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志学说之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情志护理

中医护理学—情志护理

中医护理学—情志护理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情绪和心理健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通过调整情志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情志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五脏相应,情志过于极端或不恰当会影响五脏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护理学强调通过调节情志来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首先,情志护理的理论基础是五脏情志学说。

中医认为,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志,即心与喜、肝与怒、脾与思、肺与忧、肾与恐。

情志过于极端或不适当会影响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疾病。

比如,长期的愤怒可以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头痛、口苦、胁肋胀痛等症状;长期的忧郁可以导致肺气郁结,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因此,情志护理的核心是平衡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

其次,情志护理主要包括情志调摄和情志调养两个方面。

情志调摄指的是通过调整情绪来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

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摄情志。

比如,通过运动、音乐、舞蹈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通过交流和沟通来舒缓愤怒和烦躁;通过阅读、艺术欣赏等方式来放松思绪和放松身心。

情志调养则是指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于极端或不恰当的情绪表达。

比如,要学会释放负面情绪,合理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要注意节制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和饮品,避免给身体带来负担。

最后,情志护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医院护理中,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关心,可以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在家庭护理中,家人可以给予患者关爱、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在工作生活中,要注意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积累导致身心不适。

情志护理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和谐。

通过情志护理的实施,可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关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之,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调节情志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平衡情绪和调节心态,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基于“情志—三焦—相火”轴论治情志病

基于“情志—三焦—相火”轴论治情志病

基于“情志—三焦—相火”轴论治情志病
程文静;刘朴霖;阎兆君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23(16)1
【摘要】本文以相火学说为基底,通过归纳演绎,提出从“情志—三焦—相火”轴论治情志病。

首先,相火是生命之火,藏于右肾,有节制的通过三焦布散于五脏,温煦五脏。

五脏所藏神魂魄意志受相火温养进行正常的情志活动。

其次,情志病的发生在于“情志—三焦—相火”轴发生异常。

异常的情志活动、三焦通道的不畅及相火本
身的异常改变均可相互影响而发生情志病,但病机关键在于相火的异常。

故根据相
火状态,情志病大体分为阳证和阴证两类。

亢进、躁动多为阳证,见于五志过极化火
引相火妄动,或者真阴不足相火上炎扰心,或者气机不畅,相火郁滞三焦。

淡漠、懒动多为阴证,见于先天相火不足,或悲思过度相火不升。

最后,本文提出阳证者“以三焦为通道散相火”、阴证者“以三焦为通道调畅气机、温煦相火”的治疗原则。

【总页数】4页(P116-119)
【作者】程文静;刘朴霖;阎兆君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身心医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基于中医情志理论探讨甘麦大枣汤对情志病的干预作用
2.大学生常见的情志病证与情志调摄法
3.基于名中医王晖情志调理法理念辨证论治情志病郁证的疗效
4.陈泽涛教授基于“疏肝健脾”法论治老年情志病及验案分享
5.中医情志疗法与精神分析的对比分析———对老年群体情志病治疗的借鉴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情志相胜心理疗法00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在情志致病上,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即“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中医心理认为用情志之间的相互所胜关系,即激起某一情志,以纠正另一种病态情志,从而有效治疗病态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

《内经》详细论述了情志相胜而治病的生理原理,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藏象与五行相配,归纳为五个系统,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并把情志因素包括其中,即喜火、忧(悲)金、怒木、思土、恐水。

结合朴素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州¨张从正对此理论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斯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一、怒胜思医案一: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半载,医告术穷,翁诊之,脉弦出寸口,日:“此思男子不得,气结于脾故耳。

