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然地理教学
地理教案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教案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2.掌握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特征;3.了解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分布情况;4.了解地球的地形地貌特征;5.了解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情况。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地球的基本特征(1)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地球是如何旋转和公转的等问题。
(2)解释: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立体,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分布(1)引入:通过地球仪或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解释:解释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约为71%,占陆地表面积的比例约为29%。
3.地球的地形地貌特征(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解释:解释地球上的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分布情况。
4.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气候带的地理图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回答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解释:解释不同地区的气候主要受到纬度、海洋、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介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情况。
5.综合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自然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2)选取几组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总结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与全班分享。
三、教学辅助手段:1.地球的图片或模型2.地球仪或地图3.展示图片或地图的投影仪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选取几组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评估他们对地球自然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地形地貌特征,并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1. 前言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
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理念2.1 科学素养培养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2 环境意识培养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真实案例和生动的图表、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2.3 信息技术的运用新课程要求教育信息化,地理教学应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网络资源等教学工具,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 教学设计实例3.1 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地球与地理》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属性,认识地球的多样性和连续性,理解地球作为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地球的形状、地理坐标、地球的层次结构等方面,通过图例、图片、实地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地球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同时,通过介绍地球的水资源、气候区划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作为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的设计针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地理坐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地球的多样性和连续性,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地球作为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的重要性。
《2024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设计自然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主,涵盖了地球与地图、大气环境、地表过程与地貌、海洋地理等内容。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三、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了解地球的构造、大气环境、地表过程与地貌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1.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现象和案例,如气候变化、地貌演变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2.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3.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环保意识。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4.能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地理问题。
5.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6.能够撰写科学论文和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现象及其相互作用。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地理现象,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如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自然地理现象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的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理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自然地理学发展及其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3)全新世环境演变:全新世地理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舞台,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环境动态,总结演变规律,区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空间上主要选择敏感地域,时间上选择特征时期开展研究。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看,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踪迹是研究的重点。从技术上看,不同类型的高分辨率古环境代用资料的分析与校准是古环境重建的关键。
自然地理学发展及其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当今自然地理学的前沿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内容涉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状况及其历史变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耕地、粮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的相互关系,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等。
2.自然地理学在地理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地理课程不可能也不必要照搬自然地理学科学体系,关键是要完整地展示自然地理学的核心观念,使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本质特征有所认识,在了解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地球观念、自然观念、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即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地理观念的完整性远比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为重要。因此地理课程应适当选择与反映以下方面的内容: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地域性特征;②自然环境演变的规律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的响应与反馈过程;③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循环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④自然地理学在决策支持、区域和空间问题管理、协调人地关系中的实际应用;⑤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学价值与环境伦理。
地理教学总结了解中国的自然与人文地理
鼓励学员们关注地理学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保 持对学科发展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结合实践进行探究
建议学员们结合实践进行地理学探究,参与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将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中国地形的基本骨架。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秦岭等 。
气候水文特点
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 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 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地区 水资源相对匮乏。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汇报范围
自然地理
包括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水 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
。
人文地理
包括中国的人口分布、民族文 化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中 国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内容,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 。
教学案例与实践
分享具体的地理教学案例和实 践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理
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02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地貌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 “世界屋脊”;第二阶梯为高原和盆地,海拔1000-2000米;第三阶梯为平原和丘陵,海拔 500米以下。
