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三《马嵬》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马嵬》教学设计

白河高中高一语文教案课题:《李商隐诗两首》之《马嵬》(其二)教者:周耀山上课班级:高一15班一、课前自主学习安排(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朗读,并理解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3、通过讨论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寓意。

(二)、教学重点1、本诗的寓意。

2、倒叙和对比表现手法。

(三)、自主学习自查1、我能读准这首诗的字音和节奏吗?(可结合《课时作业》七第1题)2、这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的诗?(可结合课本注释回答)咏史诗:也叫怀古诗,它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3、我能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可结合《新新学案》“自主文本初研”部分思考回答)本文通过对比等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而致国破家亡的讥讽与批判。

4、我看出了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回答)倒叙、对比、发问5、我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句子呢,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准备二、学教方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法)1、小组分工:每组6人分别担任一个角色,即主写者(到黑板上去写出本组讨论的答案或展示成果)、主讲者(主写者写的不细致,可由主讲者进行补充说明)、评价者(对其他小组展示的成果给予评价和赋分,并说明原因)、指摘者(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回答错误之处进行纠正)、质疑者(针对讨论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或见解)、统计者(统计本组各成员在每节课上的得分)。

当然,这种分工是理论的分工,实际操作时,只有各小组内部协调得好,也倒无所谓谁是什么角色;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变换角色。

2、方法指导:小组各成员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大胆质疑,认真讨论,积极上台展示,大声讲解。

3、赋分办法:主动回答问题的,每次可得1到3分,主动提出的有效问题也可得1到3分。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全文;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自主鉴赏,写一篇鉴赏心得,不少于200字。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文章,关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象、典故、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马嵬》教案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嵬》教案设计1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运用对比的手法。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

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背景资料】一、关于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豁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早年受知于令狐楚,登进士第后娶王茂元女。

令狐楚和王茂元是政敌,党于令狐的人认为商隐亲近王氏是背恩负德的行为。

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抑商隐。

商隐对政治本来很热心,却始终不能得志,这和他得罪令狐氏,处在朋党倾轧的峡谷里不无关系,虽然他自己并不屑于攀附这两个政治集团中的任何一个。

他先后依托在几个大官的幕下,曾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过广西,又随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到过四川。

最后客死在荥阳。

有《玉谿生诗》,注本颇多,以流行的冯浩《玉谿生诗详注》较为详备。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

他称颂汉高祖、唐太宗,也称颂张良、诸葛亮。

他同情“不师孔氏”的元结,更同情“言皆在中兴”的刘蕡。

他反对藩镇割据,又反对宦官擅权。

可惜他“运与愿违”,由于遭遇谗毁,横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尝开”。

这就是他的诗常带感伤情调的原因。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也是对后代有影。

向的一个诗家。

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有独特的风格。

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

常常因为有声、有色、有新语、有巧对而吸引人去注意,又因为能含蓄和多比兴而吸引人去玩索。

后代学他的人,例如北宋的西昆体作者,专门讲究典故和词藻,在语言的色泽上用工夫,形式主义的倾向非常显著。

李商隐自己的诗也不免晦涩和浓得化不开的缺点。

有时因用典深僻而遭到“语工而意不及”的批评。

不过他也能够不依赖典故而达到很高的表现效果,例如“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有情调,有色彩,有气氛,却并不靠典故来烘托牵引。

他的咏物诗如《赠柳》的“堤远意相随”和《蝉》诗的“一树碧无情”,除表现事物的特征还写出它在诗人头脑里引起的特殊感觉,绝非寻常的刻画,这不是堆砌典故所能办得到的。

至于《夜雨寄北》那样述情如话的诗,虽然为数不多,也表明作者并不缺乏白描的本领。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中倒叙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2.体味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叹惋之情和对玄宗误国的讽喻之意。

 3.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倒叙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2.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叹惋之情和对玄宗误国的讽喻之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熟读古诗,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参考书下注释,找出自己对本诗的疑问之处。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马嵬》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背景。

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马嵬》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诗歌结构分析:介绍诗歌的韵律、格律和意象。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对爱情、权力和命运的描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马嵬》的课文。

参考书籍:有关《马嵬》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3.2 教学材料课文:《马嵬》诗歌文本。

问题清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分析框架:提供诗歌分析的框架和术语。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第六章:作业与练习6.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嵬》诗歌的短文,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感受。

