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
论述《资本论》第一卷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论述《资本论》第一卷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资本论》第一卷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第一卷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认识世界、指导革命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深入探讨其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要探讨的内容,并介绍了《资本论》第一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
然后,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资本论》第一卷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以及带来的重大发展。
接下来,第三部分将深入研究《资本论》第一卷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以及其重大发展。
最后,第四部分给出文章的结论,并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贡献进行评价。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探讨其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资本论》第一卷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做出重要贡献的。
同时,希望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 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2.1 唯物史观概述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变革和物质条件的变化而推动的。
它强调社会形态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即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被广泛运用于对历史、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资本论第一卷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是由卡尔·马克思写作并于1867年出版的著作。
在这本巨著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等基本经济概念,并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决定作用;而辩证法则是研究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对立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印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又促使上层建筑的变革。
这种唯物主义观点对于分析社会历史变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辩证法则强调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包含矛盾和斗争。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社会的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还要关注其中所包含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这些矛盾和斗争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强调整体与部分、客观与主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整个社会结构是由各种矛盾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和部分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
辩证法则强调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认为主观与客观是辩证关系中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中,主观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约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还表现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必然性。
辩证法则是对这种规律性的研究方法,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辩证性。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导我们认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而辩证法则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资本论》的辩证法
《资本论》的辩证法
《资本论》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逻辑的辩证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发展和扩张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他指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扩大,但也带来了贫困和两极分化的问题。
这种矛盾的揭示,体现了资本逻辑的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资本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商品世界的矛盾运动的辩证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世界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世界的矛盾运动。
他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的矛盾运动是商品世界的基本矛盾。
这种矛盾的揭示,体现了商品世界的矛盾运动的辩证法。
总之,《资本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和商品世界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 辩证思维 历史思维 系统思维
马克思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与系统思维》在哲学中,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些思维方式在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概念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辩证思维1. 辩证法的概念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是指以辩证法为基础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发展性的认识。
辩证法包括对事物的矛盾性认识、对其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分析。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辩证法被运用到对社会、经济和历史的研究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2. 辩证思维在中的应用在哲学中,辩证思维被运用到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分析中。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运用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其发展的必然规律。
通过辩证思维的应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历史思维1.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在哲学中,历史思维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对历史的认识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发展的分析。
2. 历史思维在中的应用在哲学中,历史思维被运用到对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分析中。
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的规律性,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通过历史思维的应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系统思维1. 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在哲学中,系统思维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了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整体性的把握。
2. 系统思维在中的应用在哲学中,系统思维被运用到对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中。
强调了社会和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规律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资本论》的最基本的方法,决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确定了《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辩证法确定了内部矛盾的展开推动范畴的运动和范畴形式(态)的变化。
这种运动和变化形成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科学的,对于研究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及其发展,也必须使用这些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对象;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10-0001-05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对于确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范畴、经济规律与经济当事人个人行为、经济现象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
从历史的辩证法出发,马克思揭示了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视角是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作是一个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那样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作永恒的千年王国。
