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 第十一章 气学的复兴

中国哲学史 第十一章 气学的复兴

第十一章气学的复兴气学兴起于北宋,但张载去世之后,弟子大都归于二程门下,后继乏人,故其学派实际上已经瓦解;加之从《伊洛渊源录》到《宋史•道学传》,都将张载之学并入到濂洛关闽的系统之中而以朱学为其集成,原有的学派特性趋于消失,张载气学只是作为朱熹理气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后人所认识。

这一情况到明代才有了改变。

刘基开始吸纳气学的因素,表现出与道学、心学等不同的特色。

至明代中叶,气学的独特价值日渐受到注重,并逐步成为与程朱、陆王之学相抗衡的力量。

在罗钦顺、王廷相等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以气为本的思想流行起来,气学在经历了五百年的沉寂之后终得以复兴。

第一节罗钦顺从道学向气学的过渡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

罗钦顺与王守仁是同时代人,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友善,自幼接受的也都是朱学系统的教育。

但罗钦顺不像王守仁那样曾经是朱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说自己年少时虽读圣贤书,但亦是“知有圣贤之训而已”,并没有有所深入。

起初引起他兴趣的是佛学,他潜心钻研,“为之精思达旦”,以为佛学所说“至奇精妙,天下之理莫或加焉”。

直到他38岁开始担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才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圣贤之书,潜玩久之,“始知前所见者,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也”①。

自此之后,以几十年之工夫反复研讨,终于确立起自己的学术。

而且,在“自信”对理学的心性理论有了真切体验的前提下,他认为已能够分辨宋以来流行的“朱陆之学”了②。

罗钦顺的主要著作是《困知记》。

一、理只是气之理理气关系问题自宋以来一直是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朱熹建立在理本论基础上的理先气后又理气不离说成为了主导性的见解,这一见解的核心是理气二物说。

罗钦顺对此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

……千条万绪,纷纭胶轕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

明代官方思想体系的变革与演进

明代官方思想体系的变革与演进

明代官方思想体系的变革与演进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其中,官方思想体系的变革与演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明代官方思想体系的变革明代初期,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基本恢复了元代以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在这个时期,朱元璋非常强调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德治国”、“明君贵法”的口号。

此时期,官方思想体系以儒家为基础,中央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姓资政策,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使得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是明代中期,国家经济开始出现问题。

由于官僚地主的剥削和掠夺,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家园,成为了流民。

这时候,政府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对于普通民众的权益开始忽略不计。

因此,人们对于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也开始受到挑战。

二、明代官方思想体系的演进在这个时期,官方思想体系发生了一些改变。

尤其是近期几十年的研究,让我们对明代思想体系的演进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是官僚集团对朱元璋思想的批判。

朱元璋虽然强调“以德治国”,但是他也采取了一些非常残酷的手段,如“靖难之役”、夺取士人土地等等。

官僚集团采取这样的批判可以理解为对于这些行为的反感。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毛泽东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他认为儒家思想是剥削阶级思想的代表。

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有值得推崇的地方。

此外,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对于官方思想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运动对于儒家思想进行了激烈批判,提倡以科学和民主为基础的现代化思想。

这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基础。

三、结论在明代,中央政府采用了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政策,虽然有一定的问题,但是整体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理学转型与心学先驱

理学转型与心学先驱

实践意义
刘宗周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产 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实践 道德和修养内心,为后世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04
理学转型与心学的历史影 响及评价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解放
理学转型与心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束缚,为当时社 会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推动了文化繁荣
理学转型与心学的发展,引发了诸多文化创新和艺术创作,为当 时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评价与反思
推动了思想进步
理学转型与心学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进步,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需要反思
在肯定理学转型与心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和审视,以避免其负面影响。
05
心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 价值
心学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强调个体的内在价值和尊严
心学提倡个体内心的觉醒和自我实现,与现代社会强调个性、自 主和自我价值的观念相契合。
深远的影响。
03
心学先驱的代表人物及其 思想
陆九渊的思想
思想来源
陆九渊的思想主要受到孟子的影响 ,他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强调 人的本心是万物的尺度。
核心观点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人的 本心具备一切真理,强调直接体验 和直观内省。
方法论
陆九渊主张“易简”,即直接回归 本心,通过直观内省来认识真理。
转变过程
从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对理学的批判、心学的兴起和发展等。
实质
理学转型的实质在于从外在的规范向内在的自觉转变,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我认识。
“心学”与“理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两者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分支,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 责任。

明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明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是一个既有独特性又有复杂性的过程。

此过程中囊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辉煌时期。

儒家思想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在明代得到了广泛发展。

明初,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主张人本身就有一种良知,只是因为外在的干扰使得良知被掩盖,所以要进行修身、齐家、治国的过程才能让良知得以恢复和发扬。

这一观点对明代后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贽则提出了“癸辛体”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之分,宇宙之中万物是相互矛盾又相互补足的。

这一观点主张中庸之道,在明代的思想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新儒家思想的兴起明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知识分子的兴起,出现了不少新儒家学派。

