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强化练习题(精校Word版)

合集下载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4)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4)

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B.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3.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B.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C.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D.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4.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材料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5.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6.雅典城邦的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A.五百人议事会B.陪审法庭C.十将军委员会D.陶片放逐法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二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2、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包括A.家谱B.宗祠C.族规D.授土3、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4、《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地方服从中央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6、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

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7、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历史】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解析版)

【历史】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解析版)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计50分。

1.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

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A. 西周B. 秦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有国王和诸侯王之分,国王对诸侯王进行分封。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唐朝、清朝都没有题干所描述的分封诸侯且君主无权征收诸侯土地赋税的情况存在,只有西周的分封制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 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 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 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 丞相在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

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

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

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高一历史周练十六.doc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高一历史周练十六.doc

上蔡中学高一历史周练十六1.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2. 马克斯•韦伯指出:“此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仕途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 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了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B.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C.要从根本上变革社会主义制度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4.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该材料中“独特实验”指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D.推行罗斯福新政6.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梯子”指战后西方推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安全网”指战后西方推行的社会保障政策C.“梯子”有利于避免经济危机,促进社会稳定 D.“安全网”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7. 有人曾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概括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人民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生活。

2017-2018年第二学期河南省上蔡中学高三历史周练

2017-2018年第二学期河南省上蔡中学高三历史周练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时间:2018年4月20日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4分,共计48分)24.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待中寺。

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任求其意见。

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25.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

可见宋代话本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 观察图4.图片信息表明A.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水平B.绘画艺术层次超越元代C.江南地区画家数量全国最多D.北方经济发展日趋衰落图4明代画家地理分布图27.表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关系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28.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

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29.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省会城市开放。

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上蔡一高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末练习一、选择题1.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于曲阜,日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A 依附B 兄弟C 平等D 大宗与小宗2.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3.秦朝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①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4.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这句话主要说明的问题是A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B 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C 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5.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②④D ①②④6.伯利克里指出:“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

”雅典人“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应该是在哪一机构A 公民大会B 五百人议事会C 陪审法庭D 十将军委员会7.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8.2012年12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克里出任下任国务卿,称克里是主导美国外交的“完美人选”。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高一历史上期期末模拟测试题模拟测试2(无答案)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高一历史上期期末模拟测试题模拟测试2(无答案)

上蔡中学高中部高一期末考前模拟测试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公元前651年,齐国国君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在盟辞中,有诛不孝、无得更易太子、不许以妾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国邑等条文。

这个史实不能说明A.当时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 B.当时宗法原则受到破坏C.需要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D.要求妻妾平等,维护家庭秩序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官僚政治的弊端 B.分封制的长期存在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3.“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4.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方面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6.史学家修昔底德在《波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A.妇女地位低下,隶属于家庭,无权参政 B.全体男性共同分享城邦权力,承担社会义务C.全体男人参军,保家卫国,享有民主权力 D.公民皆为男性,是城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量7.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为了A.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滥用权力 B.保证政治的稳定和延续C.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保护全体公民的权益8.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关荣革命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选择题专练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选择题专练Word版含解析

上蔡中学高中部高一历史期末考前选择题专练1.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 分封制B. 宗法制C. 察举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揭示要西周权力继承与分配的矛盾问题。

为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西周实行按宗法等级实行再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理论基础,故B正确;A是地方制度;C是维系分封制经济基础;D 的是皇位官位爵位等世代因袭的制度。

故选B。

2. 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A. 否定特权制度B. 选官用人权在中央C. 选拔程序简化D. 考试内容具体明确【答案】A【解析】科举制由于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为官的过程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所以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必然选择,故选A;BCD也是科举制选拔的特点,但是不如A更能体现题意,故排除。

3. 学术界有一个观点,衡量政治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看能否处理、协调好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核心是平衡。

根据这一标准,中国古代最好的时期及制度是A. 清朝-军机处B. 隋唐-三省六部制C. 秦汉-郡县制D. 明朝-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衡量政治优劣的标准,主要看能否处理、协调好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核心是平衡”即可排除已经废除丞相制度的A、D 两项及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C项,选择B项。

4. 据史书记载:“至嘉靖间,始委政内阁,而居首揆者责任尤专。

凡一时政治得失,皆视其人为轻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内阁开始有了独立决策权B. 明朝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C. 明朝内阁影响机密事务的决策D. 明朝内阁开始威胁皇权专制【答案】C【解析】由“居首揆者责任尤专”、“凡一时政治得失,皆视其人为轻重”说明内阁首辅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朝政的决策,故选C;A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周练一1.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答案】A【解析】夏商政治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材料中的“‘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表明商朝的王权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

