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1)幻灯片PPT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1)幻灯片PPT

穴位穴按位摩按法摩法
一、概念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根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 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 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到达防病治 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病症。
2、通过穴位按摩,到达保健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骶, 皮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烂,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本卷须知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 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 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 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 罐时切勿强拉。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
宜施灸。 四、本卷须知 1、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
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
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 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 射器抽取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 枯燥,防止感染。
三、禁忌症 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
等禁用此法。 四、本卷须知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误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
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
,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三、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溃烂,破损,疮疡脓肿者不宜 湿敷。
四、本卷须知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教学课件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教学课件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教学课件ppt》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概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内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与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典型病例分析•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未来发展与展望0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概述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护理理论、技术及其发展的学科,它以个体健康为中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点,强调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整体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注重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平衡,强调情志、饮食、起居等生活护理,以及预防和保健。

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源于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成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发展历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临床医疗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够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02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内容整体观念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在护理技术操作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因人制宜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

预防为主中医护理注重预防,通过调理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原则1针灸技术操作23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神经肌肉病变、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适应症针灸技术操作包括消毒、进针、留针、出针等步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穴位选择合适的针具和手法。

操作步骤针灸后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泡热水,以免引起不适。

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范文

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范文

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范文中医护理学操作讲课稿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学概述一、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 中医护理学是指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对病人进行护理的学科。

2.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由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发展而来。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理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指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2. 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将万物分类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3.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组成。

第二部分:中医护理学的操作技术一、中医常用护理技术1. 推拿按摩:利用手法在人体穴位、经络和组织上施加力量,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筋通络的效果。

2. 刮痧疗法:用硬物在患者皮肤上进行刮擦,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3. 灸疗法:运用艾绒或其他熏灼物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及相关穴位,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4. 中药熏蒸:将中药煮熟后放入袋内,让患者吸入药气,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中医穴位与按压技术1. 经络与穴位:解释了经络的概念,介绍了主要经络的走行和常用穴位。

2. 穴位按压:通过对穴位的按压刺激,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作用。

第三部分:中医护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中医护理在常见病护理中的应用1. 感冒、发热的护理:推拿按摩、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2. 头痛、头晕、失眠的护理:穴位按压、刮痧疗法等。

3. 高血压、糖尿病的护理:按摩穴位、中药熏蒸等。

二、中医护理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1. 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推拿按摩、灸疗法、中药熏蒸等。

2. 糖尿病的护理:按摩穴位、刮痧疗法等。

3. 心脏病的护理:穴位按压、中药熏蒸等。

第四部分:中医护理学的注意事项一、中医护理的禁忌症1. 怀孕期间和月经期禁用灸疗法。

2. 高血压患者禁止使用刮痧疗法。

3. 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中药熏蒸等。

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前要做好消毒措施。

2. 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

3. 控制好操作的温度,避免烫伤。

中医护理_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_操作

中医护理_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_操作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点难点】一、针刺法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毫针刺法1、适应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

2、毫针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3、针刺方法(1)进针法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①单手进针法②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①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分为:a直刺:针身与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②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③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

(3)行针与得气①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a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②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4)补泻手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

(5)留针与出针①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

04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法
理论学习
总结词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详细描述
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可以系统地 了解中医护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实践操作 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操作
总结词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详细描述
实践操作是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重要 环节,学员通过模拟操作、角色扮演 等方式,亲身体验并掌握各种中医护 理技术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智能化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提升中医护理技术操 作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操作效率 和准确性。
多元化发展
结合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和现代医学 理念,发展出更多元化的护理技术, 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规范化发展
制定和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规范性 和安全性。
中医护理技术在国际的传播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沟通
加强与国际中医护理界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际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推 动中医护理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中 医护理技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
传播与推广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向国 际社会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提高其在 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医儿科护理技术操作以安全、简便、有效为原则,通过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技术手段,缓解儿科 疾病症状,促进患儿康复。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护理技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手段安全有效,可缓解小儿感 冒、咳嗽等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力,促进康复。同时,中医儿科护理还强调饮食调理和日常保健,帮 助患儿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在康复期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 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

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点难点】一、针刺法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毫针刺法1、适应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

