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
04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法
理论学习
总结词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详细描述
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可以系统地 了解中医护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实践操作 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操作
总结词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详细描述
实践操作是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重要 环节,学员通过模拟操作、角色扮演 等方式,亲身体验并掌握各种中医护 理技术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智能化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提升中医护理技术操 作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操作效率 和准确性。
多元化发展
结合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和现代医学 理念,发展出更多元化的护理技术, 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规范化发展
制定和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规范性 和安全性。
中医护理技术在国际的传播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沟通
加强与国际中医护理界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际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推 动中医护理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中 医护理技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
传播与推广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向国 际社会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提高其在 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医儿科护理技术操作以安全、简便、有效为原则,通过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技术手段,缓解儿科 疾病症状,促进患儿康复。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护理技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手段安全有效,可缓解小儿感 冒、咳嗽等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力,促进康复。同时,中医儿科护理还强调饮食调理和日常保健,帮 助患儿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在康复期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 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在刮痧过程中,应与患 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 解其感受和需求,给予 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同时,应向患者解释 刮痧的原理和作用,消 除其紧张和恐惧情绪。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作用机制
通过刮痧板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肤发红 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 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其 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内、外、妇、儿科的 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
常见刮痧方法介绍与操作演示
常见刮痧方法
直接刮法、间接刮法、点按法、揉刮法、角 刮法、边刮法等。
操作演示
以直接刮法为例,首先选择合适的刮痧板和 刮痧油,在需要刮痧的部位涂抹适量的刮痧 油,然后用刮痧板倾斜45度角,由上至下 、由内向外单向刮拭,每个部位刮拭20-30 次,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或斑块为度。
以毫针刺法为例,操作前需消毒穴位 皮肤,持针者以押手固定穴位,刺手 持针进针,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刺 激穴位,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最后 缓慢出针。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针灸前准备
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及局部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方法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针灸中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 处理。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能够针对患者 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 从而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 患者的康复。
提高护理质量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具有独特的优 势,如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副作用 小等,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 的多样化需求。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期护理,如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各个领域。
了解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一、概述
中医护理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式,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掌握其中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非常重要。
二、操作技术规程
以下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
1. 按摩手法:包括推、揉、捏、按、拍、抖、点、搓等手法,按照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手法进行按摩。
2. 刮痧:使用瓷勺、牛角刮痧板等工具,刮痧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
3. 拔罐:将玻璃杯或者其他材质杯倒置于皮肤表面,通过加热或者吸气等方法在杯内形成负压,起到通经活络、化瘀祛湿、散寒止痛等作用。
4. 灸法:使用艾绒或者其他材料,燃烧放烟熏制或者直接烧灼皮肤,起到温通经脉、化湿、祛寒、疏通腧穴等作用。
5. 针灸:采用麻衣针等细针刺入穴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洗手并消毒,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2. 针灸、拔罐、灸法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判断的依据。
3. 操作时力度要适宜,不能过度用力。
4. 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询问患者的医疗史。
四、总结
中医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需要操作者具备
专业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卫生环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确保患者安全,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安全操作规程1.1 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整洁,保持空气流通。
1.2 使用中医护理器械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3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杜绝不规范操作和违章操作。
2. 技术操作规程2.1 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2 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观察和处理。
3. 沟通协调规程3.1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协助患者合理安排护理。
3.2 与医疗团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4. 知识技能规程4.1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4.2 遵守中医护理的伦理规范和职业规范,严守护患尊严。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 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1 操作准确性:技术操作是否符合中医护理操作标准和规范。
1.2 操作熟练度:对操作仪器和器材是否熟练掌握和运用。
1.3 操作效果:操作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沟通协调评分标准2.1 与患者沟通:是否能有效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2.2 与医疗团队协调:是否能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协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操作评分标准3.1 操作安全性: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细节,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3.2 事故处理:遇到突发情况时,是否能迅速、果断地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对于中医护理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个人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和评分标准,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严格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艾条炙【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标准
