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及答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A.原因B.经过C.结果D.影响2.明朝末年,统治愈加腐朽,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最先爆发于( )A.陕西北部B.河南中部C.四川地区D.东北地区3.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 )①连年发生大旱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④宦官专权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描述的是老百姓对明末起义军的欢迎与支持。
“闯王”指的是( )A.陈胜B.吴广C.张献忠D.李自成5.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逐渐占领了西北、华北,成为各地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建立起___政权( )A.大顺B.张楚C.西夏D.大元6.李自成建立政权的地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 )A.北京B.南京C.西安D.洛阳7.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导致李自成起义军失败。
这里所说的“明军将领”是( )A.张献忠B.吴三桂C.努尔哈赤D.皇太极8.清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蒙古族B.党项族C.契丹族D.女真族9.1635年,(____)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国号后金为清。
( )A.忽必烈B.努尔哈赤C.康熙D.皇太极10.清兵入关的“关”是指( )A.嘉峪关B.玉门关C.函谷关D.山海关11.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A.16世纪40年代B.16世纪60年代C.17世纪40年代D.17世纪60年代12.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关于这个王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女真族建立的B.前身是阿骨打建立的金C.皇太极改国号为清D.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摘自《杨文弱先生集》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时练习(pdf,含解析)
D.李自成
5.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是在起义军( )
A.进入西安时 B.进入中原后
C.进入成都时 D.进入北京时
6.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的时间是( )
A.1628 年
B.1643 年
C.1644 年 D.1645 年
7.下列有关李自成起义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起义军进入中原地区 ②起义军建立大顺政权 ③起义军占领西安 ④起义军进攻北京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8.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 20 年,明朝
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食物
短缺。”该观点是( )
A.正确的
B.不完全正确的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
D.雍正
12.下列朝代、建立时间及其建立者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秦朝——公元前 221 年——刘邦 B.西晋——317 年——司马睿
C.南宋——960 年——赵构
D.清朝——1636 年——皇太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神宗在位 48 年,竟然有 20 年不上朝,不批奏疏,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后练习-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图是《流民图》的一部分,造成明朝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是( )A.朝政混乱B.土地兼并严重C.宦官专权D.地方势力混乱2.“明朝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这里论述的是( )A.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B.明朝灭亡的结果C.清朝统一全国的背景D.清朝建立的原因3.李自成的策略中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 )A. 规定严明军纪B. 提出“均田免赋”口号C. 严谨侵占民房D. 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4.某同学在阅读课本是对“均田免赋、1644年、大顺政权、明朝灭亡”进行了圈画,通过上述重点内容的提示,可以判断该同学阅读的章节是( )A.大泽乡起义B.黄巾起义C.李自成起义D.黄巢起义5.下图人物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下列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英勇善战,人称“李闯王”B.提出“杀富济贫”的口号B.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D.攻入北京,推翻大明王朝6.满洲族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亮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由于世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
该民族曾建立过“中原王朝”有( )①辽朝②金朝③元朝④清朝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7.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所属民族分别为( )A.鲜卑族、女真族B.匈奴族、藏族C.契丹族、党项族D.蒙古族、满族8.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第一位皇帝是( )A.1616年、努尔哈赤B.1271年、忽必烈C.1636年、皇太极D.1644年、李自成9.明朝灭亡以后,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的将领是( )A.吴三桂B.努尔哈赤C.皇太极D.郑成功10.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A.隋朝和唐朝B.北宋和南宋C.契丹和辽D.蒙古和元朝11.明朝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课时练习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时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的杰出首领是()A.完颜阿骨打B.努尔哈赤C.铁木真D.皇太极2.纪录片《努尔哈赤》讲述了努尔哈赤从出生、成长到起兵,最后兵败宁远、含恨离世的传奇一生。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努尔哈赤事迹包括()①统一女真各部②改女真为满洲③建立后金④推翻明朝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杀牛羊,备酒菜,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上述是引自《石匮书后集》一书的一段材料,材料中的“闯王”是指()A.陈胜B.刘邦C.黄巢D.李自成4.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上,哪一关键因素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A.崇祯皇帝自缢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强烈5.下列表格从某一角度反映了中国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①是()起义名称口号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①均田免赋太平天国运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A.楚汉之争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D.李自成起义6.“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一歌谣出现在()A.唐朝末年B.元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前期7.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8.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
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
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日益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C.农民起义频发D.遭遇连年灾荒9.归纳概括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初中历史《明朝的灭亡》课时练及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2023广东博罗期末)有学者指出:“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政务,只寻欢作乐,对国家政务漠不关心,君臣之间处于隔绝状态,在位君主和廷臣见面交接甚少。