从思维的辩证法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具有两重性辩证的范畴,而辨证范畴内在矛盾运动则是确定《资本论》理论体系的重要因素。
一、历史唯物论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经济范畴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
因此,马克思将他的经济理论著作的正标题称为“资本论”,副标题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1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核心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核心。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在《资本论》中的运用及启示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在《资本论》中的运用及启示摘要:《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灭亡的总过程。
马克思本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已经在这本经济学著作中自觉地运用了辩证法,其中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运用已经相当纯熟,这种运用毫无疑问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
关键词:《资本论》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作者简介:孙鹏,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在摘抄了《彼得堡欧洲通报》的一篇专谈《资本论》方法的文章中一段话以后,作了这样的表述:“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考察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马克思的这种表述,不仅肯定了他所运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法,并还由此说明了什么是辩证法。
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资本论》中随处可见,并且已经运用得相当纯熟。
一、辩证法三大规律在《资本论》中的运用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社会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体系或系统,统一之中有对立,对立之中又有统一。
互相对立的矛盾双方,又互相联系,统一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之中。
因此,应从对立统一上来认识社会的各种关系。
这是辩证法的核心,也是其基本规律之一。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概念,这也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起点。
商品是由使用价值与价值两种对立的因素形成的,具有双重性质。
再进一步,生产商品的劳动,也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两种不同的性质。
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同时其劳动也带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
从流通领域看,产业资本的运动,通过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的、生产的、商品的三种形式。
三种资本形式的循环、三个资本部分的再生产,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并且是其三个循环的统一。
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辩证法的运用
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辩证法的运用引言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资本论》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厚重而卓越的著作中,马克思不仅分析了货币、商品、资本等经济概念,更深入探讨了辩证法的运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辩证法的运用。
正文1.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哲学观点,主张对事物的研究应当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运用辩证法,通过分析产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2.马克思对商品的辩证分析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也是价值交换的媒介。
他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剖析了商品交换中的矛盾和运动。
马克思指出,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导致了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形式的二重性。
通过对这种矛盾的准确把握,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运作。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辩证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对劳动力进行剥削和压榨,从而引发了工人阶级的反抗。
这种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体现了辩证法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把握。
4.资本积累的辩证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积累过程,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他指出,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同时也导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积累的本质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5.辩证法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辩证法运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法使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把握事物内在的矛盾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
略论《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学习《资本论》札记
略论《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学习《资本论》札记萧楚女士说过:“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
”1867年,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这一作品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要谈谈《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谈谈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支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理论著作,他从可操纵的物质面及其生产过程出发,从经济角度解释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利用资本对自然资源进行克服和开发,也就是进行生产动作,从而改变自然资源的功能,资本家以资本收取剩余价值,掠夺和剥削的社会关系就由此形成了。
这正是《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它指出,社会发展的变化是否定的变化,是由于两个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这种矛盾冲突的博弈。
《资本论》还强调了生产技术的重要性,在生产技术改进的过程中,资本家可以利用机器替代人力来实现劳动分工,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资本家也可以利用银行信贷把多余的资金投资到新的行业中来实现利润的获取。
《资本论》的著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今日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因此,学习《资本论》札记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我们的政治理论认知,更好地把握当代时代发展的主题;其次,它还有助于指导我们如何发展和把握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及时应对社会发展中的革命性变化。
学习《资本论》札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深刻地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
《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越加深入地学习,就越有利于充实我们自身的理论实践,更有效地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资本论》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资本论的社会历史辩证法思想释义
资本论的社会历史辩证法思想释义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之一。
作为一部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强调了社会历史辩证法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资本论中的社会历史辩证法思想进行释义。
一、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分析资本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等经济形式及其演变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规律。
他指出,资本主义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通过剩余价值的不断积累和扩大,实现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统治。
这种剥削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其内部矛盾和危机的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的诞生和资本主义的解体。
