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
空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监测分析方法
空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监测分析方法空气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和分布进行测定、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如今,大气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加强对空气环境的监测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空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监测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空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保护人民健康空气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长期接触污染的空气会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而且,一些污染物质还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加不可忽视。
通过对空气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了解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有效预防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 保护生态环境空气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一些大气污染物质会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土壤和水质污染,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大气污染还会加速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加强对空气环境的监测和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大气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 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对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空气污染不仅会降低土地和水资源的价值,而且会导致交通阻塞、生产停滞、人员减员等问题,给经济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空气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大气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监测分析方法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是对大气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的过程。
监测内容一般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
监测手段主要有现场监测和远程监测两种。
现场监测是通过在各个监测点安装监测设备,定期采集大气样品进行分析。
远程监测则是通过卫星遥感或者其他远程监测手段实时获取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
2. 空气污染源监测空气污染源监测是通过对工业企业、交通道路、城市区域等污染源的监测,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要指标,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则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活环境的重要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环境管理的有效性,还对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从监测技术、评价标准、监管体系等方面,探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目前,常用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在线监测、移动监测和定点监测等方法,但是这些监测技术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定点监测站点设置不合理,监测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在线监测设备精度不高,数据采集不准确等。
这些问题导致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进而影响了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结果。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着滞后性和不够科学性的问题。
目前,国内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达标限值》,但是这些标准存在着滞后性和不够科学性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的污染物不断出现,原有的评价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时效性。
环境空气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环境空气质量监管体系主要由环保部门和相关行政机构组成,但是由于监管主体职能分工不清,监管责任不落实等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管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存在监管漏洞,对空气污染整治不力;一些行政机构存在行业利益的干扰,难以有效履行监管职责。
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空气质量监管体系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一些违法排放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和治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在监测技术方面,应该加强监测设备的研发和更新,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评价标准方面,应该加强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确保其科学性和时效性。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空气质量监测网点不够密集。
监测网点的建立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一些城市和地区,监测网点分布不均匀,导致一些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对于人口密集区和工业区等高污染源地区,应增加监测点的密集度,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情况。
监测方法和标准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或机构使用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来源的监测结果无法相互比较。
为了保证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应建立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并严格执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公开度有待提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对于市民了解和应对空气污染非常重要。
目前一些地区的监测数据更新不及时,甚至不对外公开。
要加强监测结果的数据公开和共享,及时披露监测数据,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空气质量评价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
目前的空气质量评价主要是以监测数据为基础,但这些数据只是反映了局部时段的污染情况,无法全面评价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空气质量,应结合地理、气象等因素,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健康风险评估等,来更全面地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监测网点不够密集、监测方法和标准存在差异、监测数据的更新和公开度不足,以及评价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监测网点的建设和标准的统一执行,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公开度,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来提高空气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水平。