”这种现象说明()A.明朝政治腐败B.相权日益增强C.外戚势力专权D.倭寇入侵严重2.下表中的信息共同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注: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6.67平方米。
A.土地兼并严重B.皇帝昏庸腐朽C.奸臣把持朝政D.宦官徇私枉法3.“挨肩膊,等闯王,闯王来,三年不上粮。
”材料说明闯王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因为()A.均田免赋B.军纪严明C.英勇善战D.发粮济民4.(2023山东城阳期末)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A.提出了“均田免赋”B.推翻了元朝统治C.建立了农民政权D.活动范围非常大5.(2023山东枣庄期末)下面示意图浓缩呈现的事件是()跃马除暴政,甲申(1644年为甲申年)朱明终A.满洲的兴起B.明朝的灭亡C.清兵入关D.大顺政权的灭亡6.从隋末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共同原因中得到的启示是统治者()A.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B.需严厉控制,坚决镇压C.应以君为本,加强专制D.当吸取教训,强化军队7.(2023北京东城期末)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以下对应正确的是()序号农民起义地位或作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黄巾起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③黄巢起义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④李自成起义推翻了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下列属于努尔哈赤事迹的是()A.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B.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C.率清军攻入山海关,定都北京D.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侵略9.(2022山东广饶期末)下列与明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政治腐败、朝政混乱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C.李自成起义,攻陷北京D.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10.(2023山东张店期末)“进北京后,李自成就住进了皇宫,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轻易见不到他了。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七课《明朝的灭亡》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七课《明朝的灭亡》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其中在位48年,竟有20年不上朝处理政事的皇帝是()2.明末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的“人祸”是指( )①政治腐败②财政危机③陕北大旱①加派赋税A.①②③B.①②①C.①③④D.②③④3.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政权,定国号()A.前金B.后金C.大金D.清4.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大的社会危机。
主要表现在( )A.皇帝沉迷享乐B.皇室钩心斗角C.政治日益腐败D.大臣结党营私5.农民有田可耕、生活安定是封建盛世的重要表现。
可是在明代中后期却出现了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现象,其直接原因是( )A.农民起义不断B.土地兼并严重C.国家法纪松弛D.封建制度衰落6.理顺历史逻辑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逻辑,正确的是( )A.政治腐败→人民负担加重→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B.人民负担加重→农民起义→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C.政治腐败→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负担加重→政治腐败7.李自成起义军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其原因包括()①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②规定了严明的军纪③顺应了推翻腐败王朝的民心④建立了大顺政权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8.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被推翻的时间和皇帝是( )9.明朝灭亡以后,某位明朝將领开关降清,帮助清军打败李自成的军队。
这位将领是( )A.皇太极B.吴三桂C.努尔哈赤D.张献忠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明末歌谣材料三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含答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同步练习1、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的原因是()A.各级官吏贪赃枉法B.朝政混乱C.皇室贵族、宦官等疯狂兼并土地D.宦官专权2、李自成的策略中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一人B.提出“均田免赋”C.不得侵占民房D.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3、明末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均田免赋”主要是针对的下列哪项的( )A.宦官专权B.官员贪赃枉法C.兼并土地,赋税沉重D.皇帝贪图享乐,疏于朝政4、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5、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导致明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B.宦官专权C.连年天灾D.阶级矛盾激化7、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8、他是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在绝望中自缢,他是()A.明太祖B.明成祖C.崇祯帝D.努尔哈赤9、驻守重镇山海关,明朝灭亡后降清,并引清军入关的明军将领是()A.李自成B.吴三桂C.戚继光D.皇太极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将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朝比作蝉,那么黄雀应该是( )A.西晋B.唐朝C.明朝D.清朝11.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12、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①连年发生大旱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④宦官专权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同步训练1.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智慧,下列哪些历史事件能够体现出图片中的智慧结论?()C.清军入关、开元盛世D.明朝的灭亡、贞观之治2.“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
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
”上诉材料反映的是()A.黄巾起义B.大泽乡起义C.李自成起义D.黄巢起义3.“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
三月……十八日,进占外城。
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绕而死。
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A.隋末农民起义B.黄巢起义C.陈桥驿兵变D.李自成起义4.下列图片中①①①①对应的朝代分别是()A.秦、汉、唐、元B.唐、北宋、元、明C.唐、南宋、元、清D.唐、北宋、南宋、清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共进京赶考,不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李自成。
