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原理-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合集下载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摩擦学是研究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摩擦学原理包括摩擦的定义、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类型、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通过了解摩擦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在工程、物理学和机械设计等领域得到应用。

一、摩擦的定义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在它们接触表面上由于微观不平整而发生的阻力,这种阻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力,通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忽略它的存在。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因素。

二、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规则微观结构,当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这些微不足道的不规则结构会相互干涩地牵引、压迫、撞击对方而产生的一种相对运动阻力。

三、摩擦力的类型1、静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滑动的摩擦力,这就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一旦施加的力达到或超过了静摩擦力,物体就会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2、动摩擦力当物体产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即动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静摩擦力相关,通常小于静摩擦力,通常F_k = μ_kN。

其中F_k为动摩擦力大小,μ_k为动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动摩擦力通常比静摩擦力小,所以一旦物体开始运动,需要施加的力就变小了。

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静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

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它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

静摩擦系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查找资料获得。

2、动摩擦力的计算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_k = μ_kN。

机械工程中摩擦学的基本原理

机械工程中摩擦学的基本原理

机械工程中摩擦学的基本原理机械工程中,摩擦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它探讨的是机械运动时所涉及的摩擦现象,如何减小摩擦力,提高机械效率,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摩擦力。

摩擦学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如机械、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民用和工业领域等等。

摩擦学的基本原理是:摩擦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不规则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毫无疑问,摩擦力是运动中出现的现象,因此有意义的研究应关心动力学因素。

学习摩擦学时,需要了解三个基本概念:摩擦力,摩擦系数和极限摩擦力。

首先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因两个表面之间的粗糙度而产生的力。

这个力是沿着两个表面的接触方向作用的,也就是垂直于物体表面。

摩擦力可以使物体停止或减速,并且可以使物体移动或加速。

其次是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是衡量物体之间摩擦力大小的数量。

它是矛盾但却很必要的,因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物体的质量或接触面积。

摩擦系数表示的是指定表面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与被卡住的表面的垂直力的比率。

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摩擦系数,而且它们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测试。

最后是极限摩擦力。

极限摩擦力是指阻止物体在受力的情况下开始移动的最大摩擦力。

通常情况下,如果施加的力小于极限摩擦力,则物体不会移动。

一旦施加的力超过极限摩擦力,则摩擦力阻力就会被克服,物体开始运动。

摩擦学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减小摩擦力是一种重要任务,因为它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并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

科学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以实现这些目标。

他们研究摩擦学原理,并关注可衡量摩擦作用的因素,如摩擦系数、磨损、腐蚀、干涉等。

在工业和制造业上,摩擦学在设计和制造机器时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当制造机器部件时,需要在摩擦系数、表面光洁度和磨损方面进行考虑。

这就需要科学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材料的特性和设计材料的方式,以便有效减少摩擦。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摩擦学的研究目标是降低动力系统的磨损,并防止零件与附近表面之间的干涉。

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航空器产生的热量,并评估其对摩擦现象的影响。

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摩擦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了摩擦、磨损以及表面物理化学等基本问题。

目前,摩擦学已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列车、医疗器械、机械化农业、工厂等领域,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摩擦学的基本概念摩擦学是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等现象的力学学科,在力学、材料学、化学、表面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中深入探讨了摩擦学原理、机理和应用。

摩擦是指两个接触表面相对运动时的阻力,它是产生于两个表面之间的接触力。

磨损是物体表面由于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和质量损失。

磨损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两个相对运动的表面之间的微观接触,导致这些表面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发生结合和断裂。

润滑是在两个表面相对运动的情况下,通过在表面之间引入润滑剂,使两个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的现象。

摩擦学的分支学科有干摩擦学、润滑摩擦学以及磨损学等。

二、摩擦学的研究意义摩擦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摩擦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思路和设计指导方案,达到规避机械性能下降、磨损加剧、寿命缩短等弊端的结果。

2. 进行润滑设计。

润滑剂、润滑油脂等润滑剂厂家可以进行润滑设计,为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3. 开拓新材料需求领域。

目前,涂层、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已经成为摩擦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这些新型材料可以增加润滑能力、降低磨损程度,从而提高机械设备寿命。