2、毫针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3、针刺方法(1)进针法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①单手进针法②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①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分为:a直刺:针身与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②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③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

(3)行针与得气①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a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②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4)补泻手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

(5)留针与出针①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教学课件ppt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教学课件ppt
定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医学方 法,通过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护理 和康复的技术。
特点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个体化、整体性、综合性等特点,强 调以人为本,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 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重要性
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能够减 轻病人痛苦,缓解病情。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帮 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身体平衡。
康复治疗的辅助措施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可以作为康复治疗的辅助措施,提高 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康复治疗的新途径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可以为康复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康复服务。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保健养生中的应用价值
推拿技术操作
• 适应症:推拿技术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关节不适、调理脏腑功能等。 • 操作步骤 • 准备用具:按摩油、按摩球等。 • 确定部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部位,如肌肉、关节等。 • 涂擦油剂:在选定部位涂擦适量的按摩油。 • 推拿手法:采用合适的推拿手法,如揉、捏、敲等。 • 操作顺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推拿,注意力度和时间。 • 擦去油剂:推拿结束后,用纸巾擦去多余的按摩油。
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风险防范措施
做好准备工作
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如了解患者情况、准 备器材等。
注意患者反应
在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时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 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 及时处理。
做好记录工作
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后, 应做好记录工作,如记 录操作时间、操作内容 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10
(四)针刺手法
1、进针法: 刺手:右手持针,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
作用:掌握针具,实行手法
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将针迅速刺入皮肤,行针时 用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弹震刮搓等手法及出针操作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者辅助针身
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保持针身垂 直,减少刺激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30
1、晕针
人中:属于督脉,人中沟上1/3与中1/3焦点,治疗癫狂、 小儿惊风、昏迷等
素髎:属于督脉,鼻尖正中,治疗鼻病证、昏迷、新生儿 窒息等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治疗心痛、心悸、呕吐、眩晕、休 克等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 外一横指,治疗癫狂、胃痛、肠痈等病证。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33
4、断针
概念:针的某一部位发生折断 原因: (1)针身,尤其是针根损伤 (2)捻转时用力过猛 (3)弯针时用力抽拔 处理: (1)镇静,用镊子或者止血钳取出断针 (2)断裂处与肌肤相平时,轻轻按压周围皮肤,再用镊子
(1)基本手法:
提插法:毫针刺入腧穴后,使 毫针在穴位内进行上下、进 退的操作手法,毫针从浅层 向下入深层,为插;毫针从 深层向上出浅层,为提
捻转法:毫针 刺入肌肤一定 深度后,右手 拇指和中、食 指持住针柄, 进行一前一后 的来回旋转、 捻动的操作手 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20
(2)辅助手法
循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 《针灸大成》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 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 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 紧”。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单选题)1、为病人行豪针刺时,进针“得气”后,一般留针时间为A、5-8分钟B、10-20分钟C、25-30分钟D35-40分钟E45-50分钟2、下列哪些病人或部位禁止应用针刺疗法A、头痛病人B、下肢瘫痪病人C、中风病人D、类风湿病人E、孕妇的下腹、腰骶部3、运用皮肤针(梅花针)治疗疾病时,用较重的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病人有疼痛感觉,此称为A、较弱刺激B、弱刺激C、中刺激D、强刺激E、超强刺激4、为病人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时,药液不可注入A、关节腔、脊髓腔B、大肌群C、头面部D、背部E、四肢下段5、电针疗法采用有节率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此波型称为A、密波B疏波C、疏密波D断续波E锯齿波6、将艾条冉端对准施艾部位,在距离施艾腧穴约2-3cm高处,反复地旋转移动或作左右方向转移,此是A、温和灸B、雀啄灸C、回旋灸D、温针灸E、艾柱灸7、利用灌状器具,借助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或淤血的现象为A、针刺法B、艾灸法C、推拿法D、拔火罐法E、拔药水罐法8、为病人换药时应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A、丹药B、油剂C水剂D、散剂E、注射剂9、为病人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A、30 ℃B、40℃C、50℃D、60℃E、70℃10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者,禁用A、药浴法B、中药离子导入法C、熏洗法D、换药法E、坐药法11、将药物置入阴道内的治疗方法称为A、药浴法B、药熨法C、敷药法D、换药法E、坐药法12、薰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A、10℃~20℃B、20℃~30℃C、30℃~40℃D、50℃~70℃E、80℃~90℃13、针刺时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此针法为A、提插法B、捻转法C、补法D、泻法E、平补平泻法【B型题】(配伍选择题)A、15℃角B、30℃角C、45℃角D、60℃角E、90℃角1、针刺时直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E2、针刺时斜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C3、针刺时平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AA、5~8cmB、9~14cmC、15~20cmD、18~25cmE、28~35cm4、中药保留灌肠时,慢性痢疾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C5、中药保留灌肠时,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DA、50~100次/秒B、2~5次/秒C、6~10次/秒D、30~40次/秒E、16~20次/分或20~25次/分6、电针密波的频率是A7、电针疏波的频率是B8、电针锯齿波的频率是EA、解除或缓解妇科慢性疾病B、美肤、美容C、解除或缓解各类“痧症”D、保持疮面清洁,控制感染E、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9、坐药法的目的是A10、拔火罐法的目的是E11、刮痧法的目的是CA、5分钟左右B、5~7分钟C、10~15分钟D、15~18分钟E、20~30分钟12、温和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B13、雀啄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A14、回旋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E【X型题】(多选题)1、为病人行熏洗治疗时应注意A、药温为50℃~70℃B、一般每日一次C、所用物品每人一份D、孕妇宜坐浴E、每次20~30分钟2、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A、清热解毒B、镇静、催眠C、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D、控制肠道感染E、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3、敷药法的作用有A、通经活络B、清热解毒C、活血化瘀D、消肿止痛E、冬病夏治4、实施推拿疗法的目的是A、促进组织修B、健脾和胃C、保健强身、预防疾病D、调整阴阳E、复缓解各种急慢性疾患5、温针灸的作用有A、滑利关节B、温通经络,调和血气C、消肿散结,祛湿散寒D、回阳救逆,防病治病E、吸毒排脓6、艾柱灸最常用的方法有A、直接灸B、温和灸C、雀啄灸D、回旋灸E、间接灸7、针刺时病人出现气胸应如何处理A、立即报告医生,严密观察病情B、病人取半卧位,避免咳嗽C、重症者給氧D、配合医生行胸腔穿刺减压术E、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8、病人出现下列哪些情况时禁止用水针法(穴位注射法)A、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B、有出血倾向者C、注射时回抽无血者D、高度水肿者E、阑尾手术后9、熏洗法的作用有A、缓解关节疼痛B、疏通腠理C、祛风除湿D、清热解毒E、杀虫止痒10、艾条灸的施灸顺序一般是A、先下后上B、先上后下C、先灸阳经,后灸阴经D、先灸四肢、后灸胸腹部E、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二、填空题1、换药时,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 次。

