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安全防疫要求
地震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应急预案
地震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应急预案一、地震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地震发生后,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损害,对地震医疗救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做好地震医疗救治工作,在地震发生后,同时还要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对受灾群众进行必要的防疫工作。
以下是地震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一、应急响应等级根据地震灾害的发展和影响程度,启动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应急预案的等级分为Ⅰ、Ⅱ、Ⅲ级。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据灾情和救援需要,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
二、医疗救治工作1. 紧急救治:地震发生后,要及时组织医疗救护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减少伤亡人数。
2. 医疗救助:卫生部门要调配相应药品、医疗设备等物资,向灾区运送,并开展义诊活动,对灾区人民进行医疗救助。
3. 医疗保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支持,保障其正常运转。
安排医疗队伍,对灾区进行巡诊,协助进行医疗救治。
三、卫生防疫工作1. 疫情监测:加强对灾区的疫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2. 废物处理:组织对灾区废物的清理和处理工作,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饮水卫生:保障受灾地区饮水安全,加强对饮水的监测和消毒。
四、其他措施1. 应急物资储备:有关部门要提前储备医疗救护物资和防疫物资,确保在灾情发生后能够迅速调配物资进入灾区。
2. 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做好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工作。
以上是地震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要加强灾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做好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震应急措施
地震应急措施各有关地方、部门根据灾情和抗灾救灾需要,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一、搜救人员立即组织基层组织、有关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立即采取交通管控措施,同时组织协调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地震紧急救援、综合性消防救援、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生命搜索营救设备及大型吊车、起重机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组织营救受灾被困人员。
在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下,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二、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迅速协调组织医疗卫生队伍赶赴灾区,抢救受伤人员,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
加强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和设备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
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转运伤员,实施异地救治。
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三、安置受灾群众开放或设置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筹集和调运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移动厕所等各类救灾物资,解决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穿衣、住宿等问题;在受灾村镇、社区设置救灾物资发放点,确保救灾物资有序发放;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调运、安装活动板房和简易房;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器材,严防火灾发生。
救灾物资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福利院的需要;优先安置孤儿、孤老及残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
鼓励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安置受灾群众。
做好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抚慰遇难者家属;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灾区学校复课。
四、抢修基础设施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障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需要。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国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3)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二、组织体系2.1 国家灾害应急指挥部国家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是国家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全国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2.2 地方灾害应急指挥部地方灾害应急指挥部是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
2.3 专业救援机构消防、地震、地质、气象、水利、卫生、交通、民政等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建立相应的专业救援机构,负责本领域内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三、预警和信息报告3.1 预警各级气象、地震、地质、水利等部门根据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号,提醒有关部门和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3.2 信息报告各级指挥部、专业救援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自然灾害情况。
四、应急响应4.1 Ⅰ级响应当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时,指挥部立即启动Ⅰ级响应,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工作。
