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同步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每日一题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图甲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MN和PQ为两条剖面线,图乙、图丙为沿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单位:m)。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乙为图甲中剖面线MN的剖面图B.C在图甲中剖面线PQ上C.站在C点看不到A点D.B和D即图甲中的O点2.若该地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250米时,图甲范围内将出现A.一个岛B.两个岛C.三个岛D.四个岛【参考答案】1.D 2.B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步骤具体内容确定剖面线根据要求在需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一条直线确定比例尺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时除外);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一般都要适当放大建坐标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相等。
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图上的高程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描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尤其是特殊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连线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2.地形剖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1)判断地形剖面图是否准确的关键点(如下图)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①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A在200~250 m之间,B在250~300 m之间。
②看极值点是否准确:a在250~300 m之间;b在150~200 m之间;c在350~400 m之间。
③看地势起伏是否一致:从A到B经过了升高—降低—迅速升高—缓慢降低的过程。
3.确定是否通视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
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解析版)

2022届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地质历史时期,图示区域曾经是( )A.高原地形,沉积物深厚B.由海变陆,海岸线进退频繁C.浅海环境,气候温暖湿润D.位于大陆中心,泥沙来源丰富2.图示地区曾经发生过地壳运动,其判断依据是( ) A.花岗岩侵入地壳的上部B.上覆沉积物形成较晚C.各种岩石沉积厚薄不一D.岩层倾斜、断裂错位3.图示岩石的形成年代,由老到新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答案 1.C 2.D 3.B解析:第1题,图中③为石灰岩,而石灰岩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C对,D错;高原地形因地势高,不利于接纳沉积物,A错;图中岩层信息中不能表明当地海岸线进退频繁,B错。
第2题,花岗岩侵入地壳的上部属于岩浆活动,A错;上覆岩层形成较晚,指的是岩石形成的年代,B错;各种岩石沉积厚薄不一,与地形、地势和泥沙来源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不一定是地壳运动的结果,C错;地壳运动会引起岩层的弯曲变形和断裂错位,图中②附近岩层出现不连续断裂错位的现象,图中沉积岩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由此证明图示地区曾经有地壳运动的发生,选D。
第3题,图中②③④三个沉积岩层中,②位于最下,应最先形成,岩石最老,从老到新排列顺序是②③④。
图中①岩石为花岗岩,该侵入岩侵入到②③④岩层中,说明该岩石形成于④岩层之后。
选B。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⑥B.岩层②断裂之后相对下降C.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D.⑤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5.图中区域( )A.a处适宜开凿隧道可防水渗漏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答案 4.C 5.A解析:第4题,从图中看,岩层⑥被断层①切断,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⑥,A错。
从图中的断裂处看,岩层②断裂之后左侧相对上升,右侧相对下降,B错。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精练:第三章 常考图形的判读三 地质剖面图 含解析

常考图形的判读(三)地质剖面图(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C.3 D.41.B2.B1.判断岩层新老关系(1)沉积岩的新老关系(2)判断三类岩石的新老关系①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中火成岩2晚于沉积岩3、火成岩1和沉积岩2。
②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在岩层(围岩),如图中火成岩2晚于沉积岩3、沉积岩2。
③变质岩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如图中变质岩1晚于火成岩1。
(3)判断背斜和向斜中的岩层新老关系(4)判断海底岩石新老关系参照同一海岭或海沟,则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形成越晚;离海岭越远,形成越早。
或者离海沟越远,形成越晚;离海沟越近,形成越早。
(图中三处岩石形成的年代由早到晚依次为③、②、①)2.推断岩层缺失的原因(1)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发生地壳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2)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3)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3.推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1)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2)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在参考各岩石新老关系的基础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除喷出型岩浆岩之外,其他岩石出露地表均需先经地壳抬升,再经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
②沉积岩的形成须先经地壳下降。
③褶皱形成于岩层形成之后。
4.判断剖面图中涉及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产分布状况等,以及在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等内容。
(2018·武汉调研)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
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太行山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D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2.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D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第1题,由材料“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可知,峡谷是内力抬升后遭流水下切侵蚀(自上而下逐渐侵蚀)形成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每日一题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2.图中区域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参考答案】1.D 2.D地质构造与地质构造图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示意图1.常见的地质构造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新教材高中地理读图专项练(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读图专项练(四)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2023·山东菏泽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