王船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的“格物致知”在当时引起了震动,提出了世界观与人的宗教观念的思考,形成了一种新的儒家学派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以心智而达理智”,认为理智本质上是人类心智的体现,又强调实践性,突出实践经验在形成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佛教文化的繁荣明朝时期,佛教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在发扬壮大,明代时期也不例外。

法眼照宗等佛学大师的思想,对佛教内在的宗教观念和哲学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研究。

在文学艺术方面,佛教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逐渐兴盛。

可以说,在明代中国,佛教文化得到了繁荣的发展,为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学艺术的繁荣明代的思想文化充满了多个学派的交融与互相结合,这种文化氛围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明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具有丰富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如杨维桢的《武披诗》展现了军队指挥的方法,宫廷小说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如《金瓶梅》以其细腻的笔法和真实的故事情节,深受读者欢迎。

此外,明代绘画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徐悲鸿等艺术家,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艺术风格,为中华文化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思想概述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思想概述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思想概述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279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代思想概述明代思想史是以理学的发展和演变为主要脉络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又是一部哲学思想发展史。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里谈到哲学史的含义时这样说: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借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深入上帝的本质,并且为我们赢得最高的珍宝,理性知识的珍宝。

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是有优秀文化历史的民族,他们的哲学家所从事的思想活动都是在竭力地深入上帝的本质,尽管哲学家们接近上帝的路途不同。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兼思想家的人物说过,在最高的层次上,人类的精神和思想是相通的。

这就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无论是东路还是西路,南路还是北路,人们最终是可以相会在峰顶的。

然而,人们毕竟要经过特定的登山途径才能站在峰顶领略无限风光。

我们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就是想了解一下中国的理性思维的英雄们是沿着什么途径深入上帝的本质,登上人类精神的最高点的。

与希腊、印度两大文化区不同,中国大文化区内的哲学家们是以构筑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来深入上帝的本质的。

这种理想包括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两个层面。

它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思维路线,以内圣外王为行为实践方式,最后交汇在道的最高范畴上。

金岳霖先生称道为中国大文化区的中坚思想.中国哲学也可称为道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实际上就是道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至北宋时,道被思想家们赋予了新的内涵,被解释为理.围绕着理而进行思想活动的人们称为理学家。

尽管道的外在形态变了,然而它的精神血脉却仍深潜在中国哲学的思想流程中。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走向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它原本是要张扬一种大同、和谐、亲情、友情的文化理想,通过哲学的思考给整个社会生活提供一种价值参照和世界观的指导原则,由于它的实践取向不是立足于超越而是立足于参与,也即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理想,加之它的主要内容是为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而设计的,因此,它又与现存的社会模式乃至政权力量有了相当的亲和性。

明朝时期的学术争鸣

明朝时期的学术争鸣

明朝时期的学术争鸣明朝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逐渐兴起,学术争鸣愈加激烈。

在这个时期,学术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以独特的观点和不同的思路进行讨论和学术研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来简单谈一下明朝时期的学术争鸣。

一、理学派与心学派的较量在明朝时期,学术界主要分为两派:理学与心学。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注重从物理环境和感性直觉中得出正确认识;后者则强调人的感性经验和直觉的重要性,主张“知行合一”,强调行为和思维的一致性。

这两派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朱熹和王阳明。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四书五经”经典注释的“程朱理学”,并把“格物致知”作为其核心内容,认为通过对物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来达到对人生的深入认知和理解。

王阳明则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真正的道理并不是外在的客体,而是内部的自我感受。

他提出了“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认为内在体验对于人的认知至关重要,并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这两派正面交锋,引起了持久的学术争鸣。

这种争论首先体现在朱熹和王阳明的著作中,其次是两派学者的思想交流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尽管双方不时互相尊重和交流理念,但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二、文学界的思想激荡在明朝时期,文学界也充满了激情和纷争。

王建、陈维崧、文徵明等人的文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辩论和交流也十分激烈。

在文学范畴中,王建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作品要具有思想性和价值性,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展现出这一思路。

陈维崧则是“旧体诗”派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上强调“古文”和“唐诗”的影响,并提出了独特的“齐梁体”诗歌体裁。

文徵明则在艺术上注重弘扬“隐逸”和“风骨”,他的画作和诗歌都充满了思辨和深度,并提倡爱国和博爱的精神。

三、科学界的创新探索在科学领域,明朝时期也有众多杰出的学者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例如,徐光启提出了使用等量盐酸溶液检验金银的方法,推动了化学分析领域的研究;李之藻研究蚕桑,创造了新的品种,推动了中国的蚕桑生产;许慎编写了《说文解字》,开创了汉字学领域的研究。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30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理气关系是理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也是程朱理学体系的核心。

前面我们已经表述过了这样的想法,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化:一是由陈献章开始,经过湛若水这一中间环节,最后由王守仁完成的以心为本体的心学思想体系;再就是与朱熹理气思想相对峙的以气为本体的气学思想体系,这方面的主要思想代表有罗钦顺、王廷相。