4.2 Ⅱ级响应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指挥部立即启动Ⅱ级响应,组织相关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4.3 Ⅲ级响应当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指挥部立即启动Ⅲ级响应,组织相关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确保地震发生后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属地管理,快速反应;(4)依靠科学,资源共享;(5)依法规范,措施果断;(6)平战结合,常备不懈;(7)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等。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2.1 组织体系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2 职责(1)指挥部:1. 负责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指挥;2. 协调各部门、单位开展卫生应急救援工作;3. 指导、监督各相关部门、单位落实应急救援措施;4. 审议、决定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卫生应急指挥部办公室:1. 负责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协调;2. 组织编制、修订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预案;3. 收集、汇总、分析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相关信息;4. 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
(3)医疗卫生救援队伍:1. 负责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现场的医疗救治工作;2. 参与灾区卫生防疫、卫生保障等工作;3. 负责伤病员的转运、救治和康复工作。
三、应急处置程序3.1 紧急响应(1)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本预案;(2)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迅速集结,按照预案要求赶赴灾区;(3)卫生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收集、汇总、分析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相关信息,向指挥部报告;(4)指挥部根据情况,决定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
3.2 现场救援(1)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后,迅速了解灾区情况,开展医疗救治工作;(2)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站,开展伤病员救治、卫生防疫、卫生保障等工作;(3)对伤病员进行分类救治,确保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4)组织医疗救治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康复等工作。
卫健委地震应急预案
卫健委地震应急预案一、前言自古以来,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作为国家的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地震发生后,必须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应急概述地震发生后,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积极组织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医疗救援及疾病监测工作,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委员会将充分发挥“四力”机制,即:领导力、快速反应力、整体协调力和科学指导力,全力做好地震应急工作。
三、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根据地震灾情的严重程度,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1. 一级应急响应:适用于地震灾情较重的地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启动特别重大灾情应急响应。
2. 二级应急响应:适用于地震灾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启动重大灾情应急响应。
3. 三级应急响应:适用于地震灾情一般的地区,局部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启动较大灾情应急响应。
4. 四级应急响应:适用于地震灾情较轻的地区,局部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启动一般灾情应急响应。
四、应急响应措施1. 卫生健康机构的组织调配及人员调动一旦地震发生,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立即调动相关卫生健康机构的医务人员和卫生设备,支援地震灾区。
根据灾区的实际需要,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迅速组织医疗专家组,前往支援地震灾区,提供现场救治和紧急医疗服务。
2. 疾病监测和防控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密切监测地震灾区的疫情和疾病爆发情况。
在救灾初期,专门设立物资调配中心,协调调拨防疫物资和应急药品,保障地震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同时,积极宣传地震灾区的疫情防控知识,提醒受灾民众注重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
3. 心理援助和康复地震灾区的民众常常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和精神压力。
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及时组织心理援助团队,对受灾民众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
同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制定必要的康复计划,协助地震灾民恢复身心健康。
地震应急预案要求
地震应急预案要求
一、地震应急预案的目的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目的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地震应急预案的范围
地震应急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三、地震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
地震应急预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以人民生命安全为第一优先;
2. 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3. 快速响应,迅速行动;
4. 科学救援,精准施救;
5. 全民参与,共同抗灾。
四、地震应急预案的组织机构
根据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的工作需要,设立地震应急指挥部和相关工作组织机构。
五、地震应急预案的任务和职责
1. 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组织指挥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2.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忠实履行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任务和职
责,密切配合,共同协作,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六、地震应急预案的应急救援措施
1. 快速评估灾情,全面掌握灾情,科学施救;
2. 按照抢险救灾工作要求,组织开展救援行动,尽最大努力挽救人民生命;
3. 加强灾区通讯联络,保障信息畅通。
七、地震应急预案的灾后恢复措施
1. 组织开展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物资的抢修和供给;
2. 组织受灾地区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工作;
3. 组织受灾地区的重建和卫生防疫工作。
八、地震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
