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 (2)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_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

初一语文_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第五课童趣(一)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项()为之强()徐()喷以()烟2.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3)为之()怡然称快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二)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三)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

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3.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请用横线画出来。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3)“庞然大物"实为:。

6.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第十课《论语》十则(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二)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二)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二)2.【甲】文中画横线诗句的音韵美体现在哪里?请写出你的发现。

(2分)3.《世说新语》共为36门,【丙】文应属于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门?并说明理由。

(3分)A.方正B.言语C.雅量D.夙惠4.根据【丙】文内容,填在【丁】文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了无喜色,棋如故 B.喜怒无色,棋如故C.了无愠色,棋如故 D.貌闲意悦,棋如故5.小朝认为【丁】文结尾处有画蛇添足之嫌。

请你结合【丙】【丁】内容纠正小朝的想法。

(4分)(二)(13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

其母愍①之,窃②以锦被③蒙上郭林宗④吊⑤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⑥,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

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注释】①愍(mǐn):怜悯,可怜。

②窃:偷偷地。

③锦被:锦缎制作的被子,在服丧期间不可以用。

④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未年人,善于品评人才。

⑤吊:祭奠死者或慰问死者家属。

⑥则:把……当作榜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3)奋衣而去.( ) (4)衣.夫锦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自后宾客绝百所日3.【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因为赢得我们的赞叹:但在【乙】文中,陈元方却因为受到郭林宗等宾客们的唾弃。

(2分) 4.你认同【乙】文中郭林宗及宾客们的行为吗?为什么?请结合两文说说理由。

(3分)(三)(11分)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文言文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D.“悲穷守庐,将复何及”一句是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汝①人识字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②不识之乎。

一岁,聘楚士训其子。

楚士始训之搦管③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

”书二画,训曰:“二字。

”书三画,训曰:“三字。

”其子辄④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其父喜从之,具币⑤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

父趣⑦之。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①汝: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

②累世:连续几代。

③搦管:拿毛笔。

④辄:就。

⑤具币:准备钱币。

⑥治状:写请柬。

⑦趣:同“促”,催促。

(1)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汝有田舍翁/不舍昼夜B.归告其父曰/归心似箭C.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撒盐空中差可拟D.久之不成/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3)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上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径去________(3)翻译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狼狡诈本性的是()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一)(12分)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③,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④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⑤耳。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⑥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释】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官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②顾辟疆:吴郡(今属江苏)人,官郡功曹、平北参军。

③酣燕:尽情地宴会。

④指麾:指点评论。

⑤伧:粗俗、鄙陋的人。

⑥移时:长时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4.选文选自《世说新语》“简傲”篇。

“简傲”指简慢高傲。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王献之简慢高傲的表现,并给他提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

(4分)(二)(12分)种梨【清】蒲松龄①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②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②,道士接浸坎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

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③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专题23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二)-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鉴赏(原卷版)

专题23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二)-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鉴赏(原卷版)

专题23: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二)考查内容:《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16分)(2022秋·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

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弟总宜平心静气。

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日:一天天地。

①朴陋:粗俗鄙陋。

①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2分)解释加点词。

①静.以修身( )① 年与时驰.( )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4分)语段(甲)的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4分)(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16分)(2022秋·辽宁葫芦岛·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一)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①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③之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愿王察⑤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⑥质,果不得⑦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注释】①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做人质。

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③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十里。

④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⑤察:明察。

⑥罢:停止。

⑦得:能够(得到)。

【阅读指津】这故事讲的是一位大臣举例提醒魏王,应明察秋毫,勿听信流言,冤枉自己,但最终魏王还是听信谗言,远离了忠臣。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轻信多数人说的,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判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 ) (2) 王信之.乎( )(3)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 (4)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3.庞恭临行前对魏王讲这一番话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4.解释“二人成虎”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说出它的比喻义。

(二)风声鹤唳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

谢玄②遣使谓阳平公融③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坚④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⑤而杀之,篾⑥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⑦兵使却。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