就朱熹的思想体系来说,理是第一性的,是产生万物的神秘的根源。

朱熹论述宇宙的结构,大体上采用了张载的学说,但是当他从哲学方面概括的时候,便与张载的气的观点有了差异。

他认为气是不断由理创造,又不断归于消灭的暂时现象,而理则是永恒的本体。

罗钦顺、王廷相吸取了张载宇宙观中的气学思想,并加以发展。

他们一方面批判王学,一方面改造理学,在吸收张载气学思想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哲学中的气论的因素,批判地改造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开创了明代中期的气学思潮。

他们的思想在理学的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从朱熹到王夫之的中间环节。

(一)罗钦顺及其气学思想1。

罗钦顺的生平及其思想形成过程罗钦顺(1465- 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

孝宗弘治六年(1492年)举进士,廷试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翰林院的藏书。

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司业,任间,继续研究学问。

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遭宦官刘瑾的排斥打击,被削职为民。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复职。

后晋升为太常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

嘉靖元年(1522年)升南京吏部尚书。

后改礼部尚书,因父死,未就任。

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固辞不就,旋返回故里,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①罗钦顺与王守仁同时,但他的思想是与王守仁对立的。

在当时王学盛行的情况下,罗钦顺一方面批判王守仁的心学,另一方面又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的改造,从而创立了自己独具特点的气学思想。

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孟子师说

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孟子师说
自后世儒者,事功与仁义分途,于是当变乱之时,力量不足以支持,听其陆沉鱼烂,全身远害, 是乃遗亲后君者也。③
“仁义” 与 “事功” 之关系是理学老话题。例如在南宋理学中,朱子与陈亮之间著名的 “王霸义 利之辩” 便是围绕这一关系展开。黄宗羲的观点与前人均不同,这种独特性须从理学形上学的层面 加以诠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周易·系辞上》) 理学形上学探讨超越个别经 验的普遍原理,包括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内在关联或者说世界的本真形态,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 理想社会的设想。这种形上学原理与政教理想之间的紧密关系就是理学家常说的 “体用一源,显微 无间”④。理学家探究和通晓形而上原理,并将其付诸政教实践,这是中国哲学的特质所在。其典型 表述是 “通天下之志,尽人物之性”⑤:沟通千差万别的天下人物,令其各遂其性、互相成就,构建 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共同体。简言之,活力和创造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源于每一个体各遂 其性的根源力量,一是源自天下万物和谐一体的整体性力量。此两者是一体之两面,互为依存。在这 一意义上,理学形上学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空论玄谈,而是能够最大程度组织、调动和发挥个体生命 力与共同体活力的活泼学问。黄宗羲基于这一视野重新定义 “仁义” 与 “事功” 之关系: “仁义” 是理学形上学最核心的内容,“事功” 则指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教实践,两者的一体关系表现为 “古 今无无事功之仁义,亦无不本仁义之事功”⑥。黄宗羲批评 “后世儒者” 将 “仁义” 与 “事功” 分 离,使得 “仁义” 沦为空论玄谈,在面临政教危机时刻毫无力量,只能造就遗亲后君的不仁不义之 徒。显然,问题在于错误的形上学视野对于生命力的束缚。在晚明时代,世俗的私心巧智相互倾轧、 末世的动荡与虚假僵滞的学术是一体纠缠的,其自毁性与软弱性在明清鼎革过程中暴露无遗。学术救 世的要点在于破除流俗观念和虚假形上学的遮蔽,寻找真正具有根源性力量的形上学结构。

明代中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

明代中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

明代中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思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明代中期,由于历经几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代中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

一、文化的变革与转型明代中期是中国文化的变革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表现出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和转型。

特别是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许多新鲜的思想和文化产品涌入中国,这些新的文化因素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首先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变化。

明代中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极强的叙事和感染力。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开始体现出了新的特点,如绘画技法逐渐突破传统束缚,逐渐出现了许多带有民间风格的作品。

其次是教育方面的变化。

在明代中期,由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人们开始注重儒学教育的推广,许多学校和书院得到了兴盛,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

这一时期的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性,强调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强化了儒学教育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是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变化。

在明代中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接触越来越频繁,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也同样影响着外部世界,使得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产生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它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哲学思考的新探索明代中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哲学思考的一个新探索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哲学家对传统哲学的研究和探讨更加深入和广泛,同时也从外部文化中汲取了新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首先是传统哲学的研究和探讨。

在明代中期,中国哲学家开始对传统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于儒学、道家、佛教等传统哲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

明代学术界的思想交流与争论

明代学术界的思想交流与争论

明代学术界的思想交流与争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学术界也是繁荣不已。

在这个时期,学者对于文化与知识的探讨是非常深入和广泛的,而这也促进了明代学术界的思想交流与争论。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在明代,学术思想的多元化现象非常明显。

从理学、儒学、佛学、道学等流派来看,各自的观点各不相同。

理学认为“大道不行,小道无法行”,强调了一个德治国家的理念。

而儒学则认为“君子之道,敬而无失,孝而不匮,慎而无失”,强调了世间人之道德价值。

而佛学则强调了一个禅寂、超脱、宁静的状态。

道学则强调了一个自然、真实、自由的状态。

每一个流派所强调的观点都有各自的理由与依据,而在这些流派之间则是存在着折衷与转化的现象。

同时,一些学者也具备了多元文化背景,并同时接受多元文化的思考方式。

这种趋势,使得学术界思想的多元化现象愈加明显。

二、学术辩论与论战在明代,学术辩论和论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种论战不止于学术领域,也存在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多个领域。