加强地震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震应急预案 卫生防疫
地震应急预案卫生防疫
一、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预案
1. 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躲到桌子下或者坚固的桌椅旁,避免被瓦砾和玻璃碎片伤害。
2. 离开高楼和易倒塌建筑,尽量选择开阔空地避险。
3. 在地震发生后,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不要乘坐电梯。
4. 发生火灾时,应迅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低行进,迅速逃生。
5. 在地震后,及时与亲友联系确认安全,情况安全,避免串门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二、地震发生后的卫生防疫措施
1.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要加强环境卫生防疫工作,保障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
2. 及时清理灾区垃圾,避免积水成为蚊蝇滋生的温床。
3. 加强对暂住人员的卫生监测和防疫工作,避免疾病传播。
4. 鼓励灾区居民做好个人卫生,避免疫情传播。
5. 配合相关部门对灾区进行环境消毒,确保灾区卫生安全。
毕节地区地震应急预案
毕节地区地震应急预案
一、地震发生后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
1. 地震发生后,各地区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人员伤亡。
2. 各级地震救援队伍应立即投入救援工作,对受灾地区展开搜救行动,确保受困群众的生命安全。
3. 对重点单位和重要建筑进行全面巡查,确保建筑结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二、通信和信息保障工作
1. 各通信运营商应确保通信设施的正常运转,保障通信畅通,方便救援指挥和群众求救。
2. 各级政府应加强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受灾群众发布救援信息和应对措施,保障群众的安全和知情权。
三、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1. 各级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地震救援预案,保障医疗设施的正常运转,及时救治受伤群众。
2. 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传播,保障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重建和恢复工作
1. 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应立即启动灾后重建工作,组织力量进行受灾地区的重建和恢复工作。
2. 加强灾后心理疏导工作,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创伤,重建信心。
五、其他相关工作
1. 完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地震预警和预测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2.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提升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增强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地震应急预案 卫生防疫
地震应急预案卫生防疫
1. 地震应急预案
2. 一、地震发生后的处置措施
地震发生后,首先要确保人员安全,尽量避免在室内外高楼、玻璃建筑或悬挂物下停留,以免受伤。
同时,要迅速疏散到空旷地带,远离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区域。
3. 二、伤员的救护和医疗
地震发生后,院内所有员工要立即组织力量,展开救援行动,对伤员进行救护和医疗救治。
同时要妥善处理已救出伤员的现场救护工作,确保医疗救护工作迅速、有序进行。
4. 三、人员疏散和安置
在地震发生后,要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和安置。
要设立疏散点,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和医疗服务,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
5. 四、后期卫生防疫工作
地震发生后,要加强对受灾区域的卫生防疫工作,尤其是饮用水和食品卫生安全。
要采取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确保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6. 五、通讯和联络
地震发生后,要加强通讯和联络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布灾情信息,协调救援和救助资源。
同时要保障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灾区人民与外界的联系畅通。
7. 综上所述,地震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提前做好准备,并能在灾情发生时迅速响应和执行,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卫健委地震应急预案
卫健委地震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地震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地震应急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卫生健康领域内的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卫生防疫部门以及餐饮、食品生产经营等与卫生健康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地震应急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抢救生命第一,恢复生产第二,卫生防疫第三。
第四条地震应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科学预防、科学应对、科学救治、科学恢复。
第五条地震应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迅速组织开展抢救伤员、妥善安置灾民、防控疫情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疫病传播的风险,确保生命线、安全线和保障线同步恢复。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六条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地震应急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内的地震应急工作。
第八条卫生防疫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地震应急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内的地震应急工作。
第九条餐饮、食品生产经营等与卫生健康有关的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地震应急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内的地震应急工作。
第十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卫生防疫部门以及餐饮、食品生产经营等单位和个人应根据自身职责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
第三章应急准备第十一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和更新。
第十二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制定地震应急演练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演练。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地震应急救治队伍,做好队伍成员的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卫生防疫部门应制定地震应急防疫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防疫工作。
