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
2023年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2023年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某种科学现象或原理,让四年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理解。
实验材料
- 手电筒
- 磁铁
- 不同材料的物体(如纸张、铁钉、塑料片等)
- 线圈
实验步骤
1. 将手电筒打开,将光线照射在不同的物体上,观察物体的现象。
2. 用磁铁将线圈靠近不同的物体,观察线圈受力的情况。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材料的物体在光线照射下产生不同的现象,如透明物体会透过光线,不透明物体会遮挡光线等。
- 线圈在靠近不同材料的物体时,会受到不同的力作用,如吸附、排斥等。
实验分析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 透明物体能够让光线穿过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具有较少阻碍光线通过的材质。
- 铁钉等具有磁性的物体能够被磁铁吸附的原因是它们含有铁元素,而铁具有磁性。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物体在光线照射和磁铁作用下的行为和现象。
这些现象与物体的材质和性质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引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拓展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你可以尝试以下实验拓展:
1. 使用不同种类和颜色的光源,观察物体对不同光源的反应和现象。
2. 进一步研究磁性物质,探索不同材料在磁场中的行为。
参考资料
- 科学实验教材:XXX
- 科学杂志:XXX。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8篇)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8 篇)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8篇)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8篇)
四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很强,对科学也很有兴趣,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喜欢科学这门课程。下面是小 编为你准备的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1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能根据以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能通过多种途径获 取事物变化的信息,利用简单工具(包括自制的)对一些变化进行定量的测量;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 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通过分析数据或图表,找出变化的规律;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搜集各种变 化现象的有关资料,并尝试探究、解释变化的原因。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 、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 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 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实验(素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1.冷热与温度(1)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实验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实验步骤:1.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壁和侧壁。
3.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热水温度不宜过高。
2.不要将温度计拿出水杯读数。
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再读数。
视线与温度计顶端保持水平。
3.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1.冷热与温度(2)实验名称: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实验目标: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以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掌握一些探究方法和技能。
实验器材:温度计、多用途夹,装有热水的烧杯、计时器。
实验步骤:1.先引导学生预测热水降温的规律: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或匀速下降。
2.借助多用途夹将温度计放入入固定在水中。
(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3.记录第一个数据。
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4.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六次。
5.把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线分析温度变化的规律。
6.思考: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先下降的速度快,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变慢,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下降了。
实验结论: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到一定温度后不再下降。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不要碰触烧杯的水和温度计,实验室热水温度不宜过高。
2.热胀冷缩(1)实验名称: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器材:玻璃瓶、玻璃细管、色素、装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三分之一)各一实验步骤:1.将玻璃细管用手捏住下端,慢慢推进瓶塞中。
2.在水中滴入两滴色素,搅拌后倒入玻璃瓶中,尽可能倒满玻璃瓶。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化冰实验实验材料:酒精灯灯烧杯冰渣天平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记录表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30克的冰渣,放入烧杯。
2.烧杯和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温度及质量的变化。
实验记录: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如冰、水、水蒸气。
蒸发实验实验材料:湿布黑板实验方法:用湿布在干净的黑板上写出一个字。
实验现象:过了一会儿,黑板上的字不见了。
结论: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实验材料:量筒装有冰块的透明塑料袋保鲜膜热水小水桶实验方法:1.向量筒中加入一半的热水,用保鲜膜封住筒口。
2.将装有冰块的塑料袋放在量筒上方。
3.5分钟后,移开冰块,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5分钟后,移开冰块,可以观察到保鲜膜下方有水滴形成,水滴顺着筒壁流下来。
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降落下来就是雨。
同种液体蒸发快慢实验固体热胀冷缩性质实验实验材料:铁球铁圈酒精灯实验方法:1.把一个刚好能穿过铁圈的铁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把铁球放到铁圈上;2.把很热的铁球放到冷水中,再把铁球放到铁圈上。
实验现象:热的铁球不能穿过铁圈,冷却后的铁球又能穿过铁圈。
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性质实验实验材料:气球冷水热水实验方法:(1)把一个吹好的气球放在热水中,观察;(2)把气球再放在冷水中,观察。