学术辩论主要以学术界人士的言辞和文章为主,而论战则以朋党和政治力量为主。

在辩论讨论中,各派观点的代表人物会互相辩论、批评、反驳对方论点,以争夺权威、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而在论战中,则是将辱骂、讥讽等攻击性的言论和手段充分体现出来,以攻击对方的形象、名声和地位。

明代的学术界,与其他所有领域的讨论与争论一样,催生了更加深刻、具有挑战性的思考和方案。

三、思想创新与突破在明代,学者对于文化、哲学和思维的创新与突破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从显学到隐藏在人类文化基础中的深层次原理,学者们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探索。

他们不仅建立了中西文化的桥梁,同时有了英才异禀、多才多艺的思想与作品。

在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方面,他们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与意义,也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固有认识。

四、思想碰撞与结合在明代,学者们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不仅来自于传统,同时还受到了外来文化影响和冲击。

明代中期气论思想探究

明代中期气论思想探究
作为“朱子学后劲”,罗钦顺在理气关系问题上有一些独到思考。在“理”的去实体化理解上d,
罗钦顺起了推动作用,认为“理非别有一物”,而是“理气一物”,为此他做出了一段重要阐述:“理果
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
降,循环无已。积微而著,由著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民之日用彝伦,为人
一、理气关系问题:理气一元与气论复兴 [见英文版第25页,下同]

明代初期的儒学,基本固守程朱理学的藩篱,《明史》载有薛瑄的名言:“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

○○


∗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王廷相气论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9FZXB073)、2018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基金青年


项目“明代中后期气论思潮与明清儒学转型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8YB126)阶段性成果。总

a 参见张学智:《导论》,《明代哲学史》(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并参见李存山:《罗、王、吴心性思想合说》,《哲
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期4
32
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a这就是说,明代儒者认为,儒家之道在朱熹那里已经得到阐明和发扬,
认“气”在理气关系上的优先性,是罗钦顺气论思想的重要标识。
为了阐明“理气一物”观,罗钦顺注意区分“就气认理”和“认气为理”,他强调:“理须就气上
认取,然认气为理便不是。此处间不容发,最为难言,要在人善观而默识之。‘只就气认理’与‘认气为 理’,两言明有分别,若于此看不透,多说亦无用也。”i罗钦顺看重“就气认理”,严防“认气为理”,
关键词:气论思潮 罗钦顺 王守仁 王廷相 吕柟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313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明代中期,朱学虽然还是官方哲学,但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代之而起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及王学的广泛传播。

前面已经说过,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不是异军突起的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有一个思想前奏的。

此前的陈献章的江门心学及其弟子湛若水的心学思想都对王阳明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们的思想观点可以说是明前期理学向明中期心学转变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下这两位学者的思想观点。

(一)陈献章的心学思想陈献章(1428- 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又称白沙先生。

白沙村濒临西江入海之江门,所以明、清学者称其学说为江门之学。

陈献章的诗文,后人辑为《白沙子》。

陈献章曾先后三次参加会试,都未考取,从而促成了他逐渐走向潜心学术的道路。

陈献章二十七岁时(景泰五年,1454年)师事当时著名的江西学者吴与弼。

半年后归家,闭门读书,数年不出户外,于此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转机,由读书穷理而转向求之本心,并提出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的修养方法,开始显示出异于朱学的心学思想。

从陈献章的思想转变中,可以看出他在理学向心学转变过程中的地位。

在跟随吴与弼学习时,他受到吴与弼心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发出这样的感叹:叹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取向所汩没支离者泆之以长风,荡之以大波,惴惴焉惟恐其苗之复长也。

①所谓迷途未远,就是吴与弼所说的圣贤可学;所谓旧没支离,就是吴与弼所批评的宋以来之学,实际上就是程朱理学。

他主张应把这种支离之学洗荡干净的。

的确,明代初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朱学成为神圣不可易改的官学,学者士人大都只能以程、朱为极致,谨守其矩矱. 如前面谈到的明初著名学者薛瑄就认为:《四书集注》、《章句》、《或问》,皆朱子萃群贤之言议,而折衷以义理之权衡,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发挥先圣贤之心,殆无余蕴,学者但当依朱子,精思熟读,循序渐进。

明代中期气论思潮:对北宋以来气学思想的大规模复兴

明代中期气论思潮:对北宋以来气学思想的大规模复兴

明代中期气论思潮:对北宋以来气学思想的大规模复兴作者:乔娟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10期[摘要]以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为代表的明代中期气论学者,在当时“反程朱”的思想背景下,重扬北宋张载以来被一时沉寂的气学思想,力图恢复正统的儒家精神,完成了道学内部的自我批判。