第十五条餐饮、食品生产经营等与卫生健康有关的单位应制定地震应急措施,包括食品安全管理和应急卫生措施。
第十六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卫生防疫部门以及餐饮、食品生产经营等单位和个人应定期进行应急准备的检查和更新,确保应急准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灾后消杀防疫工作方案
灾后消杀防疫工作方案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洪水、地震、飓风等,灾后的消杀防疫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在灾难发生后,疫情的传播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来防止疾病的传播。
本文将针对灾后消杀防疫工作提出一些方案和建议,以确保受灾地区的居民和救援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一、建立应急消杀防疫小组。
在灾难发生后,应立即建立应急消杀防疫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灾后的消杀防疫工作。
小组成员应包括医护人员、环境卫生专家、消毒防疫人员等,确保团队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小组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执行。
二、清理和消毒灾区环境。
灾后的环境通常会受到严重破坏,可能存在大量的污水、垃圾和废弃物。
这些污染物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因此必须及时清理和消毒。
首先,应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的清理,清除污水、垃圾和废弃物,确保环境卫生。
然后,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的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建筑物等,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三、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监测。
灾后的饮用水和食品安全可能受到严重威胁,可能存在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因此,应加强对受灾地区的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监测,确保居民的饮食安全。
对受灾地区的饮用水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消毒,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同时,对受灾地区的食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消毒,确保食品符合卫生标准。
四、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健康教育。
灾后的受灾群众通常处于极端的环境中,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
因此,应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应向受灾群众宣传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五、加强对救援人员的防护和健康监测。
救援人员在灾后的救援工作中可能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防护和健康监测。
应为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他们的安全。
同时,应定期对救援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发现潜在的感染病例,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方案
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方案
首先,地震发生后,卫生部门和救援机构需要立即展开紧急救
援工作。
这包括派遣医疗队伍和卫生专业人员前往灾区,设立临时
医疗点,提供紧急救治和医疗服务。
同时,需要组织卫生防疫人员
对受灾区域进行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防止疫病的传播。
其次,卫生部门需要确保受灾地区的饮用水安全。
地震常常导
致自来水管道破裂,水源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及时提供干净安全
的饮用水,并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和处理工作,防止因饮水问题引
发的疾病暴发。
此外,卫生部门还需要加强对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工作。
地震灾害可能导致大量垃圾、废墟和污染物的堆积,卫生部门需要
组织清理工作,并加强对灾区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因环境
污染而引发的卫生问题。
除此之外,卫生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地震灾害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常常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组织
心理援助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他们尽
快恢复心理健康。
总之,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方案涉及到医疗救治、饮用水安全、环境卫生管理和心理援助等多个方面,卫生部门和相关救援机构需要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卫健委地震应急预案
卫健委地震应急预案一、前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
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导致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更加惨重。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旨在在地震发生后能迅速、有序地展开相关救援工作,积极应对灾害。
二、地震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1. 生命至上原则:保护公民生命安全是地震应急工作的最高目标,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2. 救援优先原则: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灾情调查,争取救援窗口期,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开展工作,以最快速度减少伤亡。
3. 预警预防原则:地震预警是地震应急的重要手段之一,卫健委将加强与地震部门的合作,有效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4. 统一指挥原则:在地震应急过程中,卫健委将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实现指挥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快速决策,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执行。
5. 协同合作原则: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卫健委将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志愿者组织的合作,并与国内外的救援力量进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三、地震应急预案的组成1. 应急指挥部:地震发生后,卫健委将成立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救援工作。
