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下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科版六下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教科版六下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日食和月食》是以一副简单的日食发生过程图来告诉学生日食发生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教科版六下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
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
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现象:分析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小学科学_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日食的内容,第二部分介绍的是月食的内容。
教材的前三课分别介绍了月球,月相变化以及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
日食和月食都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他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在本课中,让学生在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观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向学生传递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究科学概念建构的思路。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日食月食学生虽然听说过或者是个别的学生观察过的天文现象。
但是对其具体的成因深奥的内容没有很深入的研究。
所以这节课首先激发起他们的学习乐趣,一起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进而达成新课标准下模型思维,空间思维的建构。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2知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3了解月食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日食月食提出他们是怎样形成的问题;2、根据问题提出假设,为假设找证据,推理论证,实现科学探究的真实意义;3、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成因,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科学态度目标1、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交流中;2、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天文现像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思路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疑问。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重在让学生自行获取证据来解释。
通过观察分析太阳被挡住时黑影的特点,模拟日、月食实验自己得到证据,进行解释。
利用课件,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证实、完善。
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的形成》教学设计《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第18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渠道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以往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先让学生观看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
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日食和月食|教科版 (14)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日全食。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先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
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
第4课《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日食”,第二部分是“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天文现象。
把这两个现象作为学生的学习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造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一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对学生在本单元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日食和月食都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它们同月球和地球的影子有直接的关系。
日食和月球的影子有关,月球影子投落到地球表面,是发生日食的原因。
当月球影子扫过地表某一地方时,因太阳被月球所遮挡,这一地区的人们会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变暗,这就是日食。
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没有环食。
月球不会发生环食,是由于地球比月球大得多,地球的本影长度远远大于月球本影的长度,也大大超过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在本课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处于月影中某一地区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变暗,发生日食。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现象及其观测方法。
本章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月球等基本的天文知识,对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有一定的经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测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
2.学会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增强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发生条件。
2.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在历史上的观测实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日食和月食的演示模型。
3.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学生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
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每组设计一种观测方案,并准备进行实践活动。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各组的观测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并强调观测日食和月食时的注意事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一课,教材在本课之前编排了《地球的卫星-月球》、《月相变化》、《我们来造环形山》三课,通过对这三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本课学习月球遮挡住太阳光提供了知识基础。
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本课之后学生还要学习《太阳系》、《在星空中(一)、(二)》、《探索宇宙》,开始走出太阳系走向银河系甚至是整个宇宙,而本课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也是学生了解宇宙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页: 1本课教学以“日食”的探究活动为重点,“月食”的探究为延伸活动。
根据对学生前概念的探测,结合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用引导学生“从浅显的实际观测经验”逐步递进到“深入的科学探究”这一指导思路来设计教学活动。
先让学生回忆观察日食的亲身经历,挖掘学生的潜在经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找出证据来说明是月球挡住太阳光;再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天体的运动,同时初步认识产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然后利用模拟实验收集到的证据,说明日食形成的具体条件,体验到不同区域观察到的日食现象是不同的,再综合所有信息合理解释日食成因,建构科学概念;最后期待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探究“日食”的方法,在课后继续展开“月食”成因的探索。
本课设计强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以学为本,把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模拟情境来进行探究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观察记录和交流研讨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日食和月食_教案2
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月食成因示意图)学生准备:手电筒,玻璃球,乒乓球。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仔细观察,图片当中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出示图片)你来说。