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资本论从社会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研究,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是无情的剥削工具。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工人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工人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存。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与掌控社会生产过程,对工人进行剥削,获取剩余价值。
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和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特征。
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资本论强调社会历史辩证法对于认识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充满着矛盾和冲突。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资本与劳动之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等问题都是矛盾与冲突的表现,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四、强调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实践意义资本论强调社会历史辩证法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辩证法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做出了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1. 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他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这一观点科学地论证了唯物史观,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商品拜物教的现象,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他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异化现象,人们对于商品的过度追求和崇拜导致了人的本质的丧失和社会的畸形发展。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剩余价值的发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规律和来源。
他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这一观点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传统观念,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4.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通过对商品、价值和资本等概念的辩证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这一方法的运用,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而且推动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资本论》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做出了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它不仅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1.引言1.1 概述《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著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作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所引起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特点,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存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作为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灭亡。
这与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社会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雄辩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剖析。
他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机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和理论不仅对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对深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资本论》的观点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唯物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二、《资本论》的主要理论 及其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三)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地租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五)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过去对唯物主义坚持的 不够彻底的地方
例如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及对“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认识。
在《资本论》中,资本是物化了 的资本家,资本家是人格化了的资 本。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人类社会
剩余劳动实现和占有的规 律是分析人类一切社会矛盾运动 的基础。
首先对生产力的分析
有了剩余劳动就有了社 会分工,有了科了技术,有 了生产社会化。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 商品拜物教 货币的起源、本质及职能,货币 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价值、价格、货币、供求)
2.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 (2)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3)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4)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劳动价值理论
四次科技革命。
四次科技革命
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 第一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大约发生在250万年前, 它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类进入原始文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是农业革命,大约发生在1万年前,它使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人类随后进 入农业文明发展阶段。第三次是工业革命,大约 发生在200多年前,它使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生 产变成机器生产,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 第四次是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大约发生在20 多年前,它使人类消费模式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知 识消费型,人类进入知识文明发展阶段。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5篇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篇一《资本论》是一部严肃而庞大的经济学巨著,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谈谈我对《资本论》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首先,我对《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剥削和剩余价值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自身的利益,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的产生。
这让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深感忧虑,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利益往往被忽视和剥夺,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使得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的追求利润的本性导致了生产过剩和无法实现价值的问题,而这正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源头。
这让我开始思考:资本主义制度下,应该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如何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也对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劳动的公有化,才能实现劳动价值的真正体现和社会的平等。
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即实现社会的共同所有制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这让我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对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追求。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货币循环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他认为,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本质导致了商品生产的无限扩张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同时也引发了工人阶级的剧烈斗争和社会的不稳定。