中医护基学基础操作复习

中医护基学基础操作复习

经络与腧穴掌握: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

经穴: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

奇穴:经外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指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一夫法:令患者将示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宽度作为3寸。

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刘阴经分支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前厥阴,中太阴,后少阴,至内踝上8寸出厥阴与太阴交叉后太阴出于厥阴之前);与六腑相配属的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2.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和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顺序:“肺肠胃脾心小肠,膀肾心包焦胆肝”5.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络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6.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

理解1.经络系统的组成:P482.奇经八脉的分布:纵横交错的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

作用: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中医护理技术复习题(主观题)

中医护理技术复习题(主观题)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以排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输血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又称角法、吸筒法。

2.艾灸法:以艾绒或艾条为灸材,通过烧灼、温熨或熏烤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借用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3.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

它是利用带有长针头的注射器具代替毫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痛点或敏感点,再施行手法后,将一定剂量的药液注入相应穴位的方法。

利用针刺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对穴位渗透刺激,发挥综合效应。

4.耳穴压豆法:耳穴压豆又称耳穴贴压法、耳穴埋籽,是用代替耳针的药丸、药籽、谷类或其他物品置于胶布上,贴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用手指按压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5.刮痧法:刮痧法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借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实施相应的手法,进行有规律地刮拭,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或敏感点,再施行手法后,将一定数量的大分子液体注入穴位的方法。

