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自考2011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自考2011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A )A.理论品质B.理论基础C.理论核心D.理论内涵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 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 C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 A )A.客观性B.变动性C.社会性D.能动性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B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 B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 D)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B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A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1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FJ[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FJ[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正确答案】D2.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ABCD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4."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已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C)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6.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A.主权在民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C.分权制衡D.自由.平等.博爱二、单选题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正确答案:D,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B.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D.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正确答案:B,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正确答案:B,10.哲学是A.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正确答案:B,1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C,12.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是A.道德B.哲学C.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正确答案:C,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物质实体。

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发挥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意识性是人之所以具有能动性的重要根据。

主体的意识包括关于对象的意识和主体的自我意识。

人不仅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地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主体的形式可以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

客体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

客体是同主体活动有功能联系和被具体指向的东西。

因此,客体是被历史地规定着的,没有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的客观存在事物,是不具备客体的规定性的。

客体可以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以物质形式、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客体,如录音磁带、电影拷贝、文化书籍、电子计算机存贮系统等。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客体不会自动满足主体的内在需求。

主体和客体又是统一的。

离开客体,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也无所谓客体。

主体的知识水平、技术手段制约着对客体认识和改造的深度和广度。

而客体也会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提高。

主体的活动不能摆脱客体的规律及其条件的制约。

主体的能动性在于认识客体,并把它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三个基本层次。

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

这是主客体关系的最基本方面。

在实践关系中,主体基于对客体的一定认识和自身的需要,提出实践目的,运用工具和手段实现对客体的改造,取得一定的物质成果,把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对象化。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

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C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解析: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 )A.一元论B.二元论C.唯物论D.唯心论解析: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就是一元论,根据统一于物质还是意识,又区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D )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解析: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解析: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C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第 1 页解析:唯物辩证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B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D.对立统一的原理解析: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全国2011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全国2011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评分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理论品质B.理论基础C.理论核心D.理论内涵正确答案:A(1分)注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B(1分)注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正确答案:D(1分)注解: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那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片精神(“理念气“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邻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A(1分)注解: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的观点看问题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正确答案:C(1分)注解:粮食同稻谷、小炭、大豆、高粱之间的关系如同水果和苹果、梨、桃等的关系,是一种普遍与特殊性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

这是二者之间的最基本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这是指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通过这种改造,主体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

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主体指认识者,即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

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人作为认识主体,既可以个体面貌出现,也可以群体一员面貌出现,还可以人类整体一员面貌出现。

因此,主体的存在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整体主体。

个人主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

原则上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同主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和对象。

客体主要包括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客体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对象性。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紧密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主体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唯心主义颠倒主客体关系,认为客体依赖主体而存在,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

主观唯心主义者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贝克莱说:“物是感觉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主体是“绝对观念”,自然界和社会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机械唯物主义承认客体不依赖主体,但不懂得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他们都没有正确说明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江苏自考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

江苏自考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析: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A)2-99A.唯心主义先验论 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C.唯物主义反映论 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解析:A,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解析: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A、普遍性B、特殊性C、不确定性D、绝对性解析:C,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5.在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属于()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解析:D,在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属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2.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解析:B,旧唯物主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所以B项正确。

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解析:B,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版)章节题库(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圣才出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版)章节题库(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圣才出品】

第6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名词解释1.认识的主体答: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

它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中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2.认识的客体答: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3.唯物主义反映论答: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

4.认识的辩证过程答: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毛泽东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答:①感性认识是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须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

它和感性认识一起,构成了认识的完整过程。

6.概念、判断、推理答:①概念是指对同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或本质的反映。

概念是进行概括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感性直观,它的形成标志着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2021年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

2021年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

2021年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一、单选题(共30题)1.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我国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合作社经济D:国营经济【答案】:D【解析】:2.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A: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C:价值和使用价值D:价值和交换价值【答案】:C【解析】:3.下列各项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是()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答案】:C【解析】: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