这是因为李自成曾经A.推翻了明王朝B.攻占北京却又被迫放弃北京C.攻占北京却又拱手让给清王朝D.建立大顺政权都城没有设在北京6.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①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长安城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①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缔结和约,发展边境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①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丞相制度被废除①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明末流行一首民谣:“朝求升,幕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反映了()A.广大农民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B.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C.各级官吏对民众进行百般盘剥D.明末民族矛盾异常尖锐8.清初名臣张廷玉《明史》:“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思维导图 知识点 过关训练)(含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的原因:皇帝疏于朝政,皇室内部纷争不已,大臣们__________ ,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表现:各级官吏______ ,对民众百般盘剥;统治阶级疯狂__________ ,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_______ 异常尖锐,天灾进一步导致农民生计难以维持。
2.主要经过:(1)陕北起义后,起义军进入中原,并提出“_______ ”的口号。
(2)1644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 。
(3)1644年4月,攻破北京,______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的兴起:______年,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______,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________ 。
2.清兵入关:明朝将领_________ 降清,引清兵入关。
______ 交战失利后,李自成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难点释疑1.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多方面原因①连年天灾导致百姓生活困苦。
②明政府在天灾之下不仅不体恤民情反而加重赋税和徭役的力度。
③土地兼并恶性发展,使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破产逃亡。
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更激化了社会矛盾。
⑤起义军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特别是李自成率领的部队。
他的部队接纳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并采取他们的意见笼络人心,因此李自成的军队受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支持。
2.本课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轴3.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过关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明朝中后期,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中体现的危机表现为()A.土地兼并严重B.皇帝昏庸腐朽C.奸臣把持朝政D.宦官徇私枉法2.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人教)同步训练及答案
《明朝的灭亡》同步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1.明末民通“朝求升,符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中的“闯王”是指()A. 陈胜B. 张献忠C. 黄巢D. 李自成2.下列关于如图人物说法错误的是()A.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B. 建立大西政权C. 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D. 是农民起义的领袖3.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统治的是()A. 吴三桂B. 李自成C. 努尔哈赤D. 皇太极4.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驻守山海关降清的明朝将领是()A. 多尔衮B. 皇太极C. 吴三桂D. 努尔哈赤5.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发展B. 连年混战C. 国力强盛D. 社会安定6.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A.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 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C.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D. 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7.“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
”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
文中的“他”是()A. 忽必烈B. 努尔哈赤C. 成吉思汗D. 康熙8.明朝灭亡的原因有()①政治腐败②土地兼并③农民起义④吴三桂降清。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9.“杀牛羊,备酒浆,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描述的是老百姓对“闯王”的欢迎、支持,明朝百姓要“开了城门迎闯王”的原因是()①提出了“均田免粮”和“平买平卖”的口号;②打开官府的粮仓金库,放粮发钱,救济饥民;③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交战;④“闯王”参加了高迎祥的起义军。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10.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A.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B. 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C.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 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11.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位后,把女真族名改为()A. 回族B. 满族C. 满洲D. 党项12.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A. 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康熙帝D. 乾隆帝二、材料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黑龙江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3.17明朝的灭亡一、选择题1.(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七年级统考期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100多万人。
这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哪一口号()A.均田免粮B.高筑墙,广积粮C.轻徭薄赋D.替天行道2.(2022春·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明朝灭亡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是()A.李自民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B.努尔哈赤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C.崇祯皇帝降清,明朝灭亡D.外戚夺权,明朝灭亡3.(2022春·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统考期末)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朱元璋D.李世民4.(2022春·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隋唐—秦汉—宋元—明清B.秦汉—隋唐—宋元—明清C.宋元—隋唐—秦汉—明清D.明清—宋元—秦汉—隋唐5.(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谁推翻的A.李自成起义军B.东北满洲军队C.吴三桂的军队D.黄巢起义军6.(2022春·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校考期末)见如下图的图示,这两种变化是哪一人物所为()A.努尔哈赤B.皇太极C.阿保机D.成吉思汗7.(2022春·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校考期末)1640年,河南发生饥荒,李自成率军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打开富户金银窖藏赈济贫民,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是()A.建立起大顺政权B.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C.推翻了明朝的统治D.