实验现象:放在热水中的气球慢慢变大了,放入冷水中的气球慢慢变小了。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性质。
混合实验实验材料:四个透明杯,食盐、白糖、铁粉、锯末各一份,玻璃棒(或一次性筷子)一根。
实验方法:将食盐、白糖、铁粉、锯末分别倒入四个盛有等量水的透明杯中,用玻璃棒(或一次性筷子)分别搅拌3次,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实验和白糖在水中不见了,锯末浮在水面上,铁粉沉在水底。
结论:食盐、白糖易溶于水;铁粉、锯末不易溶于水。
分离实验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材料:蜡烛烧杯石灰水实验方法:1.把一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杯壁。
科学课堂实验操作
科学课堂实验操作
科学课堂实验操作可以根据具体的科学课程和实验目的进行设计。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科学课堂实验操作示例:
实验名称:探究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了解物质的相变特性。
材料:
- 水
- 冰块
- 两个透明玻璃杯
- 温度计
- 计时器
操作步骤:
1. 将一个透明玻璃杯中注入适量的水。
2. 将另一个透明玻璃杯中放入一个冰块。
3. 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两杯中的水温和冰块温度。
4. 同时开始计时器,观察和记录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5. 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和记录两杯中的水温和冰块温度。
6. 当水完全凝固或冰块完全融化时,停止计时器,结束实验。
注意事项:
1. 小心操作,避免倒水和触摸玻璃杯的热或冷部分,以免烫伤或冻伤。
2.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稳定。
3. 实验结束后,归还实验设备,清理实验场地。
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进行观察和记录来了解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水和冰的温度变化,以及凝固和融化的时间和速度。
同时,他们可以发现相变过程中的热交换现象,以及温度和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实验指导
四年级科学下册《观察土壤》实验指导活动探究实验:观察土壤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包含哪些物质。
实验材料:白纸、放大镜、牙签、水、玻璃杯、小棒等。
实验步骤:(1)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2)先闻一闻土壤的气味,再用手摸一摸土壤。
(3)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4)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试验现象:(1)用肉眼直接观察可以发现土壤中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还有落叶、枯叶和一些小石块;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颜色不均匀的颗粒。
(2)闻一闻土壤,有一种泥土的气味。
用手摸一摸土壤,摸起来是微微湿润的。
用手捻一捻,土壤里有许多捻不碎的小石子和沙。
(3)土壤被晾干后,比之前更容易捻碎,土壤的颗粒也更容易被分开。
(4)把土壤倒入水中还未搅拌时,会看到很多气泡冒出来;搅拌后,土壤颗粒会随着水一起运动,静止一段时间后土壤颗粒先后沉淀下来并分层,大的颗粒在下,细小的颗粒在上。
水面上有一层黑色物质和动植物残体,用小棍挑一点黑色物质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细腻的。
实验记录:实验结论: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
理解与应用1.土壤是由很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土壤中有沙子、泥土、石块、黏土这些各种大小的岩石碎块;有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等多种物质。
2.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的,下层是大颗粒,越往上颗粒越小。
精炼反馈1、把土壤倒入水中并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最上层的是( )。
A.沙砾B.腐殖质C.沙D.黏土【答案】B【详解】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腐殖质-黏土-沙粉-沙-沙砾,所以土壤倒入水中的分层,最上面的一层是腐殖质。
2、动物、植物死亡后变成土壤中的()。
A.腐殖质B.黏土C.沙【答案】A【详解】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实验
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个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
实验一:浮力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浮力和沉力。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盆水,放入一些小玩具或金属块。
2. 观察小玩具或金属块在水中的状态。
它们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3. 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观察对浮力的影响。
4. 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浮力和沉力的原理。
实验二:植物的生长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实验材料:土壤、花盆、小植物种子。
实验步骤:1. 在花盆中放入适量的土壤,让其湿润。
2. 播种小植物种子,覆盖一层薄土。
3.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浇水。
4.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
5. 思考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如阳光、水分和养分。
实验三:水的沸腾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
实验材料:烧杯、火源、水。
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
2. 将烧杯放在火源上加热。
3. 观察水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水开始冒泡并沸腾的时候。
4. 记录水的沸腾温度和观察到的现象。
5. 思考水沸腾的原因和液体在受热时的特性。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记录的能力。
这些实验既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原理。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性和实验环境的整洁。
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行提出假设并写下预测结果,通过实验后的对比分析,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实验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科学的乐趣,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因此,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实验应该得到重视,为学生打下科学学习的坚实基础。
总结:科学实验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24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大全
(2024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大全实验1:物体的浮力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实验器材- 一个透明容器- 水-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小球、木块、塑料袋等)实验步骤1. 将透明容器装满水。