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地形。其中,山地和高原占总面 积的65%以上。
05
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趋势预
测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1 2 3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断加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 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推进综合素养教育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推进综合素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高中阶段,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理教育的教学应该具备整体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教学应该具备整体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
我将从整体性教学的角度,探讨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一、整体性的内涵整体性是指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在教育中看待知识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而不是零散的分散存在,这也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整体性教育重视学习的整体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目标是全面的教育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对某一方面的过分强调。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思辨、创新和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拘泥于知识点的性质和细节。
(二)知识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而非一项一项的零散存在。
只有深入理解知识间的关系和作用,才能具备丰富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并且把已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能力是综合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知识的获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判断、思考和应用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二、整体性教学在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应用高中地理课程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地面信息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综合体。
通过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自然现象,并在实际中准确地运用地学原理来解决问题。
(二)注意地球不同尺度的综合性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从微观至宏观的各种尺度,培养学生考虑各种尺度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认识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并应用地球科学的基础原理。
(三)注重培养图像思维地图的图像往往是地理信息的最简单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然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
自然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
自然地理教学的难度大是众所周知的,不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度的把握也一直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而新课改下,课时减少,如果再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很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学生的自学活动。
一、问题导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有些问题可以单枪直入直接发问;有的问题可以搞点转折间接地提出,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有的问题可以换一个不同的角度去问;有的问题可以按序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从而化解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问题导学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提好问题。
例如:在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漂流瓶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从英国扔下的瓶子,美国的小朋友能够捡到呢?”这样学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教材内容我提出自学提纲:①什么是洋流②什么是寒流,什么是暖流③暖流的水温一定大于寒流的水温吗?④影响洋流的因素是什么?⑤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⑥为什么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易形成渔场?⑦摩尔曼斯克港为什么会成为北极圈内的唯一不冻港?这些问题我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要求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轮廓,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要求学生围绕重点、难点,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表达。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点石成金的钥匙交给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能体现出学生的获取,不能只重视把结论教给学生,而应该注重如何让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小学地理自然地理
小学地理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小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气候、生物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自然地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并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首先,自然地理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
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景观,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河流等。
这些景观形成的原因有地质构造抬升、风蚀和水蚀等。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它的形成与地球板块的抬升和冰川的侵蚀有关。
了解这些景观及其形成原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还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其次,自然地理还包括气候的研究。
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的总和。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主要受到纬度、海洋、陆地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温度较高,气候炎热潮湿;而极地地区则由于远离太阳,温度极低,气候寒冷。
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对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方式都非常重要。
此外,生物也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球上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栖息在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不同地区的生物差异很大,主要受到气候、土壤和水质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地之一,那里的气候湿热,土壤富饶。
而沙漠地区则由于气候干燥,表层土壤贫瘠,很少有植物和动物。
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的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最后,自然地理还研究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长期生活在地球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人类通过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有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的匮乏和土地退化。
学生通过学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可以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是小学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关注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气候、生物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初中自然地理教案
初中自然地理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2. 能够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因素的分析与运用。
2. 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地球表面的划分。
2. 提问:你们知道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如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
2. 讲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如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高山地区气温低,山谷地区气温高。
4. 讲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如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5. 讲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工业排放、森林砍伐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地理案例,如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的原因。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2. 强调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张世界气候分布图,标注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2. 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初中四年级地理教案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
