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竹板歌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其融合特征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梅州客家山歌,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被誉为客家民族的“音乐宝库”。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客家山歌的传统方式、媒介与观众群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其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梅州客家山歌在非遗语境下的保护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客家山歌传承面临的问题客家山歌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承人口减少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客家山歌的传承代际差异加剧,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加速了人口的城市化,影响了传承的正常进行。
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的变化,以及娱乐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客家山歌的传统文化价值逐渐被淡化,减少了传承人口的意愿。
2、传统媒介和场所的萎缩客家山歌传统的演唱媒介是村庄和农村集市,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传统媒介和场所的萎缩,导致客家山歌传承家庭和传统音乐圈的减少,影响了传统方式的继承。
另外,现代化的音乐设备与音响效果的改进,使得传统演唱方式的失传可能性增加。
3、传承方法的单一化随着音乐市场的竞争,传媒机构为了传播客家山歌,通常采取现代方法进行演唱、拍摄和传播,导致演唱方式单一化,缺少传统的演唱体验,影响了客家山歌的传承。
二、非遗保护传承对策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政府、媒体和社会机构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倡大众参与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活化,让更多年轻人能够认识到客家山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其保护的共同意识。
2、扩大观众群体需要针对不同的观众特点,制定适当的活动和传播方案,将客家山歌带到更多有兴趣和需求的人群中。
例如通过社区文艺比赛、文化节、音乐推广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听到、爱上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以梅州市与兴国县为对象
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以梅州市与兴国县为对象客家山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乐特色,成为了客家人文化的象征之一。
梅州市和兴国县作为客家山歌的传承重镇,承载着丰富的客家山歌文化,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保护。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区。
梅州地区的客家山歌以其较快的节奏和激昂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在梅州市,客家山歌的传承主要通过社区的歌唱队和亲子培训活动来进行。
社区的歌唱队成为了传统山歌的主要承载者,通过定期排练和演出,传承着悠久的客家山歌文化。
与此同时,梅州市也通过开展亲子培训活动,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和学习客家山歌,以确保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也是一个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区。
兴国地区的客家山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唱腔而受到广泛赞誉。
兴国县在客家山歌的传承方面,注重与教育机构的合作。
学校开设客家山歌的课程,邀请专业的山歌老师授课,让学生们在校园里接触和学习客家山歌。
此外,兴国县还通过举办客家山歌比赛和文化节等活动,提高社会对客家山歌的关注度,激发更多年轻人对山歌的兴趣,并促进传承的传播。
梅州市和兴国县的客家山歌传承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客家山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传承方式在固守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时代需求的结合。
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口传心授。
客家山歌传承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老一辈的山歌传承者通过直接教授给年轻人,使得山歌的技艺和表演风格得以保留。
其次,乡土环境培养。
客家山歌在特定的乡土环境中生长和发展,这种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和传承的土壤。
梅州市和兴国县都致力于保护山歌的发源地和传承场所,以确保传统山歌文化的延续。
再次,多元呈现形式。
客家山歌传承过程中,不仅注重舞台表演,也注重其他形式的传播。
例如,通过录制音乐专辑、拍摄纪录片、开设山歌培训班等方式,扩大了山歌的传播面和受众群体。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反映了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和现实。
在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梅州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备受关注。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梅州客家山歌的传统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非遗”语境下的梅州客家山歌保护传承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梅州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梅州客家山歌的传统意义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客家人民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念,反映了客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梅州客家山歌的歌词真挚动人,旋律优美悦耳,歌曲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感情表达、民间传说等内容,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梅州客家山歌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客家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必要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梅州客家山歌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冲突、城市化进程、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失等因素,都对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课题。