2. 将不同形状的物体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
3.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现象,记录下浮力的情况。
实验结果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不同。
某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某些物体会沉到水底。
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
形状较大、体积较大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较大,形状较小、体积较小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较小。
实验2:光的传播路径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 一个透明玻璃容器- 水- 一个激光笔或手电筒实验步骤1. 将透明玻璃容器装满水。
2. 将激光笔或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到透明玻璃容器中。
3. 观察光线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结果光线在水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向水面法线弯曲。
实验结论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从光疏介质(如空气)进入光密介质(如水)时,会向法线弯曲。
实验3:电流的通路实验目的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了解电流的通路和电灯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 AA电池- 电灯泡- 电线- 电池盒实验步骤1. 将电池盒和电灯泡用电线连接起来。
2. 将电池正极与电灯泡的一端连接,将电池负极与电灯泡的另一端连接。
3. 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结果当电路连接正确时,电灯泡会亮起。
实验结论电流需要一个通路才能流动。
当电路中的电池正极和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电灯泡时,电流就会通过电灯泡,使其发光。
实验4: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了解声音的传播特点。
实验器材- 一个铃铛- 一个空玻璃杯- 水实验步骤1. 将空玻璃杯装满水。
2. 将铃铛放在空玻璃杯的边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
四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认识使用实验1(教材实验)(第1课)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材料:玻璃小药瓶、插有细管的瓶塞、红(蓝)墨水、酱油或醋、热水、冷水、烧杯实验过程:1.把小药瓶中加满红墨水,盖上瓶塞放入热水中。
发现液面上升。
2.再把小药瓶放入冷水中,发现液面下降。
3.用酱油或醋再重复以上实验。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防止被热水烫伤实验2(拓展制作)(第1课)制作名称:自制温度计制作材料:教参16页自制温度计【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
【制作方法】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
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实验3(教材实验)(第2课)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材料】锥形瓶、大烧杯、小气球、开水、冷水【实验操作】1.把小气球的口套在锥形瓶口并用细线扎紧。
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向烧杯内倒开水。
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3.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放入装冷水的烧杯,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原来垂下的气球慢慢胀大竖立起来。
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后,放入装冷水的烧杯,气球又迅速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气球准备用过的。
2.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3.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
【补充方法】方法一:变脸奶盒:密封的瘪了的奶盒放入热水胀起来,放入冷水又瘪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实验指导
四年级科学下册《导体和绝缘体》实验指导活动探究实验:借助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实验目的】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实验材料】一个电路检测器、回形针、橡皮、钥匙、导线(芯)、木质铅笔、铁钉、粉笔、塑料尺、干树枝、金属纽扣、玻璃片、吸管、长尾夹、透明胶带、铅笔芯、砖块、一元硬币、瓷勺、泡沫块、羽毛。
【实验步骤】(1)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要检测物体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2)重复检测两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重复检测两次,是为了提高裣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试验现象】【实验结论】回形针、钥匙、导线(芯)、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一元硬币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这类物品都容易使电流通过。
铅笔芯不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但它也可以使电流通过。
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等都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这类物品不容易使电流通过。
理解与应用1.像铜丝那样容易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2.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精炼反馈1、如图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
A.木材、橡皮B.石墨、金属C.不确定【答案】A【详解】根据对选项进行分析,可知只有A中的木材和橡皮都是绝缘体,不善于导电。
所以题目的答案为A。
2、将下列各种物体连接在如图所示的电路检测器中,小灯泡不能够发光的是()。
A.铁钉B.回形针C.三角板【答案】C【详解】根据对题意分析,可知用选项中的物体连接电路时,只有导体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分析选项,只有C选项的三角板是绝緣体,所以正确答案是C。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范例大全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范例
大全
实验一:植物的呼吸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绿萝植物的吸氧和排气现象,了解植物的呼吸过程。
实验材料:
绿萝植物、透明塑料袋、橡皮筋、透明、水
实验步骤:
1. 将绿萝植物放入透明中;
2. 用透明塑料袋将封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3. 等待几个小时,观察透明内的变化;
4. 记录植物放入前后的外观变化。
实验结果:
1. 实验开始时,绿萝植物外观正常;
2. 经过几个小时,透明内出现水汽,绿萝植物外观发生了变化。
结论:
由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了周围的氧气,并排出了二氧化碳,导致透明内水汽的出现和绿萝植物外观的变化。
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目的:
观察水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实验材料:
水、冰块、电热水壶
实验步骤:
1. 将水倒入电热水壶中,并调至不同的温度;
2. 将冰块放入一个中;
3. 将温度逐渐提高,观察水和冰的变化;
4. 记录水的变化过程和外观特点。
实验结果:
1. 在低温下,水变成冰块,形状呈固态;
2. 在适中的温度下,水呈液态,流动性强;
3. 在高温下,水变成水蒸气,呈气态。
结论:
水在不同温度下存在三态变化,从低温到高温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报告范例)。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辅导材料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辅导材料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活动内容:拼人体骨骼图。
活动目的:巩固骨骼的概念。
准备器材:人体各部分骨骼图、剪刀、胶水、卡纸。
活动步骤注意事项1.按要求剪下人体各部分骨骼。
尽量按线条剪出骨骼的轮廓。
2.将骨骼按顺序贴在纸板上。
3.整理器材。
活动内容:体验关节的作用。
活动目的:体会关节运动受阻后的活动困难。
准备器材:木棍(木片)、细绳。
活动步骤注意事项1.先做相关活动:写字、穿回形针、把豆子放进小瓶子里。
2.用绳子和木棍固定食指和拇指关节,再做上述活动。
提醒学生不要绑得太紧,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引起血流不畅;活动中也不要太用力,否则捆绑物容易折断。
1.先做相关活动: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2.用木片和绳子固定指关节和腕关节,再做上述活动。
1.先做走路和下蹲动作。
2.用木板和绳子固定膝关节,再做上述动作。
整理器材。
活动内容:做手臂活动模型。
活动目的:了解手臂上的肌肉及其作用。
准备器材:硬纸板、剪刀、细绳、铆钉、胶带。
活动步骤注意事项1.剪两条硬纸板,其中一条宽度是另一条的两倍。
2.把宽的硬纸板沿长边对折,把另一硬纸板的一端剪圆。
3.把硬纸板圆的一端夹在对折的硬纸板中间,用铆钉固定。
4.剪下两段一样长的绳子,分别粘在硬纸板的两边上。
5.拉动绳子。
6.整理器材。
第三单元《一切都在运动中》实验内容: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准备器材:小车、纸杯、细线、一元硬币、秒表、软尺、记录表格。
假设:与拉力大小有关。
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
保持不变的是:需要改变的是:实验步骤注意事项1.剪一段长约80cm 的细线,两头分别系上回形针。
线的长度和小车距障碍物的距离要视实验桌的高低而定,在小车停止前纸杯不能触地。
2.将一个回形针挂上小车,另一个挂上一个纸杯。
3.在桌边设置一障碍,使小车距离障碍物65cm ,并做标记。
在纸杯中放四枚硬币,将线挂在障碍物上。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实验 1(教材实验)(第 1 课)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资料:玻璃小药瓶、插有细管的瓶塞、红(蓝)墨水、酱油或醋、热水、冷水、烧杯实验过程:1.把小药瓶中加满红墨水,盖上瓶塞放入热水中。
发现液面上涨。
2.再把小药瓶放入冷水中,发现液面降落。
3.用酱油或醋再重复以上实验。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防备被热水烫伤实验 2(拓展制作)(第 1 课)制作名称:自制温度计制作资料:教参 16页自制温度计【制作资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
【制作方法】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保证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
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而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察看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依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志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丈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实验 3(教材实验)(第 2 课)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资料】锥形瓶、大烧杯、吝啬球、开水、冷水【实验操作】1.把吝啬球的口套在锥形瓶口并用细线扎紧。
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向烧杯内倒开水。
察看气球有什么变化。
3.把锥形瓶从烧杯中拿出,放入装冷水的烧杯,察看气球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本来垂下的气球慢慢胀大直立起来。
把锥形瓶从烧杯中拿出后,放入装冷水的烧杯,气球又快速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注意事项 ]1.气球准备用过的。
2.锥形瓶与气球的连结处不可以漏气。
为使现象显然,可早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3.锥形瓶可用张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余薄壁玻璃瓶取代。
【增补方法】方法一:变脸奶盒:密封的瘪了的奶盒放入热水胀起来,放入冷水又瘪了。
(完整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步骤: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4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5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原理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6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及复习重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及复习重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一、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操作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每种连接方式4分,做出两种即得满分8分)5、整理器材。
(1分)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1分)注意事项:选择两种连接方式,正确连接并点亮小灯泡。
三、连接带灯座的电路p7(10分)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分)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2分)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3分)4、拆分器材(2分)5、整理器材。
(1分)四、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操作步骤: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
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注意事项:1、要注意检查电器元件是否完好。
2、要注意电池正负极的连接。
五、连接并联电路p8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操作步骤: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用并联法连接起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