初中四年级地理教案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教案】课题:初中四年级地理教案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课型:综合实践课教材:初中地理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山脉、河流、气候等方面。
2.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城市、经济等方面。
3.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2.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
教学内容:一、引入(5分钟)老师可以播放一段介绍中国地理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
可以问学生对中国地理的了解以及对地理的想法,引导学生回答。
二、自然地理特点(20分钟)1.山脉中国地势高低不平,山脉密布。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国的主要山脉,如长江、黄河两岸的山脉以及西南的横断山脉等。
2.河流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其中最重要的是长江和黄河。
学生可以了解这些河流的流经地区,以及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气候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
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气候带划分,如寒温带、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等。
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季风气候以及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
三、人文地理特点(20分钟)1.人口中国是世界上最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不均匀。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人口密度图,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人口多的原因和人口少的原因。
2.城市中国拥有众多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学生可以通过地图等方式,了解这些城市的位置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经济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以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国内外投资等方面的特点。
四、展示与讨论(10分钟)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其他同学也可以对展示进行评论和提问,促进交流与学习。
五、概念图绘制(15分钟)学生可以绘制一幅概念图,将所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整理和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何把握自然地理教学的度
众 不同的见解 , 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 的 并用 , 使 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
结 合的思 维习惯 。 3 . 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的培养 在教 学过程 中,教师要多运用地图法和 实习法 。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 、整理、 分析地理信 息的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地图、 图表、 图片 、 图解 以及进行实地观察 、 观测 , 调查访 问等形 式去 获得资料 ,进行地 理探
地 ,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 以使用 ,绝不能简
单 地当作教条来教 。 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 定 位在让施教者 如何 更好地 “ 用教材 教” , 而不是简单地 “ 教教 材” ,需要教师在教学
精心刨设教学情境 , 为学生学 习提供 良好的 外部刺激条件 。 激发 、 强化学生 的学 习动机 。 ( 二) 强调基础 的重要性 ,高度关注学 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 、自然地理 的课 堂教学 设计
以学生 发展为 本是新 一轮 高 中课 程改 革的基本 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
景 中,才是有效 的,才能促使新 旧知识发生 冲突,产生困惑、疑问 , 也才能诱发学生积
极思维 。勤思好问。 第三 ,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 , 教学生会
问。教师要重视思维 的推导过程 ,站在学生
第四 , 将课堂教 学向校外引 申, 强化学 生的 “ 问题 ”意识 。教师要树立 “ 开放性”
课堂教学观念 。 建立课 内和课外相究 、
学习空间。 ( 四) 根据不 同的教学 内容有针对性地
( 五) 本着因地制宜 的原则 。 精心组 织 好地理课程教学资源 “ 地理 I”为教师教 学 留有 足够 的余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
本课程将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原理;2.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1. 地球系统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球环境演化的基本原理-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河流、湖泊和洪水的形成原因- 河流水系的类型与特征3. 地表岩石环境-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土壤与岩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4. 地表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5. 大气环境与气候学-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自然地理学导论》王明华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概论》钱大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 《环境地理学》李明晓著,科学出版社3. 《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张小明编,地球科学出版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地理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小学四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导言】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旨在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地理的认识。
通过观察、讨论以及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处北半球,被十三个国家(地区)包围,东临黄海、东海,南濒南海。
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多样。
包括高山、丘陵、盆地、平原、河流、湖泊。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三大平原。
三、气候特点: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表现出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东北和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华北和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南方气候湿热,西南地区气候多样。
【二、人文地理】一、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不均匀。
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人口较多,西北地区人口较少。
二、主要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
此外,还有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
三、宗教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
主要有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城市不断涌现。
沿海地区以工业和贸易为主,内地地区以农业为主,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角色。
【三、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下面给出一节小学四年级地理课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掌握相关概念和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帮助学生找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2. 自然地理介绍:通过PPT展示中国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兴趣,并进行简单讲解与讨论。
3. 人文地理介绍:通过图片展示人口分布情况、民族文化特点以及宗教分布,让学生对中国的人文地理有初步了解。
4. 教师提问与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认识程度,教师提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谈谈自然地理中“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教学
谈谈自然地理中“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教学发表时间:2012-01-16T11:17:09.34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月总第75期供稿作者:吴中旬[导读] 在自然地理的环境中,有一些地理现象受地球本身性质的影响,具有从低纬向高纬的演变规律。
吴中旬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362000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加以总结,不但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且能通过对这些现象分布的成因分析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地理现象的分布,在时间分布上应侧重于从月份、季节及年际间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空间分布上则从方位、分布形状、分布面积的大小、空间分布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找出其时空规律。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做些探讨:一、地理现象的全球变化规律在自然地理的环境中,有一些地理现象受地球本身性质的影响,具有从低纬向高纬的演变规律。
这包括:一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变化规律的。
如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气温变化、全球降水量的总体变化、雪线的高度及对流层厚度等。
二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变化规律的。
]如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气温年较差、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等。
三是具有显著时空特点变化的。
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季节移动、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等。
四是具有全球空间分布规律的。
如全球气候的分布模式、自然带分布模式和洋流分布模式等。
教学中在总结分布规律的同时,更要侧重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利于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这些地理现象时空分布的因果关系。