[关键词]气论思潮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作者简介:乔娟(1978-),女,宁夏银川人,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中国哲学史上,这一概念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从那时起,大部分哲学家在阐明自己的体系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气”,“气”范畴因此也经过了长期的演变。

从先秦的管子、孟子、荀子等的论述,经过汉代董仲舒、王充等发挥,到北宋张载那里,“气”范畴及其演绎已获得了比较完备的形态。

明代中叶,曹端、薛瑄等以“理驭气”和日光飞鸟之喻阐明理气关系,后来又有何瑭以阴阳有无论形神可合可分,都明显带有理气二元倾向。

而心学的兴起,在本体论上又强调“心即理”。

这样,在明代中叶,主张气本论的哲学家,要确立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就必须展开两条路线的批判,既要反对理气分离、以“理”为本,又反对以心理合一、以“心”为本。

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三人生活年代相近,他们看到了当时以“理”、“心”为本思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都转而以“气”作为世界的本体。

罗钦顺提出“理气一物”,王廷相提出“气为万物之宗枢”,吴廷翰提出气是“天地万物之祖”,在明代中期气论哲学中,这些提法以其明确性而最具典型意义,它充分说明以“气”为世界之本不是某个哲学家一时的看法,而是多个哲学家长久的共同看法,代表着一种思潮的兴起。

一、就思想渊源而论,明代中期气论思潮是对北宋以来气学思想的一种大规模的复兴古代哲学发展到宋代,主要代表有两派,一是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一是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

二程学说后经朱熹发扬成为庞大的理一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而后源远流长,一直到清代都占据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35中国思想史第六篇 明代至清代中期篇

35中国思想史第六篇 明代至清代中期篇
原为具体事物之理 “实用”是对一种学说是非真伪的检验标准 称引老、庄来反对程朱的所谓“理”,高度肯
定“情”的哲学意义 对个人权利的提倡与对社会制度改革的要求
【 傅 山 思与 想颜 】李 学 派 的



第二节 颜李学派的人性论和功利伦理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傅山思与想颜 颜元的人性论:人性就是实有的“生”,“舍形即无性”】 李
第一节 晚明三教会通的思想
晚明时期思想界三教融通的情况 林兆恩的“三一教”思想 明代四大高僧以三教合一作为论佛宗趣 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 晚明三教合一思想的原因与影响
拾 壹



思 想 】
清 之 际 的


拾 第二节 “以儒释回”及回回理学的特点 壹
回回儒学的产生与特点
理气论与伊斯兰教造物论的结合

第三节 汪中、焦循、阮元的学术思想(3)
阮元的学术思想: 1.重视通达的学术特色 2.“融合中西,归于一是”的天文历算 3.运用文化史还原的方法进行考据学研究 4.通过字义诠释来发挥自得义理

思考题

【 法乾 和嘉 思学 想派 】的

1. 戴震如何论述破除“人蔽”与“己蔽”?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2. 说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宗 羲



第一节 《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肯定人人皆有“各得自私,各得自利”的自然权利 揭露专制统治者所标榜的“天下之公”实为“一己之私” 主张以“天下之法”代“一家之法” 以万民忧乐为本的“分治群工”君臣关系论 主张舆论开放,要求“公是非于学校”

明代自然科学思想的发展与探索

明代自然科学思想的发展与探索

明代自然科学思想的发展与探索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和发展。

在自然科学领域,明代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成果。

本文将探讨明代自然科学思想的发展,包括天文、地理、医药、数学等领域。

天文学思想的发展在明代,对天文学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提出了“地动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理论,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光启认为,地球不是不动的,而是在宇宙中移动,这种想法对西方天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一个重要的天文学家是皇甫冉。

他提出了“核心星”和“众星环绕”两个天文学观点,这些观点也对后来的天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明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天文学工具,如“大炮墨镜”,这些工具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明代对地理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徐震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对中国地形和地理位置做了详细的研究。

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地图测量方法,这种方法在后来的地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明代还创造了“坐标仪”和“测绘三品”,这些工具使地理学研究策略更加准确。

医学思想的发展明代对医学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的贡献。

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提出了“补益法”和“医范”两个医学理论,推动了中药治疗的进步。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李时中和吴鞠通。

他们在医学研究中更注重实验与观察,推动了医学实践的进步。

数学思想的发展在数学领域,明代也有了新的进步。

杨辉是明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工程师,他提出了“杨辉三角”和“奇偶分类法”等数学理论。

这些理论在数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明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工具,如“和算法”和“圆规”,这些工具为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结语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天文、地理、医药、数学等领域都有了新的思想和成果。

这些成果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朝思想史之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

明朝思想史之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

明朝思想史之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71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并未取得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更没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虽然朱熹生前长期讲学著书,弟子众多,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学派,但由于在他晚年直到死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朱学被南宋统治者宣布为伪学,因此受到极大的压制。

有的学生被诬为妖人,遭流放驱逐,客死他乡;有的学生在严重的政治压迫下,变服易形,以示异于朱门。

就是学者应举考试,也要声明自己并非朱学,方能参加。

南宋末年,庆元党禁解除,朱熹的学术思想开始得到统治者的认可,然而还没有取得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此后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历史过程,朱学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元仁宗皇庆年间,明令科举以朱熹《四书集注》及五经的朱学传注为思想准绳,但实际上朱学仍未受到重视。