这让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动态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资本论》是一次挑战性的经历,该书内容庞杂、深奥,但又富于思想火花。
通过阅读,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充满向往。
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反思”——解读《资本论》的认识论
妨 回顾 一下列 宁的名 言 : 辩 证法 也就是 ( 格尔 和 ) “ 黑
马 克思 主义 的认识 论 : 正是 问题 的这一 ‘ 面 ’ 这 不 方 (
是 问题 的一个 ‘ 方面 ’ 而是 问题 的实质 ) , 普列 汉诺 夫 没 有 注意到 , 于其 他 的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就 更 不 用 说 至 了。 令 人深思 的是 , 列宁 之后 , ” 在 以苏 联教 科 书 为
于 旧唯物 主 义 的直 观反 映 论 , 是 自觉 采取 “ 思 ” 而 反
思维 的结 果 , 而理 解 这 一 点 恰 恰 是 最 难 的。我 们 不
列 宁将 《 本 论 》“ 握 住 运 动 着 的 全 部 ‘ 资 把 表
象 ”’ 的思维定 义 为辩证 思 维 。这 一 “ 证 ” , 。 辩 性 在 于它具 有基 于新 世界观 基础 的 “ 思 ” 度 。这 里所 反 维 说 的反思 , 是思 想 以 自身 为对象 反 过 来而 思 之 ; 思 反 的对 象是思 想 , 而不是 思想 的对 象 , 因此 反思 是 思维
所说 思存 关 系 中 的 “ 在 ”( 思 想 的 对 象 ” ; 是 存 “ )二 “ 情感 、 观 、 直 意见 、 表象 ”, 以对 应性 地理 解 为感 性 可
薄弱 的 ( 们更 多 的是 限 于对 《 学笔 记》 人 哲 吉光 片羽 [ 收稿 日期 ] 0 l 2—0 2 1 一1 6
什 么不 能 单纯 限定 在 思 想 的 对 象 、 在 范 围 内 呢? 存 黑 格尔 在《 哲学 全 书》 导论 中写 到 :在涉 及我们 的普 “ 通 意识 时 , 哲学 首先 应该 说 明 、 者 甚 至大 声 唤起 对 或
2 1 第 4期 0 2年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刘建卓∗ʌ摘要ɔ马克思通过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 历史 原则,并以实践或生产为基础,把辩证法改造为关于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 的辩证法㊂这一辩证法就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㊂而如此理解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 同一个东西 ㊂在‘资本论“中,二者的内在统一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以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 为真实内容;其二,都是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的理论: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论批判,又是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㊂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与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截然不同和彼此割裂的,就其本质来说,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即关于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 发展的学说㊂ʌ关键词ɔ‘资本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DOI:10.16762/ki.mkszyzxyj.2020.01.006受苏联教科书范式的影响,学界长期以来把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辩证唯物主义定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而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因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㊂辩证法隶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范围之内即适用于自然界,因此,在社会历史领域谈论的辩证法,至多只是自然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㊂在这种二分模式中,对‘资本论“的研究就表现为两大并列的立场:其一,认为‘资本论“只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内的应用和证实,其本身并没有创新㊂其二,对‘资本论“的辩证法进行单纯的方法论解读㊂显而易见,在上述两种解读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资本论“中是两个彼此独立和相互割裂的理论㊂那么,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进行探究的重要问题,而‘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就成为考察这一问题至关重要的文本㊂①㊀刘建卓,武汉大学哲学学院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一㊀辩证法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要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以一种符合历史本性的方式把握历史即揭示历史的本质㊂那么,何谓符合历史本性的方式呢?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逻辑的方式: 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并且,写经济学史又不能撇开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这就会使工作漫无止境,因为一切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做㊂因此,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㊂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㊂ ①这种历史的或逻辑的方式正是与形式逻辑恰相反的辩证逻辑或辩证法㊂明确地说,这种辩证法是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批判㊁改造,并将其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实现的㊂黑格尔批判了长久以来的哲学的形式逻辑传统: 哲学时常被人视为是一种形式的㊁空无内容的知识 ②并指出,形式逻辑作为暂时撇开思维内容只关注思维形式的逻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它所使用的范畴只是从表象或经验中提取的,这表明其并不深入事物的内部;其二,它的前提是不予讨论的因而是现成给定的,这表明其不知道事物是变动的㊂因此,形式逻辑归根到底是一种主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并试图以非历史的方式获得绝对真理,故而是一种知性思维㊂以这种知性思维来把握历史,历史就只能表现为外在于人的纯粹客体㊂针对形式逻辑的问题,黑格尔指出,人类的思维并不是如同 手枪发射那样突如其来 的直接性,而是首先从混沌的表象开始,经由不断扬弃对立面和片面性的矛盾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包含许多规定于自身之内的 具体的同一 ,也就是说思维必须通过 否定物的严肃㊁痛苦㊁容忍和劳作 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㊂以人类思维的真实运动过程为基础,黑格尔指出,真正的逻辑并不是那种在非现实的思想里推论过来推论过去的形式思维,而是把 自由沉入于内容,让内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行运动,并从而考察这种运动 ③的辩证逻辑或辩证法㊂黑格尔的这一既作为存在论又作为认识论的辩证法的重要意义在于,用恩格斯的话说是,它 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 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㊁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 ㊂④它所彰显的历史感在于,人不是脱离历史的抽象主体,历史也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客体,历史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并因而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因此,人与历史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辩证的内在生成的㊂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03页㊂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㊁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46页㊂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㊁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40页㊂形式逻辑的问题与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的旧唯物主义具有同样的问题,即将对象或者历史视为外在于人的纯粹客体和无时间性的持续在场㊂黑格尔的辩证法为马克思解答历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㊂在集中考察黑格尔辩证法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 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㊁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㊂①这表明,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在于,它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把人理解为在自己劳动中的生成的㊁历史的发展过程㊂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本质,黑格尔 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他的历史只是 抽象的㊁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 ,因此, 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㊁逻辑的㊁思辨的表达 ㊂②在马克思看来,究其原因在于,黑格尔预先以思维统治感性,这不仅颠倒了感性世界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还导致其将历史视为绝对理念的外化,最终把人及其与世界的一切关系都幻化为 无人身的理性 的自我运动㊂接下来马克思要做的实质工作就是要为辩证法寻找一个现实基础,以将其改造为关于历史的辩证法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作为 自由自觉的类特性 