三、摩擦学的应用现状摩擦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机械制造、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1. 汽车工业。

摩擦学理论的应用在汽车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现代汽车工业是材料和摩擦学领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产物。

摩擦学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发动机、变速器和轮胎到制动系统、转向系统,都需要基于摩擦学原理的设计和研究。

2. 航空制造业。

航空材料的研究和使用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摩擦学技术也在航空工业中应用。

涂层材料、传感器、及精密丝锥这些领域都获得了摩擦学的应用,从而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增加了安全和舒适性。

摩擦学的三个公理

摩擦学的三个公理

摩擦学的三个公理在摩擦学中,存在着三个重要的公理,它们在研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时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这三个公理分别是:1. 马丁摩擦定律:马丁摩擦定律是摩擦学的基础,它表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它们之间的压力成正比。

即,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有直接关系。

这是一个经验规律,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下。

2. 库仑摩擦定律:库仑摩擦定律是描述干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相对速度的关系的规律。

它指出,干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间相对速度的乘积成正比。

换句话说,当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增加时,摩擦力也会增大。

3. 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切换条件: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而当一个物体开始相对滑动时,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则变为滑动摩擦力。

这一转换发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达到一个临界值,这个临界值称为静摩擦力的极限,也被称为摩擦系数。

通过这三个公理,我们能更准确地描述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现象,进而研究和解决与摩擦相关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三个公理外,摩擦学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概念和原理,以下是与摩擦相关的一些补充内容:1. 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是一个量化摩擦力大小的物理量,用符号μ表示。

它描述了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与压力的比值。

通过测量和实验,可以确定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在工程和科学应用中方便地计算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两种形式。

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物体表面之间相互滑动的情况下,而滚动摩擦力则是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滚动摩擦力通常比滑动摩擦力小。

3. 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是生活中和工程实践中非常常见和重要的现象。

正是通过摩擦力,人类可以正常步行、操控车辆以及使用工具等等。

摩擦力也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运输工程、建筑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例如在设计车辆刹车系统时需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以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 摩擦学基础

一 摩擦学基础

摩擦学基础(l)近年来,摩擦学研究在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工程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应用广泛、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科。

本论文将从基础理论入手,系统介绍摩擦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现状。

一、摩擦学的基本原理摩擦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材料性质等因素有关。

在物体相对运动状态下,摩擦力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这是摩擦学的基本特点。

实际上,摩擦力不仅与运动状态有关,还与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稳定性均可由接触面微观结构的特点决定。

例如,当两个光滑的硬表面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微观结构的特殊性质,摩擦力可近似为零;而两个粗糙的表面接触时,则有较大的摩擦力产生。

二、摩擦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摩擦学,我们需要寻找摩擦力的特点,从而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

目前,常见的研究方法如下:(1)摩擦学实验。

该方法通过建立摩擦学模型,模拟实际摩擦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和测试,研究摩擦学中的影响因素、作用原理及其宏观特征。

(2)摩擦力理论分析。

该方法通过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等理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推导摩擦力公式,研究摩擦力大小、方向和稳定性等性质。

(3)摩擦学表征技术。

该方法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如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拉力试验机等,分析和表征摩擦学中的微观特征,研究摩擦学行为和机制。

三、摩擦学的应用现状摩擦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表面学、纳米技术及生物医学等。

其中,摩擦学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如锅炉、汽车、机床等领域,均需要摩擦学研究的支持。

同时,在材料工程领域,稳定的摩擦是材料性能评价的关键。

总之,摩擦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各行各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学科的发展必将推动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进步。

同时,我们也期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工作者加入到这一学科的研究中来。

在表面学领域,摩擦学可应用于摩擦学表征技术、自润滑材料的设计和表面改性等方面。

物理摩擦专业知识点总结

物理摩擦专业知识点总结

物理摩擦专业知识点总结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从推车行驶到书本翻动,从摩擦力车辆制动到工业生产中的摩擦材料选择,摩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摩擦力的研究和理解对于工程、物理学、材料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摩擦力的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一、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接触表面相互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阻力。

在接触面上,由于微观不平整的凸起和凹陷,导致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微观的力,一般是沿着两个接触表面相对运动的方向的,它的大小和方向是由接触面和相对运动的速度、压力、材料性质等因素决定的。