生:很混乱,在打斗。
师:是的,这是在2500多年前,米提斯因入侵利比亚而引起的两族之间的战争,连续五年未见胜负。
有一天两族又在激烈交战,突然士兵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边说边出示文字)生:一个黑影遮住了光芒四射的太阳,黑影从太阳的西边渐渐向中心靠近,黑影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太阳不见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降临。
师:据考证这是发生了一种天文现象,而这场战争也因为这个天文现象而达成了和平。
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天文现象是什么?你说。
生:日食。
师:请坐。
还有不同意见吗?生:应该是日全食。
师:大家认为这个奇特天文现象就是生:日食。
(教师板书日食)2.认识日食师:你看见过日食吗?生:见过。
师:想一想,你所见过的日食是什么样子的?你来说。
生:阳光再也见不到了。
师:还有呢?生:太阳不见了,但是光芒还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什么,并且了解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发生原理。
2.能够区分日食和月食,并能够正确描述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3.了解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4.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内容1.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特点。
2.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
3.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
4.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实验材料:灯光、球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点。
激发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特点。
重点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并与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位置关系进行对比解释。
3. 讨论与分组活动(25分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发生原理。
每个小组从发生原理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4. 实验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每个小组使用灯光、球形模型等实验材料,观察和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5. 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引用相关的科学新闻或实例,延伸讨论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6. 小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对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将学生组织起来,观察和记录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鼓励学生参与天文学爱好者组织,深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相关知识,并与其他天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
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XX 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XX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设计中一反常态,把以往更多关注逻辑推理的验证性试验转化为建立在探索性发现实验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从运用以往光与影的学习基础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对光源、挡光物体、受光物体三者因位置关系变化而产生投影变化的认识,并依据此认识描绘出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或呈现的现象。
在学生自主建构出物体之间挡光、受光与投影之间的关系后,呈现了一组教师组织学生观测天文活动拍摄的图片。
这一活动既引出学生借课堂前半段活动认识成果解释或重新建构出对日食成因的认识,又引发学生对自然届神奇现象的好奇。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局部。
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和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同学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局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身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
这种说课稿,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同学认识日食的成因。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
日食部分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本节课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有趣、有吸引力,还有助于学生后边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状态。
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宇宙天体是运动的,这对学生在本单元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已有初步的认识,另外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加之学生在课前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日食和月食产生已有了很大程度地了解。
但相对来说,学生搜集的资料毕竟不够全面,因此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日食和月食 l 教科版【推荐】
《日食和月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知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因月球遮住了太阳光而形成了“日食”。
(3)了解月食是地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了解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月球遮住了太阳光(或部分),发生“日食”现象。
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课件;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教师:在2500多年前,有两个小国家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五年未见胜负,将士们尸横遍野,老百姓哀声载道。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泰勒斯预先知道有天文现象要发生,便扬言上天反对战争,某一日会使太阳消逝。
到了那一天,两军正在酣战不停,突然,光芒四射的太阳被一个黑影遮住了,黑影从太阳的西缘渐渐向中心靠近,黑影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太阳不见了,天色一片昏暗,仅有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
双方士兵将领大为恐惧,于是停战和好,后来两国还互通婚姻。
据考证,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一次天文现象。
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天文现象吗?(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这种天文现象是日食。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吗?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日食和月食。
二、进入新课(一)、日食(展示日食图片)教师: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日食和月食》【创新教案】
《日食和月食》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学情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天文现象。