6.穴位敷贴:穴位敷贴法是将新鲜中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研成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后,敷布于患处或经穴部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7.毫针刺法:在中医经络学说理论指导下,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不同形状、型号的针具,采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的一种操作方法,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8.中药熏洗法:根据辨证选用的中药煎煮后,先用其蒸汽熏疗,待温后再用其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以达到疏风散寒、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协调脏腑功能的一种操作方法。

9.得气:即针感,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4)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4)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4)第五章25药熨法的概念: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用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某个穴位上来回滚熨的一种治疗方法。

利用温热及药物作用,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

26药熨法的适应范围:(1)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疼痛、腹冷泄泻、呕吐等症状(2)跌打损伤等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等(3)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行动不便等(4)风湿痹证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沉重、酸胀等。

27药熨法的禁忌证:(1)各种实热证、昏迷及麻醉未清醒者禁用(2)腹部包快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忌用(3)局部无知觉、皮肤有破损及身体大血管处禁用。

28药熨法的注意事项:(1)药熨前告知患者安全温度,局部皮肤可能有红肿、痒感(2)药熨前先嘱咐患者排空小便,冬季要注意保暖(3)防止烫伤。

药袋温度一般不宜超过70°,婴幼儿及老年者不宜超过50°(4)操作过程中药袋应保持一定温度,温度降低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5)随时询问患者,如感到疼痛或皮肤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按烫伤处理(6)中药可连续使用一周,布袋每次用后清洗消毒备用。

29腾洗的概念:腾洗法是将中药装入布袋内,经过蒸或煮后,使药性透出,待温度适宜时将布袋放在局部进行热敷的一种治疗方法。

利用药物和热力作用使机体达到消肿止痛、温通经络、活血祛瘀、祛风除湿的功效。

30腾洗法的适应范围:适用于跌扑损伤、关节肿痛、筋骨疼痛、股则恢复期、淤血不散等病证。

社区常用于肩背部、腰部、臀部及大腿等部位的疼痛、麻木。

四肢肢端则可结合药汤侵泡,效果更佳。

31腾洗法的禁忌证:(1)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忌用(2)局部无知觉、皮肤有破损者禁用。

32腾洗法的操作方法:(1)将腾洗药装入布袋中,约2/3满,扎紧或缝好袋口。

煮锅内放入冷水将药袋放入侵泡20~30分钟,待药物充分侵透后,置火上煮30分钟或蒸40分钟(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腾洗部位。

铺橡胶单和治疗巾(3)用卵圆钳或镊子取出药袋,操作者用前臂掌侧测试温度,若不烫,再将药袋放于患处(4)注意保温,药袋上盖橡胶单和治疗巾,冬季则用棉被盖好(5)腾洗时间:每日两次,每次30~60分钟(6)腾洗结束后擦干局部,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取舒适卧位。

中医护理学习题目解析

中医护理学习题目解析

中医护理学习题目解析1. 中医护理的定义是什么?中医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学科,结合中医理论和护理学原理,以中医方法为基础,通过中医诊断和护理手段,对患者进行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护理。

2. 中医护理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医护理的主要特点包括:-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护理注重人体整体的平衡和调节,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推拿等。

- 综合运用中医技术:中医护理运用中医技术,如针灸、中药疗法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 强调预防为主:中医护理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中医护理在哪些方面可以应用?中医护理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 慢性病管理:中医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通过中医方法调理身体,减少病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 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可以在疾病康复期间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包括物理护理、心理护理等。

- 保健护理:中医护理可以应用于健康人群,通过中医养生方法,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 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中医护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护理方式。

- 合理使用中医技术:在应用中医技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 注意安全性:中医护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安全性,确保护理过程不会给患者带来伤害。

- 结合西医护理:中医护理可以与西医护理结合,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护理效果。

以上是对中医护理学习题目的解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拔罐法(拔水(药)罐法)(5篇)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拔罐法(拔水(药)罐法)(5篇)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拔罐法(拔水(药)罐法)(5篇)篇1: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拔罐法(拔水(药)罐法)拔水(药)罐法又称为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

① 用物准备竹罐数个、长镊子、湿冷毛巾、用纱布包好的中药(药物可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为祛风活血的药物)、煮锅内放水。