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商朝尚未建立皇帝制度,排除C项;“家天下”在夏朝已经确立,排除D项。

2.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

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

这主要反映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

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

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

因此C项错误。

3.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古代的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而导致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就瓦解了,但还是深深地影响到后世,故B项正确;A项不选,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封建造反,推断不出专制主要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错误,分封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瓦解了;C项不选,题干反映的是利用宗室造成了反动,不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高三历史选择试题专项训练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高三历史选择试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选择试题部分专项训练(二)24.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25.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26.王阳明吸收禅宗理论创造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的观点。

据材料可知王阳明A. 援儒入佛推动佛学的发展B. 吸收佛教方法改造儒学思想的核心C. 儒学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D. 儒体佛用佛教可以补充儒学27.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

强调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这表明孙中山A. 否定了颠覆满清的作用B. 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念C. 主张各民族团结共同反帝D. 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28.1927年9月中共中央的一项决议中指出工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行,而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明确指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

对这一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认识合理的是A. 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 说明党组织思想混乱的状况C. 体现了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D. 反映出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方向29.《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中记载:“l944年,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敌后战场转入反攻。

河南省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仿真测试卷

河南省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仿真测试卷

河南省高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仿真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创制”的含义是()A . 推行王位世袭制B . 实行宗法分封制C . 确立世卿世禄制D . 实施中央集权制2. (2分) (2017高一上·包头期中) 秦朝时期,”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标志是()A . 嬴政攻灭东方六国B . 秦军平定岭南地区C . 蒙恬率军击败匈奴D . 秦朝开辟五尺道3. (2分) (2016高一上·烟台月考) 古代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

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队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 . 汉代B . 唐代C . 宋代D . 清代4. (2分) (2016高一上·揭阳月考)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其评价错误的是()A . 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 .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D .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5. (2分)浙江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的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

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

” 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①统一事业的完成②海运的兴起③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A . ③④B . ①②C . ①③D . ②④6. (2分) (2018高二下·济南开学考) 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公职人员很少有完全独立的权力,如执政官除行使行政权力之外,还要行使一定的审判权,正如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不包括()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这样一段话:“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委员制”指唐代实行的是()A.内外服制度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二府三司制3.元朝开创的新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4.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直接导致了()A.五四运动的爆发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D.《八一宣言》的发表5.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成立 B.解放战争胜利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6.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毛泽东就表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另起炉灶 D.一边倒7.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含义是指()A.只与周边相邻国家确立外交关系 B.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一切围绕苏联开展外交 D.坚决打倒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帝国主义8.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A.苏共将指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9.第一个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被中国称为“同志和堂兄”的国家是()A.印度 B.英国 C.苏联 D.瑞典10.看到右图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同学们作出了下列的图解,正确的是()A.这次会谈中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会谈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C.会谈提出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思想D.会谈最大成果是宣布中印建交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华盛顿会议 B.亚非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日内瓦会议12.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针对()A.亚非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亚非各国宗教信仰的不同C.亚非国家存在严重边界冲突 D.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13.右图是外交史上著名的“乔的笑”,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A.中美关系正常化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4.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A.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后,两国发表公告B.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C.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D.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5,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正式建交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16.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20190731085700)

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20190731085700)

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列出的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朝廷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

”下列诸侯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世卿世禄B.诸侯争霸C.嫡长子继承制D.随王出征2.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齐国的宗法体系中, 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齐国国君C.卿大夫D.士3.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地位4.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帝日常生活供应,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职务细化,各负其责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5. 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等形式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秦朝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A.丞相B.御史大夫C.九卿D.郡守6.“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C.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7. 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府、睦州知州等官,于1043年到中央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

下列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D.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8. 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9.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点睛】:此类试题要注意对一些概念的正确理解。如:“社会层次”、“社会风气”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范围是整个社会,而材料只是讲到了统治阶层,明显与材料的意思是不相符的。我们门辨析清这些概念就能够正确区分选项。
5.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6.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C
【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河南省上蔡中学高一上历史期末强化练习题

河南省上蔡中学高一上历史期末强化练习题

高一历史期末强化练习试题一、选择题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和等贸易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2.在一次历史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持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 爆发背景相同B 目的和性质相同C 侵略方式相同D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3.以为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 获得了军费赔偿B 进驻北京使馆区C 在华开设工厂D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4.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

这种“不服输”反映出A 不了解世界形势B 坚定的民族气节C 痛恨清廷腐败D 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5.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 昏庸的政府B 封建经济占支配地位C 抵御外来侵略D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6.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