A:香国际社会B:两岸交流C:台湾当局D:台湾人民【答案】:D【解析】:5.邓演达在1930年8月领导成立的中间党派是()A:中华职业教育社B:中国国家社会党C:中国青年党D: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答案】:D【解析】:6.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答案】:B【解析】:7.《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A:李大钊B:陈独秀C:陈望道D:毛泽东【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后不久,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绝对性的优点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D:相对性的优点【答案】:C【解析】:9.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社会管理活动B:科学实验活动C:社会改革活动D:物质生产活动【答案】:D【解析】:10.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答案】:C【解析】: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答案】:C【解析】:12.在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中,属于渗透性因素的是()。

马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马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制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2二者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声音与价值的真实来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3国家和私人企业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的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即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上】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上】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正确答案是】:C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答案是】:B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正确答案是】:D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正确答案是】:A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正确答案是】:B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正确答案是】:C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正确答案是】:D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正确答案是】:B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正确答案是】:A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正确答案是】:C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答案是】:D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正确答案是】:A13、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正确答案是】:D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习题部分1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习题部分1

一、基础训练(一)单选题1.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4.“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论D.反映论(二)不定项选择题1.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C.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D.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重构2.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表明A.认识来源于巨人B.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实践不是认识的惟一来源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3.“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个论断揭示了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5.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确答案:B
实践关系就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关系)
认识关系就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审美关系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
价值关系需要和被需要的或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主体指认识者,即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

原则上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同主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和对象。

客体主要包括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客体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对象性。

①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进人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②二者又是统一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客体制约主体,主体又能动地反映客体.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主体与客体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自考赢家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课程代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自考赢家1.作为XXXXXX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绪论章第4页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确答案:C(1分)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第1章第36页A.一元论C.唯物论正确答案:A(1分)3.XXX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第1章第40页A.生命物质的共性C.无形物质的共性正确答案:D(1分)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第1章第41页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正确答案:D(1分)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第1章第56页A.逻辑分析法C.矛盾阐发法正确答案:C(1分)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第1章第68页A.辩证唯心主义谬误观C.汗青唯心主义群众观正确答案:B(1分)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第2章第101页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B.二元论D.唯心论B.自然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B.内容和方式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阶级分析法D.精神阐发法B.辩证否定的原理D.对立统一的原理B.相互依存的关系1自考赢家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确答案:A(1分)D.彼此作用的关系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第2章第106页A.概念、判断、推理C.阐发、归纳、综合正确答案:B(1分)9.谬误的发展是一个【】第2章第116页A.从主观谬误走向客观谬误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正确答案:D(1分)lO.党的头脑路线的核心是【】第2章第127页A.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答案:B(1分)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第3章第132页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正确答案:B(1分)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第3章第139页A.经济关系C.思想关系正确答案:A(1分)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第3章第144页A.艺术C.政治正确答案:C(1分)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理想性上是【】第3章第170页A.人的代价追求C.人的情感立场正确答案:D(1分)15.具体劳动【】第4章第185页2B.感觉、知觉、表象D.识记、XXX、假说B.从部分谬误走向周全谬误的过程D.从相对谬误走向绝对谬误的过程B.实事求是D.在理论中检验和发展谬误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B.政治关系D.血缘关系B.宗教D.哲学B.人的政治立场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考赢家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答案:C(1分)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D.创造剩余代价16.价值规律是【】第4章第191页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正确答案:B(1分)17.劳动力代价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第4章第198页A.它由剩余代价决定C.它由自身的使用代价决定正确答案:D(1分)1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第4章第203页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确答案:C(1分)19.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第5章第225页A.购买阶段C.贩卖阶段正确答案:A(1分)20.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急的本源是【】第5章第235页A.生产相对过剩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正确答案:C(1分)21.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第5章第240页A.年利润量/年预支可变资本C.年剩余代价量/年预支可变资本正确答案:D(1分)22.下列资本形式中不属于职能资本的是【】第5章第250页.A.产业资本C.借贷资本B.商品经济的根本纪律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B.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D.它包括汗青和道德因素B.生产阶段D.流通阶段B.需求绝对减少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B.年利润量/年预付不变资本D.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B.商业资本D.农业资本3自考赢家正确答案:C(1分)23.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部分,与之相应的具体组织形式是【】第5章第255页A.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C.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正确答案:A(1分)24.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指的是【】第6章第270页A.超大型、把持性的银行资本B.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活动的资本C.垄断的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D.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本的总和正确答案:C(1分)25.“过剩资本”的出现是【】第6章第284页A.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C.资本输出的财力根蒂根基正确答案:C(1分)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第6章第274页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C.私人把持资本主义阶段正确答案:D(1分)27.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第7章第304页A.XXXC.XXX正确答案:B(1分)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第7章第334页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设高度发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建设强盛、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正确答案:D(1分)29.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第8章第348页4B.董事会、理事会、职代会D.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B.资本循环的物质基础D.引进资本的必然结果B.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D.国家把持资本主义阶段B.圣西门D.XXX自考赢家A.社会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正确答案:B(1分)B.共产主义社会D.信息社会30.当代中国群众的汗青使命是【】章8第361页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覆灭等级制度和阶层差别正确答案:A(1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第14页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是以理论为根蒂根基的科学性和反动性的统一绪论第16页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绪论第19页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绪论第22页正确答案:ABCD(2分)32.除了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还有【】第1章第55页A.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答案:AC(2分)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确答案:ABCD(2分)3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谬误观上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第2章第116页(理解)A.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C.谬误和错误的彼此转化正确答案:CD(2分)35.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第3章第149页A.渔猎社会C.工业社会正确答案:ABCD(2分)36.简单商品经济中包含的各种矛盾有【】第4章第191页(理解)5B.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D.促使国家自行消亡B.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D.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理论是检验熟悉谬误性的唯一标准B.真理的相对性D.真理的绝对性B.农业社会D.信息社会自考赢家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正确答案:ACD(2分)B.代价与交流代价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3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第5章第229页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正确答案:ABCD(2分)38.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第5章第259页A.不同地块地皮肥饶程度的差别C.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多少正确答案:AB(2分)3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方式主要有【】第6章第278页A.国家购买一部分私人企业的股票B.原国有企业出卖一部分股票给私人C.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兴建新的企业D.原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正确答案:ABC(2分)40.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灭的“三大差别”包括【】第8章第347页A.工农差别C.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正确答案:ABC(2分)B.城乡差别D.干部和群众的差别B.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D.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效率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6自考赢家3、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自考赢家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实践观点是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含义)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也使得客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二是实践按照目的和方案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实践手段把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着一定方向进行。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即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首先就要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总是为社会实践的需要而服务的。