(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2 陋室铭(原卷版)-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通用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2  陋室铭(原卷版)-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通用版)

陋室铭(一)(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C.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D.衡.于虑衡:平衡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B.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舜发于.畎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

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

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

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一)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文言知识】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

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

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翌日②馔③方④具⑤顷⑥而已⑦啖⑧退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②其人已心怪之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二)、范文正正直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②悴:忧。

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⑥而:你.⑦俾:使。

⑧封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文言知识】说“辞”。

“辞"是个多义词.一、指“推辞”。

上文“文正方辞避”,意为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①本:根。

②虚受:虚心接受。

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④空以体道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宋)司马光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

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

古人席地而坐。

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

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D.华捉而掷去之/ 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完整)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有答案

(完整)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有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1-3)(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答:《郑人买履》测试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2)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2)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2)王著教帝学书太宗朝①,有王著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③。

帝听政④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⑤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⑥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⑦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①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

②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③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④听政:处理政务。

⑤内侍:此指太监。

⑥遽:匆忙。

⑦规:勉励。

1、下面句中的“数”与“数遣内侍持书示著”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夫弈(下棋)之为数.,小数也 B.又数.刀毙之C.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D.复行数.十步2、下面句中的“益”,与“太宗益刻意临学”的“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D.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翻译:4、从“王著教帝学书”一事看,王著是个的人。

5、文中说道,宋太宗后来“笔法精绝,超越前古”是得益于“著之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痴人应答一人远出,属其子曰:“有人问你令尊,可对以家父有事出外,请进拜茶。

”又以其呆恐忘也,书纸付之。

子置袖中,时时取看。

至第三日,无人来问,以纸无用,付之灯火。

第四日,忽有客至,问:“令尊呢?”觅袖中纸不得,因对曰:“没了。

”客惊曰:“几时没的?”答曰:“昨夜已烧过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属.其子曰属()2、从故事看,其子的“呆”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你认为借这个故事可以讽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陆绩怀橘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梦溪笔谈》二则>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千万蔽地蔽:(2)岁以大穰岁:(3)患其塔动患:(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故:(5)贻以金钗贻:(6)人履其板履: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2)岁以大穰以:(3)以钳搏之以:(4)乃以瓦布之乃:(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而:(6)盖钉板上下弥束盖: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1)代词,代物:(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5.译述下列句子。

(8分)(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8.填空。

(4分)《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 __成就。

综合题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阅读练习(一)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①狗蝎()②其喙有钳()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①其虫旧曾有之。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①钱氏据两浙时()②方两三级()③但逐层布板讫()④人履其板()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③未布瓦()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③贻以金钗()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6.翻译句子①六幕相联如胠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患.其塔动()(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六幕相持.()(4)人皆伏.其精练()2、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贻以.金钗B、匠师如.其言岁以.大穰果如.鹤唳云端C、盖.一癞蛤蟆也D、故.渔者歌曰盖.钉板上下弥束故.如此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本文如何表现建筑师喻皓的高超技术的?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五)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范氏之亡.也②欲负.而走③以.椎毁之④遽.掩其耳2.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例句“恐人闻之而夺已也”相同的是【】A 至之市,而忘操之。

B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 拔山倒树而来。

D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出自这篇文言文的成语是,从这则寓言中你读出什么道理?(六)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4.(1)B、E、F(2)A、D(3)C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科学政治科学综合题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

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优:第一问能说清其现实意义;第二问,能说清反衬和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

良:第一问,对其现实意义说得清楚;第二问,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

中:第一问,尚能说出其现实意义;第二问,尚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但语言不够简洁、通顺。

下:说不清两问的内容,语言也不通顺。

(一)1.《梦溪笔谈》沈括存中北宋 2.①xiē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③十天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

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7.①子方皆尽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①jù②fāng ③qì④lǚ 3.①担忧。

②所以。

③铺排。

④赠给。

⑤遵照。

⑥因为。

4.①在②用③拿④只⑤的 5.①塔②匠师③喻皓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14、略 15、D 16、略17、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