把这两个现象作为学生的学习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造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对学生在本单元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评价任务1.推测日食产生的原因并做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推测月食产生的原因并做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这一节内容是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类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规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对日食和月食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对于观察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学生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的理解。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2.演示法:通过图片和实例来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3.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2.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关注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以及科学家是如何利用日食和月食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通用6篇)日食和月食都是天文学中一种有趣的现象,但它们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接下来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制教育小学自然第11册第15课教学目的和要求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设计理念从自主观察中发现自然现象,以独立思考、小组集中讨论来找出日食与月食的成因,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日食与月食”的教学挂图、“三球仪”、CAI课件等教学程序一、课件引入:1987年9月23日上午,在天空中发生了一个特殊有趣的现象——明亮的天空突然变得昏暗了,透过墨色玻璃看,发现太阳右上角的光被一星体遮住了,太阳出现了一个弧形的小缺口,渐渐地,缺口越来越大,太阳像一轮弦月挂在天空中…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现象就是日食。
你觉得有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成因,好吗?(板书:日食和月食)二、自主探究:1.关于“日食和月食”,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可能会问:(1)什么叫日食,什么是月食?(2)日食有几种?(3)日食与月食各是怎么产生的?… … …2.出示日食图,结合书上的图,同桌研究、讨论:(1)在日食发生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现象?(2)太阳肖可能被哪个星球遮住了?为什么?(3)太阳光为什么会被遮住?为什么一会儿又重新复原?3.演示“三球仪”,学生小结:(1)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2)介绍日食的种类。
4.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形成:(1)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是怎样的?(2)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3)月食是怎样形成的?三、总结拓展: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疑问?2.运用“日食”、“月食”知识破除类似“天狗吃月”的迷信说法。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小学科学_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观看视频——日食形成过程,分析并推测日食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的;2.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通过分组设计并开展模拟实验,研究日食的成因,能用模型或图示进行解释;3.通过对日食成因的研究,来初步解释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善于与他人合作。
2.能够有依据地进行推理与联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3.产生探究日食和月食以及其他天体更多现象的兴趣。
科学概念: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3.通过对日食和月食成因的探究,建立对日、地、月这三个小天体系统的丰富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设计并能用模拟实验研究日食的成因。
2.能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的成因。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日食的成因,进而认识日、地、月这三个星体组成的小天体系统。
●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插电球形灯泡台灯、乒乓球、观察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通过对宇宙单元前四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卫星——月球的基本资料,还研究了月相的形成原因。
今天我们继续我们的宇宙之旅。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形式,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培养学生单元整体的思想。
2.师:公元前585年的1天,吕底亚人和米提亚人正在交战。
突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光一点点吞食,顿时天昏地暗,士兵们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厮杀,双方宣布停战。
过了不久,太阳又慢慢重新出现。
你知道消弭这场战争的这一天文现象是什么吗?学生回答预设:日食师: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挡的现象叫日食。
中国观测日食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全世界范围内最近的一次日食是2017年8月21日,发生在美国的日全食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的形成》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第18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渠道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以往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先让学生观看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
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
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的教学内容,本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
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XX 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XX
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设计中一反常态,把以往更多关注逻辑推理的验证性试验转化为建立在探索性发现实验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从运用以往光与影的学习基础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对光源、挡光物体、受光物体三者因位置关系变化而产生投影变化的认识,并依据此认识描绘出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或呈现的现象。
在学生自主建构出物体之间挡光、受光与投影之间的关系后,呈现了一组教师组织学生观测天文活动拍摄的图片。
这一活动既引出学生借堂前半段活动认识成果解释或重新建构出对日食成因的认识,又引发学生对自然届神奇现象的好奇。
本的设计思想可以用“自主”和“人文”两个词概括。
尽管早在XX年程改革就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十几年来,一线教师出于对学科“术”的追求,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问一答式的堂格局充斥着“巷子里赶猪”的堂文化。
“自主”被狭隘地定义为学生自己做老师提出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自主选择、主动发现成
为程改革以来的“奢求”。
缺少了自主和自立的堂文化,更何谈培养真正自信的学生。
如果说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呈现的是重“术”的文化,那么,这也必然是轻“人”的堂文化的重要表现。
可怕的是,我们我们的堂不仅仅轻“人”,同时也还轻“物”。
教学更多地被局限在教室这个空间里,学生除了和文字打交道以外,更多的是和冷冰冰的实验器材打交道。
如果教师教学设计得好,倒还能够让冰冷的器材发挥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果没有设计好,那这些器材只是成为学生理解“术”的手段而已。
长此以往,学生也许会对科学漠然,离我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初衷越来越远。
即使是对科学“术”掌握谙熟的学生,很难说他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官僚,甚至是科技杀手。
因为他们的科学学习中缺少了人文的滋养,缺少了爱。
在我个人看来,本尽管是天文内容,但基于我对科学教育中人文的理解,我把这节更多地定位在了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层面,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影响学生学会敬畏自然、欣赏自然。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用电筒、纸片做探究挡光物体运动与受光物体表面影子变化的实验。
能用简单的图示和箭头表达上述实验的规律。
能根据上述实验和发现,推测或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于与他人合作。
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有意愿和兴趣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宇宙天体带来的神奇与美丽。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正确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难点在于用图示的方法自行总结挡光物体运动与受光物体表面影子变化,同时,运用这一发现迁移认识日食成因也属难点。
六、教学准备
老师:、6个圆片(三种不同颜色及大小各2个)、灯光、摄像头
学生:为每两位学生提供一个手电筒、大小圆形纸片一
张、一份科学记录单、一支记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