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实验1(教材实验)(第1课)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材料:玻璃小药瓶、插有细管的瓶塞、红(蓝)墨水、酱油或醋、热水、冷水、烧杯实验过程:1.把小药瓶中加满红墨水.盖上瓶塞放入热水中.发现液面上升.2.再把小药瓶放入冷水中.发现液面下降.3.用酱油或醋再重复以上实验.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防止被热水烫伤实验2(拓展制作)(第1课)制作名称:自制温度计制作材料:教参16页自制温度计【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制作方法】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实验3(教材实验)(第2课)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材料】锥形瓶、大烧杯、小气球、开水、冷水【实验操作】1.把小气球的口套在锥形瓶口并用细线扎紧.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向烧杯内倒开水.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3.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放入装冷水的烧杯.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原来垂下的气球慢慢胀大竖立起来.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后.放入装冷水的烧杯.气球又迅速变小.【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1.气球准备用过的.2.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3.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补充方法】方法一:变脸奶盒:密封的瘪了的奶盒放入热水胀起来.放入冷水又瘪了.方法二:硬币跳舞:把一枚硬币放在塑料瓶口.把瓶子放在热水中.方法三:会移动的红水:烧瓶上插带胶塞的玻璃弯管.水平方向的管中放入一滴红水.手握烧瓶看现象.放入冷水又会怎样?方法四:小喷泉实验:烧瓶内放少量水.插入带玻璃管的胶塞.烧瓶放入热水.形成喷泉.【生活现象】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复原.打不开盖的瓶子.用热水烫一下.易开启.实验4(教材实验)(第2课)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材料】铁架台、固体体胀演示器(金属球、套圈)、酒精灯、盛有冷水的杯子.【实验操作】1.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2.把金属球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3.用酒精灯(外焰)给金属球加热3—5分钟.4.(迅速)再次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观察是否能穿过.5.把加热后的金属球放入冷水中.然后穿过套圈.看是否穿过.【实验现象】金属球加热后就无法穿过套圈了.受冷后则又能穿过.【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 对金属球加热的时间.师在课前要多做几次.做到心中有数.【补充方法】方法一:铜垫圈或硬币过关卡:木板上钉两枚小铁钉.距离正好通过垫圈.垫圈烧热后能否通过.放入冷水后再试.方法二:木板上钉两个小钉.钉距约20厘米.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酒精灯来回加热铜丝.观察铜丝的变化.熄灭酒精灯.又有什么变化?注意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铜丝要绷紧.方法三:【实验材料】注射器、热水、冷水【实验操作】1.将注射器活塞拔下、放入再拔下2.将活塞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插入注射器观察3.将活塞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儿插入注射器观察【实验现象】活塞在热水中浸过后.不能插入注射器.放入冷水浸过后又能插入.补充:3课认识岩石采集、观察岩石【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观察、实验步骤】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10倍.也有能放大20~30倍的.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10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实验5(教材实验)(第6课)实验名称:气温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实验操作】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2.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气温变化会对岩石有破坏作用.【注意事项】最好用有点风化的页岩.否则加热时间长.效果不好.链接: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程度也就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涨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实验6(教材实验)(第7课)实验名称:土壤成分分析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玻璃片、一小块土壤、玻璃板【实验操作】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2.用玻璃棒搅拌烧杯里的水.然后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锝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什么现象.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活烧.观察有什么现象.闻一闻.有什么气味.5.把土壤放在烧杯里.盖上玻璃.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或者用透明塑料袋装上土密封.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会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有空气.2.搅拌静置后.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大的沙和很细的黏土.3.烧干水后.发现玻璃片上就会有一些“脏”的痕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如无机盐.4.把土壤放进铁盘里用火烧.发现冒烟.有气味.烧过以后土壤颜色变浅了.说明土壤里含有能燃烧的物质―――腐殖质.5.把土壤放在烧杯里.盖上玻璃.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看到杯壁和玻璃板上有凝结的小水珠.链接:土壤的组成.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实验7(教材实验)(第8课)实验名称:土壤性质实验实验材料:砂质土、壤土、黏质土.去底塑料瓶、纱布、玻璃杯、支架实验步骤:教参93页土壤性质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三种土壤的特点.【实验材料】砂质土、壤土、黏质土.去底塑料瓶、纱布、玻璃杯、支架.【实验步骤】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并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 2.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实验现象】砂质土渗水最快.粘质土渗水最慢.壤土渗水适中.停止滴水后.盛砂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少.盛黏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多.盛壤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适中.【实验结论】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壤土:渗水中.保水性能中.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实验8(教材实验)(第9课)实验名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实验材料:教参98页【实验目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实验材料】砂质土、壤土、黏质土.花盆、豆苗.【实验步骤】1.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2.同时栽入三棵生长情况相同的豆苗.同时浇同样多的水.3.一周后.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实验现象】壤土中的豆苗生长得最好.砂质土中的居中.黏质土中的最差.【实验结论】土壤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不同.豆苗适于生长在壤土中.