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平山中学八年级生物下册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3.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 分析和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和工具。

教案适用对象:初中生物学或高中生态学课程教案时长:2课时教案内容和活动安排:课时1: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图片或例子,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注和兴趣。

2. 概念解释: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等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理论探究: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真实的生态系统/物种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课时2:1. 影响因素讲解: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物种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生物间相互作用等,并解释它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2. 实验活动:设计一个小型的生态箱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变化,如增加/减少物种数量、改变食物链的结构等。

3. 总结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 评估活动:提供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案评估方式:1. 在课堂讨论和分组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参与情况。

2. 收集并评估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或小组讨论笔记。

3. 分发评估题并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和能力。

教案扩展活动:1. 观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园,并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的实际工作和挑战。

2. 设计更复杂的生物模型,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预测和实验验证。

3. 组织学生小组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独特观点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四部分,与前面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紧密联系,又是后面学习“人与生物圈”一节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生态学观点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若仅采用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则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设计采取“教师引导设疑,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并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例,力争创设出形象生动、感性直观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环保
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教学过程。

八年级生物下册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北师大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

本章以生态系统为框架,研究了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二方面内容,是本章主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内容的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通过对事例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再让学生联想其他的实例彼此分享,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也知道了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但并不理解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另外,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还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有关结论。

而且,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难度。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讨论、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自制生态瓶。

【教学内容】一、情景提问,进入新课教师活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讲述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几天前制作好的生态瓶。

最新word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精品

最新word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精品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开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开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那么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局部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应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如上所述,这局部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思考、讨论回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讨论并总结。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尝试画出曲线。
观察,分析食物链。
归纳笔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过渡问题:通过这样的调节,生态系统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图片提示:1.生物数量变化曲线,
2.能量金字塔
小结:通过这样的调节,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数量、比例维持在一定水平,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之前我们学过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递途径,因此,在生物数量、比例的变化规律后面还隐含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这就涉及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间的交流,二者也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之中。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看书,标记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聚焦经典食物链:草—兔—狼。
讨论:
1.气候条件好,草长的旺盛的情况下,兔的数量会有什么变化?
2.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
3.以兔、狼为例,讨论一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怎样相互影响?能否用数学方法直观呈现兔和狼的数量变化,发现规律?
过渡问题:是不是每个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用文字或图片再现课本中的例子——位于北美的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和谐生活的场景,列出“植物—黑尾鹿—郊狼”食物链,分析黑尾鹿与郊狼的数量变化。
过渡问题:当有外来因素干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还一定能维持原有的稳定吗?
图片提示:呈现1906年以后凯巴森林黑尾鹿数量变化曲线。
引导思考:1.这个曲线和我们刚才建构的曲线模型差异很大,1906年后凯巴森林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一变化的?2.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例子吗?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借助食物链(网),实现生物间彼此制约,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最新-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8 中图版必修3

最新-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8 中图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自制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发言等,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应用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3)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学生自制的小生态瓶(或缸)、PPT课件、“生物圈II号”实验的阅读资料。

【教学方法】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和身边的实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作业布置】1、作业:练习册的本节习题。

2、课外读:课本P118《恢复生态学及其应用》【板书设计】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1、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2、不同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的表现有差别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教学反思】1、本节课利用学生自己制作的生态瓶和“生物圈II号”实验来引入新课,学生十分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效果很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影响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及其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解答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维持机制影响因素破坏后果2. 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试分析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2. 答案:(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食物网结构等。

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等。

(3)原因: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

解决方法: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等。

八年级(初二)生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八年级生物)

八年级(初二)生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八年级生物)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复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二、复习提纲1.广西爱鸟周:每年3月20一26日;爱鸟节:每年3月20日。

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类型:水域:海洋、淡水、湿地;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等。

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并利用其中的有机物和能量注: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其中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基本成分。

5.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6.食物网;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就称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营养级的划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8.富集作用: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理由要适度,不应超过__________;(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协调。

(二)预习自测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代替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D.提倡狩错,扩大放牧数量3.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破坏了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生态平衡 D.食物链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出畜产品的产量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5.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平山中学八年级生物下册 23.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平山中学八年级生物下册 23.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进一步深入提问:生态 系统的范围是固定不 变的吗?
目前了解的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思考
空间范围有大有小(人为划分),但必须都具备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回顾初一对生物圈的介绍
拓展
人工生物圈: 生物圈II。为什么以失败告终?它的失败给 予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2.结合动画,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回顾所学的生物知识,想到了动植物,更想到了美好的自然环境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体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层层深入
新课讲解
带着问题进行小组活动:
伴随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优美曲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出心目的“草原生态系统”,并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因素的作用进行阐述。
地球只有一个,保护我们的家园。
作业




板书设计: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2.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创设情境
温故知新
1.播放视频《美丽大自然》或观看图片,回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创设情境。
提问:动植物能够很好地在自然界中生活,其原因是?
生物和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甚至有的小组能绘画提出上学期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问题
进一步思考: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思考,对多媒体课件呈 现的图示进行完善
承上启下提问:生态系统是不是单一的?只有我们常见的草原生态系统吗?
简单介绍各生态系统特点