得到广大饥民的拥护,参军人数增多8.(2022春·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校考期末)明末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民众欢迎和拥护的闯王是()A.安禄山B.黄巢C.李自成D.吴三桂9.(2022春·黑龙江鹤岗·七年级校考期末)1644年,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同步练习1. 明末民通“朝求升,符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 中的“闯王”是指( )A. 陈胜B. 张献忠C. 黄巢D. 李自成2. 下列关于如图人物说法错误的是( )A.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B. 建立大西政权C. 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D. 是农民起义的领袖3. 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统治的是( )A. 吴三桂B. 李自成C. 努尔哈赤D. 皇太极4.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驻守山海关降清的明朝将领是( )A. 多尔衮B. 皇太极C. 吴三桂D. 努尔哈赤5. 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B. 连年混战C. 国力强盛D. 社会安定6. 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A.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 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C.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D. 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7. “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
”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
文中的“他”是( )A. 忽必烈B. 努尔哈赤C. 成吉思汗D. 康熙8.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 ②土地兼并 ③农民起义 ④吴三桂降清。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9.“杀牛羊,备酒浆,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描述的是老百姓对“闯王”的欢迎、支持,明朝百姓要“开了城门迎闯王”的原因是()①提出了“均田免粮”和“平买平卖”的口号;②打开官府的粮仓金库,放粮发钱,救济饥民;③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交战;④“闯王”参加了高迎祥的起义军。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10.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A.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B. 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C.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 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11.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位后,把女真族名改为()A. 回族B. 满族C. 满洲D. 党项12.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A. 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康熙帝D. 乾隆帝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明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6.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7.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材料一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
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
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
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
――《清实录》材料二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 清代八旗兵甲胄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女真族(满洲)。
八旗制度。
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努尔哈赤。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时建立过哪一政权?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完颜阿骨打在12世纪初建立了金朝。
4.这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后来是谁改变的?他改族名的目的是什么?皇太极先改族名为满洲,次年又改国号为清。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选择题1.“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
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
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
”由此可推断()A. 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B. 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C. 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D. 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2.据史书记载,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
这说明()A. 明朝皇帝疏于朝政B.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C. 明朝大臣结党营私D. 明朝机构瘫痪3.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具体表现在()①宦官专权②奸臣当道③藩王割据④土地兼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明朝末年,统治愈加腐朽,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最先爆发于()A. 陕西北部B. 河南中部C. 四川地区D. 东北地区5.明末民通“朝求升,符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这里的“闯王”是指( )A. 陈胜B. 吴广C. 张献忠D. 李自成6.“左图右史”这一传统说法,说明了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A.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B. 清军入关推翻明朝C. 明末农民起义的进军路线D. 张献忠农民军推翻明朝7.明末的民谣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首民谣反映的是()A. 君王昏乱,奸臣当道B. 宦官专权,打击忠臣C. 明朝刑法严酷D.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8.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A. 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 反映了农民要求减免赋税的愿望C. 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 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9.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其根本原因是()A. 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B. 广大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C. 均田免赋促使农民加入起义军D. 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的目的10.1644年,百万大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习题卷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卷(含答案)
3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一.选择题(共 8 小题)
1.(2016 春•峄城区期末)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 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鳌拜 D.康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建立.