实验9(教材实验)(第10课)实验名称:水土流失实验教参105页【实验目的】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喷壶;量筒;烧杯.【实验步骤】1.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把两块木板倾斜相同的角度.2.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用烧杯把流下的水收集起来.3.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有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少.而且比较清;无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多.而且比较浑浊.【实验结论】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致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没有植物的保护.土容易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实验10(教材实验)(第11课)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教参115、116、117页光的传播实验方法一:【活动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活动材料】三张硬卡纸、蜡烛、小刀.【活动过程】1.用小刀在三张硬卡纸上分别刻出一个小孔.2.点燃蜡烛.放在桌子的一端.3.将三张硬卡纸放在人的眼睛与蜡烛之间.想办法固定住.4.调整硬卡纸.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实验现象】只有当人的眼睛与硬卡纸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方法二:【活动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活动材料】纸、电灯(蜡烛或者是某一观察点.如黑板上的字).【活动过程】用纸卷一个直径比眼睛稍大的圆筒.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先通过这个筒(此时筒是直的)看灯(也可看蜡烛.或者看某一观察点.如黑板上的字).然后再将直筒的前端弯折后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而通过弯纸筒则看不到.【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方法三:【活动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活动材料】水槽、水、激光灯、牛奶.【活动过程及发现】在水槽中加上水.用激光灯从水槽的一侧通过水照向另一侧.发现激光灯在水中留下了一束笔直的光束.如果看不清楚.可以向水中加入一些牛奶.再用激光灯照.这时.在水槽中会看到一条很清晰的笔直的光束.【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方法四:把几枚大头针插在纸板上.使后一枚针总是遮住前几枚.然后用直尺测一测.会看到插孔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实验五:用一只眼看某一物体.把一支笔或一手指放到这只眼前.使眼、笔(或手指)和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就看不见物体了.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实验11(教材实验)(第12课)实验名称:凹面镜里的颠倒世界教参128页【实验材料】凹面镜.大卡纸.桌子.【实验步骤】1.在窗户边的桌子上放一面凹面镜.让镜面对着窗户.2.把卡纸放在凹面镜的斜对面(可以选取几本书或支架使卡纸立起来).调整凹面镜与卡纸的位置.我们将在卡纸上看到窗户清晰倒立的影像.这是为什么呢?【实验分析】光线落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由于凹面镜不能像平面镜那样呈现水平面.因此所有的反射光线组成的影像与入射光线的景象刚好相反.落在卡纸上就形成颠倒的影像实验12(趣味制作)(第12课)名称:自制万花筒教参128、129页【制作材料】三面大小一样的方形镜子.万能胶.硬纸片.剪刀.三角形的透明塑料袋.彩色小纸屑.透明描图纸.【制作步骤】1.用万能胶把三面镜子组成上下中空的三棱柱.镜面朝里.2.用剪刀在硬纸片的中央剪一个小孔.然后将硬纸片贴在三棱柱一端封上.3.将透明塑料袋剪成三角形.大小与三棱镜底部三角形面积一致.将准备好的彩色小纸屑放到透明塑料上.蒙上一片透明描图纸.封好封口.4.将装有彩纸的透明塑料安装在三棱柱的另一个端口.注意让描图纸一面朝外.为了防止漏光.可以找一张不透明的硬纸卷成圆筒.把镜子和装有彩色纸屑的透明塑料的侧面包住.这样一个万花筒就算大功告成了.对着光线.透过小孔.慢慢转动万花筒.镜片不断反射出图案.观看里面非常漂亮的图案.摇一摇.再看.又是另外一幅漂亮的图案.真是妙不可言.【实验分析】根据镜子的成像原理.把万花筒的底部朝向明亮处的时候.光线就会从半透明的描图纸透过去.照在彩色的的碎纸片上.透明塑料中的彩色纸屑被三角形的镜子反射形成影像.三面镜子互相反射.能第二次成像.这些图案规则对称.每一次转动万花筒.彩纸在透明塑料中的排列就不一样.所以在镜子中反复形成的图案也不一样.美不胜收.实验13(教材实验)(第13课)实验名称:光的折射实验教参137、138页【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杯.白色的薄纸.剪刀.尺子.彩笔.手电筒.水.【实验步骤】1.把纸剪成“长等于杯的周长、宽等于杯高”的长方形;将纸右半涂黑.在涂黑部分竖着刻一条直缝.把纸贴在杯的外壁.2.让手电筒光的光通过直缝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杯壁的白纸上做个记号. 3.在杯内倒入水.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实验分析】倒入水后.光点的位置会偏移.原因是倒入水后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注意手电筒的光线不要垂直射入.否则不会发生偏折.硬币升高准备一只空杯.投入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你的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杯子和你的头的位置不变.慢慢向杯中倒水.你居然可以看到硬币了.这和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筷子看上去变得向上弯折是同样的道理.都是由于光线从一种物质(水)进入另一种物质(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折射光射入眼里.在我们视觉上感觉是杯底的位置升高了一点.你就看到硬币了.房间里的蜃景沙漠旅行者.有时能看到远方的奇景:有湖泊、宫殿和寺院.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浓密的树影.可是旅行者无论怎么加快步伐.这美好的境地总是可望不可及.原来这是蜃景.是大气造成的一种光学现象.让我们做个实验说明它的成因.在一间不通风的房间里.把一块长1.5米、宽20厘米的平滑薄铁片平放在铁制的小柱子上.铁片上撒上薄薄的一层细沙.犹如沙漠.用深色的纸剪成树和骆驼.贴在毛玻璃上.把玻璃板放在铁片的一端并和铁片垂直.使“树”和“骆驼”露出沙面.在玻璃板的后下方.用一只手电筒向上照射.看上去.好像树木和骆驼后面衬托着明亮的天空一样.然后.在铁片下面加热.如在下面放两个电炉.加热时要注意铁片各处温度均匀.特别是靠近毛玻璃的位置.加热一段时间后.用手靠近沙面.感觉到很热时.贴铁片往毛玻璃方向观察.这时就会发现沙面下方出现树木和骆驼的倒影.好像树木和骆驼在湖水中出现的倒影一样.自然界和实验中出现的蜃景原理都是一样的.观察者观察远方的一棵树.这时贴近地面的空气由于太阳的强烈照射.温度升得很高.空气密度也大.这样由远方树木上下各点所投射的光线.因为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就会发生折射.当光线接近地表面时.就发生了全反射.于是树木上下各点所投射的光线就沿反射的路径到达观察者眼中.在观察者看来.树木就好像搬到了旁边.这就是“蜃景”.同样道理.当物体投射的光线经过下密上疏的空气层时.也会产生折射和全反射的现象.这也是一种蜃景.这种蜃景一般出现在逆温较强的地面.如冷海面和极地冰雪覆盖的区域.实验14(教材实验)(第14课)实验名称:自制彩虹教参146、147页自制彩虹【实验材料】黑色卡片.剪刀.镜子.橡皮泥.白色卡片.手电筒.碗.【实验步骤】1.在黑色卡片上方剪一条水平的隙缝.折起卡片的底部.使卡片能立起来.2.在碗里倒入半碗水.将镜子倾斜45度放在碗里.使之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用橡皮泥固定住.3.把黑色卡片立起来.细缝正对着镜子.并将白色卡片放在它前面.4.让手电筒的光透过细缝照在镜子上.调整光柱、碗和白色卡片的相对位置.直到能在白色卡片上看到彩虹.【实验分析】镜子与水构成的三角形形成了一个棱镜.当光线通过棱镜时.每种颜色的光会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也会弯曲成不同的角度.白光被切分为一个光谱.