1.1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当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为零时的摩擦力,而动摩擦力是指当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在许多情况下,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克服一定的初阻力才能使物体开始运动的原因。

1.2 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是一个衡量两个表面间摩擦程度的物理量。

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得到滑动的速度以及对两者表面直接压力的大小,可以得到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比例值。

这个比例值就是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是由于两个表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材料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影响的。

二、摩擦力的原理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接触表面上的不规则凸起和凹陷在相互作用下产生了阻尼力。

在两个表面接触时,由于凹凸不平,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并不是完全平滑的,这导致了在相互接触的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的摩擦阻力。

同时,随着物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加,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动摩擦力。

在微观尺度上,摩擦力可以通过摩擦系数的定义进行描述。

对于两个表面间的相对运动,当静摩擦力最大时的条件可以用来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由于动摩擦力始终小于静摩擦力,物体开始具有了动能,动摩擦力的计算则需要通过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进行。

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摩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车辆行驶时的轮胎与路面摩擦,人行走时的脚与地面摩擦,任何实体在相互接触时都会产生摩擦。

而摩擦学正是研究物体在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的学科,其基本原理和应用非常重要。

一、摩擦的基本原理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指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在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间的不规则性,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就会产生。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它们通常都是与物体间接触的表面粗糙程度和材料特性等因素有关。

2. 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摩擦力与物体间接触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接触面积越小,摩擦力越小。

这是因为物体直接接触的表面积越大,表面之间的微小凹凸就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摩擦力与物体间压力成正比例关系。

即当物体间的压力增大时,摩擦力也随之增大,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物体间的压力越大,表面间的不规则性就越小,微小凹凸就进一步压缩,摩擦力就会增大。

二、摩擦学的应用1. 制动系统摩擦制动是利用静摩擦力使车轮停止转动的一种制动方式。

汽车、自行车等的制动系统都是靠摩擦制动来实现的。

在制动过程中,制动器上的刹车片与转动的车轮表面接触,产生静摩擦力使转轮停止转动。

而刹车片与车轮的表面摩擦系数大与小的不同,就会影响到制动效能和制动距离的长度。

2. 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是常用的一种紧固连接方式,它通常用于连接杆件、面板、封板等部件。

在螺纹连接时,利用螺纹外螺距不等的原理,使螺栓和螺母之间相互旋转,从而将拼接的两个构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要求计算螺栓和螺母的摩擦力,以保证连接牢固。

3. 轴承轴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机器设备中的组件,主要用于支撑机器转动部件,并在其旋转过程中承受轴向和径向的载荷。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滚动体或滑动体之间的摩擦来实现支承转动。

因此,轴承性能的好坏与其摩擦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 润滑油润滑油作为目前普遍使用的润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其作用是减小机械件表面的摩擦,以达到降低能耗、延长机器使用寿命的效果。

摩擦学原理-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摩擦学原理-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2. 推导所用的基本原理
非球点接触问题 1 ( 1 1 ) ( 1 1 )
R0
R1x R1y
R2x R2 y
球对平面
1
1
1 11
0,
0,
R2 x
R2 y
R1x R1y R
圆柱体对平面
1 1, R1x R
R1y , R2x , R2 y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3 刚性接触润滑理论
二、点接触润滑理论
Reynolds方程 间隙方程
(h3 p) (h3 p) 12U h
x x y y
x
h h0
x2 2Rx
y2 2Ry
h x
x Rx
h x
y Ry
2h
x
2
1 Rx
2
h
y 2
1 Ry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p 120U h02
2 Rh0
(
x)
12 0U h02
x
[ (1 x2
1 / 2Rh0 )2
h h0
(1 x2
1
]
/ 2Rh0 )3
dx 2 Rh0
(x)
x
1
h1
[ (1
x2 )2
h0
(1
x 2 )3 ]dx
载荷
W x pdx 4.9 UR
B
h0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机械设备修理工艺——摩擦学理论概述