非遗保护至关重要,只有加强对梅州客家山歌的传统保护和传承,才能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1. 引导年轻人参与年轻一代是梅州客家山歌传承的重要力量,只有引导年轻人了解和热爱梅州客家山歌,才能让这一非遗得以继承。
可以通过开展梅州客家山歌专场比赛、举办梅州客家山歌展览等形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2. 加强文化传承教育开展梅州客家山歌的传统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文化传承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梅州客家山歌,传承其精髓。
可以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广梅州客家山歌的传统,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承力。
3.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梅州客家山歌传统保护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措施,保护梅州客家山歌的传统,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梅州客家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客家人的情感、历史和生活方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冲击,梅州客家山歌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传承环境逐渐恶化。
对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梅州客家山歌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山歌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传承客家文化,还可以反映客家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梅州客家山歌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许多传统技艺和曲调濒临失传的边缘。
研究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引起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梅州客家山歌的历史传承、保护政策、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以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促进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梅州客家山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保护和传承梅州客家山歌,不仅仅是对一种文化形式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推动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还可以深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
通过挖掘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拓传统文化的新领域,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梅州客家山歌的历史传承,探讨其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非遗保护政策及措施对梅州客家山歌的影响,探讨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作用和责任。
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于广东省梅州市境内(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本特征腔调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市各县歌腔甚多,但仍以梅县松口山歌著称。
松口山歌从整体而言,比较抒情、优美,其歌腔圆润,委婉迤逦,情深意美。
当然,也有表现轻快和潇洒的歌腔。
除了松口山歌外,蕉岭的长潭山歌,旋律优美,起伏跌宕,连绵悦耳,格调清新,节奏鲜明,腔多字少,听来亲切感人。
歌词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3] 。
曲体结构梅州客家山歌上承《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常用“重章叠句”和“比喻”、“双关”的形式,每首4句,每句7字。
第一、二、四句末押韵,多用平声韵,字句平仄也较讲究,以客家口语文字组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琅琅上口[4] 。
梅州客家山歌一般为乐段结构,这大概与山歌的歌词有关,比较典型的是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而五句体山歌(少见)往往是由某些乐句做了变化重复,或重复最后一句,使四句乐段扩展为五句乐段,像散板式“叠字山歌”,由于结构自由,类似说话,是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浅谈梅州客家山歌
浅谈梅州客家山歌作者:李秀峰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以梅州地区客家山歌为研究对象,对山歌的演唱形式、押韵规律、修辞手法的应用、发展现状及政府部门采取的振兴措施等进行了简单论述,以期让读者对客家山歌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梅州地区客家山歌文体特色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38-01“客家”是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初(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目前客家人遍布国内10多个省和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为6500万,“主要聚居在赣南,闽西,和粤东、粤北地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客家民系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客家山歌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客家山歌极富艺术性和文学性,它风格清新,词汇朴实,旋律优美。
