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单元分析及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3课《练习四(第2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3课《练习四(第2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3课《练习四(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四(第2课时)》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三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包括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比较大小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运算速度慢、粗心大意出错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2.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卡片、小动物模型等,用于情境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个故事情境,如小动物们举办数学比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引出100以内数的认识。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4的乘法口诀》教案(学校集体备课)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4的乘法口诀》教案(学校集体备课)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4的乘法口诀》教案(学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4的乘法口诀》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1-4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简单的乘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对于乘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乘法口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4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2.乘法运算的熟练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乘法口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乘法口诀的练习题。

3.准备分组合作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1-4的乘法口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1-4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初步感受和记忆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乘法口诀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口诀,提高运算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乘法运算题目,让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检查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程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三.课时安排:共3课时:认识多边形 2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三.课时安排:共6课时:平均分3课时认识除法3 课时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三.课时安排:共4课时:认识线段 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认识米 1课时量一量 1课时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9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二.学情分析: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推导7.8.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9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四.教学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并能用这些口诀求商五.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7.8.9的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六.课时安排:15课时7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8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9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整理乘法口诀………………………1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2课时第七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材分两层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层,第94页的例题一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第二层,第94页的例题二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活动场景,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二.教材简析1.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体验中培养空间感.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安排了多次实际观察,经过前后两面的,前后左右四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逐步积累判断方位的经验.2.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材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观察物体,到想象推理出观察物体后得出的平面图;这种由熟悉到不太熟悉,从具体到半抽象的安排,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也容易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四.教学措施.课前要为学生观察物体做好材料和组织观察活动的各项准备,实物.图片或照片等材料应保证易观察.易表述.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都要让学生经历多观察.细判断.说理由的过程.教学进程要适度.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判断位置方面的困难,比如第95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缺乏联想的经验,教学时不要节奏太快,更不能以讲代看.可以引导学生以看到的壶把手去想象与之相对的同学可能看到什么.也可以制作茶壶旋转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其不同的面后再做出判断.教学要求应适度.要尊重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存在“时间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一刀切或提出过高要求.至于接受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要多让他们体验.感悟,求得逐步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知道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表象,为后续乘法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他们对乘法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建立。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物和图形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乘法。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体验乘法的运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和提供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乘法的运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实物、图形、计算器等教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出乘法的问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乘法(一)》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乘法是一个新的运算概念,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可能对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进行乘法运算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种子,请问一共有几个种子?”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乘法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乘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如“2乘以3等于6”,并解释乘法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的计算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乘法计算练习。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学生可以相互提问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如果小明的妈妈买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有3个种子,请问一共有几个种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3《平均分(三):两种分法的对比》主要让学生掌握两种平均分物品的方法:一种是平均分每份相同数量的物品,另一种是平均分总数量相同但每份数量不同的物品。

通过对比两种分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理解并运用平均分每份相同数量的物品。

但面对总数量相同但每份数量不同的物品,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两种分法的不同,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二种分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两种平均分物品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两种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2.难点: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二种分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学具等。

2.学具:学生自带物品(如糖果、小玩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课主题,如:“老师有一袋糖果,要平均分给6个同学,怎么分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第一种分法:平均分每份相同数量的物品。

举例说明,如将12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4个糖果。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这种分法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第一种分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每组有8个玩具,要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玩具?学生操作学具,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强烈推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强烈推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

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

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

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

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

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5的乘法口诀》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5的乘法口诀》教案
学生在小组里共同写乘法算式,编制5的乘法口诀。
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完成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
师:我们一起总结出了5的乘法口诀,请大家把这几句口诀读一读。
先齐读,再自由读。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
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能根据“一五得五”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生:因为1×5=5和5×1=5都可以用“一五得五”这句乘法口诀,所以根据这一句乘法口诀就可以写出这两道乘法算式。
师:每只船上坐5人,2只船坐多少人?3只、4只、5只船呢?算一算,填在表里。
学生自己计算,完成表格。
师:1个5,我们就写成乘法算式1×5=5,口诀是“一五得五”。那么2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呢?口诀呢?一直到5个5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口诀是什么?同学们在小组里共同编制5的乘法口诀吧,遇到困难就多想想我们以前编制1~4的乘法口诀的经验。
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一)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3.5 5的乘法口诀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授课时数
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
2.能正确且熟练地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难点
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编制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
2.探究新知
师:你们喜欢去公园玩什么呢?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三单元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三单元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三单元苏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为二年级上册数学,涉及苏教版教材第二、三单元的内容。

第二单元主题为《加减法》,主要内容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加减法混合运算。

第三单元主题为《认识时间》,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钟表,学习时间的读写,以及简单的时刻比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认识钟表,正确读写时间,并进行简单的时刻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