② 操作方法◆ 煮锅内放水或放水后加入中药包。

◆ 煮沸后将完好无损的竹罐数个投入锅中,煮5~10分钟。

◆ 用长镊子夹住罐底,罐口朝下夹出,甩去罐中水珠。

◆ 迅速用湿冷的毛巾紧扪罐口(可降低温度,以免烫伤),立即将罐扣在所拔部位。

◆ 留罐10~20分钟,每次可拔数罐至数十罐。

篇2: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拔罐法(拔火罐法)拔火罐法① 用物准备治疗盘、玻璃罐或陶罐、竹罐(根据所拔部位,选择大、中、小罐),95%酒精棉球或纸片、火柴、止血钳、弯盘。

② 点火方法◆ 闪火法[如图所示]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用火点燃,在罐内中段绕1~2圈后,立即退出,迅速将罐扣于所选部位。

此法较为安全,是比较常用的拔罐方法。

◆ 投火法[如图所示]篇3: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放血法古称“刺络”、又称“刺血法”;今有人称之为“放血疗法”。

古今对此法十分重视,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

放血法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浅表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的作用。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① 适应范围◆ 高热、中暑、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红眼病、天行赤眼)、头痛等。

◆ 昏厥、中风闭证。

◆ 顽癣、疖肿、丹毒等。

② 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盒内放三棱针或小尖刀、2%碘酒、75%酒精、或碘伏、棉签、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点刺法点刺法又称“速刺法”。

① 概念在腧穴部位迅速点刺出血为点刺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1)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1)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1)第五章11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在饥饿、疲劳、汗出过多及大出血后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强刺激(2)针刺前,告知患者会出现疼痛、晕针、血肿等情况,对精神紧张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解除其顾虑(3)为患者安排舒适的体位,尽量采取卧位,避免在留针期间变换体位(4)在行针、留针期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皮内,以防断针(5)留针期间注意保暖,如需要盖被,应用支架支起被子,以防压弯针柄(6)患者的胸、背部不宜直刺或深刺,以免损伤心肺。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头部腧穴不宜深刺(7)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者不宜针刺,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亦不宜采用针刺治疗(8)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个穴位使用一支无菌毫针,以防交叉感染(9)针刺时应记录针数,出针后在进行核对,以防遗漏(10)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问题及时处理12毫针刺法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1)发热:大椎、曲池、合谷、内关,重证患者可用十宣点刺放血(2)疼痛:1)头痛:头顶痛取百会、太冲、涌泉;前额痛取印堂、合谷、列缺;侧头痛取太阳、外关、风池;后头痛取风池、阳陵泉。

外感头痛加风池、大椎;内伤头痛加足三里;失眠加神门、三阴交2)牙痛:止痛取合谷、下关、颊车。

如实证配外关,虚证配涌泉3)胃脘痛:实证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虚证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亦可加用灸法4)腹痛:实证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虚证可取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位5)多用于软组织损伤及风湿等所致的腰痛,常用肾俞、命门、委中、阿是穴等(3)失眠:如为心脾亏损引起的失眠,应取心俞、肺俞、神门、三阴交等穴;如为肝阳上亢,则常用穴为肝俞、太冲等;如为心肾不交所引起的失眠,常用心俞、肾俞等(4)如为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不遂则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5)痛经:可取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血海等穴位(6)高血压:印堂、内关、足三里、太冲、百会、曲池(7)小儿遗尿:百会、三阴交、关元、中极等(8)调理脾胃:食少、便溏、腹胀及消化不良等,可选用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关元、合谷、大肠俞、肾俞。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2)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2)

中医护理学基础复习重点(12)第五章17拔罐法的适应范围:拔罐法师指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治部位的表面或腧穴上,致使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因拔罐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功效。

故临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之头痛,风寒湿痹导致的关节疼痛、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喘,以及毒蛇咬伤之排毒等18拔罐法的禁忌证:(1)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部位不宜拔罐(2)局部皮肤有溃疡、水肿以及有大血管分布处不宜拔罐(3)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4)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患者不宜拔罐。