”叩之则许嫁丈夫入广五年。

翁谓其父日:“是病惟怒可解,盖怒之气击而属木,故能冲其土之结,今宜触之使怒耳。

”父以为然。

翁入而掌指面者三,责其不当其有外思。

女子号泣大怒,怒已进食,翁复潜谓其父日:“思气虽解,然必得喜,则庶不再结。

”乃诈以其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病不作。

病妇思男子不得而伤脾,医家故意指责其有“外思”,遭受这一刺激,具有传统思想的妇人当然视之为奇耻大辱,绝对不能接受,必定大怒。

且其反应强度足够大到过先前的忧思,同时中医学讲怒则气上、怒则气逆即情志引起气机向上、向外变化,使得“思”导致郁结之气得以消散。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肝属木。属木的人具有宁折不曲、不轻易服人的性格。这种人做起事 来一般容不得别人辩驳,别人一反击,他就心中不服气。这样一来, 他的内心就在不断地来回“拉锯”,结果便是把怒气给引上来了。怒 为肝之志,与喜相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精神情志;喜 条达而恶抑郁。肝为刚脏,易于发怒,发怒是人们欲望和需求受到遏 抑,郁怒之火向外发泄的一种表现。
在怨恨别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心跳加速、失眠、癫狂、声音暗哑、 生疔疮等症状。
过喜的时候,就会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精神 无法集中、心神恍惚、嘻笑癫狂。有时候,很多人感觉自己心跳得 很快,心口不舒服,睡不着觉,容易忘事儿等,这就是过喜伤心的 缘故。
如果内心急躁,面色黑红发暗,这就意味着心神受到伤害了。这时, 心神不稳的人最容易患上心脏病。
西医这样说:紧张、压力会导致器质性病变。
当人的情绪高度紧张时,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 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 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血 压、体温升高,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 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 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人在焦虑、愤怒时,胃液 分泌量增加,胃的酸度和胃蛋白酶量增高,胃黏 膜充血,容易形成溃疡。
怒伤肝,爱生气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人在发怒时,会感觉胸膛发 闷,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有的人还会出现脸色发红、头昏眼花、 两臂麻木、胸膈那一块感觉不舒服等情况,这都是暴怒伤了“肝神” 的结果。
暴怒太过,则“怒则气上”而见头晕头痛,面赤耳呜,薄厥(是指由 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 卒然昏厥的病症)吐血等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肺属金,火克金,忧伤肺、喜胜忧。忧则气结, 喜则百脉舒和,也就是说适当喜庆可以制约过忧所致病变。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五脏所主: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赖于脾胃运化功能而产生。

津之作用散周身,滋养脏腑肌肉筋,组成血液之水分,津液和润化血阴。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使勿逐。

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

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

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

乃以怒勝喜。

3.驚恐療法一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

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

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

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

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

《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

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將癒,慰之。

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岀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

《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

」所以以恐勝喜只是權宜之計,中病即止。

反之則要「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或則採用喜樂療法,使氣機復而渙散。

張子和《儒門事親》: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伤寒杂病论》之情志学说探析

《伤寒杂病论》之情志学说探析
3 几 种情 志病 的 辨治
有奔 豚 , 吐 脓 , 惊 怖 , 有 有 有火 邪 , 四部 病 , 此 皆从 惊 发得 之 。 (金匮 ・ ”《 奔豚气 病 》 的直接 论述 外 , 其 他 ) 对 情 志病 的病 因并 未 明确说 明 。虽然 仲景描 述某 些情 志病 的症状 “ 如鬼 神所 作 ”“ 、如有 神灵 ”但 我们 从 其 ,
方中, 以情志 为主 因 或 主症 之 一 的有 2 2方 , 涉及 的
条 :少 阴之为病 , “ 脉微细, 欲寐 。因阳气衰竭 , 但 ” 阴
阳紊乱 , 肾不 交 , 卫 不 调而 表现 为 昏 昏欲 睡 , 心 营 这
是 诊 断少 阴病 证 的重要 指标 之一 。
《 伤寒 杂病 论》 诸多病 证 中常 出现 不得 眠 、 狂 、 癫
广州 5 00 ) 145
指导: 李禾 ( 州 中 医药大学 广
广 州 50 0 ) 14 5
关 键 词 : 寒 杂痛 论 ; 志 病 ; 学心 理 学 伤 情 医
中圈 分 类 号 : 2 .9 R 2 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的不朽著作《 伤寒杂病论》 奠定 了 中医临床 辨 证 论 治 的 体 系 , 中 医 学 上有 着 在
维普资讯
JAN X J R L OF T ADI O L HI E E ME C NE I G I OU NA R TI NA C N S DI I
《 伤寒杂病论 》 之情 志学说探析