空气质量文献
空气质量文献空气质量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和组分的状况。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空气质量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空气质量的相关参考内容。
1.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刘时铭著):这本书提供了关于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的详细信息,包括监测方法、盲样检验、质量控制等。
该书还介绍了国内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空气质量指标的发展现状,并对不同污染物的排放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2. "Atmospheric Pollution: History, Science, and Regulation"(Mark Z. Jacobson 著):该书通过回顾空气污染的历史和科学研究进展,讨论了空气质量管理和监测的国际标准和政策。
该书还提供了一些处理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技术和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与分析。
3.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Stephen T. Holgate, H. Ross Anderson, 和 Ian S. Mudway 编著):这本书综述了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等方面。
书中还介绍了不同污染物的毒性和危害,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措施和策略。
4. "Air Pollution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XXIV"(Carmen Mensink,Gerald Schere 编著):该书介绍了空气质量建模的方法和应用,包括污染物来源、传输和转化的模拟以及模型评估与验证等。
该书还涵盖了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空气质量模型应用案例,并提供了一些模型改进和优化的方法。
5. “Air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Stefan Reis,Frank J. Kelly,Didier A. Hauglustaine,和 Martin G. Schultz 编著):该书综述了空气质量测量和模型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常见的监测仪器和方法,以及空气质量模型的原理和应用。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监测点布局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监测点布设在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忽视了农村和郊区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
这样一来,农村和郊区地区的污染情况无法准确得到反映,造成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失真。
监测手段不完善。
目前的空气质量监测主要依靠固定式监测站点,监测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
而且,固定式监测站点的数量有限,无法覆盖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监测手段上需要加强创新,引入更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监测频率不够高。
目前的监测频率主要是每天一次,这对于空气污染情况的监测来说是不够的。
空气污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天的数据都可能存在波动,一天一次的监测无法全面了解到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应当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
评价标准不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准确的比较和评价。
这给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
应当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各地区、各国家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为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监测结果的公开透明性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监测数据并没有及时向公众公开,公众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了解不足。
这样一来,公众无法及时了解到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也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应当加强监测结果的公开透明度,提供可靠的数据给公众,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着监测点布局不合理、监测手段不完善、监测频率不够高、评价标准不统一以及监测结果的公开透明性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监测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提高监测频率、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覆盖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大多只局限于城市或者大型工业区域,很多地区尚未建立监测网,许多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PM2.5、PM10、O3、CO、SO2、NO2等重要指标,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空气污染物中的有害气体和微生物污染等,在指标体系中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善。
三、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待提升。
由于监测站点之间的位置、环境和监测设备的差异,监测数据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偏差,未能有效反映出污染源的具体位置和污染排放的具体情况。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监测设备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将污染源定位更加准确化,以达到更为科学的评价结果。
四、数据公开透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环境污染是社会公共问题,监测数据的公开透明是一项必要的举措。
但是在一些地方,监测数据的公布缺乏透明度和专业性,甚至存在数据造假和误导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监管,促进监测数据的公开透明化。
五、监测与治理不够配套。
仅仅依靠监测难以达到净化空气质量的目的,也需要针对污染源进行有效治理。
但是目前治理与监测相对依赖性不够强,监测和治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配套推进,以期达到更为理想的环保目标。
六、缺乏长期性的监测计划。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应当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周期性的工作。
但是目前在某些地方监测计划缺乏实现可持续性的措施,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指标的选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综上所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在今后的监测评价工作中,需要加强资源配置、提升专业性和透明度、完善监测与治理配套等方面,以取得更好、更稳定的环保效果。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空气的污染状况,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管。
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监测网址布局不合理。
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布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有些地区监测站点密集,而有些地区监测站点稀少。
这种不合理的监测站点布局会导致监测数据的不准确性,无法全面了解环境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
监测方法不统一。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涉及到多个监测参数。