客家山歌之所以会有“妙绝”风韵,笔者认为主要是由山歌的如下几个特点共同构成的:第一,情歌的数量最多,几乎是山歌总数的一半。
爱情山歌以其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成为客家山歌的精华,它“上承《诗经·国风》之遗风”,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民歌之一。
第二,客家山歌都是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语言丰富,通俗易懂,它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通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语言的通俗。
客家山歌的语言都是客家人的日常用语,娓娓唱来,容易被听众所理解并从而产生共鸣。
如著名的“花揽花”:榄树打花花揽花,郎就榄上妹榄下; 掀起衫尾(衣角)等郎榄,等郎一榄就回家。
其中的榄树、郎、妹、衫尾等歌词,都是客家话里的正常发音和习惯用语,这样,听众就容易听清楚歌手所唱的山歌内容而不致产生误解。
又如,因为客俗喜欢以“阿哥”来称呼男性,以“妹子”来称呼女性, 因此客家山歌中也就经常出现“阿哥,阿妹”等词语。
梅州客家山歌的类别及其“汤腔”特点研究
梅州客家山歌的类别及其“汤腔”特点研究作者:杨嘉骏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9期【摘要】梅州客家山歌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录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
本文以梅州客家山歌来源、类别为线索,进而对梅州客家山歌和“汤腔”进行探究。
【关键词】梅州客家山歌;汤腔前言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是众多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平民性、口头性、朗朗上口的特性是其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基础。
客家山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汉族民歌的分支;也是客家文化瑰宝中一张响亮的名片,其中有许多精髓和经典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
一、客家山歌的来源关于客家山歌的来源问题,在社会上研究客家山歌的学者有多种的说法。
其中以“中原说” “汉土融合说”和“土著说”为主。
(一)中原说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分支。
其祖先来自于中原,自中原迁徙而来。
有史记载,客家人一共经历了5次大迁徙,从中原黄河流域(现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一直南迁到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
而后第5次迁徙进入台湾、东南海等地。
所以,客家山歌被认为是随着客家人的迁徙而带来的中原文化。
客家人的根本在中原地带,亦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客家山歌的起源在中原。
正如汤明哲先生即兴演唱客家山歌来源时唱到“若问山歌从何来,中原民歌是娘胎。
江淮孕育六百载,闽粤赣桂鲜花开。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中原地区是客家山歌的来源之地,客家人的迁徙成为客家山歌发展的摇篮。
(二)汉土融合说随着客家人的几次大迁徙,大部分客家人最终迁徙到广东、广西和福建地带。
而在当时,这些地区的“土著”多为现在的畲族和瑶族居多。
客家人本为中原人,受到《诗经》的影响巨大,但是迁徙之后,与当地“土著”充分融合并受到当地的一些文化的影响,集合《诗经》的内容,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客家山歌。
这就是客家山歌来源中的“汉土融合说”。
论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一名正宗的梅州客家人,对于客家山歌的认识和传承这一方面,我认为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决定对梅州客家山歌做一个民间风俗文化的调研。
我将这个调研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研究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原因,背景,历史价值的所在;然后就梅州客家山歌的现状做一个民间的访问和调查,以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
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摘要:客家山歌是中国独特的民间音乐,以其纯正的客家方言演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梅州市的客家山歌以其简洁、真挚、自由的风格著称,不仅展示出客家人热情洋溢的个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音乐技巧以及对于精神信念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山歌正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况,它所面对的挑战包括:保护自客家山歌载体、加大客家山歌宣传等。
关键词:客家山歌;传承;文化保护引言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民间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它们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涌现,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它们无法再依靠原有的土壤和空间,而是被迫面对着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状态,从而陷入了一种生存与传承的困境。
一、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先民起源于黄河江淮流域,经过一千多年的迁徙,他们不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定居,还向南方各省和海外拓展,并与当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汲取了当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山歌。
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了无数的磨难,他们勇敢地穿越险阻,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和传说,展现出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即使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他们仍然保持着中原民族的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完整性。