李梅
( 州 中医药 大学 2 0 硕士 研究 生 广 பைடு நூலகம் 4级
法 。张 仲景除 了对 奔 豚气 有 “ 皆从 惊 恐 得 之 ” “ 及 病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

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病。

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关,其中就有精神因素。

颜德馨教授尊古训、师前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治疗情志多从痰瘀郁论治,效果显著,现整理如下。

探病源立论多宗痰瘀郁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

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

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造成的病理结果。

颜师认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产生,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肾、脾最关重要。

若一脏失调,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

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

所以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

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经络时所出现的病变。

瘀血是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

”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

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

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

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以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久暂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第一部分:一、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六、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七、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八、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九、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情志调养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情志调养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情志调养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并且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适用于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包括情志调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当情志过度或失调时,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中医五行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调节情志的独特视角。

木对应肝,主怒。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经常容易生气、发怒,可能反映出其肝脏的功能失调。

从五行相生的角度来看,水生木。

肾属水,肾水可以滋养肝木。

所以,保持充足的睡眠,让肾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滋养肝脏,从而缓解易怒的情绪。

此外,多食用一些具有滋养肝肾作用的食物,如枸杞、黑芝麻等,也对调节情绪有帮助。

火对应心,主喜。

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从五行相克的角度来说,水克火。

适当的冷静和沉思,就像水一样,可以克制过度的喜悦。

在情绪过于兴奋时,尝试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能够避免因大喜而对心脏造成伤害。

土对应脾,主思。

过度的思考、忧虑容易损伤脾脏。

木克土,肝气的疏泄能够帮助脾胃的运化。

因此,当陷入过度思考和忧虑时,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等,接触大自然,舒展肝气,从而减轻思虑对脾脏的影响。

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脾胃的健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过度思虑的情况。

金对应肺,主悲忧。

长期的悲伤和忧愁会影响肺的功能。

火克金,喜悦的心火可以克制悲伤的肺金。

所以,多参加一些欢乐的活动,和朋友聚会、分享快乐,能够驱散悲伤和忧愁的情绪,有益于肺部的健康。

水对应肾,主恐惊。

过度的恐惧和惊吓会损伤肾脏。

土克水,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可以给予肾脏稳定的支持。

通过保持稳定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从而减轻恐惧和惊吓对肾脏的不良影响。

郁情志学说论文

郁情志学说论文

郁与情志学说初探[摘要] 文章介绍了情志学说的起源,认为情志致病多责之于肝。

郁是肝脏情志病变之一,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并从中医学角度认识郁的形成机理,介绍了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关键词] 中医情志学说郁[中图分类号] r2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55-0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加大,抑郁症几乎成为最流行的精神文明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与癌症列为21世纪最需要卫教预防的疾病。

中医七情中未提及郁,但笔者认为郁也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提出肝脏情志病变中郁已占“优势”。

1 中医情志学说中医情志学说源远流长,关于情志致病,从先秦至明清历代医家都有详述。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历来就十分重视心理与躯体的统一及其在健康与疾病中的影响,且焦点在情志(情绪)方面。

《黄帝内经》在情绪与脏腑关系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其中蕴含着传统的七情学说,对情志生理、病理,脏腑与情志的关系及预防经验等均有阐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认为精神情志是五脏气血所化生,同时暗含正常的喜怒悲忧恐不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属于生理情绪变化;如果情绪变化异常,产生过度或不及的喜怒悲哀,则会影响气血运行,形成七情内伤。