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图中岩层弯曲变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C.地壳运动 D.外力作用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位于向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B.②处位于背斜槽部,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C.①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D.②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3.若在该地区修建一条隧道,则应选择的隧道位置与走向正确的是( )A.M处东西方向 B.M处南北方向C.N处南北方向 D.N处东西方向[2023·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某地地形剖面图。
据此完成4~5题。
4.由图可知,图中区域的形成顺序由早到晚排列可能正确的是( )A.ABDC B.CABD C.ACBD D.ADBC5.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处海拔较高,应为断块山②断层处可能会形成泉水③B岩层周围可能发现变质岩④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流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图示①②③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属于向斜构造,适宜建设隧道B.②处岩石坚硬,地壳稳定C.③处属于背斜构造,在内力作用下可以形成山谷D.①处的岩层可能含有丰富的地下水7.下列关于图中地理事件发生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③处侵蚀晚于②处构造的出现B.①处和③处构造同时形成C.②处构造形成早于④处岩层D.②处构造形成早于①处构造[2023·湖南五市十校模拟]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油气是地质时期有机物通过漫长的沉积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形成之后会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在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中形成油气矿藏地。
位于东非大裂谷的来湖盆地层下层以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为主,是油气生成的主要岩石,上层为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互层分布。
高考一轮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同步训练

高考一轮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答复1—3题。
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浩瀚沙漠B.冷湿沼泽C.温暖浅海D.长寒苔原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块状山地D.地堑3.关于甲、乙、丙、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按成因分类,甲、乙属同一类岩石B.丙、丁生成的地质环境一样C.丙、丁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D.乙受热变成丙读等〔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单位:m〕,完成4—5题。
4.图示发生的构造运动先后顺序为A.褶皱一沉积一断层B.沉积一断层一褶皱C.沉积一褶皱一断层D.断层一褶皱一沉积5.图中地形的成因可能是①岩层挤压,槽部紧实,难以侵蚀②岩层挤压拱起形成③形成断块错动抬升成山④岩浆喷发冷却成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读“某地岩层与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正确的选项是A.甲B.乙C.丙D.丁7.该河A.发育于断层处,岩层破碎,侵蚀成河B.发育于地堑处,地势低,汇水成河C.发育于向斜处,地势低,汇水成河D.发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下列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答复第8题。
8.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下列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答复9—10题。
9.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10.为提醒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下列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答复11—12题。
1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1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B.2C.3D.4下列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含解析)新人教版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霍尔果斯(80°29′E,44°14′N)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达)”。
据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背斜、向斜、地堑、断层B.向斜、向斜、地垒、断层C.背斜、向斜、背斜、断层D.向斜、向斜、背斜、断层2.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石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原因可能是A.外力侵蚀B.外力沉积C.岩浆活动D.地壳运动3.甲山的表层出现了黄土及黄土状物质,其形成原因可能是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岩浆活动D.地壳活动【答案】1.C 2.D 3.B1.读图,结合岩层弯曲状况来看,甲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乙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丙处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丁处两侧岩层上下错开,有明显位移,为断层。
选C正确。
2.读图可知,M处处两侧岩层上下错开,有明显位移,为断层;是由于地壳的挤压,导致岩层不能承受地壳运动的力,而发生断裂,岩层沿着断裂面上下错开。
选D正确。
3.甲处上的黄土状沉积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是风力携带的沙粒,受到阻挡或者速度降低,沉积形成的,属于风力沉积作用的表现。
选B正确。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新题练专练14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含解析

专练14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成都市三诊]汤泉乡地处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地热资源丰富。
下图为汤泉地热地质剖面图,片麻岩具有暗色与浅色矿物相间呈定向或条带状断续排列的片麻状构造特征,呈变晶结构。
据此完成1~2题。
1.温泉疗养院适合建在()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2.根据材料,判断P处岩石所属的类型和特点是()A.沉积岩层理发育B.变质岩致密C.喷出岩多气孔D.变质岩多裂隙答案:1.C 2.D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1题,根据图中地下等温线的数值可知,四处中只有③处温度在35 ℃~45 ℃之间,易形成温泉,其余三地温度较低。
C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P处为片麻岩,是由岩浆岩或沉积岩经深变质作用而成的岩石,从地热富集可反推该处多断层岩石破碎多裂隙。
D正确。
[2019·湖南省湘东联考]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3~5题。
3.该河流的流向是()A.自东南向西北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南向东北D.自西北向东南4.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
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A.河流流量减少B.植被破坏C.地壳抬升D.地壳下降5.近年来,该河段出现丰水期水位上升,含沙量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A.上游拆除水坝B.上游开展退耕还林C.下游整治疏通河道D.下游修建跨河大桥答案:3。
D4。
C5。
A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北岸和西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东南—西北或者西北—东南,根据河流中的沉积物在东北岸,说明该岸为沉积岸,西南为冲刷侧,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冲刷右侧,淤积左岸,所以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故选D。