的劳动为基础,从而一方面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概念思辨进行了现实性的拯救,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人本学异化史观的色彩㊂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人的 自由自觉的类特性 转向了 感性的人的活动 或人的 实践 活动,从而为辩证法寻找到了真正的现实基础㊂人及其思维与世界的否定性关系的根据不是来自抽象的思维劳动,而是从根本上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历史不是由抽象的理念所推动的过程,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展开的过程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㊁恩格斯进一步将辩证法的现实基础即实践活动推进为以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为基础的 现实的个人 ㊂以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的 现实的个人 为辩证法的现实前提,马克思的历史观就与黑格尔的历史观有了明显区别: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㊂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㊂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㊂ ③这一历史不再是由观念㊁意识构成的神秘的历史,而是 从事实际活动 的 现实的个人 的 现实生活过程 ㊂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20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20㊁318㊁316页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黑格尔以人类的思想运动过程为根本内容所实现的辩证逻辑既是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论又是关于事物本身的存在论㊂以这种方式所表征的历史就是主体通过对自身的批判和否定来不断地创造自己生命历程的辩证过程㊂而这一点正是费尔巴哈所不理解的,因此,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㊂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㊂ ①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原则,并将辩证法奠基于实践或者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人与世界的否定性关系中考察和把握人类的历史问题㊂随着辩证法理论基础和理论视域的根本转换,辩证法从对历史的抽象的㊁思辨的表达变为对 从事实际活动 的 现实的个人 的 现实生活过程 的自觉理解,真正成为关于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的学说㊂而如此理解的辩证法,不仅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可能,即为揭示历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根本方法;也显示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即辩证法是和历史理论自行统一的内涵逻辑,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关于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㊂就此来说,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同的内涵㊂那么,关于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 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接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生产理论往下分析㊂一方面,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生产能够满足人吃㊁喝㊁住㊁穿等自然需要的资料;另一方面,人又是自为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生产自然关系,也会生产与他人的联系即社会关系㊂而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着的,因此,以 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为基础的 现实的个人 就总是表现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㊂由此推断,社会关系的问题就成为考察现实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即历史问题的着手点㊂那么,一定的社会关系指的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或者说马克思考察历史问题的切入点正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㊂这就追溯到了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说道: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㊂ ②‘资本论“是一部由诸多经济范畴构筑的文本,因此,要挖掘进而呈现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的主题和内涵,关键在于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究竟如何运用经济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进而洞察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 的问题㊂二㊀以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为根本内容在笔者看来,对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 的挖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对货币这一范畴的分析中㊂马克思早在‘论犹太人问题“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30页㊂中就已经涉及货币批判的问题㊂直到‘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及其‘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深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内部结构中,才将货币的本质揭示清楚㊂马克思指出要揭示货币的本质,必须追溯货币形式的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商品二重性之间的矛盾,货币作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逐渐充当了一般等价物㊂由此看出,就其本质来说,货币只不过是交换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得以实现的交换方式而已㊂将货币引向劳动不仅穿透了货币的感性存在进入了货币的本质层面,而且切实地将货币与人的存在紧密地联系起来了㊂明确来说,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抽象人类劳动的交换方式即货币职能的具体考察,批判性地揭露了货币所表征的人的现实存在及其现实的历史,以此揭示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内容㊂在考察文本之前需要澄清一个前提性问题㊂马克思在作为‘资本论“前传的‘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 货币章 中指出了 人类社会三形态 理论,但这个理论在‘资本论“中被删除了㊂这一写作调整似乎在货币批判理论中成为一种缺失,其实则不然㊂马克思并不是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泛泛而谈,而正是在考察货币的产生和职能的过程中揭示的,或者说,货币的各种特殊形式即作为单纯的商品等价物㊁流通手段㊁价值尺度㊁贮藏货币等,按其中这个或那个职能的不同作用范围和相对占优势的情况,就标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㊂因而两种理论息息相关㊁内在共生㊂接下来笔者将在理论的相互观照中阐述这一问题㊂首先,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㊂ ①在人的存在的第一样态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自然需要,交换只是作为偶尔剩余的结果发生在不同的共同体之间,而且偶然发生的交换的目的也是获得物的使用价值,与之相应,交换所需要的等价物的中介也并不固定在货币上㊂此阶段中,货币只是作为价值尺度(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与流通手段(流通的中介物)的规定的一般职能偶然出现在不同的共同体之间㊂之后,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的第三种规定即作为一般财富的物质代表或者作为贮藏货币的职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㊂所谓货币的第三种规定就是货币作为目的自身被贮存起来,从而表现并激发出人的致富欲或求金欲㊂货币在这一规定性上的发展必然成为瓦解古代共同体的因素,与此同时也推动着古代共同体向货币共同体即现代社会迈进㊂现代社会 即资本主义社会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的第二样态㊂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㊁全面的关系㊁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㊂ ②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07页㊂这一阶段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提高和分工扩大的基础之上的㊂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论生产劳动表现为何种形式,也不论该种生产劳动生产出什么样的劳动产品,这种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产品都只是作为交换价值本身而出现,也就是说,交换价值成为一切生产的目的㊂由于交换价值成为一切劳动和产品的目的,每个人就只有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获得社会对自身的认同㊂随着交换的加深,商品和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等价物必然固定在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并且最后发展成为货币,这就是现实的商品世界,即 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 ㊂①在交换中,人们必须把货币作为抵押品留下来才能交换到商品㊂这样,作为联系商品普遍交换的唯一中介的货币就成为交换价值的化身,不仅获得了成为商品世界的权力代表,并作为每个人取得社会认同的唯一方式,成为人们竞相追求的目的㊂在商品社会,货币作为目的本身的这种特性深刻地体现为货币在第三种规定即作为一般财富的物质代表或者贮藏货币的职能的充分发展上㊂具体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劳动是作为生产交换价值从而是直接生产货币的雇佣劳动,而货币也能直接购买工人,因而,雇佣劳动和贮藏货币都只是作为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化身的货币的一种形式而已,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货币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的强大动力㊂因此,货币之所以能够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归根结底只是因为雇佣劳动的出现㊂显然,在货币的这一规定性上已经潜藏着关于资本的规定性㊂作为商品交换的唯一通道和权力代表,作为目的本身,货币获得了支配他人与社会财富的权力,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现实存在是,人的存在方式从第一形态中的封闭在小范围内的人与人的直接的依赖关系,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普遍的社会关系㊂对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 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㊂这种社会联系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因为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只有通过交换价值,他自己的活动或产品才成为他的活动或产品;他必须生产一般产品 交换价值,或本身孤立化的,个体化的交换价值,即货币㊂另一方面,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的或货币的所有者㊂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㊂ ②人与人的直接的关系被物化为物与物之间的间接的关系,人的存在的物化因而是一种人的存在的颠倒,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关系的真实本质㊂在货币关系中,人与人的血统㊁教育与纽带等种种差别都被粉碎和磨灭了,看起来人与人自由地相互交换从而自由地相互接触,因而似乎是独立的㊁自由的存在㊂但实质上,在货币关系中,人与人的普遍关系只是表现为彼此的漠不关心㊂货币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依赖关系的消除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所实现的更加普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09页㊂遍化的依赖关系㊂人们之间的联系以对物的全面依赖性为基础,这就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的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的 现实的人 的存在㊂向前看,人的存在的第三种样态即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㊁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㊂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㊂①马克思指出,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和目的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在导致人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的同时,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条件,从而为发展出全面的和普遍的个人与个人关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㊂马克思在这里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揭示当然不是为了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做出一种历史学的分析㊂通过沉入文本的探索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三形态的理论是嵌入对货币的历史进程的考察当中的㊂马克思的真实目的正是要通过对商品价值的实现方式即货币的历史性的分析,批判性地揭露货币范畴的真实内涵即以物与物的关系表征了人与人的关系,反思性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存在状况,即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②的 现实的人 ㊂通过对货币范畴的考察凸显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正是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经济范畴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㊂因此,由对货币这一经济范畴的批判揭示的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的资本主义社会的 现实的人 ,并由货币的发展所把握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构成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㊂三㊀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㊂ ③正是因为以 批判的和革命的 辩证法为根基,历史唯物主义才成为 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的历史科学㊂在‘资本论“中的二者的统一还深刻地体现为,辩证法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都是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的理论㊂这种批判性表现在,‘资本论“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异化及其内在矛盾,宣示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这就从根本上抽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黑格尔将资本主义永恒化的现实基础㊂也就是说,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表现为双重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论批判,同时又是对资本主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2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2页㊂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㊂就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将资本主义永恒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㊂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立场和目的㊂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其使命就在于证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如何比封建社会更有利于生产财富㊂由此,他们就会把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视为永恒的㊁自然的㊂马克思指出这是 把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当作永恒范畴的一切经济学家的通病 ㊂①第二,也是更为深刻的原因即他们的思维方式㊂关于经济范畴应该用何种认识方式的问题,马克思明确提出必须用抽象力㊂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则只是以表象思维来规定各个经济范畴,只是停留于经济范畴作为可感觉的物的现象层面,或者说没能将抽象力贯彻到底㊂比如亚当㊃斯密对商品的分析,在他那里,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只是商品的外在化身,商品价值时而表现为使用价值时而化身为交换价值,这导致他在将价值溯源于劳动的同时又将商品的交换价值最终溯源于购买者的收入㊂这种表象的或知性的思维方式就决定了他既无法穿透商品的感性存在,从而就更加不能揭示商品矛盾背后的根据即劳动的内在矛盾㊂当无法深入劳动的时候,也就无法看到商品交换背后所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无法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存在和社会矛盾,从而把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㊂对此,马克思批判道: 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它把社会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归之于物,从而使物神秘化㊂ ②就黑格尔来说,他通过概念的辩证运动展现了概念达到绝对理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㊂而作为 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的黑格尔哲学,他不仅要通过概念的辩证法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要寻求自由何以可能㊂黑格尔指出,现实的理念最初分化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现实中的市民社会是一个充斥着个人私利,以及人与人相互反对的战场,即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非理性和非自由的存在㊂因此,在市民社会之上,就必须有一个理性国家来赋予市民社会以理性和自由㊂而理性国家正是绝对理念的外化,因而它严格地按照理性行事,并且平等地对待一切公民㊂而个人自由的实现就是一个与理性国家实现和解的过程㊂当个人在绝对理念的支配下,最终达到最完满的理性的自我认识时,也就实现了个体与理性国家的和解㊂这就是历史的终结㊂理性国家的世俗化身就是普鲁士国家㊂按照洛维特的说法,这正标志着黑格尔在一种终极史的意义上规定了历史道路的终点㊂马克思就此批判了黑格尔只是沉溺在概念推演的世界,因此他既看不到现实国家的本质是富人统治一切的工具,也看不到人的异化状态㊂针对此,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序言“中指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83页㊂。
探究《资本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探究《资本论》与辩证法的关系《资本论》是一部公认的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虽然诞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的19世纪,但在21世纪,资本主义各项制度已臻成熟与完善的今天,人们对它的研究不仅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热,而且不仅是学者们在学术上的研究,就连普通民众也越来越觉得不得不读一读《资本论》了。
学者们研究《资本论》,是因为它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要翻越的高峰,也是哲学、伦理学乃至历史学研究者不得不看的一部经典著作;普通民众阅读《资本论》,不仅是因为他们迫切需要在其中找到应对残酷现实的对策,也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所描述的那个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他们现在正生存在其中的社会。