如总结气温年较差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变大时,反过来就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其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影响气温的因素为切入点加以分析,最终得出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七年级地理任课教师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七年级地理任课教师,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地理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展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心得。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的魅力在于它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重以下几点:1.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我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城市布局、交通设施等,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3. 结合时事热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我将地理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我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描述能力。
鼓励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城市布局等过程中,用地理术语进行描述和分析。
3.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开展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1. 采用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运用翻转课堂。
课前,我将教学视频、课件等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我将重点放在答疑解惑、拓展延伸等方面。
3. 创设情境教学。
通过模拟地理事件、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1. 课后辅导。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定期进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个性化评价。
在评价学生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通用3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篇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富含着丰富的实践内容。
高中地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其中实践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探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教材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二、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1.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气候与天气的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测气象数据、制作图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加深对气候与天气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参与实地调查、野外观察等活动,学生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地理环境和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地理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制作,如制作地理图表、观测地理数据等,这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高中地理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活动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三、人教版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教学人教版自然地理教材以“实践应用”为一个可选单元,其中包含了多个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地调查人教版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提倡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例如,在学习地理资源的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一片农田、一座山脉或者一处水库,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收集数据,了解实地地理环境,从而深入了解地理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等。
2.地图制作与图像阅读人教版自然地理教材还推崇地图制作和图像阅读的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地理图表、解读图像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自然地理教学
摘要: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相应
的问题提出一些措施。
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高中自然地理可作为一典型
研究。
关键词:岷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环境问题
一、岷江上游流域概况
岷江发源于松潘境内的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流经四川盆地西部,全长735
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为上游,其上游河段长约340km,流域面积约2.47万平方公里。
岷江上游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
的过渡地带,属高山峡谷区。
区内高山耸峙,河流深切,沟谷深邃,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
该地区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与植被垂直
分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是成
都平原最主要的供水来源,被称为是“天府之国”生命的源泉,也是长江上游防护
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四川盆地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岷江上
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
山区。
二、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人类活动长期过渡开发自然资源,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完整林区正在逐渐解体,特别是林牧、林农交错地带,耕地、稀疏草地扩大,林地减少的现象严重;天
然林抚育更新改造赶不上去,造成乔木林向灌木林继而向疏林草地的演变森林覆
盖率迅速下降,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近几年来,毁林开荒,毁草种粮,扩大农业
用地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这也是森林、草场退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山坡植被遭
到破坏后,裸地面积增加,因而土壤片蚀、蚀沟、崩塌、滑坡等以水蚀为主的土
地退化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水体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水环境状况发生严重的改变。
2.存在的问题
(1)水域受到污染,水质变差。
岷江上游340公里河段,污染主要集中在汶川县境内的七盘沟工业区和漩口工业区的70余公里的河段内,阿坝州80%的工
业企业集中在两地的岷江沿岸,年排放工业废水650万吨,工业废气10亿立方米,工业废渣50万吨,90年代本地工业发展主要转向高耗能的冶金和建材工业。
汶川县威州以下岷江两岸成为污染集中区。
工业企业的三废排放已造成一定程度
的污染,且呈发展趋势。
(2)违规电站的建设,使得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2004年9月15日-21日,四川省水利厅联合省政府办公厅、省法制办执法监督处等部门对岷江流域涉水事
务进行了一次联合大检查。
在所查13座水电站中,其违章建设的比率竟高达95%。
违反开发规划、严重浪费水源,结构设计不合理、侵占行洪河道等等,这
些行为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如:周围植被覆盖面减少,
泥石流频频发生,河水浑浊不堪,而且还出现了断流的情况。
(3)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近年来,岷江上游的洪、涝、旱、地震、风雹等时
有发生。
资料表明,20世纪70~80年代洪、涝灾害发生频繁,进入20世纪90
年代岷江流量明显减少,泥石流、塌方、滑坡在汶、理、茂三县河谷地带达近百处,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将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系统环境的退化。
森林、草场和农业用地的退化综合作用,导致岷江
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恶化,引起了系统环境的退化,从而导致了生态
系统承载力的下降以及调节功能的下降。
如森林系统的退化,使其对外界承受破
坏力减小,加剧森林的退化。
同时使森林系统的其他功能减小,如对气候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1.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生态环境加大破坏。
2.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问题。
四、结束语
岷江上游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着本地区的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四川省的经济重心地区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对整个长江
流域带来影响,因此生态问题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
开发的战略思想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积极恢复森林植被,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
格控制人口规模;实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向区外转移剩余劳动力。
文章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结合课本的多个知识点。
形成了一条鲜
明的线条。
希望对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中能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李虎杰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四川环境。
[2]鲁晓阳岷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讨[J].四川环境。
[3]叶延琼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
[4]马智利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建设对策[J].农业环
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