【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 年建 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1619 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 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 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 号为清.1644 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农民军,进占北京, 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二、填空题
2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11、1616 年,_______称汗,建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 年,_______改 女真族名为满洲,并在 1636 年改国号金为清。
3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B 4C 5A 6B 7D 8A 9B 10C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努尔哈赤是女真族的杰 出首领,他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 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了后金政权。故选 D。 1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建立元朝与清朝的少数民 族题干信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得知:明朝是由汉族建立的,而西夏建立的党项政 权没有统一过全国,只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女真族建立的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又统一过全 国。故选 C。 二、填空题 11、努尔哈赤;皇太极。 【解析】 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 握满旋建立清朝的历程。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 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 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 年,皇太极改女真伪笔 名为满洲。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 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击败明末 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堂作业一、选择题1.某同学在阅读课本时对“均田免赋、1644年、大顺政权、明朝灭亡”进行了圈画,通过上述重点内容的提示,可以判断该同学阅读的章节是()A.大泽乡起义B.黄巾起义C.李自成起义D.黄巢起义2.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的社会现状是()A.陕北连年灾荒B.土地兼并严重C.明末政治腐败D.朝廷赋税苛重3.下列关于明朝灭亡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B.自然灾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C.1644年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D.清军入关推翻了明朝的统治4.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区分史实和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深得民心C.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D.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5.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大泽乡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很多农民起义的领袖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 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 政治腐败 : 明朝中后期 , 皇帝 多是沉迷享乐 , 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 大臣们结党营私 , 争权夺利。
2. 社会动荡 :朝政的混乱 ,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 ,各级官吏贪赃枉法 , 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 官僚、 地主等疯狂 兼并土地 , 肆意侵占民田 , 致使大 量农民流离失所。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 原因
( 1 ) 主要原因 : 明朝末年 , 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 国家财政危机深重 ,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 民 众不堪重负 , 怨声载道 , 阶级矛盾 异常尖锐。
( 2 ) 直接原因 : 当时 陕西 北部一带连年大旱 , 庄稼颗粒无收 , 饥民遍野 , 官府不顾民众 死活 ,催征如故。
4. 过程
( 1 )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 , 提出“ 均田免赋 ”的口号 , 得到广大农民 的热烈拥护。
( 2 )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 , 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 起义军英勇作战 , 纵横于河南、湖广等 10 余省。
( 4 )1643 年 , 李自成在 西安 建立政权 , 国号 大顺 。
5. 结果: 1644 年 4月,李自成攻占 北京城 ,明朝末帝崇祯自缢。
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 翻。
知识点 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 满洲兴起
( 1 ) 后金建立 :1616 年, 努尔哈赤 统一了女真各部 ,建立政权 ,国号大金 , 史称 后 金。
( 2 ) 清朝建立 :1635 年,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 ; 次年, 改国号为清。
明朝的灭亡
课前自主预习
, 纷争不已。
7. 清兵入关
( 1 ) 清兵入关 : 明朝灭亡后 , 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吴三桂 降清 ,引清军入关 , 并 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 李自成战败 :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 退回北京 , 随即离京西行 , 转战各地 , 最后失 败。
