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6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5
《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涵,品读诗情。
2、感受诗人深沉的忧国悯时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中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品读杜甫。
一、导入:1、情景导入: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
对于这两位诗人我们都非常熟悉,说到杜甫,我们在上学期刚刚学过他的《望岳》,从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们感受到了杜甫不怕困难、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当然这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蜀相》、《登高》、《登岳阳楼》等。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受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背景介绍: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就在当年我们来看看诗人经历了什么?(指名读)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有一番作为,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安史叛军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诗人在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下了这首不朽的五言律诗--《春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教学设计_0《春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首诗歌选自八上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二首。
写作年代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前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处处呈现出沦陷后的荒凉。
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因此,针对《春望》这篇诗歌型的文学作品,侧重让学生从诵读和探究中体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但由于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加之学生处于和平安乐的年代,对于杜甫当时国破山河的离别亡国之悲,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能难以体会。
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也接触过类似的爱国诗歌,但对于诗歌中情境交融手法的掌握还不够娴熟,对于赏析诗歌能力还有待加强。
所以学生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多种形式诵读诗歌,体会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情味。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运用齐读、默读、品读,在反复诵读中细加品味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动人情味。
2、查找作者背景资料,运用电脑word圈点批注,从意象选择、遣词造句入手赏析诗句,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作者感时伤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体会杜甫诗歌陈宇顿挫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运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诗歌,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赏析诗歌,重视“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电脑Microsoft Office、PPT、微课。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公开课教案_1
好诗共欣赏——《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字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方法与过程:读出诗歌的情感,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学习古诗赏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时代背景,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背诵体会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作者简介导入:出示杜甫图片,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偏偏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
今天,我们走近杜甫的五律——《春望》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去感受这位大诗人在那个时期的心路历程,也许我们能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
2、齐读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听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1、听范读2、正音:搔(sāo )——用手指抓簪(zān )——一种束发的首饰3、学生范读,齐读三、赏析理解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品疏通文义品出诗情)1、赏析首联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首联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
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
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教案1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教案1讲授篇目?春望?教学对象初二学生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者语文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使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理念所以,针对?春望?这篇诗歌型的文学作品,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注重诵读教学与自主探究,体悟文章的情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春望?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文大意;熟读积累名言警句,提升阅读古文的水平。
本诗的写作年代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前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山河依教材分析旧而国破家亡,处处表现出沦陷后的荒凉。
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感时伤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充分表达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
对诗这种体裁并不陌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但因为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加之学生处于和平安学情分析乐的年代,对于杜甫当时的国破家亡之悲,忧国忧民之情可能难以体会。
虽然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也接触过此类的爱国诗歌,但对于诗歌中情境交融手法的掌握还不够娴熟,对于赏析诗歌水平还有待增强。
知识与水平①读准字音,背诵并准确默写整首诗歌。
②通过文章注释能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写作脉络。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感受意象,掌握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感受作者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优质课教案_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结合写作背景,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诗意。
2.通过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并运用品析诗句三步法,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蕴含于诗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品析诗句三步法,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备: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已经预习并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猜诗人,师生互动说理由。
(此处运用白板隐藏和拖拽功能,以阐释关键词“史诗”“草堂”“野老”的形式,介绍作者杜甫,丰富了课堂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美读《望岳》学习“品析诗句三步法”1.白板出示诗歌及写作背景,学生自读诗歌,体会杜甫笔下的泰山具有什么特点?(雄伟、磅礴)2.白板出示朗读要求(中等语速,读准节奏,含情抑扬),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雄伟气势及赞美之情。
(这一教学环节运用白板笔,在诗中画重音,辨节奏。
朗读指导精细,语速、节奏、抑扬三个梯度的训练环环相扣。
)3.白板出示:“品析诗句三步法”并举例说明。
品析诗句三步法:①内容:诗句描写什么。
②角度:诗句表达的角度和作用(如俯仰、远近、内外、动静、声色、视听、正侧面、夸张……)。
③赏析字、词、句。
例句“阴阳割昏晓”:内容:描写泰山巍峨高大。
角度:侧面描写,突出泰山遮天蔽日景象。
“割”字,既写出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阳光隔断,又使静止的泰山充满雄浑的力量。
(诗句赏析指导,提供赏析诗句的角度并举例阐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表达。
)4.学生任选一句诗,运用“品析诗句三步法”赏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师讲析。
(在学生品析之后,教师进行系统总结讲析,学生获取了完整、立体的知识,思维品质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优质教案_0
春望【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和节奏,会背诵,会默写.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掌握词语含义,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4.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的责任感.【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大意的理解【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增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能够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溅(jiàn)搔(sāo)浑(hún)簪(zān)(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