中医八项护理技能操作一、耳穴埋豆(耳针法)(一)、定义耳穴埋豆是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耳部一定穴位上,通过间断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为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压豆及留豆刺激期间,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头疼、头晕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如留豆期间局部皮肤发红,应及时处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二、艾条灸法(一)、定义艾条灸法是将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三、拔火罐法(一)、定义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证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中医护理技术
针灸: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筋络氧疗
通筋活络
促进代谢
针刺 吸氧
调畅气血 调和阴阳
适应症: ※ 脑源性疾病,如瘫痪、麻木、失语、眩 晕、耳鸣、舞蹈病等等; ※ 神志类疾病,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
文献记载
※ 治疗焦虑抑郁 ※ 治疗神经症 ※ 治疗胃肠神经症 ※ 治疗亚健康状态
常用穴位
焦 虑: 内关穴、印堂穴、百会穴、神庭穴、肝俞穴、 足三里穴、脾俞穴、期门穴。
内科 肿瘤科
呼吸科
风湿科
冬病夏治 穴位贴敷
骨科 儿科
脾胃科
针灸科
耳鼻喉
21500 190
扶阳罐
扶阳罐
将热能、磁能、红外线的同步导入,透过人体皮肤组织,产 生谐振,能量被生物细胞所吸收,引起组织的温热效应,活化细 胞组织,激发脏器功能,用以排毒祛瘀、驱寒祛湿,宣通瘀结的 经络、温补亏损的阳气。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二 阳气在生命过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 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 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功能。 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 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 力下降。 也就是说,阳气虚衰,机体的抗病能力 就会下降。冬病夏治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原 则派生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协助 患者取舒适体位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接待与评估
1. 患者接待:诊所接待人员应礼貌、热情地接待患者,指引患者到指定区域候诊。
2. 患者评估: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
1. 脉诊:护士应掌握良好的脉诊技术,准确把握患者的脉搏情况。
2. 舌诊:护士应详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并作出相应记录。
3. 中药熬制:护士应掌握中药熬制的技术,遵守熬制规程,保证药材煎煮的质量。
4. 推拿理疗:护士应掌握推拿技术,对需要推拿治疗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
5. 针灸操作:护士应具备基本的针灸知识和技能,进行正确的针灸操作。
三、护理记录与卫生管理
1. 护理记录:护士应对患者的脉诊、舌诊、用药、病情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2. 病区卫生:护士应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 消毒操作:护士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对器械、设备进行定
期消毒,保证使用安全。
四、医患沟通与心理护理
1.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
2. 患者安慰:护士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以上即是《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士在中医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疗法的辅助手段,以中医学的理论为依据,通过特定的操作方法,以促进病人恢复健康为目的的一种非药物治疗。
下面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准备1. 清洁和消毒:操作前应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操作台、器具、药品等。
2. 操作环境:操作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充足的光线和空气流通。
3. 仪器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 药品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药品,按照要求准备数量和浓度。
二、操作技术要求1. 操作手法:操作时应掌握正确的手法,遵循中医的理论和原则,比如按揉、推拿、捏揉、拨叩等,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或过轻。
2. 位置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操作,确保病人舒适和方便操作。
3. 仪器操作:对于需要使用仪器和设备的操作,应熟悉其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4. 防护操作:对于需要保护医护人员或病人的操作,如接触传染病患者时,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5. 注意事项:对于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避免操作部位的污染、避免造成身体不适等,应特别注意并遵守。
三、操作步骤1. 操作前准备:根据操作所需准备好仪器和药品,清洁和消毒操作场所。
2. 仔细询问:询问病人详细的病史和症状,并做好记录。
3. 望诊:运用中医望诊方法,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4. 摸诊:运用中医摸诊方法,检查病人相关部位的肿块、湿疹、疼痛等情况。
5. 闻诊:运用中医闻诊方法,辨别病人的脱落细胞、口臭等情况。
6. 询问:对病人进行详细询问,了解病情和病史。
7. 辨证论治:依据中医四诊法对病情进行辨证,确定治疗方法和技术。
8. 操作治疗: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针灸、推拿、艾灸等。
9. 治疗后观察:对治疗后的病人进行观察,如症状改善情况、舌色变化等。
10. 做好记录:及时记录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便于跟踪和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1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坏境。
(1)坏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坏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
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作好记录,著名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传统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促进健康。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护理技术: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压、揉捏、挤压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的技术。
常见推拿按摩包括经络推拿和穴位按摩。
2.刮痧拔罐:刮痧是使用特制的刮痧板在人体表面刮擦,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病邪排出的技术。
拔罐是用罐子将其吸附于皮肤表面形成负压,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的方法。
3.针灸:针灸是利用细针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的方法。
常见的针灸包括经络针灸和耳针等。
4.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使用中药熏制或煮煎后浸泡的药液,通过熏蒸或洗涤的方式外用于人体,以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祛除湿邪的作用。
5.中药泡脚:中药泡脚是使用中药煎煮后加入足浴盆中,让患者的脚浸泡在中药水中,以促进体表经络的气血流通、温养脏腑的方法。
6.按摩拍打:按摩拍打是用手指或手掌按摩、拍打人体经络与腧穴,以刺激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的方式。
7.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是指将研磨成粉末的中药散布在膏药或布料上,贴敷于病灶部位,以促进药效的渗透吸收、调理经络的方法。
8.养生食疗:养生食疗是指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制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以辅助治疗或改善人体健康的方法。
9.气功练习: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的方式,以调节气血循环、改善人体健康的技术。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
10.草药熏蒸:草药熏蒸是将蒸发的热气中带有草药成分的水分子吸入人体,通过草药的挥发物质和温热的作用,以达到疏通经络、温养体表的效果。
总之,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中。
尽管这些技术在西方医学中尚未得到充分认可和科学证明,但它们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应用广泛,深受患者的欢迎。
中医八项技术操作
3 禁忌证 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 告知 1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 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 停止 治疗。 4 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在留豆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
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 观察有无不适情况。 4根据不同病症采取相应体位。
耳 穴 埋 豆 法 流 程 示 意 图
治疗盘、菜籽、皮肤消 毒液、棉球、棉签、镊 子、胶布、探棒、弯盘 等。
遵医嘱核对穴位。手持 探棒自耳轮后上方由 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 耳穴的敏感点。
5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可备浴巾、屏风等。
6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 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 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6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