不同的监测方法之间存在差异性,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评价。
需要建立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以确保监测和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公开度不高。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公开度较低,往往只有一部分数据对公众开放,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
这样一来,公众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的状况,难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处理一般需要一定时间,有时甚至需要数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处理完毕。
这样一来,即使监测数据已经采集到,但由于处理时间较长,无法及时有效地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从而影响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实效性。
第五,评价指标不完善。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无法全面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真实水平。
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调整监测站点布局,统筹考虑各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合理布置监测站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建立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提高监测数据的公开度,建立监测数据平台,及时向公众公开监测数据,增加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了解和参与度。
第四,优化监测数据处理程序,缩短处理时间,及时提供监测数据给相关部门和公众,确保监测的实效性。
第五,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和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制定和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监测设备不足、老化严重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监测设备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数量不足,监测网络不够完善,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监测点设置不合理,有的监测点没有覆盖到关键区域,导致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一些监测设备老化严重,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的需求,这也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是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监测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监测数据存在着漏报、短时监测等问题。
一些地方监测站点的数据处理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影响。
一些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在监测数据的发布和解读上存在着迟滞和不透明的现象,导致监测数据得不到及时的传播和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监测方法不够科学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相对滞后,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依靠固定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而在移动监测、卫星遥感和现场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
这导致监测数据的时空覆盖不够全面,监测结果得不到充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
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也制约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监管不到位五、监测数据公开透明度不高改进措施:一、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工作,提高监测设备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投入,提高监测设备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监测技术考核试卷
B.颗粒物
C.氮氧化物
D.碳氢化合物
8.我国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主要以哪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A.有线传输
B.无线传输
C.光纤传输
D.卫星传输
9.下列哪种监测技术主要用于测定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A.气相色谱法
B.红外光谱法
C.质谱法
D.原子吸收光谱法
10.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的“评价标准”主要指()
8.所有的大气污染物都具有生物有效性。()
9.提高排放标准是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唯一措施。()
10.大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仅需要考虑污染物的浓度。()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和评价指标,并说明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描述大气颗粒物的采样方法及其原理,并讨论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采样方法的重要性。
A.光化学监测法
B.重量法
C.电磁法
D.红外线法
5.大气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是指()
A.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
B.污染物进入生物体的能力
C.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
D.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速率
6.下列哪项不属于大气颗粒物的危害?()
A.呼吸道疾病
B.心血管疾病
C.眼部疾病
D.肿瘤
7.下列哪种污染物在大气中可转化为二次污染物?()
A.监测站点分布
B.监测设备性能
C.数据传输系统
D.人力资源配置
15.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A.电子显微镜
B. X射线荧光光谱法
C.红外光谱法
D.质谱法
16.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对环境空气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的覆盖面仍然较窄。
虽然现代社会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并不完善,导致了监测点覆盖面较窄。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不足,监测频率低,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价该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监测与评价数据的时效性不够。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需要及时地收集和分析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数据,以便及时地采取措施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但是由于监测设备的老化、运行维护不及时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的周期较长等因素,很多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数据缺乏及时性,难以满足社会对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时了解和应对的要求。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存疑。
监测设备的精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由于监测设备不合格、维护不到位、校准不及时等原因,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存在一定隐患。