难点:时刻比较,时间读写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钟表模型。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场景,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解释其原理。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2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答案的讲解和分析。

5. 认识时间:教师展示钟表模型,教授学生认识钟表的各个部分,以及时间的读写方法。

6. 时刻比较:教师给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时刻比较,培养学生的时刻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时间的读写方法,时刻比较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完成练习本上的加减法运算题目。

2. 写一篇关于时间的小作文,描述一下自己的一天。

答案:1. 略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时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关于时间的亲子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加强对时间观念的培养。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时间的主题活动,如时间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时间的认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4《复习(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4《复习(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4《复习(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4《复习(第2课时)》主要是对第三单元中的知识进行复习。

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以及不退位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错误。

特别是退位减法,学生可能会因为不退位或者退位错误而导致计算错误。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和退位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计算错误。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练习法、激励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第三单元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不退位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

讲解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练习。

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不退位和退位减法的计算练习。

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回零钱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以及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加、乘减》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加、乘减》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加、乘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加、乘减》主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实际应用,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和乘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例题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教学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教具、实物等。

学具:练习本、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种子,一共有几个种子?”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乘加、乘减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并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乘加、乘减的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进行计算。

如“小明有2个苹果,每个苹果有3个种子,一共有几个种子?”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乘加、乘减》教案(学校集体备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乘加、乘减》教案(学校集体备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乘加、乘减》教案(学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乘加、乘减》主要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单元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乘加、乘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乘加、乘减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乘加、乘减的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如何将乘加、乘减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乘加、乘减的规律。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物,总结乘加、乘减的规律。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课件。

2.实物:准备相关实物,如玩具、水果等。

3.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如小猴子和熊猫分水果。

引导学生观察故事情境,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呈现(10分钟)展示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如小猴子摘了3个桃子,每个桃子分给2只小鸟,一共分给了几只小鸟?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用玩具或者水果进行实际的乘加、乘减操作。

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乘加、乘减的规律。

4. 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乘加、乘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情况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情况分析

张家港市旭东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这些孩子都是外来民工子弟。

他们各省教材不一样,内容各自深浅不同,因此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好的,大部分家长只顾挣钱,不管孩子的学习,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的耐心。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教材共分三类:其中一类是数与代数。

内容包括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一个数多少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法的含义,乘法的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除法的含义,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应用题,平均的简单实际问题。

其二,图形与几何。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

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右面,左面观察物体。

其三,综合与实践。

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上的尺。

其四,期末复习,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但表现形式不宜过于形式化。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一、知识技能方面: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记表的乘法,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维方面:1、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

编制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除法。

进一步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认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活动中感受简单地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空间概念。

3、口算表内乘法除法解决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问题解决方面。

1、提出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教学进度安排:五、教学措施: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选择素材。

2023年苏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集体备课及单元分析

2023年苏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全册集体备课及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学科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学科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学科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学科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3、四年级2班有40人参与广播操比赛,平均提成5组,每组几人?4、小华买了18条金鱼,每个鱼缸可以放6条金鱼,小华需要准备几种鱼缸?5、中性笔3元一支,钢笔5元一支。

王可带了29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剩余旳钱可以买几只中性笔?二、处理实际问题1.一种笔记本2元钱,小丽带了12元钱,能买几种笔记本?2、一斤桃子3元钱,妈妈带了15元钱,能买几斤桃子?3、四年级2班有40人参与广播操比赛,平均提成5组,每组几人?4、小华买了18条金鱼,每个鱼缸可以放6条金鱼,小华需要准备几种鱼缸?5、中性笔3元一支,钢笔5元一支。

王可带了29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剩余旳钱可以买几只中性笔?二、处理实际问题1、一种笔记本2元钱,小丽带了12元钱,能买几种笔记本?2.一斤桃子3元钱,妈妈带了15元钱,能买几斤桃子?3、四年级2班有40人参与广播操比赛,平均提成5组,每组几人?4、小华买了18条金鱼,每个鱼缸可以放6条金鱼,小华需要准备几种鱼缸?5、中性笔3元一支,钢笔5元一支。

王可带了29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剩余旳钱可以买几只中性笔?二、处理实际问题1、一种笔记本2元钱,小丽带了12元钱,能买几种笔记本?2、一斤桃子3元钱,妈妈带了15元钱,能买几斤桃子?3.四年级2班有40人参与广播操比赛,平均提成5组,每组几人?4、小华买了18条金鱼,每个鱼缸可以放6条金鱼,小华需要准备几种鱼缸?5、中性笔3元一支,钢笔5元一支。

王可带了29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剩余旳钱可以买几只中性笔?二、处理实际问题1、一种笔记本2元钱,小丽带了12元钱,能买几种笔记本?2、一斤桃子3元钱,妈妈带了15元钱,能买几斤桃子?3、四年级2班有40人参与广播操比赛,平均提成5组,每组几人?4.小华买了18条金鱼,每个鱼缸可以放6条金鱼,小华需要准备几种鱼缸?5、中性笔3元一支,钢笔5元一支。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认识乘法一、教材简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