客家人以尊重传统、勤奋工作、传播文明礼仪为根基,致力于建设美好的家园。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传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民间歌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保护客家山歌载体要想让传统的客家山歌得到更多的发扬和传承,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开展全面的文化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上的客家山歌,建立专业的山歌艺术工作室,并邀请著名的山歌大师来编辑和出版各种山歌,以便于创造更多的新的音乐。
“客家竹板歌”融合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客家竹板歌”融合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初探作者:袁秀霞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56期【摘要】客家竹板歌是客家民间曲艺,现主要流行于梅州、河源及韶关等地的客家人地区,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地方色彩浓郁,文学性较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现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现代传媒发展的影响,客家竹板歌的生存空间变得非常小,老艺人及观众逐渐流失,年轻人对客家竹板歌的传唱已很生疏和冷漠,亟待抢救和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民间文艺健康持续发展。
作为客家地区的一名音乐教师,深情守护,让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竹板歌”永流传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也是由此而萌发与大家交流的想法,从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等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关键词】客家;竹板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大的层面来看,我们国家需要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从小的层面来说,我们也要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客家竹板歌”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逐渐在梅州全市,广东河源、惠州、韶关,广西贺州,江西赣州等地区流传开来。
现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宣传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客家竹板歌”难于得到传承。
尤其是在校学生,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因此,将“客家竹板歌”引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尝试,不失为一个让在校学生了解学习竹板歌的重要途径。
本篇拟就“客家竹板歌”的教学方法与大家探讨。
竹板歌的简介
竹板歌的简介竹板歌的基本介绍“竹板歌”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又名“五句板”,有典籍记载,属于客家民间曲艺。
“竹板歌”前身为赣南曲艺“古文”,于清中叶传入嘉应地区后,逐渐流行于全梅州,以兴宁最盛,五华次之,梅县区、梅江区、大埔、丰顺等又次之,是粤东客家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汉族说唱艺术。
它的格式,就是每条歌曲有五句歌词为一个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组成,它具有演唱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广泛等优点。
其中《山嫂办宴》在1998、2003年分别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优秀奖、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金奖。
竹板歌的艺术特色由于“五句板”每首歌由五句歌词组成。
竹板歌的演唱者,手执四块竹板,有节奏地连迭打击竹板,以作前奏(每首歌后有间奏),旨在引起人们的注意,聚集听众。
它有悠久的历史,四十上下年纪的人,一般都能唱上几着。
竹板歌歌词纯清新、通俗易懂、妙语双关、形象生动,并有一定调式。
唱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悠扬,声情并茂,优美动听。
竹板歌表演形式灵活,可独唱(夹带道白,如同说唱)、说唱。
宣传国家的时事政策、法令,歌颂好人好事。
演唱形式又发展为群唱、联唱,并配以民乐伴奏,效果甚佳,因面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宣传演唱形式。
制作工具材料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作,长约六寸,宽约一寸半,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
四片竹板中的第一到第三片为握得较稳不易滑落而在两边中间边缘上加制少量锯齿,一般上一边为四齿、另一边为五齿,意谓“五湖四海”;第四片竹板则一边平直无齿,另一边则全长削成锯齿状,谓之“锯板”。
竹板歌的主要特点竹板歌是流行在贺州市客家人民间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由于歌手在演唱时双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
演奏竹板时,锯板用手掌挟持,以虎口为支力点,拇指根骨卡板内缘,食指和中指第一、二节卜板外缘,握中段,用手劲伸震,使两板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为歌唱伴奏。
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
竹板歌本是过去衣着褴褛的流浪艺人走街串巷卖唱,借此乞讨点钱米苦度岁月的演唱形式,故又名叫化歌。
广东梅州客家竹板歌音乐传承及其文化生态
作者: 黄燕
作者机构: 星海音乐学院,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音乐传播
页码: 25-2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客家音乐 竹板歌 音乐传承 文化生态
摘要:当代梅州客家竹板歌,在传承方式、表演形式、演奏技艺、唱腔曲调、表演时空等方面展现出对传统竹板歌音乐形式的继承与革新,以及与该地区文化生态的互动紧密相连。
文化生态有可能影响民间音乐原有的文化品格,但从中也能衍生出适应现代民众生活需求的新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功能。
传承主体若能适应这一生态环境,并始终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间音乐才能被更好地承继。
梅州客家山歌剧形成之要素
形 成 山歌 剧 。这 说 明, 除客 家 山歌 外 , 家 山歌 剧 客
的形成仍需具备其他因素。
叙 事, 以抒情 。叙事 用于 推进 故事 发展 , 情用 可 抒
于渲染 人物情感 。 同时 , 在方式 上, 必须可 以独 唱、 对唱 。客家 山歌经过长期发展 , 已可胜任 。
本文 以梅 州客家 山歌剧为 具体 剖析对象 , 简析 建 国之 初客家 山歌剧具 备 了哪些要 素才最 终诞 生
I 中图分类号l 2 77 【 0 . 文献标识码】 【 I A 文章编 号】10 —7 4 (0 0 0 —0 70 0 89 6 2 1 ) 30 3 .5