经典的都是永恒的,在经典中找寻其中永恒的凝固之点,就成为我们后代学者的共同努力的源泉。
《资本论》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它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洞察,而它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就取决于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洞察是否深入,《资本论》所体现出的那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就来自于它的写作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深入而细致的洞察。
这种洞察,不仅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更有对未来的科学预见,没有人能绝对的超越历史所带给他的局限性,但有人却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历史,马克思就是那为数极少的后者。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使他能够相对超越历史带给他的局限性的代表作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前辈经济学家及同时代经济学家的经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研究带来的结果是既有批判也有继承,最终体现在《资本论》中的就是一种批判的继承;二是对大量原始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阅读,就是因为这一点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牢牢的站立在了现实的基础上,也体现着马克思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从而使他可以牢牢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如何科学地论证了唯物史观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在该书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即“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本质”。
他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所驱动的,而这种变革和发展又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这一观点为后来唯物史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特别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的深刻揭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而且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更加精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剥削的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做了精准的预测,他指出,资本主义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改造,但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最终必然会走向崩溃。
这一预测不仅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总之,《资本论》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其中的严密分析和深刻观察,为我们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提供了帮助。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著作,掌握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才能更好地领悟历史的发展过程,指导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中,我们深入思考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主题。
这些概念和主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历史等多个领域,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运行和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谈谈《资本论》这一重要著作。
在第39卷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他详细阐述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了当代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探讨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第39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资产阶级统治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分析,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阐述。
这些内容对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还涉及到国家和政治制度的理论探讨,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以及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思考。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从哲学和政治的角度审视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境遇,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涵盖了众多重要的主题和概念,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和未来走向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洞悉社会的变迁,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引。
在撰写本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深度。
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思考,更是对当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关怀和呼唤。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并研究这些重要的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阐述完毕这些重要的观点和意见后,我衷心希望读者能够加深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的努力。
资本论的方法研究
资本论的方法研究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著作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资本的运动和积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
1. 辩证法: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强调矛盾和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
他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对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必然的崩溃趋势。
2.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劳动力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等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他运用这些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
3.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中融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将资本主义经济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强调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并且将在未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4. 实证研究:马克思运用大量的历史和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他通过对工资、利润、经济危机等数据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总之,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融合了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
和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马克思能够全面深入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资本论》的最基本的方法,决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确定了《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辩证法确定了内部矛盾的展开推动范畴的运动和范畴形式(态)的变化。
这种运动和变化形成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科学的,对于研究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及其发展,也必须使用这些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对象;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9)10-0001-05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对于确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范畴、经济规律与经济当事人个人行为、经济现象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
从历史的辩证法出发,马克思揭示了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视角是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作是一个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那样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作永恒的千年王国。