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7马嵬其二9新52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7马嵬其二9新521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
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
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六、本文写作特点
七、布置作业
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教学设计——张楠【教学目标】1.了解“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色。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含蓄意浓的特点。

3.了解咏史怀古诗解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了解“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李商隐,大家都不陌生,同学们以前都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句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我们就来看李商隐写的一篇咏史诗——《马嵬》。

二、研读赏析1.学生朗诵,教师正音,然后齐读。

2. 题目“马嵬”是一个地名。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唐玄宗在马嵬都经历了什么?马嵬之变: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叛。

攻破潼关后,玄宗西逃,到达马嵬驿,禁卫军不肯西行,诛杀了杨国忠,并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史称马嵬兵变。

3.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此是什么态度呢?嘲弄、讽刺、批判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首联】1.这一联讲唐玄宗和杨贵妃间的什么故事?马嵬之变后,唐玄宗非常思念杨贵妃,就托方士去寻找,传闻真的在海外仙山上寻见杨妃,玄宗与杨妃两人得以相见,约定世世为夫妇。

2.诗人对此是什么态度?讽刺。

3.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徒闻”,否定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

戳破了玄宗的痴心幻想。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经完结了。

【颔联】1.这一联是什么手法?(对比)2.这种对比有什么作用?由昔日宫廷生活的安乐,反衬出如今沦落的处境。

“虎旅传宵柝”是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依稀可见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

【颈联】1.这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反衬)2.“七夕笑牵牛”说的是什么事?指唐玄宗和杨贵妃七月初七的海誓山盟。

当时玄宗一位可以和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笑。

3.这说明了唐玄宗的什么?沉浸享乐,荒废朝政。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深入解读诗文,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3. 诗词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目:《李商隐诗集》、《唐诗三百首》等;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古代文化知识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僻字词、古代文化知识等;2. 准备相关诗词的复印件,供学生欣赏和创作;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理解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诗文的背诵和创作任务。

《马嵬》最新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2012-3-22一、导入新课: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杜牧的《过华清宫》、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咏史名作《马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评价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的。

二、相关介绍:1、杨贵妃即杨玉环(719-756),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

她能歌善舞,姿色绝伦。

初为寿王妃,后入宫,深得唐玄宗宠幸,天宝四年(745)被封为贵妃。

被封为贵妃。

姐姐兄弟都由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更是官至宰相。

2、马嵬兵变(学生齐读)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后,整日不理朝政,把所有政务交宰相杨国忠处理。

杨国忠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衰坏。

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在潼关击败唐军,直捣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愤怒的随行禁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

三、内容探究:1、自读注释及翻译2、齐读全诗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相传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金钗等饰物。

问1:“徒”字如何讲?明确:徒劳、白白的。

问2:作者对唐玄宗是什么态度?明确:讽刺。

问3:讽刺他什么?明确:人死不能复生,也不可能有什么魂魄。

唐玄宗让方术之士寻找杨贵妃魂魄的做法,最终也只是徒劳。

“徒”字,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问4:“卜”字怎讲?明确:预料。

比如,成语“生死未卜”。

(未卜先知——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讲述《马嵬》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历史事件、社会环境等。

1.2 作者简介: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生活背景。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马嵬》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爱情、忠诚、背叛等情感的表达。

2.2 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感。

2.3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与节奏:分析《马嵬》诗歌的韵律特点,讲解诗句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音韵的感知能力。

3.2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3 意象与象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和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4.1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2 诗歌创作:启发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培养学第五章:诗歌与文化价值探讨5.1 诗歌与文化:探讨《马嵬》诗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5.2 诗歌教育意义:分析《马嵬》诗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包括情感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

5.3 诗歌传承与发扬: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马嵬》诗歌的文化价值,鼓励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第六章:诗歌比较与分析6.1 比较诗歌:《马嵬》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和共通之处。

6.2 分析诗歌: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深入理解《马嵬》的独到之处。

第七章:诗歌表演与演绎7.1 诗歌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表演,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2 诗歌演绎:学生自由发挥,以自己的方式演绎诗歌,可以是朗诵、戏剧等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必修三《马嵬》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马嵬》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马嵬》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导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
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
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
悲剧。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

⑴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

“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

“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C(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

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
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⑵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A(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