标志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确立的是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修成的三部《大全》,即《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这三部《大全》的修成距明太祖洪武年间解缙上万言书,建议修书,将近半个世纪。

三部《大全》共计二百六十卷,其中《五经大全》一百五十四卷,《四书大全》三十六卷,《性理大全》七十卷。

(一)三部《大全》的纂修明太祖洪武年间,解缙上书,建议上接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作为太平制作之一端.这是官修理学的开端。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解缙传》载: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思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

《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

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

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 明太祖时,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尚未确立,作为帝王之尊的明太祖也只是以佛、道经典或以杂书为个人的读书书目。

明朝的思想解放

明朝的思想解放

明朝的思想解放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思想解放对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明朝时期,人们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一、儒家思想的解放明代是儒家思想兴盛的时期,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儒家观念的种种弊端,并逐渐提出了改良的思路。

明代学者王守仁提出了“理气”的概念,强调人性的本善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对传统儒家的“命运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此外,明代学者杨明也主张人人皆知的观点,鼓励人们通过自觉努力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宗教信仰的解放在明朝时期,宗教信仰的解放也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体现。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大力打击异己教派,并提倡儒教为国教。

然而,明朝后期,由于对传统儒教观念的反思和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人们开始对其他宗教进行了更为宽容的态度。

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外来宗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发展。

三、科学思想的解放明代是中国科学思想解放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传统迷信观念进行了质疑,开始注重实证主义的思想。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提出了“物力维新”的思想,主张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并积极研究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问题。

此外,著名的农学家农学者徐浩等人也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种植和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女性地位的解放明朝时期,女性地位的解放也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方面。

明初,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着妇女的一切活动,然而,在明代中后期,女性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明英宗朱祁镇提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主张,鼓励女性展现自己的才华。

此外,明代的女性文人如李清照、张贵妃等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并为追求自由解放的女性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明朝的思想解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反思、宗教信仰的宽容、科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女性地位的解放,明朝人们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开拓了思想的边界,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教育与学术思想

明朝的教育与学术思想

明朝的教育与学术思想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与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明代,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思想日益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明朝的教育制度和学术思想展开论述。

一、教育制度明代的教育制度以国子监为中心,同时还设置了府学和私塾。

国子监作为明朝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员和士人的重要场所。

府学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为地方士人提供教育机会。

私塾则是由个人或名士创办的,以传授经义为主。

教育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是科举制度的完善。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成为可能,通过考试取得功名成为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义、诗词和策论等多个科目。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教育思想在明朝,教育思想逐渐从儒家经典教育向实用主义转变。

明代教育家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教育理念,强调实践和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关注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学家顾炎武也是明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了“尚实务”和“用习惯”等理念,主张将实用性与规范性相结合,强调教育要贴近实际、符合社会需求。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改革教育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学术思想明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各种学术思想蓬勃发展。

其中,朱子学派和张载学派是明代两大主要的学术思想流派。

朱子学派由朱熹创立,强调“理气一元”、“心即理”等观念,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和理解。

该派学者注重经典的解释和阐释,对后世的思想启迪深远。

张载学派则强调“格物致知”、“气质合一”等观念,主张通过对实践和经验的探索来获取知识。

该派学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除了朱子学派和张载学派,明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学术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李贽的怀疑论思想等。

这些学术思想的出现使得明代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代的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

明代的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

明代的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对世界科学的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明代的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与时代的特殊背景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著名的明代帝王朱棣,他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策,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为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明代,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天文学。

明代中国的天文学家们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传统,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明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了“太阳不动说”,否定了古代中国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观念,开启了中国天文学的现代化道路。

郭守敬还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和直径,并提出了光年的概念,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另外,明代的天文学家还对星历、日食、观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天文学,明代还涌现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

在医药领域,明代的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整理了药物方剂,将中国古代的医学经验总结成了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这部巨著不仅对中国的医药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卓越成就。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些对世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

比如,明代的科学家徐光启提出了“事实是科学的基础,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的观点,这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的数学家刘徽发展了古代中国几何学的传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几何定理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明代是中国科学思想与理论创新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科学家们在天文学、医学、数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30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理气关系是理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也是程朱理学体系的核心。

前面我们已经表述过了这样的想法,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化:一是由陈献章开始,经过湛若水这一中间环节,最后由王守仁完成的以心为本体的心学思想体系;再就是与朱熹理气思想相对峙的以气为本体的气学思想体系,这方面的主要思想代表有罗钦顺、王廷相。

就朱熹的思想体系来说,理是第一性的,是产生万物的神秘的根源。

朱熹论述宇宙的结构,大体上采用了张载的学说,但是当他从哲学方面概括的时候,便与张载的气的观点有了差异。

他认为气是不断由理创造,又不断归于消灭的暂时现象,而理则是永恒的本体。

罗钦顺、王廷相吸取了张载宇宙观中的气学思想,并加以发展。

他们一方面批判王学,一方面改造理学,在吸收张载气学思想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哲学中的气论的因素,批判地改造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开创了明代中期的气学思潮。