八年级(初二)生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八年级(初二)生物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问题解决式四、学习过程导入:亚马逊森林生态系统,亚欧大陆草原生态系统,以及苔原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灾,虫害等干扰但仍能保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能力3.基础:负反馈调节机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实例一: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增加时的调节机制(构建调节模型)(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实例二:见PPT投影图片问题思考(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2)虎丘外围河流在染坊废水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1、生态系统具有体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的能力。

(2)举例:河水受轻度污染后的自净作用2、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到原状的能力(2)举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受污染后的太湖停止排放污染物后的恢复3、影响生态系统体抗力稳定性的规律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食物网越,则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反之则越弱。

例如比较抵抗力大小: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4.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1)规律:一般来说,两者程的关系(2)请用曲线图画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3)比较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4)思考:荒漠生态系统的体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吗?(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2、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3、1925年以后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
4、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
5、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与、
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交流汇报,发现疑难
活动一:课本80—81页活动
课题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课时)
优化方案
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助手
设境
定向
一、复习引入
1、生态系统由和组成,其成分包括,
和。
2、和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组织探究
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本80—81页,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验收小结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1、课本上的相关练习
教学心得
本节课我采用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总感觉课堂没有那么的自然,教学的环环相扣总觉得是自己人工制造的。在课堂上,教师的眼里只有自己的教案,自己预设的内容而不是学生,教案成了自己的负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备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很好的开展教学。
思考: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
3、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年多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3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3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与哪些?你能举例吗?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稳定性?
4、我们应该怎样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须尊重,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交流汇报,发现疑难
活动一:哪个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强?(出示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
思考:生态系统的点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物种类
营养结构
自我调节能力
稳定性
恢复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思考:为什么马尾松丛林容易发生松毛虫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发生?
活动二:哪些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出示相关图片)
四、后教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水泛滥、台风海啸等。课题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课时)
优化方案
目标
1、简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助手
设境
定向
一、复习引入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2、生态系统是如何调节平衡的?
组织探究
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本83—85页,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导致稳定性状态被破坏。
2、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验收小结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1、课本上的相关练习
2、课件上的达标训练
教学心得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利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而且创设的问题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就越能有效的促进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以及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4、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

二、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分析、讨论、讲解、结论。

五、板书设计: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六、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自制的生态瓶,发现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长一些,有的生态筐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短一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

很好,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这种稳定性又是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影响生物的生活。

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怎样维持其稳定性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P82——83页,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答: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2、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答:由于没有天敌,黑尾鹿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致使一些鹿被饿死。

)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答: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被破坏。

原因是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预。

)讲述:通过大家的共同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这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的。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在数量上会有轻微的上下波动,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 什么?(答: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doc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doc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课标要求1.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课标解读1.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

教学地位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阈值等内容。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高考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考查受到关注。

教法指导1.课程标准屮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属理解水平,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与环保联系密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2.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课前布置“调查身边的生态系统叩勺探究任务,其目的一是使学生活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体验:二是希望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围绕学生的调查结果展开,利用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知识,进而运用知识解释现彖,指导实践。

课标的活动建议“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采用课内设计、课外制作的方法,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能力锻炼和情感体验。

3.本节的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采取“实例分析一—引出概念——迁移深化''层层递进的策略;难点是两种稳定性的区别和相互关系,以画坐标曲线为载体,形象直观,突破难点的同时使学生得到信息转换能力的锻炼。

新课导入建议在林业生产上,人工种植的单一纯种林很容易发生虫灾,但是天然混交林和原始森林一般不会发生虫灾,这是为什么?这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什么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交流对稳定性的理解,讨论两种稳定性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It 1 归纳总结,例1 强化提高。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4.应用与实践: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
-学生在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中,将生态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撰写小论文和参与课堂讨论,提升了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对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在情感态度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复杂生态现象的理解仍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知识难点的讲解和辅导。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文、实例分析和课堂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其次,课堂讨论和实验环节,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展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但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意识到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够精准,有时导致课堂节奏略显紧张。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考虑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他们普遍对互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有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本节课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课程设计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全面提升生物学素养。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以及后续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均具有重要影响。

2023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版

2023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生探究、讨论,教师引导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前几天制作的生态瓶,讨论其中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生态瓶中的各类生物为什么能保持较长的生存时间?学生结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用二、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阅读课本82-83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资料及图23-10,并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凯巴森林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2.1952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由于没有天敌,黑尾鹿数量剧增,导致了食物的短缺致使一些黑尾鹿被饿死,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

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是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预,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结论:通过对凯巴森林的变迁使我们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分析并解释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找出植被、黑尾鹿、肉食动物出现的变化,指明三者出现的时间先后,以及数量上的关系。

说明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者出现的顺序是:植被→黑尾鹿→肉食动物 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中,植被、黑尾鹿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

当鹿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但是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鹿的数量少,森林得以恢复。

三类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维持着森林的稳定状态。

思考: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结合教材图片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植被汇减少并造成食物短缺,限制鼠群的数量继续增长;同时,鼠类大发生为食鼠类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引起食鼠类动物的数量增加,会使鼠群数量下降,从而使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能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顾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组成,
相互影响?
巴小结: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
净。

面对外来的干扰,生态系统也能够做出自我调节
隐含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这就涉及生
过渡问题: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这样的调节
1.
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也可能遭到破坏
板书设计: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有限)
(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维持
破坏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