节手法力度。 7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其脏腑功能和病理状态。
操作时,护士应先准备好工作所需的仪器,如脉搏计或手感触器,然后选择合适的脉搏位置,如手脉、足脉、舌脉等,轻轻按压脉搏点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等情况,以了解患者身体健康状况。
2.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护士在操作针灸之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反应,然后选择合适的针具,如银针、针管等,准备好消毒用品,并对病人的相应穴位进行定位。
接下来,护士应用力揿压针头,然后缓慢转针,直到达到治疗效果。
3.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在人体表面推拿按摩,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
护士操作时,首先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然后使用专业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揉、按、推、拍等,配合适当的压力和节律进行操作,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或提高其身体健康状态。
4.中药熏蒸:中医熏蒸是指使用中药原料进行蒸熏,以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护士在操作时,首先准备好中药原料和相应的器具,如锅、锥、灯炉等,然后按照中医的要求进行配伍,将中药烧煮或燃烧,让其散发出药香,将患者身体暴露在药香中,以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应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卫生原则,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护士还应辅助医生的治疗工作,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和接受度。
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不仅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护理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护理技术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8 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护理操作15项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9)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 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 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 ②耳聋、耳鸣、耳等 耳疾。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0)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 1横指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 疾、便秘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③癫狂等 神志病; 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⑤虚劳诸 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2)劳宫 定位:掌心横纹中,第2、 3掌骨中间。简便取穴法:握掌,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 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 ②心痛、烦闷、癫狂等神志疾患; ③口疮、 口臭; ④鹅掌风。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3)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以下3个特点: ①近治作用; ②远治作用; ③特殊作用。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4)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要指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
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 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 分部主治为主。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2)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
穴、阿是穴3类。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称 为“特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 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根据其不同的 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 穴、原穴、络穴、背俞穴、下合穴、郄穴、募穴、 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共10类。
2 常用腧穴
(7) 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主治: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 吐泻等肠胃病证; 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⑦瘾疹、湿疹、瘰 疬等皮肤、外科疾病。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8)承泣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①眼睑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 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3)孔最 定位:在前臂前区,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 主治: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肘臂挛痛。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4)太渊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 ②无脉证; ③腕臂痛。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项目二 针刺法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任务六
毫针法 电针法 皮内针法 水针法 皮肤针法 耳针法
项目一 腧穴
项目三 灸法
任务一 艾条灸法 任务二 艾柱灸法 任务三 温针灸法
项目四 拔罐法
项目五 刮痧法
第十章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项目八 火疗法
项目七 蜡疗法
项目六 穴位按摩法
任务一 敷药法 任务二 贴药法 任务三 熏洗法 任务四 湿敷法 任务五 药熨法 任务六 涂药法 任务七 换药法 任务八 热奄包法 任务九 全身药浴法 任务十 中药保留灌肠法 任务十一 中药离子导入法 任务十二 中药泡足法 任务十三 坐药法 任务十四 喷雾法 任务十五 浸渍法
项目九 中药外治法
学习目标
1 识记常用腧穴。 2 理解腧穴常识。 3 学会运用各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中医护
理工作。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系列教材
项目一 腧穴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1)腧穴概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 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 居之处。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后世医家还将 其称为“孔穴”、“穴道”、“穴位”,虽然“腧”、 “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 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 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背俞穴。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中府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 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②肩背痛。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2)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 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 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5)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主治: 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 ②癫狂、昏迷。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证; 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项目一 腧穴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3)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失眠、健忘、癫狂、证、癔症等神志病证; 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 ③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 等气)气海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 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 ③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 ④遗精、阳痿、疝气; 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3) 腧穴的作用 腧穴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输注
气血的生理作用;腧穴也是邪气所客和内在病变的 反映之处,具有反映疾病的诊断作用;腧穴又是针 灸施治的刺激点,具有防治疾病的治疗作用。腧穴 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也是腧穴之所以能够治 疗疾病的基础。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