所以就能够看到反射在白色卡片上的彩虹了.实验15(教材实验)(第15课)实验名称:天空为什么这么蓝教参154、155页【实验材料】玻璃杯,牛奶.滴管.玻璃棒.手电筒.黑纸.【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里注入大半杯水.用滴管滴一滴牛奶.并用玻璃棒将加入牛奶的水搅匀.2.在黑纸上挖一个孔.拿一只手电筒.用黑纸遮住手电筒的玻璃.使手电筒的光从小孔中射出.3.将黑纸和手电筒紧贴在玻璃杯的侧面.打开开关.从杯子的另一个侧面看.也就是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会发现乳白色的溶液变成一片浅蓝色.【实验分析】空气中有许多微粒无规则地散射着太阳光.加了牛奶的水中也有许多微粒在散射着手电筒的光.而且频率越高的光线.被散射得越厉害.红光的频率较低.蓝光的频率较高.因此.杯中的液体会变成浅蓝色.天空是蓝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实验16(教材实验)(第20课)实验名称:模拟苹果落地的实验教参208页[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苹果落地现象的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实验材料]细线、小木块、皮球、毽子、橡皮、钩码、火柴等.[实验步骤]1.一细线拴住一钩码吊在铁架台上.用火柴把细线烧断.钩码会落回地面.2.用手托住一木块.松手.看到木块会落到地面上.3.用手拍皮球.球弹起很高.但总会落回地面.[实验结果]这些物体都会落回地面.说明这些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认识失重现象[活动目标]通过搜集资料.认识什么是失重现象.并且知道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现象是失重.[活动材料]学生搜集有关失重的资料、及失重现象的表现.[活动过程]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3.坐电梯情景如从低层至高层.则经历超重—匀速—失重的过程.电梯分别做向上加速—匀速—向上减速运动.4.坐电梯.会觉得人往下掉.这是失重现象.5.玩过山车、玩蹦极的时候.一般有失重.6.太空飞船中.飞行员失重.实验17(教材实验)(第21课)实验名称:正确使用测力计教参216页[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实验材料]测力计、钩码、各种被测物体.[实验步骤]1.使用测力计之前要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处.2.用右手握住测力计的提环.让测力计竖直垂下.然后在挂钩处挂上重物(钩码).把重物提起.注意不能让指针或挂钩的上卡住测力计的底板.以免影响测量结果.读数时.重物必须悬空.让视线与指针相平.3.每个测力计都标有允许测量的最大数值.测力时不可超过这个最大数值.否则会损坏测力计.4.不用刻度已被损坏的弹簧测力计.5.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实验17(趣味制作)(第21课)名称:自制测力计教参216页用橡皮筋自制测力计[实验目的]学会用橡皮筋自制测力计.进一步认识测力计的构造[实验材料]橡皮筋、木块、一小段铁丝、铁钉、钩码[实验步骤]1.橡皮筋代替弹簧,找一块小木板,一小段铁丝做挂钩和指针.2.铁钉固定在木块的一端.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一端的铁钉上.3.把一小段铁丝做挂钩.再取一段铁丝做指针.一个简易的测力计就做成了.4.在木块上用笔划出刻度.自然状态时为0刻度的位置.然后用测力计测已知钩码的重力.标出刻度.5.利用做成的简易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认识使用实验 1(教材实验)(第 1 课)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材料:玻璃小药瓶、插有细管的瓶塞、红(蓝)墨水、酱油或醋、热水、冷水、烧杯实验过程:1.把小药瓶中加满红墨水,盖上瓶塞放入热水中。
发现液面上升。
2.再把小药瓶放入冷水中,发现液面下降。
3.用酱油或醋再重复以上实验。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防止被热水烫伤实验 2(拓展制作)(第 1 课)制作名称:自制温度计制作材料:教参 16页自制温度计【制作材料】找一个盛过青霉素的小瓶,准备一支用完了的透明针管中性笔芯(含笔尖密封的塑料帽)和一杯茶水。
【制作方法】1.把针管笔尖从橡皮瓶盖下部穿向上部(可用铁圆规脚先打一个小孔,但要确保笔芯与瓶盖密合),套上密封塑料帽。
2.把茶水倒一些到小瓶内盛满,滴一滴红墨水或蓝墨水将水染色。
3.盖上插有笔芯的橡皮瓶盖,并盖紧,以保证密封性,注意不要弄湿桌面。
自制温度计就这样做成了。
4.然后,将小瓶先放入预制温度的热水里,后放入预制温度的冷水里,观察到的水柱变化范围,划上相应刻度,根据两次温度差值均分标记范围的刻度,这样一个简单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就制作成功了。
实验 3(教材实验)(第 2 课)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实验材料】锥形瓶、大烧杯、小气球、开水、冷水【实验操作】1.把小气球的口套在锥形瓶口并用细线扎紧。
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向烧杯内倒开水。
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3.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放入装冷水的烧杯,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原来垂下的气球慢慢胀大竖立起来。
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后,放入装冷水的烧杯,气球又迅速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注意事项 ]1.气球准备用过的。
2.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3.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
【补充方法】方法一:变脸奶盒:密封的瘪了的奶盒放入热水胀起来,放入冷水又瘪了。
方法二:硬币跳舞:把一枚硬币放在塑料瓶口,把瓶子放在热水中。
方法三:会移动的红水:烧瓶上插带胶塞的玻璃弯管,水平方向的管中放入一滴红水,手握烧瓶看现象,放入冷水又会怎样?方法四:小喷泉实验:烧瓶内放少量水,插入带玻璃管的胶塞,烧瓶放入热水,形成喷泉。
【生活现象】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复原。
打不开盖的瓶子,用热水烫一下,易开启。
实验 4(教材实验)(第 2 课)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材料】铁架台、固体体胀演示器(金属球、套圈)、酒精灯、盛有冷水的杯子。
【实验操作】1.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
2.把金属球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
3.用酒精灯(外焰)给金属球加热3— 5 分钟。
4.(迅速)再次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观察是否能穿过。
5.把加热后的金属球放入冷水中,然后穿过套圈,看是否穿过。
【实验现象】金属球加热后就无法穿过套圈了。
受冷后则又能穿过。
【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注意事项 ]对金属球加热的时间,师在课前要多做几次,做到心中有数。
【补充方法】方法一:铜垫圈或硬币过关卡:木板上钉两枚小铁钉,距离正好通过垫圈,垫圈烧热后能否通过,放入冷水后再试。
方法二:木板上钉两个小钉,钉距约20 厘米,细铜丝绷紧在两钉上,酒精灯来回加热铜丝,观察铜丝的变化,熄灭酒精灯,又有什么变化?注意实验时不要烧到木条,铜丝要绷紧。
方法三:【实验材料】注射器、热水、冷水【实验操作】1.将注射器活塞拔下、放入再拔下2.将活塞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插入注射器观察3.将活塞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儿插入注射器观察【实验现象】活塞在热水中浸过后,不能插入注射器,放入冷水浸过后又能插入。
补充:3 课认识岩石采集、观察岩石【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盐酸。
【观察、实验步骤】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
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划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