(课件显示)节奏划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 词义国:国都破:沦陷城:长安感时:感伤时局恨:遗憾、不满意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教案_0
《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景物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望岳》吧?(学生背诵)这首诗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意气风发、有雄心壮志的青年杜甫。
今天,我们走进《春望》,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中年杜甫的苦难的心路历程。
二、知人论诗1、学生介绍杜甫2、PPT: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盛唐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朗读诗歌(一)读出诗韵1、听读古诗提问:听读古诗需要注意什么?(1)节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字音:溅(jiàn)抵(dǐ)烽火(fēng)搔(sāo)浑(hún)簪(zān)(3)韵脚:深、心、金(4)感情:低沉、低缓2、学生反复朗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春望》《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默写《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诗歌;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春望》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指导诵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情景导入)导语:同学们,当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戎马一生的文天祥在壮志未酬之时也独自吟唱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寂,那么,一生不得志的杜甫在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时,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望》。
2、《春望》是一首古诗。
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
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明确:抒发的是感伤、悲愤、悲痛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悲愤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悲痛之感。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4 诗词五首 春望》优质教案_3
《春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春望》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律诗。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相关。
从语文水平训练的角度来说,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促动自主阅读水平的形成。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三项: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升阅读古诗文的水平。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春望》一诗中,杜甫通过描写长安城在安史之乱中的荒凉破败,表达了诗人内心忧国思家悲己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律诗,小学阶段亦曾学习过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诗歌,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春望》的内容应该不难。
但是若不能知人论世,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留于表面。
了解并感知安史之乱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内心强烈的忧国忧民悲己的情感,从而真正去读懂、读透、读厚《春望》,才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读懂字义,在诵读中感知五言律诗的特点;2.推敲关键字,理解诗歌内涵,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3.了解安之之乱这个写作背景,结合其他诗歌“以诗解诗”,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推敲关键字,理解诗歌内涵,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了解安史之乱这个写作背景,结合其他诗歌“以诗解诗”,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比较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一个以前辉煌一时、繁华一时、鼎盛一时的时代,它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描述。
就以都城长安的春天来说就有如下描述:诗中你领略到的盛唐时期的春之长安是什么样的。
过渡:同样是春天,同样是长安,公元757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诗人杜甫的目光,一起来春望吧。
八上语文优质课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 -春望
《春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望》选自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的第二首。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被叛军所俘,深陷长安时所作。
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散,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深沉含蓄,感人至深。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经过初中以来的诗歌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品读诗歌的方法,分小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朗读诗歌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2、从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入手,感悟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4、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品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从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入手,感悟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迁移阅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2、出示杜甫诗作《春夜喜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定居四川成都,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表达了喜悦的心情;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朗读诗歌。
3、杜甫还有一首写在春天的诗《春望》,同样是在春天,诗人又望到怎样的景象?又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春望》。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试读。
2、感知诗歌内容①诗题为《春望》,那诗人在春天望到了哪些景物呢?②哪两个景物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火”、“国破”。
指名学生介绍安史之乱。
③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战乱中的诗人又有怎样的个人境遇呢?指名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④诗人在春天举目四望,哪些诗句又在描写诗人的形象?试着描绘一下诗人当时的样子。
三、品读悟情1、学生齐读诗歌2、在诗中,诗人往往通过景和物来寄寓情感,诗人还通过诗人形象来传达情感。
接下来:小组合作,选取诗中对景、物以及人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情感。
①小组合作探讨,品读悟情。
②班级内交流感悟,教师适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教学设计
一、诗意导入
师:四季皆如诗,但文人墨客们却总是偏爱春天,因为它是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季节。
那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关于春天
的诗句吗?(学生说诗时PPT用春天背景映衬学生的诗)。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师: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关于春天的诗句,请大家欣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PPT准备四幅与诗相映的画面一一出示)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这些诗人们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们描绘了春花,春草,春雨,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生:诗人们还选取了春天的一些特征,例如新、暖、绿等,突出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这些景物都是活泼跳跃生机勃勃的,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能看出诗人当时内心喜悦
并对大自然充满热爱。
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
语。
师:但同样是春天,在杜甫的笔下,确是国破城残、草木荒芜。
那年春天的杜甫,到底经历了什么,想向我们传达
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
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
(ppt出示课题)
二、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师:关于诗人杜甫,你了解多少?(学生说完出示PPT动画进行系统介绍)
师:那是什么导致了大唐盛世也开始走向衰落,使当时的中国经济政治一下子倒退了几百年呢?
生:安史之乱。
师:那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史之乱?
师:从这位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的时间,这战乱的八年,给之后的唐朝和当时的社会和人民到底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圣”杜甫的笔触去感知那个时代的伤痛。
师:那谁来说说《春望》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呢?