机械设备修理工艺——摩擦学理论概述
详见P43~44
30 11:18:52
第二章 摩擦学理论概述
§2.4 润滑
四、润滑方法
表2-10
31 11:18:52
第二章 摩擦学理论概述
§2.4 润滑 五、润滑技术
32 11:18:52
26 11:18:52
第二章 摩擦学理论概述
§2.4 润滑 三、润滑剂
2、性能要求 (1)基本润滑性能:流动性、塑性、润滑性、 无污染、贴附能力、抗乳化、摩擦因数小; (2)保证使用寿命:化学稳定性、粘性合 适,挥发性小、排气性好,防水、抗泡沫; (3)保护润滑表面:不腐蚀润滑表面、抗锈 好、燃点高等。
21 11:18:52
第二章 摩擦学理论概述
§2.4 润滑 二、润滑机理
2、液体静压润滑: 用高压油将相对
运动的摩擦表面隔开。
22 11:18:52
第二章 摩擦学理论概述
§2.4 润滑 二、润滑机理
3、液体动静压润滑:综合动压、静压润滑 的特点,在大型、重载、高速、精密设备中 广泛应用。
分类:静压浮起、动压工作; 动静压混合作用; 静压工作为主、动压作用为辅。
§2.4 润滑 二、润滑机理
6、边界润滑;处于液体摩擦和干摩擦之间 的一种润滑状态。
润滑机理: 边界膜 牢固吸附在摩擦表面起 润滑作用,边界膜分吸附 膜和化学反应膜。
25 11:18:52
第二章 摩擦学理论概述
§2.4 润滑 三、润滑剂
1、润滑剂种类 液体润滑剂:动植物油、矿物油、水等; 半液体润滑剂:黄油、牛油等; 固体润滑剂:固体粉末、薄膜、复合材料等; 气体润滑剂:空气、氧气、氮气等。
19 11:18:52
第二章状态:无润滑(干摩擦)、流 体润滑、边界润滑、混合润滑;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3 刚性接触润滑理论
一、Martin线接触润滑理论(1916)
1 U 2 (u1 u2 )
dp dx
12u
hh h3
R
x
h0
h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3 刚性接触润滑理论
一、Martin线接触润滑理论(1916)
)h
2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3 刚性接触润滑理论
二、点接触润滑理论
载荷
p
(3
12Ux
2Rx / Ry
)h2
0
W
pdxdy
球-平面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2. 推导所用的基本原理 (1) 变形方面:
① 几何原理: 原为点接触的物体受力后其接触表面为椭圆形(一般情况)或 圆形(特殊情况, 如两个球接触)。原为线接触的物体, 受力 后接触表面为矩形。
② 两物体的变形符合变形连续条件。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一、理论推导的条件 1. 假设条件:
(1) 材料是均匀各向同性 (2) 完全弹性 (3) 接触表面的摩擦力略而不计, 并将接触面认为是理想光滑平面 (4) 接触面间无润滑剂, 不考虑流体动压效应。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摩擦学原理

摩擦学原理

摩擦学原理
摩擦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摩擦的原理,及其在物理现象中的运用。

摩擦学的发展始于古希腊,当时科学家把它归结为三个基本原理:动摩擦、静摩擦和摩擦力的作用。

在这三个原理的基础上,科学家们进一步发展出了关于摩擦的更多理论。

动摩擦是指当两个物体相互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阻力。

这种力可以用来减慢物体的运动,也可以用来增加物体的运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动摩擦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滑动速度和摩擦力有关。

静摩擦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静止接触,也就是说,它们不会发生相互滑动。

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一种叫做摩擦力的力,这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使其变得更加困难。

静摩擦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重量。

最后,摩擦力是指当两个物体接触时,会产生的一种力,这种力可以阻挡物体的运动,也可以促使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重量、摩擦系数和滑动速度有关。

总之,摩擦学原理主要包括动摩擦、静摩擦和摩擦力三个基本原理。

摩擦力可以影响物体的运动,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应用,如机器的运行、车辆的制动等。

因此,摩擦学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理现象,
为物理实验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摩擦学原理 温诗铸第五版

摩擦学原理 温诗铸第五版

摩擦学原理温诗铸第五版
《摩擦学原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温诗铸教授的著作,已经出
版到第五版。

这本书是摩擦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涵盖了摩擦学的基
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应用技术等内容。