中医情志学说是形成在数千年前的朴素理论基础上的,它将情绪变化分为七情或五志,这种分类对于现代的多种情绪改变已不太适合,且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也不够完备,不够科学。

2 对郁的认识2.1 郁的形成机理与致病郁是肝所主的情志之一。

肝的功能特点是升、动、散,其性属木,主升发条达舒畅,喜条达而恶抑郁。

如果肝之升腾无力,则气机郁而不伸,就会产生郁,其表现与肝气升腾太过产生的大怒相反。

郁的产生与肝有密切联系,“郁而不舒则皆属肝木之变也”(《医碥》)。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弟子戴思恭解释说:“郁者,结聚而不致发越也,当升者不致升,当降者不致降,当变化者不致变化也。

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情志养生的基本原则,希望对你有用!情志养生的基本原则一恬淡成无、精神内守恬淡虚无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精神内守是指人对自己的惫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锻炼,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

人的精神情绪稳定.藏守于形体,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平衡,正气充沛,维持人体健康。

若情绪时时亢奋躁动不安,精神就会因之而涣散,不能控制形体。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盆视精神的稼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气血是神的物质荃础,大盆、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产生衰老。

神气清静则利于保持气血充足,可致键康长寿。

因此,通过精神内守达到的“神净”,为养神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亦是养生的首务。

提倡思想清净,思想专一。

排除杂念,心胸豁达,不见异思迁,想人非非,而是思想安定,专心致志的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二情绪平和、善于硫导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然喜、怒、优、思、悲、恐、惊过度均可引起人体气机的紊乱,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心情调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等等。

要给病人创造能够宁心寡欲的客观条件,避免外界事务对心神的不良刺激,如提供安静的居住环境,避免过强的噪声,制定合理的作息规律等。

悄绪不佳时.适宜的音乐,可转移放松情绪。

对愤怒者,要疏散其怒气;对悲痛者,要使其脱离产生悲痛的环境与气氛;对受屈辱者,要增强其自茸心;对痴情思者,要冲淡其思念的缠缩;对有迷信观念者,要用科学知识消除其愚昧的偏见等等。

要善于顺应自然规律.实现精神愈志的自我调控。

更年期的情志养生一、从事户外活动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不要没事一个人闷在家中,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户外活动不仅是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且还是可以通过各种的活动来调节植物的神经,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试论情志学说与睡眠障碍

