洋性季风受到阻隔,逐渐减弱,不能深入内地;而西伯利亚凛冽的寒流也被阻挡,无法长驱直入东南沿海地区。
故而我国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我国气候条件由西北的干冷到东南的湿热很有规律地变化。
从而造成了我国土的工程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