温诗铸教授在书中系统地阐
述了摩擦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摩擦力的产生机理、摩擦
学的研究方法、摩擦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在这本书中,温诗铸教授对摩擦学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介绍了摩擦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成就。

他还对摩擦学的相关理
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弹性-塑性摩擦理论、润滑摩擦理论、摩
擦学中的摩擦副设计原理等内容。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摩擦学在材
料科学、机械制造、润滑工程、摩擦学测试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为
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实用的参考信息。

温诗铸教授的《摩擦学原理》第五版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使读者能够了解到摩擦学
领域的最新进展。

这本书不仅适合摩擦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
术人员阅读,也适合对摩擦学感兴趣的学生和科技爱好者参考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摩擦学原理

摩擦学原理

摩擦学原理
摩擦学原理
摩擦学是研究物体摩擦力的学科,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就会产生,这种摩擦力会给运动的物体带来力的阻碍,使运动受到限制,甚至终止运动。

因此,摩擦力是影响物体运动的重要力,掌握它的规律对于改善物体运动状态有重要意义。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表面之间的粒子间的间隙,粒子越接近,摩擦力越大;而且,摩擦力的大小还取决于摩擦面的特性,摩擦面的硬度、粗糙度等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此外,摩擦力的方向也是重要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当物体运动时,摩擦力就会产生,这种摩擦力叫动摩擦力;当物体静止时,摩擦力也会产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摩擦学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行驶时,汽车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汽车能够行驶;我们拖拽家具时,家具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家具能够移动;当我们拉手提箱时,滑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滑轮能够滚动;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都展示了摩擦学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总之,摩擦学原理是物理学中重要的一环,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改善物体的运动状态。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接触力学和摩擦学是两个重要的力学分支,它们涉及到物体间接触面的状态、运动、力学特性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和摩擦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都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主要介绍接触力学和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可以用来描述实物之间的接触状态、接触区域形状、接触压力分布和接触变形等问题。

在接触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Hertz接触理论。

Hertz接触理论适用于弹性体间的接触,一般情况下是指半无限大的弹性体与小的弹性体之间的接触。

在Hertz接触理论中,假设接触面的形状为球形或者椭球形,两个接触面的形状相同。

接触的双方都是弹性体,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线弹性变形。

根据Hertz理论,接触压力是接触处应力状态的结果。

在接触面内,正应力和剪应力在拟合点附近是最大的。

为了计算接触面的初始形状和压力分布,需要先确定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布。

1.轴承设计和制造轴承是机械旋转件中重要的传动元件,用于传输旋转力和负载。

轴承的设计和制造需要考虑接触力学、摩擦学、材料科学、热力学和工程制造等方面的知识。

接触力学理论可用于分析轴承的接触状态、接触面的形状和接触压力分布等问题。

这些信息对于轴承寿命、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2. 磨损机理和磨损预测材料金属在接触状态下发生摩擦和磨损,磨损过程对于材料性能的改变和材料寿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接触力学和摩擦学是磨损机理和磨损预测的关键因素。

接触力学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之间的接触状态。

在摩擦学方面的知识,可以用来预测材料的摩擦和磨损行为。

通过研究材料的摩擦和磨损机理,可以得到材料的表面微观结构的信息,提高材料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3. 轮胎与道路的接触轮胎与道路的接触是汽车动力系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汽车的稳定性、操纵性、制动距离和油耗等方面性能。

轮胎与道路的接触状态是一个复杂的多指标联合度量问题。

通过接触力学的原理,可以计算出轮胎和道路的接触压力分布,从而对轮胎与道路的接触状态进行预测和优化,提高汽车的性能与安全性。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简介接触力学和摩擦学是研究物体相互接触时的力学性质和摩擦现象的学科。

接触力学主要研究物体接触时的力学行为,包括压力分布、接触面形状变化等;而摩擦学则着重研究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现象及其特性。

本文将介绍接触力学和摩擦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接触力学的原理1.接触区域–接触区域是指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的表面上,通过微观变形形成的实际接触面积。

接触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接触力的分布和传递方式。

–接触区域的形状受到物体的刚度、形状和加载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刚性物体,接触区域通常是一个点或一条线;而对于弹性物体,接触区域则会随着加载变大。