他们的思想在理学的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从朱熹到王夫之的中间环节。

(一)罗钦顺及其气学思想1。

罗钦顺的生平及其思想形成过程罗钦顺(1465- 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

孝宗弘治六年(1492年)举进士,廷试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翰林院的藏书。

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司业,任间,继续研究学问。

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遭宦官刘瑾的排斥打击,被削职为民。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复职。

后晋升为太常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

嘉靖元年(1522年)升南京吏部尚书。

后改礼部尚书,因父死,未就任。

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固辞不就,旋返回故里,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①罗钦顺与王守仁同时,但他的思想是与王守仁对立的。

在当时王学盛行的情况下,罗钦顺一方面批判王守仁的心学,另一方面又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的改造,从而创立了自己独具特点的气学思想。

罗钦顺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此时官僚兼并土地的现象严重,人民的负担极其沉重,面对民不聊生的悲惨图景,罗钦顺非常同情,他曾感叹道: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是五十者鲜不衣帛,七十者鲜不食肉也。

今之槁项黄馘辈,岁得一布袍,朝夕得一盂蔬食,苟延残喘为幸已多,何衣帛食肉之敢望耶?少壮之民,窘于衣食者,十常八九,饥寒困苦之状,殆不可胜述。

中间一二岁计粗给或稍有赢余,贪官污吏又从而侵削之,受役公门不过一再,而衣食之资有不荡然者鲜矣。

此皆有目者之所共见,诚可哀也。

仁人君子,能不思所以拯之之策耶?①明代武宗统治时期,宦官刘瑾掌司礼监,除东厂与西厂这样的为皇权服务的特务机构外,刘瑾又增设内行厂,实行恐怖统治。

当时明朝的政治非常黑暗。

面对黑暗的政治,又目睹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罗钦顺提出均田平赋的主张。

他在《送太守程君之任衢州序》中说:尝闻汉宣帝论及良二千石,首以政平为要,要之催科之政,惟平乃善。

夫所谓平者,豪强不得以苟免,贫弱不至于见侵,惟正之供,取必以其时。

……夫有地数百里,民小大以数十万计,政事之当平者诚不少,乃若关于利害之大者,宜莫过于催科。

催科之政平,则实惠及民,而国用常足,上下之情两得,为郡者庶无负矣。

②为改变政治黑暗和民不聊生的痛苦局面,罗钦顺提出摧科之政平的改革方案,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武宗以后,世宗即位,改元嘉靖,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并未得到缓解。

面对于此,罗钦顺希望幻灭,再也不提什么改良措施,只好埋头于学术思想的研究。

罗钦顺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明史?罗钦顺传》。

①《困知记》三续。

②《罗整庵先生存稿》卷之二。

罗钦顺从小受理学教育,循循守规矩.幼年时他写的两句诗很能表明这种教育情况,不规规于事为之末,但勉勉于仁义之天。

除理学外,他还读四书五经,后来走上科举道路。

中举后,又用了十多年时间,钻研佛学,并接受了禅宗思想。

他自叙说,他早年遇见了一位禅师,问如何才能成佛,禅师以佛在庭前柏树子等禅语为答。

罗钦顺细心体会,有所悟。

又读到禅家《证道歌》,觉得其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很合拍,由此他相信了禅学。

与王守仁一样,罗钦顺也曾出入佛道。

但是,他为学的方法与目的却与王守仁不同,后来他能够对王守仁的心学进行深刻批判,与此有很大关系。

《明史?本传》说:钦顺为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

初由释氏入,既悟其非,乃力排之。

①四十岁以后,罗钦顺到南京任职。

此时他开始仔细研读儒家和宋代理学的著作。

经过深入地思考,他认为圣人可学,从而开始了对佛学的批判。

他说:后官南雍,圣贤之书未尝一日离手,潜玩久之,渐觉就实,始知前所见者,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②这就是说,他以前读禅书的体验只不过是主观的想象或幻觉,而不是深思熟虑,真正有所体会。

罗钦顺研究儒学和理学家的思想非常刻苦,经过多年的思考,他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这样追述自己的思想形成过程:自此研磨体认,日复一日,积数十年,用心甚苦,年垂六十,始了然有见乎心性之真,而确乎有以自信。

(同上)所谓有自信,这表明,罗钦顺不但不相信禅学,同时也不盲从程、朱理学,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学说体系。

由禅而儒,最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罗钦顺的思想形成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从罗钦顺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他接受了朱熹和张载的关于气的思想,在批判禅学的同时,也批判了王守仁的心学。

因此,他的思想很有独到之处。

关于对佛教的批判,后人高樊龙评价道:先生于禅学,尤极探讨,发其所以不同之故,自唐以来,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

①对于王守仁心学的批判,他指出,心学同佛教禅宗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象山之学,吾见得分明是禅。