试论情志学说与睡眠障碍
2 情志产 生 及运 行的物 质与 脏 腑基础 魄 的 活 动 随 形 体 的 产 生 而 出 现 .精 化 生 气 ,气 充 于 形 体 而 产 生 了 与 生 俱 有 的 本 能 活 动 .产 生 了 视 昕感 觉。所 以 说 .气是魄 的物质 基础 。 由于 人的感 觉器 官有 赖 气 而 为用 ,肺 主一 身 之 气 ,所 以 “肺藏 魄”。 临床 上 曾某 种情 志 过 度 引起 “气 消 ”“气 散 “ “气下”.损气 耗气 而致气 虚 ,治 疗 时 除思想诱 导 ,情 志 拮 抗 外 ,还 应 注 意 补 益 肺 气 。 魂 主经营 .有管 理统 辖之意 。魂 突出地 表现在 对魄和气 的调 节管 理上 。 由于肝 主疏 泄 ,体 现 了对 气 机 的 调 节 调 理 ,所 以 “肝 藏 魂 ”,又 因 肝 主 筋 .筋 柬 骨 而 利 关 节 .人 的 行 动 有 赖 于 思 想 的 支 配 ,所 以 魂 与 肝 的 关 系 更 加 密 切 。 肝 体 阴 而 用 阳 ,必 须 藏 血 充 足 才能保 证其 疏泄 条达 的功 能 .才能使 全 身气血 运 行正 常 ,故 (灵枢 ·本 神 篇 )云 :“肝 藏 血 .血 舍 魂 ”。 某些情 志过 度 引起 的“气 上”“气 结 ”.使 气机 运行 失 常 而气滞 时 .除思想 诱导 、恰 当的情 志 拮抗外 ,还 应 疏 肝 理 气 。 3 思想认 识 可以 抑制情 志 的发 生发 展 (灵枢 ·本脏 篇>说 :“志意者 .所 以御 精 神 .收魂 魄 ,适 寒温 ,和 喜怒者 也 ,志意 和 则精 神专直 .魂 魄
作者 简介 :史 恒 军 .并 .45 教 授 1989斗 于 成 都 中 医 药 文 学啊 士 生 毕 业 .现 任 第四 军 医 太 学 唐 都 医 院 中压 科 王 任 王 要 At.事 中 西 臣蛄 台 睡 眠 障碍 蕊 激 常 副 作 甩 的 先 天俱 有 的感 觉 的 基 础 上 ,逐 渐 对 事 物 有 了知 觉 认 识 ,这 就 是 魂 的 话 动 。 魂 这 种 较 高 级 的反应 形式 .是 在魄 的基础 上进 一步 发展 。联 系现 实 ,在 社 会 实 践 的 影 响 下 ,魂 的 活 动 不 断 增 强 ,随 即 占据 了 主 导 地 位 .而 先 天 的 、本 能 的 情 志 活 动 却 退 居于从 属 的 地 位 ,受 魂 的 调 节 控 制 。 即 情 志 的 发 生 .受 到 理 智 的 制 约 。

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

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

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邵祺腾;李黎;杜渐;王昊;王克勤;杨秋莉【摘要】中医情志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情志是中医情志学中的核心概念,参熙古文献中有关情志的论述试图对情、志及情志的语义进行解释,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的7种情志分类方法,为当代有关情志的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2【总页数】3页(P150-152)【关键词】情;志;情志;概念;情志分类;中医心理学【作者】邵祺腾;李黎;杜渐;王昊;王克勤;杨秋莉【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100700;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情志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致病病因。

正确全面地认识情志的含义是推动中医情志理论的必要条件,更是发展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基础。

笔者结合古代文献中有关情志的描述,就情志的渊源做一论述,望有助于对情志的理解和准确把握。

1 情、志及情志的概念中国古代多以“情”字,表示感情、情绪的意思。

如《荀子·正名》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此外,“情”还有爱情、真情、实情、情况、情态、情趣等义,因此是一个多义词。

在古代有时也用“志”字来表示感情、情绪。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的“五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使志无怒”、“使志安宁”等,其中的“志”皆是指情绪、情感而言。

但古代“志”的含义,更多的是指意志、志向而言。

如《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素问·血气形志》中“形乐志苦”和“形苦志苦”等则有了神的意思;而《灵枢·本神》所说“意之所存谓之志”,又是指记忆存储而言。

中医情志学说

中医情志学说

中医情志学说作者/刘天君中医有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情志学说。

情就是七情,志就是五志。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五志是把悲和忧合并,再把惊和恐合并,于是成为喜怒忧思恐,七个缩减成了五个。

为什么要缩减成五个呢?因为要和五脏对应。

中医的情志并不是单纯的意识性存在,不仅仅是心理活动,而是与内在的气机运行,与脏腑的功能活动紧密相连。

一、七情与气机先说七情和内气的关系。

《黄帝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后人又补上了“忧则气凝”。

所以,七情中的每一种情绪都和内在的气机运行直接联系在一起。

比如什么叫怒则气上呢?所谓“怒发冲冠”,一生气,头发都竖起来了,那不就是气上来了吗?人一着急,一发怒,就会觉得气往上顶,血压也可能升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怒则气上。