客家 山歌剧 是在 客家 山歌 的基 础上 发展起 来 的新兴剧种 , 产 生于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初期 , “ 流
行于 广东 梅州 、 源及福 建 、 西等 客家人 聚居 的 河 江
“ 郎搭妹 、 妹搭 郎” 即客家 山歌 中的情歌 , 占客 “
综上所 述 , 种类 繁多、 功能较 为齐全 的客家 山 歌, 已经为客家 山歌剧 的形成铺好了基石 。
头、 韶关 、 江西 、 福建等毗邻地 区有较大影 响。 旧梅 ”
州 山歌剧 “ 用客家 方言演 唱客家 山歌 ”。 “ 唱腔 以 ,
客家 山歌 曲调为主 ”4 伴奏 乐器 中、 _。“ j 西兼有 。表
演 多借 鉴汉 剧、 采茶 歌舞 以及 话剧 、 剧等 表演技 歌 巧, 注重从生活 中提炼形体动作 。 ” 以“ 山歌 ” 名剧 种 , 见客 家 山歌 对 客家 山 命 可 歌剧 的重要意义 。与客家 山歌剧 短暂的历程 相 比,
3 8
广东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 1 第 9卷 总第 8 1期 )
《梅州客家山歌》引进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梅州客家山歌》引进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音乐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何丰富音乐课程内容,开拓音乐教学方法成为了当前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围绕《梅州客家山歌》这一特色音乐元素,探索其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一、《梅州客家山歌》的特色和价值梅州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梅州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代表了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梅州客家山歌的歌词朴实自然,富有真情实感,歌曲旋律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将梅州客家山歌引入小学音乐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二、《梅州客家山歌》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教学策略1. 选曲和编排在教学策略上,首先需要选取适合小学生的《梅州客家山歌》曲目,如《梅州闽剧调》、《江滨吟》、《妹妹背着洋娃娃》等。
选曲要求朴实易学,适合儿童学习和演唱。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音乐水平编排曲目,让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曲调的魅力,又能顺利掌握歌曲的内容与表达方法。
2. 引导学生学唱在选好曲目之后,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学唱《梅州客家山歌》,包括基本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等。
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特点,采用分段学唱、分组合唱、齐唱等形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还可以利用朗读、手势模仿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内涵和表达情感。
3.开展音乐活动除了传统的学唱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创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会,创作属于自己的山歌作品。
也可以通过音乐游戏、音乐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梅州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梅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之一。
在梅州客家人的文化遗产中,客家山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
客家山歌不仅仅是音乐形式,更是客家文化与历史的载体,承载着客家人对生活、家族、故土和乡情的情感表达。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梅州客家山歌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保护梅州客家山歌的文化资源非常重要。
梅州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由于现代化发展的迅猛,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正在逐渐消失。
保护好梅州客家山歌的文化资源,将有助于保留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特色。
传承梅州客家山歌需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参与。
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新潮的事物,客家山歌对于他们来说显得过时和陈旧。
需要在传承中融入新的元素,使得年轻人对客家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可以结合当代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使得客家山歌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培训班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客家山歌属于梅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全力支持。
这样的机构可以组织一些专门的培训班,培养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并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促进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和保护。
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工具,将客家山歌进行录音和传播。
这样的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听到和了解梅州客家山歌。
加强宣传和推广梅州客家山歌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比赛和展览,向公众展示梅州客家山歌的魅力。
还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地区的山歌传承者进行交流和学习,促进山歌传承的交流和发展。
保护和传承梅州客家山歌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只有通过采取多种手段,注重保护、传承、宣传和创新,才能使梅州客家山歌在当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并继续流传下去。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民族的独特文化。