指挥部将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调整救援力量的配置和工作部署。
2. 指挥系统:卫健委在地震应急预案中规划了一套高效的指挥系统,包括指挥中心、指挥网络和指挥应用软件。
指挥中心将通过现代通信技术与各地的指挥部、救援队伍、医疗机构等进行快速、实时的信息传递和指挥决策。
3. 救援力量:地震应急预案确定了各级救援力量的配置和职责。
卫健委将组织人员、物资和设备,参与地震灾害的救援,包括人员搜救、伤员转运、医疗救治等工作。
4. 医疗救援:卫健委将加强与医疗卫生部门的合作,组织医疗救援队伍,设立临时医疗点和医疗救治中心,提供紧急救治和抢救服务。
地震防护安全预案方案
一、预案背景为了提高我国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地震防护安全预案方案。
二、预案目标1.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3. 增强社会各界对地震防灾减灾的认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地震应急工作的全面领导、协调和指挥。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应急指挥组:负责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信息报送组:负责收集、整理和报送地震相关信息。
(3)抢险救援组:负责地震灾区的抢险救援工作。
(4)物资保障组:负责地震灾区物资的调拨、供应和保障。
(5)卫生防疫组:负责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6)宣传报道组:负责地震应急工作的宣传报道。
四、地震预警与监测1.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2. 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3. 对地震重点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五、地震应急响应1. 发生地震后,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2. 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抢险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2)确保灾区电力、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3)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4)及时疏散灾区群众,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六、地震恢复重建1. 依据地震灾区实际情况,制定恢复重建规划。
2. 加快灾区基础设施重建,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
3. 加强地震灾区社会心理疏导,帮助灾区群众恢复正常生活。
七、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本预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3. 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地震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预案落到实处。
八、附则1. 本预案由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如与本地区实际情况不符,以本地区实际情况为准。
国家地震卫生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保障地震灾害发生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卫生应急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体系1. 成立国家地震卫生应急指挥部,负责地震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联络和信息汇总。
3. 成立国家地震卫生应急专家组,负责地震卫生应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咨询。
三、应急响应1. 预警响应地震预警发布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卫生应急队伍和物资储备。
2. 紧急响应地震发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以下工作:(1)组织医疗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伤员救治工作;(2)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对灾区环境进行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3)做好灾区医疗物资、药品和疫苗的供应保障;(4)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帮助灾区群众度过心理难关。
3. 恢复重建地震灾害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卫生恢复重建工作,重点包括:(1)对灾区医疗机构进行修复和重建;(2)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区环境卫生;(3)做好灾区群众的心理疏导和康复工作。
四、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建地震卫生应急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储备必要的医疗物资、药品和疫苗,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救援。
3. 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设立地震卫生应急专项资金,用于地震卫生应急工作的开展。
五、责任追究对在地震卫生应急工作中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六、附则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预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地震卫生应急预案的制定,旨在提高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卫生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国家地震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国家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定。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2.1 组织体系国家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 职责(1)指挥部:负责制定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总体方案,组织协调各方力量,指导、监督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2)医疗卫生救援机构:负责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的具体实施,包括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干预等工作。
(3)政府部门:负责提供必要的物资、设备、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
三、应急响应3.1 预警地震发生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密切关注地震预警信息,做好应急准备。
3.2 启动响应地震发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赶赴灾区。
3.3 救援措施(1)医疗救治: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死亡率。
(2)卫生防疫:加强灾区环境卫生监测,防止疫情和传染病的暴发。
(3)心理干预:关注灾区群众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
(4)卫生保障:确保灾区饮用水、食品等卫生安全。