而且,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一些不法分子故意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进一步加大了监测数据的不准确性,给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不完善。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标准多以国家标准为主,但是由于地区环境和经济差异性,国家标准难以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一些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难以在国家标准下得到准确的评价。
而且,由于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标准多为数值化标准,很难全面地考虑到环境空气质量的各个方面,导致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投入,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覆盖面和频率,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日益凸显,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因此,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愈发重要。
一、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的大气环境适时、准确地获得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染物分布情况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技术活动。
1. 空气质量监测项目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空气质量监测项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监测,包括光化学污染物、颗粒物、SO2、NO2、CO、O3 等;气象监测,包括气温、湿度、风等气象因素;辐射监测,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线等。
2. 空气质量监测方式空气质量监测具有周期、分布、可比和可再现等特点。
通常采用现场监测和远程传输的方式实现。
其中,现场监测主要是指在空气中设置监测点,进行长时间的实时监测,监测结果直接反映污染物的实时情况。
而远程传输则是将监测数据上传到中心数据库中,通过数据传输网络进行数据管理和实时监测,从而实现快速响应和预警。
二、空气质量评价空气质量评价是指通过空气质量监测和采样分析、空气质量模拟等方法,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制定治理和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市区大气环境的质量,判断空气质量状况的优势和劣势、瓶颈问题以及处于危险区域之中的地区,以便制定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方法以维护环境的稳定。
1. 空气质量评价内容空气质量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环保目标评价、污染源分析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和空气质量管理及监督评价。
2. 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空气质量评价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现场观测法、数值模拟法、统计分析法及空气污染指数法。
其中,现场观测法是传统和主要方法,使用最广泛的是测量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数据,并且将结果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要求进行对比,为当前和未来的分析做出基础数据。
而数值模拟法则是通过对空气污染源的排放和气象条件的模拟计算预测某一时段或某一地点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得出预测模型并填入数据预测污染情况。
如何进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
如何进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如何进行科学准确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监测手段、指标体系、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
一、监测手段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需要依赖于先进的监测手段。
目前,主要的监测手段包括固定监测站点、移动监测仪器和卫星遥感等。
固定监测站点是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城市各个区域设置监测站点,可以全面地了解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
这些站点一般包括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气象站和车流量监测站等。
它们能够自动监测和记录关键指标如PM2.5、PM10、SO2、NO2、CO和O3等,并及时发送数据供专家分析和公众查询。
移动监测仪器是一种较为灵活的监测手段。
通过携带便携式仪器,监测人员可以在城市不同区域进行空气质量采样和检测。
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特定区域的空气质量情况,如工厂周边、交通繁忙路段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式。
通过卫星载荷的遥感测量,可以获得大范围的空气质量数据。
这种方式具有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尤其适用于监测无人区域或不易到达的地区的空气质量。
二、指标体系城市空气质量的评价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目前,主要的空气质量指标包括综合指数、主要污染物浓度和主要污染物源解析等。
综合指数是一种综合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指标。
常用的综合指数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和综合污染指数(CPI)。
这些指数综合考虑了多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健康影响,通过对指标的加权综合,提供了对城市空气质量整体状况的评价。
主要污染物浓度是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常见的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SO2、NO2、CO和O3等。
监测这些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可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的具体情况,并对空气污染源进行识别和分析。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与评价指标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与评价指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城市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准确监测和评价城市空气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以及评价指标。
首先,我们需要采集空气样本来进行监测。
常用的空气样本采集方法包括室外站点采样和室内采样。
室外站点采样在城市中的一些固定位置设置监测站点,通常设置高于建筑物的屋顶上,以便获取较准确的空气质量数据。
室内采样则是在人们居住或者工作的室内环境中进行采样,主要是为了了解室内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来评价城市空气质量。
常用的指标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
其中,PM2.5和PM10是表示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指标,其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
二氧化硫是由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中的一种污染物,它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眼睛造成刺激。
一氧化碳则是由车辆尾气等所排放的一种有害气体,它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液中氧的供应不足。
臭氧主要是由车辆尾气和工业废气等所产生的,它在高浓度下对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
在评价城市空气质量时,可以根据这些指标的浓度水平将空气质量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六个等级。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标准,当PM2.5浓度小于35微克/立方米时,空气质量为优;当PM2.5浓度在35-75微克/立方米之间时,空气质量为良;当PM2.5浓度超过75微克/立方米时,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当PM2.5浓度超过115微克/立方米时,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当PM2.5浓度超过150微克/立方米时,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当PM2.5浓度超过250微克/立方米时,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