《梅州客家山歌》引进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梅州客家山歌》引进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近年来,我国对于民间文艺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
而客家山歌作为中国悠久的民间音乐文化,尤其是梅州客家山歌,在我国南方地区享有盛誉。
近年来,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引进客家山歌的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探索。
一、客家山歌的特点客家山歌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以吟唱为辅的表演形式。
具有较强的口头传承与记忆性,且主要流传于客家地区。
它的特点十分明显:旋律优美,抒情富有,语言简洁而有力。
而且,客家山歌的歌词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文字的寓意思想,也有具有代表性的风俗、生活、历史等元素,能够融化东南亚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特色。
近年来,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引进梅州客家山歌的教学实践反响不错。
在一般的音乐课上,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梅州客家山歌,例如《梅州十娘》,《客家山歌》,《下山话》等。
通过唱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客家山歌的独特韵味,同时,也让他们对客家山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上,通过音乐欣赏、歌曲分析、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学活用,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除了简单地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山歌以外,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客家山歌的艺术内涵,以此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
1.深入了解梅州客家山歌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文献资料、亲身体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客家山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背后隐藏的意义。
2.客家山歌的国际交流客家山歌不仅是梅州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可以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客家山歌在国际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了解客家山歌的多元文化特色。
3.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多样性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多彩。
它既可以是单人独唱,也可以是合唱,还可以搭配舞蹈等表演形式。
让学生在学唱山歌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客家山歌,对音乐的表演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梅州客家山歌》引进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梅州客家山歌》引进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引进《梅州客家山歌》,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引进《梅州客家山歌》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梅州客家山歌》的魅力《梅州客家山歌》以其悠扬的旋律、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
它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们对生活、家乡、情感的热爱与追求,体现出客家人民的朴实、真挚和情感丰富。
《梅州客家山歌》的歌曲内容多样,风格多变,有悲有喜,有怀古有时代感,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
引进《梅州客家山歌》作为小学音乐课程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三、小学音乐课程中引进《梅州客家山歌》的教学实践与探索1. 选择适合的歌曲材料。
在引进《梅州客家山歌》的教学中,首先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歌曲材料,既要考虑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的《梅州客家山歌》,如《大浪淘沙》、《东江河水清又清》等。
2. 理解和学习歌曲的背景知识。
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客家山歌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3. 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要领,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
4. 进行歌曲的情感表达训练。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通过细致的情感分析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5. 开展歌曲的表演和欣赏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曲的表演和欣赏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学到的歌曲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对《梅州客家山歌》的喜爱和认同。
《走读广东》梅州客家非遗专题节目创作特色分析
声屏世界2021/3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走读广东》梅州客家非遗专题节目创作特色分析阴陈向丽陈持摘要:文章以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走读广东》拍摄的梅州地区客家非遗专题节目为案例,分析总结了该系列节目对非遗知识和文化的展现、对节目娱乐性的加强以及节目熔铸深情、以情动人等鲜明的创作特色,以求对今后的非遗文化专题节目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非遗节目广东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拥有众多的客家文化遗产,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广东汉乐等项目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为了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凝聚全球客家人的认同,梅州地区客家非遗项目的影像化制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抓住客家文化特色,紧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并且用影视手段艺术化地表现非遗的面貌,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走读广东》在广东梅州客家地区制作的非遗专题节目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具有以下鲜明的创作特色。