四、后期处置4.1 灾区卫生重建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灾区卫生重建,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
4.2 灾区卫生评价对灾区卫生状况进行评估,为下一步卫生工作提供依据。
4.3 联合调研与总结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研,总结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救援经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五、保障措施5.1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医疗、防疫、心理干预等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震救灾应急预案
地震救灾应急预案
一、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处置。
1. 确保人员安全,地震发生后,首要任务是确保人员的安全。
立即通知所有员工停止工作,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避免在建筑
物内外停留,尤其是避免在高楼建筑下停留。
2. 紧急救援,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专业
救援队伍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和救援工作,确保受灾人员得到及时
的救助。
3. 灾情评估,地震发生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受灾情况进行
评估,及时了解受灾范围和灾情严重程度,为后续救援和恢复工作
提供参考。
4. 应急物资供应,地震发生后,及时调配应急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帐篷、毛毯等,确保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地震救灾后的恢复重建。
1. 重建规划,地震救灾后,立即组织专业团队对受灾区域进行
重建规划,确保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及时恢复
和重建。
2. 心理疏导,地震灾后,组织心理医生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疏
导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投入生活和工作。
3. 灾后防疫,地震救灾后,加强对受灾区域的卫生防疫工作,
确保受灾人员的健康安全,防止疫情的蔓延。
4. 社会援助,地震救灾后,组织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对受灾人
员进行物质和精神援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以上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地震急救方法
地震急救方法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正确的急救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伤亡人数,并提供及时的救助。
本文将介绍地震急救方法的五个主要方面。
引言概述: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和短暂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正确的急救方法可以帮助伤者减少痛苦并提高生存率。
本文将从紧急呼救、安全撤离、伤者处理、心理疏导和防疫措施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地震急救方法。
正文内容:1. 紧急呼救1.1 确定呼救方式:根据地震发生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呼救方式,如拨打紧急救援电话、使用手持对讲机或通过社交媒体求助。
1.2 提供准确信息:在呼救时,提供准确的地震发生地点、人数、伤亡情况和其他重要信息,以便救援人员能够快速到达并采取相应措施。
2. 安全撤离2.1 寻找安全避难点:在地震发生后,寻找能提供足够保护的避难点,如桌子下、门框旁或结实的墙角。
2.2 避免使用电梯:地震发生时,电梯可能会停止运行或发生故障,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电梯,选择使用楼梯进行撤离。
2.3 注意避免人群拥挤:在撤离过程中,避免人群拥挤,保持冷静,遵守救援人员的指示,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3. 伤者处理3.1 判断伤者状况:对于受伤的人员,首先需要判断其伤势的严重程度,以便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3.2 控制出血:对于出血伤者,使用压迫止血法或提高伤肢的位置,尽量减少出血量。
3.3 保护颈椎:对于可能存在颈椎受伤的人员,应尽量保持其头部和颈部的稳定,避免进一步损伤。
4. 心理疏导4.1 提供安全感:地震发生后,许多人会感到恐慌和不安,提供安全感的话语和行动可以帮助他们恢复镇定。
4.2 倾听和安慰:倾听地震幸存者的经历和感受,并提供适当的安慰和支持,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4.3 提供心理咨询:对于遭受严重创伤的人员,建议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5. 防疫措施5.1 做好个人卫生:地震发生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睛等,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军队地震应急预案
一、编制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提高我军在地震灾害中的应对能力,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军队应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军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军队各级单位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组织实施抗震救灾行动。
三、组织指挥(一)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发生后,军队各级单位应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抗震救灾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1. 指挥部:负责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抗震救灾方案,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2. 办公室: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单位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3. 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项抗震救灾任务的组织实施。
四、预警响应(一)地震预警信息发布1. 依据国家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规定,军队各级单位应及时接收、核实地震预警信息。
2.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后,各级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抗震救灾准备。
(二)预警响应措施1. 各级单位应迅速组织力量,对人员密集场所、重要设施进行排查,确保安全。
2. 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官兵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3.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五、应急处置(一)人员疏散1. 各级单位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迅速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2. 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并及时送往医疗机构。