除了浓度水平外,还可以通过评估空气质量指数(AQI)来综合评价城市空气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交通量增加,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空气质量监测不仅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监测手段不足、监测范围不全面、数据准确性受影响、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以及监测结果利用有限等问题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
在此背景下,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提高监测手段和技术水平,完善监测范围和数据准确性,统一评价标准,并加强监测结果的应用,已成为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重点和挑战。
这也是保障环境空气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问题意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议题。
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呼吸健康和生活质量,而现实中监测与评价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监测手段不足是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监测方法往往依赖于固定监测站点,无法实时监测到空气污染源的动态变化,导致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监测范围不全面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部分地区的监测覆盖率不高,导致该地区空气质量情况无法真实反映,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数据准确性受到影响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难题。
监测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及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够等因素都会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给空气质量评价带来了困难。
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以及监测结果利用有限也是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空气质量评价的标准不一,导致了监测结果的相互对比困难,而监测结果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就是空气质量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准确评估造成困难,也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监测设备不足和监测区域覆盖不足。
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监测设备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监测设备覆盖率远低于城市地区,导致了监测数据的不全面性和不准确性。
二、监测数据不实时。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对于及时了解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至关重要,但目前监测数据的发布周期比较长,有时候需要等待数小时的延迟才能够获取到最新的监测数据,这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监测指标不全面。
目前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以PM2.5、PM10、SO2、NO2、O3、CO等为主要监测指标,这些指标固然能够反映空气污染的一些情况,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污染物监测盲点,比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x)等。
四、监测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主要以定点监测为主,而采用移动监测或者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的监测还比较少见,这导致了监测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不高,难以准确评估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一、加强监测设备建设,提升监测设备覆盖率。
在城市地区,可以增加定点监测站点,并且在农村地区,可以采用移动监测手段或者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来补充监测设备不足的问题,以实现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采用新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
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同时可以采用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来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和评价,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规定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规定1. 前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家都制定了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的规定。
本文将介绍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规定,包括监测方法、评价标准、责任分工等内容。
2. 监测方法2.1 固定监测站为了全面了解各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我国在各个城市和工业区域设置了固定监测站。
这些监测站采用现代化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2.2 移动监测车除了固定监测站外,我国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移动监测车,用于在特定地点进行临时的污染物监测。
移动监测车可以根据需要在城市、工业园区等地进行监测,从而获取更加详细的空气质量数据。
2.3 基于遥感技术的监测除了实地监测外,我国还广泛采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的区域进行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空气质量信息,帮助了解大气污染的传输路径、迁移规律等。
3. 评价标准3.1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PI)我国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PI)来评价空气质量状况。
API通过对不同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综合的空气质量指数,方便对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比较和评价。
根据API的数值大小,我国将空气质量分为五个等级: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
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污染物浓度范围和健康影响。
3.2 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控制空气污染,我国还制定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这些排放标准规定了不同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企业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确保其排放物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3 健康风险评估在评价空气质量时,还需要考虑到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通过分析不同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可以评估出不同空气污染状况下的健康风险。
这些评估结果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4. 责任分工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需要各方共同协作。
aqi评价标准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
以下是常见的AQI评价标准:
- 0-50:空气质量优,对健康没有明显影响。
- 51-100:空气质量良好,一般人群可以正常活动,但对极少数特别敏感人群可能有轻微影响。
- 101-150:轻度污染,敏感人群可能出现咳嗽、喉咙不适等症状。
- 151-200:中度污染,对敏感人群有明显影响,一般人群也可能感到不适。
- 201-300:重度污染,对心脏病和肺病患者影响较大,一般人群普遍出现明显症状。
- 301-500:严重污染,对所有人群都有严重影响,出现更加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存在稍有不同的AQI评价标准,上述标准仅为一般参考。
1。
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标准
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空气质量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而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则是衡量和评价空气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围绕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展开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空气质量监测的目的与意义、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与方法、评价标准的制定与更新、标准执行与监管、标准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空气质量监测的目的与意义空气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环境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评估空气质量的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质量监测的意义在于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空气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和减排措施,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与方法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包括各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颗粒物、大气气象条件等。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在线监测、移动监测和定点监测等。
在线监测主要通过安装在监测点位的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各项空气指标;移动监测则是利用移动采样车辆或装置进行实时监测;定点监测是在指定地点定期采集空气样品,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三、评价标准的制定与更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等,经过科学评估和大量数据支持,结合实际情况和环境目标确定相应的指标和限值。
评价标准的更新是根据新的科学研究和环境要求,经过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对原有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标准执行与监管为确保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的有效执行和监管,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管理体系。
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级、地方级和企事业单位的监测点位,确保全面覆盖不同地域和行业;管理体系涉及监测设备的选型、校准和维护,数据的存储分析和报告发布等,以及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执法机制。
五、标准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促使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风险;可以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空气质量信息,引导公众科学地进行健康保护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政府的决策和治理措施;可以为环保行业提供标准化的监测服务和技术支持,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
1. 室内空气质量指数(IAQ):衡量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的综合指标,包括有害
气体浓度、颗粒物浓度、湿度等参数的综合评估。
2. 二氧化碳浓度:衡量室内空气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高浓度会导致头晕、嗜睡等
不适症状。
3. 有害气体浓度:监测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评估是否超过卫生标准。
4. 颗粒物浓度:监测室内空气中悬浮颗粒物(PM10和PM2.5)的浓度,评估是否超过卫生标准。
5. TVOC浓度:监测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总浓度,评估是否超过卫生标准。
6. 大气压力:监测室内大气压力,评估其是否处于正常范围。
7. 温度:监测室内空气的温度,评估是否处于舒适范围。
8. 相对湿度:监测室内空气中水分的含量,评估是否处于舒适范围。
9. 噪音水平:监测室内噪音水平,评估是否超过正常工作和休息的标准。
10. 照明水平:监测室内照明亮度,评估是否满足室内工作和活动的照明需求。
11. 空气流通率:监测室内空气的流通情况,评估是否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
12. PM2.5/PM10比值:评估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比值,用于判断空气污染源的类型。
13. 室内异味评估:评估室内是否存在异味,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污染源。
14. 室内细菌浓度:监测室内空气中细菌的浓度,评估是否超过卫生标准。
15. PM2.5质量浓度分级:根据监测到的PM2.5浓度,将空气质量分为不同等级,如优、良、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摘要:以嘉应大学的空气质量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欲监测环境进行布点和采样;对校园空气中SO2和NOx进行连续检测和分析,采用了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测量吸光度,测定SO2、NO x的日均浓度,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以此来判定校园空气污染指数及污染现状。
结果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车辆的行驶也是校园噪声的主要来源,校园的总体空气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
关键词:SO2、NOx、校区空气污染指数(API)1 引言校园是大学生在在校学习和活动的外界环境,校园作为一个特定外在环境,其人口密集程度大,所处环境状况复杂,其环境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威胁到这一代人日后的成长发展。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院校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校园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而当前关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天气质量及城市概况交通的空气品质问题分析,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即使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可掌握校园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展开校园空气污染的预测工作,评价校园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弄清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控制校园区域污染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本次试验,也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2 实验部分2.1 理论分析2.1.1 空气中SO2的测定原理测定空气中SO2常用方法有四氯汞盐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甲醛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紫外荧光法等。
本实验采用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按照所用的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含磷酸多少,分为两种操作方法。
方法一含磷酸量少,最后溶液的pH值为1.6±0.1,呈红紫色,最大吸收峰在548nm处,方法灵敏度高,但试剂空白值高。