重视对非遗知识和文化的表现该系列节目非常重视对梅州地区的客家非遗知识和文化的表现,节目中传递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客家山歌情》专题节目中,对梅州客家山歌进行了生动而多样化地呈现,紧扣非遗本身的要素特色,介绍了山歌号子、情歌、打竹板、猜调、流行歌曲化的山歌等多种新老山歌种类,展现了其即兴编唱的民间特色和各种山歌的不同风格。
节目影像中有段四名年轻的山歌歌手演唱梅州不同地区山歌的画面,通过字幕打出山歌歌手的姓名、山歌流行的地区和山歌名称,体现出梅州各县山歌的不同内容。
《南国牡丹吐芬芳》专题节目中则表现了广东汉剧丰富的知识和文化。
广东汉剧是梅州地区客家人独有的戏剧,以前被称为“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风格朴实淳厚,曲调高昂悲壮,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比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闹元府》等,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韵”、普通话为舞台语言的地方剧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恨》《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 根据舞台戏 曲改编的《 秦香莲》《 梁山伯与祝英 台》 , 根据
《 音乐探 索 》 2 0 1 5 年 第1 期 E X P L O R A T I O N S I N M U S I C
梅 州客 家 竹 板 歌 的 多元 文化 因素及 其 融 合 特征 ※
黄 燕
( 星海音 乐学 院 广 东广 州 5 1 0 0 0 6 )
摘 要 :“ 多元一体” 是客 家文化 的重要特性 , 对粤 东北客 家民间音 乐文化的形成起 着重要 的影响作 用。于清代 中
的 艺 术风 格 , 同时 也 深 刻 地 揭 示 了 多元 文 化 的 凝 结 是 形 成 以 竹 板 歌 为 代 表 的 梅 州客 家 民 间音 乐艺 术 形 式 与 风 格 的
重要 原 因 。
关键词 : 客家音 乐; 竹板歌 ; 多元 文 化 ; 融合 特 征 中 图分 类 号 : J 6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2 1 7 2 ( 2 0 1 5 ) O l 一0 1 0 8— 0 5
发 展过 程 中形 成 了善 于通过 各种 伦理 故事 、 技艺 化 的艺术 语 言和 说 唱艺 人 的 习得方 式 来展 现 儒 家文 化 的道 德 礼仪 规范 的艺 术形 式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2 4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 广 东省 教 育 科 学 “ 十二 五 ” 规 划研 究 项 目“ 梅 州客 家竹 板 歌 的 音 乐文 化 研 究 ” ( 2 0 1 2 J K 3 1 0 ) 。 作者简介 : 黄 燕( 1 9 8 2 一 ) , 女, 硕士, 星 海 音 乐学 院 音 乐基 础 部 讲 师 。
黄 燕/ 梅州客家竹板歌的多元塞 国 塞丛甚融金挂征 I 音乐探索2 0I 5
首先 , 在题 材方 面 , 传统竹 板 歌进一 步加 强 了赣南 古文 擅 长 于劝 善惩 恶 等 教化 功 能 , 不仅 出现 了大量 关 于“ 忠、 孝、 仁、 义、 礼、 智、 信” 等 惩恶 扬 善题 材 的 传本 ③, 如根 据 古 典小 说 《 今古奇观》 改编的《 王娇 鸾百 年 长
叶 由 江 西赣 南 的 曲 艺“ 古文” 演 化 而 成 的 梅 州客 家说 唱 艺 术 竹 板歌 , 在 形 成 与 发 展 过 程 中 受 到 了儒 家 文 化 、 移 民 文
化 与地域文化等 多元 文化 因素 的影响 , 并 因此孕育 了竹板歌古风古意、 幽默诙谐 、 山性风味 与质朴 淳厚等 多元融合
家音 乐文 化起 到一 定 的积极 作用 。
一
、
梅 州 客 家 竹 板 歌 中 的儒 家 文化 浸 润
梅州客家 自 古 以来就是一个拥有深厚儒家道德智慧的群体。在赣南“ 古文” 传人梅州地 区的清代 中叶,
恰逢 梅州 文 风鼎盛 , 儒 家思想 盛行 , 因而客家 竹板 歌在 形成 之 初便 浸 润着 浓 厚 的儒家 文 化 气息 , 更 在 此 后 的
“ 多元 一 体 ” 是 客家 文化 的重要 特性 , 对 客家人 精 神 文化 的塑 造 起着 重 要影 响 。翻 阅历 史不 难 看 到 , 在
几 千年 与他 族抗 衡 、 相 融 的过程 中 , 从 人文荟 萃 的 中原 地 区走 向广 袤无垠 的赣 闽粤 山 区 , 再 向南 方各 省及 海 外 播衍 , 客 家人能 够生存 繁衍 并发 展壮 大 , 进 而成 为影 响深 远 、 特征显 著 的汉族支 系之 一 , 原 因之 一就 在于 客
家人有 着完 整 、 成熟 、 丰富 、 开放 的文 化体 系 。多元文 化 的协调 统 一不 仅 使得 客 家文 化 不 易被 其 他文 化 所 同
化或替代 , 也促使客家文化在不断的补充 、 调整 、 更新中保持一种无中断的延续 。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代表 , 流行 于广东 梅州 客家 地 区的说 唱艺术 竹板 歌就 深深地 镌刻 着 富有 特色 的多重 性 客家 文化 印记 。梅州 客家 竹板 歌于清 代 中叶 由江西 赣南 的 曲艺 “ 古文” ②演 化而 来 , 称其为“ 竹 板歌 ”, 是 因说 唱艺 人演 唱 时总 是 手拿 四块竹 板作 为伴 奏 。“ 竹板 ” 在梅 州客 家语 中为 “ 甲塞 ” , 故“ 竹板 歌 ” 有“ 甲塞歌 ” 之名 , 又 因其歌 词 结构 多 为 五句 而称 “ 五句 板 ” 。此外 , 在 旧社会 , 梅 州 客 家竹 板 歌 的说 唱 主体 多 是 乞 丐 、 残 疾 人 或江 湖 卖艺 人 , 因而 又 有“ 乞食 歌 ”“ 叫化 歌”“ 阿排佬 ” ( 大 叫化 )“ 江湖 调 ” 等 名称 。2 0 0 6年 , 梅州 客 家竹 板 歌入 选广 东 省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名 录 , 梅州 地 区也 被誉 为 “ 竹 板 歌之 乡 ” 。 纵 观 梅州 客家竹 板歌 的艺 术形 式与 文化 内涵 , 经 当地 客 家人 的发展 创造 , 它既 浸润 了 中华 文化 的传 统 内 涵, 又赋予 了客 家移 民活 动 的气 质色 彩 , 更 渗 透 了梅 州地 域空 间 的 自然人 文 因子 , 是一种 极具 民族性 、 地 域性 并带 有移 民色 彩 的区域 文化景 观 。它是 梅州 客家社 会基 层百 姓 的艺术形 式 , 也是 客家平 民文化 的重要 象征 。 由此 , 对构 成客 家竹 板歌 的多元 文化 因素进行 关注 与挖 掘 , 不 仅 可 以窥见 这种 非客 家先 民 的 中原 随迁 之物在 梅州 客家 地 区的形 成与 发展 轨迹 , 而且 就现有 文献 更多 限 于分析 竹板歌 的音 乐形 态而 言 , 这 对提 升竹 板歌音 乐文 化 的研究 也是极 为必 要 的 , 可 以对 深入理 解梅 州客 家 民问音乐 文化 的基 本特 征 , 乃 至传 承与 发展 区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