19拔罐法的注意事项:(1)拔罐前应告知患者拔罐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2)拔罐时要选择肌肉丰富的部位和合理舒适的体味(3)冬季注意保暖,留罐时盖好衣被(4)根据所拔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注意检查罐口是否平滑、无裂纹(5)拔火罐或水罐时要避免烧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后皮肤出现小的水泡,可外敷无菌纱布加以保护,防止擦破感染;水泡较大时应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渗液抽出,再用无菌纱布外敷以防感染。

20刮痧的适应范围:适用于夏、秋季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暑痧、绞肠痧(痢疾)、吊脚痧(霍乱)等证,以及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肩关节周围炎等。

21刮痧的禁忌症:(1)患者体型过于消瘦,皮肤失去弹性,或背部脊骨凸起来。

(2)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

因为刮痧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病情。

(3)局部皮肤病变者。

(4)有出血倾向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

(5)孕妇及经期勿施行刮痧。

(6)小儿囟门未合,头部禁刮。

(7)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8)急性扭伤、骨折部位禁止刮痧,以免加重损伤。

22刮痧的常用部位:(1)头部:眉心、太阳穴;(2)颈项部:颈部喉头左右两侧和项部;(3)胸部:沿肋间隙方向及胸骨中线;(4)肩背部:两肩部、背脊部;(5)上下肢:上臂肘内侧和下肢委中穴上下,大腿内侧,足跟后跟腱外。