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A 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D 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7.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A 宗教迷信思想的毒辣B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祟C 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D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运动A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B 不能充分依赖人民群众C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D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9.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天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只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12. 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这表明当时
A. 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
20. 1930年,中共曾规定“没收王公寺庙的牲畜归牧民分配”。

几年后,这一规定被调整为“已经没收分配者,其地权即为分得土地人所有;未经没收分配者,其地权仍属于原业主所有”。

这一变化
A. 是对错误宗教政策的否定
B. 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化的产物。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三

河南省上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三

上蔡中学高一历史第三单元强化练习2018年10月18日高一历史备课组-------------------------------------------------------------------------------------------------------------1. 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意用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

不敢吼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 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3. 有人说英国革命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有变化B.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C.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同掌管国家大权D.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被统治地位4.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

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历史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5.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利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6.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2018年上蔡中学高中部高一期末考前模拟测试-文档资料

2018年上蔡中学高中部高一期末考前模拟测试-文档资料

上蔡中学高中部高一期末考前模拟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计60分。

)1.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

此变化说明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D.宗法观念逐渐淡化2.《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峄山刻石》肯定了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3.“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A.推翻旧制 B.削弱皇权C.正确决策 D.分权制衡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5. “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

“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统帅百官以及起草诏令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6.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期末强化练习试题一、选择题1.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和等贸易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是指由于清政府拒绝与英国的平等贸易结果引发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一观点既没有认清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更未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要在全球建立资本主义市场,扩大殖民侵略权益,所以费正清的上述观点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A错误,排除;鸦片战争是非正义性,材料没有体现作者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材料中不是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排除D。

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实质【名师点睛】两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获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结束。

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要特别注意两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进步作用,这是新课改的核心考向之一,可以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

2. 在一次历史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持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 爆发背景相同B. 目的和性质相同C. 侵略方式相同D.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答案】B【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国家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可见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爆发背景不同,故A项错误;侵略方式也不同,故C项正确,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联军,故D项错误。

3. 以为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 获得了军费赔偿B. 进驻北京使馆区C. 在华开设工厂D.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费赔偿只是给予英法两国(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在华开厂是《马关条约》,故ABC与题意不符;D项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内容之一。

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4. 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

这种“不服输”反映出A. 不了解世界形势B. 坚定的民族气节C. 痛恨清廷腐败D. 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即使林则徐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也会输掉战争。

题文的这种“不服输”反映出一些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 昏庸的政府B. 封建经济占支配地位C. 抵御外来侵略D.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由于该经济模式的封闭性,无需和外界进行交换,故B项正确;A属于政府因素,不是根本原因;C属于目的,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D属于思想因素,不是根源,排除。

6. 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

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A. 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D. 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是一场农民阶级运动,但是却在新时代背景下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所以被称为“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故D项正确;A和B都是从和历次农民运动比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和B项;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符合世界潮流主张,故C项错误。

7. 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A. 宗教迷信思想的毒辣B.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祟C. 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D. 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答案】D8.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运动A.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B. 不能充分依赖人民群众C.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D.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利用了宗教,即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9. 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天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只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该观点A. 基本否定太平天国B. 客观评价太平天国C. 高度肯定太平天国D. 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中“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说明孙中山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王朝意义,而又否定太平天国没有建立民主的政权,客观地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择B 项。

完全否定说法错误,故A错误;高度肯定没有体现,故C错误;片面说法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意义与评价10.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A. 提出了具有革命性土地纲领B. 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C.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 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要抓住材料中的要求“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革命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产物有落后性,排除A;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来自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势力就是为中国近代化减少了障碍, B正确;《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一说法正确,但是他并未付诸实践,排除C;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但并未促进中国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1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A. 实施“以华制华”策略B.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 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答案】B【解析】《马关条约》内容相较《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明确提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因此这里的“要求”应指“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B正确。

“以华治华”政策主要是指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CD不是列强的主要诉求,故排除。

12.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B.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C. 《马关条约》签订后D.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答案】C【解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故C项正确;A没有涉及到开放通商口岸信息;B和D属于输出商品时期,排除。

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13.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低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

近代列强用枪炮取得了在中国的传教权,1858年的《天津条约》首次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随着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逐渐加剧,故对教会的传言盛行,B 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没有依据,排除;C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关联性不大,排除D。

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及相关影响14.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新文化的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主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 否定其排外主义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 有赞扬又有否定D. 全面赞扬与肯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是否定义和团运动虽然排斥一切外洋文明,“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是肯定义和团运动的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消灭的民族精神,故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既批判又赞扬,C正确,排除A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