生: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肃宗,上路不久被叛军俘获,被押解至长安,直到第二年,他才设法从叛军中逃了出来。
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杜甫亲眼目睹大好的河山被叛军践踏,无辜的百姓被涂炭蹂躏。
百感交集之下,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春望》。
师:说的非常好,请坐。
(二)诗句赏析:
师:诗的主体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PPT出示目标和问题)师:诗的第一句,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生2:翻译。
生1: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PPT出示图片)
生2:人山人海、煕煕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生1: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PPT出示相应图片)
生2:被叛军抓走、杀害。
被抓去充军、逃难。
生2:我们历史课上讲过,在公元754年的时候中国有人口5288万,到了公元764年的时候,中国还剩下的人口只有1690万了。
可见,有2/3的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了。
师:非常好,你们小组给汇报成果开了个好头,这就是杜甫所选的景象,风雨飘摇的国家,杂草丛生的长安城,那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
生:凄凉、悲怆。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好,那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第二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学习成果?
生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PPT出示图片)
生4:翻译。
生3: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生4:因为当时时局动乱不稳,诗人因为感伤时局所以看见花开都能落泪,又因为战乱使自己与家人离别,不知
妻儿的死活,所以听到鸟叫都感觉心惊。
这种心境,
怎能使他开心起来呢!
师:说的真好,这位同学抓住了两个关键词——“时”和“别”
为动乱时局而感伤,为生离死别而激愤。
看来同学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真的很棒!
师:春天的花娇艳眀媚,春天的鸟儿欢呼雀跃,越是美好的
景象,诗人的内心就越发伤痛,这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生:以乐景写哀请,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家人报平安的家书。
师:好,进入我们第三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学习,哪个小组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PPT出示图片)
生6:翻译。
生5: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生6: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师: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
他盼到了什么程度?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请第四小组来汇报。
生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8:翻译。
生7:从这位同学的翻译中可以听出此时的杜甫已经满头白发而且掉发严重,那你们来猜一猜当时的杜甫多大年
纪?
生8:当时杜甫年纪45岁,正直壮年,却已经满头白发,可见战争给他带来的愁苦。
师:那关于本首诗的主题,哪个小组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9:结构上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前四句描绘春望之景,后四句抒发春望之情。
表达了诗
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那你知道他为什么能被称为诗史吗?
生:因为他记录了安史之乱的过程。
生:因为他写诗就像写历史一样,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没有虚构。
师:以上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杜甫的诗就像当今的纪实文学一样,在“安史之乱”那个极端的年代里,创造了唐诗中极其宝贵的苦难美学。
让我们跟随杜甫逃亡的脚步继续探寻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ppt出示石壕吏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根据你掌握的杜甫的相关创作经历,你能猜出这是哪一首诗吗?
生:石壕吏。
四、深化主题
师:杜甫终其一生,为后人留下了1500多首诗作,其中大部分都是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到结束的8年时间里。
那么以这两首诗为例,谁能来总结一下,当时的战乱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哪些深重的灾难呢?
生: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师:说的很好,这些诗表现的是杜甫的悲愁,更是无数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缩影。
师:(PPT展示叙利亚战争相关图片)配乐解说:
4月14日,美英法以叙利亚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这个持续了7年战争的国家「发动了侵略」。
90分钟,投放了110颗炸弹,一声声炮弹声炸响了叙利亚的天空,让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更加分崩离析。
阿拉伯有句谚语,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
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城,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如今恍若一座鬼城。
叙利亚战争前后的对比,这个城市已经满目疮痍。
战争中伤害最大的无疑是平民,而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孩子。
生在叙利亚,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孩子的眼中,希望是什么形状,是否院子有秋千可以荡,
是否醒来有面包当早餐,再喝碗热汤,口袋里有糖。
生于战火,死于战火,这是许多叙利亚孩子的一生…
宝贝希望你的来世没有炮火和饥饿,希望你来世生在一个
和平的国家。
我列举了今日的中国孩子和今日的叙利亚孩子对比,触目
惊心。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中国已非当年的中国!(PPT展示中国强大军事力量)
战争的灾难性远超你我的想象,我们庆幸生在这个时代的
中国,可以安心的吃饭、上课,可以提及梦想提及自由,
可以闲适的走在路上而不用担心会有炮弹袭来。
此刻惟愿世界和平,永无战火,惟愿中国更加繁荣强盛。
珍惜此刻的和平吧,因为我所拥有的今天,正是无数他们,所梦寐以求的明天。
(PPT展示珍惜和平动画)
五、板书设计
国已破草木深忧国
借景
花溅泪鸟惊心伤时
春望
烽火连家书难念家
抒情
白发短不胜簪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