2023中医技术护理培训考试讲解

2023中医技术护理培训考试讲解

中医技术护理培训
06
总结与展望
培训成果总结
培训内容与目标达成情况
学员学习成果与反馈
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方案
培训对中医技术护理发展的影 响与贡献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智能化护理技术应用
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
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提升中医技术护理水平的建议
加强中医技术 护理人才队伍 建设,提高护 理人员的专业 素养和技能水
YOUR LOGO
20XX.XX.XX
2023中医技术护理培训考试讲 解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 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医 技 术 护 理 培 训 概 述 03 中 医 技 术 护 理 基 础 知 识 04 中 医 技 术 护 理 操 作 技 能 05 中 医 技 术 护 理 应 用 案 例 分 析 06 中 医 技 术 护 理 培 训 总 结 与 展
注意事项:选择 适宜的拔罐部位, 避免烫伤、感染 等。
其他中医技术护理操作
拔罐护理操作
艾灸护理操作
推拿按摩护理操作
中药熏洗护理操作
中医技术护理应用
05
案例分析
常见疾病的中医疗法
感冒的中医疗法 咳嗽的中医疗法 哮喘的中医疗法
胃痛的中医疗法 便秘的中医疗法 失眠的中医疗法
中医技术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药敷贴:将中药研成粉 末或制成膏剂,敷于患处 或穴位,缓解疼痛、肿胀 等症状
中医技术护理的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 评估方法:采用量表评估、医生评估等多种方式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对中医技术护理的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评估意义:为中医技术护理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
作复习题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操作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单选题)
1、为病人行豪针刺时,进针“得气”后,一般留针时间为
A、5-8分钟
B、10-20分钟
C、25-30分钟 D35-40分钟 E45-50分钟
2、下列哪些病人或部位禁止应用针刺疗法
A、头痛病人
B、下肢瘫痪病人
C、中风病人
D、类风湿病人
E、孕妇的下腹、腰骶部
3、运用皮肤针(梅花针)治疗疾病时,用较重的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病人有疼痛感觉,此称为
A、较弱刺激
B、弱刺激
C、中刺激
D、强刺激
E、超强刺激
4、为病人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时,药液不可注入
A、关节腔、脊髓腔
B、大肌群
C、头面部
D、背部
E、四肢下段
5、电针疗法采用有节率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此波型称为
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6、将艾条冉端对准施艾部位,在距离施艾腧穴约2-3cm高处,反复地旋转移动或作左右方向转移,此是
A、温和灸
B、雀啄灸
C、回旋灸
D、温针灸
E、艾柱灸
7、利用灌状器具,借助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造成局部皮肤充血或淤血的现象为
A、针刺法
B、艾灸法
C、推拿法
D、拔火罐法
E、拔药水罐法
8、为病人换药时应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
A、丹药
B、油剂 C水剂 D、散剂 E、注射剂
9、为病人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
A、30 ℃
B、40℃
C、50℃
D、60℃
E、70℃
10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者,禁用
A、药浴法
B、中药离子导入法
C、熏洗法
D、换药法
E、坐药法
11、将药物置入阴道内的治疗方法称为
A、药浴法
B、药熨法
C、敷药法
D、换药法
E、坐药法
12、薰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
A、10℃~20℃
B、20℃~30℃
C、30℃~40℃
D、50℃~70℃
E、80℃~90℃
13、针刺时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此针法为
A、提插法
B、捻转法
C、补法
D、泻法
E、平补平泻法
【B型题】(配伍选择题)
A、15℃角
B、30℃角
C、45℃角
D、60℃角
E、90℃角
1、针刺时直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E
2、针刺时斜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C
3、针刺时平刺的角度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A
A、5~8cm
B、9~14cm
C、15~20cm
D、18~25cm
E、28~35cm
4、中药保留灌肠时,慢性痢疾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C
5、中药保留灌肠时,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肛管插入的深度为D
A、50~100次/秒
B、2~5次/秒
C、6~10次/秒
D、30~40次/秒
E、16~20次/分或20~25次/分
6、电针密波的频率是A
7、电针疏波的频率是B
8、电针锯齿波的频率是E
A、解除或缓解妇科慢性疾病
B、美肤、美容
C、解除或缓解各类“痧症”
D、保持疮面清洁,控制感染
E、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
9、坐药法的目的是A
10、拔火罐法的目的是E
11、刮痧法的目的是C
A、5分钟左右
B、5~7分钟
C、10~15分钟
D、15~18分钟
E、20~30分钟
12、温和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B
13、雀啄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A
14、回旋灸一般施灸的时间为E
【X型题】(多选题)
1、为病人行熏洗治疗时应注意
A、药温为50℃~70℃
B、一般每日一次
C、所用物品每人一份
D、孕妇宜坐浴
E、每次20~30分钟
2、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
A、清热解毒
B、镇静、催眠
C、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
D、控制肠道感染
E、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
3、敷药法的作用有
A、通经活络
B、清热解毒
C、活血化瘀
D、消肿止痛
E、冬病夏治
4、实施推拿疗法的目的是
A、促进组织修
B、健脾和胃
C、保健强身、预防疾病
D、调整阴阳
E、复缓解各种急慢性疾患
5、温针灸的作用有
A、滑利关节
B、温通经络,调和血气
C、消肿散结,祛湿散寒
D、回阳救逆,防病治病
E、吸毒排脓
6、艾柱灸最常用的方法有
A、直接灸
B、温和灸
C、雀啄灸
D、回旋灸
E、间接灸
7、针刺时病人出现气胸应如何处理
A、立即报告医生,严密观察病情
B、病人取半卧位,避免咳嗽
C、重症者給氧
D、配合医生行胸腔穿刺减压术
E、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
8、病人出现下列哪些情况时禁止用水针法(穴位注射法)
A、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
B、有出血倾向者
C、注射时回抽无血者
D、高度水肿者
E、阑尾手术后
9、熏洗法的作用有
A、缓解关节疼痛
B、疏通腠理
C、祛风除湿
D、清热解毒
E、杀虫止痒
10、艾条灸的施灸顺序一般是
A、先下后上
B、先上后下
C、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D、先灸四肢、后灸胸腹部
E、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二、填空题
1
2、中药保留灌肠时,灌肠液的温度应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

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
药温度以
3
故。

4
5
6
7
三、名词解释
1、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治疗方法。

2、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

3、弱刺激:是指应用皮肤针时,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为度。

4、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交替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能克服单一波型易产生适应的缺点。

动力作用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

四、判断题
1、针体在体内异常紧张,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为弯针。

(×)
2、皮肤针法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一下,一般可叩刺8~16次。

(√)
3、为病人进行穴位注射时,应评估病人局部皮肤情况及有无药物过敏史。

(√)
4、温针灸具有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
5、刮痧过程中发现病人出现异常,应继续刮痧,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
6、拔火罐的预期目标是,病人风寒湿痹所致的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嗽等症状缓解。

(√)
7、对高热,急性炎症等实热证者禁用热敷法。

(√)
8、用皮肤针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上,避免慢、压、斜、拖,以减轻疼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