所以怒并不仅仅是的心理活动,怒的心理情绪一出来,生理的气机或者说内在能量,就会向上涌。

什么叫恐则气下?一害怕,吓得尿裤子了,就是恐则气下。

再严重一些,大小便失禁了,都是恐则气下。

所以中医认为情志与气机运行相关,是有现实的症状为依据,并不是空想的。

同样,喜则气缓,就是哈哈一笑,心里很轻松,眉头都舒展开了。

很难想象一个人一边微笑着一边发怒,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要是笑起来,喜洋洋的,怒气就升不起来,这就是喜则气缓。

而悲则气消,就是很悲伤的时候,人就没有力气,瘫倒在那里。

中医把气机运行和情绪直接关联,就是把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融在一起。

情绪不单单是心理活动,也是生理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就是气机运行。

而且,中医的七情是和人体整体的气机相关联的。

比如说怒则气上,气是往上,从下而上而怒发冲冠,恐则气下是从上而下,所以大小便会失禁。

气从上而下、从下而上,都是整体气机的运行方向发生了转化。

这就是七情和内气运行的关系。

二、七情与脏腑再说一下七情和脏腑的关系。

中医里有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

五脏配不了七情,七大于五嘛。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展开全文中医基础理论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一、课程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并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3、学会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4、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中医基本概念: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2、阴阳五行学说:讲解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应用,五行的含义和作用。

3、脏腑经络理论:讲解脏腑的功能和关系,经络的循行和作用。

4、病因病机理论:讲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邪、内因、病理产物等。

5、辨证论治:讲解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中医病例,使学生了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表观点,提高学习效果。

5、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案例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分为1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具体教学进度如下:1、中医基本概念(2课时)2、阴阳五行学说(2课时)3、脏腑经络理论(2课时)4、病因病机理论(2课时)5、辨证论治(2课时)6、针灸推拿实践操作(4课时)7、复习与总结(2课时)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快乐 、 愤怒 、 悲 哀 和 恐惧 , 其 他 各种 情 绪 则 是 由此
派生 出来 的 。显 然 , 情绪概念 与中医情志 中的喜、 怒、 忧、 恐 相 同或 相 近 , 一般 人 也 是 这 样 看 的 。这
因为 心理社 会 因素要 通过 情 志改变 作 用于 身心 。
二、 情 志学 说基 本原 理
华 北水 利 水 电大 学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消极 、 抑制 、 下降、 柔弱、 隐晦、 内 向等 。任 何 两 种 相
互 对立 的事 物都 可 用 阴 阳来 表 示 , 任 何 事 物 中两 个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3一l O
( 二) 阴 阳五 行 学说 阴阳学 说认 为 , 宇宙 间有 阴和 阳两 种势力 , 其 中 阳代表 积极 、 兴奋 、 上升 、 刚强 、 明显 、 外 向等 , 阴代 表
作者简介 : 王晓沼 ( 1 9 6 0 一) , 女, 河北邯郸人 , 山东建筑大学校医院副主任医师。
V0 J . 3 0 No . 4 Au g . 2 0 1 4
o f No ah C h i n a Un i v e  ̄i t v o f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s a n d E l e c t ic r Po we r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关键词 : 情志 ; 情 志学说 ; 基本理论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4 2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4 4 4 4 ( 2 0 1 4 ) 0 4 - - - 0 1 4 5 - - - 0 3
是 自身调 节 、 起 保 护作用 的生理 反应 , 可使 紧 张而压
心理疾病 J 。其 中心身疾病是一类 特殊 的躯体疾 病, 表 现为 生理 功能紊 乱 及器 质性 损害 , 包括 心脑 血
管病、 糖尿病 、 消 化性 溃疡 等 。与一 般躯 体疾 病不 同 的是 , 在心 身疾 病发 生 、 发展 、 转 归 和 防治 中 , 心理 与
社 会 因素起 重要 作 用 。之所 以可 归 人 情 志 疾病 , 是
同, 是 中 医对 情 绪 的特 殊称 谓 。然 而 , 两 者之 间是 有 区别 的 。现 代心 理学认 为 , 情绪 既是 体验 也是 反应 ; 既是 冲动也 是行 为 ; 兼有认知 、 生理 及 行 为 的成 分 ,
但 不 同于认 识 活动 ; 一般 将情 绪分 为 四种基 本类 型 ,
古人 将 “ 思” 引 人情 志概 念 显 示 出高 超的 智 慧 。说
影响。其二 , 人是 身 心统 一体 , 也即“ 形神 合一 ” 。
其三, 人 与环境 一 体 。人既 是大 自然 的产 物 , 也 是社 会 的产 物 。作 为 身 心 统一 体 , 人 时刻 都 在 与 外 部 世 界进 行 着物质 、 能 量及 信息 交换 。正 常情 况下 , 人 与 外部 环境 和谐 相 处 , 保 持 着 动 态 平 衡 。这 种 整 体平 衡应 当 成 为 追 求 的 目标 , 所 以我 国 古 人 讲 “ 天 人
情志与心身同治理论脏腑之问的关系可能存在但不会是简单的固定关基于身心一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系因为事实很清楚多种情志均可伤及一脏一种疾病治疗的整体性重视整体机能的恢复与提众所周知在中医学理论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满意的效果
第3 0卷 第 4期
2 0 1 4年 8月