从思维的辩证法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具有两重性辩证的范畴,而辨证范畴内在矛盾运动则是确定《资本论》理论体系的重要因素。
一、历史唯物论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经济范畴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
因此,马克思将他的经济理论着作的正标题称为“资本论”,副标题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核心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核心。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思想指导着马克思的整个研究工作,贯穿在《资本论》的始终。
2 经济制度与经济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剩余价值)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就是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本质上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范畴。
有其客观对象和主观形式。
作为客观对象的经济范畴,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物质承担者。
作为主观形式的经济范畴,则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思维反映和理论形式。
任何经济范畴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制度为背景的,都是这个经济制度的表现,这也就是说经济范畴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范畴与经济制度是同一的。
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范畴,作为客观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承担者,作为主观形式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表象形式,反映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核心就是“资本一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就是“资本一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的产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资本积累理论讲的就是资本、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趋势。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增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没有剩余价值,价值就不是资本。
资本与剩余价值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同一经济制度的两种表现。
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是人类作为整体运动而形成。
在理论上,这些关系和规律表现为经济范畴和理论,而经济当事人个人仅仅是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马克思说:“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资本论》中所讨论的个人就是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既不是具体的全面的人,也不是生物意义的人,不是心理学意义的人,也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
这就是说,在《资本论》中,假定个人行为的目的仅是经济目的,个人行为的规则是仅按经济规律行事。
这就如同在刚体物理学中,假定物体都是刚体,不考虑物体的弹性和塑性。
这也是抽象法的应用,任何学科都是如此。
3 经济范畴的运行与经济学:资本的运动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当作为客观对象的经济范畴的运行还没有被科学地揭示出其规律性和本质时,这种经济范畴运行的现实表现在经济运行当事人的头脑中会取得一些表象形式,甚至是假象。
而这些包括假象在内的表象形式,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日常的经济学。
日常经济学不过是客观经济范畴运行的主观表象形式,而日常经济学往往将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作就是事物本身。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正是作为客观对象的资本的运行在当事人头脑中表象形式的理论表现,甚至是假象的理论形式。
马克思尖锐而深刻地指出:“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的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
4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资本论》的标题就是“资本”,开宗明义地表明其研究的就是资本。
然而,正如前面指出的,资本作为客观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承担者,作为主观形式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表象形式。
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是同一的。
所以,《资本论》是通过对资本(剩余价值)的运动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剩余价值)的运动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同时,说明资本(剩余价值)运动如何在经济当事人的头脑中表象出来,又如何理论化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所以,在《资本论》定稿前,马克思一直将他的经济理论着作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资本论》定稿时,马克思仍然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
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描述现象的,为假象所迷惑,而《资本论》的主要任务则在于揭示现象后的本质,揭露假象后的真实,这正是科学的任务。
综上所述,依据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思想,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三位一体的。
二、历史的辩证法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历史唯物论同时也是历史的辩证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生产力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千年王国”,也没有永恒不变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视角。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再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引述了一位评论者对《资本论》方法的说明,这位评论者说:“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
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替代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说:“这位作者先生……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马克思接着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从“生产力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是在发展变化”的观点,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不是永恒的“千年王国”。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研究是将历史的和时点的研究相结合的,是从历史的发展中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个时点。
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是批判性的。
马克思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即《资本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西方经济学,从古典到现代,都是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自然的、永恒的,不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是在资本主义既定的制度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和运行。
这可以说,是一种“既定时点”的方法。
多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是在资本主义这个“既定时点”上,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他们是在维护和修理资本主义经济这架机器。
因此,在西方,这些人也被称为经济工程师,而非经济思想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就是对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永恒的“千年王国”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批判。
这也是马克思将自己的经济理论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因之一。
三、思维的辩证法与《资本论》的体系马克思说:“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像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
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资本论》的写作中,马克思不但贯穿了辩证法的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黑格尔的风格。
当然,马克思与黑格尔相反,“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在思维上运用的辩证法主要有辩证范畴、矛盾分析法和范畴的辩证运动。
正是马克思所使用的思维的辩证法确定了《资本论》的表述体系。
1 辩证的范畴:两重性、二因素高级的科学范畴,是辩证的范畴,往往具有两重性。
例如,物理学中的光具有波和粒子的两重性,即光同时具有波与粒子两象性。
我们可以分别从波与粒子两个方面来研究光的不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