2.接触力和接触压力–接触力是指两个物体在接触区域发生的相互作用力。

接触力的大小与接触区域的形状和物体的性质有关。

–接触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接触力,即接触区域受到的垂直外力的分布。

接触压力与接触区域的形状和大小有关,可以通过压力分布图来表示。

3.黏着力和弹性恢复力–黏着力是指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吸附力。

黏着力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特性,如表面能和表面粗糙度。

–弹性恢复力是指在接触物体受到外力形变后,恢复到原始形状的力。

弹性恢复力与物体的刚度有关。

摩擦学的原理1.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度和压力有关,可以通过摩擦系数来表示。

–静摩擦力是指在物体相对滑动前的瞬间阻力,通常比动摩擦力要大。

2.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是描述摩擦力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它是一个无单位的比值,表示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摩擦系数受到物体表面特性、润滑状态、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是指物体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现象。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度和压力有关。

–滚动摩擦是指物体在滚动时产生的摩擦现象。

滚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形状和滚动速度有关。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应用1.工程领域–在工程领域中,接触力学和摩擦学的应用广泛。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接触力学与摩擦学是力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物体间接触和相对运动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的原理和应用涉及多个方面,如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接触力学和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接触力学是研究物体间的接触问题,主要涉及接触中的力学特性、接触接触区域的形变和应力分布、接触面间的分离和粘附、接触润滑等。

其原理可以用下面的几个关键点来描述。

首先是Hertz弹性接触理论。

为了描述接触区域形变和应力分布,Hertz提出了弹性接触理论。

该理论假设接触区域是弹性变形,通过解析方法得到了接触区域的形状和应力分布等参数,为接触工程提供了基本的数学模型。

其次是接触力的分析。

接触力指的是物体间由于接触而作用于彼此的力。

接触力的分析可以通过考虑物体间的几何形状、接触区域的弹性特性和外界施加的作用力来进行。

常见的接触力是法向力和切向力,它们对物体的压缩、切削和滚动等运动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是接触面间的摩擦。

摩擦是由于物体间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接触面间的摩擦系数有关。

摩擦系数描述了物体表面间的粗糙度、材料特性和润滑等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

对于有摩擦的接触问题,需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影响。

摩擦学是研究摩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

首先是机械设计领域。

在机械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各个接触副之间的摩擦系数,以保证接触副的正常工作和运行效果。

例如,在轴承、齿轮和传动系统等机械部件的设计中,合理选择摩擦材料,并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因素,以保证机械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寿命。

其次是工程力学领域。

在土木工程等领域中,需要考虑材料表面的摩擦力对于结构的影响。

例如,在桩基础设计中,需要考虑桩与土壤接触面的摩擦力,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此外,摩擦学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变化规律来了解材料表面质量、硬度和润滑性能等特性。

在车辆工程中,摩擦力的研究可以用于改善汽车轮胎的抓地力和制动性能。

第三章摩擦理论(打印)

第三章摩擦理论(打印)

3 摩擦理论Friction Mechanism主要内容:1.摩擦的特点和作用2. 摩擦类型3. 基本摩擦理论4.影响摩擦因素3.1摩擦的特点和作用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3.1.1摩擦的特点摩擦的作用也像摩擦对自然界一样重要。

无论利弊,始终存在。

例如,在金属成形过程中,一方面工件与工模具表面不可能绝对光滑,在两接触面存在外摩擦;另方面由于工件发生塑性变形,金属质点间产生相对运动,即存在内摩擦。

因此,摩擦不可避免始终存在于成形过程中。

接触表面发生相对运动产生阻碍接触表面金属质点流动的摩擦,称之为外摩擦。

其阻力叫摩擦阻力或摩擦力,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而如果摩擦副一方(如工件)发生塑性变形,金属内部质点产生相对运动引起的摩擦,叫内摩擦。

内摩擦是金属内部质点强迫运动的直接结果。

这些分子或原子在相互吸引力和排斥力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排列紧密;一旦发生塑性变形,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金属内部质点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内摩擦,并表现为内部发热。