②从源头便是佛氏本来面目。

罗钦顺对王守仁个人的学术思想也提出了批评,他说:仆与王、湛二子皆相知。

盖尝深服其才,而不能不惜其学术之误。

其所以安于禅学者,只为寻个理字不着。

③罗钦顺同王守仁的辩论一直进行到王守仁死后为止。

但对王学的批判一直没有停止。

罗钦顺同王守仁的辩论,是以维护朱熹理学的姿态出现的,他自命为程朱派。

然而他的思想与朱熹并不完全相同。

黄宗羲对此评论道:先生之论理气,最为精确。

又说:先生之论心性,颇与其论理气自相矛盾;先生之言理气,不同于朱子,而言心性则与朱子同,故不能自一其说耳。

④黄宗羲认为,罗钦顺在理气观上和朱熹有区别,而在心性论上又与朱熹相同。

实际上,在心性问题上,罗钦顺也与朱熹有不同之处。

此在后述。

①《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②《困知记》卷下。

①《叫儒学案》卷七十四。

②《困知记》附录《答允恕弟》。

③《困知记》附录《与林次崖佥宪》。

④《明儒学案》卷四十七《诸儒学案?罗钦顺传》。

罗钦顺的代表作是《困知记》。

此书是他历时二十余年完成的。

《困知记》上下两卷于嘉靖七年(1528年)编成。

续卷上下,编成于嘉靖十年(1531年)和嘉靖十二年(1533年)。

其三续和四续,成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罗钦顺于《困知记》用力颇勤,几乎倾注了他的后半生治学的全部心血。

除《困知记》外,罗钦顺还有《整庵存稿》二十卷,《整庵续稿》十三卷,为书信、诗、文的汇集。

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重刻《困知记》,除六卷外,又增加《困知记附录》(即从罗钦顺的书信和文章中选出与其学术思想有关的若干篇组成)。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刊《困知记》,就是根据万历时的版本。

2。

罗钦顺的气学思想罗钦顺的思想虽然出于朱熹哲学,但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却继承和发展了薛瑄以来的传统。

这就是我们在本书开头时说的,以薛瑄为开端,至罗钦顺、王廷相时,发展出气学的一绪。

罗钦顺在《困知记》中说明了他的治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心性之学。

他说:平生于性命之理,尝切究心而未遑卒业。

于是谢绝尘绊,静坐山阁,风雨晦冥,不忘所事,乃著《困知记》前后凡六卷,并得附录一大卷。

所以继续垂危之绪,明斥似是之非,盖无所不用其诚。

①罗钦顺写《困知记》是为了探究性命之理,斥似是之非。

也就是说,他一生治学的目的在于找到性命之学的真谛。

这与任何一位理学家是一样的。

然而,罗钦顺的性命之学也是以理气思想为理论前提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他的理气观。

罗钦顺沿着明朝前期薛瑄的思想传统,吸取了张载宇宙中的气本论思想,并以程朱理学为研究的思想主体,构成了自己的理依于气的观点。

罗钦顺的思想主要出于朱熹哲学,但他却批判地改造了朱熹思想。

在理气关系上,他基本上完成了对朱熹理学的改造。

他认为,程朱的理气观中、最得要点处就在于理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

但是,他觉得程朱的理气思想仍有缺点,似乎欠合.他说:仆虽不敏,然从事于程朱之学也,盖亦有年。

反复参详,彼此交尽,其认理气为一物,盖有得乎明道先生之言。

……晦翁先生,仆平日皆曾讲究来,亦颇有得。

谓是理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是其说之最精者。

但质之明道之言,似乎欠合,说来说去未免时有窒碍也。

①在对程朱理气思想提出批评的基础上,罗钦顺表述了自己的理气观。

他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气关系必须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去解决。

在理与气何为本体的问题上,他坚决否定了朱熹的理本体论,明确地提出了气一元论。

他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

积微而著,由著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民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千条万绪,纷纭胶轕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而行也。

②在罗钦顺看来,物质的气才是宇宙存在的根本,是万物的本原。

世间的一切都是一气之发育流行。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这就是气。

这和张载的气本体论的思想是一致的。

①《整庵续稿》卷十三《罗整庵自志》。

①《困知记》附录《与林次崖佥宪》。

②《困知记》卷上。

罗钦顺的气本体论的思想是从解决理气关系着眼的。

这与张载又有很大不同。

因为张载没有明确解决理气关系。

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罗钦顺确认理为气之理,非气外别有一理,理在气的运动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

他说:理只是气之理。

当于气之转折处视之;往而来,来而往,便是转折处也。

夫往而不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若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而使之然者,此理之所以名也。

……理须就气上认取,然认气为理便不是,此言殆不可易哉!①在罗钦顺看来,在气的运动中没有一个主宰在那里指使,气的往而来,来而往本身就显示出理的存在。

在这里,罗钦顺也是对朱熹进行了批评。

因为朱熹所说的理,本来含有规律的意义,但是他把这种规律绝对化为脱离了气的绝对观念。

在朱熹看来,理既是气之条绪文理,又是气化流行的使之然者,是主宰者.罗钦顺则认为,理是物质的气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它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正因为如此,他才坚决地说:理只是气之理,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