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是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实验现象及结论】岩石名称观察结果花岗岩颜色:花斑(白、肉红或黄褐、黑);硬度:很硬;结构:块状;遇盐酸:无反应。
页岩颜色:红褐色或灰色;硬度:较软;结构:薄层状;遇盐酸:无反应。
石灰岩颜色:青灰色或褐色;硬度:较硬;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
大理岩颜色:纯白色或有花纹;硬度:较软;结构:颗粒状;遇盐酸:冒泡。
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是简单的放大仪器。
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两面凸的透镜。
一般的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5~ 10 倍,也有能放大 20~30 倍的。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一般5 倍以下的放大镜使用时,可将放大镜放在被观察的物体上,上下移动直至看清楚为止。
10 倍以上的放大镜如果也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使观察对象变形,因此,应将放大镜放在眼前,再用另一只手移动观察对象直至看清楚为止。
实验 5(教材实验)(第 6 课)实验名称:气温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实验操作】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气温变化会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注意事项】最好用有点风化的页岩,否则加热时间长,效果不好。
链接: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程度也就不同。
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涨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实验 6(教材实验)(第 7 课)实验名称:土壤成分分析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玻璃片、一小块土壤、玻璃板【实验操作】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烧杯里的水,然后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锝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什么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活烧,观察有什么现象。
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5.把土壤放在烧杯里,盖上玻璃,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或者用透明塑料袋装上土密封,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会发现有气泡冒出。
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2.搅拌静置后,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
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大的沙和很细的黏土。
3.烧干水后,发现玻璃片上就会有一些“脏”的痕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如无机盐。
4.把土壤放进铁盘里用火烧,发现冒烟,有气味,烧过以后土壤颜色变浅了,说明土壤里含有能燃烧的物质――― 腐殖质。
5.把土壤放在烧杯里,盖上玻璃,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看到杯壁和玻璃板上有凝结的小水珠。
链接:土壤的组成,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
实验 7(教材实验)(第 8 课)实验名称:土壤性质实验实验材料:砂质土、壤土、黏质土,去底塑料瓶、纱布、玻璃杯、支架实验步骤:教参 93页土壤性质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三种土壤的特点。
【实验材料】砂质土、壤土、黏质土,去底塑料瓶、纱布、玻璃杯、支架。
【实验步骤】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并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
2.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实验现象】砂质土渗水最快,粘质土渗水最慢,壤土渗水适中。
停止滴水后,盛砂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少,盛黏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多,盛壤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适中。
【实验结论】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
壤土:渗水中,保水性能中。
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
实验 8(教材实验)(第 9 课)实验名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实验材料:教参 98页【实验目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实验材料】砂质土、壤土、黏质土,花盆、豆苗。
【实验步骤】1.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
2.同时栽入三棵生长情况相同的豆苗,同时浇同样多的水。
3.一周后,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壤土中的豆苗生长得最好,砂质土中的居中,黏质土中的最差。
【实验结论】土壤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不同。
豆苗适于生长在壤土中。
实验 9(教材实验)(第 10 课)实验名称:水土流失实验教参 105 页【实验目的】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喷壶;量筒;烧杯。
【实验步骤】1.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把两块木板倾斜相同的角度。
2.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
用烧杯把流下的水收集起来。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少,而且比较清;无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多,而且比较浑浊。
【实验结论】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致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
没有植物的保护,土容易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
实验 10(教材实验)(第 11 课)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教参 115、116、117 页光的传播实验方法一:【活动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活动材料】三张硬卡纸、蜡烛、小刀。
【活动过程】1.用小刀在三张硬卡纸上分别刻出一个小孔。
2.点燃蜡烛,放在桌子的一端。
3.将三张硬卡纸放在人的眼睛与蜡烛之间,想办法固定住。
4.调整硬卡纸,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现象】只有当人的眼睛与硬卡纸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活动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活动材料】纸、电灯(蜡烛或者是某一观察点,如黑板上的字)。
【活动过程】用纸卷一个直径比眼睛稍大的圆筒,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先通过这个筒(此时筒是直的 )看灯(也可看蜡烛,或者看某一观察点,如黑板上的字),然后再将直筒的前端弯折后观察。
【实验现象】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而通过弯纸筒则看不到。
【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活动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