(二)抢险救援1. 组织力量对受灾地区进行抢险救援,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 指挥部根据灾情,协调相关部门、单位提供物资、技术支持。
(三)应急处置措施1. 保障受灾地区通信、电力、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2. 组织力量对重要设施进行加固、修复,确保安全。
3. 加强对受灾地区的防疫、卫生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六、恢复重建(一)恢复重建计划1. 指挥部根据灾情,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明确恢复重建任务、时间节点。
2. 各级单位按照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各项恢复重建工作。
地震灾后卫生防疫方案
建立信息报告制度
及时向上级报告工作进展和存在 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得到及时
有效的落实。
加强技术支持,提高防疫水平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提高防疫 水平。
提供技术支持
为灾区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
加强科研合作
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灾后卫生防疫科研工作, 为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尽快恢复灾区的公共卫生 设施,包括医院、诊所、 卫生站等。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
对灾区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清理垃圾、消毒公共场 所等。
提供心理支持
为灾区人民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他们走出灾难阴影 ,积极面对未来。
Part
03
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重点
饮用水卫生管理
饮用水源保护
确保饮用水源不受污染, 对水源地进行实时监测和 保护。
物资调度
建立物资调度机制,确保物资及时到达灾区,满足灾后卫生防疫需 求。
物资监管
对物资的采购、储存、发放等环节进行监管,确保物资质量和使用安 全。
技术保障措施
1 2
技术支持
为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如疫情 监测、消毒技术等。
技术培训
对参与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
对受灾区域进行全面消毒 ,消灭病原体,防止疫情 传播。
垃圾处理和消毒工作
垃圾分类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 理,避免混合垃圾产生二 次污染。
垃圾消毒
对垃圾进行适当的消毒处 理,消灭病原体,防止疫 情传播。
垃圾转运
及时转运垃圾到合适的处 理场所,避免垃圾在受灾 区域长时间停留。
食品卫生监管
食品安全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救援安全与防疫要求一、救援安全1、交通运输1.1机动运输驾驶员应具备相应车种的驾驶资格,避免疲劳驾驶。
1.2救援车辆应遵守灾区的交通管制措施。
1.3救援车辆应有明显的标识。
1.4运输时应注意对特殊装备和血液的包装与保护。
2、装备管理与维护2.1救援队应设专人按照现场装备管理与维护制度进行管理与维护。
2.2特殊装备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资质的人员操作。
2.3装备在使用后应随时进行检修和保养。
2.4借用与捐赠装备时应办理相关手续。
3、生活物资3.1救援队最低自我保障能力应不少于3 d,宜达到5 d~7 d。
3.2救援队应做好后续的补给工作。
3.3救援队应设专人负责生活物资和财务的管理。
3.4救援队接受或捐赠生活物资时应办理相关手续。
4、救援队安全4.1救援队应开展安全教育,内容应包扎:A)灾区的人口、民族、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地形、气候及治安情况;B)灾区破坏情况和潜在危险;C)队伍行动期间安全要求及职责分工;4.2救援队应设专人作场地和行动基地的安全事项。
4.3救援队进入工作场地之前,应进行危险品侦检和探测,并按GB13690—2009中第5章的要求进行危险性公示。
4.4 救援队应对工作场地设置警戒线。
4.5救援可在工作场地安装结构和稳定性监测装备和余震报警装置。
4.6救援队员在工作场地工作时应穿着防护服装并佩戴防护装备。
4.7救援队应根据季节、气象、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等情况确定轮班时间,一般为2 h~4 h,不宜超过6h。
4.8救援队应及时对队员和装备进行洗消。
4.9救援队应及时关注队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4.10救援队应建立救援行动安全记录文档,文档内容包括队员身心状态、受伤、疾病、死亡事故等记录5、救援安全5.1 挖掘过程要“轻”。
建筑物倒塌后会形成亚稳态结构,所以维持这种暂时的安全空间,并通过及时的医疗和心理救治等措施保持幸存者的生理状态对救援有利。
如果贸然登上废墟或动用大型机械挖掘,很可能导致亚稳态结构失衡,对里面的幸存者或救援人员造成不必要且不可逆的伤害。
5.2 救援过程要“慢”。
要把人从废墟里安全救出,快不得。
遭受长时间压迫后,坏死的肌肉会产生大量的钾,一旦移开重压,钾会通过血液循环对机体尤其内脏产生毒害。
正确做法应是先包扎稳定后再移开重物。
还有的为救出幸存者,会现场实施截肢,其实在有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救援队伍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尽量保全,不要盲目采取措施”。
5.3 搜寻过程要“静”。
因为在现场,救援人员需要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幸存者的讯息,而幸存者在废墟中发出的求救或本身生命体征信号可能很微弱。
如果环境嘈杂、人太多,会对探测仪器的信号判断及搜救犬的嗅觉产生干扰。
5.4 最后,转运的过程要“稳”。
从施救现场到救护车,再到转运医院,都要保持幸存者的身体平衡。
这是很重要的。
6、救援步骤6.1评估救援区域。
评估区域内存在幸存者的可能性、结构稳定性与水电气设施状况,并对现场进行安全处置。
例如,关闭水电气等设施以确保安全。
6.2封控现场。
划定警戒区域,转移现场内居民,疏散围观民众,劝阻盲目救助行为,派出警戒人员,对现场进行管控。
6.3搜索。
通过询问、调查等方法了解现场基本情况。
用人工搜索、搜索犬搜索、仪器搜索等方法搜寻并探察所有空隙和坍塌建筑物中的空穴,查找可能的幸存者,并确定幸存者的准确位置。
6.4营救。
使用专用顶升、扩张、剪切、钻孔、挖掘等方法,移除建筑物塌落的碎块,开辟通道,抵达幸存者所在位置,施行营救。
6.5医疗救护。
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安慰,实施包扎、固定,然后迅速转移。
在专业的地震救援过程中,讲究“静”“轻”“慢”“稳”,将对被救人员的安全护理和医疗救护贯穿于科学救援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使受困人员获救并确保健康安全,同时有效地保证救援队员的安全。
7、救援场地划分7.1出入道路。
用来保证人员、工具、装备及其他后勤需求顺利出入。
另外,对出入口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幸存者或受伤的搜救人员能够迅速撤离。
7.2医疗援助区。
医疗小组进行手术以及提供其他医疗服务的地方。
7.3装备集散区。
安全储存、维修及发放工具及装备的地方。
7.4人员集散区。
暂时没有任务的搜救人员可以在这里休息、进食,一旦前方发生险情,这里的预备人员可以马上替换或者增援。
7.5紧急集合区域。
搜救人员紧急撤退时的集结地。
8、食品卫生灾区的食品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重要内容,需要强化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工作重点是:对救援食品的卫生监督和管理;灾区原有食品的清挖整理与卫生质量鉴定和处理;对灾区在简易条件下生产经营的集体食堂和饮食业单位进行严格卫生监督和临时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以居民家庭预防食物中毒为主。
具体措施如下:一、需要重点预防的食物中毒(一)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已死亡畜禽肉和未很好冷藏的米饭、蔬菜食品特别容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潜伏期一般在3~12小时,部分在13~24小时,少数在48~72小时。