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

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

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

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

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用除法计算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结合用口诀求商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除法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认识,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

学生在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除法含义时,不但要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还要学会“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在学习用口诀求商时,不但要理解“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要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因此,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口诀求商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一些特点:1.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

所以,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

为此,教材在揭示除法的概念之前,先安排四道例题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平均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单元分析及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单元分析及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上册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要点分析本单元共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和《有趣的发现)。

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懂得道理。

《送给盲婆婆的蛔蛔)是一首儿童叙事诗。

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文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散文诗。

诗中用儿童的口吻说话,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辛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

诗文富有童趣,感情真挚,意象优美,是反复吟诵的好教材。

《有趣的发现》是讲了科学家的故事。

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

这三课都配有与课文相适应的插图,对理解课文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对文中的妙词佳句进行积累,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感。

二、单元目标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复述指定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27个生字,严格按照田字格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图文结合,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想象能力,启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产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意愿。

5、体会老师的辛苦,产生崇敬老师的情感。

知道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

6、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学会问路。

三、单元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

2、理解生字及所组的词语。

3、积累成语名句4、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5、口语交际,学会问路。

四、单元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产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意愿。

2、体会老师的辛苦,产生崇敬老师的情感。

知道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练习四(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练习四(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练习四(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练习四(第2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巩固和提高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数的组成和数位的认识,另一部分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这些内容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是对于数的组成和数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部分学生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组成和数位的认识。

2.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答案。

3.教学道具和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数的组成和数位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教学素材,呈现数的组成和数位的认识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的认识。

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检查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利用一些有趣的题目和问题,让学生进行拓展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乘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掌握乘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的结构。

2.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乘法与生活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乘法。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和发现乘法的规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理解乘法。

2.准备乘法算式卡片,用于学生实际操作和练习。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用于学生合作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3行小鸟,每行5只,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的结构。

如:3个5是多少,可以写成3×5或者5×3,读作三乘五或五乘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乘法算式卡片进行计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上册三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吕春会
一、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共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和《有趣的发现)。

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懂得道理。

《送给盲婆婆的蛔蛔)是一首儿童叙事诗。

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文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散文诗。

诗中用儿童的口吻说话,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辛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

诗文富有童趣,感情真挚,意象优美,是反复吟诵的好教材。

《有趣的发现》是讲了科学家的故事。

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

这三课都配有与课文相适应的插图,对理解课文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对文中的妙词佳句进行积累,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感。

二、单元目标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复述指定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27个生字,严格按照田字格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图文结合,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想象能力,启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产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意愿。

5、体会老师的辛苦,产生崇敬老师的情感。

知道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

6、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学会问路。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

2、理解生字及所组的词语。

3、积累成语名句
4、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5、口语交际,学会问路。

四、单元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产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意愿。

2、体会老师的辛苦,产生崇敬老师的情感。

知道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

3、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学会问路。

五、单元课时划分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2课时
6、一株紫丁香…………………………………………………………2课时
7、有趣的发现…………………………………………………………2课时
练习3………………………………………………………………3课时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吕春会
一、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它们分别是《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

这几课以童话、寓言、故事等形式,告诉我们怎么学习做人,学会认识社会。

从《小鹰学飞》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不能满足现状,要虚心不断攀登高峰。

课文用”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具体描写小鹰在老鹰的教育下,为了进一步提高飞行本领是如何刻苦练习的。

《青蛙看海》则描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文中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形象鲜明生动。

《狼和小羊》告诉我们在社会上,有像狼一样的坏人为了干坏事总会找碴儿,它们的凶恶本性不会改变的,跟它们只有斗争。

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

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狐狸和乌鸦》中乌鸦之所以会失去叼着的肉,因为它爱听奉承话,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课文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变化。

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观察、想像。

二、单元目标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复述指定的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39个生字,认识“舟”“方”“贝”“羊”字旁,严格按照田字格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图文结合,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想象能力,启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知道学习无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能正确分辨好恶;让学生懂得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理解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

2、积累成语名句,口语交际:学会买文具。

3、能在汇款单上用大写字填写金额,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四、单元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知道学习无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能正确分辨好恶;让学生懂得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2、能在汇款单上用大写字填写金额,正确规范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3、口语交际,学会买文具。

五、单元课时划分
8、小鹰学飞……………………………………………………………3课时
9、青蛙看海……………………………………………………………3课时
10、狼和小羊……………………………………………………………2课时
11、狐狸和乌鸦…………………………………………………………2课时
练习4………………………………………………………………3课时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东川区第四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