方法二含磷酸量多,最后溶液的pH值为1.2±0.1,呈蓝紫色,最大吸收峰在575nm处,方法灵敏度较前者低,但试剂空白值低,是我国广泛采用的方法。
2.1.2 空气中NOx的测定原理测定空气中NO x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分光光度法和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法一般用于连续自动监测。
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以NO和NO2形态存在。
测定时将NO氧化成NO2,用吸收液吸收后,首先生成亚硝酸和硝酸。
其中,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作用,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根据颜色深浅比色定量。
因为NO2(气)不是全部转化为NO2-(液),故在计算结果时应除以转换系数(称为Saltzman实验系数,用标准气体通过实验测定)。
按照氧化NO所用氧化剂不同,分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和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
本实验采用后一方法。
2.2 实验装置和方法2.2.1 测定SO2的实验装置多孔玻板吸收管(用于短时间采样)、多孔玻板吸收瓶(用于24h采样)、空气采样器:流量0~1L/min、分光光度计。
2.2.2 测定SO2的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取8支10mL具塞比色管,按下列参数和方法配制标准色列。
在以上各比色管中加入6.0 g/L 氨基磺酸铵溶液0.50mL ,摇匀。
再加2.0 g/L 甲醛溶液0.50 mL 及0.016%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1.50 mL ,摇匀。
当室温为15~20℃时,显色30 min ;室温为20~25℃时,显色20 min ;室温为25~30℃时,显色15 min 。
用1cm 比色皿,于575 nm 波长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试剂空白值不应大于0.050吸光度。
以吸光度(扣除试剂空白值)对二氧化硫含量(μg)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各点的SO 2含量与其吸光度的比值,取各点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计算因子(Bs)。
采样:量取5mL 四氯汞钾吸收液于多孔玻璃吸收管(棕色),通过塑料管连接在采样器上,在各采样点以0.5L/min 流量采气10~20L 。
采样完毕,封闭进出口,带回实验室供测定。
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吸收液放置20 min 后,转入10 mL 比色管中,用少许水洗涤吸收管并转入比色管中,使其总体积为5 mL ,再加入0.50 mL 6g/L 的氨基磺酸铵溶液,摇匀,放置10 min ,以消除NOx 的干扰。
以下步骤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按下式计算空气中SO 2浓度(C):30()(/)S NA AB c mg m V -= 式中:A ——样品溶液的吸光度;A 0——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B s ——计算因子(μg/吸光度);V N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
在测定每批样品时,至少要加入一个已知SO 2浓度的控制样品同时测定,以保证计算因子的可靠性。
2.2.3 测定NOx的实验装置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多孔玻板吸收管(装10 mL吸收液型)、便携式空气采样器:流量围0~1L/min、分光光度计。
2.2.4测定NOx的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支10mL具塞比色管,按下列参数和方法配制NO2-标准溶液色列:NO2-标准溶液色列将各管溶液混匀,于暗处放置20 min(室温低于20℃时放置40 min以上),用1 cm比色皿于波长540 nm处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扣除试剂空白溶液吸光度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采样:吸取10.0 mL吸收液于多孔玻板吸收管中,用尽量短的硅橡胶管将其串联在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和空气采样器之间,以0.4 mL/min流量采气4~24L。
在采样的同时,应记录现场温度和大气压力。
样品测定:采样后于暗放置20 min(室温20℃以下放置40 min以上)后,用水将吸收管中吸收液的体积补充至标线,混匀,按照绘制标准曲线的方法和条件测量试剂空白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按下式计算空气中NO x的浓度:式中:C NOx——空气中NO x的浓度(以NO2计,mg/m3);A、A0——分别为样品溶液和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b、a——分别为标准曲线的斜率(吸光度·mL/μg)和截距;V——采样用吸收液体积(mL);V0——换算为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F——Saltzman实验系数,0.88(空气中NO x浓度超过0.720 mg/m3时取0.77)。
2.3 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对田师正门的数据分析:表1 SO2的含量和相对应的吸光度二氧化硫含量(μg)0.00 1.20 2.00 2.80 3.20 3.60 4.40 5.40吸光度0.032 0.079 0.110 0.145 0.160 0.175 0.205 0.241根据表1,绘制标准曲线如图1:图1根据SO2的标准曲线,由两次采样测得的吸光度算出SO2的浓度如下表:表2 SO2的浓度SO2含量(μg)SO2浓度(mg/m3)第一次采样吸光度0.035 0 0第二次采样吸光度0.040 0 0表3 NOx的含量和相对应的吸光度亚硝酸钠含量(μg)0.00 1.00 2.00 3.00 4.00 5.00 吸光度0.013 0.088 0.165 0.240 0.316 0.395 根据表3,绘制标准曲线如图2:图2根据NOx的标准曲线,由两次采样测得的吸光度算出NOx的浓度如下表:表4 NOx的浓度NOx含量(μg)NO x浓度(mg/m3)第一次采样吸光度0.032 0.050 0.0023第二次采样吸光度0.034 0.076 0.0035根据表3,表4,得出SO2的平均浓度=0;NOx的平均浓度=0.0029。
可分析,在田师不存在烧煤炭的居民区,因此,在田师正门处测不到S02,而可以测到NOx,因为田师周围经常有车辆经过,所以会产生NOx,但是车辆来回不频繁,因此,NOx的含量不会超标。
由此可判定,田师周围的空气质量较好。
综合校园五个监测点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西校门南校门锡科门口联通门前田师正门SO2(mg/m3) 0.073 0.003 0.006 0.0445 0NO X(mg/m3) 0.068 0.031 0.0014 0.0235 0.0029L eq(dB)68.1 66.4 67.9 65.5 59.6根据国家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如下表所以:对比上述两表格,可判断各个监测点的污染物的超标情况:西校门南校门锡科门口联通门前田师正门SO2(mg/m3) 0.073 0.003 0.006 0.0445 0NO X(mg/m3) 0.068 0.031 0.0014 0.0235 0.0029浓度限值二级标准一级标准一级标准一级标准一级标准空气质量状况良优优优优L eq(dB)68.1 66.4 67.9 65.5 59.6根据上表,污染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西校门、南校门、联通门前、稀科门口、田师正门。
噪声的等效声级由高到低依次是西校门、稀科门口、南校门、联通门口、田师正门,最高的等效声级68.1不超过我国噪声允许围保护听力的理想值。
西校门污染物的含量最高,噪声的等效声级最大,因为在西校门附近来往的各种车辆很多(包括公车),汽车排放的尾气过多,汽车行驶过程噪声也增多,而近期在修路,处于施工状态,施工设施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也加重了噪声污染,另外,西校门附近聚集了很多小摊点,以及小吃店,这些小吃的制作过程也产生了一些污染物,而这些小摊点又成了学生的聚集处,因此,这也是噪声的来源之处。
南校门污染物的含量较西校门低,噪声的等效声级也偏高,66.4dB 已经达到环境噪声限值中的“3类环境功能区”,属于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因为在南校门周围,也存在好多小饭馆、果饮店,车辆来往也较多,人流量也偏大,因此,此处的NOx的含量也相对较大,噪声的等效声级也偏大。
联通门前由于较靠近第九区以及教官训练地,可能那周围存在烧煤炭的现象,因此,SO2的含量较高,而联通门前来往的车辆也相对较多,因此,NOx的含量也较高,而此处的人流量不算大,因此,噪声的等效声级相对较小。
在锡科门口,除了上下课的高峰期,来往车辆、人流量都相对很少,而在这附近的绿化也相对较好,因此,污染物的含量及噪声的等效声级都偏低。
对于田师正门,植物覆盖率较高,SO2的含量为零,因为此处除了课室以及网球场,不存在其他的居住区,所以,测不到SO2。
但偶尔会由车辆行驶过,所以,该处还是有NOx,但此处的人流量几乎很小,除了上下课时期,因此,噪声的等效声级也是最低的,59.6dB属于“2类环境功能区”等需要维护安静的区域。
综上分析,可推测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所以,为改善校园的空气质量,我们应推行公车出行,提倡骑行,减少尾气对广大师生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