需要及时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一般为误食有毒物质(农药、亚硝酸盐等)引起。
食入化学有毒物发病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1小时内,死亡率较高,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药等。
如亚硝酸盐中毒给予美蓝,有机磷中毒采用阿托品和氯磷定、解磷定,砷中毒采用二巯基丙醇,条件允许时应送医院抢救。
(三)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扁豆或食用苦杏仁、发芽土豆、毒蘑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误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
该类中毒一般采取洗胃、急救和对症治疗。
二、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应急处理(一)对病人紧急处理和报告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对病人及时诊断和急救治疗并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内容包括食物中毒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典型症状和体征、治疗情况、中毒食物。
(二)对中毒食品进行控制处理1.封存现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场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待调查确认不是中毒食物以后才能食用。
2.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固体食品,可用煮沸消毒15~30分钟处理;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消毒,消毒后废弃。
餐具等可煮沸15~30分钟,也可采用漂白粉消毒。
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可用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一份排泄物加二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小时),环境可采用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
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应将引起中毒的有毒物进行深埋处理。
三、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一)救援食品最好是直接入口的防污染和卫生质量稳定的定型包装或者袋装密封食品和瓶装饮料。
(二)保证清洁瓜果蔬菜供应,禁止游动摊贩售卖非包装熟食品,尤其是散装熟肉、水产品和切开的水果。
(三)不准销售来源不明的食品及原料。
(四)集体用餐单位应优先配备清洁用水、洗涤消毒设备以及食品加热和冷藏设备。
(五)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
消毒后,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后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
四、开展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避免在简易住处集中做大量食物和集体供餐,避免购买和食用摊贩销售的未包装的熟肉和冷荤菜;食品要生熟分开,现吃现做,做后尽快食用;所有现场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剩饭菜一定要在食用前单独重新加热,存放时间不明的食物不要直接食用。
(一)不可食用的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己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
(二)可食用的1. 新鲜的或工厂包装的未被污染的食品;2. 烧熟煮透的现场加工食品;3. 加工后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熟食品;4. 消过毒的蔬菜、水果。
9、饮水卫生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伴随着供水设施遭到破坏,停水停电。
由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源可能含有多量泥沙,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垃圾、尸体污染,各种杂物进入水体,使细菌孳生,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物质污染,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各地必须搞好饮水卫生。
其主要内容是:一、饮用水水源的选择与保护(一)清理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划出一定范围水源保护区,制止在此区域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并设专人看管。
(二)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立即选择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口。
(三)分散式供水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
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及井的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
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
二、临时性供水(一)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
在道路交通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利用水车送水,水车空间密闭,相对卫生安全,居民可就近取水,使用方便。
水车供水时,需由专人负责,并注意饮水消毒,确保水质卫生。
(二)建立临时水处理设施根据水源水情况选择适宜的水处理设备。
1.高浊度:(1)砂滤→ 超滤→ 消毒(2)一体化净水设备2.化学性污染:预处理→ 反渗透→ 消毒(三)技术要求1.产水量:>1m3/H。
2.保证水质安全。
三、自来水厂清理与供水管网修复(一)水处理设施内壁使用3%~5%的漂白粉液清洗。
然后加满池水,并按加有效氯量10~15mg/L投入,保持12小时,此时池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1mg/L。
将池水抽干,再用清水冲洗一次即可恢复饮用水生产。
(二)修复自来水供水管道,破坏严重的要重新铺设。
供水前应对管道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洗。
向管道中投加消毒剂,保证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1mg/L,浸泡24小时以后排出。
清水冲洗后可使用。
对于覆盖范围较大的配水系统,可以采用逐段消毒、冲洗的方式。
(三)供水前必须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供水。
四、饮水消毒(一)将水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可采用。
(二)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灭菌。
消毒剂种类很多,可参阅使用说明书进行饮水消毒。
(三)加入消毒剂后,放置30分钟,检验水中余氯应达到0.7mg/L。
如未达到此值,说明投加量不足。
但也不能过量加入,以免产生强烈刺激性气味。
五、饮水水质检验(一)消毒剂在使用前应检验其有效成分。
(二)使用现场快速检验设备检验余氯等消毒剂余量。
(三)不能使用现场快速检验的水质指标,应送实验室检验。
二、防疫安全1、新冠疫情应对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响,救援人员应身体健康,四码(行程码、旅居史、密接史、健康码)齐全;救援物资应配备足量的医用口罩、体温计、快速手消毒液、84 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75%酒精、喷雾器、消毒人员防护物品等防控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