知识点 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 明朝的皇帝 , 有的纵情享乐 ,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 ;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 ,他 20 年不上朝 , 致使不少机构瘫痪 , 政事乏力 , 国势日衰。
他是 ( C )
A. 明太祖
B. 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 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B )
A. 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 朝政的混乱
C. 土地兼并
D. 外戚干政
知识点 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 明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原因包括 ( D )
①政治腐败 ②土地兼并 ③赋税沉重 ④遭遇天灾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③④
D. ①②③④
4. 下图是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 从图中可以看出灭亡明朝的人物和时间是 ( B )
课堂基础达
标
A. 李自成1643 年
B. 李自成1644 年
C. 张献忠1644 年
D. 吴三桂1644 年
知识点 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5.17 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逐渐崛起。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 D )
A. 契丹
B. 回族
C.匈奴
D. 满洲
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杀牛羊, 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
材料二朝求升, 暮求合, 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 管叫大小都欢悦。
( 1 ) 材料一、二中的“闯王”指的是谁?
李自成。
( 2 ) 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近来贫汉难存活” ?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民众不堪重负;统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等。
( 3 ) “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拥护?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规定了严明的军纪, 向贫苦农民发放钱粮等。
1. 明朝中后期,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
A.土地兼并严重
B. 皇帝昏庸腐朽
C.奸臣把持朝政
D. 宦官徇私枉法
2. 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针对的是( C )
A.宦官专权
B. 官员贪赃枉法
C. 土地兼并, 赋税沉重
D. 皇帝疏于朝政
3. “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
”发布这份檄文的起义军最有可能是( B )
A.张角起义军
B. 李自成起义军
C. 黄巢起义军
D.陈胜、吴广起义军
4. 小明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探究明朝历史。
据图可知, 他探究的是
课后巩固提升
A.明朝灭亡的原因
B. 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C.明朝时期的英雄
D. 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5. 某历史读物写道: “明代引进的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种植。
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 年, 明朝没准儿就不会灭亡了, 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
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由材料可以得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D )
A.官府赋税苛重
B.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逃亡
C. 连年天灾
D. 阶级矛盾的激化
6. 某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几个词: 明军将领、驻守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与这几个词有关的人物是( B )
A.朱元璋
B. 吴三桂
C.耶律阿保机
D. 努尔哈赤
7. 判别下列史实的正误, 在该题前的括号内错误的打“×” ; 正确的打“√” , 并加以改正。
【×】( 1 ) 明熹宗时, 朝政全都交给宦官刘瑾,其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改正: “刘瑾”改为“魏忠贤”
× 】( 2 ) 在明末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黄巢的队伍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改正: “黄巢”改为“李自成” 【√】( 3 ) 明朝后期, 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改正:
【×】( 4 ) 皇太极建立了八旗制度, 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 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
改正: “皇太极”改为“努尔哈赤”
8. 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
【第一部分明亡清兴】
( 1 ) 图 1 是明朝的末代皇帝, 图 2 是改国号为清的皇帝, 请判断他们是谁。
图1: 崇祯皇帝。
图2: 皇太极。
【第二部分揭竿而起】
明末的王朝, 贪暴黑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政局动荡不宁。
加上能干的边将屡遭排挤陷害, 对清作战连年失利, 国势大衰。
( 2 ) 根据材料, 归纳明朝衰败的原因。
统治者贪腐残暴, 农民起义, 对清作战失利。
第三部分鹿死谁手】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建立后金⋯⋯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 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趁势入关。
( 3 ) 材料中后金改国号为清是哪一年? 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的国号是什么
1636 年。
大顺。