第4题,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是因为该地地势整体上升,河流下蚀形成的,故选C。
第5题,该河段出现丰水期水位上升,含沙量增大,说明流量增大,河流挟带泥沙量增多.上游拆除水坝,会导致流量增加,泥沙在水库附近沉积少,带到下游的多,A对;上游开展退耕还林,水土流失会减少,泥沙含量减少,B错;下游整治河道,排水能力增强,M处泥沙沉积减少,C错;下游修建跨河大桥,与上游泥沙淤积量无关,D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同步训练题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1.C 2.B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材料提示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显示从谷底向东、西两侧地层由新变老,即中间新、两翼老,可判断河谷处地质构造为向斜。
由于此河段阶地主要由地壳抬升形成,河谷西侧阶地较东侧阶地陡,且同一阶地(如T2)西侧分布海拔高,所以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流水的沉积作用。
该种贵重金属矿物主要分布在河床沙中,河床泥沙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图示四地中乙地所在阶地面积最大,沙、卵石的沉积厚度大,因此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地区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在乙之前形成
B.丙形成时间最早
C.丁形成时间最晚
D.戊在乙之前形成
4.①②两地 ( )
A.所处地质构造相同
B.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C.岩层破碎程度相似
D.目前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解析] 3.C 4.D 第3题,读图知,甲和乙岩层均在戊岩层下面,形成年代较戊岩层的早,但甲、乙两岩层的形成年代早晚不能确定。
同理,不能确定丙岩层形成在甲岩层之前还是之后。
图中丁岩层位于所有岩层最上层,形成年代最晚。
戊在乙上面,戊岩层形成年代较晚。
第4题,读图可知,①地岩层发生断裂,地质构造为断层;②地岩层中间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
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背斜地区,①②两地分别为断层和向斜构造,不会存储油气。
断层处岩层破碎,而向斜处岩层受挤压,较为坚硬。
两地目前均以外力作用为主。
暑期某地质考察队对江南丘陵一区域进行考察,如图8所示。
在a—d沿线考察时发现,a、d两处岩石相同,年代较新;b、c两处岩石相同,但年代较老。
据
此回答5~6题。
5.考察队在考察期间,最佳的宿营地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6.大致能正确表示a—d沿线情况的地质剖面图是 ( )
A B
C D
[解析] 5.B 6.D 第5题,最佳的宿营地是地形开阔、坡度适宜的地方,所以B正确。
第6题,据图中等高线可知,d处高于a处;在a—d沿线考察时发现,a、d两处岩石相同,年代较新,b、c两处岩石相同,但年代较老,说明沿线为背斜谷,图D符合。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
”“沉海昏,立吴城”的说法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
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
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图示区域地质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岩浆岩
B. 庐山属于向斜山
C. 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D. P地属于断层谷
8.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D.地势低洼,上有沉积岩层覆盖
[解析] 7.C 8.A 第7题,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还有沉积岩和变质岩。
庐山主要是岩层断裂抬升形成的。
根据图示指向标,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动。
图示P地的地形开阔,不是断层谷。
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
图示区域地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地貌主要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B.该地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的地质构造为: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
10.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9.A 10.A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并且有些地区还形成了断层,这些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第10题,读图可知,甲处是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
答案
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12.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第11题,由题目可知该地为向斜山,岩层向下弯曲,由图示可知M 地左侧为山,因此左侧向下,故B项正确。
A项岩层没有弯曲,错误。
C、D均是右侧向下弯曲,错误。
第12题,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依靠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地岩层弯曲方向如图所示,XY一线同一岩层海拔相同,岩层是水平的。
答案11.B 12.A
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14.图中( )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解析第13题,该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是背斜构造,故B正确。
图中河床呈槽型,说明位于中下游段,故A错误;乙岸堆积物少、甲岸堆积物多,说明甲岸为堆积岸或凸岸,乙岸为侵蚀岸或凹岸,故C错误;河流流向无法判
断,左右岸难以确定,故D错误。
第14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说明岩层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作用,故C正确。
下面的岩层形成时间早于上面的岩层,故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故A错误;图中③处无断层,没有出现断裂下陷,故B错误;甲位于平均洪水位以下,不适合聚落发展,故D错误。
答案13.B 14.C
8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②褶皱③沉积作用④岩浆侵入⑤断层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16.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岩浆的喷出 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 D.褶皱的发生
解析第15题,内力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
第16题,该地区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断层发生→外力侵蚀→页岩沉积。
答案15.B 16.D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堑
D.地垒
18.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解析] 17.B 18.D 第17题,结合图示岩层上拱形态知,该区域地质构造为背斜。
第18题,分析图示知,岩浆侵入发生在岩层弯曲变形之后,而岩浆岩后期又遭到了外力侵蚀。
据此推知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M处的构造地貌属于( )
A. 向斜谷
B. 向斜山
C. 背斜山
D. 背斜谷
20.M处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 )
①侵蚀作用②褶皱隆起③固结成岩作用④沉积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③②①
D. ②①④③
[解析] 19.D 20.C 第19题,根据图例中沉积岩年龄等值线判断M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所以为背斜构造。
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M处海拔在4600~4650米,其东西两侧等高线数值比该处的大,可以判断M处为谷地地形。
所以为背斜谷,故选D。
第20题,M处首先出现沉积,然后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来在造山运动过程中褶皱隆起,形成山地;最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遭到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