( 社 会 科 学 版)
合一” 。
到情 志 概念 的不 足 , 那 就是 中 医学 对 其 缺 乏 明晰 的 界定 及 定量 描述 。 近年 来 , 一 些 学 者 试 图 阐 明情 志 概念} _ 3 ] , 但 目前 仍 未取 得突 破性 成果 。 情 志 疾 病是 指 由情 志异 常 改 变 而 引起 的 疾病 。 中医认 为无论 何 种 情 绪 、 情感 , 只要 节 制适 度 , 便 有 益 于气 血运 行 、 阴 阳协 调 。例 如 , 暂 时而 轻度 的发 怒
中 医学 的 显 著特 征 在 于其 整 体 观念 , 这个 观念 涉及 三个 层次 的 内容 。其一 , 人体 是 有机整 体 , 其脏
腑、 经络 、 营卫 、 气 血 相 统一 , 各 部 分 相 互联 系 、 相互
时所 处 的一 种 思 ( 忧) 虑 不 安 的复 合 情 绪 状 态 。 的确 , 过 度思 虑与 相 思 至少 与 情 绪 的作 用 具 有相 似 性, 而且 这种 心理 活动 会 引发疾 病 。我们 认为 , 我 国
( 一) 整体观 念
样, 情 志 与情绪 的差 别 , 以及 人们关 于情 志概 念 的分
歧 主要 集 中在 “ 思” 上。
在现 代心理 学 中 , “ 思” 是 指 思考 、 思维 , 属 于认
知过程 而 非情感 过 程 。有 研 究 认 为 , 情 志 中 的“ 思” 也属 于认 知 范 畴 。 而严 灿 认 为 “ 思” 并 不 是 指 思 维 活动 或认 知过 程 , 而是 指在所 思 问题 不解 、 事件 未决
论 情 志 学 说 之 基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1 )

要: 中医情志 学说的基本理论 包括核心概念 、 基本原理 、 致病理论 、 治 疗理 论及 治疗原则 , 系统 阐述 情志概念 、 整体观念 、 阴阳五行 、 病机理论 、 情志相胜 理论 、 阴阳平衡 原 则, 对情 志 学说 的得 失做 初 步评价 , 进 一 步深 化对情志学说的认知 。


情 志与 情志 疾病
抑 的情 绪得 到缓解 , 对 身 心是有 益 的 ; 但 大怒 或长 久 郁怒 则 可伤及 脏 腑 , 从 而 导 致 疾 病 。情 志 疾 病 的 范 围相 当广泛 , 包括 现代 医学 所说 的 心身疾 病 和精神 、
许 多人 认 为情 志 与 现 代 心 理 学 的情 绪 概 念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