不过迄今为止,对金属材料的内摩擦研究尚不完全,因此,材料成形中所论述的摩擦是指工模具与工件之间的外摩擦而言。

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摩擦与一般机械运动(弹性变形)的摩擦相比,在接触材料、表面膜等方面有相同之处,所以,两者同样应遵循一般摩擦理论和规律,但是,两者又有差别,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摩擦与弹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1)内外摩擦同时存在由于金属发生塑性变形,所以内外摩擦同时存在,相互作用,而机械运动中只有外摩擦存在。

内摩擦的表现形式是产生变形热。

(2)接触压力高金属材料变形时,接触面承受较高的接触压力。

热变形时,接触单位压力达50MPa~500MPa。

冷变形时可达500~2500MPa。

而运转机械中, 一般重荷轴承所受压力也不过是20MPa~50MPa。

(3)影响摩擦的因素众多接触摩擦应力是变形区内金属所处应力状态,变形几何参数以及外界成形工艺条件(温度、速度、变形程度及变形方式等)的函数。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pdf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pdf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1. 引言接触力学与摩擦学是机械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研究了物体之间的接触、受力和摩擦现象。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对于机械设计、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接触力学的原理接触力学研究物体之间的接触问题,包括如何描述接触力、接触区域的形状和尺寸等。

接触力学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接触力的计算:接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和材料的弹性性质有关。

根据胡克定律,接触力与接触区的弹性变形程度成正比。

•接触形状的描述:接触区域的形状有不同的情况,例如点接触、线接触和面接触等。

对于不同的接触形状,接触力的传递方式也不同。

•接触区域的尺寸:接触区域的尺寸对接触力的分布和传递有影响。

较大的接触区域可以减小局部应力,并有利于减少磨损和疲劳。

3. 摩擦学的原理摩擦学研究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现象,包括摩擦力的产生机制、摩擦系数的确定以及摩擦衰减等。

摩擦学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表面粗糙度的不匹配。

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粗糙表面会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摩擦力。

•摩擦系数的确定:摩擦系数是描述摩擦力大小的参数。

摩擦系数取决于物体的材料和表面状态,可以通过实验或理论计算进行确定。

•摩擦衰减:摩擦力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表面磨损而逐渐减小。

摩擦衰减的机制包括表面润滑、磨粒的产生和摩擦热的影响等。

4.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应用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在机械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接触力和摩擦力对零部件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面处理方式,以减小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摩擦学导向:在润滑剂选择和润滑方式设计中,摩擦学的原理可以指导正确选择润滑剂和润滑方式,减小摩擦损失和能量消耗。

•表面工程:通过表面改性和涂层技术,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减小接触力和摩擦力,提高摩擦学性能。