同时,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当代,科学发展观正是来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

第二,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为人的认识提供可能。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正因为实践的工具性,才能使得认识对象的属性、本质得以暴露,使对象成为人的认识可以把握的内容。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实践不但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将活动内化为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形成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使得客体成为可以认识的内容;内化成主体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其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改造认识对象,才能使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得以暴露;只有通过实践使感觉器官直接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反映到人脑中,从而形成一定的认识。

第四,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使其成为人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C)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学说B.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2.根据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可以把哲学派别划分为(B)A.唯物论和唯心论B.一元论和二元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像一阵旋风,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这是一种(A)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辩证法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发展的实质是(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我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是(B)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本质的是(A)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实体C.意识是人的纯粹主观创造D.意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产物7.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性的关系是(B)A.认识关系B.实践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8.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抽象性,另一个是(C)A.能动性B.直接性C.间接性D.客观性9.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真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C)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11.在社会意识中,思想体系是(B)A.低级层次的社会意识B.高级层次的社会意识C.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D.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12.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折衷主义观点D.机械决定论观点1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它们之间是(D)A.相互孤立的关系B.相互平行的关系C.相互决定的关系D.相互制约的关系14.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B)A.思想观念的分歧B.物质利益的对立C.宗教信仰的不同D.政治主张的差异15.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C)A.历史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分析的方法B.现实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分析的方法C.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D.现实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16.商品价值的实体是(D)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7.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A.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B.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比率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18.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A)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平均剩余价值生产19.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C)A.议会民主制B.君主立宪制C.资产阶级专政D.总统共和制20.下列各项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A.以生产工具形式存在的资本B.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D.以厂房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21.生产不再下降,失业不再增加,企业倒闭停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