理论力学第四章摩擦问题

理论力学第四章摩擦问题
自锁条件:α≤ φf
liluchang
FA
G
α
F
x
f
FN
Fm ax R
此时FA在水平方向的投影永远小于最大静滑动摩擦力。
6
当主动力的合力FA的作用线在摩擦角以内, 则无论合力FA有多大,物体必定保持平衡。
当主动力的合力FA的作用线在摩擦角以外, 则无论合力FA有多小,物体一定会滑动。
螺纹螺旋角: 4 543
螺纹自锁条件: f 543
(休止角)沙堆滑塌、山体滑坡现象。
liluchang
7
liluchang
§4-3 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仍为平衡问题,平衡方程可用,求解步骤与前面基本相同。
几个新特点 1 、画受力图时,必须考虑摩擦力; 2 、严格区分物体处于临界、非临界状态;
3 、因 0 Fs Fmax,问题的解有时在一个范围内。
故⑴处假设是正确的。
liluchang
22
第六版 . P125:5—2、14、19. 第七版 . P127:4—2、21、27.
liluchang
23
liluchang
例5—6*图示一折叠梯放在地面上,与地面的夹角θ=60°。
脚端A与B和地面的摩擦因数分别为 fsA 0.2, fsB 0.6 。 在折叠梯的AC侧的中点处有一重为G=500N 的重物。不计折
4、静滑动摩擦定律:F max = f s N 的应用要慎重。 5、物体相对滑动趋势与运动方向之间的区别。
分析自行车前、后轮胎受到的摩擦力。
8
liluchang 例4-1 在一个可调整倾角上放一物体重为W, 接触面间的摩擦 系数为 f , 试求物体刚开始下滑时的斜面倾角θ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2. 推导所用的基本原理
非球点接触问题 1 ( 1 1 ) ( 1 1 )
R0
R1x R1y
R2x R2 y
球对平面
1
1
1 11
0,
0,
R2 x
R2 y
R1x R1y R
圆柱体对平面
1 1, R1x R
R1y , R2x , R2 y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ψ
θ
θ2=π+α
o1
U o2
R1
α
R2 h
αW
R
x
h0
h
P
θ1=π-α
cos cos 1 cos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3 刚性接触润滑理论
一、Martin线接触润滑理论(1916)
(1) 将两圆柱等改为圆柱对平面, 即当量半径 (2) 认为圆柱体和平面都是刚性的, 不考虑受载后的变形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1 几何模拟和弹性模拟
一、几何模拟 1. 圆柱对平面
h h0 (R R2 x2 )
h0 R(1
1 ( x )2 ) R
h0
R[1 (1
x2 2R2
x4 8R4
……)]
x2 h h0 2R
R
h0
h
X
x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1 几何模拟和弹性模拟
一、几何模拟 2. 圆柱对圆柱
h h0 (R1 R12 x 2 ) (R2
h0
x2 2R1
x2 2R2
h0
x2 2
1 ( R2
1 R2
)
R22 x 2 )
R
x
h0
h
11 1
R R1 R2
x2 h h0 2R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主要内容
§11-1 几何模拟和弹性模拟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11-3 刚性接触润滑理论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2. 推导所用的基本原理 (1) 变形方面:
① 几何原理: 原为点接触的物体受力后其接触表面为椭圆形(一般情况)或 圆形(特殊情况, 如两个球接触)。原为线接触的物体, 受力 后接触表面为矩形。
② 两物体的变形符合变形连续条件。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R2x R2 y
a b
k1 k2
( (
3WR0 E
3WR0 E
) )
1 3
1 3
k1
,
k
2
k1
3W
p0 2 ab
k2
p
p0 (1
x2 b2
y2 a2
)1/ 2
k0 f (Rix , Riy , )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3) 静力平衡方面 接触表面压力所组成的合力应等于外加载荷。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2. 推导所用的基本原理
联立求解以三方面的公式 两球体接触
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的半径
a3 3 R1R2 (1 v12 1 v22 )W 3 R 2W 3 WR
§11-3 刚性接触润滑理论
一、Martin线接触润滑理论(1916)
1 U 2 (u1 u2 )
dp dx
12u
hh h3
R
x
h0
h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3 刚性接触润滑理论
一、Martin线接触润滑理论(1916)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二、最大剪应力
max
k3
p0
0.30 0.32
p0 p0
, ,
z z
0.78b, 线接触 0.47a, 点接触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4 R1 R2 E1
E2
4 E 2 E
两球体中心接近的距离
3
9 4
W2 RE 2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非球点接触问题
1 ( 1 1 )( 1 1 )
R0
R1x R1y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2. 推导所用的基本原理 (2) 物理方面
① 本构关系服从虎克定律。于是, 接触面压应力与接触体的应变成 线性关系。所以接触中心处应变最大, 所以压应力也最大。
② 假设接触面上的压应力分布图分别为半椭圆旋转体(接触面为圆形) 和半个椭圆柱(接触面积为矩形)(满足变形连续条件)。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1 几何模拟和弹性模拟
二、弹性模拟
1 1 (1 v2 1 v2 )
E 2 E1
E2
R
h0
h
X
x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11-2 Hertz接触应力理论
1981年, Hertz首先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接触问题的计算公式, 然后用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3) 不考虑润滑油的粘压关系
(4) 润滑油处于等温条件,粘度不变
R
(5) 体积不可压缩 (6) 忽略端泄影响 (7) 用一个抛物柱体接近来模拟两圆柱体接触
一、理论推导的条件 1. 假设条件:
(1) 材料是均匀各向同性 (2) 完全弹性 (3) 接触表面的摩擦力略而不计, 并将接触面认为是理想光滑平面 (4) 接触面间无润滑剂, 不考虑流体动压效应。
SKL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HU
第11章 点线接触问题的经典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